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第一篇 毗婆舍那讲记(5)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7日
来源:   作者:马哈希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第一篇 毗婆舍那讲记(5)

 

  名色辨别智

  禪修者刚开始修习四念处时,心仍然散亂不安,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这样的心称為「盖心」(nivāraṇa-citta),意指如此的心会障蔽或阻碍定力的发展。每当这种心出现时,禪修者必须觉察、观照而捨弃它。捨弃这盖障之后,当念(sati)与定(samādhi)变强之时,心就不会散亂不安。如此,正念与观照力会持续地进步,正念观照的心会一个接一个地生起。乃至,每个相续生起的心都致力於正念观照,纯粹而清净,这就是「心清净」(cittavisuddhi)。获得心清净之后,禪修者将能清楚地辨别正念的所缘,与正念的心。在之前,禪修者会以為[99],做為正念的所缘的身体,和能认知的、正念观照的心,都是同一个「我」。但是,现在禪修者不再这麼认為,他能清楚地辨别身与心。换言之,禪修者了知正念的所缘如腹部起伏是「身」,它和属於「心」(citta)或称「名」(nāma)的能认知的正念(sati),并不相同;又如,观照肢体的弯曲、伸直,或身体的移动、姿势的改变,或站立、行走,或举脚、跨出、放脚等等之时,所观照的「色」(rūpa),和能观照的「心」(citta)或称「名」(nāma),二者全然不同,不可能将它们混為一谈。这就是所谓的「名色辨别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能够清楚地辨别名法与色法的不同之智慧。当能清楚分辨名法与色法之时,就[暂时地]去除了本來误以為名、色是单一的「人」、「我」的「我見」(attadiṭṭhi)。[100]如此,禪修者[暂时]去除我見而可分辨名法与色法的差異,即是「見清净」(diṭṭhivisuddhi)。

  缘摄受智

  正念观照腹部起伏或坐姿等之时,若出现疲累、热受、疼痛等现象,禪修者对这些现象应加以正念观照。在修习念处的期间,若想要改变姿势、想要弯曲或伸直肢体等等,也必须觉察、观照这些动机、意欲(wish)。只有在觉察这些「意欲」后,禪修者才可以改变姿势、移动身体;且在移动身体之时,必须紧密地观照整个过程。如此,禪修者将会体认到,因為有想要改变姿势的心生起,才有姿势的改变;因為有想要弯曲、伸直的心生起,才有弯曲、伸直的动作。至此,禪修者将会清楚地了知,想要改变姿势、弯曲肢体、伸直肢体的心理推力,或說「意欲」,[101]是引生姿势改变、弯曲肢体、伸直肢体的原因;并没有一个「我」(atta)在执行这些工作。换言之,存在的只是做為原因的「心」和做為其结果的「色」。

  行走的时候,正念观照脚步的提起、跨出与放下之际,每个想走的心,想提起、跨出、放下脚的心,将变得极显著。禪修者会觉察到,并观照这些想走的心,想举脚、跨脚、放脚的心。藉由如此的正念观照,禪修者体认到:因為想举脚的心生起,才有举起脚的动作;因為想跨出脚的心生起,才有跨出脚的动作;因為想放下脚的心生起,才有放下脚的动作。禪修者因此获得直接亲证的智慧,了知这些是因果关系的显现。并且,当正念观照見、听等现象时,禪修者清楚地[102]了知其中的因果关系:在見物的时候,因為有眼与可見色的存在,所以才有眼見物的现象;在听声时候,因為有耳与声音的存在,所以才有耳听声的现象。禪修者依其智慧的深度,会对以「无明」為首的相续因果关系有不同程度的体认:因為未修习毗婆舍那,所以有不知圣諦的无明;无明导致执著与自满,自满与执著导致贪爱;為贪爱所役使,人们造作身、语业行以满足贪爱;善行会带來善果,不善行则带來不善果。

  这样的了知让禪修者深信,种种现象裡并没有谁创造什麼,就只是五蕴的因果关系而已。此即「缘摄受智」。当此智更成熟时,禪修者将会了解:此因果关系必定曾在过去世运行,同时也将适用於未來世。这就是「度疑清净」(kaṅkhāvitaraṇa)[103]。至此,禪修者会去除对三世的疑惑(如:自己是否曾存在於过去世)。

