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沙门果经2讲
玛欣德尊者:沙门果经2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07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前天晚上,我们学习了《沙门果经》发生的社会背景——马嘎塔国发生宫廷政变——未生怨王篡夺王位,杀死了他的父王。
当未生怨王杀死了他的父王之后,教唆他的迭瓦达答又来到未生怨王面前说:“我们之前有约定:‘你杀死你的父亲,我杀死佛陀。你杀死父亲做国王,我杀死佛陀做法王。’”迭瓦达答要未生怨王实现他的诺言。
于是,未生怨王跟他的手下说:“你们听迭瓦达答尊者的命令行事。”迭瓦达答指使一个身体魁梧的武士,拿着弓箭、拿着刀:“你到某某地方去,见到了佛陀之后,把他杀掉。”当这人离开后,他又命令另外两个人:“当你们看到了怎么样的人从这条道路走过来的时候,把他杀了。”等那两人去了之后,他又跟另外四个人说:“当你们看到有两个人走过来的时候,把他们杀了。”之后,他又命令另外八个人:“当你们看到四个人走过来的时候,把他们杀了。”他想要这么样一层一层地杀人灭口,毁灭证据。
结果由于佛陀的威德,这些杀手一个个见到佛陀之后,不仅下不了手,听闻佛陀说法之后都成为佛陀的弟子,并且都证了初果。
那些杀手们找到迭瓦达答说:“对于佛陀,我们下不了手。”迭瓦达答很生气地说:“你们不杀,我自己亲手去杀。”
于是,他爬上鹫峰山(古代也译作灵鹫山),趁着佛陀在山谷经行的时候,在上面把一块大石头推下去。他想:这块大石头滚下去的时候,一定能把佛陀压死。结果这块大石头滚到半山腰的时候,正好被两块岩石卡住了。但有一小块石块滚下,正好把佛陀的脚给弄破了,佛陀的脚流了很多血。当时佛陀望着山顶,指着迭瓦达答说:“迭瓦达答多行不义,你现在已经使活着的如来身上流血了。”这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出佛身血”(五种逆罪之一)。在我们佛陀的教法中,只有他——迭瓦达答一个人曾经造过这样的恶业。
话说迭瓦达答两次想杀佛陀都不成功,于是跟一个象倌(这个象倌养了一头凶猛的大象,叫那喇笈利(Nàëàgiri))说:“现在国王是我的信徒,我想让谁升官,就可以让谁升官。你听我的话,我可以让你升官。”象倌说:“好吧,尊者!如果您有什么吩咐,请尽管说。” 迭瓦达答说:“当你看到世尊从这条道路走过来准备进王舍城托钵的时候,你就放出那喇笈利把世尊踩死。”结果象倌依迭瓦达答的教唆行事。
当这头那喇笈利凶象一看到佛陀,就把鼻子翘起来,耳朵竖起来,往佛陀的方向冲去。那个时候,佛陀发出很强的慈心。当这头大象冲到佛陀的面前,它的暴戾、凶猛已经全部软化下来,它跪在佛陀的脚下,用鼻子吸佛陀脚下的尘土。就这样,这头凶象那喇笈利也被佛陀驯服了。
由于迭瓦达答几次想要杀死佛陀都不成,已经变得臭名昭著了,他得不到供养就挨家挨户地去向施主们要饭。于是佛陀制定了一条学处:“不许结众食(gaõabhojana)”。
迭瓦达答一事未成,又生一计。他纠结同党Kokàlika, Kañamodakatissaka, Khaõóadeviyàputta samuddadatta,跟他们说:“我们准备分裂佛陀的僧团,破坏佛陀的*轮(破和合僧和破*轮僧)。”
当时,那几个同党说:“世尊有大威德、大神通,我们怎么可以分裂他的僧团呢?”迭瓦达答说:“世尊不是经常以无数方便赞叹少欲、知足、减损、头陀、净信、损减与精进吗?我们提出五法,但世尊肯定不会答应,一旦他不答应,我们就可以分裂他的僧团了。”
于是,他们几个走到了佛陀面前,向世尊提出:“尊者!世尊不是一向都以无数方便赞叹少欲、知足、减损[烦恼]、头陀、净信、损减与精进吗?有五法可以助成少欲、知足、头陀、精进。
是哪五法呢?
