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阿姜李尊者:停止与思考(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来源:   作者:阿姜李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阿姜李尊者:停止与思考

  1950 年7月 20 日

  [英译] 坦尼沙罗比丘

  [中译]良稹

  Stop and Think

  ——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内观(insight,内明、毗婆奢拿、维巴沙那)不是什么可以教会的东西。它必须在你的内心形成,不是你可以记住和谈论的。要教到可以记住,我保证花不了五个钟头。但是你想懂得其中的一个字,也许三年也不够。记录只能形成回忆,实践才能产生真知。这就是为什么你想要懂得和掌握它,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当智慧产生时,你会知道事物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好象一盏灯在大放光明:我们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烟雾......那是光亮。” 我们知道什么和什么混在一起就产生了什么、熄灯时火焰去哪里了。所有这一切便是观智慧的技巧。

  内观(insight,内明、毗婆奢拿、维巴沙那)不是什么可以教会的东西。它必须在你的内心形成,不是你可以记住和谈论的。要教到可以记住,我保证花不了五个钟头。但是你想懂得其中的一个字,也许三年也不够。记录只能形成回忆,实践才能产生真知。这就是为什么你想要懂得和掌握它,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当智慧产生时,你会知道事物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好象一盏灯在大放光明:我们知道“那是火焰......那是烟雾......那是光亮。” 我们知道什么和什么混在一起就产生了什么、熄灯时火焰去哪里了。所有这一切便是观智慧的技巧。

  有些人说,止禅和观禅是两个分开的东西——那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止禅是“静止”(stopping),观禅是通往觉悟的“思想”(thinking)。在开悟时,心定下来、保持静止。它们是同一样东西的组成部分。了解必须来自静止。假如你不静止,怎么能了解?比方说,你坐在快速行驶的车、船里,想看看路边擦身而过的人或物,你根本看不清谁是谁、那是什么。只有你停在某处,才能把事物看个清楚。

  再举个更直接的例子。我们说话时,每个短语之间要停一下。假如你一口气不停地说,有谁会听懂你在说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首先必须使心停下来、静下来、定下来。在心静止到了一种稳定状态时,定力就升起、明辨接着产生。这个你得自己练习、自己培养.不要光听别人说:“这样做,你就知道是 ‘喔!喔!喔!’,而不是 ‘喔?喔?喔?’”不要把他人说的好东西记在心里。得让它们从内心产生出来,把那些东西变成自己的。花你自己的一块钱,比花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一百块钱要好。你用借来的钱,就得担心欠债。你花自己的钱就不必担心。

  静止是产生力量的前提。假如一个人又走又跑,就打不赢别人,因为静止以待的那个人比较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教大家把心定下来,才能获得力量。然后它才能开始带着力量和敏捷重新走路。

  我们有两只脚是事实,但我们走路时必须一次用一只脚迈步。假如你两只脚一起迈步,哪也去不了。或者你只用一只脚走路,那也不行。右脚停下来时,左脚必须迈一步。左脚停下来时,右脚必须迈一步。你要想走得有点力度,必须一只脚停下来,迈动另一只脚,因为力量来自那只停下来的脚,而不是迈步的脚。一边迈一步时,另一边得停下。否则你没有支持,肯定会跌倒。假如你不信,试试自己用两只脚一起走,就知道能走多远。同样,止和观必须一起培养。你首先必须使心静止下来,然后察看一步:这就是观。由此生起的了解就是明辨。而放下你对那个了解的执着,就是解脱。

  因此,停止就是为了产生力量、产生知识和明辨的因素——静止的心,以高度的戒德、高度的知觉、高度的明辨,同时了解了世间法和出世法,从而走向超越。

----------------------------------------------------------------------------------------------------------------

作者阿姜李尊者简介

阿姜李尊者

阿姜李尊者 (1907-1961)

  阿姜李尊者,1907年1月31日出生于泰国乌汶府乡村。十一岁丧母,十二至十七岁上学,十八岁外出作工,二十岁决意出家,开始了佛学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后拜阿姜曼尊者为师,于1927年5月重新受戒。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时期,此后经阿姜曼指点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游方,至终走遍了泰国,及至缅甸、高棉、印度。1935年他在尖竹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朗孔森林寺,1955年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带建立了阿育王寺。阿姜李一生短暂多彩,心性敏捷灵活,他以传授呼吸禅定著名,也以能识著名。阿姜李尊者于1961年圆寂。

---------------------------------------------------------------------------------------------------------

更多阿姜李尊者佛学内容

---------------------------------------------------------------------------------------------------------

英译者坦尼沙罗尊者简介

坦尼沙罗尊者

   坦尼沙罗尊者, (1949-) 原名杰弗里- 德格拉夫,美籍,1971年奥柏林学院毕业,主修欧洲思想史。大学期间曾参加佛教禪修班,如鱼得水。毕业后来到泰国,边教书边寻找可靠的禪修导师,1976年随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亲侍十年至师圆寂,一直隐修于罗勇府偏僻简陋的达摩萨地寺。他的第二位导师是阿姜苏瓦特。1991年他应邀来到加州,协助阿姜苏瓦特建立了慈林寺,并于1993年被任命为该寺住持,自此时起担教。他是西方籍僧伽当中的优秀行者之一,也是当代一位巴利英译名家。2005年被泰王室尊封为禪僧类的昭昆。同年被泰国摩诃玛库僧伽大学授予 荣誉博士。著名出版物包括英译阿姜李的《念住呼吸》等居导师开示录、经文解读《掌中之叶I-V》、《觉醒之翼》等、论著集《圣道修行》等、开示集《禪定I-III》。其中《佛教比丘戒律》(Buddhist Monastic Code)在西方成为各派佛教的参考书。他的论著以原典为根本,直接了当、有穿透力、发人省思; 有关禪定的论谈则体现了林居傳统的实修承傳,字里行间值得细读。

----------------------------------------------------------------------------------------------------------------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