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附录一、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附录一、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戒喜禪师(U Sīlānanda Sayādaw) 开示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於美国上座部佛教会(TBSA) 一日禪」
我想从这本马哈希尊者开示选集中,选一些段落讀给你们听。马哈希尊者的著述颇多,大多數是他在不同场合的开示。这些已被誊写、汇编、刊行出版的开示,因為经过整理、编辑,所以阅讀起來并不困难。我手中的这本书,是从尊者许多英译著作中节錄一些段落而集成的,由斯里蘭卡佛教出版协会(BPS)出版。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佛法内容极為广泛,事实上,尊者的开示总是依据佛典,加以详细的說明,并将内容结合实际的禪修实践,这是尊者开示的特色——他总是谈到修行。在此,我们将他的这些开示称為「马哈希思想的宝石」。
一、将教理知識付諸实践
我想讀给你们听的第一段文,标题叫作「将教理知識付諸实践」。修行实践是最重要的事。佛陀的教法就像药方,如果我们要从药方获得利益就必须服用那帖药,光是拥有药方而不服用,无法治好我们的疾病;同样的,佛陀的教导是要拿來实践的,只有实践佛陀的教导,我们才能从实践中获得利益。在此,马哈希尊者說到「将教理知識付諸实践」,他說:依据佛陀的教示,圣八支道能令人到达没有苦的境界。然而我们须牢记,只有真正实践那条道路的人,才能从苦解脱。譬如当你旅行时,車子可以将你载到目的地,但是站在車子旁边的人只会留在原地。圣八支道的知識就像那部車子,如果你驾乘它,它就能载你抵达目的地;如果只是站在車子旁边,你便哪裡也去不了。想从一切苦解脱的人应该使用那部車子,也就是,他们必须将他们的知識运用在修行实践上。在佛法中最重要的事,是「透过修行到达一切苦止息的涅槃」。
佛陀教法的宗旨是要帮助眾生从苦解脱,去除一切的苦。马哈希尊者說,如果我们想要断除苦,就必须实践佛陀所教导的法,只有当我们实践佛陀的教导时,我们才会从佛法中获得利益。
修行之际,我们或许有时会怀疑所修的方法:「只是观照当下的所缘就能够看到諸法的本质吗?」我想,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在一次开示中,马哈希尊者提到他也曾经怀疑念处的修行方法。他說:有些从未禪修的人也许会心存怀疑。因為「眼見為凭」,会有怀疑,是由於没有亲身的经验。当你未亲身体验时,你可能会对这修行有所怀疑。
尊者又說:我自己也曾经心存怀疑。那时,我并不喜欢「念处的方法」,因為老师都未提到名色、无常、苦、无我等等的佛典术语。[2]但是,教导这方法的老师[明坤尊者]其实是很博学的长老,所以我还是决定试一试。一开始,我没有什麼进展,因為我还是怀疑那个方法,我认為它和究竟法无关。直到后來,在我认真依循老师的方法之后,我才明白这方法的重要。那时,我体认到这是最好的禪修方法,因為它要求禪修者观照可被了知的一切法,这让正念能够持续不间断。因此,佛陀說「念处的方法」是唯一之道。
在那个年代,人们认為,当你谈論或教导佛法时,你必须用佛典术语。如果不使用深奥的专门术语而只是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人们就不会重视你的话。谈到实践也是如此,人们希望你使用「名色」、「无常」、「苦」等等的佛典术语。但是,教导马哈希尊者的禪师似乎未刻意使用那些术语,他[明坤尊者]只是用平常的用语。一开始,人们并不喜欢他的教导方式,因為那让佛法看起來似乎很肤浅。但是当人们依循他的指导而修行并获得利益之后,便开始追随他。
马哈希尊者开始之初也曾怀疑过这个方法,因為那位禪师未使用佛典裡的术语。但是,那位禪师,也就是马哈希尊者的老师,其实是一位非常博学且闻名的学者,所以马哈希尊者决定尝试著去修看看。他練习了,不过在初始时无所进展,因為他还没有去除对於方法的怀疑。后來,认真依照指示而实践之后,他才了解那方法其实很有效。
不怀疑所用的修行方法,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有所怀疑,我们应该透过阅讀、与老师或其他博学的人讨論,将怀疑去除。如果在修行期间,怀疑生起,那时你怎麼办?
