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沙门果经1讲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8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沙门果经1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05

  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在这一次的禅修营里,我们将利用十个晚上,一起来学习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叫做《沙门果经》(Sàma¤¤aphalasuttaü)。

  《沙门果经》收录在《经藏·长部》的第二经。讲到《经藏》,《经藏》是由佛陀所说,在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由阿难尊者诵出的。在佛陀入灭那一年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开始,有五百位阿拉汉聚集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里进行了《三藏》的结集。结集就是把佛陀所说的经、律等全部背诵出来。在结集的时候,先由伍巴离(Upàli,旧译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然后再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又作《法藏》)。由于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常随弟子,跟着佛陀二十五年,佛陀所说的任何经典,阿难尊者都听闻了。佛陀甚至也把他在成佛之后,阿难尊者还没有成为随从之前二十年所讲的经也跟阿难尊者说了。由于阿难尊者具有博闻强记的能力,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记在心中。正如阿难尊者自己曾经说过,他忆持了八万四千法蕴,其中有八万二千法蕴是从世尊那里听来的,有二千法蕴是从诸弟子当中听来的。这八万四千法蕴,就是指对佛陀教法的不同的分类。

  在第一次结集当中,阿难尊者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分为五类。

  其中,经文篇幅比较长的结集为《长部》(Dãghanikàya)。“Dãgha”是长的意思。“nikàya”是部、部类。

  把篇幅中等的结集为《中部》(Majjhimanikàya)。

  然后再按照分类的方法,把跟五蕴有关的,跟十二处有关的,跟界有关的,跟因缘有关的,跟四圣谛有关的,跟八圣道有关的等等,分门别类地结集为《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相应部》就是依相关内容而分类结集的经典。

  之后,又根据一、二、三、四、五等的方法,把世尊所说的与数字有关的经典结集为《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

  之后,又把其他那些还没有收录进前面四部的经典结集为《小部》(Khuddakanikàya),“小”其实是杂的意思。《小部》一共含有十五部经典。

  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首先诵出的是《长部》(Dãghanikàya)。当时,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旧译摩诃迦叶)尊者通过问答的方式问阿难尊者说:“世尊在哪里开示《长部》的第一部经?”《长部》第一部经叫《梵网经》(Brahmajala Sutta),第二部就是《沙门果经》。

  这部《沙门果经》是在所有《经藏》里的第二部经,是在佛陀的教法中很重要的一部经。为什么说这部经很重要呢?因为这一部经开示了佛陀教法当中的禅修次第。为什么称这部经为《沙门果经》呢?“沙门”是音译,巴利语叫sàma¤¤a。它是由samaõa+ya组合成sàma¤¤a。“samaõa”古代翻译成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呢?“沙门”源于字根√÷ram。√÷ram是勤勉、勤奋、奋斗。“沙门”在古印度是指一切追求解脱、过着出家生活的人,这种人称为“沙门”。在古印度,凡是不属于正统婆罗门的出家人,都可以称为“沙门”。沙门在古印度分为很多种,由从事极其极端折磨自己的苦行外道、裸体外道,到主张纵欲、享受,甚至认为触摸女人柔软的身体都没有错的遍行外道(Paribbàjaka),这些都是属于“沙门”。所以,现在来理解“沙门”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在中印度恒河流域掀起了“沙门思潮”。沙门思潮主要是针对正统的婆罗门教来说的。婆罗门教宣扬《吠陀》经典是梵天的启示,称为“吠陀天启”。他们强调婆罗门是至上的、是高等的种族,其他的种族都属于比较低的种族。而且,他们还宣扬“祭祀万能”,无论是要求福报、要灭罪,乃至升天等等,都可以通过祭祀来达成。这些是婆罗门教的教义。当时有很多人并不满意婆罗门教的这些教义,他们出于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追寻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于是过着出家的生活,所有这些人都可以称为“沙门”。

