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十一)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十一)

 

  己四、明行阴境

  466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我们在修《首愣严王三昧》,也就是修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五阴魔境的一些相貌。当我们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其实我们所修的法门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正念,第二个是正知。

  「正念」就是你要如实不颠倒的去观察二空的真如之理,我们说是:「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安住在一念不生那样的真如理,这就是正念。但是你除了正念以外,你还要加上一个「正知」,正知就是心中的一种觉照功夫,你要随时的保持觉照,看你这一念心是不是已经如实的安住在你的正念当中。因为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的内心虽然累积很多的善根,但是也累积很多颠倒五阴的种子;这时你的正念跟你过去的颠倒种子一接触的时候,你色受想行识那种颠倒的烦恼相貌就显现出来。

  宗喀巴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我们今天要去调伏一个性情非常暴恶的狂象,要怎麽办呢?你要做二件事:一、拿一条绳子把牠往前拉,要牠照着我们所规划的方向往前走,这叫正念。二、要有一个人旁边拿着铁棒,随时观察这隻象是不是有失控的现象,牠一旦失控,你要随时用铁棒调整牠,让牠回归到原来的道路上。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首愣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因地发心是正确,我们依止不生灭心,但是过程就未必了。所以在整个当中,我们怎麽样不忘初心,你不要忘失你最初的不生灭心。这怎麽办呢?靠「正知」。佛陀在前面不断的提醒我们,要「觉了不迷」,你一定要经常保持觉了,而且你要经常检查,你现在的因地心跟你最初的发心,是不是相随顺?你是不是已经忘失了初心?这是修行一个非常重要自我反省的功夫。

  这一科讲到行阴魔境。行阴这个“行”怎麽说呢?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种生灭而且迁流的相貌,很微细生灭迁流的相貌。

  (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结前想阴尽相。辛二、正式行阴区宇。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想阴尽相  想阴穷尽的相貌。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恆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佛陀招呼阿难说:这修止观的善男子,在大乘三摩提的过程当中,他依止内心的正念正知,不迷、不取、不动,这种正念真如的观照把想阴给破坏了。

  想阴一旦破坏以后,他内心是什麽相貌呢?这个人他平常的梦想完全消灭。梦跟想,是一个东西,白天叫想,晚上作梦叫梦,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梦想一旦消灭以后,他内心的状态是「寤寐恆一」,他白天是觉醒的状态,或者晚上在睡觉他永远都是在定中,内心是恆常如一,常在定中,所以他一念觉了之心是特别的清晰,也特别的寂静。

  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万里晴空,一点云彩都没有,古人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乌云都被消灭了,乌云就是妄想。他对麤重的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妄想,就完全不再生起了,这时他从佛堂走出来,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遇到各式各样的事情,他的内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是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别。

  怎麽说呢?是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人事前来的时候,他不会有所住,去的时候,他心中也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一念的虚受照应,“虚受”是他内心当中是空空荡荡,又是“照应”,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空空荡荡了了分明。了罔陈习,心中没有一点过去的妄想习气,唯独只剩下一念的精纯真实之心。“精真”指的是第八识,只剩下那一念非常微细的第八识了别的心识现前。

  这地方是说什麽意思呢?

  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妄想当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人烦恼很重,什麽叫烦恼很重?就是这个人妄想很多。一个人想像越丰富烦恼越重,佛法是这个意思。天下本来是没有这种事情,你自己去那边打妄想,打妄想就让自己心有千千结,自己起烦恼,烦恼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在佛教的因果观裡面,本来不应该有烦恼。我们造了一个业,显现一个果报,就是这样子嘛!一切法本来就是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本来一切法是因果的显现,但是我们心中有所住、有所黏。『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凡夫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看到什麽就要黏,要有所住。这个修止观的人把妄想破坏以后,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照了万物的时候,套一句〔禅宗〕的话,就是他看事情,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来无所黏去无踪迹。他整个过去生的妄想习气完全被破坏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荡荡的,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他做什麽事情,该怎麽做就怎麽做,心裡面没有太多的妄想罣碍、恐怖的负担通通都没有了。

  这一段是讚歎想阴破坏的功德,当然他在整个回家过程当中,还没有到究竟圆满。

  辛二、正式行阴区宇

  想阴一旦破坏,行阴的障碍现前。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ㄉㄢ)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ㄧ)熠(ㄧ)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个人心像镜子一样,他是不是大事已办了呢?还没有。他在止观当中,他会出现什麽事情呢?一切有情众生的这种生灭的根源,从这个地方全部显现出来。什麽叫生灭根源?就是蕴藏在第八识那俱生的有漏种子,俱生的我法二执的种子。他在一念空空荡荡了了分明的心中,观察十二类众生是毕殚其类;他能够很清楚看到众生那种生灭流动的相貌。

  当然他这时候是有天眼通,后面会说到,他八万大劫的天眼通,他知道众生从什麽地方来,将往哪裡而去,整个生命的流动是怎麽回事,他完全清楚分明,但是他还不能完全通达在整个流动中的根源。生灭的根源指的是什麽呢?生灭的根源指的是第八识,他这时候只能看到第七意识的行阴,但是还不能够看到第八识的识阴的障碍。但他,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他能够清楚的看到众生的生命因果,虽然是各式各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一种造作迁流的相貌;“同生基”是行阴。行阴讲出一个譬喻,就像野马一样的熠熠清扰;“野马”指的是什麽呢?这地方的“野马”指的是阳燄,太阳的折射照到空中,好像一种光明的水气。阳燄你远远望去是熠熠清扰;“熠熠”生灭闪烁的样子;“清扰”微细流动的相貌。

  行阴是我们整个众生的根身世界的一个究竟枢穴;“枢穴”,开关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他为什麽能够去走路呢?他为什麽能够坐在那裡呢?他因为有行阴。整个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来源就是行阴。

  『八识规矩颂』有一句话形容行阴说:「恆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月镇昏迷。」一个人的生命,他为什麽能够去造业,为什麽去得果报呢?因为他有一个我。有情众生是以自我来发动他的整个生灭的作用,也是因为有一个我,所以才得果报。说,这个地是谁扫的?是我扫的。也因为有这个自我意识的执取,也使令众生就活在三界颠倒当中。

  「行阴」第一个、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第二、他是一个颠倒的根源。这时在禅定当中,他是完全显现出来,当然这时候也是他要对治破坏的时候。

  行阴的破坏,是怎麽破坏的方法?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

  “悬”预先。佛陀先把这个相貌整个破坏,先说明: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假设我们经过止观,正念真如,一方面能经常保持觉照不迷,在面对行阴的时候,经常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一念不生的状态。这时候这种微细生灭扰动的这种根源就性入元澄,生灭之性就转入不生灭的寂静的体性;“澄”指的是寂静。这地方的寂静不是讲本来面目,指第八识;第八识比第七意识它相对来说是寂静。“性入元澄”是一个总说。应该怎麽做才能够性入元澄呢?

  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就在第八识的寂静心中,要把所俱足生灭流动的习气都要完全的穷尽,就好像水中的波澜把它消灭了,而转化成寂静的水,这就是行阴穷尽。这就超越众生自我知见的这种颠倒的执着。

  第六意识就像是一个很大的波浪,你看我们打妄想,我们马上知道。第七意识它是一个微细的波浪,第七意识它是一种生命流动的根源。当然它的流动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到车子这样子跑来跑去,不是这麽粗的流动,那是在定中意识,或者说是用高倍的显微镜,看到我们生命的细胞在动,我们整个生命的细胞都在动态,没有一个东西是静的。

  从行阴的角度,我们生命是活在动态当中,我们色身的细胞,我们内心的状态,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动,都在动。

  动的力量从什麽地方而来呢?就是行阴发动出来的。行阴是一个微细的波浪。第八识是一个没有波浪,但它有微细流动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动,它没有波浪也不流动。

  这地方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在破坏行阴的过程当中,这地方有段经文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波澜灭,化为澄水』,这一句话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化”,转化;不是说,行阴是生灭的根源,一刀二断,那你就完了!它是生灭的根源,但是它也是我们智慧的根源。『唯识学』讲:转第七意识,成平等性智。是要“转”,这波浪是不好,但是没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静的水,所以它是转变。不过《愣严经》在转变烦恼,它的方法很特别,它比较不採取任何行动,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它认为达妄本空,烦恼本来就不真实,你要不随它转,它自己会消失掉。本经的思想是这样,不像我们看『唯识学』它是要对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完全站在一种抗拒的角度来对治烦恼。《愣严经》说,你不用对治,它自己会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本经的思想是这个意思。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为什麽我们一出生,我们内在的内心、外在的世界就一直在那边动呢?这是怎麽回事?是上帝创造的?是怎麽回事会在那边动来动去呢?

  467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的根源:

  我们众生生命的动力,是一种幽隐的妄想。

  我们先解释“幽隐”,再解释“妄想”。

  行阴的相貌我们可以作三个总结,前面刚刚所说的,第一个、它是变化而相续的,生灭变化,但是又恆常相续。所以你看,我们到时候进入到十种魔境的时候,主要的颠倒只有二种,一个断灭见,一个常见。为什麽起断灭见呢?因为他只看到我们众生生灭变化当中,他看到生灭变化这一部份,他起断灭见。为什麽起常见呢?他看到行阴相续这一部份,起常见。其实行阴是二个都俱足,它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

  第二、行阴是微细而难知的,我们很难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够知道,它是很微细的流动。

  第三、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你要了生死,这就是关键了,它是我们的「同生基」,众生一种生命最重要的根基。这样的一个根基到底是怎麽来的呢?妄想而来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妄想而来表示什麽?表示它是可以消灭的。诸位如果我们研究菩萨戒,你就会了解一个观念,在『菩萨戒』整个戒文当中,佛陀在训练一个菩萨的心态,菩萨有一句话是绝对不能讲,说:「我做不到!」你不能讲,绝对不能讲。菩萨在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只有资格讲一句话说:「我尽量做!」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为什麽做不到?你这些都是虚妄的想像,要断除色受想行识,它的本质都是妄想,它没有实体,所以菩萨是不能讲我做不到的!这不合道理,菩萨只能够说,我尽量慢慢改,表示我不放弃。

  他为什麽有这种的力量呢?来自于他的一种空正见,一切整个生命的根源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过去的妄想捏造出来,它是可以断除的。

  这一段是把我们要进入到整个行阴的十种魔境之前,佛陀先给我们一些基本的概念。

  庚二、别明发相    各别发明行阴十种计度的相状

  (分十:辛一、计二无因。辛二、计四徧常。辛三、计一分常。辛四、计四有边。

  辛五、计四矫乱。辛六、计十六有相。辛七、计八无相。辛八、计八俱非。

  辛九、计七断灭。辛十、计五现涅槃)

  辛一、计二无因

  “计”是一种计度执着。他执着的二种情况是没有因的:一、本,一切法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本”指的是过去,过去是没有原因的。二、“末”,是未来,一切法它结束以后也是没有原因。这类似无因缘论的思想。二种无因生起的由来…

  标由示坠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佛陀说:阿难,你应当了知!在我们修学大乘的正知(观照的智慧)奢摩他(止),大乘止观相应当中,我们的心是凝明正心;“凝”是一种止的功德,安住不动,“明”正知而不迷惑。止观双运当中,他已经超越想阴的十种天魔的干扰,所以他这时候能够去精研,很深入的去观察,穷生类本。他去穷究众生为什麽会一直在那边动呢?色身为什麽会有老病死?内心怎麽会生住异灭呢?这所有动的来源是怎麽回事?他去穷究众生这一切生灭的根源。

  这时候他在定中观察众生,已经显现出来的行阴的相貌,因为这时候他的想阴破坏,生灭的根源显露出来。显露出来以后,他就观彼幽清,用智慧来观察这非常幽隐、非常微细的这种行阴的相貌。他得到一个答桉是:圆扰动元。他就知道这是整个十二类生,生灭扰动的根源,我们的色身生老病死,内心的生住异灭,通通都是因为行阴的流动所创造出来的。这时候,他对于这种圆满普遍的行阴就生起计度执着,这时就产生二种无因邪见的理论,也就是他在行阴当中观察它的流动相,观久了以后突然间自己起颠倒。

  怎麽起颠倒呢?

