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经疏》的编撰与废弃 ——兼论唐、周易代时期的佛学思潮
《大云经疏》的编撰与废弃 ——兼论唐、周易代时期的佛学思潮
作者︰ 薛宗正
【关键词】 大云经疏 编撰 废弃
【内容提要】《大云经疏》是白马寺怀义为首的僧侣集团编撰的伪经,借用《大云经》中净光天女将君临一国的佛祖预言,并与弥勒佛信仰结合为一体,为武周革命制造舆论。随着怀义集团势力的膨胀,开始成为武周皇朝的威胁,证圣元年(695)明堂被焚之后,怀义集团溃灭,自此《大云经疏》废弃,遮卢舍那佛取代了弥勒佛的地位,华严经流行,出现了中国佛教思潮的新动向。
【作者简介】薛宗正,汉族,1935年生,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发表论文《从说法龟兹到弘法长安》(《佛教研究》2001年刊)等。
《大云经疏》的编撰与废弃反映了从天授革命至武周皇朝期间舆论导向的历史演变。这部托名佛教经疏的作品融《大云经》、《宝雨经》、佛教预言与儒教谶纬之学为一体,将弥勒佛取代释迦佛的天国变革移植到人间,导致弥勒佛信仰昙花一现。其后随着武周政权的巩固与薛怀义为首的神都天授记寺、魏国东寺、长安光明寺异端僧侣集团的溃灭,遮卢舍那佛的信仰代兴,华严宗、净土宗、观世音崇拜则悄然兴起。反映出佛教传入世俗皇权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以后,随着唐周易代到唐朝隆兴的过渡,佛教思潮的复杂演变。
(一)武周革命的舆论引导
自武照[1]立为皇后之后,辅佐唐朝第三代君李治开创了武功空前的显庆、龙朔盛世,包括新疆全境在内的广大西域领土并入中国领土就始于此时。其后李治称天皇,武照称天后,号称二圣。天皇在位后期,以病风,天后实已独秉国政。内结太宗第十八女千金公主[2],外结裴炎等朝廷重臣,并通过裴炎,得到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人的支持,实已控制政权、军权于一身。“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初四,683年12月27日),大帝崩,传位皇太子(李)显[3]”,伪托天皇遗诏“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4]。”取得了政权的监控权与裁决权。甲子(十一日,684年1月4日),李显即皇帝位,谥号中宗,史称唐和帝,又称龙兴帝[5],弘道二年(683)春,正月,甲申朔(684年1月23日),改元嗣圣。李显虽为武--亲生子,却志气弘远,不甘处处受母后掣肘,即位之初,即重用外戚,培植亲信,“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后父玄贞自普州参军为豫州刺史。癸巳,以左散骑常侍杜陵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6]。”为真正亲政扫清道路。又因欲立后父韦玄贞为侍中,授乳母之子五品官,与辅政宰相裴炎发生了公开冲突,武--遂于二月戊午偕裴炎,命将军程务挺率兵武装进入正殿,当众废免皇帝。“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之[7]。”接着“(二月)己未(初七,2月27日),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十八日,3月8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8]。”同月“辛酉,太后命左金吾将军丘神--诣巴州,检校故太子贤宅以备外虞,其实风使杀之[9],” “三月,丁亥,丘神--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10]。”可见文明年间,虽然名义上武--次子李旦已登极为帝,史称睿宗,此人实不聪睿,不过一具政治傀儡,及丘神--到达巴州之后,另一唐朝皇位合法继承人李贤又已被杀,自此唐朝军政大权已全部落入武--之手。是岁“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改东都为神都,又改尚书省及诸司官名。初置右肃政御史台官员。故司空李--孙柳州司马徐敬业伪称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11]。”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名将,太宗遗诏辅佐李治的三位顾命大臣之一李--之子,具有很强的政治号召力,其反武檄文出自著名文学家骆宾王手笔,一时局势动荡,武--断然起用李唐宗室淮安靖王李神通之子,曾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梁郡公李孝逸凭其李唐宗室声望,当年荡平[12],不肯全力平叛的宰相裴炎,将军程务挺、张虔勖被杀,很快巩固了自身统治。
徐敬业叛乱平定之后的嗣圣二年(或文明二年,685年)正月初一丁未日改年号为垂拱元年,三月丙辰,迁废皇帝卢陵王于房州,现任皇帝李旦则全被架空,军政大权全部被武--操控。“春官尚书李思文诡言︰“《周书·武成》为篇,辞有‘垂拱天下治’,为受命之符。”后喜,皆班示天下,稍图革命。然畏人心不肯附,乃阴忍鸷害,肆斩杀怖天下。内纵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数十人为爪吻,有不慊若素疑惮者,必危法中之。宗姓侯王及它骨鲠臣将相骈颈就,血丹狴户,家不能自保。太后操奁具坐重帏,而国命移矣[13]。”开始秘密筹划改朝换代的“革命”,为此,外廷重用武氏家族成员,其佷武承嗣尤委以重任,内廷又重用其女太平公主,并与前朝宿望,高祖皇帝第十八女千金公主结为心腹。千金公主,又作安定公主,下嫁贞观朝名臣温彦博次子温挺[14]。其人巧于机心,献其面首京兆县人冯小宝︰“入宫言曰︰“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因得召见,恩遇日深[15]。”这个冯小宝“伟形神,有膂力[16],” 蠰市洛阳,交接三教九流,尤与非正统派佛教僧人有旧,成为武--男宠之后,又与其嫁于薛绍义的嫡生爱女太平公主合谋,“欲隐其迹,便于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又以怀义非士族,乃改姓薛,令与太平公主婿薛绍合族,令绍以季父事之。自是与洛阳大德僧法明、处一、惠俨、棱行、感德、感知、静轨、宣政等在内道场念诵。怀义出入乘厩马,中官侍从,诸武朝贵,匍匐礼谒,人间呼为薛师。垂拱初,说则天于故洛阳城西修故白马寺,怀义自护作,寺成,自为寺主[17]。”以上都是垂拱元年发生事。洛阳白马寺本佛教初传中原的历史古刹,毁于隋末战乱,薛怀义受命重建白马寺之后,声名斐起,法明,处一等神都高僧纷纷挂锡此寺,为酬答武--复兴古寺的功德,早在垂拱元年就开始遍查佛典,为这位志在创立新朝的神都女皇寻找革新天命的理论根据。
中国古代占卜、预言、图谶之说盛行,深入人心。儒家学说也吸收了这一思想。故有纬以辅经之说,经指儒家五经,纬,即谶纬,所指就是预言、图谶之说。每一谶语,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诸如秦末“亡秦必胡”谶语流行,引起蒙恬北击匈奴,东汉末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说,故太平道徒皆头系黄巾,以应符命,隋末有“李代隋家”的谶语解释,被附会于李氏将兴之兆[18]。唐贞观末年,又因占星太史言“女主昌”,连太宗这样精明的人,竟然也未能摆脱这种迷信影响,冤杀了功臣猛将李世羡[19]。其中最后一个谶语就同武--有关。因此,周革唐命,图谶之说,仍为首选的舆论引导。
垂拱四年(688年)武--不再满足于以唐朝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的现实,改建新朝称皇帝的政治意图逐渐明朗化。修建明堂就是这一政治意图的明显界标,史载“(垂拱)四年春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20]。” “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21]。”当年出现了洛水神图事件,而史书所系时间有异。依《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
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令雍州
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
将军。
《资治通鉴》卷204,也系此事于垂拱四年戊子四月︰
武承嗣使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末紫石杂药物填之。庚
午,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之,隋京兆郡,武德元年改曰雍州。雍,于用
翻。称获之于洛水。太后喜,命其石曰“宝图”。擢同泰为游击将军。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则系于垂拱四年五月︰
五月庚申,得“宝图”于洛水。乙亥,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参稽其它史料,可以肯定洛图出土时间实乃该年四月,五月武--正式加圣母神皇尊号[22],这意味着他的身份已不再是大唐太后,而是新朝神皇了。为此,是岁“七月庚午,徙关内七州户以实神都[23]。”大加扩张神都洛阳的人口数量,使之足以具有与唐朝正都长安相埒的实力,进而扩大武周革命的群众的基础。“秋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曰“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 ,并立庙。就水侧置永昌县。天下大五日[24]。”在此期间,先以博州刺史琅邪郡王冲与越王贞相继叛乱为由,武--乘机进行了大规模政治清洗,李氏诸王皆罹此难,包括曾为武--建立大功的梁郡公李孝逸也仅免死,流放。乃至太平公主之夫薛绍也杖一百,饿死于狱。仅以太平公主婿故,免于身首异处的斩刑[25]。此后太平公主另与武氏家族的武攸暨联姻[26]。武氏家族势力日盛。成为改创新朝的政治核心力量。“十二月乙酉,杀霍王元轨、江都郡王绪及殿中监裴承光。大杀唐宗室,流其幼者于岭南。己亥,杀骞味道。己酉,拜洛受图。辛亥,改明堂为万象神宫,大赦[27]。”次岁(垂拱五年)正月元日改元永昌元年,同月,举行“贤良征试,同时射策者千余人[28],”破格擢拔寒门士族出身的官吏作为新朝的政治中坚。永昌元年二月丁酉,已另立武氏七庙,武氏七代先祖悉追封为王[29],说明原计划于永昌初年废止唐朝国号,另建新朝,只待心腹重臣天官尚书(相当于宰相)韦待价亲自主持的安息道行军胜利捷音传来,为新创武周皇朝增添一曲喜庆的凯旋曲。这次由三十六总管组成,武器精新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代号为“安息道行军”,早在垂拱元年就已开始策划,反攻的目标乃势力不断向西域渗透的吐蕃,而拖延五年,今始实施。早于为吐蕃制机于先,焚毁了储存在西州各地的粮库,西征大军无食,秋七月“韦待价军至寅识迦河,据旧书待价传,寅识迦河当在弓月西南。与吐蕃战,大败。(章︰十二行本“败”下有“会大雪,粮运不继”七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同。)待价既无将领之才,将,即亮翻。狼狈失据,士卒冻馁,死亡甚众,乃引军还[30]。”兆示着洛水瑞谶失灵,武周革命被迫推迟。中国传统的谶纬之学既已丧失舆论引导力,改而乞灵于佛祖默佑。《大云经》这部涅--部佛教经典开始引人注目,这就是。这就是《大云经疏》出台的深刻历史背景。
