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小业分别经》二
玛欣德尊者:《小业分别经》二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
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
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小业分别经》二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一起合掌,礼敬世尊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禅修学员、各位大德: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继续一起来学习《小业分别经》。前天晚上,我们讲到了当时年轻的婆罗门苏跋多迭亚之子,来到佛陀住的地方,提出了十四个关于业报的问题。这十四个业报的问题也就是七对问题,佛陀用很简单的话回答:“众生是业的主人,是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了低劣与殊胜之分。”
那个时候,年轻人说他不明白世尊的句义,即不能明白简短的话语里面的含意,因此请求世尊详细地解说。世尊于是就一一分别解释说了这十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短命与长寿的原因。佛陀在经里说到了:「“由于杀生,残酷,手常血腥,专事杀戮,对众生类无同情心,这种人死了之后,将堕落恶趣,如果是投生为人,则短命。假如一个人舍杀生,离杀生,放弃棍棒,放弃刀枪,有惭耻,同情、怜悯一切众生类而住,死后他将生到善处、天界,如果投生为人,则无论生在何处皆长寿。”」
之后佛陀又说了多病和健康的原因:“如果一个人时常用手、用石块、用棍棒、用刀枪去伤害诸有情,这样的人作这种业,当他死了,就堕落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即使他很有幸投生为人,无论他生在哪里,都会多病,而如果一个人不用手、不用石块、不用棍棒、不用刀枪去伤害其他的有情,这样的人,死了之后,身坏命终之后,他将会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投生为人,那么无论他生在哪里都健康。”
接着佛陀又继续回答第五个和第六个问题,佛陀说:“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易怒、多恼,即使被说一点点的事情,也生气、恼怒、瞋恚、憎恶,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间,则无论生在何处皆丑陋。年轻人,这就是导致丑陋之道,即:易怒、多恼,即使被说一点点的事情,也生气、恼怒、瞋恚、憎恶,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
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肚量,很容易发怒,经常爱发怒,爱生气的人,不要说来世,今生都会看上去很丑陋,满脸横肉。如果一个人经常爱生气、爱发怒,这是属于嗔恨心,这种嗔恨心的果报,会形成一种惯行业,在他临死的时候,多数是堕落到恶趣、苦道,即使在他临终的时候,其它善业成熟,不使他堕落而使他生为人,那么经常喜欢生气的这种使他的结生业、他的令生业,也将使他变得很丑陋。
接着佛陀又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易怒、不多恼,即使被说多了,也不生气、不恼怒、不瞋恚、不憎恶,不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端庄。年轻人,这就是导致端庄之道,即:不易怒、不多恼,即使被说多了,也不生气、不恼怒、不瞋恚、不憎恶,不表现出愤怒、瞋恨、不满。”
