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修次中篇(合集) 三、中观正见 附录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来源:   作者:丹增嘉措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修次中篇(合集) 三、中观正见 附录

 

  附录一

  知母歌集

  世章嘉仁波切造  嘉瓦仁波切 讲授

  蒋扬仁钦,昂旺札西 口述、林耿如 整理

  歌集为显示正见,以母亲代表空性,父亲代表缘起,哥哥是缘起的道

  理,儿子是寻找空性的人。

  二世章嘉仁波切是第七世达赖喇嘛弟子,他以亲身经验写出这部歌集,

  非是一部大论典;过去印度大论师及大瑜伽师,也常以歌集唱颂作品。

  缘起性空深亦奇 上师如实教导我

  恩德无比永铭记 忽然忆起述一二

  空性虽是正对治实执的智慧,但并非了解的智慧。缘起属於成立法,不

  是无遮法;直接由空性可以对治无明。不过缘起所现的空性不一样,它是最

  细微的空性。

  上师指的是第七世达赖喇嘛,以及他的上师,最主要是这二位。回忆他

  们无比的恩德二永铭在我的心底。

  忽然想起空性的道理,约略的说一点。

  舍弃慈母已久时 疯狂儿子我忽地

  与具恩慈母相聚 却由不识而将识

  兄长缘起暗中示 似是似非仍存疑

  母亲是空性的意思。般若经称为佛母,诸佛从般若生,所以称为佛母经。无论独觉声闻,大乘菩萨,都是依空性观修而证悟,所谓的解脱无二门。通常父亲是指大悲心,属方便品,但此处是指空性所依处,因为父母互爱相依故。缘起与空性是不可分开的,是一体的两面,是从法性中显现而存在,而我们也是从法性中而存在的。由不了解母亲,长远以来不能体认母亲的真实心,因而舍弃她;年迈的母亲呀,我无始以来从未真正的认识,虽然日日相处,但却舍弃远离她,真是愚蠢无知,狂子我将何所依。(这是颠倒执著的另一种相)。

  因为一时的因缘与母亲相会,我却不认识,经由哥哥的缘起,让我将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了,但不是页正的认识。(就是了解粗分的隐晦分,表示作者的谦虚。)种种二取母微笑 生死幻灭是妄语

  正知母亲欺骗我 愿请兄长缘起救

  境识本非不好的,只是颠倒妄执为真实,因为在佛果上也说境识二法。

  生死幻灭,所以给我们带来痛苦。生和死是相互观待,是无自性的,但是所现似是自性有的,事实上与所现是相违的,生死幻灭是母亲对我们说的妄语。从另一角度,不同的境识是母亲的微笑,但是幼稚的孩子见到是完全的真实,而实际上她骗了我们,无自性的却看成真实自性有,实有的生死幻灭。

  经由哥哥缘起的道理,才了解粗分的隐晦分,即是由缘起了解空性。因此!我们发现正知的母亲,原来以有自性骗我们。

  缘起由因果道理解释,这种见解称为世间的缘起见解;经由细微的缘起道理了解诸法无自性,这种缘起见解,我们称为出世间的缘起道理,因由出

  世间的缘起见解,了解无论如何唯有依空性得到解脱。

  无论如何唯有依 慈母恩惠能解脱

  倘若境识是如此 三世诸佛莫能救

  若以另一角度来看,假使没有无自性的母亲,则善一定是善,恶一定是恶,那末烦恼也是实有的,我们就无从得到解脱。若境识是自性有,一切就无法改变,三世诸佛也无法使你得到解脱。诸幻灭相则非无 是母亲表情故能离 一切幻相是不断改变的,因为是缘起,所以无自性;母亲本具的表情是

  缘起性的,缘起是母亲所显现的表情,诸法是缘起的,我们可以得到解脱。

  倘能了知世俗生灭幻相,是由空性中显现,就有希望得到解脱。

  离戏论离言之母 决是假相由观待 唯此乃是真实义

  父亲假义寻不得 母亲由此而安立

  於是母怀中得父 故具恩父母救我

  没有任何由实执所生的戏论,实执戏论是自性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是无自性;如实了解无自性,并非言语可以形容的,也不是分别心所能体会的,确实地以现量了解空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母亲的本质是自性空,在空的当下是一致的,由法性空中现起了这些幻相。幻相是互相观待,在自性空中是一样,但由法性中而现起的世俗相,那是由观待而现。唯有依此才算是觉悟,一切世俗法皆是缘起,相互观待的,这是空性的道理。

