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与中国山水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种,到唐代已完全成熟。自古以来在着色的山水画中就有清绿、浅绛、螺青之说。由此可见前人就很重视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在千百年的实践中逐步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掌握了色与墨的妙用,使中国山水画的色彩在一种定型的模式下发展。中国画对于色彩,尚没有一部色彩学,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近代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丰富了中国画色彩,特别是山水画。由于中国山水画有强烈的时令感,色彩表现节令、时辰、情调、气氛时又最为明显,所以中国山水画中的色彩表现研究上尤为重要。
匡庐图 荆浩(五代) 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唐代)
要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色彩,首先要在研究墨的基础上来进行,无墨不成为中国画。“笔墨”是中国画的代名词,它是中国画的主旋律。前人说:“墨分五色”,意思是作画时,运用水调黑墨,在画纸上得到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墨色,也有将纸的白色也算一色,因而也有“墨分六色”之称。中国画的画面上有大量的黑墨色和白色,黑墨与白纸是两个极色,其本身就有调和作用,此两色与任何色彩都能协调,一幅中国画只有墨色及纸的留白也可以成为一幅完美的作品,那是一种单纯美,称之为水墨。中国画的画面留白有“空灵”之感,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妙有不有、真空不空。在色与墨的相互关系中,前人说“色中有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说明色与墨协调统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西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人们在欣赏一幅完善的山水画时,画面上只有墨色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山水画要表现出美丽大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灵秀气、春夏秋冬、寒暑晴雨、阴阳晦冥、朝昏昼夜无穷间的妙味,在画面上不运用色彩来表现是很难达到的。要运用色彩,就要研究色彩的色调与情调,运用得恰如其分,就会使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幽谷万枝、高山飞瀑、怪大崩潍、如音栖弦、如烟成霭、无风冷冷、水波潺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国画在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出“随类赋彩”、“彩绘有泽”,彩为情设,一幅山水画要有诗情画意,要有意境,要有意境、神韵,就必须注重画面的色彩情调,如我国唐代诗人卢沦写到:“园中晓露青丛合,桥上春风绿野明。云影断来峰影出,林花落尽草花生。”李瑞写到:“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两首不同的佳句,写出两种不同的诗情画意,也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情调与色调。如果把这两首诗表现在画面上,用西方绘画色彩理念来分析,前者是冷色调,后者是暖色调,一个重青绿,一个重红黄;用传统的观点来说一幅是青绿山水,一幅是浅绛山水。色调是为情调服务的,因此说主题决定色调和情调,表现不同的主题画面,也应该有不同的色调,应该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环境和思想感情。色调并没有程式套套,只有在绘画实践中深入观察和分析才能捕捉到,离开了具体内容就失去色调的应有意义。色调虽然没有程式套套,但有规律、有感情。画面的主色调犹如乐曲的主旋律,它要求画面的一切局部色彩都统一于整体的色调,以形成优美的和谐的关系。国画的设色多种多样,风格朴素、雅静、明朗、强烈、艳丽,讲究墨与色的结合要有韵味,有意境。画面色彩要求和谐温和,单纯和谐,单纯并不是单一,和谐也不意味着平淡,现代的山水画创造中,重彩的作品也很多。一幅完美的山水应像一首音色丰富的轻音乐,令人陶醉,振奋,不感到困乏。在整体的主色调制约下,鲜明的局部色彩进行有秩序地组合、排列、渲染、点虱的环境气氛而产生美感,烘托笔墨意趣,产生高雅意境。
红色的画室 马蒂斯(法国)
在西方绘画色彩理念里所研究的是色彩的来源,即色与光。在色彩学的常识中有: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色相的明度与纯度;原色、间色、复色;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调等。由于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色彩理念不同,所以在色彩的运用上也不同。中国画在传统上只讲“随类赋彩,彩绘有泽”,词语概括,其意自酌。国画在“赋彩”上下是随着个别具有物体的色彩刻意求似,不研究色与光的关系,只画物体永恒的本色,即固有色。红是红,绿是绿,没有复色变化,一幅画即使以色为主,与西画相比也要单纯得多。在自然界中物体色彩由于受光的支配,环境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应把西方绘画色彩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洋为中用”,不是打破传统,是丰富传统,是进步,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朱屺瞻先生说:“画应有时代感,现代的潮流……我爱马蒂斯的鲜明色调,无意中亦有‘移植’之处。看来,这里面的消息,与其说应从色调上下功夫,……四季景色不同,色调不同。色调不同,反映出来的情调也不同。”看来色彩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色调既是色彩的调子。“调子”一词借自音乐,音乐以高低、强弱、节奏和旋律形成曲调。色彩在画面上的综合表现形式即所谓冷调、暖调、灰调、明调、暗调;在色相上又分为红调、赭调、黄调、蓝调、绿调、紫调等等,或鲜艳明快或淡雅沉着或庄重肃穆,色调也可以说是无声的音调。西方绘画强调色调好似交响乐,件件乐器不能各刘嵩巍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行其是,必须服从统一指挥。画面局部色彩一定要服从主调,不能将格格不入的色彩强行拉入画面。局部的色彩只能对“主旋律”起陪衬和烘托作用,才能奏出优美的“和声”。西方绘画强调和,色彩调和,对比与统一,也同样是今天中国山水画“赋彩”所要求的。朱屺瞻先生说:“施色有大道,就像作乐一样,最需求个全面的协调,整体的和谐统一。修养的苦功夫最需放在‘协调感’上。至于繁简浓淡之间,都可由个人下笔自主不易拘谨自缚。”在装饰性的绘画中,人们常常使用黑、白、灰、金、银等色作为过渡色和“调和剂”用以使对比色求得和谐的效果。在中国绘画上,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画中的黑墨是画中的主调,画面上的留白又是国画技法中的拿手好戏,画面上的空白处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回味无穷。因此中国画“赋彩”无用在过渡色和“调和剂”上费脑筋。这种自然的调和是画种固有的,只需在色彩的情调上下功夫,求得整体色彩和谐,色调统一。同类色最容易形成和谐统一,如蓝色与绿色、黄色与橙色、橙色与红色等,与用类色相反的对比色,只要搭配得当,也能产生和谐与统一,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色量对此的实力,“万绿”与“点红”的色量对比,冲缓了红与绿刺激性的对比,使小面积的色彩更加引人注目,有画龙点睛之妙。在使用色彩对比色调和上,色量对比很重要,是“三七”还是“二八”要根据所画主题内容而定,画面最忌花花绿绿,花花绿绿如同唱大戏。色彩在画面上要有动感,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相互烘托。中国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上与西方绘画的主调色调和,同类临近色调和及对比色调和的表现基本相同。色不碍墨,色墨相济,在积墨的画面上积色,以色当墨,画出“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神态,达到情景交融的“入神”之境。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粹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也是诗的境界。”
色彩产生的情感,产生喜怒哀乐,激昂向上,热情奔放,还是凄凄切切,决定于画面的色调,所以说色调也是一幅画的灵魂,是产生意境的关键。画面的色调和统一,要丰富,色彩丰富不等于繁杂,繁杂令人眼花缭乱。要画出深刻感人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来,就必须认真研究色彩在中国山水画的合理应用,色与墨在情感的交融中与时俱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