如果一个人很有忍耐力,有很好的肚量,不会因为一点点很小的事情就大作文章,大动肝火,因为他有肚量,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宽容的心、包容的心,如果一个人在这种基础上再继续修慈爱的话,那么不要说他的来世能够漂亮,在今生他的样貌都会随着经常散播慈爱而越来越慈祥,越来越和蔼,会让人感觉到和蔼可亲。
接着,佛陀又继续说到了一个人有威势、有影响力和无威势的原因,佛陀说:“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心怀嫉妒, 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感到嫉妒、厌恶、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无威势。就是没有影响力、没有威德。年轻人,这就是导致无威势之道,即:心怀嫉妒, 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感到嫉妒、厌恶、妒忌。”妒忌心可以使人做很多不好的事情,首先,一个人心怀妒忌的话,我们一般所说的,也就是他的心酸溜溜的,他的心好像打翻了醋缸,他必定过得不快乐,如果见到别人得到利得以及利养、恭敬、尊重等等,就感到很厌恶、很排斥,不喜欢别人有成就,不喜欢别人的利得。或者说看到别人对他好,对我不好,或者说给他东西,不给我,自己就跟自己过不去,这是属于妒忌。妒忌会带来很大的伤害,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如果因为妒忌而变成争风吃醋的话,那么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
在这里,讲一个佛在世时的故事,那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罗刹戛提舍尊者(Losakatissa),在过去佛——咖沙巴佛(Kassapa,迦叶佛)时代,那时候,就有一位出家人(比库),他受到了一位很有钱的人恭敬、尊重和供养,这位有钱人是他的施主,做到了很好的护持。有一天另外一位比库,也去这位有钱人(就是这个比库的施主)的门口托钵,这位施主看到来托钵的比库威仪很好,就生起了很强的信心,于是邀请他说:“bhante尊者,请您留下来,希望我能够供养你,每天我准时供养你。”结果这位比库就答应了,然而原来受到这位居士布施的比库,感到很妒忌,不能够忍受他的施主又去供养其他的出家人(比库),就经常在这位施主的面前中伤那位比库,说:“哎,这个新来的比库很懒惰、一无是处。”然而他却不知道那位新来的比库是一位阿拉汉圣者。
有一天,这位施主拿了两份饭菜,托经常供养的比库说:“您把这份饭菜交给另外一位尊者。”然而,这一位被妒忌心打败的比库,就把给另外的那位比库的饭菜,踢到火炭里面去,不让他吃。那位阿拉汉比库由于拥有他心通,知道这位比库已经被妒忌心、嗔恨心打败了,造了很重的业,如果自己再继续住下去的话,这位比库会造更重的业。于是,阿拉汉比库就这么样离开了。
当这位阿拉汉比库离开的时候,原来住在那里的比库就感到很后悔,然而已经晚了,因为阿拉汉比库已经离开了,也不知道去哪里了。原住的比库临死的时候,罪业现前成熟,就是他伤害那一位新来的阿拉汉比库的业成熟,使他堕落到地狱里去。
等他在地狱里受了很漫长、很漫长的苦之后,他又投生为夜叉,投生为夜叉也很辛苦,他从来都没有吃饱过,而且经常被其他的夜叉欺负。
当他在夜叉的生命寿终之后,他许许多世投生为狗。据说有五百世那么久,持续地投生为狗。每一世都遭受恶报的成熟的果报,经常挨饿。即使自己抢到了吃的东西,得到了吃的东西,也被其它狗抢走,所以他过的很痛苦,经常都在饥饿当中度过。
到了我们的佛陀出世那一时代,也就是我们的苟答马佛(Gotama乔达摩,释迦佛)出世的时代,当时他就投生到高赏比(Kosamb憍赏弥)河边的一个渔村的家庭。当他投生到那个村庄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从他母亲怀孕那一天开始,整个村里的人就打不到任何的鱼,得不到任何东西,这样持续了几天,村庄一无所获,而且灾难重重。那个时候村长就召集了村里的长者们,他们一致认为村里肯定有一位灾星,有个很倒霉的人。于是他就把整个村民分为两半,如果第二天哪一半打不到鱼,那么那个灾星就在那一半里。然后,就这样子,一半再一半地分,最后找到了罗刹戛提舍尊者的家庭,那个时候村长就下令说,你今天就必须得离开这个村庄,我们整村人因为你的孩子而受尽种种的不幸,就把他的家全部赶走,赶出了村子。
