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论元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玉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元结、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化精神

  周玉华

  关键词:唐代 山水游记 文化精神 儒、道、佛

  摘 要:元结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山水游记的杰出代表,其山水游记不仅情景交融,成为后世游记的典范,并且还渗透了作家的心志和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其中主要表现为:其一,儒家思想在游记中反映极为浓郁;其二,道、佛文化在二者游记中的表现各有侧重;其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成为总的宗旨。

  元结和柳宗元乃唐代山水游记创作的杰出代表人物。元结开拓了山水游记的表现领域,开始注重融情于景;柳宗元则借鉴吸收了元结创作的艺术经验,将其发扬光大,使山水游记创作走向成熟。永州地处湘南,自然山水奇险、秀美,环境幽僻,让人忘怀。正所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两人在永州生活多年①,因而都对永州自然山水风光颇有感情,他们的山水游记也大多选取永州的奇山异水作为描绘对象,其山水游记中不仅融入了浓郁的情感,而且也渗透了他们的文化精神。由于两人接受的思想文化不同,因此即使面对相似的山水景象,其山水游记中的文化精神表现也不尽相同。

  一

  元结与柳宗元年轻时都接受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国家政治、社会风气都十分关注,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现实性。②因此,在他们的山水游记中有流露了较多的儒家思想。但是由于两人到永州的生活情形不同,因而在相似的自然景象描述中,渗透的儒家思想也不一样。

  朝廷起用元结等一批正直士人,只是希望通过他们来维护地方局势的稳定。元结出任道州刺史而来到永州,正值道州被西原夷攻陷之后,并且一到道州就推行他的政治措施,招抚流亡的百姓,赈济灾民,修屋营舍,安顿贫弱。他上表为百姓抗争,要求减免他们所欠的租税和杂费,还督率大家开垦耕种,养殖禽畜,改善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对自己以及做地方官吏的人提出“清廉以身率下”的原则,对那些以王命为由向百姓索取赋税钱粮的朝廷使臣,则呼吁他们“变通以救时须”。在他几年时间的爱民廉政措施下,饱受战乱重创的道州逐渐恢复起来,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元结获得了道州人民的深切拥护,也更加激发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然而朝廷并未因其治理地方的卓越政绩调回京城,对此,元结是心有不满的,另外,他对当下世风日下感到担忧,于是他便将儒家的仁政之道投射到永州奇异的山水意象之中,这样其游记儒家思想颇浓。

  如在《七泉铭并序》③中他直接将“泉”名之为:“惠”、“忠”、“孝”、“直”、“方”等五泉,其意非常明显,取儒家礼仪之道为泉命名,然后“铭之泉上,欲来者饮漱其流,而有所感发者矣”。在《五如石铭并序》中,他将那些“左右前后及登石颠均有如似”之怪石称为“五如石”,以与“七泉”并称,可谓用心良苦矣!

  另外,元结以秀美之景喻己才干,以它们的不被人赏爱来寄寓自己的怀才难受重用之意。如其《右溪记》中曰:“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文中的“右溪”两岸怪石嶙峋,“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可谓佳境也。但是其“无人赏爱”的遭遇不正是作家本人遭际的反映?作家在难得重用的情形下,先后两次上表请辞容州刺史。④一则他对朝廷的诸多弊政失望,请辞以“独善其身”;二则也是他的心性使然,他喜欢过那种隐居自养的生活。因此,他在游记铭文中表露非常明显。

  如《浯溪铭并序》中称“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 台铭》也说道“古人有畜愤闷与病于世俗者,力不能筑高台以瞻眺,则必山巅海畔,伸颈歌吟以自畅达,今取兹石,将为 台。”

  柳宗元贬谪永州之前,乃永贞革新主将,在王叔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政治革新运动,其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甚为突出。由于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贬谪永州后,经过深入了解民情、反复思考,其儒家“民本”思想更为成熟,写出了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关注民生、针砭时弊的精妙之文。与前辈作家元结相似,他也在永州奇山异水的幽僻秀美中消解贬谪的孤独苦闷,寻找情感宣泄处,同时也在山水之美中熏陶情操。这样,其山水游记融情于景,渗透了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

