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城:梦想照进现实
未来城市:一个关于诗意栖居的童话
儿时伴随我们的燕子、蜻蜓、蟋蟀、蝙蝠慢慢从视野中消失,童年的绿色风景正逐步被灰色水泥所代替。美丽的自然何时重返我们的身边?闪烁的银河何时装点城市的夜空?从被绿色植物覆盖的伦敦雅典娜酒店,世界第一座“零碳零排放”的绿色城市马斯达尔,到被誉为“2050年城市”的中国太阳谷,人类正在畅想自己的未来城市,一个关于诗意栖居的童话……明日之城何去何从?
“丽丽派德”(Lilypad,百合花瓣之意)被誉为“未来版诺亚方舟”,大约可容纳5万人正常生活。
面临人口剧增、资源耗竭、气候恶化、环境污染的境地,人类未来的城市究竟何去何从?一些疯狂的梦想家确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直接收割农作物。而“人均生态足迹”最高的国家阿联酋,偏偏在富产石油、一片荒漠的土地上,捣鼓起一座零碳排放、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生态城市。不过,也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为传统城市唱响了挽歌……
“光之城”巴黎的世纪烦恼
【全世界的城市约占地球2%的面积,却消耗了75%的能源。单我们的照明、暖气和制冷系统就耗用了约50%的电力。我们拥有大量的能源,但13%的能耗是从低效能的建筑物“渗漏”出去的。】
100多年前,在如何重建巴黎的问题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伤透了脑筋。回想起1848年革命时反政府武装封锁街道,落后的城市布局使得政府军队行动起来步履维艰,这一惨痛经历始终让拿破仑三世提心吊胆。于是,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规模改造,而改造的初始阶段就持续近20年。
从1852年开始,巴黎从一个遍布狭窄扭曲小巷的城市,逐步变成我们现在熟知的“光之城”。主要道路被扩宽,以便于军队出入,城市更加开阔,更易于管理。
如今,就像当年的拿破仑三世一样,法国总统萨科齐又有了新的烦恼:城市正日益面临人口剧增、资源耗竭、气候恶化、环境污染等境地,城市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于是,一项针对巴黎开展的更为宏达的计划正在悄然进行。受萨科齐邀请,10组顶级建筑设计师对巴黎进行重新设计,这一次,城市与自然的完全融合成为人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随后出笼的设计方案众多,一个小组建议中心建一个250英亩的大公园,周围以摩天大楼环绕。另一小组则偏重于屋顶花园和公园,甚至城市铁道的上方都要建上公园。其他的方案还有种植市内森林或者开辟蔬菜园网络。
目前,全世界的城市约占地球2%的面积,却消耗了75%的能源。单我们的照明、暖气和制冷系统就耗用了约50%的电力。我们拥有大量的能源,但13%的能耗是从低效能的建筑物“渗漏”出去的。
同样,人类至今仍在肆意挥霍着能源。地球用几百万年时间将地层中的动植物残骸转化为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而人类只用100年就快耗尽这些化石能源。同时,地球无法“消化”的垃圾开始大量出现,生态环境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而目前全球已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四分之三。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解释了人类创造城市的本意。事实上,从19世纪初,人类就开始了对未来城市理想模式的探索。1820年,英国学者欧文提出“花园城”概念;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论述了“田园城市”的方案;1922年,英国建筑师恩温提出“卫星城”理论,建议用绿带将大城市圈住,疏散一部分人口到绿带之外的绿地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环境意识的觉醒,一些学者提出“生态城市”的设想。
“让建筑像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样,向着太阳。”这是20世纪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莱特的追求。各国建筑设计师都在绞尽脑汁创造环保而美观的建筑,这正是最近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植物墙”、“垂直花园”潮流的样板。
喜欢捣鼓植物的疯狂设计师
【Yeang的设计中运用了整面墙的植物、扇贝形遮阳伞、太阳能板、先进的空气流通设备和构造,让建筑物自行收集雨水和清凉空气,使它形成一套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环境,对额外能源的消耗大大减少。】
世界最大绿色屋顶
帕特里克・布兰克还是小男孩时,就喜欢捣鼓一些新奇事儿,曾将植物悬吊于自己的卧室中,并把植物根部放入鱼缸里。这样,不仅植物能吸收金鱼排泄物的营养,而且也能保持鱼缸的清洁。
长大后的布兰克已是法国著名植物学家,喜欢捣鼓植物的习惯没有改变,由他设计的诸多空中垂直花园受到广泛关注。他用绿色植物覆盖8层楼高的英国伦敦雅典娜酒店,使其成为了一座壮观的空中花园。
这座绿色公园由260个品种、1.2万棵绿色植物组成,80%为常绿植物,20%为季节性植物,宛如一座脱离引力限制的空中森林。
由于楼层较高,各种植物的生长条件不同,布兰克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很有讲究。楼层底部的阴影区域适合亚洲荨麻的生长;稍高楼层,选用悬崖边生长、能抵抗风吹的植物;需要大量阳光的植物被置于上层,蕨类植物则委屈在楼层底部。