那么,他的母亲好不容易把他生出来,因为离开了村庄,她只能够依靠乞讨生活,然而,当他的母亲背着这个小孩的时候,她一无所获,一点也讨不到东西吃。如果把他扔在家里任他哭,她还能讨到一点点可怜的食物。于是等到这个小孩长到自己能够走路的时候,母亲说:“孩子,我现在不能够再和你住在一起,你只能够离开。因为如果我再跟你住在一起,那么我们母子两个都饿死。”母亲就交给他一个破碗,让他自己去去做乞丐。
结果,小小的罗刹戛提舍开始四处流浪,也没有人照顾,晚上就寄人篱下,白天也没人肯给他东西,他只能够象乌鸦一样在垃圾堆里面拣东西吃,就这样了七年的流浪、忍饥挨饿的生活。当他长到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沙利补答尊者(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看到了他。那时候沙利补答尊者看他那么可怜,就生起了很强的悲悯的心,于是收他做徒弟。然而,即使是出家了,他的运气依旧很差。每次托钵的时候,他都得不到布施,即便有人可怜他,也是给他很难吃的东西。出家后他也没有吃过像样的一餐饭,然而因为他在过去佛-咖沙巴佛(Kassapa,迦叶佛)的时代,也曾经很精进地修行,只不过是在那一生,被自己的嗔恨心、妒忌心打败了,但是他过去世的修行,在我们佛陀的时代成熟,因此他证得了阿拉汉果。
然而即使证得阿拉汉果,他的果报仍然还在起作用,整天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有一天,他的戒师沙利补答尊者知道他很快就要不行了,在当天就要般涅槃。于是,当时沙利补答尊者就想,我在沙瓦提城(Sàvatthã舍卫城)有很多施主、很多的布施者。那天他就专门带这位罗刹戛提舍一起去托钵,然而当他们一起走在大街上,即使他们站在人家的门口,人家都没有看见他们。结果就因为他去,竟然一点食物都没有得到。然后沙利补答尊者就叫他说:“你先回去,我托钵给你吃。”当沙利补答尊者托到了食物,他就把这一钵食物交给另外一位比库带回去寺院里面,给这位罗刹戛提舍尊者吃,结果那一位带食物的比库把这钵食物给吃掉了。等沙利补答尊者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过午,也就是午时已经过了,他也知道那天那位阿拉汉将要入般涅槃、将要去世,但是现在已经过午了,那也不能再吃饭了。于是呢,沙利补答尊者就到王宫里去,得到了catumadhura,catu是四种,madhura是蜜,也就是用酥油、油,蜂蜜、糖四种,制成的七日药,在缅甸经常会有这种像糖浆一样的东西。他就得到了这些,然后就亲自拿回寺院,但是他不敢交给罗刹戛提舍尊者(Losakatissa),他只能够捧着钵,然后叫罗刹戛提舍尊者在钵里吃,因为如果他把钵交给他的话,可能里面的食物还会变不见。所以就这样,等罗刹戛提舍尊者吃完了碗里面的catumadhura,就是甜品,在当天晚上,就入般涅槃,这是在他那么长久以来吃到的唯一的一餐,也就是在他最后一生中,在他轮回之中,自从他在咖沙巴佛(Kassapa,迦叶佛)时代到我们的苟答马佛的时代,漫长的时间中,唯一的像样的一餐,最好吃、最美味可口的一餐,而且还不属于正餐,他就般涅槃了。在入般涅槃之后,他之前的不善业也随着五蕴的离散,还没有成熟的也不用再受了,这是由于妒忌而产生的造的不善业。当时他的心充满了嗔恨,他所妒忌的对象是谁?是阿拉汉圣者,由于阿拉汉圣者拥有很清净的戒德,有很殊胜的定,有很超越的慧,而且已经解脱了一切的烦恼,拥有解脱知见,这五种很殊胜的功德使得一个人如果去恭敬供养他,会获得很大的功德,如果对他产生嗔恨心、妒忌心,而去中伤他,将会造很强的不善业、恶业。当时他把钵里面的食物倒到火炭里面,正是因为这种恶业,所以使他即使得到食物都不能受用,去到哪里,哪里就倒霉。这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怀嫉妒,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感到嫉妒、厌恶、妒忌后所造的恶业,而且如果他妒忌生起了很久的话,那么有可能造现法受业,也可能造次生受业和无尽业,一直到他轮回完全断尽的时候,以前的恶业才成为无效业。
