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阿姜李尊者:功德的力量(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来源:   作者:阿姜李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姜李: 功德的力量
  1960年10月4日 阿梭卡让寺
  [英译]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 良稹
  The Power of Goodness
  ——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在这里已培养的功德:不要忘记。它一定会有结果。不要低估它,以为我们在这里做的一点点小事不会生出多少果报。千万不要低估它。

       正文:

 

  我们在这里已培养的功德: 不要忘记。它一定会有结果。不要低估它,以为我们在这里做的一点点小事不会生出多少果报。千万不要低估它。

  佛陀时代就有许多例子。有些比丘与沙弥,出家后不能够斩除杂染,只刮得薄一点,因此气馁还俗。还俗后,他们得找个生计: 有的找正当的,有的找不正当的。那些参与不良活动的人,给官府抓起来送进了牢狱。

  有个例子讲的是舍利弗的弟子。他为了培养功德而出家,可当他得不到想要的果报时,就还俗做了盗贼。过了一阵,给抓住判了死刑。执行前,官府决定施大刑示众七天,藉此警诫他人。国王命令下属削尖木桩、磨光铁矛,插成几排,让他在尖刺上或坐或躺。于是他的身体给叉得鲜血淋漓,升起钻心之痛。就这样早、中、晚一天三次,召集了全城人来看盗贼受刑。

  本来计划是这样折磨他七天之后砍头,可这个盗贼过去跟舍利弗修行时所得的善业还有剩余。舍利弗教他修过一些苦行与禅定,他已达到初禅。不过那初禅挡不住杂染与渴求,这也是他还俗的原因。

  碰巧在第六天,舍利弗——因为有大慈悲,毕竟有时是他代替佛陀,教导世人修习佛法——用他的禅定力量察看出家的、还俗的弟子们,人在哪里、生活怎样。因为那个盗贼跟着舍利弗时有一点功德的缘故,一道光闪向舍利弗,他看见这个弟子正在受刑,第二天要给砍头。了解情形后,舍利弗开始观想弟子所存的功德,看见他本来有一点潜力,却已枯萎。即使这样,他过去的功德依旧埋在内心。虽然杂染包裹着心,可里面还有一点善德。

  看见这点后,舍利弗大早就去弟子的受刑地点托钵。去时弟子正躺在尖矛床上,周围拥挤不堪,人们兴奋地跑来跑去,有的是见到舍利弗而兴奋,有的是看盗贼受刑而兴奋。碰巧人群分散片刻,舍利弗的弟子看见了尊师的袈裟一角。舍利弗传送着慈心,学生感受到了,这成了尊师就在附近的保证,但他再不能走得更近了。

  这个弟子见到舍利弗满心欢喜,又想:“明天我就得离师而去——我要给处死了。” 一边动念顶礼尊师,一边记起了舍利弗的禅定教导,于是他开始练习禅那,使心入定。心定下来后,开始观想死亡:“死亡在哪里? 死亡发生在哪里? ” 他意识到,死亡就在鼻端。如果呼吸停止,那就完了。可只要你还有呼吸,即使在受惨痛的折磨,你还不曾死去。

  于是他开始练习出入息念。一旦专注起来,呼吸变得寂止,血停止朝伤口流出。当血停止流动时,伤口开始愈合。伤口愈合时,他感到又喜又乐: 禅定居然如此有克服疼痛的力量。

  于是他开始观色身各部分——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再倒过来观,一遍又一遍,直到把切开的色身再又重新连接起来。当色身各部位如此有力量时,就可以在矛尖上盘腿坐起,成全莲式,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进入四禅后,他的色身轻安如一团棉绒,力度超过铁木枪尖。那些尖刺再也不能穿破身体。最后,他的心进入了安止定。他发愿:“如果逃得一命,我要回去与尊师同住。”他把心意专注于第四禅那,带着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一心,根本不参与其它事,人们要处死他的念头彻底消失了。第二个因素是念住,它明亮放光。在念住之光里,他看见了尊师。于是他又发一愿:“我要跟着尊师。” 他一发此愿,身体便浮到空中,飘向舍利弗所在之处。与老师重逢后,他发誓永不作恶。因此,他借着禅定,从整件事中活了下来。他没有成为阿罗汉或者什么,但他的确活下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哪怕我们的功德不能立刻达到所期望的果报,不应低估它。功德好比火。不要低估火,因为一根火柴可以毁灭整个城市。功德的力量正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不要低估我们培养的功德之故。即使看上去只有一丁点,它有力量阻挡不幸事件、减重为轻、保护我们的安全、安宁。要记住这一点。