(二)武周革命与《大云经》的有关记载
永昌元年十一月一日庚辰(689年12月18日己丑)改年号为载初,由于武姓为周王室之姓,是年正式推行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因此,载初这个年号实际上跨越了689、690两年,即唐历之永昌元年与永昌二年十一月之前(大体相当于689年12月18日至690年12月18日之前)︰
载初元年(689年)春正月(十一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
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
正月为一月,大三日。神皇自以“--”字为名,遂改诏书为制书[31] 。
(永昌)二年(690年)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飨明堂,大赦改为载初元年,
用周正朔,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正月为一月,十月为年终[32] 。
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载初,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
月为腊月,来岁正月为一月。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封舜、禹、汤之
裔为三恪,周、隋同列国,封其嗣。乙未,除唐宗室属籍[33] 。
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太后享万象神宫,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
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舜、禹、 成汤之后为三恪,(古者建国,有宾有恪,二王之后,宾也,待以客礼。师古曰︰恪,敬也,待之加敬,亦如宾也。郑玄以二王、三恪通为五代,后人多祖其说。
唐本以后周及隋后为二王后,今改之。)周、隋之嗣同列国[34]。
同月,又采纳凤阁侍郎河东宗秦客奏请,推行武周新字,改武照为武--、天、地、日、月、星 君、年、圣等十二字悉改旧字,成为武周皇朝文字一大独特现象。此岁另一重大事件就是︰“武后载初元年,策问贡举人于洛城殿前,试贡举人自此而始[35]。” 旨在破格擢拔寒门儒生,为其效力,此为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殿试之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一切无疑都在为创立新朝作准备,但时至载初年间,仍未正式改朝换代。直至薛怀义与法明等人共同泡制的《大云经疏》出台,载初年号改元天授,才是武周革命成功的历史标志。对此,史书、佛传中虽皆有记载,所记却皆为《大云经》。今集有关史料如下︰
A《新唐书》卷102,岑长倩传︰
凤阁舍人张嘉福、洛州民王庆之建请以武承嗣为皇太子,长倩谓皇嗣在
东宫,不宜更立,与格辅元不署,奏请切责嘉福等。和州浮屠上《大云
经》,着革命事,后喜,始诏天下立大云寺。
B《新唐书》卷4,则天本纪︰
(载初元年)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于和州。颁《大云经》于天下。
C宋敏求《长安志》卷10︰
东南隅大云经寺︰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时
有延兴寺僧昙延,因隋文赐以蜡烛, 自然发焰,隋文帝之,将改所
住寺为光明寺,昙延请更立寺,以广其教,时此寺未制名,因以寺内有浮图,东西相--街东之北功--尼寺,名焉。武太后初幸此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王之符,因改为大云经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
D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12︰
天后废为庐陵王。幽于房州。天后临朝称制。是为则天。明年七月沙门
十辈诣阙上《大云经》。盛称则天当即宸极。则天大悦。赐十沙门紫方
袍银龟袋。颁经于天
下郡国。各建大云寺。九月则天革唐命改国号周。自称圣神皇帝。
E 《隆兴编年通论》卷14︰
弘道元年……明年七月, 沙门十辈诣阙上《大云经》, 盛称则天当即
衰极, 则天大悦,赐十沙门紫方袍、银龟袋, 颁经于天下郡国, 各建大云寺。九月, 则天革唐命, 改国号周, 自称圣神皇帝。
以上五条史料两条出自《新唐书》,一条出自唐代地方志,两条出自佛教史传,所使用的动词分别为“上”(A)、(D)、(E) 、“进”(C) 、“颁”(B) ,虽难于确定《大云经》之真伪,却共同记载以佛典取代图谶作为武周革命的主流舆论引导始于载初元年七月。
与此不同的是,以下两条正史资料,皆明确使用“伪撰”、“作”等词,从中得知,所“上”、“呈”、“颁”的《大云经》实非佛教真经,而是新作的“伪品”︰
I 《旧唐书》卷6,则天本纪︰
载初元年……秋七月,杀豫章王--,迁其父舒王元名于和州。有沙门十
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
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
F 《新唐书》卷76,后妃传1︰
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以太穆、文德二皇后配皇地祗,引周忠孝太
后从配……除唐属籍。拜薛怀义辅国大将军,封鄂国公,令与群浮屠
作《大云经》,言神皇受命事。
伪撰《大云经》还包含着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的明确记载,尤引人注目,见于以下史料︰
G《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
(载初元年)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
阎浮提主, 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
赐物有差,皆赐紫袈娑、银龟袋。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
一本,令升高座讲说。
H《旧唐书》卷183,外戚传︰
永昌中……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
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
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娑、银龟袋。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讲说。
J 《资治通鉴》卷204载初元年七月︰
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疏》四卷, 表上, 言太后乃弥勒佛下
生, 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
K通慧大师赞宁《大宋僧史略》下篇︰
案《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 陈符命, 言则天是
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 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称周新《大云经》曰
终后生弥勒宫不言则天是弥勒, 法朗、薛怀义九人并封县公, 赐物
有差, 皆赐紫袭装、银龟袋。其《大云经》颁于天下, 寺各藏一本, 令
高座讲说。赐紫自此始也。
至“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三思为梁王,堂佷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司宾卿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为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仍依旧知凤阁鸾台平章事。令史务滋等十人分道存抚天下。改内外官所佩鱼并作龟[36]。”“十月丁巳,给复并州武兴县百姓,子孙相承如汉丰、沛。甲子,贬宗秦客为遵化尉。丁卯,杀流人韦方质。己巳,杀许王素节之子瑛、琪、琬、、、瑗、琛、唐臣。辛未,贬邢文伟为珍州刺史。置大云寺。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改唐太庙为享德庙,以武氏七庙为太庙[37]。”载初元年九月改年号为天授的同时,正式废除唐朝国号,改国号为大周,自此武--已不再是唐朝太后,而是新建大周皇朝的圣神皇帝。标志着这场以“革命”名义发生的改朝换代全部完成。至天授二年又进一步于“夏四月,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38]。”这意味着佛教已上升至武周皇朝国教地位,神皇受命不仅是天命,而且是佛命。从而将武周皇朝同佛教信仰进一步联系在一起。
有必要指出的是,唐朝初年,两京佛教因隋末战乱而元气大丧,标志着佛教初传神州大地的千年古刹白马寺仍是一片废墟,贞观末虽因玄奘返国,传入了印度法相宗(唯识宗)[39],但此派学说印度色彩太重,与中国文化环境不谐,加之玄奘得意弟子辩机卷入高阳公主政治事件,太宗朝已被杀,此派流行不久就已衰落。进入改朝换代的武周革命时期,佛教主流思潮尚未正式形成。武照以母后临朝之后不久就重修白马寺,以此博得广大佛教僧侣与广大信众的支持。而率先重修白马寺者并非真正的高僧大德,而是秉承武照旨意的宫廷男宠薛怀义。此人不但已正式取得僧籍身份,傲然成为白马寺主[40],而且另建了佛授记寺[41],以此为中心,为武周革命策划新的主导舆论。《大云经》中包含的个别内容最先引起了这批政治僧侣的注目焦点。
武周革命时期独尊《大云经》,以及由此全国各州悉建大云寺的诏令引起了中国佛教史的划时代变革。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武则天创造性地运用业已存在的寺额制度,在广颁符谶化的《大云经》的同时,诏令全国宇内各州,共悬同一“大云”寺额,首开寺额一统,政教合一的先河,影响所及,乃至中宗立中兴(龙兴)寺,玄宗立开元寺,皆延仿其制[42]。”其说极有见地。这一制度,一直延亘至今。