接着佛陀又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无嫉妒心, 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不嫉妒、不厌恶、不妒忌。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有大威势。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大威势之道,即:无嫉妒心, 对他人的利得、恭敬、尊重、尊敬、礼拜、敬奉不嫉妒、不厌恶、不妒忌。”这是相反的情况。如果一个人,经常对他人的利得,不仅不嫉妒而且还随喜他人的成就与所做的功德,这样的话,他造的是很殊胜的善业。我们禅修的时候也是这样,如果见到其他人修行得很好,别人持戒很清净,应当要生起随喜的心。当我们随喜别人持戒清净、随喜别人修行修得很好的时候,我们随喜所造的意业,我们随喜的功德会因为别人的功德殊胜,而我们的善业也很殊胜,别人布施、做服务,我们感到欢喜,这就是属于随喜,这种随喜会因为别人的功德,我们的功德也很殊胜,因此不应当因为别人修得好、做什么好事,或者别人因为他过去的福报、过去的善业带来现在的福报而感到妒忌。妒忌首先伤害的是自己,即使没有表现出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但是妒忌的心已经在燃烧了,因此不应当妒忌,妒忌在今生或者在来世带来痛苦。
接着我们再继续看佛陀讲到造成贫穷和富贵之因,佛陀说:“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贫穷。年轻人,这就是导致贫穷之道,即:不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贫穷,由于他的吝啬。
佛陀继续再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富有。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富有之道,即:布施食物、饮料、衣服、车乘、花鬘、香、涂油、床、住所、灯明给沙门、婆罗门。”
这里讲到的沙门,是以前的出家人。婆罗门并不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的四种种姓制度里面的第一种姓的婆罗门,在这里的婆罗门是取它的原意“清净者”的意思,也就是如果一个人放弃了一切烦恼、一切的污垢,就称之为婆罗门。在《法句经》的婆罗门品里面所说的那一类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布施供养食物、水、饮料、袈裟衣服、车乘,车乘就是现在说的车票啊、机票啊这些都是,或者说我们用车去搭乘修行人。花蔓,现在一般都供花,香、涂油,涂油我们现在比较少,我们可以把涂油当成是药膏,也可以用。还有床、住所,就是住宿的地方,灯明等等这些生活的必需品,给出家人、给修行的人,因为这样的善业将可使人投生到善趣、天界。即使他投生为人,无论生在哪里,都会很富有。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公主,去见佛陀,然后就问了佛陀一个问题,她说:“世尊,如果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在信心、持戒、多闻、智慧方面都是平等的,然而,一个人没有做布施,一个人有做布施,也就是说他们每个方面都相等,只是在布施方面,一个人经常做布施,一个人不布施,那么这两个人,他在以后轮回当中有没有区别?”
佛陀就回答说:“有的,他们只要在轮回中,当然有区别,如果这两个人都投生为人,那么有布施的人,无论投生到哪里,都很富有或者说会很容易获得财富,而那位不布施的人,无论投生到哪里,都很贫穷或者说很难获得财富。
假如这两个人都投生到天界,那么,有布施的人在十个方面,在十法胜于那个没有布施的人。哪十法呢?天的色、天的声、天的香、天的味、天的触,也就是他所见到的颜色、所听到的声音、所嗅到的气味、所尝到的食物、所感受到的触觉,还有天的容颜、天的寿命,天的力,天的快乐,还有天的威德,在这十方面都胜于那个没布施的人。
