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身心智慧>>正文内容

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6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君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自汉至宋,中国蒙童先读《孝经》,次读《论语》,佛教徒还将《孝经》刻于“圣迹”中,并将佛祖表现为一个奉孝至上的人物,佛教逐步趋同于中国社会孝道习尚,从而更深刻地渗入到中国文化中。

 

  在佛教徒中,尤其是禅僧中还出现了许多以“孝道”闻世的“孝僧”;如以织卖蒲鞋养母、人称“陈蒲鞋”的道纵,自言“不敢忘孝”而被柳宗元推崇的元嵩。佛教徒们以“孝亲”这一最基本的伦理作纽带,引经说孝,不仅廓清了因教义上的“弃世出家”而带来的“无父无君”等误会,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增进了对佛教的亲近感,使“孝道”以更浩大的声势广布于僻远乡野与寻常巷陌。

  对老人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老年人为国家、子女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和家庭作出了一定贡献,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行动为儿女们做出了榜样。尊老敬老天经地义。
  敬老至少有两层含义,一要尊重,尊重老人的文化知识、社会经验,尊重老人意愿、习好。二是关爱,唯有盈盈爱心方能体察老人的苦衷隐情,做到无微不至、体贴关心。孝心与爱心两者不可或缺。

  尊敬老人,最直接的就是尊敬父母。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无法抗拒。人也不例外。老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死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老对每个人来说都将不会陌生,老也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全社会要加强尊老行孝的思想教育,树立敬老、养老的正确观念,在舆论上要赞扬孝子,谴责不孝的行为,惩治虐待老人的道德缺失者,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安度幸福晚年。愿天下老人们眼里不再有一丝丝的苦涩,嘴角不再有一缕缕哀愁;不再在庭院里孤独躏跚;不再迎着夕阳发出无助的悲叹。

  据说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答:“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为什么?怕就怕“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云: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说:树木想要静下来而风却停不下来;子女想要尽孝,而父母却已不在了。在我看来,平时一碗米粥热汤,胜过墓前千杯供奉;平时一句暧心问候,胜过墓前泪洒千行。

  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小辈必须要做到小有所敬、小有所孝、小有所爱。没有后者,前者从何谈起?

  曾子说: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有五条:尊崇道德,尊重地位高的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年幼的人。实行这五条,是先王安定天下的原因。今天我们提倡“孝”,不仅要父母吃好,还要敬父母爱父母,常陪父母、亲近父母。不论你是达官还是黎民,不论家庭富裕还是贫困,都应该尊老敬老,营造幸福的环境。

  古代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依我看来今天的不孝应是:不养、不亲、不悌。“悌”不仅是兄弟友爱,而且还要与人友爱。尊重老人,尊敬长者,不纯粹是个人的道德,而是社会公德。我们的道德教育没有完全到位,父母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应该改变。学校和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孝敬长辈,只有在家做个好子女,才可能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而文明和礼仪皆渗透于孝道。愿从远古而来的“尊老敬老之风”吹遍大地,吹进每个家庭,吹进年轻人的心坎里。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