  分别详释

  本无因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迴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在身心世界的流动当中不断的观察,他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一切众生生命的生起,是没有因缘的。这是怎麽回事呢,他为什麽生起这个理论呢?有二种理由:一、定中所见。二、他产生的计度分别。

  一、定中所见。是人既得生机全破,“全破”这个意思,古德解释是完全显露。因为他把想阴破坏了,所以他整个行阴的相貌,那种生灭流动的力量显现出来了。因为他在禅定当中有天眼通,他就依止他眼根天眼通的八百功德;天眼通最大的极限,空间观察一个小千世界,时间观察八万大劫。这时候他观察他所能够见到的八万大劫的过程当中,所有众生的业流湾环,众生造了什麽业,然后到哪裡去流转;“业流”是因,“湾环”是果。他造了这个业到人天去了,然后又到三恶道去了,总而言之,死了以后又生,生了以后又死。这当中有一个问题,他只见到他整个八万大劫的众生,在那地方造业而轮迴,只是众生的轮迴他有一定的处所,他所见的八万大劫就是他的处所;而在八万大劫之后,他就完全见不到了,这个是他定中所见的相貌。

  以下他对这样的相貌,他自己解释,他说:哦!原来此等众生,八万劫来是无因自有,因为他八万大劫以外,他是看到一片黑暗。众生什麽地方来呢?是没有理由的,没什麽地方来的,是莫名其妙自己出现的;也就是说,众生在八万大劫之前是没有任何因缘而自然生起的。依止这样的虚妄计度,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正见,而堕落到外道种性,惑乱自己菩提善根种性。这是讲它生命的根本是没有原因的。

  末无因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二、他产生的计度分别:

  前面是讲生命的起源是没有原因的,这地方是讲生命未来的结果,自然消失掉,也没有原因。他为什麽提出这个理论呢?他也是有他的道理。因为他在定中他见到整个八万大劫之前是没有因缘而生起的,他就执着既然过去是没有原因,过去没有原因不可能现在突然间有原因,所现在也就没有因缘。怎麽说呢?人死了以后还做人,鸟死了以后还做鸟,乌鸦的黑是本来就是黑的,鹄鸟一生出来羽毛就是白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所谓造善招感安乐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没有章法的,好像树上的树叶掉下来的时候,它往东边、往西边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人天的众生他本来就竖立而行,畜生本来就横行而走,鹄鸟的白也不是洗成的,乌鸦的黑也不是染造而成。所以从八万大劫以来,这样的一个因缘,完全没有改变,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自己也推论,未来今尽此形,亦复如是;八万大劫以后,我们每一个众生自然进入消失掉,自然进入涅槃,自然的,你不用修行,他自然会消失掉。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我过去既然没有见到菩提,当然未来也不可能见到菩提的功德,所以这一切的物象,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是没有因缘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由此计度,亡失了大乘的正徧知,这种正知见,而堕入外道的邪见种性,惑乱自己的菩提善根。这是第一种外道,立无因论。

  我们前面讲到想阴的魔境,他的干扰是外面来的,魔王派遣一个说法的法师,跟他显神通来引诱他,来破坏他的戒定慧,是外来的。行阴已破的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虚妄分别而产生的。

  这地方的问题出在哪裡呢?这个思想是有点断灭见,八万大劫以后完全消失了,而且他对现在是自然。他这个是一种断灭见跟一种自然外道,不过他的自然理论是从断灭来的。我们从经文来看可以知道,他首先看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所以他知道我们众生的来处是没有理由的。既然我们从什麽地方来,这一部份是没有理由的,当然现在也就没有理由。所以他为什麽做人呢?也就没有理由,未来也就没有理由,他的思想是这样推论。

  这在所有的邪见当中,这个地方是最严重的,无因缘论是比邪因缘论更糟糕,因为他就造成一个人及时行乐。佛教修学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种“因缘”,你今生跟来生是有关係,有密切关係;我们今生是由前生创造,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是连动的,是有因缘的,今生的你是由过去创造的,你过去做了很多想法,造了很多善业,所以变成今生的你;来生的你是你今生创造的,就构成一个三世因果。现在这个人世间,前生跟今生是完全没有理由,好像抽籤一样,你前生要投胎的时候抽籤,抽过一次,来生再投胎也是抽籤,那完全是没有理由的,跟你今生所造的善恶是没有关係的。那这个修行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无因缘论是最糟糕的,断灭!

  辛二、计四徧常

  这以下的思想都比较偏重于常见,前面是无因缘论。这以下是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但是这个因缘他解释错了,邪因缘论。生命是由四种因缘而创造的,这当中他讲到心境、四大还有八识,还有末那四种,这四个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众生生起的根源,他这样执着。

  标由示坠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徧常论。

  跟前面一样,“常”相续,在周徧圆满而相续的行阴当中生起的计度。这当中有四种计度。

  一、内心跟外境,把它计度做常。为什麽有生命呢?因为我们心跟境这二个是常住的

  分别详释

  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个人在行阴圆满而相续当中,他穷究他的内心,同时也穷究他的外境,他发觉二处无因。二处指的是什麽呢?内心跟外境这二种处所,这二个生灭的因缘都是没有因缘的。为什麽二处无因呢?

  他说:他因为修学禅定而产生二万大劫的神通,他发觉这十方众生,他心境所有生灭的相状,咸皆循环。

  什麽叫咸皆循环?他发觉一个人的色身,他是遵循着生老病死,死了以后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们的内心是生住异灭。所以他把生命分成二种,一个是能够用的心,一个所受用的境。当然这当中有快乐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乐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内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贫穷的。他说,心跟境虽然有变化,但是它遵循着一定的轨则,这轨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就是这个心,它永远是生住异灭,这个色身永远是生老病死,这个轨则是不能变的。喜怒哀乐会改变,贫穷富贵会改变,整个心跟境这种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原则是不改变的。所以他就执着我们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则是常住的,相貌当然是变化。

  诸位我们要分别一下,前面这二种思想,本无因,末无因,是完全的断灭见;这个地方是常见,认为生命在变化当中,有些东西是不变化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真实的皈依处。他认为心跟境是皈依处,当然这样的皈依是很粗的,越往下越微细…

  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恆,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一个人他不是观心跟境这麽麤,他观察四大。他说:一切的物质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这四种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是常住不变的。他是依止什麽理由讲出这一句话呢?因为他禅定的神通是观察四万劫,他这个理论是由他自己现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麽呢?他看到众生生灭变化,他看到这一个人前身是一条小狗,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天人。当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样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样,但是构成小狗,构成人的体,这个地水火风是不能改变的,地大还是坚性,水大还是湿性。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是不能变的,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物质出来,所以他认为四大的体性是未曾散失,就计以为常。说,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的本性。

  当然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现,怎麽说是常呢?一盆水,我们接触是水,饿鬼道他去接触水变成火,这体性怎麽会有真实性呢!他是错认消息。

  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恆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前面他是把构成物质的元素,四大执着为常;这以下是构成内心了别活动的元素,所谓的八识计以为常。

  他觉得向外攀缘是比较粗糙,他就向内观察,他观察他得到结论,他说:六根末那执受;“六根”指的六根当中的六识,还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执受。所以他这个“心意识”八识当中,本元由处,第八识根本的来处,它的体性是恆常不变的。前六识它的功能就是了别,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识就是执受,这是不能改变的。说这一个人第六意识起烦恼了,但是第六意识还是了别,它的了别性没有变,只是它是在烦恼中了别。这个人他听闻佛法,生起智慧的观照,这也是了别,只是这个了别跟智慧相应,了别的本质是不变的。

  他这样子的观察,是怎麽来的?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生起八万大劫,看到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个人变成了一个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还是这个了别性;他变成一个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别也是那个了别。所以构成内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构成内心的元素,能构成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内在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是在整个六道当中,你不管怎麽弄,第六意识永远扮演了别的功能,第七意识永远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远扮演执受的功能,这是本来常住,不可改变的。他就依止这样的心意识,不改变的体性,把它当作是常住的真理,是这意思。

  这一句话讲的是不对,你看第八识,第八识是执受,到佛的时候他就没有执受了,佛的第八识是不增不减。执受就是怎麽样?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识不同。佛陀他去帮助众生,你说: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没有所谓增加,佛陀第八识,再造什麽东西进去,他不会增加,不增不减,他不再扮演执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这样子。

  淨业学园130讲次 讲义289面

  我们讲到这一科是,辛二、计四徧常。外道邪见的思想主要是二部份,一个是无因缘论,一个是邪因缘论。无因缘论是认为整个生命的生起跟结束是完全没有因缘的,所以从这个思想就变成一种自然的外道,一种断灭的思想。邪因缘论是认为,生命的生起它是有一定的章法,一定的构成的轨则。这个轨则依我们的观察是错误的轨则,所以叫做邪因缘论。

  想尽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这个修止观的人在这个地方是既尽想元,想阴的根源完全破坏了。在前六识整个生灭的体性当中,他已经没有各式各样流动运转的相貌出来,第六意识没有这种相貌;也就是说整个第六意识麤分的想心已经永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细第七意识的生灭流动。所以他就认为,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他认为第七意识的这种体性,它正是不生灭心;因为生灭的部份第六意识被他破坏了,这时第七意识微细的流动现前,他说,唉呀!这就是我的真如本性,我终于找到家了,就把第七意识末那识的生灭流动,当作一种常住的真如本性。

  结成外论    由此计常,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前面他是广泛的执着八识,但是他后来又想一想,前六识已经不存在了,第八识还没有生起,只有第七意识现前,那乾脆就执着第七意识。总而言之,前面四种执着,都是亡失正徧知,堕落外道,迷惑菩提善根种性,这是逆圆满真常的理念。

  这个思想他是这样子想,他把生命分成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都有二种情况:一、它外在的相貌跟作用;二、它构成内在的体性,或者讲构成的元素。他认为外在的相貌是变化的,构成的元素是不变的。他这个思想跟我们现在科学家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科学家也是认为这样,我们色身是变化的,但是我们整个物质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这一部份是不能变化的,这个思想就是常见,邪因缘论。科学家认为,这个人为什麽很聪明呢?因为他脑细胞很发达,所以他很聪明。这是错误的,这样解释因缘观是错误的,跟脑细胞没有关係;他聪明是因为他过去有闻思修的善根,是内心当中的一种相续的功能,这跟脑细胞是没有关係的

  辛三、计一分常。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前面完全一样,想阴破坏了,行阴现前。前面的邪因缘跟这地方的邪因缘差在哪裡呢?