而如果这两个人都出家,同时出家做修行人。那么有布施的人,很容易获得袈裟、饮食、住所、自己所需的医药等生活的必需品。而没布施的人很难获得,即使获得,都可能是比较粗糙,比较低劣的。
然而,当这两位结束了轮回、证入了涅槃之后,就没有任何的区别了。只要他在轮回当中,布施的业,一直都能够起作用,除非两个人入般涅槃。”因此导致贫穷的因是吝啬不布施,导致富有的因是布施。
接着佛陀又继续再讲到一个人出身下贱跟出身高贵的原因,佛陀说:“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傲慢、过慢,不礼敬应当受礼敬者 ,不起迎应起迎者(不起迎就是不起立迎接应当起立迎接者),不让座给应让座者,不让路给应让路者,不恭敬应当恭敬者,不尊重应当尊重者,不尊敬应当尊敬者,不敬奉应当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出身下贱。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出身下贱之道,即:傲慢、过慢,不礼敬应礼敬者,不起迎应起迎者,不让座给应让座者,不让路给应让路者,不恭敬应恭敬者,不尊重应尊重者,不尊敬应尊敬者,不敬奉应敬奉者。”
在这里讲到了应礼敬者,就是应当礼敬的佛陀、独觉佛跟佛陀的圣弟子,对于应当起立的、应当尊重者,应当让座、应当让路等等都是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傲慢、自以为是、自大、自负,经常贡高我慢,所以导致出身下贱。
在这里呢,我们就举一个佛陀在世的时候的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尊者,我想大家都认识,就是Upali尊者(优婆离),大家听过没有?这位尊者,他出身高贵还是下贱?(答:下贱。)出家以前是做什么的?他是释迦族在王宫里面的理发师,是出身很下贱的。他为什么会出身下贱呢?知道吗?都是因为傲慢。因为在过去佛的时代,虽然他积累了很多善业,而且也发愿,在我们佛的时代,他成为持律第一的大弟子。然而,在两个大劫以前,当时,他是国王安阇那(Abjana)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Sunanda,当时作为一个王子,他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很骄傲。有一天,他骑着大象,准备到公园游玩,结果,当他上路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位独觉佛,独觉佛的名字叫德瓦拉,当时他就看到了那位独觉佛时觉得不顺眼,于是,就用种种的方式去骂那位独觉佛。不久他就发觉他的头很沉重,结果发高烧,全身感到像火烫一样,那时侯他感到不对劲,他可能骂的是一位圣者。然后就在他随从的陪同之下,他到那位独觉佛那里道歉了,就说自己不懂事,不应该去骂他,虽然那位独觉佛原谅他,原谅的时候他高烧已经退了,然而他所造的这种业,使他即使在我们的佛陀的时代,仍投生为很下贱的理发师,就是剃头匠。当时,他是释迦族宫廷里的一个理发师,专门为那些王子们剪头发,为那些王子们服务。当佛陀在证得佛果之后,第一次回到他的家乡Kapilavatthu时候,很多的释迦族人跟着佛陀出家,就在那些王子包括阿难尊者、包括阿难陀尊者等等,准备要去佛住的芒果园,准备出家的时候,他们把几个随从,包括Upali一起叫去,然后众王子就把他们所戴的金银珠宝和很华贵的衣服全部都送给了Upali,因为出家之后这些就没有用了。但是Upali尊者,再三考虑,他想如果我把这些金银珠宝、衣服带回去的话,那么释迦族那些人可能会以为是我杀死了王子们后,把这些金银珠宝和名贵的衣服据为己有,他也知道释迦族不但很傲慢,而且性情暴躁,一旦他们一怒之下把自己给杀了,那怎么办?于是他也不要这些金银珠宝和这些名贵的衣服,他想:被人丢掉的东西我拣来。啊!我也不要这些东西了,连王子们都可以出家,为什么我一个出生在这种家庭的人不能出家?于是他就跑到世尊所住的芒果园,请求世尊允许他出家,当他请求的时候,世尊说:“行!让Upali出家吧。”因为他知道那些王子们,很无礼,容易生起慢心,如果让Upali比他们后出家的话,那么他们会更加的傲慢。于是世尊就先让Upali先出家,以便让那些王子们可以谦虚地向Upali礼敬,向他学习,Upali尊者的戒师是迦比达迦尊者(Ven. Kappitaka)。