就将那个疑心当作正念的所缘。也就是說,观照那个疑心,对它保持正念,并在心中标记「怀疑」、「怀疑」、「怀疑」。开始禪修后,若生起怀疑,就必须这麼做。如果是在禪修前对念处的方法有疑,那麼,你可以透过阅讀或和其他可以帮助你去除怀疑的人讨論。
二、疼痛
接下來我要朗讀的一段文,与「疼痛」有关。马哈希尊者提及,「正念的修行」是治療「疼痛」的有效方法。他說:如果你的身体不健康或生病,且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去除病痛,正念观照病痛或许能将它治癒,即使未能治癒,至少可以减轻你的苦。
如果身体的疼痛仍然存在,正念的修行可以除去心苦。但是,如果你对身体的疼痛感到生气,除了身苦之外,你的心也会受苦。
佛陀說这种情形就像身体同时刺入兩根针一样。一个人身上被一根针刺入了,他想用另一根针刺入身体以挑除第一根针,但是第二根也断陷在肌肉裡,而无法将第一根针挑出來。此时,他即同时受到兩根针的苦。同样的,若人不能正念观照身体的痛,反而对身苦感到怨懣,他就同时受到身、心二者的苦。然而,如果他能好好观照那痛,[3]他就会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这种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的情况,類似於佛陀和阿羅汉。佛陀和阿羅汉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虽然他们也会受到热、冷、虫咬等身体的苦或疼痛,但是他们的心仍然保持平静,他们不受心苦。总之,念处的修行,是对治疼痛或身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请注意,马哈希尊者是說「如果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去除病痛…」,尊者并不是主张用禪修实践完全取代医药的治療。
如果你有病痛,你可以就医來治癒它。但是如果已经没有其他方法,那麼试试看正念的修行。正念地观照那个痛,痛也许会消失。如果你坚持不懈地正念观照,当你的定力增强时病痛也许会不見。甚至我们也得知有一些慢性病藉由毗婆舍那修行而痊癒的例子。
当你试著观照疼痛时,你开始看清它。你了解痛是什麼,見到它生起又灭去,你知道痛也是无常的。那时,你不受心苦,你只是觉知那疼痛,心并不受痛所干扰。当你的心不受干扰时,你就只受一根针的苦。如果你的心受干扰,生气、自憐、沮丧,那麼你就同时受兩种苦,佛陀将这情形比喻作被兩根针刺到的人——首先已有一根针扎在肉裡,然后他想用另一根针插入肉中以挑取出第一根针,因此他受到兩种苦。当你身受某种病痛之苦,且没有治療它的方法时,试试毗婆舍那修行。这个国家[美国]的某些医生,已发现正念修行对他们的病人很有帮助,於是让那些患有慢性疾病、忧鬱症乃至癌症等疾病的病人練习正念修行,以做為治療的方式;若干医院还特别开立专门课程,教导病人練习正念。
三、沮丧
下一个主题和「沮丧」有关。我们应该将佛陀所教导的「业力法则」——发生的一切事都和我们过去的行為造作有关——牢记在心,并平静地坦然承受所遭遇的不幸。遇到困境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修习「奢摩他」或「毗婆舍那」。如果悲伤、忧愁、沮丧侵袭我们,我们就应以正念观照來去除。佛陀說,念处是净除忧伤、断除一切苦的唯一道路。只要我们能依据念处的方法持续保持正念,沮丧的情绪就不会再生起;但是如果它生起了,只要我们观照它,它就会消失。其实,这是处理一切情绪的方法,不只是沮丧而已,不过马哈希尊者在这裡只针对沮丧而說。
无論如何,当你感到忧愁、悲伤或沮丧时,你应做的事就是观照那个情绪。如果你感到沮丧,那就利用这沮丧,将它变成禪修的所缘,观照并在心中标记:
「沮丧」、「沮丧」或「难过」、「难过」。当你的定力增强时,它就会消失,因為[4]在你觉知沮丧的时候,它其实已经灭去。它看似持续很久,那是因為它重复地生起。它又出现时,如果你观照它,它就消失。当它一再地出现,你就在它出现时持续地观照它。最后,当你的定力变强时,你就能去除它。所以在你感觉沮丧或悲伤、忧愁等情绪的时候,试著用正念來观照它们。
此外,还有「失望」。有些禪修者会因為在禪修初期未能培养出定力,而感到失望。不过其中有些人会因此而加倍努力,终而证得非凡的毗婆舍那智,所以禪修者也可能因这时期的失望而受益,因為他能利用失望做為跳板而不放弃,反而更加精进,乃至能证入毗婆舍那。依据注释书,若人因為未能出家、修行、未得禪那、毗婆舍那等而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是好事。同样的,有时候我们会因為不能去修行毗婆舍那而感到沮丧、失望,这种失望能激勵我们实际从事修行。