  因此,要认识母亲,认识无自性的道理,唯有依相观待的理由。从缘起法寻找假义是无法找到的,就是空性的真正意义。所以要了解空性,经由缘起道理,相互观待关系,才能体认母亲是无自性的。

  父亲假义找不到,得到了母亲;假义虽然找不到,但本身是有作用的,是名言有的,存在的是缘起相;因为找不到,所以无法安立从他那方面,独立真实而产生、因而从那一方面遮自性存在,无自性的空性就找到了。因此父亲假义找不到当下找到了母亲。

  由这些所谓的有法,来了解何谓页正的究竟性质,那就是法性,经由了解法性修持所断及所取,修持道谛灭谛的次第,因此福德及智慧二种方便才能成就佛果位。因为得到解脱,必须福德及智慧的缘故,所以说解脱是由父亲及母亲的恩德。

  非一非异慈母容 於缘起兄长镜中

  虽无执实但似百 似狂子我未察究

  慈母(空性)与事相—具有异体同性的关系,与事相是同性非异性—但是与事相是异体非同体,所以非一是非同体,非异是。异性。就是世俗和胜义之间的关系,也是无自性的容貌,空性所现的容貌二种容貌由缘起的道理在镜中显现的幻相。

  经由缘起的镜子反射出来空性的道理,(作者谦虚)似乎有点了解,快要认识自己的母亲,似曾相识。

  为何至今尚无法了解呢?看起来似曾相识,狂子我至今未曾仔细的观察究竟,因此无法如实的了解。

  龙树遗言乘风转 及文殊藏之暗示

  舍弃难寻慈母劳 将有机缘相会聚

  龙树菩萨及月称论师,当今虽无法见到,但他们的遗教论典,从印度随风传送来,以及文殊藏(指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之化身)之暗示缘故,这久远难寻获的母亲,无始以来未遇的母亲,今将有机缘见到,也就是诸法的究竟性质,可以如实了知。

  迩来自宗之士夫 执著坚稳真实语 似弃原有之冕相

  寻找兔角为所破 远离覆蔽母容中 并未说有摇晃物

  并非显要之解说 怀疑慈母而逃弃 虽有显现相违相

  实际未能见此理 父母恩爱和睦处 由此平坦安乐住

  愚痴众生自己认为聪明,坚持执著真实自性有。他们看到独立而真实的相,而去执著这摇晃无实的。当他们放弃了这有而非实後,终於发现存在的道理,实际情况与现实所见,一切是完全相违的。因此,真正无自性的,空 性的容貌终於显现,让我们了解一切不是真实的存在*只因不达了义的道理,慈母会因此而逃弃。虽然会显现相违的相,但实际上是未能了知此中密意。因为自性空,所以是虚幻的相,彼此互相观待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父母和睦相处,是无法分离的。由此道理我们可以得到安乐。

  下三宗及自续师 纯白大象慈母容 绘上笑虎花纹形

  及能持无脑疯猴子 独立无二之猛熊 种种取相而安名

  但舍弃了慈母容

  有部经部唯识宗以及自续三论师(智藏、寂护、莲花戒),这三论师都在寻找佛陀所讲空性的道理。佛陀所讲空性的道理,就像纯白大象一样,他们都在寻找纯大象,但是毗婆沙宗(有部),认为一切法都是自相有,而且三世实有,以这种道理去认识空性。经部虽有解释空性,却安立了无方分。唯识说现前所见的一切,由分别心执著这一切法时,所见到的好像从那边存在的力量,由境上所产生的力量,让我们意识去持它;其实不是,而是由意识留下的习气现起的缘故,由这种力量持境,外境是不存在的,绝对没有的,但他们说意识是实有的。

  毗婆沙宗及经部,好比在纯白大象上,绘上老虎的花纹。因为唯识认为无外境,意识却是实有,好像在纯白大象上画上无脑袋的疯颠猴子像。

  自续所认为有的方式是无违害(不错乱)意识安立当下而存在的,但必须从它那方面存在。非无违害意识安立而存在的,就是无真实,不管在境上,或在识上都是存在的。所以是属於境识两种都是无分别的,都是无更实的,并非真实有的。但是他们又说在无真实当下这些法都是独立而产生的。智藏论师在﹁中观二谛论﹂中说:现前所见到的一切现象是自性有的,不需经由寻找假义去辨别,也不需观察上是有的,都是独立存在的。虽然他们认为境和识是无夏实,但又说境和识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就好比纯白大象画成熊的形状。  这四部论师,均以种种取相安名来形容纯白大象,都是破坏慈母的容颜。