  前面的邪因缘是完全就着同一个人的身心世界,来分别他的常跟无常的差别;他表面的相用是变化的,内在的组成元素是常住,是约着同一个人。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约着自他,自己跟他人做比较,他认为他自己是常住的,别人都是生灭的。

  分别详释

  双计自他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他在禅定中他去观察妙明心,当下这一念寂静的心;这“妙明心”其实就是那一念流动生灭的行阴之心。他发觉他的心是普徧十方世界,他想要到哪裡就哪裡,他要到美国、到台北,他随时一念之间内心就可以显现。

  这时候他就产生一个颠倒的想法,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他把这一念生灭流动行阴的心,他的不动相、他的普徧相,这就是圆满的神我。

  什麽叫做“神我”?

  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

  我是普徧十方世界的,而且是非常清楚分明的照了而没有任何的动转,一切众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这些都是生灭变化的。而我这一念心性,它是常住不变的,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这就是一个大我的思想。说,这个我是很大的、普徧的,一念众生就在我一念心性当中,在我的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但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所以这个“我”是能受用,“我”是能主导,一切众生是被我所主导,被我所受用。好像是整个地球是绕着他自己转一样,我是周徧法界,是凝明不动,众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生自死,他的思想是这样子的,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计他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恆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这修止观的人,前面他是观内心,他这时候他不观内心,他向外观察十方世界的恆沙国土。当然他看到了国土,就看到这个国土会成住坏空,那他就加以分别了。他说在劫坏之处,在坏劫二十劫当中,坏劫、空刧是破坏的、是无常的,但是二十劫的住劫它是不破坏的。他把这世界分二部份,住劫是恆常住不变化的,其它都是无常的,他是这样区分。

  计自身心  三者是别人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前面那一个“我”是很大很大的,所有的众生都在我中,自然生而自然死;这地方的我是比较微细的一个“小我”,我已经管不了别人了,但是起码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我是可以控制的,这个我是“小我”的思想。

  这个人他观察我的内心,发觉我的内心是,精细微密;“精细”指的是他行阴的种子是特别的精细,“微密”指他行阴现行的相貌。内心的生灭流动就好像空中的飞尘流转十方,在十方世界到处的流动。流动的情况就好像空中的飞尘,要有阳光的照射,你才感觉它的存在,在黑暗的地方你就看不到灰尘的存在了,可见得我的内心是精细微密。

  我这一念心是“性无移改”,我是不能有变化的;我是一个人,死了以后我变成一个天人,我的形状改变,但是“我”是不能变化;好像我现在住了一个房子,这房子破坏了,我再买一个新的房子,这个房子我不要了,但是人那一个我,还是那一个我,换汤不换药,是这个意思,性无移改,这是观心。其次,他观色身…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色身也因为有那个我在控制,所以我会起惑造业,不同的业得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生命有各式各样的生,有各式各样的灭。然而内心当中那个不破坏的体性,名我性常;微细的自我是常住不变的,所以我无量的生命当中,生生死死,我的色身都是从这微细的真我流露出来让我受用。我们受用人的果报,由我来受用天人的果报,这个我是不变的的,色身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

  微细的自我跟前面那个广大的自我不太一样。

  双非自他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种他认为麤重的想阴破坏了,行阴微细的流动现前了,就执着行阴这种微细相续是常,色受想这种麤分已经消失了,已经看不到是无常。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总而言之,他把生命分成一分常,一分无常,堕落到外道种性,迷惑了我们的菩提善根。这是第三种外道,一分常一分无常。

  外道在解释因缘,他都是对立的,常跟无常,你跟我是不一样的,我跟你不一样,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这二个没有关係的,是种对立的思想。

  大乘佛法是不二的。佛法说:我们的体性是常,作用是无常,但我们是恆随缘而不变的,恆不变而随缘,佛法是讲不二的思想。外道的常跟无常二个是对立的,这地方不太一样。

  辛四、计四有边。

  前面谈到常跟无常的思想是从时间上来观察,这地方是从空间上。什麽东西无边际的?是我们的常住真如。什麽地方是有边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放弃的。他是从空间上来观有边无边,有四种有边。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他的整个行阴的观察是从四种的分位,一、时间,二、见闻的功能,三、彼我,四、行阴生灭。

  分别详释

  计三际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他的所观境是观察时间,观察他这一念心,哦!我这一念心果然有过去未来的差别。他执着“生元”,行阴流动生灭的根源是迁流业用,而循环不息的。在整个流动当中,他就认为过去已经消失了,未来还没有现前,所以他认为这二个是靠不住的,是有边际的,有现量的,换句话说,这二个是不能依止的。那麽既然不能依止过去,也不能依止未来,那怎麽办呢?计相续心,名为无边;我现在这一念相续的心是周徧法界的,是无有穷尽的,我应该活在当下。以现在为常住,是无边,以过去跟未来为有边,这个意思。

  计见闻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从见闻中观察:

  他在禅定中观察八万大劫的时间,他所见所闻,他认为在八万大劫之前,他看不到,所以他是寂静无所见、无所闻。在八万大劫以外的世界是无边,这叫冥谛;在八万大劫以内的是有边际的、是有现量。

  他认为劫外是无边,劫内是有边,他是这样区别;前面是过去未来是有边,现在是无边。

  计彼我    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他人跟自己做比较:

  他说:我当下这一念心是能够普徧了知一切法。这个人的色受想完全破坏了,内心特别的明了寂静,所以他认为他自己这一念心,是无边的,是常住的,其馀一些苦恼的生死凡夫,他就在我一念的明了心中显现出来。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这句话古德解释说:彼不知我的心性,而我能够知彼的心性;我看他是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看我看不清楚。彼不得无边之心,所以苦恼众生是有边的,但我是修禅定的人,我已经破坏色受想,我的心才是无边的,我才是特别的尊贵。

  从自他中区分有边无边。

  计生灭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这一个人在穷究行阴的真空之理,他要探讨生命的根源到底从什麽地方来,他在探讨的过程当中,他也不依止圣言量,他完全依止他的所见所闻,他就在定中心路筹度,自己妄加的计度。他怎麽计度呢?一切众生在他的生命当中,一半是生一半是灭。

  怎麽说呢?因为这一个人,他一入定以后他止观现前,他那个行阴生灭的相状他暂时可以调伏,所以他灭相现前;但是他一旦出定以后他止观就消失了,他的行阴又生起来产生生相。他就发觉他在禅定当中的心跟出定的心是不一样的。

  这是内心的随缘,你随顺止观的因缘而产生功德,也因为随顺散乱颠倒的因缘产生过失,这是正常现象。

  那他就产生执着,他就把它产生一个决定想,他说:我们的身心世界,原来是一半是生一半是灭,乃至于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他是这样想的。

  结成外论    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468这个外道的思想,最大的问题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问题出在这裡,所以他看到什麽,他就计度分别。

  台湾有一个叫现在禅,现在禅它的思想就有一点像外道的见闻觉知。什麽是见性?他说,见闻觉知就是见性,你看到这朵华,当下就是见性。

  这个思想是有一点似是而非,当然他已经不落入妄想,因为这个人想阴破坏了,他的确看到的事情是一个依他起性。但是这毕竟是个依他起,见闻觉知,这是看到第七识、第八识,你不能说他是见性。佛法的见性是从理论上思惟,不能从事相上去体会,不能从假相上去体会。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脚的过程当中,他经过了厨房,他看到子路菜煮出来,他拿着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气,子路这个人真不懂礼貌,大众师还没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过来,把他骂一顿。子路说:夫子啊!我没有偷吃,我是看这菜煮出来有一个髒东西,我把它拿起来看一看,把它丢掉,我没有吃啊!孔夫子说:哦,弟子们!我亲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错误,何况说道听涂说呢!

  他看到这个假相,孔夫子在解释这个假相的时候,他照样解释错误。你怎麽能说见闻觉知就是见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视传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些修止观的人可能到最后都没有在看经典,这不对的!他刚开始是应该有看经典,但是走到最后的时候,他就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分别来判断,这个是常、这个是无常、这是有边、这是无边,完全在假相产生颠倒。所以佛教是要如理思惟,要依止圣言量。

  辛五、计四矫乱

  矫乱就有点像戏论,违背真理而言说不定。外道为什麽叫矫乱呢?因为他以无想天为究竟,他认为生无想天,他的因必须一生当中不能乱答于人,所以他回答的时候…他很怕回答错误,所以他回答一切法是亦有、亦无、亦生、亦灭,总而言之,含煳笼统。佛陀说:这个叫矫乱,言说不定,违背真理。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徧计虚论。

  他的整个颠倒的生起是在知见中,在自己的所知所见,在禅定当中的所知所见,而产生四种颠倒知见,以无想天不死的果报,而引生四种矫乱的言词,依止虚妄的徧计执,而创造虚妄的言论。

  分别详释

  八种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恆;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八种分四段:他在禅定中观变化元,观察行阴生灭变化,而又恆常相续,这样的生命根源。首先他看到他的迁流处,生命有它的生灭变化的地方。他说,这就是无常的、变化的;但是它变化以后,它又产生了相续,他把相续的地方叫做常。所生命又分成变跟恆一对。

  二、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他在八万大劫之内所见到的,他认为这是生。“不见见处” 蕅益大师说:见不见处。在劫外当中见到一个不可见的处所,什麽都没有的处所,名之为灭;劫外的叫做灭,劫内叫生。他把生命分成生跟灭。

  三、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他说这相续的因,这种能够相续不断灭的功能叫“增”,你看他死亡以后他又会受生。这受生的力量是怎麽来呢?是“增”而来的。