(三)《大云经》及其衍生《宝雨》诸经
现有汉传佛教经典,主要有日本大正藏,频伽藏(频伽精舍本大藏经)、中华藏,万字藏等。从书名看,并无迳直以《大云经》为名的佛典。参稽近代海内外僧俗佛学研究成果,所谓《大云经》主要指的是《大云无想经》,或曰《大方等无想经》。《大方等无想经》 梵名Maha^megha -su^tra 。凡六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等。简称无相经、大云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编号387,题为“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总六卷,属涅--部佛典。分别为大云初分大健度第一、大云初分三昧健度第二、大云初分陀尼健度第三、大云初分密健度第四、大云初分转生有藏健度第五、大云初分得转生死业----健度第六。六卷标题皆有“大云”二字,以故《大方等无想经》又称为“大云无想经”,且其卷一开篇,就有以下一段文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九万八千。大迦叶等
而为上首……复有菩萨摩诃萨六万八千。一切皆是大香象王。其名曰大云
密藏菩萨摩诃萨。大云得志菩萨摩诃萨。大云电光菩萨摩诃萨。大云雷震
菩萨摩诃萨。大云勤藏菩萨摩诃萨。大云爱乐菩萨摩诃萨。大云欢喜菩萨
诃萨。大云性菩萨摩诃萨。大云金刚首菩萨摩诃萨。云宝首菩萨摩诃萨。
大云吼菩萨摩诃萨。大云名称菩萨摩诃萨。大云愿华菩萨摩诃萨。云施雨菩萨摩诃萨。大云不轻菩萨摩诃萨。大云勤行菩萨摩诃萨。大云师子吼王菩萨摩诃萨。大云满雨心王菩萨摩诃萨。大云普光菩萨摩诃萨。大云正见菩萨摩诃萨。大云遍雨王菩萨摩诃萨。大云身通王菩萨摩诃萨。大云上妙菩萨摩诃萨。大云自在菩萨摩诃萨。大云大海菩萨摩诃萨。大云一切自在菩萨摩诃萨。大云福田菩萨摩诃萨。大云一切施安菩萨摩诃萨。大云日光菩萨摩诃萨。大云月光菩萨摩诃萨。大云琉璃光菩萨摩诃萨。大云无量贾菩萨摩诃萨。大云常见菩萨摩诃萨。大云我见菩萨摩诃萨。大云净见菩萨摩诃萨大云乐见菩萨摩诃萨。大云无碍菩萨摩诃萨。大云常胜菩萨摩诃萨。大云净光菩萨摩诃萨。大云得称菩萨摩诃萨。大云爱命菩萨摩诃萨。大云
贾主菩萨摩诃萨。大云顺师菩萨摩诃萨。大云现道菩萨摩诃萨。大云护子
菩萨摩诃萨。大云胜分陀利菩萨摩诃萨。云火光菩萨摩诃萨。大云波头摩
菩萨摩诃萨。大云优钵罗香菩萨摩诃萨。大云威德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动
摇菩萨摩诃萨。大云无所畏菩萨摩诃萨。大云多摩罗跋树叶凉菩萨摩诃萨。
大云赤--檀[3]树凉菩萨摩诃萨。大云极深菩萨摩诃萨。大云知善师菩萨摩
诃萨。大云那罗延大喜菩萨摩诃萨。大云大牛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大树王
菩萨摩诃萨。大云大法分陀利敷菩萨摩诃萨。大云执持法光菩萨摩诃萨。大云称王门菩萨摩诃萨。大云金山有德王菩萨摩诃萨。大云无怖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大医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大身王菩萨摩诃萨。大云虚空王菩萨摩诃萨。大云修发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坏云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坏风王菩萨摩诃萨。大云坏雨王菩萨摩诃萨。大云俾倪王菩萨摩诃萨。大云断王菩萨摩诃萨。大云断雹王菩萨摩诃萨。大云迦叶菩萨摩诃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亦于晨朝从禅定起往至佛所。……
引人注意的是该书卷4有以下一段文字,内叙佛于王舍城说法,预言天女转世的王夫人来世将以女身当国王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恰与武周革命的政治实践相合。
尔时大城名曰宝聚。即是今之王舍城也……尔时国王与其夫人及其大
臣。往彼佛所供养恭敬合掌作礼。……佛言。善哉天女。至心谛听谛
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是时天女闻是说已。即生惭愧低头伏地。佛即赞言。善哉善哉。夫惭
愧者。即是众生善法衣服。天女。时王夫人即汝身是。汝于彼佛暂得
一闻大涅--经。以是因缘今得天身。值我出世复闻深义。舍是天形即
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作
优婆夷。教化所属城邑聚落男子女人大小。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
外道诸邪异见。汝于尔时实是菩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
上述佛典属于涅--部,即佛本生转世故事当中的一个,显然属于佛教真经,不存在任何后世伪造的成份。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卷2记为昙无谶;今存汉传佛教三部大藏经亦皆题为昙无谶,虽别有记载此经译者为前秦竺佛念。参稽《历代三宝纪》卷9昙无谶所译为《方等大云经》六卷,与今本相合,而同卷8所记竺佛念译本为五卷,又别有第九卷残本传世,可见以上六卷本《方等大云经》的译者应为天竺高僧昙无谶,佛徒列传中记其事迹凿凿。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高僧传》卷二,译经中第七有传︰
昙无谶……本中天竺人……专大乘……辞往宾。赍大涅盘前分十卷并菩
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盘。乃东适龟兹。顷之复进到
姑臧……河西王沮渠蒙逊--据凉土。自称为王。闻谶名呼与相见。接待
甚厚。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请出经本。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时沙门慧嵩道朗
独步河西。值其宣出经藏。深相推重。转易梵文嵩公笔受。道俗数百人
疑难纵横。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嵩朗等更请广
出诸经。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明、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余万言。谶以涅盘经本品数未足。还外国究寻。值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载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以上昙无谶传证实这位天竺高僧的学术渊源属于大乘涅--部,所译佛典大多属于此部,其中就明确记载《大云经》即出自他的译笔,所指必为今之佛藏中题为《大方等无想经》的经文确属佛教涅--部真经。主旨在于宣扬了佛本生的轮回观念。复据《开元释教录》卷11则谓,昙无谶译为第二译本,初译本为缺本。其说值得重视。
除上述昙无谶《大云经》译本之外,该经还存在另一重要译本,即竺佛念的《大云无想经》,《历代三宝纪》卷8竺佛念译出《大方等无相经》五卷;今汉传佛教三部大藏经中都已失载,王国维在世时曾见该书,已残,阙前半部,为上虞罗氏所藏 ,苏军攻占旅顺、大连,罗宅藏书悉为所焚,今亦荡然无存。近年敦煌发现有大云无想经卷九,日本大正藏编号为No.388,其文不载于今六卷经中,而专说陀罗尼门,卷末题有“清信女张宣爱所供养经,岁在水卯正月十一日写讫”字样,译者也是竺佛念。竺佛念,苻秦时代凉州高僧,梁释慧皎《高僧传》[43]记其事迹。
可惜的是,以上五卷本竺佛念《大云无想经》译本,仅见于目录,现存三部汉传大藏中都已难找原文,敦煌本第九卷与该经正文的源渊关系迄今尚未发现专文考证,不敢妄断,因此,实质上现存《大云经》真本已仅存前引昙无谶所译六卷本。可见,真品《大云经》在今汉传佛教三大藏中,都署名《无想经》,属于佛教涅--部经典,内容主要是宣讲佛法中的轮回观念,虽然其中佛祖所言天女将主政一国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武--自立为大周皇帝的革新天命,君临神州的政治现实,却仅为片言只字,且缺少弥勒转世的内容,仅凭这部佛典,绝不可能催化如此巨大的政治变革。其衍生品《大云祈雨经》,或《大云经请雨品》虽然带有一定的密宗色彩,也仍属萌芽状态。可见无论是昙无谶还是竺佛念所译的佛教真经同武周皇朝倾全国之力,大力推行的《大云经》并非同一部书。
除了《大云经》本身之外,从这部佛教正经衍生出来的的别本为数不少,诸如周宇文氏天竺三藏那耶舍译《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大云经祈雨坛法》等,内容主要同祈雨有关,此经具有密教特征,且与弥勒佛念诵方式相类︰
若天亢旱时。欲祈请雨者。于露地作坛。除去瓦砾及诸秽物。张设青幕。
悬青幡。香泥涂拭作一方坛。于坛中画七宝水池。池中画海龙王宫。于龙
宫中有释迦牟尼如来经说法相。佛右画观自在菩萨。佛左画金刚手菩萨等
侍卫。于佛前右画三千大千世界主轮盖龙王。佛前左画难陀跋难陀二龙王。
于坛四方。用瞿摩夷汁各画一龙王。于东方画一龙王。一身三头。量长三
肘。并眷属围绕。又于南方画一龙王。一身五头。量长五肘。并诸眷属。
又于西方画一龙王。一身七头。量长七肘。并眷属围绕。于北方又画一龙
王。一身九头。量长九肘。并眷属围绕。皆在----青黑云中。半身已下如
蛇形。尾在池中。半身已上如菩萨形。皆合掌从池涌出。于坛四角。置四
清水瓶。随其力分。饮食果子等皆染作青色。以殷净心布列供养。烧香散
青色华。道场中所用皆作青色。祈雨之人若是出家刍。应具律仪。若俗
士应受八戒。作法之时。吃三白食。每日香汤沐浴。着新净青衣。于坛西
面。以青物为座。即以香涂手。先应三密加持自身。及护坛场。案上置此
大云经。于一切有情起大慈悲心。至诚请一切佛菩萨加持。昼夜虔诚。读
此大云经。或二人三人乃至七人更替读诵。经声不应间断。亢旱之时。如
是依法读此大云经。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降注甘雨。若灾重不雨。
更作必降甘雨。假使大海或有过限越潮。依此经作法转读。无不应效。应
发愿读经所生功德回向诸龙。愿皆离诸苦难。发无上菩提心。为一切有情
降注甘雨。
与此经相类的重要佛典还有《宝雨经》,仅从经名判断,就同前引之《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大云经祈雨坛法》极相类似,应当也是由《大云经》衍生出的一部佛典。对此,题为“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亲署御制的《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中,此经就曾与《
大云经》同举并提,区别仅在于《大云经》在先,《宝雨经》在后,原文为︰
