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与功德修养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5日
热心于参禅的人,因急于要明心见性,往往忽视了功德修养,以为只要明心见性,就算成佛了。个中误解有二:
1)见性并不等于成佛;
2)见性离不开功德修养。
这里的功德包括福慧两个方面。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修养功德是为了更好地见性
见性并不是赁空成就的,它需要各处福德资粮和加行具足才行。天台宗讲,修行首先要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得善知识)、诃五欲(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没有这些条件,要进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唯识宗也讲,在真正地见道修行之前,还必须有一个艰苦的积累资粮的过程,这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没有这两个位作基础,见道位是没办法进入的。再看六祖慧能大师,虽然他特别强调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并以此作为立宗之本,但是他同时也特别强调要培福修慧。大家只要翻一下《坛经》就明白了。
为什么祖师们都一致地强调要修养功德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法,修行也不例外。要获得一个好的外在修行环境和内在修行素质,自己不去努力地与人为善、自觉利他、培福修慧,又怎么可能得到呢?更何况,障蔽人心、使人不能明心见性的许多烦恼习气,如贪、瞋、痴、慢、疑等,若不依止于修养功德,如慈悲利他、布施忍辱等菩萨行,是很难消除的。修行人若一开始执于空慧,自我封闭,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厌弃正常的世俗事务,对周围的人不闻不问,麻木不仁,这样做,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许多逆因缘和诸多烦恼。
当然,这并不排斥,功德修养到一定阶段,隐迹专修,用功加火。当福慧资粮具备了,为了摆脱爱欲、名利、世务的缠绕,而主动地摒弃外缘,独居静处,用功参究,以期明心见性,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明白、摒弃外缘、独居静处,只是方便,不是究竟,更不是目的。 二、见性是为了更究竟地圆满功德
见性并不排斥功德修养。一方面,功德修养可以成为明心见性的助缘,甚至是明心见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真正明心见性了,功德修养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境地。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的重要,并没有否定功德修养的价值,相反,其目的倒是要求修行人要站在明心见性这一更高的角度,来完成功德修养,以便趋向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明心见性之后,便万事大吉,一了百了。还有一个“悟后起修”的过程。明心见性仅仅相当于唯识宗五位修行中的通达位(即见道位),离究竟位(佛果)相去甚远,中间还必须经过修习位(即修十波罗密,断十重障,超越十地)。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圆满;有慧无福不能成佛,有福无慧同样不能成佛。圆满的福体现在自利利他,圆满的慧体现在自觉觉他。所以古人讲,修行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就是悲智双运。所谓修悲者,就是要恒顺众生,利乐有情,拔众生苦,即修养功德是。所谓修智者,就是要定慧等持,止观双运,体道证真,即明心见性是。
所以说,明心见性还不是究竟。还必须在见性的基础上去圆满福德的修养。没有见性之前所修养的功德,因没有断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是有漏的,只能称为人天福业。明心见性之后所修养的功德,才是真正的无漏业。所以《金刚经》上讲,若人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布施,其福德超过以恒河沙珍宝布施之功德。可见,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行一切善法,是获得佛果的必经阶段。换句话来说,究竟圆满的福慧庄严,只有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明心见性之后,还必须继续加强功德的培植。不过这种培植不是有心的,而是无心的。明心见性之后,可以自在、圆融地把生活和修行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可以让更多的人趋向开悟、解脱,可以让世界更和谐、更光明。这是一个不求功德而自成无上功德的过程。
三、在六度中完成福慧双修
明心见性与功德修养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推进的过程。这一点可从六波罗密中看出。
六波罗密不仅是修养功德的具体过程,同时也是明心见性的用功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践行六波罗密,既可以对治自身的无明烦恼,消除宿世的业障,同时又可以饶益有情,摄受众生;而这些正是明心见性、成就无上菩提的必要条件。例如,六度中的第一度布施可以用来对治悭贪,利益众生;持戒可以防非止恶,奉行众善;忍辱可以灭尽瞋怨,增长慈悲,不损恼众生;精进可以对治懈怠,远离诸不善法;禅定可以对治昏沉、散乱,引得内心安住;般若可以对治愚痴、不正见、契入诸法实相,树立正信、正见、正行等。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心胸,提高我们的定力,开发我们的智慧,所以,欲求明心见性,非行六度不可,而这行六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修养功德的过程,二者是二而一的关系。
另一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船若等功德修养,若不是以无求、无得、无分别心去行,便只能算作是有漏的三界善业,不能导引出离轮回,不能称为“波罗密多”。换句话来说,唯有见性之后,以无所得、无所求、无分别心去行布施等六波罗密,其所得功德才是清净的,圆满的。
由此可见,六度作为大乘修行的总持法门,实际上已经统摄了悲与智、福与慧、功德修养与明心见性两个方面。在这里,功德修养与明心见性,非但互不排斥,相反,还互相促进,互为增上,互即互入。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为修禅的人,就应当自觉地行持六波罗密,加强功德修养,不要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好象修养功德不是真正的修行似的。若急于事功,不合时宜地自绝于人群,不去修养功德,恐怕烦恼起来了,难以敌住,更不用说明心见性了。总之,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发长远心、广大心、精进心,积累好福德资粮,脚踏实地地默默无闻地去行好每一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好高鹜远,不要有有所得心。若能以无所得心去践行六度,去修养功德,无上菩提也就为期不远了。
标签:菩提文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