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宽运法师: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六篇 极乐国土 3 三辈九品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来源:   作者:宽运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宽运法师: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六篇 极乐国土 3 三辈九品

  众生有凡有圣,有利根钝根,是故修因亦浅深各别,如花开早晚有异,悟道迟速不同,往生者一定是圣人,凡夫亦可得生,是故往生有品类优劣之差殊。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人,可分为上中下三辈,每辈分为三品,即三辈九品。

  对于九品往生说法,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以此为求生净土之九种观法,因其为十六观之最后三观;莲宗二祖善导大师则以之为求生净土之实践方法,二者皆以九品为凡夫往生。慧远大师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萨为上品中生,十住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以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以前之凡夫为中品下生;而以始学大乘,未办阶位之凡夫,依过之轻重分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台宗则以十住以上菩萨为上品,外凡至十信为中品,凡夫为下品。

  1.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修行三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必生极乐国土。

  (一)至诚心:至是至真,诚是诚实,至诚心即诚实真心,是直心。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即众生虔诚所起之真实心,二者利他真实,是佛发愿救度众生所起之真实心。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秽恶污染不清净,虚假谄伪不真实,是故我佛如来修行清净真心,回施给一切烦恼恶业众生,是利他之真心。

  (二)深心: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没有犹疑不定,对佛法真实确信,对所有功德善行深信爱乐。欲得高深果,须契深理,欲得深理,须有丰厚善根,丰厚善根者是三福具足。《维摩经.佛国品》称:「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本生其国。(中略)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能调伏其意,可得分佛三昧。

  (三)回向发愿心: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向有二种:一、往相回向,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之功德给众生,发愿与众生同生净土。二、还相回向,已生净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愚顽众生,共向佛道。然此种可能往生净土之功德,并非众生之善行所能达成,须依靠阿弥陀佛之愿力方能往生,称为往相回向。反之,已往生净土者,为救济众生,普施教化,而再生此世间者,称为还相回向。凡做善事,或读经念佛完毕,必须回向发愿,愿以此功德求生西方净土。《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或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或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第一句愿生西方净土中是因为极乐国土有净土,亦有秽土,还有半净半秽土,一定要发愿生到西方之净土;第二句九品莲华为父母,凡生西方者都从莲华生出来,所以莲花便是往生西方者之父母,莲华开了才能见佛,下品下生的人要经过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这十二大劫不见佛,不闻法也不好过,等到华开见佛才得无生法忍,才能证道,才能与菩萨一齐为伴侣。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为十回向心。凡所作功德善根,必须以至诚心发愿回向求生西方净土,没有真诚心不会有深心,没有深心不起大悲拔苦回向心,是故三心其实是一心。

  《大乘起信论》以直心、深心、大悲心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之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为正因,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行为正行,是故持三心者心生极乐。

  修三心之行者得上品上生外,复有三种众生,亦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

  三心是一人发,三种众生是三人修三种行,或一人兼修余行,或一人同修三行,皆得上品上生。三种众生是:

  (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以无缘慈,不害物命,知性离非。没有诚心而贪、瞋、痴三毒之虚假善,称为杂毒善,不能调伏意识,不算至善;具诸戒行,前面三福中已述,今不重赘。

  (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佛陀一代说法,分为十二部,是佛涅槃后,由众大阿罗汉结集佛说广大深奥、平等教义之经典。方等经是十二部中为大乘独有之经。十二部即是:(一)契经:又名长行。即佛陀一般所说之经,以散文直接记载。(二)应颂: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三)授记:指佛陀佛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四)讽颂: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六)因缘:记载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七)譬喻:以譬喻宣说法义。(八)本事:记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

  (九)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十)方广: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十一)希法:记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方等经即大乘经典,《大正藏》内之阿含部及本缘部为小乘经典,其余之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经书,皆为大乘经典。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寺教义。

  (三)修行六念,发愿往生彼国:

  六念是(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2)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作良福田。(4)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诸恶烦恼。(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肯布施之人不会贪。(6)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天有三种,即:1.生天:谓三界之诸天。2.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3.第一义天:即涅槃。(大乘人仅念第一义天)。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后三念是自。佛在三福、三心、三种往生众生中,曾多次提及回向发愿心,显见回向发愿之重要,念念求生净土,是自利心;念念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共向佛道,是菩萨大悲拔苦心之利他心,两者都必生净土。

  行者以修持以上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因彼人精进勇猛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及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往迎接。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赞叹行者,劝行精进,行者欢喜,见自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即生彼国。生彼国后,见佛及菩萨无比相好,在光明宝林处听说妙法,闻后即悟无生法忍。须臾之间遍游佛国,历事诸佛,得诸佛授记,回返极乐国土时,得永不忘失的陀罗尼法门。(陀罗尼是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是为上品上生。

  诸师说:「上品上生者是四五六地菩萨」。行者甫抵极乐国,即蒙诸佛授记。末法无佛出世,除弥陀国外,如何能得诸佛授记?

