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法尊者:散播慈爱 详细解释偈4-5
净法尊者:散播慈爱 详细解释偈4-5
慈心禅的详尽修法
教导慈心禅的“愿一切众生身体快乐”等等简要修法后,接着教导慈心禅的详尽修法,例如分别众生为会颤抖的或不会颤抖的(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等等。在开始阶段,众生的心无法稳固地专注于单一个目标,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注意各种不同的目标。若人采用各种不同的目标来禅修,其心便能够跟随这些目标,也就能够逐渐地稳定下来。所以教导慈心禅的详尽修法,采用“会颤抖的、不会颤抖的”等等目标,以便心能够稳定下来。
换句话说:心比较容易稳固地专注于任何明显的目标。所以教导始于“无论是任何存在的众生”(Ye keci pàõabhåtatthi)的这两首偈,以指出慈心禅的不同目标,例如“会颤抖的、不会颤抖的”,以便聆听的比库们能够保持他们的心稳固地专注于任何明显的目标(即以便有定力)。
会颤抖的众生等等
Pàõa与bhåtà这两个字是指一切众生。
有些众生称为“会颤抖”(tasà) ,因为他们还会颤抖害怕。这些是还会害怕的凡夫与有学者 ,因为他们还没有灭尽贪爱(taõhà)。
有些众生称为“不会颤抖”(thàvarà) ,因为他们已经不会颤抖害怕。这些是已经没有害怕恐惧的诸阿拉汉,因为他们已经完全灭尽了贪爱。
“长的”(dãgha)是身体长形的众生,例如蛇、龙、鱼、巨蜥等等。“大的”(mahanta)是身体大的众生,例如海洋众生当中的鲸鱼与大海龟,陆地众生当中的象,天界众生当中的拉胡(Ràhu)等等。“中等的”(majjhima)是身体中等的众生,例如马、牛、水牛、猪等等。“短的”(rassa)是身体短的众生,它是指比“长的”和“中等的”更小的众生。
“小的”(aõuka)是身体极其微小的众生,只能透过天眼见到,不能以肉眼见到,或者说它是比“大的或中等的”及“粗圆的或中等的”还要小的众生。“粗圆”(thåla)是身体圆的众生,例如蚝、蜗牛、乌龟等等。
亲眼见到的众生称为“见到的”(diññha)。还没有见到的,那些住在海洋的另一边的,住在山的另一边的,及住在世界的另一边的众生等称为“没见到的”(adiññha)。
Dåra的意思是“远”。Avidåra是dåra的反义词,所以其义是“近”。因此可以说存在自己的身体之内的众生是“近”,在自己的身体之外的众生是“远”。以另一个方式来说,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的(众生)是“近”,在自己的家或寺院的附近以外的是“远”。同样的,可以说在自己的村子、县市、洲际及世界里的是“近”,在自己的村子、县市、洲际及世界以外的是“远”。
(“已生的”与“还寻求再生的”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已生的”(bhåtà)可以定义为存在过后不会在未来再投生的诸阿拉汉。习惯性地“寻求”(与获取)未来世之因(即业)的众生称为“还寻求再生的”(sambhavesã)。这就是说,因为还没有灭尽诸结(sa§yojana)而会有未来投生的凡夫与有学者称为“还寻求再生的”。
“已生的”与“还寻求再生的”也可以根据众生投生到哪里来定义。对于卵生与胎生的众生,在他们还没有孵出来或生出来之前(即还在蛋里或胎里时),他们称为“还寻求再生的”。当他们已经出生(即已经从母胎或蛋里出来),他们称为“已生的”。对于“湿生”(sa§sedaja)与“化生”(opapàtika)的众生,在他们的第一个心识剎那(cittakkhaõa),他们称为“还寻求再生的”;从第二个心识剎那开始,他们便称为“已生的”。(对于湿生与化生的众生)也可以另一个方式来定义:他们投生时的身体姿势。只要他们还没有改变他们(投生时)的姿势,他们称为“还寻求再生的”。从他们改变姿势那一刻开始,他们便称为“已生的”。
两个一组与三个一组
根据上述的两首偈,有七种散播慈爱的方式,即四种两个一组及三种三个一组。
四种两个一组是:
1. 会颤抖的与不会颤抖的众生;
2. 见到的与没见到的众生;
3. 住在远方的与近处的众生;
4. 已生的与还寻求再生的众生。
三种三个一组是:
1. 长的、短的与中等的;
2. 大的、小的与中等的;
3. 粗圆的、小的与中等的。
根据这些两个一组及三个一组,七种散播慈爱的方式如下:
1. 愿一切还会颤抖害怕的众生(即凡夫与有学者)与不会颤抖害怕的众生(即阿拉汉)内心快乐及身体健康(即快乐健康)。
2. 愿一切见到的与没见到的众生快乐健康。
3. 愿一切住在远方的与近处的众生快乐健康。
4. 愿一切已生的阿拉汉与还寻求业以便再生的凡夫及有学者这些众生快乐健康。
5. 愿一切长的、短的与中等的众生快乐健康。
6. 愿一切大的、小的与中等的众生快乐健康。
7. 愿一切粗圆的、小的与中等的众生快乐健康。
上述七种方式的巴利语如下:
1.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asà và thàvar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2.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diññhà và adiññh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3.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dåre và avidåre và vasant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4.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bhåtà và sambhavesã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5.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dãghà và rassakà và majjhim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6.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mahantà và aõukà và majjhim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7. Ye keci pàõabhåtatthi, thålà và aõukà và majjhimà và,
imepi sabbasattà bhavantu sukhitattà.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