  红白花教诸尊者 明空无持之自证 清净俱生原心性

  不变俱生大手印 非有非无立宗等 各种名称异宣说

  若能如实知则善 但未知所指为何

  萨迦宁玛及噶举等上些研究空性的专家们,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名称,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形容空性。以萨迦派来说,他们称空性为明空不二自证慧。宁玛派以大圆满无始的清净功德成就诸贤一个原始的心性。噶举派形容空性是无因缘的幻灭当下俱生原有的大手印。有一位香他萨巴的大师,说非有非无远离这二边名为空性。虽然以前的诸贤大德,他们以个人的体验来形容空性,那只是暂时的目的、利益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倘若後代的学者,他们能了解实际情况(空性)那是很好,但是不了解就要小心点;所了解是不是空性,要好好观察,不然犹如指头插入鼻孔,难看又脏。

  毗婆沙宗及经部,好比在纯白大象上,绘上老虎的花纹。因为唯识认为无外境,意识却是实有,好像在纯白大象上画上无脑袋的疯颠猴子像。

  自续所认为有的方式是无违害(不错乱)意识安立当下而存在的,但必须从它那方面存在。非无违害意识安立而存在的,就是无真实,不管在境上,或在识上都是存在的。所以是属於境识两种都是无分别的,都是无更实的,并非真实有的。但是他们又说在无真实当下这些法都是独立而产生的。智藏论师在“中观二谛论”中说:现前所见到的一切现象是自性有的,不需经由寻找假义去辨别,也不需观察上是有的,都是独立存在的。虽然他们认为境和识是无夏实,但又说境和识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就好比纯白大象画成熊的形状。

  这四部论师,均以种种取相安名来形容纯白大象,都是破坏慈母的容颜。

  红白花教诸尊者 明空无持之自证 清净俱生原心性

  不变俱生大手印 非有非无立宗等 各种名称异宣说

  若能如实知则善 但未知所指为何

  萨迦宁玛及噶举等上些研究空性的专家们,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名称,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形容空性。以萨迦派来说,他们称空性为明空不二自证慧。宁玛派以大圆满无始的清净功德成就诸贤一个原始的心性。噶举派形容空性是无因缘的幻灭当下俱生原有的大手印。有一位香他萨巴的大师,说非有非无远离这二边名为空性。虽然以前的诸贤大德,他们以个人的体验来形容空性,那只是暂时的目的、利益理由,安立空性的道理。倘若後代的学者,他们能了解实际情况(空性)那是很好,但是不了解就要小心点;所了解是不是空性,要好好观察,不然犹如指头插入鼻孔,难看又脏。

  要自证。因此你们可以欢喜的接受我所讲的道理。

  自续三位论师他们都认为所看到的自性相是实际上存在的,假使不存在就破坏了缘起规则,但是应成认为不用担心,相不是真实,就是因为没有自性的相,所以你才会对缘起产生更深的信心。因此上 位论师可以欢喜接受我所讲的。

  意识的性质是唯明唯知的,而它与自性空本体并不相违,空性原始以来属於清净的,在清净的当下并非没有善恶,就是因为自性空,善和恶是决定有的,所以不用担心害怕、证得证空比量之後,刻意熏习会成为一种俱生的智慧,所以不必担心,因为熏习会变的对空性越来越明显,所以不用担心,不用说毫无作意。

  香他萨巴的上师,还有一些格鲁巴的上师讲的,因为当你亲身体验了解有和无之中的戏论,自然就可以安立这些法,所以你们也不用担心。

  未能精通大论典 也许难胜解名相

  非对汝辈不尊敬 设有冒犯祈鉴谅

  对於这些大论典,不是实际了解的论师们,我并非对你们不尊敬,假使冒犯之处主你们多多原谅。

  吾非深解究竟理 祖传论典之良马

  常敬精进调伏骑 或能突破诸障碍

  我并非很了解诸法究竟性质,但由以前的中观论师,他们留下来的这些父母的遗言,它好比一匹好马,加上精进的调伏,可以使我从最障碍、最难通过的难关,从中脱逃。假使你能了解就可解脱,不了解就轮回。这障碍就要看你能不能通达,经由以前的中观论师遗言,我有希望从狭路中突出。