朕曩劫殖因,叨承佛记,金--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披祥,《宝雨》
之文后及,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祯绝
瑞,既日至而月书,贝叶灵文,亦时臻而岁洽,海越漠,献之礼备焉,
架险航深,重译之词罄矣。
汉传佛教各藏中都收有《宝雨经》,其中皆有佛祖预言女主将君临东国的内容,且明确记载此国名为摩诃支那,即大中国[44],较之《大云经》,武照受佛授记的符命更为具体。兹全文引录如下︰
时伽耶山顶周四缮那,地及虚空无微尘许众不充满,为欲供养佛.世
尊故,敷师子座……。尔时如来于大众中坐师子座……如大龙王普雨法
雨,如梵天王超诸法众。以无量无边诸弟子等,及百千帝释、梵王、护
世四天王等,一切大众前后围,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尔时东方有一
天子名日月光,乘五色云来诣佛所,右三匝,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佛告天曰︰“汝之光明甚为希有!天子!汝于过去无量佛所,曾以种种香
花、珍宝、严身之物,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恭敬供养,种诸善根。
天子!由汝曾种无量善根因缘,今得如是光明照耀。天子!以是缘故,
我涅盘后、最后时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
摩诃支那国,位居阿跋致,实是菩萨,故现女身,为自在主。经于多
岁正法治化,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于我法广大住持,建立
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于一切时常修梵行,名
曰月净光天子。然一切女人身有五障。何等为五?一者、不得作转轮圣王;二者、帝释;三者、大梵天王;四者、阿跋致菩萨;五者、如来。天子!然汝于五位之中当得二位,所谓阿跋致及轮王位。天子!此为最初瑞相。汝于是时受王位已,彼国土中,有山涌出五色云现。当彼之时,于此伽耶山北亦有山现。天子!汝复有无量百千异瑞,我今略说,而彼国土安隐丰乐,人民炽盛,甚可爱乐,汝应正念施诸无畏。天子!汝于彼时住寿无量,后当往诣史多天宫,供养、承事慈氏菩萨,乃至慈氏成佛之时,复当与汝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月光天子从佛.世尊闻授记已,踊跃欢喜,身心泰然,从座而起,佛七匝,顶礼佛足,即舍宝衣严身之具,奉上于佛。作如是言︰“世尊!我于今者亲在佛前得闻如是本末因缘,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获大善利!”作是语已,佛三匝,退坐一面。
以上《宝雨经》,今大藏经本皆题为“唐天竺三藏达摩流支译”,而译经的具体时间却是长寿二年,并非唐朝纪年,而是武周年号,其时天授革命早已成功,因此,虽然应谶佛授的价值远高于《大云经》,却对唐、周易代的舆论引导作用早已失却时效。以故史书中记载武周革命皆但言《大云》,不及《宝雨》。
达摩流支之名,汉言法希。此人在《高僧传》、《宋高僧传》、《续高僧传》、《神僧传》、《出三藏记集》、《法苑珠林》皆未收录。却在《宝雨经》卷二末篇所列名单中得知,此经并非达摩流支独力所译,而是由武周皇朝官府出面,组织了大规模译场,译场的总主持人就是武--男宠薛怀义,达摩流支仅为持梵本译者之一,而另写作“摩流支”,为南印度人,除他之外,还有另一中印度僧人梵摩。其具体译场组织,留待后论。
(四)《大云经疏》及其内容、撰者
如前所述,虽然《大云经》(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与《宝雨经》都孕含著有利于武--受命的有利因素,但都是只言片句,难于掀起一场狂澜泻地,浪排天的武周革命。而且无论是《大云经》、《大云祈雨经》、《宝雨经》,都没有作为武周革命舆论主导的弥勒转世的内容。可见前引史料中作为武周革命舆论引导的《大云经》,所指必非昙无谶所译之《大方等无想经》,亦非竺佛念所译之《大云无想经》,更不可能是迟至长寿二年才被译出的《宝雨经》,而必另有他指。以此判断,《大云经》与作为武周革命主要舆导引的“伪撰”《大云经》应予区别对待,不可混淆为一。经狩野直喜、王国维、罗福苌、汤用彤、矢吹庆辉、林世田等众多海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证实易言之,这部作为武周革命舆论引擎的《大云经》,既非“编撰”,亦非“重译”,实应正名为《大云经疏》。或如日本兴福寺沙门永超撰集《东域传灯录》卷1弘经部所用名称《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
《大云经疏》大约仅仅流行于武周皇朝,及中宗复唐之后,此疏就被贬为伪经,在人间蒸发,不为现存汉传佛教大正藏、频伽藏、中华藏等三部大型佛典收录,成为佚书。目前仅存之《大云经疏》仅存敦煌文献中两个抄本,王国维所见罗氏残本亦仅见其所引片言只语,尽管如此,仍可大致得知该书的基本内容如次︰
(1) 该书所引佛典正经主要皆来自昙无谶所译《大方等无想经》。对此,前辈学
者王国维勘比日本狩野博士所录前、后皆阙《大云经》残卷及上虞罗氏阙前半之六朝人所书同书残本之后,就已明确指出︰“今观此卷所引经文,皆与凉译无甚差异,岂符命之说,皆在疏中,经文但稍加缘饰,不尽伪托[45]。”“故知此为《大云经疏》也[46]。”
(2) 参稽武--自撰《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朕曩劫殖因,叨承佛记,金--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披祥,《宝雨》之文后及”明确将《大云》、《宝雨》两经并提,说明早在天授革命年间,《宝雨经》的翻译工作就已开始,尽管此经正式译本直到长寿二年才大功告成,但该经有关日月光天子主宰东方摩诃支那国的佛授天谶早已预知,并已被吸纳入“伪撰”《大云经疏》中,变为该经疏的重要内容。
(3)在所引经文之后,往往出现“义曰”云云。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误解为“意义”。
对此,林世田先生明确指出“《大云经疏》所谓“ 义曰” ,透露了《大云经疏》的主撰人就是武后也自承认的男宠薛怀义[47]。”,这一见解可谓一矢中的,令人赞佩。
(4) 《大云经疏》还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谶纬学的内容。前辈王国维先生在其所撰《唐写本<大云经>跋》[48]一文中早就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
第一段中历释广武铭,其文完具,盖亦洛水宝图之说。中有千秋不移宗室字
(样),案唐书宗楚客传载中宗时右补阙赵延禧陈符命,引谶曰百代不移宗宣
室志言上元初郜我县民得寇谦之铭曰“李氏代代不可移宗,盖即指此。
第二段云,神主临驭天下,频得舍利,前开祥于光宅,案《长安志》云,光
宅坊横街北光宅寺,仪凤年望之者言此坊有兴气,敕令掘得石函,函中有佛
舍利骨万余粒,遂立光宅寺,所谓“开祥光宅”者,指此。
第三段引孔子谶及卫元嵩谶,案《周书?艺术传》,南蜀郡卫元嵩者,天和中
着诗,预言周隋兴废,及皇家受命,并有征验,此所引八句即是也。通观此
卷,附会穿凿,无所不至,怀义等所修,自应如此。赞宁于法朗(即法明)辈
尚有恕词,盖未见伪经及此卷欤。
据此可知,《大云经疏》虽然同佛经真本《大云经》(《大方等无想经》)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联系,却是一本典型的伪经,其中剔除了佛教涅--轮回思想的要义,而杂揉佛教预言与华夏谶纬之说为一体,其目的就是为武周革命的政治目标服务。
(5)弥勒佛信仰的崛起是《大云经疏》宣扬的重要内容,此说不见于传统大乘佛教涅--部的《大云》、《宝雨》二经,而乃别源于印度瑜伽学派的一支,弥勒,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意为慈氏,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49],出生于南印度一个世习瑜伽的婆罗门世家[50]。弥勒其人似初本婆罗门教中的异端人物,其后又成为大乘佛教中佛弟子之一的菩萨名,而其姓名连接起来,(即弥勒?阿逸多,或阿逸多?弥勒)所具有“慈悲无人能胜过他”的涵义则已气凌佛祖释迦牟尼,未来将绍承释迦牟尼佛位,故又有未来佛之称。在唯礼释迦的上座部佛教、乃至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小乘佛教中尚无这一菩萨名,乃至由大众部发展出来的早期大乘佛教中,似乎这一信仰也属异端,因为它毁灭了释迦牟尼佛的至高于上权威,却并非无据,很可能出自婆罗门教杂书。因其确有梵文原本,窜入佛典。至少在汉传佛教中,有关弥勒下生及其功业大成的经典却早有译本,出现了鸠摩罗什所译《弥勒大成佛经》、北凉沮渠京声所译《弥勒上生经》(又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鸠摩罗什或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又名《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等,合称《弥勒三部》,从这些早期弥勒经译本内容判断,弥勒的正式身份并非佛,而是菩萨,由菩萨演变为未来佛的过程[51]不知始于何时,却在一部题为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所译《六度集经》卷6,有一章题为《弥勒为女人身经》内叙︰
昔者菩萨。为天帝释。位尊荣高。其志恒存非常.苦.空.非身之想。坐
则思惟。 则教化。愍愚爱智。诲以智慧。精进无休。其宿友。受妇人身
为富姓妻。惑乎财色。不觉无常。居市坐肆。释化为商人。佯有所市。至
妇人前住。妇人喜悦令儿驰归。取独坐床欲以坐之。商人乃熟视妇人而
笑。……言竟忽然不现。妇怅然而归。斋肃望慕。一国咸闻。王逮群寮靡
不钦延。商人后果在门。状丑衣弊。曰吾友在内尔呼之来。门人入告具以
状言。妇出曰。尔非吾友矣。释笑而云。变形易服子尚不识。岂况异世舍
斯受彼乎。重曰。尔勤奉佛。佛时难值。高行比丘难得供事。命在呼吸无
随世惑。言毕不现。举国欢叹矣。各执六度高妙之行。佛告鹭子。尔时
妇人昔弥勒是也。天帝释者吾身是也。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由此判断,《大云经疏》必须包含以上《弥勒为女人身经》内容,且以此为核心。因此,出现了凡参预此书编撰工作的僧人都被封为县公,总主持人薛怀义还被封为国公,且上述一切人都被赐予紫袈娑僧衣。对此,《佛祖统纪》卷39 记云︰
载初元年敕沙门法朗九人重译《大云经》,并封县公赐紫袈裟银龟袋(赐紫
始此)。
《宋僧史略》下篇亦记︰
古之所贵名与器焉。赐人服章。极则朱紫。绿皂黄绶乃为降次。故曰加紫