佛陀說,在提升个人精神生命——如努力要出家、要证得毗婆舍那——而遇到挫折时所生起的伤心难过,是可以接受的。我们应欢迎这類的忧伤,因為它可以激发我们的精进,让我们在修行上得以进步。
在追求证悟的过程中一直充满喜悦当然是最好的事,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确会感到失望。在失望之时,譬如因无法专注等等而感到挫折、伤心等之时,把那失望的心当作观照的所缘,这种失望是可接受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失望或所有的不悦都是坏事。它们本质上是坏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激发更多的努力,最后去除它们。
四、精进
禪修时為了修得定、慧所做的精勤努力,不应被误解作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姑且先不谈禪修的努力,為持戒而让身体感到不舒服的努力,也不应被视作苦行。你们都知道佛陀教导中道——避免感官享樂的极端;也避免另一个极端,即自我折磨的极端。
有些人认為:如果你做了一些牺牲,你就是在折磨自己;当你持戒时,你就是在折磨自己,那等於是一种「苦行」。同样的,他们以為,禪修就是在折磨自己,就是苦行。然而马哈希尊者指出,不应这样认為。在修习毗婆舍那之时,自制的忍耐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你必须忍耐一切的事情。忍耐,是修行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若身体感到苦受,应有毅力地忍耐它,这样的自制并不是苦行,它的目的不是要折磨自己或单纯的忍耐,而是要增长佛陀所教导的戒、定、慧。[5]
有些人会这麼說:「当你忍耐疼痛时,你就是在折磨自己,那等於是苦行!不应这麼做!」但是事实上,我们必须修习忍耐。如果试著耐心地观照那个痛而不改变姿势,就有获得定力的机会;如果经常移动身体、更换姿势,将无法获得定力。所以,禪修时,「忍耐」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定力。无論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克己自制以培养堪忍的能力,在禪修的时候尤其应如此。我们需要勇猛且持续的精进,才能获得定力。
唯有观照名色现象,才能证得毗婆舍那智。但是如果只是漫不经心地观照,是无法获得毗婆舍那智的。在名色现象生起的当下,即紧密地观照它们,没有遗漏任何一个现象,才有证得毗婆舍那智的可能。如此,禪修者应在見、闻、嗅、嚐等等现象生起时,一一观照它们而不遗漏任何一个现象。这就是為何我们必须念住一切的动作,即便只是很微细的动作。在毗婆舍那修行裡,没有一个现象是不重要的,每个现象都很重要,所以我们要观照每一个动作。
在此,马哈希尊者說,观照名色现象才能证得毗婆舍那智;而且,只有当名色现象生起时即观照它们,才能看清它们。因此,我们应在見、闻等现象生起的当下,即观照它们,要让心对每个动作都保持正念观照,不应遗漏任何一个现象。然而,有时候我们仍会漏失一些所缘,我们会忘记保持正念,在三十秒或一分鐘之后才发现自己在打妄想。这时,只要知道它,然后切断它,我们不需有罪惡感,不过应承认自己失去了正念,标记「忘失」、「忘失」、「忘失」兩次或三次之后,再回到原本的业处。失去正念也是毗婆舍那的所缘,因為它也是一种心理狀态,我们必须观照它。
我可以继续唸下去,但是錄音带已快到尽头了。这本书是以短文的型式编辑而成,很好阅讀,如果你有这本书,在平常时应该好好地拿出來讀一讀,但不是在禪修期间。今天,我们从早上八点修行到下午六点半。佛陀說四念处是一座功德大山1,因此我们已累积了许多功德。我们累积了多少呢?没有人算得出來,因為一秒鐘内可以有上百万的心識生起。
今天我们修行了多少时间?约十个小时?是的,约十个小时。所以我们获得了许多功德,我们应和其他眾生分享我们的功德。分享功德或迴向功德的意思是,让其他眾生有机会对我们的善业感到随喜,由於產生随喜的心,他们自己也获得功德。在分享功德时,我们可以說:「请分享我们的功德!」如果他们对我们的功德生起随喜的心,他们也会获得功德,享受功德所带來的利益。因此,无論我们做了什麼善行,譬如布施、持戒或禪修等,我们都应和其他眾生分享功德。其实,禪修所得的功德,就是最好的功德!请跟著我唸:
愿一切的眾生,分享我们所获得的功德!
愿天上、地上的諸天护法,分享我们的功德!
愿他们永远护持佛陀的教法!
善哉!善哉!善哉!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