  无常随观智等的修习

  当念力与定力成熟时,正念观照腹部起、伏之际,禪修者将开始看到腹部起、伏移动各自的开始与结束。观照肢体弯曲、伸直时亦然,禪修者将开始观察到弯曲动作与伸直动作各自的开始与结束。在正念观照脚的举起、跨出与放下时,也将观察到此三项移动各自的开始与结束。对这些动作的生起与灭去之了知,带给禪修者亲证的智慧,让他得到这样的结論:一切都是无常的。[104]

  正念观照疼痛的苦受时,他也将能观察到苦受的开始与结束。在观照苦受之际,禪修者会体验到苦受逐渐的消失乃至止息。这样的了知让禪修者得出如此的结論:难忍的苦受,生起后又灭去,故是无常的。以上,是就「触知智」(sammasanañāṇa)期间,对於名相续、色相续 (santati)的生起与灭去之了知。所做的扼要阐述。

  之后,当修得「生灭智」(udayabbayañāṇa)时,在禪修者的观照裡,无論腹部的起或伏,都不再是单一的移动而已。禪修者会看到一个腹部上升的移动,是由三、四、五或六个等不同的移动所构成;同样的,一个腹部下降的移动,也是由三、四、五或六个等不同的移动所构成。之后,禪修者将观察到一連串快速消逝、闪现的移动。就此,对无常性质的了知,会愈來愈明晰、稳固。[105]

  若达到这个阶段,在每次弯曲或伸展肢体时,禪修者会清楚地观察到一連串的小移动快速地接续出现。观察疼痛时,疼痛会像是许多个别的疼痛生起后迅速地灭去。同样的,正念观照「听声」的现象时,会观察到一个「听」的过程是由许多个别的「听」的现象所构成,每一个在生起后即迅速灭去。乃至后來,这灭去的现象会变得极為显著。具备殊胜智慧的禪修者,能轻易地观察到所念住的心,以极快的速度在消逝。无論正念观照什麼所缘,他将只清楚地見到所缘的灭去。[106]如此,每次观察灭去时,他便体证无常相。这是真正的「无常随观智」(aniccānupassanāñāṇa)。修习四念处的初期,当禪修者正念观照威仪姿势以及如腹部起伏等的身体移动时,他仍会观察到或想到腹部、身躯、手、脚等的形狀、輪廓。但是,当「坏灭智」(bhaṅgañāṇa)成熟时,他就不会再观察到或想到这些形狀、輪廓,他只会观察到一連串的消逝、坏灭。因此,无論是身体的移动 (如腹部起伏或肢体屈伸) 、威仪姿势、感受、心識、念头、身心现象的特质与因缘,乃至正念观照心,禪修者皆能观察到它们迅速地消逝、灭去。如此,每次正念观照时,就会生起「无常随观智」。当禪修者了知无常相之时[107],他也会了知,一切皆是苦的,没有什麼事物是可以依赖或值得追求的,而且,并没有恒常不变的「我」(atta)存在。如此渐进地证得了真实智慧,是最令人雀跃、满意的事。这是成就「坏灭智」时的狀态。

  然而,禪修者不应满足於这样的成果。在正念观照的过程中,当禪修者持续观察到一連串身心现象迅速灭去时,他会感到害怕悚惧,这是「怖畏智」(bhayañāṇa)。当禪修者认為这些「有為法」是可怖的,他就会视它们為充满过患、过失的事物,这是「过患智」(ādīnavañāṇa)。了解到有為法的过患时,禪修者会对它们感到厌惡、不欣悦,这是「厌離智」(nibbidāñāṇa)。不悦与厌惡感,引生想要从名色重担解脱的冀望,这个狀态即是「欲解脱智」(muñcitukamyatāñāṇa)。因為这冀望,禪修者必须再回头继续修习念处,以便证得所希求的解脱,[108]这是「审察智」(paṭisaṅkhā-ñāṇa)。当重拾的正念趋於成熟时,禪修者就不再需要特别的努力,这时候,他的正念能够稳固地持续而不衰退。大约只有开始的五个乃至十个观照心需要特别努力作意,之后,正念的所缘会自动地现前,观照心也会自行顺畅地运行。如此轻易地即能建立起正念的能力,让禪修者以為他似乎只需要维持坐姿就足够了。通行无阻的正念如此确立之后,樂受或执取便不会生起;对於一連串心識迅速地灭去的现象,禪修者也不再感到任何怖畏,并且,也不再看到「有為法」的过患,他只是不断地如实观照。此即是能令禪修者对一切有為法保持中捨态度的「行捨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证得「行捨智」时,禪修者可以一气呵成地维持最佳的正念,长达一至兩个小时而不间断;[109]也不会有任何因身体疲累而產生的僵硬或麻痹,乃至完全没有任何的苦受(不舒服、疼痛);念处修行很顺畅地进行兩、三个小时,像才歷时一会儿而已。这些是极微妙、殊胜的「行捨智」之特色。