绶。必得金章。令僧但受其紫而不金也(方袍非绶)寻诸史。僧衣赤黄黑青等色。不闻朱紫。案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重译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由之革命称周(《新大云经》曰。终后生弥勒宫。不言则天是弥勒)法朗薛怀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其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高座讲说。赐紫自此始也。)
关于《大云经疏》撰写、呈上的时间问题,史无明载。汤用彤先生认为《大云经疏》作于天授元年(690),Antonino Forte认定大云经疏作于689年12月18日至690年10月15日之间, 林世田先生在其重量级著作《大云经疏初步研究》一文中认为“若以载初为撰作年代,则与年代上限太不协调。比较合理的推断是, 《大云经疏》的部分内容, 特别是图徽部分, 早在垂拱四年已着手收集或撰写, 后经多人十个僧人、多次补充, 最终在载初年间定稿, 并且送给了武后过目, 这样, 武后称帝之前的两个月就能胸有成竹地下诏颁布于天下。”按垂拱年间仅为千金公主献男宠薛怀义于武--之岁,并非薛怀义获重用之年,不可能成为《大云经疏》筹画时间的上限,且武--收容冯小宝入宫,并令其改名薛怀义并非垂拱四年,而是垂拱元年事,及至垂拱四年,虽然武周革命已在酝酿中,然其其时主要舆论筹划者尚非薛怀义,而是武承嗣,洛水神谶即其主要成果,而永昌元年七月安息道行军的大败根本破坏了这次洛水神谶的威力,迫使武--称帝时间推迟,易言之,阎温古寅识迦河大败之日,亦即洛水神谶失灵之时,由之武--迅速组成了以薛怀义、法明、宣政等人为骨干、制造革命舆论的新班子,并立即走马上任,《大云经疏》的始撰时间应始于此岁,至次岁载初元年呈上。更确切地说,《大云经疏》的具体编撰时间应为永昌元年七月至载初元年间(689年七月~690年九月改元天授元年前)。
关于《大云经疏》的作者。前引史料中已大略言及,而正史所记其核心集团总为怀义,法明(法朗)、宣政等九人,《旧唐书?则天本纪》、《佛祖历代通载》卷12、《隆兴编年通论》卷14则记为“沙门十人”,复据《旧唐书?后妃传》,怀义以此授辅国大将军,封鄂国公。余之九人并封县公,皆赐紫袈娑、银龟袋。但这些记载都过于简略,不足以反映《大云经疏》作者全貌。《旧唐书?薛怀义传》所记较详,所列伪经的编撰者为怀义、法明、处一、惠俨、棱行、感德、感知、静轨、宣政等九人,唯未记其所属寺院,以上九人中除宣政外,其余八人悉数见于大正藏所收该经卷二末所附《宝雨经》译场名单[52],可见《大云经疏》的撰者与《宝雨经》的汉僧组成是同一个写作班子。其中领有“开国公”官饺者更可确定无疑全部参加了《大云经疏》的编撰,其具体名单及其所隶寺院如下︰
大白马寺主怀义
大周(魏国)东寺上座江陵县开国公法明
大周(魏国)东寺都维那清源县开国公处一
大周(魏国)东寺都维预章县开国公惠俨
大奉光寺上座当阳县开国公惠棱
佛授记寺主渤海县开国公行感
佛授记寺都维那昌平县开国公德感
佛授记寺都维那赞皇县开国公知静
以上名单合共八人,两相对勘,法名相同者有怀义、法明、处一、惠俨、惠棱、短缺者有长安金光明寺僧宣政[53],名称有异者主要是佛授寺僧行感、德感、知静三人,另作感德、感知、静轨,显然应以《宝雨经》所列名单为准,《旧唐书?薛怀义传》所出现的错误大约是标点错误与抄写者擅自脱字、增字所致。应重新标点为“(感) 行、感德、感、知静轨”即可,其中第一“感”字是脱字,下画线之“感”、“轨”二字是衍字。在以上九沙门中,白马寺主怀义、魏国东寺上座法明、长安光明寺主宣政、奉光寺上座惠棱、佛授寺主行感等五人尤为其核心人物。
值得关心的不仅是《大云经疏》的作者,更应关注这些作者隶属的寺院,因为这些寺院才是策划武周革命舆论的大本营。以上诸寺中白马寺、魏国东寺[54]、佛授记寺都在洛阳,光明寺在长安,唯奉光寺不可考,疑即《新唐书》卷102,岑长倩传所记“和州浮屠上《大云经》,着革命事,后喜,始诏天下立大云寺”之和州奉先寺,惠棱即此寺魁首。
(五)《大云经疏》的罢废与慈氏越古名号的中止
《大云经疏》的撰成与全国各州大云寺的兴建不但催化了以女主临朝为特征的武周皇朝诞生,而且通过全面推广弥勒信仰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皇朝。
在参预编撰《大云经疏》的僧侣群中,薛怀义是核心决策人物,其余八人皆封郡国,他一人独封国公,身兼女皇武--男宠、白马寺主,朝廷命官,统兵大将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不但主持了佛典《大云经疏》、《宝雨经》的编撰、翻译工作,而且受命柝毁乾元殿,在其旧址兴建明堂的宏大工程[55]。永昌元年寅识迦河惨败的当月,又被授予统兵大权,“五月丙辰,韦待价及吐蕃战于寅识迦河,败绩。己巳,白马寺僧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以击突厥[56]。”又有记载此事发生于是岁九月事,按此年五月至九月并无突厥真正犯边的迹象,据我判断,安息道行军的惨败对武--的打击极为沉重,必定造成一度政权不稳,授权薛怀义统兵击突厥是假,以此形成对内乱的巨大震慑力量是真。至天授元年“腊月,辛未,以僧怀义为右卫大将军,赐爵鄂国公[57]。”可见薛怀义实际上还担任着武--宫廷禁军首领的作用。武--对薛怀义的宠信一直维持到 “长寿二年,默啜复犯塞,又以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李多祚、苏宏晖为将。未行,改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内史李昭德为行军长史,凤阁侍郎、平章事苏味道为行军司马,契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将军以讨之。未行虏退,乃止[58]。”是岁,由薛怀义牵头,南印度僧人达摩流支所译的《宝雨经》成,此岁前一年,即长寿元年,由武--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王孝杰发动西域反攻,大获全胜,收复一度被吐蕃占领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等四镇,长寿二年(693年),安西大都护府还治龟兹,长寿三年(694年)二月“庚午,以僧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默啜[59]。”此岁五月改年号延载,“五月甲午,加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改元,赐七日[60]”、“五月,魏王承嗣等二万六千余人上尊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甲午,御则天门楼受尊号,赦天下,改元[61]。”延载元年(694年)七月“戊辰,以王孝杰为瀚海道行军总管,仍受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薛怀义节度[62]。”至延载二年(695年)正月改元证圣,直至此月之前,更确切地说,直到此年此月辛已日之前,薛怀义仍是武--心腹宠臣。史载︰
(延载)二年正月辛巳朔(初一日,折算公历时间待考)则天僭加号慈氏,大赦,
改为证圣元年[63]。
正月辛巳,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赐三日。……
丙申,万象神宫火[64]。
而至是岁︰
春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号[65]。
二月己酉朔(695年2月19日),日有蚀之。壬子(初四,22日),杀薛怀义。
甲子(十六日,3月4日),罢“慈氏越古”号[66]。
据此可知,延载二年(695年)岁星历正月(一月)[67]武--仍然坚守唐周易代时期《大云经疏》中的弥勒信仰,并予重新强调,是月武--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即为其证。“慈氏”,即“弥勒”的意译,而至是月丙申万象宫在大火中化大灰烬之后,形势大变,是岁春二月,武--突然宣布废除上月刚刚晋上的“慈氏越古”尊号,意味着已正式宣告与弥勒信仰划清界限,同月初四壬子日(695年2月22日)薛怀义被杀更是《大云经疏》正式罢废的历史标志。
关于薛怀义被杀的原因,汉文正史大都归咎于他结纳私党,建立了私人僧团武装,开始对武周政权形成了威胁。因而不再召其其宫侍主,改用其它男宠,政治上逐渐失意,因而故意纵火,焚毁明堂。《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
怀义后厌入宫中,多居白马寺,刺血画大像,选有膂力白丁度为僧,数满
千人。侍御史周矩疑其奸,奏请劾之,不许,固请之,则天曰︰“卿且退,
朕即令去。”矩至台,薛师亦至,乘马蹋阶而下,便坦腹于床。矩召台吏,
将按之,遽乘马而去。矩具以闻,则天曰“此道人风病,不可苦问。所度
僧任卿勘当。”矩按之,穷其状以闻,诸僧悉配远州。迁矩天官员外郎,
竟为薛师所构,下狱,免官。后有御医沈南得幸,薛师恩渐衰,恨怒颇
甚。证圣中,乃焚明堂、天堂,并为灰烬,则天愧而隐之,又令怀义充使
督作。乃于明堂下置九州岛鼎,铸铜为十二属形象,置于本辰位,皆高一
丈,怀义率人作号头安置之。其后益骄倨,则天恶之,令太平公主择膂力
妇人数十,密防虑之。人有发其阴谋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令壮士缚而
缢杀之,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其侍者僧徒,皆流窜远恶处[68]。
《资治通鉴》卷205天册万岁元年(695年)亦记︰
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太后密选宫
人有力者百余人以防之。壬子,执之于瑶光殿前树下,使建昌王武攸宁帅
壮士殴杀之。考异曰︰ 旧传云︰“人言发其阴谋者,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
壮士缚而缢杀之,送尸白马寺;其侍者僧徒皆流窜远恶处。”……今从实
录。送尸白马寺,焚之以造塔。甲子,太后去“慈氏越古”之号。
按延载二年正月辛巳,武--犹以弥勒转世自翔,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以佛旨,而同月明堂被焚,次月初一己酉日(695年2月19日)出现日蚀天变,初四壬子日(695年2月22日)联合建昌王武攸宁及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私人武装诛杀了薛怀义,全歼了白马寺僧团武装。同月十六甲子日(695年3月4 日)废除慈氏尊号,标志着正式放弃了弥勒信仰。短短数日间发生如此巨大变故,绝不可简单以薛怀义故意纵火明堂的事件解释,其中必定蕴涵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宗教因素。