  在公元前6世纪中印度一带的“沙门思潮”,跟咱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很相像。那个时候,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古印度,当时孕育了很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佛教——佛陀的教法。而在中国,在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当时也孕育了中华文化,孔孟思想、老庄思想都是在那一个时期产生的。不过,印度的“沙门思潮”跟中国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有所不同,印度的“沙门思潮”所思考的多数都是生命的价值,如何寻求解脱,如何出离这个世间。而中国的“诸子百家”思维的多数都是与社会、国家有关。例如:孔孟思想、杂家、兵家、法家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向和思维目的还是不同。他们的相同点就是在古印度那个时候“沙门思潮”相当于“诸子百家”在中国百家争鸣。

  佛陀也是属于沙门,追随着佛陀、过着出家生活的佛陀弟子也称为“沙门”。在经典里我们会看到,他们称佛陀为“Samaõa Gotama”沙门乔达摩,或者沙门瞿昙。Samaõa 是出家人,Gotama是佛陀的家姓。就好像我们中国的姓张、姓李、姓黄。而佛陀的民族是“Sakya”释迦,就好像我们说到的汉族、藏族、壮族等等。所以佛陀的族是释迦族(Sakya),而佛陀的家姓是“苟答马”(Gotama)。由于佛陀出家之后被人们称为“沙门苟答马”(Samaõa Gotama),而追随佛陀、在佛陀的教导下出家的出家众们就称为“沙门释迦子”(Samaõa sakyaputtiya)。我们在座每一位出家人,以佛陀的名义、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都可以称为“沙门释迦子”。

  当时的出家人基本上都过着出家、无家的生活。他们有的住在山林里,有的住在村落,有的住在乡间,他们从事着心灵的培育。有时候,他们也向那些前来供养、布施他们饭食的村民们、市民们宣传他们的教义,宣传他们的理论、学说。因此,这里讲到的“沙门”就是出家人的意思。

  那“果”是什么意思?“果”(phala),是结果或者成果。“沙门果”(Sàma¤¤aphala)的意思就是出家的成果、出家的结果。

  这一部《沙门果经》就是讨论出家人的出家生活到底有什么结果呢?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成果呢?

  讲到“沙门果”,在经典里又有几种称为“沙门果”的: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陀也讲到了“沙门果”。在《大般涅槃经》里讲到的“沙门果”是指“圣果”,那是一切圣者的领域。讲到“沙门果”一共分为四种,即:sotàpannaphala, sakadàgàmiphala, anàgàmiphala, arahattaphala——入流果、一来果、不来果以及阿拉汉果。这四种称为“沙门果”,就是一个出家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但是,在这里讲到的 “沙门果”又稍微有不同。在这里的“沙门果”是侧重在今生可以见到的。我们从经文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国王问佛陀说:“我们在家人通过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从事工作,可以带来今生可见的成果,可以带来快乐,可以维持生计,可以丰衣足食,可以养妻活儿、赡养父母,还可以有钱、有财物去布施你们这些出家人。那你们这些出家人声称自己修行,到底有什么结果呢?有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到的结果呢?”这一部经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

  我们先看经文,经文讲到: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基瓦王子育的芒果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一起。”

  “如是我闻”(Evaü me sutaü),这是阿难尊者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所说的。“Evaü”是“这样的”,“me”是“我”,“sutaü”是“听闻”。意思是“我听到的是这样的”、“我从佛陀那里听来的是这么样的”。“ekaü samayaü”是“一时”。“ekaü”是“一”,“samayaü”是“时”。也就是“有一次”、“有那么一次”。“世尊”叫“bhagavà”,bhagavà是一个组合词,它是“bhaga”再加“vant”,“bhaga”是“吉祥的、祥瑞的”,再加“vant”是“拥有的”,所以“bhagavà”是“拥有祥瑞的人”,这是专指佛陀。当然,在印度,“bhagavà”也可以指宗教导师,他们也称为世尊。好像印度教-婆罗门教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做《薄伽梵歌》,它就是“bhagavà”。所以,在这部经典里讲到的“世尊”(bhagavà)是专指我们的佛陀。

