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建议慢读《古炉》:纯看故事看情节没意思
作家贾平凹历时4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力作《古炉》,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因为“文革”到来而引发的巨大动荡,以及动荡中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对抗、甚至武斗。该书约64万字,人物多达百位,故事头绪多,情节复杂。贾平凹昨天接受采访时称,《古炉》是他迄今为止表现小说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他希望读者慢一点读《古炉》,不能像看电视剧那样快,否则他会很伤心。
标语唤醒少时记忆
《古炉》的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这是一个偏远、封闭、传统的小村子,但这份宁静1965年冬天被打破了。古炉村几乎所有人,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1967年春天,这个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猜忌、对抗、武斗的人文精神的废墟。在小说中,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当时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出来。
贾平凹说,有一次他回老家,看到老墙上残留的“文革”标语触景生情,一问身边的晚辈,大多不知“文革”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爷的爷的名字,却依然在为爷的爷传宗接代。‘文革’?一切就真的过去了吗?为什么影视剧可以表现清以前的各个朝代,却不触及‘文革’,这是在做不能忘却的忘却吗?”贾平凹说,就是这一次回故乡,他产生了把自己的“文革”记忆写出来的欲望。“我50多岁后眼前动不动就浮出少年时代遭遇的‘文革’经历,记忆汪汪如水。我想,经历过‘文革’的人,不管在其中迫害过人或被人迫害过,只要还活着,他必会有记忆。”
最难把握的是节奏
从2007年《高兴》完稿之后,贾平凹就开始了新长篇《古炉》的创作,写作过程历时4年,2010年5月终于完成了64万字的新作。
贾平凹说,《古炉》中的古炉村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它以烧制瓷器为生,那里山水清明,六畜兴旺,人虽然勤劳又擅长于技工,却极度贫穷。正因为太贫穷了,他们落后、委琐、荒诞、残忍。“他们历来被运动着,也有了运动的惯性。面对他们,不能不爱他们。爱着他们又不能不恨他们,有什么办法呢?你就在其中,爱恨交集。”贾平凹说,“我明白我要完成的并不是回忆录,也不是自传,而是小说。小说有小说的基本写作规律。这次我依然采取了写实的方法,建设着那个自古以来就烧瓷的村子,尽力使这个村子有声有色,有气味,有温度,开目即见,触手可摸。”
贾平凹说,《古炉》写的是中国基层社会,这样的生活无非都是日常琐碎,矛盾在这琐碎中慢慢酝酿,然后突然爆发。“故事进展缓慢,就需要将节奏把握好。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高手骑得是最慢的,小说也应该是这样,慢慢写,这样才能把心情、感觉、味道写进去。写作过程中,作家最难把握的就是节奏。”此外,毕竟“文革”已成历史,贾平凹说他只能尽力而为,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看能否与之接近一点。
融入东方神秘色彩
在《古炉》中,蚕婆用剪纸艺术复活着动物、家禽的灵魂与生命,狗尿苔婆能闻见村人的灾祸、死亡气味,还能与鸟兽家禽对话。这些在别人看来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于贾平凹来说,却完全独属于中国东方的魔幻色彩。贾平凹称,他从父母那一辈听到了许多太岁的故事、通灵的故事、毛骨神变形的故事,他们借此教导他要珍惜世间万物生命,可以不信“神”,但不能不敬畏“神”,其实就是教导孩子要敬畏自然。他认为,不能因为马尔克斯得了诺奖,一说写魔幻就是学拉美,其实东方神秘主义早就是文化人类学家的共识。
贾平凹称,他在创作《古炉》时,结识了许多民间艺人,比如刻皮影的、捏花馍的、搞木雕泥塑的、做剪纸的。“我见过这些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有神性的人。当我写小说中的狗尿苔婆时,原本我是要写我母亲的灵秀和善良。写到一半,得知陕北发现一个能做剪纸的老太太周苹英,她目不识丁,剪出的作品却有一种神圣的境界。我得到了一本她的剪纸图册,它帮助我从周苹英的剪纸中看懂了许多灵魂的图像。于是,狗尿苔婆身上也就有了周苹英的影子。”
写古炉村说中国事
贾平凹解释,小说之所以叫《古炉》,是因为在他眼里,古炉有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他说:“中国的英语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写这个叫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写中国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而且,我把那个山叫做中山,也都是从中国这个角度整体出发进行思考的。”
贾平凹坦言,《古炉》所写的故乡小山村的“文革”,或许无法反映全部的“文革”,“但我可以自信,我观察到了‘文革’怎样在一个乡间的小村子里发生。如果‘文革’之火不是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点起,那中国社会最底层怎能使火一点就燃?我的观察,来自于我的生活,构成了我的记忆。这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吧。”
纯粹看情节没意思
贾平凹称,《古炉》中的故事和人物是实际存在过的。虽然也如《秦腔》的故事一样都是些日常生活琐事,但在这种日常生活的铺叙中显现着悲剧的必然,在群像中凸显了大事件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而且,因为题材本身的特点,情节的张力要比《秦腔》大得多。但有读者表示,《古炉》中人物多达百位,故事头绪众多,情节复杂,读起来颇为辛苦。
对此,贾平凹说,《古炉》写法的确有些不一样,包括节奏和人物。“如果小说纯粹看一个情节、看故事,那就没有什么意思。我也考虑到大家现在都为生活奔波,没有那么多时间坐下来读书。古人讲,读书有福,有福的人才读书,如果你辛辛苦苦工作,静不下来,那么你也就很难享受到这种幸福了。但是,在有限的时间读慢一点,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尽量读慢一点,也可以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贾平凹说,电视连续剧看的时间长了以后,对读长篇小说是有影响的。“看长篇小说不能像看电视连续剧那样来看。用看电视的方式看小说,这会让作者很伤心的。我希望读者还是争取尽量慢下来看,慢下来读《古炉》才有意思。”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