在我国正史中,都将明堂焚毁事件归咎于薛怀义失宠后愤而所为,其说不合情理,值在怀疑。明堂乃周代制度,为祭天,集会诸侯之所,然明堂形制,古无明确记载,秦、汉时期举行封禅大典时,多于东岳泰山下兴建简陋的明堂。总章二年(669年)天皇李治始在京都筹建明堂,“三月……丁亥,诏定明堂制度︰其基八觚,其宇上圆,覆以清阳玉叶,其门墙阶级,窗棂楣柱,--------,皆法天地阴阳律历之数。诏下之后,众议犹未决,又会饥馑,竟不果立[69]。”垂拱四年(688年)二月武--正式决定在神都洛阳兴建明堂︰“太宗、高宗之世,屡欲立明堂,诸儒议其制度,不决而止。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诸儒以为明堂当在国阳丙己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太后以为去宫太远。二月,庚午,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70]。”十二月明堂成,“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栌--藉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号曰万象神宫。宴赐君臣,赦天下,纵民入观。改河南为合宫县。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僧怀义以功拜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规模空前,成为神都洛阳标志性建筑,又号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皇朝合神权、政权于一体的神圣之地。明堂周围,禁卫森严,薛怀义纵有辅国大将军军饺,也未必有机会能够随意纵火。然洛阳位居中原多雨之地,而该明堂通体全为砖木结构,高达294尺,又上饰铁凤,饰以黄金(黄铜),通体导电,受雷击必燃。以情度之,明堂之焚,必非人力,而是遇暴雷雨,起火自燃。导致佛授天命,弥勒转世的信仰的全面动摇,且接着又有日蚀天变,这在中国古代谶纬之学中,又是极大凶兆,必须找出其罪魁祸首,否则武--即将面临颁布罪已诏的严重政治危机,薛怀义为首的白马寺、佛授记寺、魏国东寺,光明寺僧侣集团注定承担祭坛牺牲的角色。随同怀义一起泡制《大云经疏》的其余八位身着紫袈裟,兼领县公封号的法明[71],宣政,处一、行感、惠棱等诸僧必无一--免。弥勒信仰由之衰微。《大云经疏》也就随之罢废。
延载二年乙未(695年)是武--柄政时期危机最为严重的一年,是年废周历,恢复正月元日庚辰为岁首,正月至八月间(695年1月21日~同年8月),695年九月一日丙午,695年10月14日~十二月一日甲戌,696年1月10日改元为天册万岁元年,这一年号仅存在于仅存在于该年度十二月份,公元为696年(天册万岁元年十二月一日甲戌,696年1月10日),一年内数改年号,说明对自身政权的合法性越来越失去信心,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舆论引导。是岁高僧义净自印度返国,为其延续武周皇朝的生命带来新的生机。《释氏稽古略》是一部按中国朝代纪年编撰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其中在乙未天册万岁元年条下记述了义净东返,受到武--亲迎事迹︰
法师义净,讳义净。字文明。茫阳(涿州也)张氏子。髫龀出家为僧。弱冠具
戒。高宗咸亨二年。三十七岁往西域求佛经。孤征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
至是乙未五月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夹。金刚座真容
一铺。舍利三百粒。太后亲迎于上东门外。奉安佛授记寺。敕令翻译。
此岁在宋僧念常所撰《佛祖历代通载》卷12所记赴洛的高僧则非汉僧义净,而是迎自于阗的实叉难提(汉语意为喜学)及在太原寺宣讲华严宗旨的康法藏︰
(乙未)改证圣。九月又改天册万岁,是岁……闻于阗国梵本华严大经。即遣
使奉玉帛往求之。并请彼国善梵学者一人。随经以来。于是于阗主以实叉难提(此云喜学)妙华严宗旨遣赴命。则天见之大悦。诏入大遍空寺。同三藏菩提流志法师神测玄景复礼等翻译华严。则天时幸其寺。亲施供馔焉……天册万岁元年。诏沙弥康法藏于太原寺。开示华严宗旨。
然勘以《宋高僧传》译经篇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此后在武周通行的《华严经》起先为义净与实叉难提(喜学)合译,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虽题为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并在武--所作《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对此予以肯定,但根据译经的全过程判断,最后定本则为义净独立完成,不可贬低义净在这一译本的重大历史贡献︰
释义净。字文明。姓张氏。范阳人也。髫龀之时辞亲落发。遍询名匠广探
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弱冠登具。愈坚贞志。咸亨二
年年三十有七。方遂发足。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及将登舶余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长俱加礼重。鹫峰鸡足
咸遂周游。鹿苑林并皆瞻瞩。诸有圣迹毕得追寻。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
国。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
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久视之后乃自专译[72]。
为义净、实叉难提合译的《华严经》突出特点乃首倡五教之说,认为佛教的层次依次为小乘教(《阿含》等)、大乘始教(《般若经》、《唯识论》等)、终教(《大乘起信论》等)、顿教(《维摩经》等,而《华严经》则代表了佛教最高层次的圆教,乃是完全说一乘教理的圆融无碍教义。该经中宣扬佛有三身,就有三个名号,毗卢舍那(毗卢遮那),梵文作Vairocana,是释迦牟尼佛法身的名号,卢舍那是释迦牟尼佛报身的名号,释迦牟尼是应身的名号。由之出现了毗卢舍那信仰,意为光明遍照一切,直译为净满,是佛真身的通称。寓有清净圆满之意。在武--题名自撰的《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对此经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
指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有学、无学,志绝窥觎;二乘、三乘,宁希
听受。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一句之内,
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土而非隘。 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
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所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并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布。一窥宝偈,庆溢心灵;三复幽宗,喜盈身意。虽则无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然而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义。辄申鄙作,爰题序云[73]。
史载武--临朝之后,就开始在龙门开凿规模巨大的石窟寺,其西山主龛所雕那座高17.14米,着通肩大衣,波纹发髻的大佛就是遮卢舍那佛,有学者认为武照之名写作武--就具有卢舍那的梵文Vairocana原义天空中的日月,其说为日人古正美博士所倡[74],可备一说。自此,卢舍那佛取代了原先弥勒信仰的位置,女皇武--的帝号不再称“慈氏”,而改称“金轮圣神皇帝”,《华严经》研习之风大盛,并经率先试讲此经的法藏的阐释、发挥,一个新的佛教宗派——华严宗正式诞生。并催化了净土宗、以及以观世音崇拜为特征的密宗相继流行,历史已进入武周皇朝末期,中宗复唐的历史前夜了。
(《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编,页246~267)
[1]史书中明确记载,武周皇朝女帝自名武--,--乃武周新字之一,实即照,说明其人本名武照。迄今学术界都称之为“武则天”,所据无非是两唐书、《资治通鉴》皆称之为则天皇后,勘之原始记载,武照称帝前,与其夫李治并称天皇、天后,从未加“则”字,“则天”实乃武--死后,其子李显所上谥号,意即以天皇为行为准则,以淡化、忽略其曾经主持武周革命,自称皇帝的史实,并非其本人自称。复据《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105“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崩,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唐隆元年,改为天后;景云元年,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开元四年,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加谥则天顺圣皇后。”可见这一谥号不能反映武照原名,有必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2]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页4742︰“则天将革命,诛杀宗属诸王,唯千金公主以巧媚善进奉独存,抗疏请以则天为母,因得曲加恩宠,改邑号为延安大长公主,加实封,赐姓武氏。以子克--娶魏王武承嗣女,内门参问,不限早晚,见则尽欢。”参阅《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太宗十九女︰“安定公主,始封千金。下嫁温挺。挺死,又嫁郑敬玄。(太宗十八女)。”温挺,温彦博次子。”两相勘校,似以延安大长公主为是。
[3]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6。
[4] 《资治通鉴》卷203,弘道元年,页6416。
[5] 《册府元龟》卷15帝王部5年号︰“中宗以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十一日,684年1月4日)自皇太子即位。”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82︰“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甲子(十一日,684年1月4日),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大赦。 ”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6则别记为“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初四,683年12月27日),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两相勘较,应以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子(十一日,684年1月4日)准,《旧唐书》所记,实为天皇大帝薨,遗命李显继位之日,非正式登极之时。