1、作为比库应该终生住在林野,如果住在村落里者犯罪。
2、应该终生托钵,如果接受居士邀请者犯罪。
3、终生应该穿粪扫衣,如果接受居士供养之衣者犯罪。
4、终生应该住在树下,如果住在盖屋(有屋顶的住所)者犯罪。
5、应该终生不吃鱼和肉,如果吃鱼、肉者犯罪。”
佛陀说:“不要这样说。有些比库想住在森林里,他就住在森林里面,如果想要住在村庄也可以;想要终生托钵也可以,想接受居士的邀请也可以;可以穿粪扫衣,也可以接受居士供养之衣。住在树下者,可以八个月住在树下,但在雨季的四个月必须住在屋檐下(因为按照戒律,雨季是不能在露天、在树下过雨安居的)。”
这前面四条属于头陀行,佛陀赞叹头陀行,只不过没有把它们规定为戒律,即使不实行也不会犯戒。
对于第五条,佛陀说:“我允许三种净肉。”所以,佛陀并没有规定不能够吃鱼、肉。
当时,迭瓦达答感到很高兴:“世尊终于拒绝了我们这些要求了。”于是他向那些愚痴的人说:“现在我们是少欲知足者,但世尊是多欲的,他过着奢华的生活。”有很多刚出家不久的比库,竟然跟着迭瓦达答相信了这五条,跟着迭瓦达答另立僧团。在佛教史上第一次僧团的分裂就是迭瓦达答的分裂。
后来,由于世尊的两位上首弟子沙利子(Sàriputta)和摩嘎喇那(moggallàna)尊者的努力,使那些误入歧途、刚出家不久的比库又回到世尊身边。
当迭瓦达答知道了这件事,当场口吐热血。卧床九个月之后,迭瓦达答心中充满悔恨,他问:“现在佛陀在哪里?”随从告诉他:“现在佛陀住在竹林精舍。”他说:“你们抬着我去见佛陀吧。”由于他造了很多的恶业,当他来到了竹林精舍的莲花池旁边的时候,大地裂开,他堕落到无间地狱去。这些在《律藏·小品·破僧篇》里有详细记载。
话说未生怨王篡夺王位、杀死父王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他纠集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攻打西方的高沙喇国(Kosala,旧译憍萨罗),结果战赢了,高沙喇国战败,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旧译波斯匿)把女儿金刚公主许配给未生怨王。后来未生怨王和金刚公主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叫伍达夷跋达(Udayabhadda)。我们在这部经典还会讲到。
在斯里兰卡历史记载:佛陀是在未生怨王即位的第八年入灭的。《义注》里又讲到:佛陀成佛后的第三十七年,迭瓦达答分裂僧团。那么,未生怨王篡夺王位和迭瓦达答分裂僧团是发生在佛陀72岁的时候,之后未生怨王通过攻打高沙喇国,娶了金刚公主,生了伍达夷王子,这大概又过了三年的时间。所以这一部《沙门果经》应该是在佛陀75岁时讲的。
我们接着再来看经文:
“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为诸王臣围绕着,登上殿楼顶层的上面坐着。”
为什么他要坐在那里呢?因为想避开睡眠。自从他杀害自己的父亲篡夺了王位之后,每到晚上睡觉时,一闭上眼睛,就好像被一百支矛刺穿身体一样,他会痛苦着醒来。旁边的人没办法理解他的痛苦,问他说:“大王!大王!什么事?”他却假装着说:“没有事。”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很讨厌睡觉。因此在晚上的时候,他坐在殿堂顶上想避开睡眠。
“当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就伍波萨他发出感叹说:‘朋友们,多么可爱的夜晚啊!朋友们,多么美丽的夜晚啊!朋友们,多么美妙的夜晚啊!朋友们,多么愉悦的夜晚啊!朋友们,多么祥瑞的夜晚啊!’”
