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安平乐道”
有一个成语叫“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其意指虽然处境贫困,但仍乐于坚守自己的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准则。“安贫乐道”,暗含着人类的生活存在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其实,人类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局:外在条件完善总是赶不上内心欲望增长。这一方面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人类不满以至痛苦的根源。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我们的祖先想了种种的方法,但无非是这样两个进路:一为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手段;一为劝诫、引导人们节制内心的欲望,以至清心寡欲,从而去过一种内心的生活。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样“安于贫而乐于道”的人自古及今还是大有人在的,尽管从统计学上它不占有统计优势。不可否认,安贫乐道作为一种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还是令人感佩和景仰的。
提倡“安平乐道”
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贫困毕竟不是值得夸耀的生存境况。一个社会存在“绝对贫困”的人群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高,如果这个“绝对贫困”的人群还包括这个社会中的一些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话,更说明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社会。安贫乐道尽管可能是某些个人无怨无悔的选择,一种自觉坚守的生活态度,但它反映出的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一定是有问题的。因此,我更愿意提倡“安平乐道”。“安平”,即安于平谈,安于平凡,拥有一颗平常心;“乐道”,即乐于过内心的生活,崇尚精神的价值,坚守自己的理想、信仰和立身行事的准则。
学会安静地生活
在今天,要践履安平乐道的生活准则,首先要学会安静地生活。学会安静地生活这对爱热闹的国人尤其显得必要。“热闹”在汉语中绝对是一个褒义词。因此,就有“看热闹”“凑热闹”,人们就喜欢那热热闹闹,热闹与喜庆仿佛如影随形。不热闹就要人为地制造出热闹来。所以就有“闹新春”“闹元宵”“闹洞房”,倘若能达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的效果,那就再好不过了。仿佛热闹必然关联着繁华、兴盛和荣耀。不计成本爱热闹其实是面子工程,是虚荣心在作祟,是不够理性和不够自信的表现。热闹是给人看的,热闹也只是一时的,内心的寂寞却只有自己知道。学会安静地生活,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谛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要鄙薄奢华
其次就是要鄙薄奢华,过一种朴素的生活。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突破了自然经济时代自然地缘的局限和自然血缘的制约,却又宿命地受到物的统治;它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却又陷入了“对物的依赖”。物质的丰富与人为物役的程度成正比相关地发展着。当下各种广告极尽奢华、充满蛊惑的语言,点燃着人心中的贪欲。加上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畸型的公款消费在炫富广告煽动下的盲目攀比,使得奢华之风日盛一日。
许多印制精美的报刊上承载着的不过是文字的垃圾,这些垃圾在蛊惑过度消费上没少兴风作浪。它们所谓的资讯传递的信息是:城市中产阶级,正以温情脉脉的情调走在时代的前端,这包括所谓优雅、品位以及格调。在一些自视为“白领”“金领”“中产”“精英”的人群之中,渐渐地生出一股奢靡之风。
我很反感这种穷人乍富的浅薄。不管多么富有,节俭总是一种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千古不易的真理。我时常记起爱因斯坦说过的“我总觉得我占有的人类财富太多”。以基督教的观念来看,任何物质财富都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从无神论的观点来看,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其中包含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古人说得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勤俭是持家之本、富民之道、兴邦之策。有道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俭”之所以能养德就在于清心寡欲能使人更专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良知在淡出的物欲中得以彰显。在文明社会里,节俭并不是寒酸小气,而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鄙薄奢华,过一种朴素的生活并不是要人成为苦行僧,而是要努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
享受并不等于奢华,而在于对生活品质的细节把握。相反,少了物质上的累赘,心灵才有活泼自在的空间。就像哲学家所说的“拥有即是被拥有”,占有的物质太多使自己成为提不起也放不下的奴隶。浮躁和浮华早已把我们的心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们如何可能触摸真正的自我,并以这种自我来触摸时代与社会的真正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任由奢华之风盛行,那总有一天我们国土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国人悔恨的眼泪(仿写自:“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但愿我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在资源相对匮乏和人口众多的社会背景下,提倡勤俭节约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制度建设精细化
再次,推崇从容简约的生活,为了促使每一个人从点滴做起,需要更为精细的制度建设。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迅速暴富的人,自然不乏靠正当合法经营致富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靠的是钻政策空子和权钱交易富起来的。财富的快速敛聚,钱来得容易,挥霍也就大手大脚,很多的时光沉醉在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狂欢中。相比不少文明国家富豪的衣着朴素,不喜张扬与乐善好施,一些中国富豪公益上“一毛不拔”,享受上却挥金如土,一味贪图奢侈与虚荣,炫耀比阔,发泄物欲,几近成了一种病态。也正是这样一些人败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使得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这反映出我们在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在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引导合理消费上有效监管制度的缺位。我相信一定可以设计出这样的制度:拥有的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过度消费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畸形消费、过度消费只能导致GDP的虚高,导致资源的进一步稀缺,而不能提高一个社会的经济净福利。相反,还会推高生活成本,导致竞相攀比,从而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安平乐道,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因为,无数的个案表明:心灵的内在安宁,才是幸福长寿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清明的智慧和气定心闲的涵养都有赖安平乐道的自觉追求。不难想象,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是“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诗意,还是“不语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的禅机,也不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旷达,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淡定,离开了安平乐道的生活态度,断然是不可能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