  赞曰:「慈心不杀持众戒,读诵大乘方等经;修行六念回向愿,临终化佛悉来迎。」

  2.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亦发三心,然不能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但却能了解经中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并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虽未能读诵经典,但深信佛法,又深入研究义理,能安住其心于中道,不为二边之所惊动,六根清净,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发愿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是为深信。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下,来到行者前,赞叹行者,并与一千化佛同时授手接引,行者见自身坐在大如宝华之紫金台中,赞叹诸佛,一念顷,即生极乐七宝池中。过了一晚莲华即开(极乐世界的一日夜是娑婆一小劫,一晚是半劫,一小劫是娑婆无量劫。),行者紫磨金色身(紫金是带有紫色之金色,是印度之阎浮檀金。《大阿弥陀经》称,阿鞞跋致菩萨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种好,皆当作佛。),足下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朗,坐于莲华作开合想,莲华开时见佛满空,说第一义谛,行者听法毕,即下金台礼佛,经过七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位,即能飞至十方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

  赞曰:「不必受持方等经,解第一义明因果;紫金台现命终时,自见身于台上坐。」

  3.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发三心,但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但不谤大乘,深信因果,回向发愿求生极乐。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及诸菩萨持金莲华来迎,并与五百化佛赞叹行者,一齐授手迎接,行者见自身坐金莲华,华合已随世尊后往生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众相好,但因见思虽破,尘沙未除,故于佛身众相心不明了。过二十一日后,尘沙侵断,八万相一一分明,闻众音声演说妙法,经三小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于诸佛前听法,登初地,得百法明门(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菩萨璎珞本业经》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语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及可入于初住之位。」

  《大阿弥陀经》中,上辈三品是出家沙门,奉行六波罗蜜,不亏经戒,慈心精进不瞋不怒,不近女色,斋戒清净,心不贪慕,为众所尊敬,至诚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念佛不断,于卧梦中,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命欲终时,佛来接引往生彼国,即得阿鞞跋致不退转菩萨位。

  上三品是十住不退位菩萨,是大乘人,因行有浅深,业有强弱,故成三品。《佛说无量寿佛经》中,世尊告诉弥勒菩萨,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赞曰:深信因果奉大乘,但发无上菩提意;以此功德回愿生,生已当住欢喜地。

  4.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斋外,尚修行其他戒律,不造五逆诸恶,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此人伏欲界惑,不起破戒烦恼及恶业,临命终时,得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放光明迎接,为说苦空无常无我法,赞叹出家,行者心大欢喜,即见自身坐莲华台,为佛作礼,头未举起,即往生彼国,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即得罗汉道,一身获四沙门果,得三明六通八解脱,是为中品上生。

  赞曰:「受持五戒八戒斋,修行诸戒回向愿,命终生彼闻法音,应时即得阿罗汉。」

  5.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回向发愿求生极乐。此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放光来迎,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闻空中赞叹音声已,即见自身坐莲华上,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在宝池中七日花开闻法,即得须陀洹果,经半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

  佛灭度后,凡夫遇小缘授一日一夜八戒斋,或一日一夜少弥等小戒,回向发愿往生,以佛愿力,得中品中生。

  赞曰:「若人至心一日夜,持戒持斋无破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七日华敷成记莂。」

  6.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乐,即得往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说法,闻法即得须陀洹果,经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

  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但无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知识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此为宿种今熟,故得往生。

  诸师有评论云:「何故中品下生无宝座来迎,更无来迎圣众?」有解释说:「可能是翻译者漏脱,或是略而不述。盖因四十八大誓愿中第十九愿说若不来迎,不取正觉。况下品二生犹有化佛来迎,实无中品下生佛不来迎之理。」亦有祖师说:「佛不来迎中品下生者,非是经文脱漏,乃是依十九愿说:『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此愿中是对『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行者说,倘不发无上菩提心,只修功德愿欲往生,虽云往生,佛不来迎。《药师经》中说:『八菩萨示其道路令生西方』,此即佛不来迎,佛若来迎则何须药师佛遣八菩萨示其道路?故知佛不来迎者,非违本誓愿,是其人虽然修道,但不发大菩提心,亦未发愿欲生彼国,故佛不来迎。」孰是孰非,惟佛知之。依《大阿弥陀经》说往生中辈之人,虽不出家,但却愿生彼国,无亏于经戒,常起慈心,不瞋不怒,常行布施沙门及造塔寺,常于梦中见佛,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化现其前,带领往生彼国,得智慧勇猛。

  但三品人中,亦有做诸功德,然后心中生悔狐疑,不信布施能得后世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惟此人虽意志犹豫,暂信暂不信,但仍续念不绝断,故临终时,阿弥陀佛,化作形像,令其人见,但行者虽口不能言,但心中欢喜,心即悔过,旋即往生彼国。虽至佛国,不能前去阿弥陀佛所,只见阿弥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住七宝城中五百年。此七宝城广纵各有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中外内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香围绕,浴池上有七重宝树,树出五种音声。思食时,有具足百味之自然饮食现前,满足其欲。其人于城中亦快乐,在城中之享乐,可比第二忉利天上。但五百世中,其人不能出城,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不闻经法,不能令舍宅在虚空中随意高大。行者愁苦不已,心自悔责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信,狐疑佛经,复不信极乐世界功德,故不能得近阿弥陀佛。(佛在《无量寿经》说此七宝城是边地疑城,又说此中生人是莲华胞胎生,因困在城中不能见佛,如初生之人,人法未成,其性闇昧,故称胎生。)诸师认为中三品是小乘三果,三品人退大乘心发小乘意,退大乘行修小乘业,行有浅深故成中三品。