  在整个生命的相续当中,他要有一个休息的地方。什麽叫休息呢?比方说,我们呼吸,我们吸气以后再吐气,吐气以后吸气,在一吸一呼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个中间的休息,那个地方叫减,没有吐气也没有吸气的地方叫减。我们生命在相续当中,它会稍微停一下再相续,停一下再相续,那个中间停的地方叫减。

  四、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一切众生他在受生的地方叫有,他消失的时候叫做无。

  他就用这个道理来观察,用心别见,他以有所得的心,分别而见。有人来请法,问什麽是诸法的真实相?他说: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常、亦无常。在一切时当中你问他真理,他都是这样回答,他认为这样子是合乎中道的,我才能够往生到无想天去。但是他使令听的人,遗失章句,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前面的外道是很清楚的说明生命当中,哪些是恆常住的,哪些是变化的,他是很清楚的指出来。这个外道他虽然看到了变跟不变、增跟减乃至于有跟无,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做任何的评论。他说亦增、亦减、亦有、亦无、亦变、亦不变。你再问他一次,他把这个答桉再重複告诉你,他认为这是最圆满的答桉。但是这圆满是别人听了以后,完全不懂,遗失章句,不知所云。

  唯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这个人在禅定他观察他这一念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他入了禅定以后止观现前,于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他能够暂时把行阴生住异灭,把生住异破坏,使令灭相现前。他认为灭相就是最永恆的功德,所以因无得证,证得一切法究竟无的真理。

  这地方他实证的,他在禅定当中止观现前的时候,灭相的无现前。所以有人问他,什麽是祖师西来意?他说:无!你再问他一次,他还是无,除了无之外,无所言说;他说一切法无,是究竟的真理。

  唯是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这个人也是观察内心,各各有处,他在生住异灭当中,他看到了生,生住异灭,灭了以后,他发觉又有一个新的念头生起来,因有得证,他证得一切法是毕竟有。所以有人问他,什麽是祖师西来意呢?他说:是,当下就是!你问他什麽是祖师西来意呢?门前那一颗树就是,当下就是。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有无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有些人前面是看到无,有些人是看到有,这地方是有无俱见。他看了灭,他也看到了生,二个都看到。他把生跟灭怎麽解释呢?其境枝故;他说生跟灭是一个东西,比方说一颗树它分叉成二个枝,所以真理是二个都俱足,生跟灭都俱足。既然看到二个,这时候能观的心也是错乱了。所以人问说,什麽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回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他说世间上的真理是怎麽回事?当你看到一件事情有的时候,他早晚会变成无,亦有一定会变成无;你看到这小孩子出生了,你论断他这个人迟早会消灭。但是你看到无的时候,就未必会再生起,你看到有的时候,这东西迟早要消失掉,但你看到消失的时候,你不一定会看到它在生起,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总而言之,这道理是矫乱、错乱的,而且这错乱的思想,不容穷诘。你再继续问他,为什麽会这样子?他说,这个道理高深莫测,很难讲清楚,你要自己体会,不容穷诘。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虚论。

  以上四种都是一种计度矫乱心虚无,堕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虚论。

  469其实他这个思想,你不能说他全错,佛法也经常用有、无、生、灭对治我们的烦恼。他的问题在于矫乱,他自己都错乱,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只是言说是这样,其实他自己本身是含煳笼统。

  比方佛法说:什麽是生命的真理?我们可以说,因果丝毫不爽,强调有。但是有时候 佛陀说,什麽是诸法的真理?法性本来空寂,强调空。那是对治,其实一切法的真理,即空、即假、即中,诸位看『维摩诘经』,一切法是不能说的。有人问文殊菩萨,什麽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文殊菩萨不讲话,不能讲!

  不能讲就没人知道,怎麽办呢?那只好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诸位要知道,说法是不得已的,既然是开方便门,那这个门就很多,你看我们这个房子,你可以从那个门进来,他可以从那边进来,每一个人说法的方便之门,他的角度就有所不同。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很清楚,说我的讲法跟莲池大师不同,莲池大师说法跟幽溪大师也不同。蕅益大师说,通通都对,『经』是无量义,既然是开方便门,他说这《阿弥陀经》本来是我们都没有资格说的,那是佛陀甚深的境界。但是没有人说就没有人知道,那只好开方便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都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但每一个人没有离开庐山。」莲池大师比喻的更妙:讲经像瞎子摸象,没有一个人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他摸到象脚,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头,但是重点是大家都没有离开象、大家都没有离开象。讲法是开方便门,每一个人的开显就有所不同。

  所以有些人在整个生命当中的即空、即假、即中,为了对治你的执着,佛陀会讲空性这一部份,强调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断灭,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师说:妙答无生,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但是你产生执着,空空都是戏论,观念在这裡。

  辛六、计十六有相

  十六有相,先讲四种法,色受想行,这四种法。这四种法有二种执着,一个是即色即我,色受想行就是我;二、离色即我,离开了色受想行另外有一个我。离色即我有三种,离色即我又一种,就四种了,四种再乘以四就有十六种。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在整个三摩地中,他已经把想阴破坏了,行阴微细的流动相现前。他就在行阴整个无尽流的生命当中产生了计度,他说一个人死了以后,有一种人我相现前,色受想行四种人我相是不能破坏的。

  依止这种人我相而产生一种错误的发心,一种颠倒的发心。

  正明本计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迴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即色即我:他把自己的色身坚固的执着,色就是我,或者受就是我,乃至想行就是我。

  这地方就有个问题了,这样的思想很容易断灭见,因为色就是我,那我色身死了以后,那糟糕了!那一个我就死掉了。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即阴计我,你的色身死掉了,你就说我要死掉,这是把色受想行四阴当作我,这是第一个,这是比较严重的。

  比较轻微的是,离色即我,色受想行这四种是流动变化的,但是另外有一个我是不变的,这当中有三种情况:一、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

  我是很广大的,色阴是很小的,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所以我的色受想行死了以后,我还是在的,我是广大的,一个大我,色存在大我当中,这第一个。

  二、或彼前缘随我迴复,云色属我;

  前面是讲大小,这就不讲大小了。说前言,在定中的所缘境随我迴复;他感觉到我的行阴是随我而转的,我要它生它就生,我要它灭它就灭,乃至于我出定以后,我对我的色受想行,是完全可以主控的,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休息就休息。所以色是属于我的,我是能受用,色受想行是所受用,是我的眷属,主伴的关係。

  三、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我比较小,色受想行四阴比较大,我必须依止四阴当中,我才能够相续的作愿,所以我在色受想行当中,受想行比较大,我就住在裡面。

  470总而言之,以上四种,都执着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个自我的相状,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更述转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前面我相的人死了以后的自我,他就更加的推论,毕竟烦恼,毕竟菩提;说我的内心有一个杂染的烦恼,也有一个清淨的菩提。

  他得到的答桉是什麽呢?烦恼永远是烦恼,它不会改变的,没有转烦恼为菩提这回事情,菩提永远是菩提。所以我们生命中二种体性,杂染法、清淨法是各走各的,彼此不互相抵触,我们顶多把烦恼给压住,我们不能够去断灭它。因为烦恼毕竟是烦恼,菩提是菩提,这二个是不能改变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他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真跟妄是独立的,妄想永远是妄想,真如永远是真如,咱们各走各的。

  佛法不是这意思,佛法讲「真妄不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说,你要迷惑,那全体是妄;你要觉悟,那全体是真。所以我们迷惑的时候是「全真成妄」,你要觉悟的话是「全妄即真」。我们佛教讲「真妄是不二」,他这个地方是真就是真,妄就是妄,那这二个永远不能改变。

  总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结论只有一句话,就是「用心别见」。他用他有所得的分别心,分别的去见真理。我们一再强调,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够在一种看破放下的情况可以体会,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它,就不是真理,动念即乖;仁者心动,一念方动,乌云遍布。

  外道其实他看到也没有错,他也看到了生,也看到了灭,也看到了有,也看到了无,也看到的增,也看到了减,看到的通通没有错。他错在哪裡呢?错在用心别见。你要不追求,一切法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一切法本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理就当下显现出来的,他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业发现,清淨本然,清淨本然,循业发现,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麽都不是了。

  这意思就是,法没有错,是心态错误,问题在心态错误。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没有错,他也看到了众生的生相、灭相、有相、无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真理只能够体会,不能够追求,这大家要知道。

  淨业学园131讲次 讲义293面

  辛七、计八无相。

  471当我们在修学《首愣严王三昧》,也就是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其实它整个重点有二个:一、破妄,二、显真。破妄跟显真之间的关係是怎麽样呢?

  蕅益大师说:如果是一个利根人,他的大乘善根特别强,烦恼也特别澹薄,他可以直接的去开显真如。也就是说,他直接观照现前一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入一种不思议境,就在一念不生当中,念念的把真如本性给显现出来,这种人不需要经过破妄的过程,他可以直接的正念真如。第二种人是钝跟人,就像我们这种人,我们有善根,但是我们有更麤重的烦恼。蕅益大师警告钝跟人不能直接正念真如,要先求破妄再求显真;也就是你在观你内心的时候,不能直接观即空、即假、即中,不可以!要先修空观来破除妄想。修空观来破除妄想,再修假观开显真如的妙用,再修中观入一念不生,它是要有次第的。

  很多人问我正念真如要怎麽正念呢?