为什么未生怨王会发出这样的欢喜赞叹呢?就好像油桶里的油满了就会流出来。如果是水池里的水满了,也会溢出地面上来。同样的,未生怨王心中对这美丽的月夜感到很高兴、很欢喜,他的情绪变得很强烈,再也没办法压抑在心中,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五次的赞叹。
未生怨王说:
“我们是否去拜访哪位沙门或婆罗门,拜访后能使我内心欢喜。”
未生怨王说这句话是暗示。他想暗示谁呢?他想暗示基瓦王子育(jãvaka komàrabhacca),因为他想见佛陀。难道他不能自己去见佛陀吗?不能。因为他造了很重的恶业,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而他的父亲是佛陀的大护法、拥护者、在家圣弟子(已证得初果),反而自己多次听迭瓦达答的教唆,派人暗杀佛陀。他造了这么重的恶业,不敢自己去见佛陀。但是,基瓦是世尊的拥护者,是世尊的弟子。所以他暗示基瓦说想要去见哪一位沙门、婆罗门,其实他想要去见佛陀。
基瓦了解未生怨王的暗示吗?他了解,但是他却保持沉默。为什么保持沉默呢?为了避免被打断。当时基瓦心想:“在国王身边有很多大臣都是外道的弟子,由于他们所信仰、追随的导师是没有修养的,他们本身自然也没有修养。一旦我开始谈论世尊的功德,他们就会站起来打断我的话,然后谈论他们自己导师的功德。由于国王曾经亲近过他们所拥护的导师们,对他们所谈论的功德并不满意,他知道这些言论是没有真实意义的,然后国王就会来问我。因为国王问我,那些大臣们就不敢打断我的话,我可以没有障碍地解说、赞叹佛陀的功德,然后带国王去见佛陀。”正因如此,虽然他了解国王的暗示,但他仍然保持沉默,以避免被打断。
当时,那些大臣们这样想:“今天国王以五种方式赞叹夜晚,他想要去亲近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宗教导师),咨询问题以及听闻教法。当他听了教法(宗教导师的教导)之后将会生起信心。如果他对我所拥护的导师有信心的话,那他一定也会宠信像他同样信仰的大臣。”这些大臣们心怀这样的动机,每个大臣都想:“我要称赞我所拥护的宗教导师,并且带国王去见他。”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先顶礼国王之后,坐在国王面前,赞叹自己所拥护的宗教导师。
我们再看经文:
“如此说时,一个王臣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布拉那·咖沙巴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恭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布拉那·咖沙巴,也许大王拜访布拉那·咖沙巴能使内心欢喜。’”
他这么样赞叹他的导师。布拉那·咖沙巴(påraõa kassapa)是一个导师的名。“布拉那”的意思是“圆满”,“咖沙巴”是他的姓。为什么称为“布拉那”呢?据说他出生在一个拥有九十九个奴隶的家庭,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第一百个奴隶。由于一百是一个幸运的数字,他的出生圆满了一百这个幸运的数字,于是他的名字叫做“圆满”。由于他是幸运的奴隶,所以没有人会指使他说:“你这样做得好,这样做得不好。”或者“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
当他长大之后,想:“我为什么要居住在这里呢?”他逃跑了,结果衣服被盗贼抢去了,他又不知道怎样用树叶或者草叶来遮盖自己的身体,于是光着身子走进了一个村庄。人们看见他之后,想:“啊!这个沙门一定是个少欲知足的阿罗汉,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人像他这么样。”于是,他们带着糕饼、米饭去供养他。他想:“啊!正是因为我不穿衣服,我是裸体,结果得到很多供养。”后来即使有人供养他衣服也不穿。他这样想:“正是因为我不穿衣服,所以我才得到这件衣服。”他以裸体为出家,后来有很多人也跟随着他出家。
所以在这里说到的“布拉那·咖沙巴有僧团”。“有僧团”,什么是僧团呢?出家众所组成的团体称为僧团。由于布拉那·咖沙巴拥有这样的团体,称为“有僧团”。
“有大众”:就是拥有大众,有很多人追随他。
“为众人之师”:他是那些大众行为以及戒行的老师,称为“大众之师”。
“有名”:就是他拥有名声。
“有声望”:因为他们是通过少欲知足——“要少欲,就连衣服也不穿”——的方式来博取名声,所以称为“有声望”。
为什么称为“创教主”呢?因为他有自己的学说,为一派教主,一代宗师,所以称为“创教主”。
“受多人的恭敬”:这里“受多人”是无知无闻、盲目愚痴的凡夫,他受到这些人的恭敬。
“经验丰富”:因为他们出家已经经过了很多日夜,所以称为经验丰富。
“出家经久”:自从出家以来,已经经过很长时间了。
“耆宿、高龄”:他们的生命已经过了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到了晚年了。我们的佛陀当时是七十多岁,这些宗教导师、六师外道们也年岁很高了。
当这位大臣赞叹了他的导师布拉那·咖沙巴之后,
“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为什么沉默呢?就好像一个人想要吃甜蜜的、金黄色的芒果,但是却给他酸杨桃的话,他一定不会感到满意。同样的,未生怨王想要听闻关于禅那、各种神通的功德以及甜蜜的佛法,如果叫他去听布拉那·咖沙巴的学说,他当然不会感到满意了。因为他之前曾经见过布拉那·咖沙巴,那时已经对他的教法感到不满意,因此他保持沉默。虽然他感到不满意,但他还是沉默地容忍自己所不喜欢听的言论。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指责这个大臣以及命令人把他赶出去的话,其他的人都会害怕,然后就没有人再敢说话了。”所以他仍然保持沉默。