  “住在王舍城”,王舍城是当时马嘎塔(Magadha,旧译摩羯陀)国的首都、王都。

  “住在基瓦王子育的芒果林”“基瓦王子育”是人名,巴利语为Jãvaka komàrabhacca。基瓦咖(Jãvaka,旧译耆婆)在这一部经典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在这里简单地讲一讲基瓦咖的故事。

  佛陀年轻的时候,当时在韦沙离(Vesàlã,旧译毗舍离)城有一个很有名的妓女叫“安拔巴利”(Ambapàlã)。这个妓女由于很漂亮、能歌善舞,于是为当地的一方带来了繁荣。当时,马嘎塔国(Magadha,旧译摩羯陀)的国王叫做宾比萨拉王(Bimbisàra,旧译频婆娑罗),他听了大臣们的建议,也在自己的国家里培养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叫做“萨喇瓦帝”(Sàlavatã),从小就培养她唱歌、跳舞,各种技艺等,并使她成为妓女,结果给那个国家——马嘎塔国带来了繁荣。后来,萨喇瓦帝怀孕了,有了小孩。当时,萨喇瓦帝妓女想:“我怀孕了,那些男人看到我大肚子将会不喜欢我。”于是她对佣人、奴婢说:“如果以后有男人找我,你就说我病了。”于是,她躲起来,躲了九个月。后来生了一个小孩子。生了小孩子后对她的奴婢说:“你把这个小孩子扔了。”毕竟她身为妓女,烟花女子有小孩,男人都不找她了。婢女就把小孩子扔到郊外。

  当时,正好无畏王子(Abhaya Kumàra)出外经过那里。他看到路边有几只乌鸦在盘旋,对他的随从们说:“你们过去看那是什么?为什么有乌鸦在那边盘旋?”那些随从走过去看到一个小孩,报告无畏王子说:“主人,是小孩。”无畏王子问:“是否还活着?”随从说:“是!还活着。”jãvaka是“还有生命、还活着”的意思。于是,无畏王子把他捡起来,交给宫女喂养。所以,这个人就叫做“Jãvaka Komàrabhacca”,Kumara是王子,“bhacca”是“抚养、喂养”。因为他由王子捡回来抚养,于是称为“基瓦王子育”。

  等这位基瓦咖长到一定年龄,长到少年的时候,他想:“我怎么从来不知道我的父亲、母亲呢?”于是去问无畏王子说,“王子啊,我的父亲是谁?我的母亲是谁?” 无畏王子说:“我也不知道你的父亲是谁,你的母亲是谁,我只是把你捡回来养的。”当时,基瓦咖想:“既然我没有父母,我生活在王宫里,没有一技之长是不适合的。”于是,他没有告诉无畏王子,不辞而别,到了西北印度界的答咖西喇(Takkasilà)地方。Takkasilà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一个专门学习各种技巧、技艺的地方,手工业很发达。

  基瓦咖去到了Takkasilà,向一位名医请求教他技术。那位名师收留了基瓦咖,并教他认识各种各样的药草。古印度的药跟咱们中国的药也是相同的,都是以草药为主的。就这么样,基瓦咖在Takkasilà那边学习了七年。到了七年的时候,他想:“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知识,已经学得很纯熟了。但是,如果一直学习下去是学无止境的。”于是,他把这个想法报告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说:“好吧,现在看你可不可以出师。我给你个篮子,你在这Takkasilà方园一由旬(方园一由旬大概有方园十几里)去寻找,当你发现有任何不能做药的植物,就把它采下来放在篮子里。”基瓦咖提着这个篮子到Takkasilà周围,一直走了一由旬的地方,结果没有发现有任何的植物不能做药的。他回到老师身边,跟他老师说:“老师啊,我走遍了Takkasilà方圆一由旬,我没有发现任何一颗植物是不能做药的。”他的老师很高兴地说:“很好,你学得很好,你现在可以出师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医术已经很发达了,发达到当时的医生看到所有的草、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做药。

  于是,基瓦咖告别了老师,往王舍城进发。他在途中又医了很多的人,医了一些长者之子,医好一些很难医的疾病,甚至动手术开脑颅的刀。这些在《律藏·衣篇》(Cãvarakkhandhako)里有记载。