  我们刚开始不要被这些话所蒙蔽,其实正念真如的下手就是破除妄想,你面对妄想的时候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随妄转念念之间就是在开显真如,就是「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你念念的迴光返照不随妄转,「不离当处常湛然」,它就是念念现前。真如是你本具的,你不用去求的,你越求,它就不是真如。

  所以在这个地方,他整个行阴的障碍都是他要对真如有所求,结果真如就风云变色,变成不是真如。也就是说,在整个行阴十种障碍当中,都是没有直接破妄,就直接要去肯定。所以初心学佛是先修否定法,再修肯定;你对你的妄想要先否定,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先求大死一番,然后彻底的破妄以后才直下承当,「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当我们在自利的时候是否定的,当我们要住持正法,弘法利生的时候,才能够肯定这一念心跟诸佛是不二的。所以你在肯定跟否定的操作当中,你要适当,才不会落入这十种的颠倒邪见。

  辛七、计八无相。

  这裡的无相指的是一种断灭。这八个法指的是什麽呢?色受想行,这四阴中它生起之前,他认为是断灭的,他灭除以后也是断灭无相的,所以四乘二就是八种无相的断灭。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这一个人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已经把想阴给消灭了,而微细行阴的生灭迁流活动现前。

  于先前所灭除的色受想三阴当中,他生起一种错误的执着。什麽执着呢?因为他认为色受想三阴消失了,他经过那麽长的时间,他也没看到生起,他就认为一个人死后是断灭无相的。发起这种断灭心,这样的心是违背佛法的实相道理,所以叫做颠倒;以断灭心为本修因,最后的结果是断灭之果。

  这地方是简单的总标,以下各别说明断灭见是怎麽生起的…

  正明本计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繫;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这个人在定中他看到四大的色阴消灭了,认为身形已经无所依託了。因为色身以四大为依託,能够去创造色身的四大都没有了,那身形消失以后当然也就没有,因为他四大已经被破坏了,色阴被破坏了,所以他认为整个色身已经没有根本,根被拔掉了。

  观其想灭,心无所繫

  我们心的活动是以想为本,于境起相;想阴消灭了,第六意识也就没有依託了,心也就没有根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

  感受消失的时候,我们色心二法这中间就没有一个中间连接传达的地方。你看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中间要有一人传递;说,我现在很痛苦,这痛苦的感受要经过受阴。你的色身产生痛苦,产生逼迫,是谁传给你内心呢?是看那个感受,受阴。受阴是色法跟心法之间的一个桥樑,一个连缀的桥樑,现在这受阴被破坏了,色身二法各走各的,你的色身走你色身的,我的心走我心的,二个都没有关係了。

  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阴”指的是前面色受想三种的阴性既然都消散了,色身也没有根本了,内心也没有根本了,色跟心中间的桥樑也被破坏了,纵然我现在还有一些生理的作用;这个生理的作用指行阴,还可以吃饭、还可以睡觉、走路,这种造作迁流,是靠行阴来维持。但是我心中已经没有感受、没有想法了,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样没有感情。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长大,但是它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跟我现在一样。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是如此的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像草木。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时候,那更是一种断灭无相的情况。

  他就由此类推,他这样子来加以勘验校对,他就坚定的认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出来了。因为根被破坏了,好像轮盘,开关被关掉了,只有剩馀轮盘的活动。如是循环有八种无相,四阴当中生前是无相,死后也无相,八种无相。

  更述转计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他从这样的死后无相,他就更加一步的转计,说出世间的涅槃、世间的因果这都是不存在的,一切法都是断灭空的,只有一个暂时的名字跟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的身心世界终究要归于断灭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他认为死后无相,最后他就生起断灭颠倒的邪论。

  这地方在古德的开示说,其实行阴的执着,主要就是四种执着,断、常、空、有。以体性上来说就是断跟常,要嘛就是断,要嘛就是常;在作用上就是空跟有。他这一段所执着的是认为「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世间上的生命迟早要断灭的,现在不断灭,死了以后肯定断灭。这样的思想当然就很危险,没有一种相续因果的思想。

  辛八、计八俱非

  “俱非”是什麽意思呢?他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双遮有无叫俱非。八个法指的是什麽呢?在色受想行四阴当中,都有一个非有非无,加起来就是八个法。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修大乘圆顿止观的人他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的流动现前。他在定中看到行阴是存在的,尚未消灭,但是受想是消灭了。所以他在定中等于看到二个东西,看到色阴现前。

  现前是什麽?非无。

  他同时也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灭了。是非有。

  所以他这二个是同时看到,他看到以后就产生执着,双计有无;所以他对于存在的行阴,他执着这是有的;对于已经消灭的色受想,他觉得绝对是没有的。所以他就以「有无」这二个之法,就自体相破。

  什麽叫自体相破?他以行阴的有,来破前面三阴的无,安立了非无,以有来建立非无;他同时也以前三阴的无,来破行阴之有,而安立了非有,以无来建立非有。因为他同时看到了色受想的消灭,他也同时看到行阴念念的现前。所以他只好认为,人的生命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这就死后堕入非有非无的颠到。

  正明本计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他在定中观察已经消灭了色受想,虽然见到行阴之有,但是他认为终归不是恆常存在的,所以有中有非有。而在行阴的迁流当中,观无不无;前面的三阴虽然没有了,但是他认为未来终将生起,所以非无。他进一步他说:非有当中有非无,非无当中也蕴藏着非有。如是的辗转循环,穷尽阴界;“阴界”包括色受想行四阴。他就安立了八种的非相,四阴当中每一个阴都是同时俱足非有跟非无二种相状,所以在整个四阴当中,随举一阴,都认为一个人死后,他是非有非无,是这个相貌。

  什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非有非无。

  更述转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话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他又转计,他不但认为自己的身心世界,他认为一切的万法诸行,一切的有为诸法,它的体性都是迁变虚假的,不真实的。为什麽呢?因为它是非有非无。

  内心啓发通达了悟,他认为一切法,你说它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虚实失措,非虚非实,含煳笼统,莫衷一是。因为你说它有没有,说有也不对,说没有也不对,这样子的虚实失措。到底它是真实的呢?还是虚妄的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含煳笼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他执着一个人死的相貌是非有非无,后际昏瞢,在未来的生命中,可以说是茫然无知,无可道故。所以他认为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法是不可以宣说的,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所以你只能够说,不能讲!他认为真理是不能宣说的。这样就堕落外道种性,而迷惑我们的菩提真性,这第八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一段可能很多学过〔唯识〕的人会产生疑惑,因为〔唯识〕的实相正是建立非有非无,〔唯识〕的中道实相就是非空非有。那跟这个思想是完全一样,怎麽说他颠倒呢?

  这地方的意思,我们加以解释:

  我们在分别一些微细外道的法的时候,你要去读他的絃外之音,他讲这一句话心态是什麽?而不是他讲话的内涵,这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态。

  外道讲非有非无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一种昏瞢的状态,他的内心是不决定,他自己是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到底是没有?他是昏瞢不清,无可道故。

  佛法讲非空非有是一种方便,是破你有的执着,破你无的执着,他是开方便门而示真实相。这二个是不同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方说,〔禅宗〕有一个公桉:有三个好朋友相约去出家,到了一个大道场以后,知客师出来,知客师要出来审查看你发心对不对。问第一个说:你为什麽出家呢?他说:我爸爸叫我出家的。啪!打一个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一点主张都没有。第二个一看哦!说我爸爸叫我出家不行。第二个出来,知客师问你:你为什麽出家呢?我自己要出家的。啪!你自己要出家的,你爸爸没有同意你就敢出家,自作主张。第三个看两个都挨打。第三个上来,你为什麽出家?我爸爸想让我出家,我自己也想出家。啪!油头滑嘴!三个都挨打。

  从他所说的法三个应该总有一个是对,因为三种可能性而已,但是结果是三个都挨打。诸位要知道,禅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不是打那个法,但破其心不破其法。因为禅宗的祖师感觉到你讲一句话的时候,仁者心动,你有攀缘心,你的心没有真正安定下来,打你那个有所得的攀缘心,不是打你说的法。禅宗从来不管你讲什麽话,根本不甩你说什麽话,但是他会去感觉你的心态是什麽。外道讲的话跟佛法完全一样,非空非有,但是外道讲一段话的时候颠倒邪见。佛陀说,非空非有,那是善巧方便。这地方你要清楚,二个人用心不同,一个是在含煳笼统执着的心讲出来,一个是大智慧的佛陀开设方便,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安立的善巧方便,话是一样,但是内涵不同。这地方大家要把它拣别出来。

  辛九、计七断灭。

  “七”,七个处所,外道在禅定当中,他启发了天眼通,看到整个三界当中,他认为有七个处所是不断灭的。也就是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这七个处所指的是三界的七个处所。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这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知见跟这个人过去的个性是有关係的。

  这一个人他在修学止观的时候,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生灭的流动现前。现前以后,他在定中看行阴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但是他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什麽叫“后后无”?行阴的相貌是生(存在的意思),生了以后又变成灭又没有了,没有以后又生又没有,又生又没有。

  但是这个人他在生跟灭的二种相貌,他只看到后后无,他只看到灭相念念的现前,这个人生相没看到。没有看到的时候,这个人就堕入七种断灭论,这个人看事情会被自己的思想误导,我们说这种人比较悲观,只看到灭相。

  只看到灭相会有什麽结果发生呢?产生七种的结果…

  分别其相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捨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他就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不再生起的;

  或计身灭。指二个处所,“身”指色身。色身指的是什麽呢?包括四大部洲的人民,也包括了六欲天二种的众生,他的色身消灭以后不再生起了。(二处)

  或欲尽灭。欲尽灭指的是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欲界的贪欲已经穷尽了;他认为初禅的欲望消灭以后,这三界的欲望永远就消灭了,初禅的欲是断灭。

  或苦尽灭。苦尽指的是二禅,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他心中已经没有苦受(以忧为主),忧苦的感受消灭了。

  或极乐灭。极乐指的三禅,离生喜乐地;它是整个有为快乐当中最快乐的,他就认为当三禅的有为快乐消失以后,也终究是断灭。所以三禅殊胜的快乐,也终究要断灭。

  或即捨灭。即捨灭包括了四禅跟四空二个处所。四禅是捨念清淨地,是捨念;四空是捨色身,不管捨念捨身都是属于捨。他执着四禅四空的捨心,一旦捨了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

  所以他就辗转认为,在三界当中(前面说的七个处所)现前虽然暂时存在,但是终归要消灭,而这个灭了以后就不再生起了,也就是终究要断灭的。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他等于是在整个行阴当中看到了灭相,他没看到生相,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下一科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人,他在生灭当中他只看到生相,这二段是对比的。

  辛十、计五现涅槃

  他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五个处所的安乐,常住的、是不坏的就是涅槃。也就是说,他认为三界当中就有涅槃,不必离开三界要灰身泯智才会出现涅槃。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他就在想阴破坏,行阴现前的时候,他在行阴的生相念念现前的时候产生了执着。他认为生命是以生为本,不是以灭为本,他认为灭是暂时的,一个人暂时的消灭,但是终究要生起的。所以他从长久的生当中,他就发觉在三界当中,有五处不生不灭的涅槃处存在。所以他的这个执着跟他的思考模式有关係。

  分别其相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迴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淨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五处涅槃指的是什麽呢?