  体证涅槃

  当毗婆舍那智随著持续的正念与微细的觉照力而愈加成熟时,观照的速度会变得更迅速。这时候,在任何的身心现象生起之际,禪修者即会清楚地見到它们灭去,此种特殊的觉照力称為「至出起观」(vuṭṭhāna-gāminivipassanāñāṇa)。持续观照这些迅速灭去的现象时,被观照的现象与能观照的心,将双双进入止息的狀态。这就是透过观、道、果而证得了「涅槃」(nibbāna)。《弥蘭陀王问经》对於证得涅槃的过程,有如此的說明:[110]当禪修者的心,正念观照当下生起的名、色现象时,心超越转起的名、色之流,而进入与名、色之流完全相反的狀态。若人正确地修行,并证得名、色之流彻底止息的境界,他就被称為是:「证得涅槃」。31

  修习毗婆舍那的禪修者,必须专注於观照名色法的不断生灭现象,所以,禪修者总是将「念」导向名色法。在最终的时候,观照的心会自行专注於一切名色止灭的狀态,这是被观照的色与能观照的心,彻底止息而產生的解脱——没有可观察的所缘,也没有能观所缘的心现起;没有念头或其他心識活动,只是了知它们皆息灭。应知道,这就是「作证涅槃」。[111]

  断除有身見

  如此体证涅槃,就是证得了「须陀洹圣道智」(sotāpatti-ariyamaggañāṇa)。证得此智的人,将彻底断除「有身見」,因此不会再把名色现象当作是能見、能听的「我」,不会执著「我見」。

  凡夫(puthujjana)总是误以為:「我」在見、「我」在听、「我」在站、「我」在坐,这即是将所知的触色 和 名 蕴 , 错 当 作 是 「 我 」 (atta) 的 「 有 身 見 」(aakkāyadiṭṭhi)。预流者,则不再有此「有身見」。在完全断除「有身見」之后,就不会再造作那些能导致「 苦 趣 」 (apāya) 的 惡 行 (duccarita) 或 不 善 业(akusalakamma);[112]过去曾做的惡行、不善业,也不会令他投生到「苦趣」。如此,他即彻底从「苦趣」的苦解脱出來,也就是,不会有堕入地狱、畜生、饿鬼及阿修羅道的危险。须陀洹圣者,只会投生在人间或天界,而且最多投生七次。在这七世之中,他将证得阿羅汉果,断除一切的苦。因此,彻底断除「有身見」极為重要,如佛陀在《剑经》(Sattisutta)所說的:

  “Sattiyā viya omaṭṭho, ḍayhamānova matthake;sakkāyadiṭṭhippahānāya, sato bhikkhu paribbaje”ti.

  意思是:「念知輪迴(saṃsāra)之苦的比丘,应该迅速地去除『有身見』(sakkāyadiṭṭhi),[113]就像胸口被插了一把剑或头顶著火的人,想要赶紧地消除痛苦一样。」