  后来,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马嘎塔国,成为国王宾比萨拉的御医,专门为国王医病,同时也帮佛陀看病。比如,有一次佛陀得了一种可能与血液有关的病。当时,基瓦咖用一种很厉害的药帮佛陀治病。但是,由于这种药太厉害了,他不敢直接在佛陀身上用药,于是把这种药粉洒在莲花上,然后对佛陀说:“尊者,请您闻这朵莲花,闻了之后将会拉十次肚子。”结果,佛陀闻了莲花之后先后拉了十次肚子。之后,他又再用另外一种方洒在莲花上,又跟佛陀说:“尊者,您闻了这个还会拉十次肚子。”然后,佛陀又拉了十次肚子。到第三次用药的时候,他说:“尊者,您闻这朵花。您闻了之后会拉九次肚子。在拉了九次肚子之后,您再洗一次热水澡。然后再拉一次肚子,您的病就会好了。”结果,他用这种方法治好了佛陀的病。

  基瓦咖见到佛陀之后,对佛陀产生很强的信心,成了佛陀的弟子,他也证得了初果——入流果。由于他对佛陀有很强的信心,对佛陀的弟子也有很强的信心,他经常会跑去佛陀所住的竹林去供养。当时他想:“我经常去供养、礼敬佛陀,但是,我的家离竹林很远,我的那座芒果园很适合佛陀跟僧团们居住。”于是,他在自己的芒果园里建了很多的房间,建了很多的住所,还专门为佛陀建了一间适合佛陀居住的“香房”(Gandhakuñi),并在芒果园周围建了一道十八码高的围墙。然后,他邀请以佛陀为首的比库僧团接受他的饮食跟袈裟的供养。在佛陀用完餐之后,基瓦王子育通过滴水仪式把这座芒果园供养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

  这部经就发生在基瓦王子育的芒果园中。

  当时,佛陀住在这座芒果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一起。“比库”是依巴利语bhikkhu直接音译的。梵语叫做“bhikùu”,古代翻成“比丘”或 “苾刍”。

  经文接着说:

  “那个时候,正值十五日伍波萨他,是[雨季]第四个月满月的果木地日晚上,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为诸王臣围绕着,登上殿楼顶层的上面坐着。”

  这里讲的“那个时候”(Tena kho pana samayena)是指那一天。

  “正值十五日伍波萨他”,那一天正好是满月、月圆日。“伍波萨他” (uposatha)在这里是斋日。“伍波萨他”古代翻译成“布萨”。“伍波萨他”有好几种意思,它源于梵语upavasatha。它可以指一个月中特定的日子,一个月有四个伍波萨他日,称为斋日。古印度的历法跟中国的农历一样,都是用月亮来计算的。一个月的月圆日是一个伍波萨他日、斋日,月黑日相当于农历三十,如果小月的话是二十九,这一日也是伍波萨他日。月园日到月黑日是十五天,中间的第八天也称为伍波萨他日。一个月三十天就有四个伍波萨他日,即四个斋日,大概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初八、十五、二十三和月底的最后一天。有时也把月园日的前一天——十四日、十五日,和月底的最后两天——二十九跟三十加上去,那么一个月就有六个斋日,这六个斋日都称为“伍波萨他”,这个是“伍波萨他”的一个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在这几天中所受的戒法也称为“伍波萨他”。在古印度,外道往往会在一个月的四天当中举行聚会,他们给其弟子、信徒说法,结果拥有了很多信徒。佛陀在宾比沙拉王的建议之下,也叫僧众们在这几天集会,向在家信徒们说法。由于,在这几天有很多在家信徒前往寺院里,于是,佛陀建议居士们在这几天受持伍波萨他戒。伍波萨他戒一共有八条,古代翻译成“八关斋戒”,也翻译成八条“布萨戒”。这里的“伍波萨他”是指在家众为了亲近三宝、亲近僧团所受持的戒,称为“伍波萨他戒”。