  第一个是讲到六欲天,他以欲界的六欲天为正式的转依;“转依”,我们生命的究竟依止处,也就是涅槃的意思。

  为什麽他会认为六欲天是涅槃呢?因为他

  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他以他的天眼通来观察六欲天的依正二报,不管他依报的宫殿是何等的庄严,他身心的正报是充满了光明,而这光明是超日月。所以他认为六欲天的依正二报,是值得我们爱乐心慕的,这就是涅槃了,就是一种究竟安乐处。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天眼通观察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已经没有三界的忧恼,而受种种的喜乐。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或认为二禅定生喜乐就是涅槃。为什麽呢?内心没有微细的忧苦。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离喜妙乐地,身心世界种种的妙乐现前,这就是最殊胜的涅槃。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迴生灭性故。

  他认为四禅的捨念清淨地,他能够捨除痛苦,捨除快乐,而且更重要是,不受轮迴生灭性故。因为四禅有一个特点,大三灾不能破坏,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在坏劫破坏三界的时候,四禅不可破坏,不受轮迴的生灭性故,所以他认为四禅是究竟涅槃。

  因为他执着这五处是涅槃,因此而迷失了有漏的生灭果报,把有漏的果报当作无为涅槃的理解,而依此五处的涅槃来当作最胜依故,最清淨的人所依止之处。而最清淨的人是佛陀,他认为这就是佛陀依止的处所,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472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他也是一种颠倒的邪见。前面从生灭当中他是执着灭相,这个是执着生相。

  《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要远离六相,大乘佛法的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在体性上远离生相灭相;在相状裡面,远离染污相跟清淨相;在作用方面,远离增加跟减损相,这六相都要远离,这样才能够契入中道实相。

  我们一个人的执着…你正念真如的时候,真如是无相的,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熏习很多、很多的色受想行识,很多很多的想法这都有相的,会把你过去的想法逼出来。你看有些人他过去生就比较悲观,他在修禅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断灭的思想;有些人是主动积极乐观派的,他就会产生常见涅槃的思想。这都跟你过去的种子有关係,你一不小心你就被你自己骗。被谁骗呢?被过去的你骗。因为这些色受想行识就是过去你造作痕迹,你现在要把这垃圾清掉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前面十种的行阴,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显现出来的。

  庚三、结过劝示  佛陀结示过非,劝勉我们要好好的注意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前面的十种魔境是怎麽来的呢?

  这十种心中的狂解(邪见)颠倒,都是我们在行阴的时候,用心交互;我们同时在正念真如,我们以空假中三观来照这一念心性,观察这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这时候跟行阴的相貌真妄交攻显现出来的。

  这地方的五阴魔境还是你自己显现出来的,自己骗了自己。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一般的众生他遇到这个相貌,他当然不会迴光返照,只好心随境转,就以迷惑当作正解,就以为自己成就圣道,或认为自己就是断灭,大妄语成,终究堕入无间地狱。

  诫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

  佛陀劝勉我们一定要将佛陀真实的法语,在佛陀灭度以后的末法,魔强法弱,要使令一切修止观的众生,都能够觉了斯义,对这十种的魔境要如实的觉了,用智慧来观照。绝对不要使令你内在的心魔,引生你重大的罪障;“孽”,祸害的根源、罪业。保持我们止观的功德,也保护修行的大乘善根,来消灭我们心中的邪见。

  473

  劝修真道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淨标指。

  开导修止观的众生,能够开解真义,真实了解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义,对无上道不遭外道邪见的歧路,心中也不要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成就自利的功德),作众生清淨的标指(利他的功德)。

  这段经文的意思说,段经文佛陀讲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我们要不修止观,当然什麽事都没有,我们就顺着过去的习气,我过去做什麽,我现在还做什麽,顺从五阴,五阴要你干嘛,你就干嘛!所以你跟五阴两个就处得非常好,你也喜欢它,它也喜欢你。但你一旦要修行,这事情就麻烦了,有人不肯。你过去生当中所熏习的感受、想法,它不同意了!就是所谓的「用心交互,真妄交攻」,所以你一旦要修行,你肯定有事情。你说,我修行的时候风平浪静。你没有修行,因为你风平浪静,表示你跟五阴两个是和合无争,这样才会风平浪静。五阴的方向是顺生死流,你是顺涅槃流,这两个当然是汉贼不两立,真妄肯定是要去交攻的嘛!交攻的时候,它一定把你过去储存的垃圾表现出来,这每一个修行人迟早要面对的。

  佛陀只告诉我们一个观念,怎麽办呢?只有一个方法「觉了斯义」。佛陀并没有说你要把谁断掉,就是启动你的觉悟。

  诸位,《愣严经》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佛陀只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你要把你心中的觉性启动起来,不迷、不取、不动,只有「不迷」最重要。五阴不可怕,但是你一迷惑的时候就变成很可怕。色受想行识,它只会在你颠倒的时候活动,你越颠倒它越喜欢,但是光明一出现的时候,它就消失掉,五阴就像露水一样,太阳出来它自然消失掉。奇怪,我明明刚刚有这种感受,我们过去也经常有这样的经验,我很想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去拜佛静坐的时候,欸!做这个没有意义的,但是当时我真的很想做。是怎麽回事呢?五阴的活动,它是欺善怕恶的,只有你颠倒的时候它对你有作用,你心中光明一出现的时候,五阴就完全消失掉。

  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是你能够加强你的观照力,你不能要求烦恼不来,不可能!烦恼它不会放过你,你过去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它现在是你的好朋友,熟境界,肯定放不过你。所以在这地方最重要就是「觉了不迷」,你一定要事先知道,经常保持觉照的功夫,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你一定要把手电筒打开来。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你心中一定要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是最重要的。

  474

  我们修行人啊,有些人修行很快,很快就进入状况,有些人他的修行,他很用功,善根也很强,方法也对,但是他就是跟过去的烦恼妄想纠缠不清,跑不出来。问题出在哪裡呢?方法错误。你一个人要进步,我刚刚讲过,你不能太肯定自己,你肯定自己,你过去的烦恼习气正是大欢喜。

  蕅益大师提醒我们末法众生要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再修中观。修行人要先否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你动一个念头,你要告诉你自己,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先否定它,不管对不对,先否定它,不是这样子、事情不是这样子。如果它是真实,你否定它,时间久了,它还是会出现,因为真理是不能否定的,但是妄想你一否定的时候,他就消失了。如果你否定以后他就消失,那真的是妄想,如果你个想法是真实的,它经得起你否定。就像智者大师说的,你遇到相状的时候用火去烧它,如果是真金它不怕你火烧;你这想法是随顺真理的,你否定它,它还是会出现,但是它不是真金,你一烧它就消失了。

  所以你一个修行者,尤其是初学者,诸位,你要能够在菩提道当中一路走过去,一定先用否定的法门,你一定要否定你自己的想法感受,你才能够进步的,你会进步很快。否则,你会觉得好像修行很久,原地打转,昨天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因为你就是一路的肯定你自己,所以你就很难改变,很难超越。

  己五、明识阴境

  前面的色受想行完全消灭,这时候识阴现前。“识”什麽意思呢?我们内心最深处那个微细的明了分别的功能;前面的“行”是造作迁流,这个“识”就是了别,明了分别。

  (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斥邪结正)

  庚一、总示阴相   拢总的指示识阴的相状

  (分四:辛一、结前行阴尽相。辛二、正明识阴区宇。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行阴尽相

  淨业学园132讲次 讲义296面

  本经在整个结构当中,它就是一直在分别我们生命真跟妄的问题,其实《愣严经》就在讲二件事,什麽是真实、什麽是虚妄的,这二件事情。真实的当然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讲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现前一念心性」,这是真实的。但这真实的心性当它一念妄动以后,我们就出现了五种的虚妄相,色受想行识。色是最外层,然后受想行识,好像我们穿了五件衣服一样,色阴破坏了受阴现前,受阴破坏了相阴现前,乃至于行阴破坏了识阴现前,五阴的现前它是一层一层的。

  前面行阴它穷尽的相貌是什麽?我们一个人把生灭的力量破坏以后,到底他的行阴穷尽是什麽相貌呢?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囉,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他一个人在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他的行阴穷尽是什麽相貌呢?

  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这时候一切有为世间的体性,包括幽隐轻微的生灭扰动之相,而这种扰动之相是一切有情众生一种生灭的根源,叫同分生机;“机”就是生命活动的开始,像一个开关一样,你一打开它就开始活动,你把它关掉它就不活动。这整个生命活动的根源,他突然间完全破坏。

  这是什麽意思呢?

  沉细纲纽,补特伽囉,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补特伽囉”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当中深沉微细生命的纲纽(开关),生命流动的开关消灭了。为了酬达业力,这种微细的流动,行阴整个消灭了,整个三界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穷尽;“感应”是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穷尽。

  行阴到底它扮演什麽角色呢?

  行阴我们不容易感觉,譬如我现在有一个感受,我有一个想法,这很容易清楚。那行阴代表什麽?我们常常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也会流到未来;既然是水流,那有时候这波浪打得很漂亮,有的波浪打得很丑陋,这我们就不管。问题是那个水流为什麽会流动,它为什麽会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个水流流动的力量是怎麽来的?我们看大海它不断的在动,那个动力是哪裡来的?生命的水流它的流动力是行阴,所以行阴一破坏的时候…我们前面在讲耳根圆通的时候,讲「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就是行阴破坏以后,寂灭(第八识)现前,第八识是个寂灭,微细不流动的水流。

  当然这个地方还不是真实的心性,所以古人说:「莫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一重关。」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识现前,真如它不是无念,真如它是无住而生心,它无念中而有念,有念中又是无念,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在行阴破坏以后它的确,这个修行者他完全进入到一个无念的状态,因为他生命的水流的力量完全被破坏了,「酬业深脉,感应悬绝」,那个推动因果招感的力量完全消灭,这时候叫行阴穷尽。

  辛二、正明识阴区宇        识阴是什麽相貌?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前面是把整个行阴破坏了,这以下是把识阴的相貌表现出来。

  于涅槃天,“天”指的是真如佛性。这时,对整个真如佛性将要大开明悟,还没有明悟,但要明悟。讲出一个譬喻,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公鸡天亮的时候叫三次,他这个是最后一次叫,这时候你远远的看到东方,往东方看过去光明之色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太阳将要出来,但是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已经将要出来。在整个昏暗的天地当中,已有精色,已有一些少许的光明之色出现,这个就是识阴。

  表现在我们整个身心世界是怎麽回事呢?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什麽叫做“虚”?虚就是他不再有感受,受阴破坏了叫虚,他已经不受一切法;“静”寂静,不再有妄想,想阴破坏叫做尽。“无复驰逸”就是不再有生灭迁流,这就是行阴破坏。所以在整个见闻嗅尝觉知,受想行三阴完全消灭。所以他的内六根外六尘,是湛然光明合为一体,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完全没有能所对立的差别。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

  他能够深达十方世界有情的十二类生,生死流转以来它的根源在哪裡?它的根元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执受。他能够观察生命执受的根元,而且不再招感三界的果报。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在十方世界已经在诸生命差别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指的是什麽呢?