另外一个大臣又想:“这个时候大王保持沉默,我应该赞叹我所拥护的导师。”于是他说话了。
在经文里说道: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马卡离·苟萨喇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马卡离·苟萨喇,也许大王拜访马卡离·苟萨喇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讲到马卡离·苟萨喇(Makkhali Gosàlà) “马卡离”也是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称为“马卡离”呢?因为他出生于低等种族。有一天,他的主人叫他端一个油瓶经过泥泞的地方,他的主人提醒他说:“Mà khali”。 “Mà”是“不要”,“khali”是“摔倒、跌倒”,就是“不要摔倒啊!”由于他粗心大意还是摔倒了,摔倒之后,他害怕主人追他,于是赶忙跑。他主人追他,抓住他的衣服,结果他的衣服被主人一抓就脱掉了,他光着身子逃跑了,跑到村里去。结果人们又以为:“他没穿衣服,他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修行人。”然后供养他,于是又跟前面那个布拉那·咖沙巴一样光着身子作为裸体外道。“苟萨喇”是他的姓,据说他生在一个叫做Gosàlà的村子。“Go”是牛,“sàlà”是“厅堂”或“房屋”。又有人说,由于他在牛棚里出生的,所以叫做“苟萨喇”,“苟萨喇”是“牛棚”的意思。
接着我们再看经文: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阿基答·给萨甘拔喇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阿基答·给萨甘拔喇,也许大王拜访阿基答·给萨甘拔喇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个阿基答·给萨甘拔喇(Ajita Kesakambala),“阿基答”是他的名字。“给萨甘拔喇”:“给萨”是头发、人头发,“甘拔喇”是“毯”。因为这个外道经常穿着一件由人头发编织成的毯子,所以叫做“给萨甘拔喇”,就是“穿着人头发毯子的阿基答”。这种头发毯很令人厌恶,在冬天的时候很冷,但在夏天的时候很热而且很难看、很臭。但是这个外道很喜欢穿,结果也博取了很多人的信心,认为他是有修行、苦行的人。
经文又说: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巴古塔·咖吒亚那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巴古塔·咖吒亚那,也许大王拜访巴古塔·咖吒亚那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讲到的“巴古塔”(Pakudha)是他的名字,“咖吒亚那”(Kaccàyana)是他的姓。这个外道拒绝使用一切的冷水,即使当他大便完了之后,也不用冷水来洗净,他宁可用热水或者油来洗净粪便。如果他经过河流或者经过路边的水坑,他会这样想:“啊,我的戒已经破了。”于是他借着堆起一堆沙堆来恢复他的戒,然后继续走他的路。
接着经文继续说: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山吒亚·悲喇他子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山吒亚·悲喇他子,也许大王拜访山吒亚·悲喇他子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的“山吒亚”(Sa¤caya)是他的名字,由于他是悲喇他(Belaññha)的儿子,所以叫悲喇他子(Belaññhaputta)。
经文里说:
“另一个王臣也对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这样说:‘大王,此尼干陀·那嗒子有僧团、有大众,为众人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主、受多人尊敬、经验丰富、出家经久、耆宿、高龄。大王,拜访那位尼干陀·那嗒子,也许大王拜访尼干陀·那嗒子能使内心欢喜。’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默然。”
这里“尼干陀”(Nigaõñho)的意思是没有系缚、没有捆绑、没有束缚。尼干陀是古印度耆那教的教主。为什么称为尼乾陀呢?因为他们宣称:“我们没有系缚的烦恼。”“尼干陀”也叫做“离系”,就是“没有被烦恼所捆绑”的意思。“我们没有烦恼障碍,我们没有烦恼的缠缚。”由于他是那嗒(Nàña)的儿子,所以叫“尼干陀·那嗒子” (Nigaõñho Nàñaputta)。
听完这些大臣赞叹他们导师的话语之后,未生怨王想:“我不想听这些正在说话的人的陈述,我想听像在龙国之中金翅鸟一般保持沉默者的陈述,这些大臣们所说的话对我没有利益。”
然后他心想:“基瓦王子育是世尊的弟子,世尊是很宁静的人,所以基瓦本人也很宁静。他就像那些拥有戒行的比库一样,很安静地坐着,除非我问他,否则他是不会主动开口的。”于是,他主动地开口。
我们再看经文:
“那个时候,基瓦王子育在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不远处默然而坐。当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对基瓦王子育这样说:
‘朋友基瓦,你为何默然呢?’”
“当这些大臣们各自都称赞自己所拥护的沙门,你却一句话都没有说,难道你不像他们一样拥护某一位沙门或婆罗门吗?难道你很贫穷吗?难道我的父王没有发工资给你吗?难道你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吗?难道你没有信仰吗?”