  而在一个月的两天,即月圆日与月黑日,所有的僧众,包括比库、比库尼(或比丘、比丘尼),只要共住在一个区域,都要聚集在一起诵戒。诵戒也称为“伍波萨他”(布萨),要诵巴帝摩卡(pàtimokkha,旧译波罗提木叉)。

  于是,“伍波萨他”有三个意思,在这里是指月圆日。

  “第四个月满月的果木地日晚上”,这里的第四个月是指雨季的第四个月。古印度历法把一年分为了三个季节,即热季、雨季和凉季。这里的第四个月是指雨季的第四个月。雨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依印度历来说,热季第四个月结束相当于农历的六月十五日,那个时候是印度四月的月圆日,因为一个季节有四个月,第四个月的月圆日是印度历热季的最后一天。热季最后一天的第二天就进入了雨季,相当于农历的六月十六日。六月十六日开始进入雨季,雨季又是四个月。雨季的第四个月,约相当于中国农历的十月十五日。

  对于僧众来说,必须在雨季进行三个月的安居,所以称为“雨安居”。在中国佛教,时间上推算早了两个月。印度历的四月月园日,其实相当于咱们农历的六月十五,但如果是把印度历的四月搬到中国农历的四月,那就提早了两个月。中国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正好是中国的夏天,所以称为“结夏”。但是印度历的雨季,相当于农历的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到了九月十五日的时候,正好是雨季三个月结束,那一天僧团进行自恣,邀请大家来批评自己,如果发现自己有过失,请大家指出。再过一个月就是雨季的第四个月,也就是雨季的最后一天。所以,这里讲到的第四个月,是指雨季的第四个月,相当于阳历11月的月圆日,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一天晚上。

  印度有一种莲花叫Kumuda,是一种白色睡莲,很漂亮。这种莲花在傍晚与夜晚的时候开,白天合起来。由于这种莲花是在这一个时候盛开的,所以,在相当于农历十月十五日这个时候就称为果木地日(Komudã)。

  在这一天晚上,“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为诸王臣围绕着,登上殿楼顶层的上面坐着。”马嘎塔国,古代翻译成摩揭陀国。韦迭希(Vedehi)是王后的名字,她是马嘎塔国宾比沙拉王(Bimbisàra)的王妃。她的儿子称为未生怨。“未生怨”巴利语叫Ajàtasattu,古代讹译为“阿阇世”。为什么称为“未生怨”呢?因为在他出生之前,星相家就预言说:“这一个人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是他父亲的敌人、国王的敌人。”所以,“还没有出生”为ajàta,“敌人”是sattu, “还没有出生的敌人”称为“未生怨”。这里的“怨”是怨敌、敌人的意思。

  为什么星相家会这么样预言呢?据说,当王后还怀着这个王子的时候,产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她想要喝国王右臂上的血。当时她想:“这个邪念太可怕了,我不可以对任何的人讲。”由于她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变得脸色苍白、憔悴。国王发现之后,问她说:“爱卿啊,你为什么脸色苍白、憔悴呢?好像有什么东西隐瞒着我是不是?”王后说:“大王,请您不要问我这个问题。”国王说“爱卿啊,如果你的心事不能向我倾诉,那还有谁能够听你的倾诉呢?”国王用各种方法催促、追问和安抚她,让她说出来。结果,王后韦迭希不得不说出了原因。国王说:“哎,就这么一点小事嘛!为什么你认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于是他招来御医,用金色的刀在他的右臂里划了一个口。然后用金色的碗装从伤口流的血,再混了水让皇后喝了。星相家听了这件事后,就预言说:“皇后肚子里的胎儿将会是国王的敌人。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将会杀死他的父亲。”皇后听了这个消息,想:“我现在怀着的这个孩子,出生之后将会杀死国王。”她想要堕胎,把这个胎儿打掉。于是,皇后就去花园里,叫人踩她的腹部。尽管这么样还是不成功,一次又一次都不成功。国王看到王后最近的行动有点怪,老是往花园里面跑,追问之下,知道就说:“爱卿啊,我们甚至不知道你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你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大灾难将会降临在我们的国土。以后你不要再这样做了吧。”王后不得已就没有再堕胎了。而国王也生怕她再堕胎,于是派警卫专门守护着她。