当Upali尊者出家受具足戒,向世尊请教了禅修的业处之后,想一个人到森林里独住,去精进地禅修,然而世尊不允许他一个人独住,而是要求他留在僧团里。因为世尊知道如果他一个人到森林里去独住的话,他学到的只是禅修的方法而已,然而如果他继续留在佛陀身边,和其他的比库住在一起,不仅仅能够学到禅修而且还能掌握很多法门、戒律,那个时候Upali尊者就接受佛陀的建议留在僧团里面。他精进地修行止观,后来就证得了阿拉汉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当他证得了果位、成了阿拉汉之后,佛陀再教他律藏,就把所有戒的全部都教他,而Upali尊者也很好地学习,有一次佛陀宣布Upali尊者是持律第一的大弟子,而且还经常称赞他,建议其他比库向Upali尊者学习,多亲近Upal,正是因为如此,当时那些六群比库呢,他们当时就想:“哎呀,现在那些人到Upali尊者那里学习,他总说我这个不合律、那个不律,让我们一起来毁骂戒律。”他们就和那些准备去学习的比库说:“哎呀!你不要去学习戒律了,你学习戒律以后会很烦恼、会有很多困惑。”他们一致地反对说:“学习这些很小的戒律干什么。”佛陀知道了之后,就呵斥那些六群比库:“你们这些愚蠢的人,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而且制定了一条学处,就是:“你们不能够毁谤任何戒律。如果有人说学那些小小的戒律,只会导致自己的烦恼的话,你们将犯巴吉帝亚。”当佛陀入涅槃之后,Upali尊者由于对律学的通达,成为了僧团中的律学权威。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他就首先诵出整部律藏,但是由于Upali尊者过去生曾经毁谤过圣者,毁谤过独觉佛的原因,所以使他出生在很下贱的家庭里面。
然后佛陀又接着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不傲慢、不过慢,礼敬应礼敬者,起迎应起迎者,让座给应让座者,让路给应让路者,恭敬应恭敬者,尊重应尊重者,尊敬应尊敬者,敬奉应敬奉者。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出身高贵。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出身高贵之道,即:不傲慢、不过慢,礼敬应礼敬者,起迎应起迎者,让座给应让座者,让路给应让路者,恭敬应恭敬者,尊重应尊重者,尊敬应尊敬者,敬奉应敬奉者。”
在义注里就讲到这一段并不包括妨碍业和支助业,因为它们并不能够导致投生到下贱家庭或高贵家庭,而是由于结生来决定,出身下贱之业投生到下贱家庭,出身高贵之业投生到高贵家庭。这就是导致一个人出身下贱和出身高贵的原因。
接着佛陀又讲到了一个人愚蠢和一个人聪明、有智慧的原因:“在此,年轻人,有些女人或男人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愚蠢。年轻人,这就是导致愚蠢之道,即: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不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
在这里呢,我们必须得知道,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见到了出家人,见到了沙门或婆罗门之后,不去问这些问题,结果堕落到地狱或者变得愚蠢,而是由于他不去请教这些问题,他不知道。由于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做什么事合适,做什么事不合适,他不知道什么是是非,什么是善恶,什么是黑白,由于不知道,他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是由于这样,才投生到地狱里面去的。相反,如果一个人请教了,并不是因为请教,而是因为请教之后他懂得黑白是非,然后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佛陀又接着说:“在此,年轻人,又有些女人或男人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他如此完成、如此受持该业,身坏命终后,投生到善趣、天界。