[6] 《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甲申、页6417。
[7]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82。
[8]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6。
[9] 《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甲申,页6419。
[10] 《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甲申,页6419。
[11]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7。
[12] 《新唐书》卷78,宗室,页3529︰“孝逸,少好学,颇属文。始封梁郡公。高宗时,四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后擅国,入为左卫将军,亲遇之。徐敬业称兵,以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扬州行军大总管,帅师南讨……敬业大败,遂拔扬州。以功进镇军大将军,徙封吴国公,威名然。武承嗣等忌之,以谗下迁施州刺史。又使人腾恶语闻上,武后信之,以尝有功,贷死,流儋州,薨。”
[13]《新唐书》卷76,后妃传1,页3481。
[14]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高祖第十八女,页3644︰“安定公主,始封千金。下嫁温挺。挺死,又嫁郑敬玄。(太宗十八女),温挺,温彦博次子。”早与武--秘密相结,后更不耻班辈上的混乱,认武--为母,改姓武氏,封为安定长公主。
[15]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页4741。
[16]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页4741。
[17]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页4741。
[18] 《资治通鉴》卷183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丙子(616年)“会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求访李密,云“斯人当代隋家”。人问其故,玄英言︰“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 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
[19] 《资治通鉴》卷199,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戊申(648年)七月庚寅,因当“时太白屡昼见,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会与诸武臣宴宫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羡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又以君羡官称封邑皆有“武”字,深恶之,后出为华州刺史。有布衣员道信,自言能绝粒,晓佛法,君羡深敬信之,数相从,屏人语。御史奏君羡与妖人交通,谋不轨。壬辰,君羡坐诛,籍没其家。”
[20]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8。
[21] 《资治通鉴》卷204,垂拱四年戊子、688年。
[22]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9︰“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 《资治通鉴》卷204,垂拱四年戊子︰“五月,戊辰,诏当亲拜洛,受“宝图”;有事南郊,告谢昊天;礼毕,御明堂,朝群臣。朝,直遥翻。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以拜洛前十日集神都。乙亥,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23]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92。
[24]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19。又《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七月丁巳,大赦,改“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封其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太师、使持节、大都督。赐五日。” 《资治通鉴》卷204,垂拱四年戊子︰“秋,七月,丁巳,赦天下。更命“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更,工衡翻。封其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祭祀比四渎。唐制,岳渎为中祀。名图所出曰“圣图泉”,泉侧置永昌县。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拜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禁刍牧。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
[25] 《资治通鉴》卷204,垂拱四年戊子,页6453︰“十一月,辛酉,、绪伏诛,绍以太平公主故,杖一百,饿死于狱。绍以主--免诛死。”
[26] 《资治通鉴》则天天授元年,页6466︰“太后欲以太平公主妻其伯父士让之孙攸暨,垂拱四年诛薛绍,太平公主寡居。攸暨时为右卫中郎将,太后潜使人杀其妻而妻之。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宠爱特厚,常与密议天下事……垂拱中,太平公主至一千二百户,圣历初至三千户,景云初增至五千户。”
[27]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88。又《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页7441~4742记︰“垂拱四年,拆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怀义充使督作。凡役数万人,曳一大木千人,置号头,头一[口敢],千人齐和。明堂大屋凡三层,计高三百尺。又于明堂北起天堂,广袤亚于明堂。怀义以功拜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永昌中,突厥默啜犯边,以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率军击之,至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加辅国大将军,进右卫大将军,改封鄂国公、柱国,赐帛二千段。”
[28] 《册府元龟》卷650: 贡举部?应举,页7796上。
[29]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88︰“二月丁酉,尊考太师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谥妣杨氏曰周忠孝太后;太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赵氏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义康王,妃宋氏为王妃;北平郡王曰赵肃恭王,妃刘氏为王妃;五代祖鲁国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为王妃。”《资治通鉴》则天永昌元年,页6457︰“二月,丁酉,尊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妣曰忠孝太后,文水陵曰章德陵,咸阳陵曰明义陵。武氏之先葬文水,士--及其妻葬咸阳。置崇先府官。戊戌,尊鲁公曰太原靖王,北平王曰赵肃恭王,金城王曰魏义康王,太原王曰周安成王。”
[30] 《资治通鉴》永昌元年,页6459。章十二行本“败”下有“会大雪,粮运不继”七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同。说明“粮运不继”,大军乏食乃此次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此役之后,斩安息道行军副大总管阎温古于秦州,流大总管韦待价于绣州。损兵折将至少十余万,举朝震骇。
[31]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页120。
[32] 《册府元龟》卷15帝王部5年号,页175~176。
[33]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89
[34] 《资治通鉴》页204,则天永昌元年,页6462
[35] 《册府元龟》卷639,贡举部?总序,页7661。
[36]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21。《新唐书》卷4,则天本纪亦记︰“九月……壬午,改国号周。大赦,改元,赐七日。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为皇孙。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严祖成皇帝,妣曰成庄皇后;赵肃恭王曰肃祖章敬皇帝,妣曰章敬皇后;魏义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显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为王,堂兄为郡王,诸姑姊为长公主,堂姊妹为郡主。司宾卿史务滋守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检校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37]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6470。