当时,国王这么说。
这个时候,基瓦心想:“国王想要听我讲述我所拥护的沙门的功德,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我保持沉默的时候了。但是,我不应该像那些大臣讲述他们各自的导师的功德一样来赞叹佛陀。”
那些大臣们在赞叹自己导师的时候,先起立然后顶礼国王,坐下来讲。然而,基瓦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佛陀所住的芒果园方向先顶礼,之后恭敬地合起双手,然后举到额头,对国王说:“大王!请不要认为我不加选择地亲近任何的沙门。当我的导师在入胎时、出生时、出家时、成佛时、初转*轮时,一万个世界都震动了。当他显现双神变,以及在天界讲完《阿毗达摩》下降到人间的时候,大地同样的震动。我将要讲述我的导师的功德,请您一心地专注聆听,大王!”然后,他这样说:
“大王,此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住在我的芒果林,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一起。对那位世尊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 ”
他这样念着:
ß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 sammàsambuddho, vijjàcarana-sampanno, sugalo, lokavidå, anuttaro, purisadamma sà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naü, buddho, bhagavà'ti. û
用佛陀的十种功德来赞叹。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这里讲到的“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那一位世尊即是阿拉汉)”,为什么称为“阿拉汉”(古代翻译成阿罗汉)呢?。
阿拉汉有五种意思:
1、“àrakattà”(远离),“以远离故为arahaü”。因为佛陀已经远离一切烦恼,对烦恼已经站得很远,以远离故为arahaü。
2、“arãnaü hatattà”,“ari”是“敌人”,“hata”是“杀”。由于佛陀已经杀死了一切烦恼敌,故称为arahaü。
3、“arànaü hatattà”,“ara”是“辐”,车轮的“辐”,这里是指轮回或无明之“辐”。“hatattà”是“已经破坏”。已破辐故,由于已经破坏了轮回之辐,称为arahaü。
4、“arahattà”。“araha”是“有资格的、值得的”。由于佛陀拥有无比圆满的戒、定、慧、解脱、解脱功德,值得一切人、天等的供养、礼敬、尊重,所以称为arahaü。
5、以没有对恶行等种种的秘密、隐秘(pàpakaraõe rahàbhàvato)。“rahà”是“秘密”,加“a”否定,即“没有秘密”的意思。由于佛陀已经没有任何身语意方面的恶行,他不用秘密地做任何事情,已没有隐秘故为arahaü。
以这五种意思称为阿拉汉。
什么称为“正自觉者”呢?“正自觉者”(sammàsambuddho,古译作三藐三佛陀)。ßSammà sàma¤ca sabbadhammànaü buddhattà pana sammàsambuddho'ti.û——“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法,故为‘正自觉者’”。
明行具足:vijjàcaraõa-sampanno。“vijjà”是“明,智慧,知识”。佛陀拥有三明:宿住明、有情死生明以及漏尽明;或者拥有八种明,即:观智、五种神通、意所成神变。以八种明而称为明。“行”是“德行”,佛陀拥有戒行清净、守护诸根、实行警寤、饮食知节量、四种禅那等十五种德行。由于佛陀已经圆满了智慧与德行,故称为“明行具足”。
善至sugato:ßsuû是“善妙的”,ßgatoû是“到达”,已经到达了善妙之处为sugato。什么是“善妙之处”呢?涅槃。或者“行以善美故为sugato,以到善妙处故为sugato,以善行故为sugato,以善语故为sugato”四种意思。佛陀已经到达了至善、至圆满的境界称为sugato。
世间解:lokavidå。“loka”是“世间”,“vidå”是“了解、理解”。由于佛陀已经了解世间的本质、世间生起的原因、世间的寂灭以及导致世间寂灭的方法,所以称为世间解,又由于佛陀已经了解有情世间、行世间以及空间世间,称为“世间解”。
无上者:anuttaro。“uttaro”是“超越的、更上的”,“na”是“没有”。由于没有任何的人比佛陀更超越、更殊胜,所以称为“无上者”。
调御丈夫:purisadammasàrathi。“purisa”是“男人”或“丈夫”,在这里包括人丈夫、天丈夫、畜生丈夫。由于佛陀能调御他们,“以能调御应调御者,称为‘调御丈夫’”。
天人导师:satthà devamanussànaü。“satthà”是“导师”,像向导一样,“devànaü”是“诸天”,“manussànaü”是“人类、诸人”。由于佛陀是能够引导诸天以及人们出离轮回危险之处的导师,称为人天导师。
