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是孩子堕落之源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天真可爱,乖巧依人。每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志存高远,学业有成。可如果有一天被寄于愿望的孩子,以不学无术、打架斗殴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父母又该如何承受呢?在《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中,棋的父母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孩子。
棋是一个俊俏的孩子,微卷的黑发,一双大大的眼睛有着长长的睫毛,白净的脸上带着甜甜的浅笑;棋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懂音乐,会美术,甚至还写过小说;棋是一个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家庭富裕,衣食无忧;但棋也是个问题孩子,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因争抢女友而被同学追杀,因父母的软禁而三次割腕自杀。在作者与他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他人生堕落的根源:
问:“你可以把你在学校的生活告诉我吗?不加评判,不管对与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答:“在学校里读书,有的老师讲课有趣,有的枯燥无味,听都听不懂。我们总不能像个木脑壳坐在那里吧?于是再有不喜欢听的课时,我们就邀了不喜欢上课的同学一起到街上玩。”
问:“玩什么呢?”
答:“晚上就唱歌,有时候兴起,就到迪吧蹦迪,一般4点睡,6点起来。”
问:“钱从哪里来?”
答:“你问钱?有时候自己有,有时候找外面的哥哥姐姐们(专事打架闹事的小混混)请客,千儿八百的。再说总有家里条件好的,轮流为东。像我们这几个,家里不太管的多。父母管得严的,打个电话说在同学家里就挂了,第二天回家,父母也不会说什么。”
问:“那你们怎么开始打架的呢?”
答:“开始打架是好玩。如果来了新同学,长得好,又洋里洋气的,看他不顺眼,就故意激他:你蛮洋啦!在擦肩而过的时候,用肩膀擦他一下,用手拽他一下。他识相,乖一点,就不打他了。如果他不识相,像个糙子,就打。我们就喊人,喊街上的哥哥姐姐们。姐姐们也乐意帮助我们打人,反正她们也没有事做,一喊就来,在学校门口堵住人,或把人从学校喊到门口再打,顶威风!不服,又喊人。如果学生小,几拳头就算了,如果反抗,搞大了,就抽刀,搞火拼。”
问:“你们一般是怎么平息呢?”
答:“了难啊!实力差不多的,就有中间人来调停,双方握手言和。如果强的对弱的,那就是强的打弱的了,打了还要手工钱,也就是八百一千的。”
问:“老师知道吗?”
答:“老师?老师哪有那么多闲工夫管我们?再说,进了学校政工室,不过是挨顿批,出来,架还得打。”
问:“谈过恋爱吗?”
答:“现在初中生有几个不谈啊,百分之八十谈过了。我记得起来的女朋友有五个。第一个是玩得好的同学喜欢一个隔壁教室的女生,要我帮着写情书。我写了,女生却跟上我了。后来,我上网又谈了三个。”
问:“都跟她们有哪些接触呢?”
答:“互相通信,拥抱啊,接吻啊,睡觉啊,都来。只是少发生那种关系。”
问:“约会在哪里?”
答:“有时候在旅店,有时候到没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里。有一次,我们七八个男女同学在我家里住了一周。算是群居吧!”
问:“父母不管吗?”
答:“出去旅游去了,爸单位组织的。”
问:“你对你自己怎么看?”
答:“我觉得我自己过得挺好的,父母不应该管制我。”
问:“你对你父母怎么看?”
答:“偏激的教育!恨我不求上进,要我搞学习,自己却茶馆进、酒馆出,花天酒地。看到人家出国,就想送我出国。看到出国不好的报道,就又说不送我出国了。哼!中国的父母不是诚挚的父母,也不是有主见的父母。说实在的,在我的同学中很少有人从内心里尊重父母了,一般只是出于对父母的养育怀有几分报答的心理而已。”
问:“你现在不读书,长大了想干什么?”
答:“不想干什么,只想玩。其他的事,没有想。”
问:“不想读书,只想玩,今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答:“我的父母官不大,但关系广,考不起,大学还是有读的!”
问:“如果政策紧,读不上大学呢?”
答:“成绩不好怎么啦?我父母有的是钱,可以养我一辈子的!””
……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是权力、金钱带来的物质刺激和在生活中为所欲为的快感。孩子在家庭中的责任是什么?在社会中的责任是什么?少有人教会他。怎样坚守人生的道德底线?如何树立自己有价值的奋斗目标?怎样规划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人来教会他。这种放任的“溺爱”是孩子走向堕落的源头。
而一旦孩子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后,父母才追悔莫及地开始挽救,采取的方式却是把孩子从一个极端推向另外一个极端。例如棋的父母,为了使棋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断绝联系,他们把棋“软禁”在家,拉掉电话线,扯掉网线,除了母亲和另外两个亲戚轮流,他接触不到自己想见的人,甚至是连最喜欢的外婆家也不许去。在关到家里第二个月后,棋开始出现沉默不语、记忆力明显下降、妄想等精神问题,继而开始想法子自杀。
如何避免孩子在“溺爱”中沉沦,在《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孩子》一书中,孙云晓教授给出了如下建议:
不可放纵孩子
未定型的少年儿童特别需要严格管教,从小明辨是非,养成良好习惯。有些孩子在家里一个样,在外面一个样,经常出现“窝里横”现象,这种现象大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过于放纵造成的。而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就可能特别软弱,容易加入学校的不良群体来寻求安全感。
拒绝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有些父母,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一概答应,这样孩子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就容易霸道、蛮横,如果别人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所以,父母不要事事以孩子的要求为准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拒绝并说明理由。
拒绝孩子要坚持到底
也有些成年人知道对孩子不该太娇惯,却经常因为心疼孩子的哭闹,最终答应了孩子的请求,这样做,很难使孩子真正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拒绝。那么当孩子自己为人处世的时候,当他被别人拒绝的时候,他会产生挫折感,会愤怒,甚至可能产生报复的念头和行为。
与孩子平等相处
父母和孩子交往的误区之一是不平等,要么把孩子当成小太阳,要么把孩子当成附属品。如果您能够与孩子坦诚相待,平等相处,孩子自然会感悟和珍惜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有利于他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避免被外界的不良思想所诱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