  当小孩子出生之后,她想:“我要杀死他,杀死这个小孩。”那个时候,她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小孩,就吩咐身边的人说:“把这个小孩抱走,然后把他杀了。”结果,这个警卫把小孩子抱走,但是并没有杀死小孩,而是偷偷地叫人抚养。过了一段时间,当王子长大之后,就把小王子带到王后面前。当韦迭希王后一见到她的孩子,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母爱,从此以后再也不忍心杀死她的儿子了。后来,宾比萨拉王又封这个王子为副王,相当于中国所说的太子。

  时光过得很快,到了佛陀觉悟的第三十七年,佛陀也年老了,已经是七十二岁了。那个时候,迭瓦达答(Devadatta,旧译提婆达多)心里生起了一个坏念头:“佛陀的上首弟子沙利子有很多随从,摩嘎喇那尊者(moggallàna,旧译目犍连)也有很多随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随从,我也应该要有随从,我也应该要有人来追随我。”但是,他又想:“如果我自己没有名闻利养,谁还会来跟我呢?”他生起了这么样的坏念头。然后他想:“在这么多人当中,王子未生怨是很有前途的,因为,他以后将要继承王位成为国王。就让我去攀他的缘,收买他的心。”因为迭瓦达答在出家不久就修得了神通,于是,他拿着衣、拿着钵,进到王宫里去。到了太子的寝室,隐去了他的本形,变成一个青年。这个青年身上缠着三条蛇,走到了未生怨王子的面前。当时,未生怨王子看到了这个腰、头、脖子都缠着毒蛇的青年就感到害怕。迭瓦达答说:“王子,你是不是很害怕?”他说:“是啊,是啊,我是很害怕,你是谁?”他说:“我是迭瓦达答。”王子说:“既然你是迭瓦达答尊者,那请你现出本形,不要这么样恐怖、吓人。”于是,迭瓦达答现出了他的本形,一表威仪地拿着钵、穿着衣,站在王子面前。王子想:“啊,这位尊者确实有大神通、大威力。”于是对他产生了信心,每天都用五百辆车的食物去供养迭瓦达答。于是,迭瓦达答有很多的随从。

  拥有了名闻利养之后,他想:“我现在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我倒不如再向佛陀去要僧团的领导权。”有一天,佛陀正为大众说法,当时宾比萨拉国王也在。迭瓦达答来到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说:“尊者,您现在已经年老了(那个时候佛陀已经七十二岁了),您已经年迈了,您已经年岁已高了,您该退位了,应该安享现法乐住了,请您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我。”佛陀说:“迭瓦达答,不要这样说。”第二次,他又这样请求,佛陀又拒绝了他。第三次他还请求,佛陀就说:“我甚至不会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像沙利子、摩嘎喇那这样的大弟子,我怎么会交给你这么一个卑鄙、低贱的人。”(当时,佛陀的原话是:chavassa kheëàsakkassa“卑鄙的吃唾液者。”)迭瓦达答本身也是出身王族,他很傲慢,以前又有神通。他想:“啊,佛陀竟然在大众面前呵斥我、毁谤我,说我是个吃唾液者。”于是他怀恨在心,准备杀死佛陀。

  想要杀死佛陀,必须得先要有手段、有能力。但是,当时的国王宾比萨拉是佛陀的弟子,要杀死佛陀谈何容易。于是,他去到王宫,教唆未生怨王子说:“太子啊,古代的人很长寿,但是现在的人很短命。你可能在还没有来得及继承王位的时候就死了。”未生怨王子感到很害怕,他想:“迭瓦达答尊者有大神通、大威力,他会知道未来。”于是他说:“那我应该怎么办?”迭瓦达答说:“你杀死你的父亲,然后我再杀死佛陀。你杀死父亲做国王,统治国家;我杀死佛陀,统领僧团。你是国王,我是法王。”他出了这样一个鬼点子。太子心想:“噢,确实迭瓦达答有大神通,如果不杀死国王的话,我有可能这一辈子都没机会做国王了。”