佛陀:buddho。“buddho”是“觉悟者”,由于佛陀透过究竟解脱智已经觉悟一切应觉悟之法,故称为佛陀。又由于佛陀自己觉悟了四圣谛,同时还能教导他人觉悟,故称为佛陀。所以“以觉悟故为佛陀”。
世尊是bhagavà。bhaga + vant,或者称为bhàgyavà。“bhaga”是“祥瑞的、吉祥的”,“vant”是“拥有”,“拥有各种祥瑞、吉祥者称为bhagavà——世尊”。
基瓦继续说:
“大王!拜访那位世尊,也许大王拜访世尊能使内心欢喜。”
当基瓦解释了佛陀的每一种德号之后,他这样说:“大王,你应该去拜访世尊,如果大王拜访了世尊之后,他也许能够给你带来内心的欢喜。”他这样说的意思是:“大王!即使是有一百个、一千个、乃至十万个像您这样的人提出问题,佛陀还是能够了知他们的心以及回答他们问题的。大王,您应该充满信心地去亲近佛陀,并提出您的问题。”
当未生怨王听到有关世尊的功德时,他全身充满了欢喜。就在那个时候,他很想立刻去见佛陀,他心里想:“如果我这个时候去见佛陀,除了基瓦之外,没有人能够快速地将交通工具准备好。”于是,他这样说:“那么,朋友基瓦,请准备象车吧。”基瓦回答说:“是的,大王。”
为什么要准备象车呢?因为在各种交通工具当中,象车是最好的,既然要去见最好的人,当然也要骑着最好的交通工具去。同时,如果是乘着马车或者骑马去见佛陀的话,将会发出嘈杂的声音,远远就可以听到声音。而骑着大象是一步一步安详地走的,听不到声音,所以想到要乘安详宁静的交通工具去见安详宁静的世尊,未生怨王下令准备象车。
“基瓦王子育答应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准备了五百头雌象,以及国王御乘的公象之后,报告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说:‘大王,已准备好那些象车,现在可考虑时候了。’
那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令[宫]女们一一登上五百辆象车,并登上[自己]御乘的公象,由诸持火炬者伴随着,以大王的威严从王舍城出发,向基瓦王子育的芒果林前进。”
基瓦不用任何人的指示,单凭他自己的深谋远虑来准备象车,因为他这样想:“国王在夜晚的时候要外出。但是,这个国王曾经树立了很多敌人,万一在路上发生什么事故的话,人们会指责我说在不适当的时间带领国王外出。同时,他们也会批评世尊说,没有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就为国王说法。所以,我应当为国王做好恰当的防卫,才不至于有人指责我和批评世尊。同时,在女人的拥护之下,男人就不会感到害怕。”所以,为了让国王在众多宫女的环绕之下快乐地前进,基瓦准备了五百头母象。他交待国王的那五百个宫女们装扮成男人的样子,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剑以及矛,再坐上这些象,拥护着国王。同时,基瓦进一步想:“由于国王已经杀害了他的父王,弑父是五无间罪之一,任何人造了五无间罪或者五逆罪,他在今生将不可能再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这位国王已经杀害了他的父亲,他在今生不可能再证得任何圣道圣果。而一切知的佛陀只有见到他们的听众拥有证道因缘的情况下才会说法,所以我应当召集群众去听法。佛陀见到有些人有证道因缘而说法,可以使很多的人受益。”
因此基瓦到处告诉大众说:“今天晚上国王要去见世尊了,每个人都尽自己的能力来保护国王吧!”
将国王的随从们安排妥当后,基瓦本人走近国王,他心想:“万一有任何危险发生,我将是第一个牺牲生命来保护国王的人。同时随从中还有很多拿着火炬的人,由于有了火光,所以这位未生怨王不会感到害怕。”
“当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来到芒果林不远之处,觉得害怕、惧怕、身毛竖立。”
为什么未生怨王会感到害怕呢?因为当他到了离芒果园不远的地方时,发现整个芒果园都寂静无声,于是,他怀疑可能这个基瓦会图谋不轨,所以感到害怕。之前他听基瓦说:“大王!佛陀喜欢安静,所以,我们应该安静地去见他。”未生怨王就禁止在沿途奏乐,乐器只是带着准备用而已。同时他们也不大声说话,只是以弹指来作为信号向前进。当他们去到芒果园附近的时候,连喷嚏声都听不到。一般来说,做国王的都喜欢听到声音,比如:喜欢听音乐。一旦他发现周围都很安静,就会感到恐惧不安。他怀疑基瓦:“这个基瓦告诉我说,在芒果园里住着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库僧。但现在来到这里,却连喷嚏声都听不到。他一定是在说谎,因为想要夺取王位,所以欺骗我,带领我离开王城,而他在前面埋伏了军队,准备逮捕我。他本人有五只象的力量,而且紧紧地挨着我前进,在我的身边却连一个武装的士兵也没有。哎呀!今天我真的倒霉了。”他感到很害怕,没办法压抑自己害怕的样子,于是他向基瓦说。
在经文里面说:
“于是,恐惧、悚惧、身毛竖立的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对基瓦王子育这样说:
‘朋友基瓦,你不会欺骗我吧?朋友基瓦,你不会蒙骗我吧?朋友基瓦,你不会把我交给敌人吧?若真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团,为何既没有喷嚏声,也没有咳嗽声、吵杂声呢?’”