  实际修习毗婆舍那道支,以获得亲证智

我们以《剑经》的偈颂做為今晚演讲内容的基调,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谈論毗婆舍那修行的大部分論题。现在该是结束演說的时候,以便我们能够当场依据佛陀的教导,实际練习毗婆舍那的修行。请諸位先动一动,舒缓一下身体的疲累与紧绷,然后採取舒适的坐姿。因為接下來的練习不需要用到眼睛,所以请闭上双眼。接著,请将注意力引导到腹部。当腹部膨胀、上升时,注意它「上升」;当腹部缩瘪、下降时,注意它「下降」[114]。在心中标记这些现象的时候,不需唸出声,重点是要实际念住、观照这些移动。也就是,必须持续地念住於腹部上升的整个过程,从它开始到结束;同样的,必须念住於下降的整个过程,从它开始到结束。若在念住腹部起伏之际,心跑到其他地方,这时你应当觉知心的散亂,[观照后]然后再回來继续观照腹部起伏。若身体不舒服的感受如紧绷、热或疼痛等,变得剧烈而难以忍受时,你必须直接观照这些感受,约五个观照之后,再回到腹部起伏的观照。若听到声音,在心中标记「听到」,然后再回去观照腹部起伏。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些說明应足够了。我们接著就來練习三分鐘。

  【三分鐘后】现在,时间已过了三分鐘。在一分鐘内,你可能观照腹部的起伏移动三十到六十次,视个人呼吸的频率而定。[115]每次的观照,都含有八道支(maggaṅga)。首先,為「念」而做的努力,是「正精进」;「念」本身即是「正念」;把心稳定地固定在所缘上的能力,是「观剎那定」(vipassanākhaṇikasamādhi) ,即正定][。此三支道支,乃属於「定蕴道支」。其次,正确了知所观照的现象,是「正見」。初修毗婆舍那时,在未获得定力之前,并不会有「正見」,但是禪修者会渐渐地对名、色的「相」、「味」、「现起」有一些基本的认識。当定力增强时,他将能区别名与色的差異,乃至了知业行及其结果的关系,之后,无常、苦、无我三相也会清楚地显现,[116]如同可触摸得到的事物一样。如此渐进修得的智慧,是正确的了解,所以它们被称為「正見」。「定」可以把心固定在所缘上,以帮助心获得「正見」;「正思惟」则会引导正念观照心,為它指引方向。「正思惟」与「正見」,乃属於「慧蕴道支」。加上之前的三支「定蕴道支」,就有五支道支。注释书将此五支称為「能作道支」(kārakamaggaṅga),意指此五道支团结合作,共同维持正念观照的进行。

  「戒蕴道支」,即「正语」 「正业」 「正命」,、、此三支在初始修行时持戒之际即已确立,而在修习四念处时,持续保持著。因此,上面所說的五支道支再加上此三支,於每个观照裡就包含了所有的八道支。[117]「道支」(maggaṅga),是圣道的构成分子。具足此八项构成分子时,圣道已然形成——这条圣道会导向涅槃。如此,修习具足八道支的四念处之时,每个观照心都能让人更加靠近涅槃。如同每个脚步能令行人更接近目的地一样,每一次的正念观照,都使禪修者更接近涅槃。

  倘若一分鐘内可做五十次的观照,在刚刚練习念处修行的三分鐘期间,我们已具备了一百五十个观照。若某人可能在完成一千次的观照之时,便足以证得涅槃,那麼,他只需再修习八百五十个观照,在完成这些观照、圆满所需的观照次數之时,即可证得涅槃。因此,若你无法前往禪修中心密集修习四念处,那麼你可以依据今晚所学得的方法,在自己的家裡持续練习[118]。不管是十分鐘、五分鐘或一分鐘,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可以練习。如此,在每次練习正念观照之时,你就是在累积殊胜的功德与波羅蜜,而这样做,并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如果你持续地精勤修习,在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将会依序证得各毗婆舍那智,乃至最后依「圣道智」体证涅槃。体证涅槃时,即彻底根除「有身見」,一勞永逸地免除苦趣之苦。

  这时,在最多七次的投生期间,就能证得阿羅汉道、果,灭除一切的苦。因此,若人想永久地免除苦趣之苦,乃至想要彻底止息一切苦、想要永恒的快樂,他只需要依照今晚所学习的方法,持续地修习四念处。演讲已进行近兩个小时,最后,让我们藉由迴向來分享功德,结束这次的演讲。

  愿我们的父母、亲戚、共聚此处的人、天人,以及一切眾生,分享我们今日布施(dāna)、持戒(sīla)、禪修(bhāvanā)、服务(veyyāvaccaṃ)、說法(dhammadesanā)及闻法(dhammasavana)所得的功德!

  愿一切眾生,获得他们可分享得到的功德!

  愿他们的身、心,皆得安详与快樂!

返回目录

-----------------------------------------------------------------------------------------------------------------

更多马哈希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