  于是,他在迭瓦达答的教唆之下,把刀绑在大腿上,在白天的时候潜入国王的寝宫。由于他没有经验,感到害怕,鬼鬼崇崇地潜进寝宫,结果被守卫在寝宫门口的侍卫发现,把他抓住了。抓住之后,在他大腿上搜出了刀。当时侍卫把他交给大臣。大臣审问说:“你想干什么?”他说:“我想杀死国王。”“你为什么想要杀死国王?”“因为我想做国王。”大臣继续问:“到底是谁教唆你的?”他说:“是迭瓦达答教唆的。”当时那些大臣们说:“要把这个王子跟迭瓦达答还有所有的比库全部杀掉。”另外一些大臣说:“那些比库们是无罪的,应该把这个王子跟迭瓦达答杀掉。”还有另外一些大臣说:“暂时不要杀王子,也不要杀迭瓦达答和杀比库。我们先把这件事情禀告给国王。”于是,他们把王子押到国王面前。国王问明原由说:“你为什么要来杀我?”王子说:“因为我想做国王。”因为他父王宾比萨拉是位正直、如法的明君,说:“既然你想要做国王,好吧,那就把王位让给你吧。”然后把王位让给了未生怨王子,于是未生怨王子做了国王。

  未生怨王子登上了王位宝座之后,就去通知迭瓦达答。迭瓦达答又来到王宫,对未生怨王子说:“就好像有人把一头狼关进了笼子,就认为大功告成了。你现在以为已经完成了任务,再过不了几天,国王他一想起你曾经想要杀害他,他可能就会把王位夺回来。”未生怨王问:“尊者,我应该怎么办呢?”。“一不做二不休,斩草除根,杀死他。”当时,未生怨王说:“但是我作为一个武士,我不应该用武器杀死我自己的父亲。”迭瓦达答说:“既然你不能够杀死你的父亲,那你可以不让他吃饭,饿死他。”于是,国王把他的父亲打进死牢,关进酷刑的牢房,这个牢房是专门用火熏烤犯人的地方。他下令说:“除了我的母亲韦迭希之外,任何人都不允许见我的父王。”

  王后韦迭希去见老国王的时候,把食物装在小盒子里,然后绑在腰部,进到死牢里探望他的夫君。国王吃了这些食物,得以存活下来。过了一段日子,国王问:“那老国王死了没有?”结果发现老国王还没有死。为什么没有死?原来是他的母亲把食物绑在腰部带到死牢里。他说:“从此以后,不允许我的母亲在腰部绑任何的东西进去。”于是,王后又把小盒子装了食物,绑在发髻里,然后把头发缠着,潜进死牢,把食物带给老国王。于是国王继续存活下去。过了一段日子,未生怨王发现他的父王还没有死,知道原因之后,说:“从此以后,不允许她绑着头发,要让她的头发放下来。”于是,王后把食物放在金色的鞋子里,封好鞋进去,然后把食物给国王吃,国王靠这样生存下去。过了不久,未生怨王知道了,说:“以后不允许我的母亲穿鞋子进去。”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后每次要进去探望夫君的时候,先洗好澡,在身上涂了香水,将蜜糖、糖、油、酥油等涂在身上,然后穿好衣服,进去死牢里,国王就靠舔她身上的糖、蜜糖等得以存活下来。后来,这种做法又给未生怨王知道了,未生怨王很生气,下令说:“从今以后,不允许我的母亲再进入死牢。”当王后听到这个命令之后,在牢房门外大声地说:“我亲爱的丈夫啊!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你不让我杀死他。你现在已经养了你的敌人,现在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从今以后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我曾经做了任何的错事,请您原谅我吧,大王啊!”她痛哭流涕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国王再也得不到任何的食物。但由于他在第二次见到佛陀的时候——第一次见的时候佛陀还是菩萨——他通过听佛陀说法而证得了初果。于是,他在牢房里来回地经行,身上发出光芒。过了一段日子,太子问说:“父亲为什么还活着?”当他知道他父亲不仅还活着,而且容光焕发,想:“好,你现在走来走去还能活着,我就让你不能走。”于是,他命令理发师说:“你们去,用剃刀把我父亲的脚底板割开,洒上盐和油,之后再放在烧得火红而没有烟的木炭上烤。”当时,在死牢里的宾比萨拉王看到理发师走过来,他还在想:“是不是有人通知我的孩子,叫这些理发师来帮我剃头,然后放我出去呢?”当理发匠走到宾比萨拉王面前,向他顶礼,然后站起来。老国王问:“你们来这里干什么?”理发匠说他收到命令,要割开你的脚底板,洒上油和盐,然后放在火上烤。老国王说:“你们应该按照你们国王的命令去做。”于是,理发匠们请国王坐下来,再次向他顶礼,然后说:“大王啊,我们只是执行现在国王的命令而已,请您不要见怪。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待像您这样一位正直、如法的国王是不对的。”于是,他们用左手抓住老国王的脚踝,用右手握住剃刀,割开他的脚底板。然后洒上盐和洒上油,再放在火红没有烟的木炭上烤。这个时候,老国王感到剧烈的痛苦。他在感受痛苦的同时,忆念着佛陀、忆念着法、忆念着僧。就在忆念佛法僧的当下,他好像被抛在佛塔平台上的花环枯萎一样,在痛苦中死去了。