  非从他方莫外求 虚幻莫执为真实

  亦非虚妄有功用 非常非断中道行

  不需从别地方寻找,自己到底在那里,自己的心在那里,也莫执为更实有,本来是虚幻的;虽然现前所见的世法,和存在的是不同的,是虚假的,但持法的意识,所持的实际上是存在的,不欺诳的。换句话说境上的作用是存在的,行者行处行事,以及因果的作用是存在的,所持和实际是符合的、因此作用是真实的。了解诸法并非完全真实,破除了常边;在虚假的当下,可以了解有真实的作用,破除了断边,因而入中道。非常非断中道行,可以在中道好好休息一下。

  虽未见母唯依名 长久舍弃父母亲

  似在面前将相逢 龙树父子恩浩大

  宗大师及诸上师 彼等给我大恩惠 为报恩德勤侍母

  虽然无法以现量了解空性,但经由推理、正因、缘起的道理,能知道父母亲的恩德,好久未见具有恩德的双亲,经由正理不久我将能见到。龙树、提婆、宗大师及诸上师,对我有很大恩德,为了报恩我要勤修空性。无生难宣之慈母 明子相会常相处普贤行愿之盛宴 引诸有情得胜乐

  无生的慈母,难以形容的慈母,加上证空(儿子)的膂慧,(也可以俱生原有光明来解释)。母子相聚非常高兴的举办宴会,他们在享受这好比佛果位。

  喔唷柔杯多吉我 真高兴快乐舞蹈

  在此跳快乐舞蹈 供养希有之三宝

  希有的,作者章嘉仁波切,非常高兴,所以要签跳舞。这部歌集涵义,广释可以说得很广,是很难得的。

  附录二

  传授菩萨戒开示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于印度达隆沙拉

  嘉瓦仁波切 讲授

  蒋扬仁钦 口 述、林耿如 整 理

  今天主要是传授菩萨戒,首先传愿心仪轨,然後传菩萨戒、先用藏文念皈依发心,然後用中文唱颂心经及向文。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这两句包括了中论所有的含意;接下“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就是我们现在要受的愿心。假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依此向文去实践上个世界将会非常美好了。

  一切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心,这种心并非刻意生起的,而是自然产生,痛苦和快乐也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因缘可分为外因缘和内因缘;得到痛

  苦和快乐最主要由内心,即内因缘而产生的,所以要调伏内心才能远离痛苦。何谓调伏内心呢?就是不损恼他人。调伏内心之後就不会有痛苦,痛苦由不真实的东西认为实有的无明,因而产生贪、瞠,由贪、嗔而产生损恼他人的恶事。要如何对治执著我的无明呢?必须要有空正见才能对治的;空正见以闻思修三学所生的智慧,即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由这三种智慧串习空性智慧,使证空智慧得到究竟的时候,就永远断除无明的我执。当内心去除所有我执的过患、我执的污染,在空性中去除的当下,我们称为解脱。因此,由空性的道理,可以了解解脱是有可能的,解脱是可以证得的,当了解这一点的时候,因而产生了出离心。不但不损恼他人,反而要去利益他人,认为利益他人的事业是我应该要承担的,具有这种心量、这种清净意乐的时候,会想要得到佛果位。因此我要好好实行这种的菩提心,倘若没有菩提心辅助空正见,不管空证智慧有多麽深,力量有多麽强,是无法得到佛果位的。因此,大乘佛法的修持,必须经由方便及智慧,互相并行双修,也就是福智双修才能达到。方便品是修六度万行所摄的菩提心,以及智慧品的空正见,这两者要互相运用。

  先讲希求他利之心,就是修心。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的发心,第一个就是希求菩提之发心,以及希求他利之发心。假使要使自己得到圆满的希求菩提之发心,必须空正见才能实行。希求他利之发心要作如何的思惟呢?当我们实际的、全心全意的想要谋利他人时,自利自然完全成就了。假使我们不是全心全意想要帮助他人,自己的利益是无法圆满的,以这种思惟来了解爱自己心的过患,以及利他所积的功德。以空性的道理!在中论里解释得非常清楚;使我们能增长菩提心最好的修持,在“入行论”里讲得非常明显。因此,在场的法友,你们可以时常看“入行论”以及“中论”,甚至月称菩萨所写的一些注解,如果你们能反覆的读,会有很大帮助。我自己最主要也是由这些经典来作修持,虽然我念颂许多本尊的仪轨,但是修持时最主要的重点,就是摆在这上面。当修持菩提心的时候,大致上分两种次第,一是七因果,一是自他换。在修持的时候后两者互相应用修持菩提心,但是力量比较强而有力的修持方式是自他换。当看到某一个众生遇到痛苦的时候,觉得他非常可怜,从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悲悯之心,这种心是相当殊胜的,所以我们要好好修持。虽然任运生起菩提心非常困难,但是了解菩提心的殊胜,而修持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愿心最主要是由此而建立的。为什麽要修愿心?因为看到菩提心的殊胜,一定要修,所以先发愿心。