  古德解释说:识阴的共同点就是「六已销,一未亡。」因为我们过去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根的障碍破坏了,但是一精明现前。但是这个一精明,还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一”还没有销亡,但是六根已经销亡了。

  第八识的精明之色,已经不再隐没不现,而是分明的现前,识精元明,清楚的现前;识阴微细的相状也完全发明出来,这就是识阴区宇。

  〔唯识学〕认为生命的缘起是有三能变,真如不守自性以后一念妄动以后,变成阿赖耶识,叫初能变;变成第七意识叫二能变,执我,有一个我的感觉;到了前六识开始对外境了别。而这样的一个第八识正是我们很微细、很微细的障碍。从〔唯识〕的角度,万法唯识,所变现的万法是无量差别的,但是能变现的心识是没有差别的,而这能变现的心识正是第八识现前,所变现的万法完全消失。完全摄用归体。这时候生命只剩下一个明了寂静,寂静又明了的心识,但是这个无念的心识还不是真如,还有一个薄薄的障碍存在,还有一个根本无明,一念的妄动存在。但是他已经把整个生命的差别相完全消灭,所以在整个十方世界当中,已获其同。

  三能变:(1)异熟能变,又称第一能变、初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2)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即指第七末那识。(3)了境能变,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        什麽叫识阴穷尽之相呢?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在整个众生所招感的生死果报当中,已经获得一个共同的心识(指第八识)。假设你在第八识中继续用功,照样观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继续往前走,最后会怎麽样呢?

  销磨六门,六根的差别功能消灭掉了;合开成就,六根一合就是识精元明,开的话就是六根。所以见闻通邻,互用清淨,六根互相的通达,而且六根能够互用,眼睛能够听,耳朵也能够看。在整个十方(器世间)世界跟有情(正报世间)众生,就像琉璃宝一样,身心世界内外是光明透彻,唯一心性,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识阴是我们最微细、最微细最后的一道障碍,它的相貌是明了而寂灭。它差在哪裡呢?我们经文来看,它还有一个内外的对立,有一个能变现的识,一个所变现的万法。所以当我们把能所完全破坏时后,内外明彻,这时候就真如本性现前。就像古人说的:「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菩提」。不但我的心识无上菩提,所变现的山河大地也是无上菩提,能所双亡,这时候妙用现前。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是怎麽来的呢?

  “罔象”指的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如幻如化的假象;“虚无”前面的罔象指的是作用,虚无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寂的。一种违背真如的妄想,以为其本。

  本经用「罔象、虚无」这二句话来形容第八识是非常的恰当。因为第八识它的功能就是集起,它在因中集合前七识的种子,在果中它生起前七识的现前;从因地上它集合前七识的种子,所以它是虚无的,它体性是不真实。什麽叫第八识?它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识,它没有实体的。比方说,什麽叫淨律学佛院?就是有很多人结合在一起叫淨律学佛院,如果这些人全部散开了,就没有淨律学佛院了。淨律学佛院这个假名是安立在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产生一定的作用才叫做淨律学佛院。第八识就是把我们过去善恶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才叫第八识,所以它的体性是虚无的,它变现作用的时候是罔象的,是如幻如化的。

  所以你从「罔象、虚无」这二个字,你就能够去体验第八识的体性跟相状。

  庚二、别明发相(分十:辛一、因所因执。辛二、能非能执。辛三、常非常执。

  辛四、知无知执。辛五、生无生执。辛六、归无归执。

  辛七、贪非贪执。辛八、真无真执。辛九、定性声闻。

  辛十、定性缘觉)

  辛一、因所因执

  “因”,他认为识阴是一切万法生起之因;也就是万法的究竟依止处叫做因,他这样认为。“所因”是一切万法是从此而流出,万法是所因,第八识是能因,它产生这样的执着。

  心游两边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当知!修行大乘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这个人已经能够穷究行阴生灭之相,“穷诸行空”的意思是把行阴给消灭了。这时候第八识的识阴现前。八识是什麽相貌呢?已灭生灭,这时候整个生命的流动之相完全停下来,第八识是一个寂灭的相状。但是这个寂灭缺乏什麽呢?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在这识阴的寂灭当中,他精妙的真如本性却还没圆满通达。

  第八识跟真如本性差在哪裡?真如本性能够生起妙用,第八识不能生起妙用。

  所以讲他在寂灭当中,那精妙的作用还不能够现前,第八识的相貌是这样。

  迷执成堕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沕+曰),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婆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人他在识阴现前的过程当中,他就在禅定中观察自己的六根身之间的隔合。他已经能够开合自在,六根能够开能够合;他也能够跟十方众生诸类通觉,他能够进入在众生共同的知觉,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第八识流露出来的,所以他能够跟一切众生同一个知觉。

  这地方诸位要知道,他没有说跟十方诸佛同一知觉,这一句是关键。识阴是跟十方众生同一知觉,但是跟十方诸佛不同一知觉。

  觉知通(沕+曰),能入圆元。

  彼此的知觉是互相周徧圆满的,我周徧到你的地方,你也周徧到我的地方,能入圆元;“圆元”就是第八识;“圆”指的一切众生是互含互摄的,“元”指的是一切众生的依止处。

  他就在这样的一个圆元当中,若于所归立真常因,对一切法所皈依的的八识把它当作是真实常住的因,而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这时就堕入因所因执,认为第八识是阴,一切万法是从第八识所生起,堕落到外道娑毗迦罗(黄髮外道)他们所说的冥谛;一切法都是冥谛所生的,最后还归冥谛,成为外道的伴侣。475迷失诸佛菩提的功德,亡失大乘的正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就是安立第一个有所得心,第八识当作一切法生起之因,也以第八识为一切众生最后皈依之果,违背了大乘的圆通(真如本性),而背离了涅槃的功德,生在外道种性。

  这段经文,「非因计因」,他认为第八识是能生,一切万法之所生。

  这一句话学过〔唯识〕会觉得,对啊!〔唯识〕就是这样讲,你怎麽说他是外道呢?

  我们还是那一句话,佛法讲万法唯识,它是要破唯识的,〔唯识学〕它是安立唯识以后破唯识的。佛陀告诉我们第八识变现一切法这是不正常的,有情众生的根本就是第八识,所以佛陀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是说,这是不正常,你要破的,但是外道是认为这是正常。同样讲一句话,口气不同,诸位懂这意思吗?外道认为第八识变现一切万法这就是真实相。佛陀说:万法唯识,是因为你颠倒,所以你才有阿赖耶识,所以你要把阿赖耶识破掉。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讲得好:「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佛陀是把这个根本讲出来,佛陀的目的要你把这根本拔掉;外道是认为把这根本当真实。讲的话口气一样,但是目的不一样,所以诸位要体会,他讲这一句跟〔唯识学〕讲的话完全一样,但是唯识讲这一句话的目的是要破它,外道是要建立它。

  辛二、能非能执

  “能”他认为识阴是能生,“非能”一切众生是我所生。在第八识又加一个“我”出来,我的第八识是能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在一切法中安立了一个“我”。

  心游两边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个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他已经把行阴的整个生灭相超越了,但对于第八识的精妙还没有圆满的证得。

  第八识的“精妙”怎麽说呢?第八识毕竟不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诸位要知道,第八识是不能完全破坏的。行阴是生灭的根源,这要完全破坏,你一点不能客气。但是你遇到识阴就不是这种口气了,因为识阴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它是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你把第八识破坏你也完了,你就断灭了。

  所以他只能够说,他在寂灭当中,那种不生不灭精妙光明的妙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第八识是不能断灭的,迷了以后叫第八识,悟了以后叫真如本性。

  迷执成堕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对于他所皈依的第八识,把它览为自体。

  这地方就有问题,前面是说的第八识变现一切万法,这地方把第八识当作自我。当作自我以后他就说,这法界当中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第八识流露出来的,我创造了宇宙万法,我创造了山河大地。这一个人就堕入了能非能执,我为能生,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色界的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这个大自天是色界的天顶。他现无边身,他认为他能够显现无量无边的众生之身,能够变现、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为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徧圆种。

  认为我为能生,一切众生是我所生,我是一切法之因,一切众生是果,违远了圆通本性,也背离涅槃的功德,死后生大自在天的我慢的徧圆之种;这是我为能生,徧满在整个法界之中。

  古德说:前面第八识的能生,一切万法是所生,是法执,是很微细的;这个地方是把它览为自体,就是我执。前面认为有一个第八识存在,他会变现万法,这一段是说这一个第八识是我,把它览为自体,变成我能变万法,这个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样。

  辛三、常非常执

  这地方是认为第八识是能变现,而且他是真常的,一切万法是变化的。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样,就是他把行阴破坏了,这时候不断的去思惟观照第八识,但是还没有把第八识破坏。

  迷执成堕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就在“所归”指第八识,对所归的第八识,当作整个究竟生命的不生不灭的皈依处。第八识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他就把第八识执着它是不生灭的,他只看到不生灭这一部份。他就自己怀疑,我的身心世界是第八识表现出来的,乃至于整个十方虚空一切万法也都从第八识所生起。第八识是一切万法所宣流的处所,无不从此法界流,而这个第八识生为一切法的根本是真常,是真实常住之身,作这种不生灭的理解。在整个微细的生灭当中,他就预先执着第八识是常住的,迷惑了无生真如,也就迷惑了生灭的第八识。

  迷真才会起妄,他因为还没见到真如,就把第八识是当真如解,就把第八识的生灭相当作不生灭。所以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就安住在深沉第八识微细的生灭当中,就不想进步了,把第八识当作真实常住的佛性看待,这个人就堕入常非常执;他认为第八识是常住的,一切万物是非常住的,就堕入到大自在天,他就认为一切法是大自在天所创造的,大自在天是常住的,一切法是生灭,迷失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他是安立的因依心,认为第八识是一切法之因,第八识为整个生命的皈依处;一切法从第八识生起,最后还是回到第八识,它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违背了圆通的佛性,也背离涅槃的功德,而生起倒圆种,颠倒的认为第八识是一切万物的生起跟依止处所。

  蕅益大师有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知见,他说:「本是心生天地,今者反谓天地生人。」

  这观念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能生的第八识,它创造了我们,它也主宰了我们,这个就是天地。这是我们中国说的天地,所以我们自己的吉凶祸福,我们自己作不了主。是谁作主呢?天地鬼神作主,而这天地鬼神是常住不变的,我是生灭的,我死了以后,我还回到天地去,我就排班,等天的下次再把我创造出来,这样是错误的!

  我们的心把天地创造出来,不是天地把我们创造出来。这个思想在我们中国的演变,不但印度有这个思想,我们中国的文化有这种思想。你看孔夫子他所弘传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道统从什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不要讲太远,近处就是周朝的周公所安立的道法。

  周公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在哪裡呢?