当时,基瓦心里想:“哎,这个国王真的太不了解我了。他不了解我已经证得了初果,我连一只蚂蚁都不会杀死,怎么还会杀死他呢?我是不会杀害生命的,但我必须设法让他放心。”于是,他说:
“‘大王,不要害怕!大王,不要害怕!大王,我不会欺骗您!大王,我不会蒙骗您!大王,我不会把您交给敌人!大王,前进!大王,前进!在那圆堂里灯火辉煌。’”
基瓦说了两次“大王,向前进”,因为只是说一次“向前进”的话,语气不够坚定。同时,他说“在那圆堂里灯火辉煌”是暗示国王:“如果真是那些匪党、盗贼们聚集的地方,不可能有灯火,你现在就朝着灯火辉煌的方向前进吧。”
“当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乘象前进到象所能到之地,从象乘下来后,步行到圆堂门口。”
当未生怨王从象车下来之后,开始步行。当他走到圆堂的门口,世尊的光明照遍了他的全身。那个时候,他汗流夹背,衣服紧贴着他的身体,使他感觉非要脱下来不可。他想到自己所造的罪,心里感到很恐怖,他没办法直接走向佛陀。于是,他拉着基瓦的手到处走,假装着像是来参观这个芒果园一样。他称赞基瓦说:“你建得很不错嘛!这里的建筑还挺好的。”这样假装着参观、赞叹一番,才慢慢走到圆堂的门口。
“去到后对基瓦王子育这样说:‘朋友基瓦,哪位是世尊?’”
为什么他会问哪位是世尊呢?难道他没有见过佛陀吗?他的父王是佛陀的弟子,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曾带他去见佛陀。或者他的父亲曾请佛陀和僧团们到宫中应供,做王子的也必然见过佛陀。为什么这个时候他却说:“哪位是世尊?”呢,难道他不认识佛陀吗?有人认为由于他亲近了恶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又派刺客杀佛陀以及放出那喇笈利攻击佛陀,他变成大罪人,不敢直接去见佛陀。但是这并不是直接的理由。因为佛陀坐在比库僧众面前,坐在会堂的中央,就好像众星围绕着明月一样。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且以六色光明照亮了整个会堂,谁不能看到佛陀呢?未生怨王之所以要这么样问,是因为他要摆王者的架子,这是王族的惯例。即使他知道某一样事情,也要假装不知道地去问。
当时基瓦听到之后,心里想:“哎呀!这个国王站在佛陀面前,却假装着问:‘朋友基瓦,哪位是世尊?’就好像一个人站在大地上,却问:‘大地在哪里啊?’或者站在天底下,却问:‘日月在哪里?’或者站在喜马拉雅山边说:‘喜马拉雅山在哪里?’就让我来告诉他哪一位是世尊吧。”于是基瓦向世尊恭敬合掌之后,跟未生怨王说:
“‘大王,那位是世尊!大王,那位世尊依中柱面向东方,坐在比库僧众的面前。’
当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来到世尊之处,来到后站在一边。”
未生怨王来到世尊的地方,并没有马上礼敬佛陀,而是站在那里,看着宁静的比库僧团,当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库在那里坐着。当这位未生怨王环视比库僧团的时候,无论看到哪里,比库们都是很安静、安详、寂静地坐着,没有看到任何人在玩自己的手、抠自己的脚,也没有发出任何一声咳嗽声、打喷嚏声。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比库去看他(国王),或者看国王的随从,或者看那些经过打扮的宫女们,所有的比库只是一心地注视着佛陀。
“站在一边的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环视默然犹如湖水般澄净的比库僧团,发出感叹说:‘愿我的伍达夷跋达王子拥有这样的寂静,就如比库僧团现在所拥有的寂静!’”