  我们现在进行愿心仪轨。首先大家观想眼前的释迦牟尼佛的像,就是更正的佛在我们的面前,我的右上方是慈尊菩萨,左上方是文殊师利菩萨卡两尊都是佛陀的心,右下方是无著菩萨,一般来说,应该是龙树菩萨在右边,但因为无著菩萨是方便品广大行的开派师,所以无著菩萨在右边,左下方是龙树菩萨,观想以上的这些大师都确实在我们的面前。不只如此,观想龙树菩萨的大弟子佛护论师、清辨论师、月称菩萨等等、以及无著菩萨的兄弟世亲菩萨、以及陈那菩萨、胜解脱军等等。无著菩萨的大弟子也都在我们的面前。接下来观想以前在西藏具有大成就的寂护论师、莲花戒大师、莲花生大士以及法王赤松德赞,以及所有噶举的上师,所有萨加派的先辈大师,所有宁玛派的先辈大师,甚至格鲁巴的先贤都在我们的面前。以佛教历史来讲,中国的佛教历史比西藏还要长久的,在此我们也观想所有汉地的大地菩萨,都在我们的面前。我成为传递给你们讯息的这种人。自己观想有一些众生围绕在四周,每一个人都不想要痛苦,都想要快乐,但由於愚痴无明,使得自己很欢喜的去作痛苦的因,不想去做快乐的因,所以无边无际的痛苦等著我们去承受。以这种方式观想众生实在是很可怜,以这一切人而言, 一方面我们已经得到暇满人生上,二方面我们也听到菩提心及空性的道理,和其他人比较,我们算是好一点,不仅如此,我们对这方面也很欢喜。因此,今天好好修持菩提心及空正见,我们是有希望的。

  如何才能永远离开痛苦呢?并非发愿要离开痛苦就可以了,而是由导师释迦牟尼佛,以亲身的体验,教导我们一条道路,我们照此方法持续去做。

  除此之外,还有南瞻六庄严,他们所指导的方法和道理,由这些方法,我们实际去修行,才有希望能永远离开痛苦。释迦牟尼佛当初也是发心,发愿立志自己永远不要放弃菩提心的修持,经过这样的坚持,最後才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同样的,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也是发心之後二 志发愿自己不要放弃这些的修持,坚持修行下去,直到现在他们还正在学习当中。同样的,我们今天也要让自己立志,发愿不要放弃菩提心的修持,就像以前诸佛,及现在圣尊一样,我要好好一直修持下去。

  大家一起念颂七支供养。

  现在以跪的方式,念受愿心文三遍。

  希愿度脱有情心 诸佛正法与僧伽 直至圆满菩提前

  我於汝等恒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 为利有情我精进

  今於佛前诚敬住 发起无上菩提心 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  尽除众生苦

  前四句是皈依,後四句是发心。﹁诸佛正法与僧伽﹂,正法指大乘法宝,就是由空证现量所摄的灭谛称为法宝,具有灭谛的圣僧称为僧宝,我对诸佛正法与僧伽作皈依。为什麽要作皈依呢?皈依的目的是什麽呢?因为我不忍众生得到痛苦,为了让众生永远离开痛苦,我在诸佛面前立志,让自己永远不要放弃菩提心的修持。受愿心文可以反覆念诵,反覆思惟,会使内心有很大感受。我也每天都念,但是有时只是嘴巴念二心里早不知想到那里去了。本来是要念三遍,就因为心不知到那里去了,所以念了五遍、七遍,甚至二十遍都不知道了。