  另外要记住的一点: 人们好比植物,比方说,你把南瓜籽种在地里,想要它马上生长,给你结出南瓜,是不成的。尽管如此,你种下那个东西的天性会一点一点长,过一阵子才长成你要的南瓜。不过你坐在那里,看它一天、一小时、一分锺里长了多少,看那棵南瓜苗长了几公分,能那样算计吗? 当然不能。但你相信它每天在长吗? 当然。它要是不长,过一阵怎么会那么大? 我们所作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功德也一样: 即使不能马上可见,必然会有果报。你不能算计一天里做了多少功德、一天的行为结出多少善果,但若问有无果报,你得回答: 有。好比南瓜苗: 看不见它在长,可你知道它在长。即使你一直在做的善事看上去不生果报,不要低估它。

  还有一点,有些人好比香蕉树,香蕉树的天性是,如果你把树干砍了,一个锺头内它就长,你会看见新芽从顶上长了整整一寸。再过两三天,那根芽已经长了一两尺。有的人就象这样。他们结果快、果报异常、培养出各种各样的能力。比方说,他们可以很快进入禅那,之后可以清楚地对人们讲解他的经验。

  同样事发生在佛陀时代。以周利盘陀伽为例[中译注:此为法句经故事,周利盘陀伽生来愚钝健忘]: 很长时间他一直在培养功德,带着因朋友们轻视而受伤的自尊心,不过当他终于掌握了禅定时,立刻有了结果。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他与世尊带领的五百比丘在一起,有位钱商邀请全体去他家里应供。 周利盘陀伽的兄长摩诃盘陀伽,正是掌管僧食的。有谁来请供,摩诃盘陀伽的职责是通知其它比丘。可是,摩诃盘陀伽正为弟弟的懒惰、麻木、整天打磕睡而羞愧,认为周利盘陀伽不配去任何人家里应供。摩诃盘陀伽决定不让他加入那些应供的比丘,因此只邀了其它499位比丘,由佛陀带领,去钱商家吃饭。来到钱商家,众比丘受供后,剩下一只供盘。因此钱商问摩诃盘陀伽,为什么人数不足他邀的五百。摩诃盘陀伽告诉他,周利盘陀伽不曾受邀。

  钱商于是去见佛陀。佛陀知道周利盘陀伽正在寺院里禅定,于是告诉钱商,周利盘陀伽是位重要的比丘,必须派一位家仆请来应供。只是佛陀要钱商看见周利盘陀伽已经成就的力量,因此没有解释怎样请。他要让家仆亲眼看见之后再讲。

  再说周利盘陀伽,他的自尊心大伤,那天决定不吃饭,坐着禅定。碰巧他进入了第四禅。他这辈子禅定从来不曾进入这么深。达到第四禅后,他又进入第五禅,使心智清晰、明亮、绽放,升起了身与心的神通力。

  就在这时,钱商家仆来到寺院里。周利盘陀伽见到他时,动了一个意念,使全寺到处是比丘、长得都跟他一样。有的在坐禅、有的在行禅、有的在洗袈裟。仆人问其中一位,周利盘陀伽在哪里,他指寺院另一处。到了那里再问一位比丘,他又指着别处,一直到就餐时间快结束了,还找不到周利盘陀伽。于是他跑回钱商家里。

  这时候,佛陀知道周利盘陀伽的神通力已经圆满成就,从今以后不再受朋友轻视,于是告诉那位家仆回寺里再请,不过这一次,告诉了他该怎么做。怎么做呢? 当家仆问其中一位,周利盘陀伽在哪里时,要在比丘开口之前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家仆照做了。回到寺院,里面还到处是比丘,他问其中一位,周利盘陀伽在哪里。那个比丘正要指向别处时,他一把抓着他的手臂,寺里其它比丘全部消失,只剩下手里抓着的那一位。于是他就请那位比丘去钱商家应供。

  从那以后,周利盘陀伽成了僧伽中出众的比丘之一,有各种各样的神通。他能站在日头下不热、走在雨里不湿、走长路一会就到。他可以使自己同时在多处出现: 森林里、墓地里、其它地方。他培养了各种力量。结果,他终于克服受朋友轻视而受伤的自尊,反而成为佛陀的著名弟子当中出色的一位。

  这就是功德的力量。有的人得到异能与种种神通: 禅定成熟了、洞见成熟了,能够就在此生证得涅盘。这一切,来自善德、来自他们培养的波罗蜜。所以我们也应当为已经培养的功德而自豪。