当未生怨王见到如此安静的僧团之后,心中升起了信心。他一再环视诸根寂静地坐着的比库僧众,好像一片清澈见底的湖水一般。于是他发出了欢喜的赞叹:“愿我的儿子伍达夷王子拥有这样的寂静,就如比库僧团现在所拥有的寂静一般。”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愿我的儿子也能够拥有像这一群比库一样所拥有的身、语、意的寂静以及行为的寂静。”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愿我的儿子以后也出家,也像现在这些比库一样安静。”不是希望他的儿子出家。这是世间人的习惯,当一个人看到美好的事物或者得到稀有的东西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自己所爱的人或者所爱的亲戚、朋友,于是未生怨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同时,未生怨王发出这样的感叹,还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和、安详。因为他想到:“我的儿子可能会问:‘我的父亲那么年轻,那我的祖父哪里去了?’如果人们告诉他:‘你的父亲杀了你的祖父。’这个小王子可能也会这样想:‘我也要杀死我的父亲,我自己来做国王。’”由于他担心自己的儿子,所以说出这样的话,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得到这样安详。
虽然他这样希望,而且在佛陀面前说出这样的话,然而事与愿违。我们再讲回当时这个王朝的历史,因为这个事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在那个王朝,由于未生怨王杀死了父亲宾比萨拉王,后来这个伍达夷跋达——他现在很喜欢的王子——最后还是杀死了他。而伍达夷又被他的儿子马哈木地咖(Mahàmuõóika)杀死了,马哈木地咖又被他的儿子阿努鲁德(Anuruddha)杀死了,而阿努鲁德又被他的儿子那嘎达思(Nàgadàsa)杀死了。杀父篡位的事件在这个王朝一共发生了五代。当时,人民生气地说:“这些王族自己毁了自己的血统。”于是他们把那嘎达思杀死了,建立了难陀王朝(Nanda)。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Alexandros)率军入侵西北印度,后来有个叫旃陀罗笈多(梵Candràgupta)的青年号召人民把亚历山大的军队赶跑,又回师灭了难陀王朝,并建立孔雀王朝(梵Maurya),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即是阿首咖王(Asoka,旧译阿育王)。这些历史是后话。
那个时候,佛陀这样问国王:
“‘大王,你[的思念]随所爱而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意念是不是追随着你的感情呢?”为什么佛陀会这样说呢?因为未生怨王在发出赞叹之前,世尊心想:“这个国王来到之后,一直都沉默不语地站着,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佛陀知道这个国王内心想的是什么之后,世尊想:“由于国王没有勇气跟我交谈,所以他环视比库众而想起他的儿子,我要主动跟他说话。”
因此,紧接着国王在发出欢喜赞叹之后,世尊说:“大王,你(的思念)随所爱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就好像雨水落在高地之后会流到低处。同样的,当你在环视比库僧团之后,你的爱就流向你的儿子。”
当时,国王心想:“哎呀!佛陀的道德真是太崇高了,再也没有人像我这样曾经对佛陀犯下这么严重的罪恶。我杀死了他的主要拥护者,我接受迭瓦达答的教唆派刺客去谋杀他,放出那喇笈利象去攻击他。在我的拥护下,迭瓦达答用岩石砸他。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罪人,佛陀甚至可以根本不理我,但是他却主动向我说话。世尊确实是伟大之人啊!我决不放弃这样的一位导师而去寻找其他的导师。”
国王内心充满欢喜,对世尊说:
“‘尊者,我爱伍达夷跋达王子!尊者,愿我的伍达夷跋达王子拥有这样的寂静,就如比库僧团现在所拥有的寂静!’
当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礼敬世尊后,向比库僧众合掌致敬,然后坐在一边。”
这个时候马嘎塔国王未生怨才礼敬世尊。如何礼敬呢?先合掌然后顶礼,顶礼的时候,头顶、两只手肘以及两只膝盖都碰触到地上,这叫“五体触地礼”或“五体投地礼”。之后,他再向比库僧众合掌礼敬,因为他已经礼敬佛陀,就不用礼敬其他僧众,然后坐在一边。
有人可能会这样想:“为什么一个国王要礼敬一个出家人呢?”这是古印度的礼节,国王是世俗的统治者,而宗教导师是心灵的领导者。古代的贤王都恭敬出家修道的宗教导师,所以他们这样礼敬。就像现在泰国的国王见到高僧要顶礼,缅甸的总统、高官见到大长老、西亚多也照样行五体投地礼。在斯里兰卡,总统见到出家人也照样行礼。
“坐在一边的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对世尊这样说:‘尊者,我想问世尊一些问题,假如世尊能抽空为我解答问题。’”
佛陀说:
“‘大王,随意问吧!’”
世尊知道未生怨王希望提出问题,因此说:“大王,随便问吧。”世尊邀请他发问,给予作为佛陀、一切知者的邀请。
“大王,随便问吧!”,只有佛陀才能说出来,即使像独觉佛、上首弟子、大弟子,他们只能够说:“听了你的问题之后,如果我知道的话,将会回答。”但诸佛会这样说:“随便问吧!”对一切的天人、鬼神、国王、沙门、婆罗门,佛陀都能够回答他们的问题,所以佛陀这么说。
未生怨王因为世尊的邀请而感到满心欢喜。于是他问了一个问题。问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后天晚上一起来学习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