[38]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21。
[39]玄奘赴印度,自《瑜伽师地论》衍生出来的中国大乘教派。以《成唯识论》为主要经典,使用因明学(印度逻辑学)的方法,以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40]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页4741︰“薛怀义者,京兆县人,本姓冯,名小宝。……垂拱初,说则天于故洛阳城西修故白马寺,怀义自护作,寺成,自为寺主。”
[41]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传,页4741︰“薛怀义……于建春门内敬爱寺别造殿宇,改名佛授记寺。”以此判断,佛授记寺行感、都维德感、知静等皆为怀义创建佛授记寺后所收罗的僧侣亲信。
[42]姜捷《武则天时代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页74~79。
[43] “竺佛念。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少好游方。备观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戎音义莫不兼解。故义学之誉虽阙。洽闻之声甚着。苻氏建元中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等入长安。赵正请出诸经。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质断疑义音字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复请昙摩难提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核二载乃竟。二含之显。念宣译之功也。自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在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故关中僧众咸共嘉焉。后续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出曜胎经中阴经等。始就治定。意多未尽。遂尔遘疾卒于长安。”
[44]按照印度的世界观念,其国古名天竺,位置就在南赡部洲,其东北之摩诃支那国在东胜神州,“摩诃”具有“大”的涵义,支那(China)为秦的音译,则摩诃支那国即大秦国,亦即大中国。
[45] 《观堂集林》第4册,卷21,史林13,《唐写本大云经跋》。
[46] 《观堂集林》第4册,卷21,史林13,《唐写本大云经跋》。
[47]林世田《大云经疏初步研究》《文献季刊》2002年10月第4期。
[48] 《观堂集林》第4册,卷21,史林13。中华书局本,1959年6月。
[49]一说弥勒为姓,阿逸多为名,见《维摩经注》︰“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
[50]瑜伽学派是印度古老的学派,早在婆罗门教盛行时期就已存在,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中叙及印度古老的六大学派中就存其名,大乘佛教中也吸收了这一学派的思想,出现了瑜伽行派。有关弥勒其人的事迹及其与婆罗门教、佛教的关系,争议很大,迄未理出清晰的头绪。可以肯定的是,弥勒信仰早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在汉传佛教的经文中,并由菩萨逐渐升级为取代释迦信仰的未来佛。但尚未取得佛教正统的地位。
[51]龙树菩萨撰,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大智度初序品中缘起义释论》卷1,页0057c27︰“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
[52]原文为“大白马寺大德沙门怀义监译、南印度沙门摩流支宣释梵本、中印度王使沙门梵摩兼宣梵本、京济法寺沙门战陀译语、佛授记寺沙门慧智证译语、佛授记寺沙门道昌证梵文、天宫寺沙门摩难陀证梵文、大周东寺都维那清源县开国公沙门处一笔受、佛授记寺都维那昌平县开国公沙门德感笔受、佛授记寺沙门思玄缀文、长寿寺主沙门智[--*殳]缀文、佛授记寺都维那赞皇县开国公沙门知静证议、佛授记寺主渤海县开国公沙门行感证议、大周东寺都维预章县开国公沙门惠俨证议、天宫寺上座沙门知道证议、大周东寺上座江陵县开国公沙门法明证议、长寿寺上座沙门知机证议、大奉光寺上座当阳县开国公沙门惠棱证议、佛授记寺沙门神英证议、京西明寺沙门圆测证议、波罗门僧般若证译、波罗门僧臣度破具写梵本、鸿州度山县人臣叱干智藏写梵本、婆罗门臣迦叶乌担写梵本、婆罗门臣--利乌台写梵本、尚方监匠臣李审[暴-日]装、麟台揩书令史臣杜大宾写、专当典并写麟台揩书令史臣徐元处、专当使文林郎守左术翊二府兵曹参军事臣傅守真、--捡--翻经使典司宾寺府史赵思泰、--捡--翻经使司宾寺录事摄然孙承辟。”
[53]宋敏求《长安志》卷10︰“东南隅大云经寺︰本名光明寺,隋开皇四年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武太后初幸此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王之符,因改为大云经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
[54]大周东寺,即魏国东寺,按魏国,乃武--先人尊号,则魏国东寺或大周东寺,本为武--宫廷家寺。乃伪撰《大云经疏》的重要中心。法明、处一、惠俨,皆为武--心腹。有记载法明或法朗为白马寺僧,必误。
[55] 《资治通鉴》卷204,垂拱四年戊子,页6447~6455︰“二月,庚午,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之使。……十二月……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章︰十二行本“上”上有“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十一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斋校同。)施铁凤,高一丈,高,居傲翻。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以铁为渠以通水。号曰万象神宫。……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怀义所作夹大像也。贮,丁吕翻。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进拜怀义辅国大将军,封卢国公,赐物三千段。”
[56] 《新唐书》卷4,本纪4,则天皇后,页88。
[57] 《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天授元年,页6463。
[58]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页4742。
[59] 《资治通鉴》延载元年,页6493。《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则记为“二月庚午,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领十八将军以击默啜……己卯,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及吐蕃战于冷泉,败之”。《资治通鉴考异》却云︰“《实录》、《新纪》皆云“伐逆道”。今从旧怀义传。”
[60]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94。
[61] 《资治通鉴》卷205,延载元年,页6494。
[62] 《资治通鉴》卷205,延载元年,页6495。
[63] 《册府元龟》卷15,帝王部5,年号,页175~176。
[64]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95。
[65]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页124。
[66] 《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页95。
[67]世界通行历法有三,阳历,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代表为基督教纪元(公历)、阴历,以月之圆缺为纪年标准,代表为伊斯兰历,华夏历法则与此二者不同,独以岁星(即木星)围绕太阳十二年为准,分为十二份纪年,辅以闰月,岁星历中又有周历与秦历之别,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十二月为腊月,以下依次为一月,二月至十月,秦汉历则以十二月为腊月,正月为岁首,余以次类推,唐历属秦历,武周历则宗周历,然至延载二年改为证圣元年之后,改以一月为正月,意味着放弃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的传统,开始重新恢复唐历。兆示着武周皇朝的政治理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68] 《旧唐书》卷183,薛怀义附传,4743。
[69] 《资治通鉴》卷201,总章二年,页6358。
[70] 《资治通鉴》卷204,垂拱四年,页6447。
[71]有学者援引赞宁《宋高僧传》卷17,护法篇唐江陵府法明传,认为法明在中宗复唐后仍受重用,该传原文为︰“释法明。本荆楚人也。博通经论外善群书辩给如流戒范坚正。中宗朝入长安游访诸高达。适遇诏僧道定夺化胡成佛经真伪。时盛集内殿百官侍听。诸高位龙象抗。御黄冠。翻覆未安[危*臬][危*瓦]难定明。初不预其选出场擅美。问道流曰。老子化胡成佛。老子为作汉语化。为作胡语化。若汉语化胡。胡即不解。若胡语化此经到此土便须翻译未审此经是何年月何朝代。何人诵胡语何人笔受。时道流绝救无对。明由此公卿叹赏。则神龙元年也。”据此可知,此之江陵法明与前述之洛阳法明绝非一人,不可相互混淆。
[72]赞宁︰《宋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页0710b08,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
[73]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页0001a24。
[74]转引自林世田︰《<大云经疏>初步研究》,《文献季刊》2002年10月第4期。
稿源︰ 《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编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