  由于他已经证得了初果,所以他投生到四大王天,成为北方天王韦沙瓦纳(Vessavaõa,旧译毗沙门)的部属,名字叫Janavasabha,意思是“人中的公牛”。他投生为夜叉Janavasabha的故事在《长部·人中公牛经》(Janavasabhasuttaü)有讲到。经中讲到宾比萨拉王死了之后,投生到天界,成为一个很漂亮、光明的夜叉,他描述天界的天人怎样礼敬佛陀、赞颂佛陀。

  就在老国王死去的同一天,未生怨王的儿子也诞生了。两种消息同时传来,一个是老国王的死讯,一个是新王子的出生。那些大臣们说:“我们应该先报告哪一个消息给国王呢?”于是,他们决定先报告喜讯,他们跟国王说:“国王,恭喜!您今日生了个小王子。”当国王一听到自己的儿子诞生,他的全身立刻充满了对儿子的父爱。那种爱使他全身震动,甚至渗透进他的骨髓里。从那一刻开始,他体验到做父亲的滋味。他接着想:“那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是不是也是这么样对我的?”于是他下命令说:“来人哪,赶快把我的父亲放了吧。”他的部下接着报告说:“我们怎么能够放他呢,大王,他刚刚已经去世了。”当国王听到他父亲去世的消息,立刻跑去他的母亲韦迭希王后那里,说:“母亲啊,在我出生以后,我的父亲是爱我,还是不爱我呢?”他的母亲说:“傻孩子啊,你在说什么话呀!当你还小的时候,有一次你的手指上长了一个小脓包,由于脓疮使你一直在哭,谁都没办法哄你。于是,我们不得不把你带到办事厅你父王那里。你的父亲二话没说,把你手指上的脓疮往他的嘴巴里含,放进他的口中。结果,那个脓疮在你父亲的口中破了,脓和血都流出来。但是,你的父亲并没有把脓和血吐出来,而是出于对你爱,把脓血吞进去了。这就是你父亲对你的爱。”未生怨王听到他小的时候,他父亲是这么样对他,于是痛哭、悔恨,悔恨他做的错事,为了篡夺王位而杀死他的父王。

  这部经文所讲的,就是未生怨王在杀死他的父王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至于这个国王怎么做呢?然后又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在后天晚上一起来学习。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先再简单地解释回向的意思:我们把今天持戒的功德、禅修的功德、布施的功德、听闻佛法的功德,愿所做的这些功德,都成我们早日断尽烦恼、证悟涅槃的助缘。当然,也不要忘了应该把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祝愿一切众生都能随喜我们所做的功德,愿他们最终都能离苦得乐!

  下面大家请合掌,跟我一起念: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众生;

  愿一切众生,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