  如《钴 潭记》曰:“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 然。”⑤既有对百姓“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的感慨和关心,又有乐而助之的仁厚情怀。

  《钴 潭西小丘记》中“小丘”之景“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可谓奇特怪异,引人入胜。然而其境遇却是“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作家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小丘”如此美景,却因地处偏僻而连年不售,成为弃地,正是作家身世遭际的寄寓,感慨小丘也是自伤自怜,他在哀叹自己空有治世才能却遭贬谪的不幸。

  其他游记中也有类似情怀。如《袁家渴记》写道:“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石渠记》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小石城山记》说:“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元结、柳宗元游记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渗透,正是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传承与发展的折射反应。

  二

  元结、柳宗元山水游记中儒家文化反映较多,另外由于两位作家的个性、生活以及仕途、遭遇的不同,其游记中也表现出较为厚重的道、佛思想文化。

  元结年轻时就有较为浓厚的道家思想,他曾一再强调安贫、归隐,并在天宝年间因制举不第的情形下隐居商余山。他认为:“子欲知命,不如平心,平心不如忘情”,指出“夫平心能正是非,忘情能灭有无”,还例证道:“草木无心也,天地无情也,而四时自化,雨露自均,根柢自深,根干自茂”,他还认为人命有定数,不可力强,称“人之命也,亦由是矣。若天若寿,若贵若贱,乌可强哉!”(《述命》)在这种顺命安时思想引导下,元结对于社会、自然环境的优劣没有太多的想法,对自己的命运也持淡然态度。他撰文曰:“夫人生于世,如行长道,所行有极,而道无穷,奔走不停,夫然何适?予当乘时和,望年丰,耕艺山田,兼备药石,与兄弟承欢于膝下,与朋友和乐于琴酒。寥然顺命,不为物累,亦自得之分在于此也。”(《述命》)他在《自释》中就有如下表露:“自称浪士,……呼为漫郎,……少长相戏,更为聱叟。……吾不从听于时俗,不拘加于当世,……直荒浪其情性,诞漫其所为,使人知无所存有,无所将待。”因此,虽然身处僻远之地,但他依然自得其乐,在奇山异水中获得心灵的安憩之所。

  他为自己获得安静、幽美的栖身之地深感欣喜,这种情感多次在游记铭文中流露出来。如《浯溪铭》曰:“爱其胜境,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吾欲求退,将老兹地。”《 台铭》曰:“谁厌朝市,羁牵局促,借君此台,一纵心目。”《庑 铭》中称道:“林野之客,所耽水石。……惬心自适,与世忘情。”他在《阳华阳铭》序文中写道:“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岩殊异而可家者,未也。”其铭文更是流露出渴望在此安家憩身的思想,铭文曰:“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崭 ,其下可家。洞开为岩,岩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沟塍松竹,辉映水石,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于此。”

  这种安身顺命是发自内心,并不怨天尤人。他在为自己获得安命栖身之所欣慰的同时,也为他人有宁静、幽僻的栖身之所高兴。如他在《丹崖翁宅铭并序》中就称赞隐居之“翁”,序曰:“去官家于崖下,自称丹崖翁。丹崖,湘中水石之异者;翁,湘中得道之逸者。”铭曰:“翁独醉眠。吾欲与翁,东西茅宇,饮啄终老,翁亦悦许。世俗常事,阻人心情。”这种欣羡之情在《送谭山人归云阳序》中更是明确,文曰:“能扁舟数千里来游者,独云阳谭子。谭子文学,隐名山野。隐身云阳之阿,世如君何?牧犊爱云阳之宰峻公,不出南岳三十年。今得云阳一峰,谭子又在焉。彼真可家之者耶。子去为吾谋于牧犊,近峻公有泉石老树,寿藤萦垂。水可灌田一区,火可烧种菽粟,近泉可为十数间茅舍。所诣才通小船,则吾往而家矣。”