  还有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老妇,有天去寺院,看见行禅道脏了,就把垃圾扫清,方便比丘们修行。她只做了这么一次,但是做的时候带着慈心,有信念、有敬意、心纯净。她看着那些垃圾不舒服,于是把它扫去,还准备好洗足水,结果她的心有了清洁、清新感。回家不久,她突然得心脏病死了。死后重生为天神,有一大群随从、一座宫殿、美食、各种财富。她住在宫殿里,回忆起前世来,心想:“如果我做更多的功德,会比现在更富有。最好回去,再多做一点好事,我可以有比现在更多的财富。我过去不知道功德会有这样的果报。”

  因此她离开天界来到地面,在森林、野外悄悄地寻找比丘。她碰见一位比丘正要入定,就站在一旁盯着他,找机会做事。可是当他见着她时,却赶她走:“这是什么天神,想来捞取人界的功德? 以前你低估了功德,如今得着好果报,还要更多。你能贪到什么地步? 走开! 我什么也不要你做。让人类有机会做善事。很多人没有机会做你做过的事。不要来拿走他们做功德的机会。”

  那位天神懊恼地飞回天界,只得满足于已有的果报。她本想有更多的功德,别人却不要她做。为什么? 我们人类倾向于低估小事的功德,死后想做一点功德却很难。为什么难? 你不再有人身,根本不能与人讲话,连把食物放进僧钵也做不到。能做的,只是站在一边,随喜他人的功德。只有那些眼力好的人能够看见你。没有法眼的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如果碰上那些有特殊心力的人,可以教你一点。但是如果你做天神时没有碰见这类人,就没有机会培养更多功德了。

  因此,你不要低估功德的力量。只要有时间与机会,任何时候你注意到有行善的机缘,自己有能力,应当赶快努力、尽快培养功德。如果死亡现在降临,你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你能做的,只有把存着的干粮包起来带走——换句话说,你过去做的功德。当你回想起它时,那个功德会滋养你的心,助你到达天界的好去处。如果你培养心智修得强大的定力,能从世俗域界里解脱,把你的心带到超世。

  因此,我们当中那些还不曾培养出大功德的人: 不要低估你已有的。把已经做的当成自己的财富。是这些财富,将来会防止你落入低等域界。只要活在这个世上,你可以相信功德决定你的人生轨迹。如果离开这个世界,你的功德好比影子,会一直跟着你。

  我在这里所讲的功德,正是我们这些心聚集在一起,来这里培养的东西。把我的忠告牢记在心,作为对法的忆念。

----------------------------------------------------------------------------------------------------------------

作者阿姜李尊者简介

阿姜李尊者

阿姜李尊者 (1907-1961)

  阿姜李尊者,1907年1月31日出生于泰国乌汶府乡村。十一岁丧母,十二至十七岁上学,十八岁外出作工,二十岁决意出家,开始了佛学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后拜阿姜曼尊者为师,于1927年5月重新受戒。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时期,此后经阿姜曼指点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游方,至终走遍了泰国,及至缅甸、高棉、印度。1935年他在尖竹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朗孔森林寺,1955年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带建立了阿育王寺。阿姜李一生短暂多彩,心性敏捷灵活,他以传授呼吸禅定著名,也以能识著名。阿姜李尊者于1961年圆寂。

---------------------------------------------------------------------------------------------------------

更多阿姜李尊者佛学内容

---------------------------------------------------------------------------------------------------------

英译者坦尼沙罗尊者简介

坦尼沙罗尊者

   坦尼沙罗尊者, (1949-) 原名杰弗里- 德格拉夫,美籍,1971年奥柏林学院毕业,主修欧洲思想史。大学期间曾参加佛教禪修班,如鱼得水。毕业后来到泰国,边教书边寻找可靠的禪修导师,1976年随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亲侍十年至师圆寂,一直隐修于罗勇府偏僻简陋的达摩萨地寺。他的第二位导师是阿姜苏瓦特。1991年他应邀来到加州,协助阿姜苏瓦特建立了慈林寺,并于1993年被任命为该寺住持,自此时起担教。他是西方籍僧伽当中的优秀行者之一,也是当代一位巴利英译名家。2005年被泰王室尊封为禪僧类的昭昆。同年被泰国摩诃玛库僧伽大学授予 荣誉博士。著名出版物包括英译阿姜李的《念住呼吸》等居导师开示录、经文解读《掌中之叶I-V》、《觉醒之翼》等、论著集《圣道修行》等、开示集《禪定I-III》。其中《佛教比丘戒律》(Buddhist Monastic Code)在西方成为各派佛教的参考书。他的论著以原典为根本,直接了当、有穿透力、发人省思; 有关禪定的论谈则体现了林居傳统的实修承傳,字里行间值得细读。

----------------------------------------------------------------------------------------------------------------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