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生活艺术>> 品味生活>>正文内容

生活的情绪——读梁漱溟先生《朝话•人生的醒悟》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来源:读品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今天的情绪不平静,于是又翻读了梁漱溟先生的《朝话•人生的醒悟》,觉得这本书实是应放在手边,每日翻阅自省的“良方”。生活情绪的天敌,莫过于“浮躁”二字,而浮躁的表现,正如梁先生的意思,其一是“乱”,其二是“懈”——这两样看似不同,一个是学的太多,一个是干脆不学——却实是有着最深刻的关联,这个关联便是“浮躁”。

自己读书或做学问,往往一上来便多少存有个目的,或是为人前显露,或是为书写发表以求功名,总之,是多少报以“浮躁”的情绪。所以往往开始时苛求速成,日夜苦读,还自诩“勤奋”,但怎奈受到浮躁的影响,心境“乱”了,读书与做学问的目的过于“功利”,关注的并不是学问本身,一本书很难真正心平气和读的下去,即便读完了,也大多没什么“条理”,不过徒“增长”了一堆的知识,像管理最混乱的企业的存货,杂乱无章,而就是这些知识,其实也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到最后连记忆都不可得了……一没有理解,二没有条理,三又记不住,情绪不“乱”才是怪事了!

情绪烦乱,别说读书做学问,所求“功利”的目的往往都达不到了,想起先前的“抱负”,当然就会自己与自己打架,整个人开始变得消沉、低落,甚至厌世,加上又听说别人发表了作品,取了“功名”,心里便更多了嫉妒与不平,便索性干脆放弃来作一了断,在生活的轨迹里胡混,“懈怠”下来。

所以说“乱”与“懈”,实都根源于浮躁,更进一步,都根源于“欲望”,我们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理想”与“欲望”混淆开来,这实是一种错误。理想往往使人关注的是“学问”,而欲望不过把“学问”当作一种手段——所以,理想使人在平和中挺然前行,而欲望则使人在暴乱中茫然失措……

把这种“浮躁”的情绪归结于社会,实是“懈”的又一表现。找一个大的理论帽子来作掩饰,苟且的混下去,索性放弃了对自己的盘问和反省……这样自己把自己完全当作一个不由自主、不能自控、“机械性”的生物来看待,放弃了自己驾驭自己的努力,也就从而彻底放弃了自我与自尊,开始变得“下贱”起来。

所以,读书做学问也好,做其它一切的事也好,首先要紧的就是调理自己,每日于静寂时自省,而自觉、自新。“自觉”讲的是脱离“机械性”,机械性就是人不是由自己,而是由他物控制,人于是变成了一部机器,变成了棋子,变成了工具。机械性实是人生最可悲悯之事,“欲望”就是“机械性”最突出的表现——有时自己明知不好、不对,却也不去改正或改正不了,而任由生活烦乱或懈怠下去——往往愈是有能力的人、有追求的人,其愈是如此,受其痛苦也愈是强烈,人若能“自觉”,便能真心认为“机械性”是人生最可悲之事,而对“机械性”的这种悲悯之情,实是从而摆脱其束缚的必由之路。

“自新”讲的是与自己告别,西方经济学对于“时间稀缺”的论述有时被误解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新”的道路。我们经常看到,人往往以“已经来不及了”来拒绝新的开始而选择持续地“浮躁”下去,这看似理由,实是借口。人的“自新”是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那种“向内”的动力,因而每时每刻无不可自新,“自新”是摆脱机械性的开始,以我的经验,每每自新时,都有一种摆脱过去的痛快,反而,若总是拒绝割舍,就肯定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国古人“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明日生”,佛家的“顿悟”,都是这方面的道理。

  因此,足见调理自己的重要,而调理自己的方法,正如梁先生讲的,一是“自省”,二是“亲师取友”——周围环境实是关系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要点,而若“自省”尚难以解决问题,“亲师取友”又不可得时,不若读书,古今中外大有许多事关“道理”而非“技术”的书籍,读之思之,亦是与诸多“大家”为师为友。“佛经”是这些书籍的代表,而这些事关“道理”的书,其实都似佛经,武侠中讲习武之后需研读佛经以化解“戾气”,也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