假如身坏命终后并没有投生到善趣、天界,而是来到人界,则无论生在何处皆有大智慧。年轻人,这就是导致大智慧之道,即:亲近沙门或婆罗门后,请问:‘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有罪?什么是无罪?什么应亲近?什么不应亲近?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不利、痛苦?又做了什么使我有长久的利益、快乐?’”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通过亲近沙门、婆罗门,亲近善知识之后,从善知识那里听闻到正法,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做了什么样的善业可以使他有长远的利乐、福乐,而做了什么样的恶业、不善业可以使他未来带来痛苦,当他知道了、懂了之后,他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我们就知道佛陀在讲了这十四种,我们所看得到的胜、劣之因之后,继续再总结说:「“如是,年轻人,短命之道导致短命,长寿之道导致长寿;多病之道导致多病,健康之道导致健康;丑陋之道导致丑陋,端庄之道导致端庄;无威势之道导致无威势,大威势之道导致大威势;贫穷之道导致贫穷,富有之道导致富有;出身下贱之道导致出身下贱,出身高贵之道导致出身高贵;愚蠢之道导致愚蠢,大智慧之道导致大智慧。”
也就是说,一个人杀生导致短命;一个人有慈愍心导致长寿;经常伤害生物导致多病;一个人不杀生导致健康;经常发脾气,经常生气,使人丑陋;忍让让使人端庄;嫉妒使人卑微;随喜可以使人有威势、有影响力;吝啬使人贫穷;布施使人富有;傲慢使人下贱;谦虚恭敬使人高贵;无知使人愚蠢;好学使人有智慧。
然后,佛陀就总结说:“年轻人,有情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业使有情有劣与胜的分别。”
我们讲到佛陀在总结了一个有情因为业的关系之后,再来看看佛陀在《相应部》的《皮带束缚经》里面,说道:“诸比库,我不见有其它一类一种物类是如此的多样化,诸比库,那就是畜生趣的众生。”也就是说,畜生的种类是很繁多的,我们很难说畜生有多少种,就像蚂蚁一样,蚂蚁有千万种蚂蚁,蝴蝶也有各种各样的,是不是?这些昆虫千奇百怪。“诸比库,即使畜生趣的众生再多样化,也是由于心”。是不是?由于心造成它们才会投生为畜生。“诸比库,心比该畜生趣的众生更加多样化。”是不是?因此,“诸比库,应当经常省思自己的心,此心长久的受贪嗔痴所污染。诸比库,心污染故,众生污染,心清净故,众生清净!”
佛陀就这样说,我们现在生命界是怎么样形成,都是我们自己生起的心,由于心在造业,业成熟之后带来果报,我们自己是贫穷、是富有、是高贵、是下贱,是漂亮、是丑陋、是健康、是多病、是长寿、是短命夭折,其实都是我们在承受我们的业的。
通过这两期的学习,我们讲到业的时候要知道,业跟果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果报如此,速行可变,我们的生命跟我们所处的世间,只是果报而已。我们这一堆身心,我们长的怎么样,我们的视力好不好,我们的听力好不好,我们的味觉好不好,我们的身体是强壮还是衰弱,其实这些都是在承受过去所造的果报,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所听到的,都是果报的成熟。因此现有的只是我们在承受过去所造的果报。
所谓的生命,只是一系列因果不断的相续,我们在造业,不断地造业、不断地造业,然后我们承受,承受果报,我们每天承受的,我们每天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嗅到的、所尝到的、所触到的、只是在感受自己的果报。任何众生都无法逃脱业的果报,当果报成熟时,我们只有承受的份,然而在体验果报的同时,我们却可以左右速行,决定不造哪一种业。当果报成熟的时候,我们只有承受的份,我们不能够说只承受善业带来的果报,而那些不善的业,我们就不承受,可以这样选择吗?可以吗?