  相对而言,柳宗元游记中呈现佛教思想较多,尤其是禅宗哲理与境界冷寂。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其母亲乃虔诚佛教信徒,他可谓从小耳濡目染。在长安生活期间,他和僧侣交往甚密,他尤其信奉以中道学为基本教义的天台宗。(天台之中道学说,亦即所谓“三谛圆融”,其学说旨在说明一切事物乃是因缘之假和合。因其是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性,故是空的。但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虚幻不实,故是假有。明了一切事物既是空的,又是假的,是空与假的统一,这就把握了佛之中道了。)被贬永州之后,其情绪极为悲观,更是与佛门弟子朝夕相处,谈佛论禅。他曾在寺庙居住,给和尚写赠序,为寺院和圆寂僧人写碑铭,因此,他逐渐萌生“志乎物外”,“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的思想,表现在山水游记中主要为空寂与幽冷的情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充满了与万物合为一体,形神俱化之思想,文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文中弥漫了寂寥、凄寒之情;《袁家渴记》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 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飘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石渠记》写道:“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这些游记虽然描绘了奇特幽美的山水景物,带给世人以美的享受,但其寂静、空旷的环境又让人倍感寂寞,文中隐含的禅理则引人深思。

  三

  元结与柳宗元两人都在永州生活数年。元结因为朝廷需要维护地方政局稳定,被起用之后干出一定政绩,获得了良好的声望,他对自己的才能是自信的,同时对较长时间偏远地方官生活心有不甘,颇有屈才之怨。而柳宗元则是经历了重大政治挫折,流放到当时荒僻的永州,并且还遭到监视,言论不自由,内心悒郁,因此面对相似的景观,表现的人文精神也不尽相似。但二者游记善于选取承载自己情感的恰当意象,创设合理的情境,使之情景交融,融汇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谐和统一。

  如元结《浯溪铭并序》《 台铭并序》《寒泉铭并序》《东崖铭》《右溪记》《朝阳岩铭并序》就是如此。与其情感相一致的则是由幽僻、异美景物构成的凄清、荒僻环境。如“右溪”之境为“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自是胜境,又如“ 台”之景为“涯壁斗绝,左属回鲜。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下当洄潭……宜闲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如此“幽奇之处”与作家孤奇之性极为一致。虽然元结在将山水之景与自己的心志融合,试图达到和谐一致时,留有生硬、牵强的痕迹,有道德说教的意味,但是他在游记中尝试创设山水与情感、心志交融的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创作对后世山水游记颇有借鉴意义。

  柳宗元则从元结山水游记中充分借鉴、吸收这一艺术手法,将山水与自我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使情、境高度和谐统一,将山水游记环境的创设臻于圆熟。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政治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政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这种心境、情感相一致的则是寂寞、幽僻、孤清的环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西山”环境为:“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然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我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此篇游记一开头就明确交代了自己贬谪永州,心情压抑,也就是说明自己游山玩水的目的原为遣闷排忧。于是登上高峰之后,俯视四下,仰望天外,其境“尺寸千里”,“四望如一”,顿时感到胸襟开阔,逐渐明白“山之特立”,尤其是“悠悠然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2006年校级科研课题资助;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课题《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探究及应用研究》,课题号:08C360阶段性成果,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专业资助

  作者简介:周玉华,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散文研究。

  ① 根据《新唐书》、《旧唐书》以及《柳宗元集》与《元次山集校注》,元结先后在永州长达六年,柳宗元在永州生活十年。

  ② 据柳宗元积极参与王书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成为主要成员;元结多次上书朝廷、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改革社会弊端。

  ③ 孙望校,元结.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其他所选元结作品与此相同。

  ④ 两篇表文分别为《让容州表》《再让容州表》,见孙望校、元结:元次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155-156.

  ⑤ 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出自: 《名作欣赏·中旬刊 》 2010年10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