  现在进行传菩萨戒。

  传菩萨戒有四种不同的仪轨。第一种是“结集论”里的“文殊清净经”的菩萨戒仪轨方式,第二种是“入行论”里有一句非常简单扼要传菩萨戒的仪轨,第三是“菩萨地论”里的戒律品讲到菩萨戒的仪轨,第四种是密里面由密的修持来受菩萨戒。萨加派的上师,他们会用中观发心和唯识发心的名称,但是宗大师认为这两种只是仪轨的广和略的不同,其其实并无差别。今天主要是以“菩萨地论”里所讲的仪轨来受菩萨戒的。菩萨戒可以由佛像前自誓受,不一定要由一位上师传授,但出家戒及密里所讲的金刚三昧耶三两种就一定要上师直接传才能得戒,否则是不会得戒的。有一段期间,在西藏的卫藏的一个地方,由“菩萨地论”所留下的菩萨戒仪轨,格鲁派的大师都没有用,这种仪轨就慢慢衰退了,於是我向我的上师林仁波切乞求,林仁波切在菩提加耶传这种由“菩萨地论”所留下的菩萨戒仪轨,因此我就是在菩提加耶,由我的上师林仁波切授这种菩萨戒仪轨,从我受这种菩萨戒仪轨之後,我一直在念诵这里面所讲的经文。不只如此,我从我的上师曲绛仁波切也受过一次菩萨戒,是以“入行论”所讲的仪轨。还有,我可能在当初却登仁波切为我传“道五聚论”的时候,好像也有以“文殊清净经”的仪轨受过一次菩萨戒,但我不是很清楚。以密乘坛城方式受菩萨戒,我是跟许多密教上师受过菩萨戒,只是自己没有调伏内、心而已。至於受菩萨戒的次数和我们吃饭的次数完全没有差别。内心虽然没有完全调伏,但是内心一定有改变的。

  你们可能也听过,我真正从内心欢喜佛教是从十四、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的二 十四岁流亡到印度,到印度之後,大约三十多岁的时候,一直努力学习空性,对空性很有兴趣,一宜思惟空性之後,对内心有所感受、至於 “我没有”的这种感受有时候会产生,但是那时候认为“我没有”的我,是指补特伽罗独立实体,还是指我的自性,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可能是接近认为是补特伽罗独立的实体粗分的我。当自己对空性这方面有一些理解之後,知道涅盘是绝对有的。因此才知道这个教法与其他教法完全不同,是有其不共的殊胜时,我深信涅盘是有的,觉得菩提心是很好的,很欢喜菩提心,也感觉菩提心的殊胜,但总是觉得菩提心是非常困难的。那时候我也想过,假使我得到里盘、得到解脱的话,我页的要好好睡一觉!

  过了几年之後,我听了一次﹁入行论﹂,在快接近四十岁的时候,透过“人行论”、“宝篑论”及“四百论”学习之後,对菩提心这一方面有些研究后时候一听到菩提心三个字,在内心好像接近的感觉,我没有生起菩提心,我不是菩萨,我也没有证空,我只是觉得听到空性和菩提心的时候,和我的内心非常接近,很有感受。假使我没有这些事业,没有这些琐碎的工作让我做,让我唯有修行的话,我想今生可以得到空正见以及菩提心。有一天我对我的西藏百姓们说,可不可以给我假日?假使有假日,我就可以串习,修习菩提心和空正见了!你们也是如此,刚开始学很困难,经过慢慢串习会愈来愈简单。我们大家都是人,都有观察的能力、思惟的能力,大家都有智慧。你们应该想既然上师喇嘛,生下来时并没有得到菩提心和空正见,也是透过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修持才得到今天这种成就,我们也该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修持,也能有同样的成果。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是必须要生起的,你们是在文殊师利菩萨净土诞生的人,要用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的剑来断除自己的烦恼,而不是用来砍断别人的脖子!在文殊师利菩萨的净土里面,有许多做过非常非常坏事的人,也有人做过非常好的事情,我相信以前有这种好人,未来也一定有这种好人,希望大家互相勉励。我深信、也希望未来是一个好的未来,中国人快乐,西藏人也快乐,全世界的人都快乐,不是能好好过日子吗!

  后 记

  客岁请求 尊者讲授中观论说,承蒙 尊者慈悲慨然俯允,在百忙之中安排七天为我们讲授。授完即赴南印度色拉寺、中印度菩提伽耶,为各方云集四众传法。尊者对弘扬圣教,不辞辛劳,其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中论虽然是部大论,但是 尊者以流转之因及解脱之道二灵性的重要及安、工为架构,很有次第的详细解释,虽未全部授完,已对佛法的修持次第,为我们建立一正确知见。聆教之後,大家法喜充满,获益匪浅。过去我常听人说:“中观只是破他而已”。殊不知真正的重要性,是修学解脱必经之道。爰特整理成册出版,以向佛友。

  全文由蒋扬仁钦喇嘛口译,本会诸同修协助整理校对,并此志谢!本文虽经数度修正,自揣学识肤浅难免有疏漏之处,尚祈诸善士不吝指正。

  林耿如 一九九八年七月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