如果可以,每个人都想自己长寿、健康,漂亮、富有,是不是?不要吗?然而不行。我们不能够选择,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体验我们的果报,但是我们体验的同时,我们可以左右我们的心。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心去承受果报的,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承受果报。但是我们的心可以对果报作出反应,心作出的反应也就是造业了。
假如说现在你赚到了一万块钱或者十万块钱,那你生起的是什么心?贪,是不是?是不是贪?现在我拿这些赚的钱来做福利、布施,做好事,这个时候你可不可以做主?假如现在你碰到一个不喜欢的人,或者说你身边的人、你的公司、你的家人经常跟你做对,这你无法躲开,必须得承受。然而,当你承受这个不善业带来的果报的时候,你可不可以转变你的心?可不可以,(回答:可以。)如果别人一直都在中伤你,你的自然反应是什么?(答:嗔恨。)嗔恨!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是不是?这是自然的反应,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心对外界自然的反应是顺境,对顺的缘、善的果报很容易粘著,贪著、执取,这样的话就生起了贪,对于逆境、逆缘、不善的果报,我们的心会排斥、会抗拒,生起的是嗔恨心。生起的是善心也好,生起的是不善心也好,生起的是贪也好、嗔也好,这些都是在速行里面执行的。善心、不善心,都是业,不是果报。贪嗔痴都是业,不是果报。你不要怪别人,你自己在造业,你自己可以做主。业你可以做主,不能说我产生的业我不能够做主。不是!你的果报你做不了主,但是造什么业,你可以做主。
这就是:果报如此,速行可变!
这一句话就是指,你承受的果报没办法改变,但是你做善还是不善,你生起的是善心还是不善心,完全可以改变。
你种善因,有时候你没办法避免,但是可以忍耐,忍耐是一种善心。你可以做业报想:他来中伤我,不会无缘无故的中伤,不会无缘无故的说,这是都是我在承受自己的业报。你能够这样想,就是业报智。
或者说你再想,其实大家都是轮回中的受害者,他现在做这些不善业,他在中伤我,我应当生起悲悯的心、同情他,可不可以这样?这样的话,你的心念一转,你生起的就是善心,你不转,你的心去排斥,你生起的就是不善心,就是嗔恨心。所以我们说我们可以左右速行、决定自己生起善心或者不善心,你生起的是善心,你造的就是善业,你生起的是不善心,你造的就是不善业。
而且果报心只会生起五门,也就是说我们所承受的果报,它只是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跟身体的触,但是我们的心念只是造业,心念就是意门的速行,它只是善跟不善,对于我们来说,因为不是阿拉汉,意门速行只是善或不善,如果一个人是圣者的话,他的意门速行有可能是出世间的果报心。但是作为凡夫来说,意门速行是只造业的,所以说我们的果报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来体验的。而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意门速行是主造业,所以不要说:“哎呀!我生气,这是我的业。”生气就是你的业,但是这不是你的果报,你可以控制的,不要怪别人。只要我们知道这个规律之后呢,就应该学习用一种拥有业果智、拥有因果律这样的心念来承受,无论是好的,无论是不好的。但是我们可以主宰我们的心念,我们现在造的是善业,就为我们的未来积累好的福报,我们现在造的是不善业,就为我们未来带来痛苦。过去的业现在一成熟,没办法改变。但是未来的果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造业,改变未来。
明白了业果法则后,我们应当学习坦然地承受果报,也应当学习把握现在,改变未来。知道了因果法则,我们就不要去怨天尤人,也没必要去求神拜佛,掌握好当下的心念就好了。唯有这样,我们才是顺着业果法则,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升。
当佛陀说了这部经之后呢,年轻人苏跋多迭亚之子对世尊如此说「“奇哉!朋友苟答马,奇哉!朋友苟答马。朋友苟答马,犹如倒者令起,覆者令显,为迷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使有眼者得见诸色。正是如此,尊师苟答马以种种方便开示法。我归依尊师苟答马、法以及比库僧,愿尊师苟答马忆持我为近侍男,从今日起乃至命终行归依。”
也就是说这位年轻的婆罗门在听完佛陀说法之后,惊叹佛陀以种种的方便说法,于是他就成了佛陀的一位在家弟子。
我们这两期以讨论业果为主的,上一期的禅修营,我们讨论的只是业果的法则,在下一期,我们将讨论如何超越、跳出业果法则。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怎么样来使我们最终连这个的因果法都不再受了,灭尽一切苦。
好,下一期我们再继续一起来学习什么是业,业果法则,现在讲到的还是属于网当中的东西,我们要向圣者学习,如何从这个网当中抽离出来,将我们的心完全解脱。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槃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