  他改变人对生命的态度。商朝要灭亡的时候,周文王领兵来讨伐商朝,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商纣王给灭掉了,一个月的时间。灭掉以后,这时周公就招集整个干部会议,检讨商这麽大的国家一个月就灭亡了,这是怎麽回事呢?一个月不是很长,因为古时候都是用走路的,从这个地方到打仗的地方要走好几个礼拜,几乎是一打商纣王就灭掉了。后来发觉,商朝的思想模式有问题,商朝的文化是以神为本,他认为人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商朝为什麽到最后失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周公安立的,他认为商朝之所以会灭亡,是失掉民心。比方说他为了祭祀,他可以杀很多人来供养神,他以神为本,他不把人当一回事,遇到灾难,天上出现凶灾,就把那些人全部杀死,供养鬼神。所以他完全失掉民心。到了周公的时候,他把文化改变了,他安立以人为本,所以在商朝他们的信仰,是敬仰天地鬼神。到周公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观念很重要,他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你的吉凶祸福跟鬼神没有关係,天地不能主导你,是你自己作主,所以他就安立以人为本。所以为什麽儒家思想安立了仁义道德又制礼作乐,他就告诉我们自己,你的吉凶祸福是你自己作主的,儒家思想是打破过去以神为本的思想。以前是尊重鬼神崇拜,到了周公以后,开始建立个人修养,一个人好好的修行,你自然能够创造你的生命,所以人的吉凶祸福跟天地鬼神是完全没有关係的,这一点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改变贡献非常大,而孔夫子就是继承这个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然佛法更高,佛法是以佛为本,它不是从人的善念,它是观照到人的佛性,那个觉性。

  那这个思想不管中国也好,印度古老的思想就是天地鬼神创造万物,主导万物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常非常执。

  辛四、知无知执

  意思是说,第八识是有知觉,第八识创造了一切草木万物,那麽这样讲,草木万物也应该有知觉才对啊!因为是有知觉的第八识创造出来,它们应该也有知觉,是这个意思。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的生灭相被超越了,而寂灭相现前,但是精妙的佛性还没有完全的显现出来。

  迷执成堕    若于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ㄒㄧㄢ)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所知”指的是第八识。他认为第八识的知觉是徧满法界的,知徧圆故。他就认为既然第八识的体性徧满法界,所以他的知觉也应该徧满法界;他认为十方草木也应该有知觉,它的知觉跟人完全没有差别。所以他就辗转计度说,草木死了以后就变成人,人死了以后也会变成草木,有情无情互相轮迴 。

  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心中对于有情无情完全不能加以辨别,因为这二个都是有知,只是形状不同,对于这样的看法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就堕入到知无知觉,认为草木是有知的,实际上它是无知的。

  婆吒霰(ㄒㄧㄢ)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婆吒”外道的名称叫避去,“霰尼”有军。这二个外道都执着这一切的草木都是有知觉的,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他认为第八识的知觉不应该只存在第八识,应该普徧的在一切的草木万物当中都有知觉,叫计圆知心,成就虚谬之果,最后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生起颠倒知觉的种性,把有知觉的认为是无知觉的,无知觉的认为有知觉,倒知种。

  476

  佛法把一切万物是分成三类,因缘法是不能溷滥的:第一类是有情众生,他是有生机也有知觉,他有生长功能,他也有感受想法。二、无情的草木,无情的草木是有生机而没有知觉,有生长功能,但是它没有知觉。三、是山河大地、水火,是没有生机也没有知觉,三种的差别。这个人是三种完全溷滥,草木也有知觉,人也有知觉,人死了以后变草木,草木以后变成人。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思想是佛性跟法性互相溷滥。蕅益大师说:你在迷的时候,佛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法性,这二个不同;佛性是有知觉的,法性是没有知觉的,在迷的时候是这样。你要悟了时候,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在我们凡夫颠倒的心,你不能够说法性就是佛性,不能这样讲。

  他这个地方就是说,佛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从凡夫的角度这观念是错的。

  第八识的整个执着它是越来越微细,等于是探讨整个生命的根源,从生命的根源当中,安立我执跟法执的差别,这二个观念,不是我执就是法执。

  淨业学园133讲次 讲义299面

  辛五、生无生执

  我们这一科讲到五阴魔境的最后一个魔境,识阴魔境,识阴它的形相是甚深微细的,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去了知的。在『成唯识论』中讲出一个偈诵,把识阴作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明,它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这个偈诵就讲出了它的四种相貌,所谓的「因果染淨」四种相貌。无始时来界,“界”指的是种子,阿赖耶识它的功能,它能够摄持我们过去生无量无边有漏无漏的种子,这讲它的「因相」,它有摄持无量功能的相状;一切法等依,就是说它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它会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人天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这是它的「果相」。因跟果又有杂染跟清淨的差别,所以“由此有诸趣”,这指的是杂染的因果,假设我们在因果当中执着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就变成整个六道的因果;“及涅槃证得”,这讲清淨的因果,假设我们在因果当中能够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平等的心性来面对因果,这时候就成就涅槃。

  所以说,整个阿赖耶识我们掌控「因果染淨」这四个相貌,你就很清楚了。在十种的五阴魔境当中,前面三个是偏重他的因相,执着阿赖耶识为真实的自我,它能够主宰一切的万法,它是曰着能生的因相这一方面来执取的。在四五六七八这五科当中,他所执着的是它的果相,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杂染的果产生执取;后面二科是对清淨因果的执取,对涅槃的执取。

  辛五、生无生执

  这是对第八识杂染果报的执取。生无生是什麽意思呢?第八识它变现了四大,他以为这个四大能够生起一切万法之因,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生起的因,它本身不是能生,执着四大为能生,叫生无生执。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一个修止观的人已经把第七意识的相貌给破坏了,而寂灭的第八识现前。

  我们刚刚讲过,第八识有二种相貌,第一个是杂染相,第二个是清淨相。当我们刚开始接触第八识的时候,当然还是在杂染相活动,杂染相是一种麤重的相状。

  这个修行人在这寂灭的第八识当中,他还是在第八识麤重的状态中活动,对于第八识清淨精妙的相状还没有完全的证得,他还在杂染生灭的因果上活动。

  迷执成堕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淨,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在圆融的一心,这时他已经是六根互用,而且对整个六根互用可以说是神通自在,他随时可以以眼根生起种种的观照,也可以以眼根生起种种的听闻等等。他就在圆融变化六根当中,他就执着六根能够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而这六根是四大所成;既然六根有这样的作用,四大也应该俱足这样广大的妙用才对!眼根能够去看东西,眼根也可以去听闻东西,四大之根是不可思议的。依止这样的思考,求火光明,火中求广大的光明,他认为光明一定从火中而来;乐水清淨,他就追求水中的清淨润泽;爱风周流,追求风大的周徧流动;观尘成就,观察地大它能够成就一切的山河大地等等。四大当中各有各的尊崇,各有各的供事,外道他有事火外道,事水外道,事风外道,事地外道,因为他认为四大有不可思议的妙用。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认为四大之体能够发起万物的妙用,而以四大为常住不生灭的理解,这个人堕生无生劫;他执着四大为能生,实者四大并非能生。在整个印度当中,迦叶波(事水外道),婆罗门(事火外道),这二种外道就跟他作伴侣。一生当中勤劳他的内心,役使他的色身来侍奉火,希望火中赐给他光明消他业障;崇拜水希望水能够给他种种的润泽等等,乃至于依止四大能够求出生死,而成就不生不灭的涅槃之果。当然他的结果就是,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迷失诸佛菩提广大的功德,也失去大乘善根的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第五种执着,向外攀缘四大崇事遵奉,迷失内心的功德,而尊崇无知的地水火风四大之物。因为你依止的是一种虚妄之因,当然追求的是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起颠倒知见的外道种性。

  四大它不是能生,它是所生,它是被动的,它本身没有主动权。蕅益大师在这一段说:其实四大之性是个人的循业发现。你福报很大,你看到的四大全部都是安乐的功德相,你业障很重,你看到的四大都是苦恼。四大怎麽能够作主呢?是你内心的业力作主,你循业发现。比方说,有些人喜欢买水晶的念珠、沉香的念珠。那麽到底这水晶、沉香有没有效果呢?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很难讲!你要福报大,你有那种善业力,你就可以把它好的一面启发起来;你要是业障重,你接触的东西对你通通是伤害。从《愣严经》的角度,每一个法都俱足功德相,也同时俱足过失相。火,有些人去接触它很温暖,有些人一接触它热恼。火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它本质就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我们前面讲四科七大每一个法都是这样,你怎麽能够把四大当作功德能生的一个性种呢!你是心外求法。

  辛六、归无归执

  “归”,趋向。他认为只要把四大的根身灭除了,就能够趋向空无的涅槃。这个思想跟前面完全相反,前面是追求四大,这一个是非常讨厌四大,他认为四大是障碍他趋向涅槃唯一的障碍。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在整个第八识的麤重跟精妙当中开始抉择。他怎麽抉择呢?

  迷执成堕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对于圆满湛明的心中;“圆明”指的是第八识。他执着湛明虚无体性,这时他就认为这是我的究竟归依之地。怎麽办呢?非灭群化,他就想要去消灭四大所成的根身世界,他觉得色身对我是障碍;你看我有老病死就是有色身,我要没有色身我就不会生病、就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所以他就想要去消灭四大的根身,以永灭依为所归依;他认为一旦我的根身消灭了,我明了的心就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这就是永恆安乐的归依处,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胜解。这个人他堕入到归无归执,他心中想要以远离四大的空无为所归依之境,而事实上,它不是真实的归依处。在法界当中,比方无想天,还有舜若多(空性之神),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依止圆虚的虚无之心来当作因地,而成就空亡之果,在因地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在果地上也背离涅槃的功德城,生起断灭种。

  他认为只要把四大断灭了,就所作皆办了。前面一科是把四大讲得不得了,功德庄严,这地方是把四大讲得一文不值,身是苦本。

  佛法对于色身也不会很排斥,当然也不能执着。根身世界是苦恼没有错,但是问题不在你的色身。在《遗教三经》裡面讲到,有些人他用手去造业,他就想要把他的手砍掉,有些人用嘴巴造业,他嘴巴就不讲话,其实问题不在根身。佛陀说:牛车跑错地方,你打车子是没有用的,车子是无辜的,是牛出了状况。所以我们在整个身心世界你会感到痛苦,那是内心中有业力跟烦恼,跟色身没有关係。你看,佛陀也有色身啊!佛陀的色身对他不构成障碍,佛菩萨的色身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你把色身灭掉了,问题不在色身,问题是我们烦恼的心。

  所以你看《愣严经》的思想,就是讲顺逆皆方便。《愣严经》认为外境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说:欸!这个绝对是障我的道。《愣严经》不同意这个看法,世间上没有一个人绝对障你的道,你要好好的利用,他是你的善知识;你要不好好利用,他变成你的障碍,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诸法无自性,完全是存乎一心。所以我们对四大根身,不认为它是好,也不认为它是坏,用得好,它是助道的因缘,用的不好,当然障碍重重。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