为安顿好这些植物,布兰克在建筑表面铺设一层铝制框架起固定作用,铝层上加了一层塑料,塑料表面铺上合成纤维毛毯以便植物扎根。嵌于建筑表面的灌溉系统能为植物提供溶液肥料、水份。
一些更为疯狂的梦想家甚至确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直接收割农作物。Ken Yeang就是这样的“狂人”。作为世界领先的绿色摩天建筑设计师,他被称为“植物建筑”的积极倡导者。
Yeang的设计中运用了整面墙的植物、扇贝形遮阳伞、太阳能板、先进的空气流通设备和构造,让建筑物自行收集雨水和清凉空气,使它形成一套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环境,对额外能源的消耗大大减少。Yeang甚至已考虑设计“垂直农场”,居民可以在自家的墙上播种并收获食物。
梦想家们之所以偏好植物,是因为他们确信植物不仅是一种美观的建筑替代材料,还有许多其他益处,诸如减少噪音、自然降温、调节气温,甚至可以给居住其中的人们进行心理减压。
“这些墙有生命,有各种各样颜色。”就像供职于一家生物建筑公司的Richard Sabin所说,“墙上的植物能开花,还能食用。我们刚刚完成一种包含各种沙拉菜叶如白菜、生菜的墙面,还研究在墙上种植生物燃料作物或将植物墙用作中水过滤的可能性。”
在Sabin眼里,将植物种在内墙有益健康,植物可吸收空气中毒素、噪音和热量,净化空气。而传统建筑材料会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噪音和热量在水泥墙间来回反射,人们能做的只是关上窗打开空调。“我们甚至可以设计特别的空气净化内墙,这些墙体可以降低室内温度,人们根本不需要空调。”
沙漠中泛起的绿色小气泡
【让科幻小说家着迷的梦幻之城出现了,它如同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场面:沙漠中圈起了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外围覆盖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城内以便捷公交系统替代小汽车;以风能、太阳能农场等保证自给自足……】
相对于偏好植物的梦想家来说,科幻小说对未来城市的描写大抵如此:一座座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楼大厦,各种各样的飞行器穿来穿去。而现实生活中,城市居民逐年增加,摩天大楼仍是扩建城区最靠谱的办法。
让科幻小说家着迷的梦幻之城出现了,它如同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场面:沙漠中圈起了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外围覆盖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城内以便捷公交系统替代小汽车;以风能、太阳能农场、种植园等保证自给自足……
这就是世界第一座“零碳零排放”的绿色城市马斯达尔(Masdar),一旦取得成功,将成为世界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型。它位于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2008年开工,2016年完工,总投资约220亿美元,届时将入住1500家企业和5万居民。
就在50年前,阿布扎比还是一片黄沙滚滚的荒漠;更早时,除了波斯湾沿海一带居民靠捕鱼与采珍珠为生以外,大多数游牧民族喜欢躲在绿洲,靠骆驼奶与蜜枣度日。直到20世纪50年代第一口油井在阿布扎比勘探成功后,这里才开始炙手可热起来。60年代后,阿布扎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80年代末时已是一座现代化都市。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08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最高的国家是阿联酋。偏偏就在这片富产石油、一片荒漠的土地上,马斯达尔这座零碳排放、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城市横空出世,就像沙漠中泛起的一个绿色小气泡。
这座城市完全依赖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城里没有汽车,绿树成荫。城外的风力和光电发电厂利用波斯湾海风和沙漠阳光,保证小城的能源自给自足;城内有完善的交通系统,小汽车将毫无用处;绕城种植的棕榈树和红树成为制造生物能源的原料;通过绿色建筑的设计,降低对电力的需求;同时大量建置雨水回收、污水回收与再利用设施;民生用品使用可再生的环保材质;预计2020年达成零废弃物、零掩埋。
然而,这一切究竟是一种用金钱堆积出来的科幻盛宴,还是具有前沿探索性质的未来之路?一切还要时间来说话。
不过,《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的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米切尔,已经迫不及待地唱响了传统城市的挽歌:
从古希腊城邦、中世纪城市、工业化城市,再到今天的电气化都市,这些旧有意义上的城市即将走完文明的使命。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摧毁人类赖以栖身的集聚地;我们即将向未来移民,向数字时代的新型大都市移民。到时,将形成一个“地球村”,构成未来社会的基本模式。而“城市除了对旅游者而言仍是一个文化幽灵外,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空间提供的“更为优雅、自由、可持续的途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