  赞曰:「孝养父母行仁义,临终复遇善知识;广说弥陀大愿因,屈伸臂顷生彼国。

  7.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无诽谤方等经典,但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宿有善因故,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善知识复教行者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除五十亿劫生死重罪,罪除后佛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菩萨放光来迎,行者见化佛光明遍满室中,即欢喜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经四十九日莲华乃开,闻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说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即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百法明门入于初地,是为下品上生。

  《释净土群疑》记:「问:『因何闻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只灭千劫重罪,念佛一声乃灭五十亿劫重罪?』释答:『般若云:闻经不逆,胜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也。』彼经供养佛是好时,然供养佛是有相心,供养功德少;持经是恶时,作无相心,持经功德多。今此闻经念佛同是恶时,悉但有相。然与阿弥陀佛宿旧缘熟,恶世称佛生信极难,佛能弘经,是以称佛灭罪多彼闻经也。」大意是为何闻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只灭一千劫罪,而念佛一声能灭五十亿劫重罪?

  般若经云:「闻经生信,胜供养无量诸佛。」能供佛当然是佛住世之正法时,是好时,但供养者有相心,故供养功德少;持经是佛入灭后,于无佛住世之恶时,以无相心持经功德便多,因此说持经比供佛功德多。又因闻经才知道念佛,闻经念佛同在恶时,而于恶时深信念佛法门是非常难,难行功德故多,况得生佛国乃仗阿弥陀佛愿力,经乃佛说,佛能弘经,非经弘佛,故称佛名号功德多。

  赞曰:「若人虽不谤尊经,造众恶业无惭愧;临终遇劝念弥陀,生彼十劫得初地。」

  8.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之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而毁破,更偷常住僧物,不净说法,无一念惭愧之心,如此罪人,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十力功德,赞叹彼佛,赞叹戒定慧解脱如见,此人闻已即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地狱猛火即化为凉风,凉风吹来天华,华上有化佛菩萨来迎,行者即随化佛往生七宝池莲华中,经六劫莲华乃开,华开时听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说大乘经典,行者闻法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

  此人前不遇善,临终狱火来迎;后遇善,故化佛来迎,都是弥陀愿力所致。

  赞曰:「若有众生犯众戒,盗取僧祇三宝物;临终遇劝念弥陀,一念顷间生彼国。」

  9.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及不善罪恶,应堕恶道受无量苦。惟因旧宿缘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但此人为苦所逼,不能念佛(观想念佛),知识又教称念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时见如日轮大之金莲华来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行者于莲华住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闻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即发无上菩提心,是为下品下生。

  下辈人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此三品人无有佛法,没有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无有惭愧之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念佛,即得阿弥陀佛遣化佛菩萨或莲华来迎,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遇善缘故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不可出。

  经云下品上生,至心称佛,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闻佛功德及下品下生称彼佛名,俱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同念一佛,为何功德不同,灭罪亦异?盖因三品罪人,所造恶业不一,下品上生罪少,只五十亿劫之罪障生西方;下二品人罪多寡不一,故所灭之罪亦不一。譬如有壮士能拿八斗米,但米只有五斗,非是壮士不能多拿,是米只有五斗。下品上生人只有五十亿劫罪,故只能灭五十亿劫罪;下品中生罪比前重,故说灭八十亿罪;下品下生其罪最重,故令十念阿弥陀佛,方能于念念中灭八十亿劫重罪。又至诚心能影响灭罪多寡,至诚则多灭,少诚则少灭,下品上生罪业轻薄,死无恶相,因业轻而恐怖心不极,故至诚念佛,能灭彼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罪人忙怖,念佛至诚,故能灭除八十亿劫重罪;下品下生忙怖最重,念佛亦只能同前灭八十亿劫罪,但因行者业重,命终时气短力虚,心虽至诚,而力不足,故令其十念,灭罪方同,方得往生。譬如神剑能斩大木,如果用大力,入木即深。如不多用力,斩木便浅,不在剑之利钝,实在人力强弱不同。佛之功德无差无别,但念佛者至诚与否则有异,可令灭罪多少不同。如一念瞋心现前,能烧一切善法,能障百千法门,今造重罪,能增过去恶业,招感恶报,障生净土。五逆罪感五劫受苦,而谤法罪,受苦劫数长远。《大品经》及《佛藏经》说谤法人堕阿鼻地狱,此狱罪满,更生他狱,如是辗转经无数劫。是故下下生者须十声称佛,始能灭罪,始能得生。

  赞曰:「有作五逆十恶业,应堕地狱受诸苦;临终遇劝念弥陀,决定超生于彼土。」

返回目录

----------------------------------------------------------------------------------------------------------------

更多宽运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