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八)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8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行苦讲记(八)

 

  【圣者慧眼照见,而凡夫不知行苦为苦,不但如此,且唯一贪著生、积聚、受用等而转,对其终必出现的死等,不作观察而趣入,故于“其性为坏苦”亦不如理作意。】

  这是讲,圣者慧眼明彻,现量照见了有漏五蕴上周遍的行苦之相,而凡夫不但不知道有漏蕴的每个刹那都是行苦,就连“乐是坏苦”也不了知,导致他只认现前的乐为真乐,认为现在享受得好,积聚了财富、有五欲受用,就是得到了安乐。因此一心一意地贪著生活、积聚财富、受用五欲,对这些法最终必然出现的死亡、销散、堕落等,不会通过观察而使心趣入到思维坏苦中,所以对“一切有漏乐是坏苦的体性”也从不会如理作意。

  对于苦,有上、中、下三种认识。下等的认识是一点式,只简单地看当前一点,当前苦,就是苦;当前乐,就是乐。中等的认识是两点式,能看到当前乐与未来苦之间的关系,知道现在耽著在欲乐上,将来就有苦受。这个观念深刻了,就能遮止贪著享乐,遇到享乐时会自觉地遮止贪著,以避免或减轻苦受。上等的认识是全盘式,从根源上见到有漏蕴的每个刹那都是飞行中的毒箭,只要遇到境缘,就生起种种苦恼。由于清楚地认识了五取蕴每个刹那都是苦因,就生起发誓要从五取蕴苦中超出的志愿,这样就能把自己的心转入到解脱道中。

  细心观察,就会了知:苦苦是下至旁生也知道的苦相;坏苦是多数凡庸之辈都不认识的苦;行苦是没有闻思过佛教教理的人都不认识的苦。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苦苦生起时,自己的心当下就在受逼恼,所以连旁生也知道这是苦,需要避开。而乐受生起时,现前的感受很舒服、很悦意,一般人就在这里被迷惑了,认为这是真乐,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因此全力以赴地追求。所以,目光不长远的人都没有看到“乐后还跟着苦”。这不是普通凡夫单凭现量就能了知的,要以比量智慧把前面的乐和后来乐变坏时生起的苦联系起来观察,才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关系。一般人想不到这么远,因此认识不到坏苦。

  行苦,是对有漏法每个刹那的体性作出判定。像五取蕴每一个刹那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的状况,以及怎么由此生出后蕴,又怎么在种子成熟时引发苦苦和坏苦,都属于深细的缘起现象和规律,只有圣者智慧才能照见。一般人不依靠圣教量,即使聪明绝顶,也不可能知道在起烦恼造业的同时,当即在八识田中熏入了烦恼种子和苦种子;这套种子辗转地同类相续,紧随五取蕴不舍,又在后面遇缘时现行,生出苦来。这一整套造苦的机制凡夫根本不了知,因此茫然不知行苦为何物。

  总之,凡庸之辈都是孤立地看待苦、乐、舍,在他们眼里,苦受才是苦;乐受是真乐,与苦无关;舍受是不苦不乐,与苦乐都无关。三者之间成了毫无关系。

  而我们有缘依止佛陀的圣教,学习“有漏皆苦”,因此就要努力由如理的观察来认识苦、乐、舍的关系。首先观察乐和苦的关系,要见到在因位遇到可意境生起乐受时,心贪著在上面,后面就注定会在乐受失去时,陷入忧苦中。这就发现乐和苦紧密相连。

  比如在得到荣誉时欣喜若狂,失去荣誉就一定非常沮丧。后面的“沮丧”是绑定在前面的“欣喜”上的,这样的必然就是缘起的规律。像这样,首先要对一定量的事例进行观察体会,再推展开来,就能认识到这是一条普适的法则。

  到这里,还没有得到有漏皆苦的认识,还要观察行苦,认识有漏蕴每个刹那都是苦性。生起这一认识的前方便,就是以理证成五取蕴为苦因;而证成这一点又要明了五取蕴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即所谓“粗重随逐”。这时就会清晰、肯定地认识到,由于这种不舍烦恼种子和苦种子的状况一直存在,所以一遇境缘,苦苦和坏苦就一个个接连不断地生起。可见,一切苦苦和坏苦都是从五取蕴中生起的,它才是一切诸苦的依处、一切诸苦的根源。这样就认识了苦、乐、舍或者苦苦、坏苦、行苦的关系。

  苦受                                                      苦苦

  舍受→                                                   行苦→

  乐受→苦受                                             坏苦→苦苦

  总之,一般人只是孤立地看待苦、乐,不知道苦受和乐受如何生起,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五取蕴内部造苦的机制以及它无穷的过患,因此发不起从苦性取蕴中求解脱的心。

  这里没有别的办法,必须学习、思维苦谛。不然,谁能一生下来就想到息灭五取蕴苦呢?根本不可能。只有借助教理引生苦谛的正见,然后安住在正见中如理作意,才能发起求解脱心。

  比如以前我们根本不认识苦和乐的关系,从不会对快乐作苦想,对坏苦可以说完全陌生。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数数思维生起坏苦的观念,而且使它达到深刻、稳固。有了这个基础,再反复串习,就能在遇到乐时,立即作意:这是坏苦性,现在我贪著它,将来就有苦受,所以我不能贪著在上面,这样来把心管住。或者,缘着生,就作意:现在贪著生,将来就有死时的忧苦。缘着积聚财富,就作意:现在贪著,将来就有财富销散的忧苦。见到爱,就作意:现在贪著,将来就有爱别离的忧苦。这样串习纯熟,就能以如理作意遮掉对乐受的贪著。

  进一步,要反复观察五取蕴每个刹那都是苦因,让这个认识深刻、稳固,在这之后才能作意行苦,才能常常想到自己现在每个刹那都走在迈向刑场的途中。这个观念串习到量之后,就会厌舍生死,一心寻求解脱五取蕴苦。

  以下开始更具体地来探讨行苦的内涵。首先要交待这样四个方面:一、趣入观察行苦的四步;二、观察行苦应遣除的二障;三、观察行苦应运用的二理;四、入手观察的途径。

  一、趣入观察行苦的四步

  分四:(一)去我见蕴 (二)去常见刹那性 (三)去无因见缘起生 (四)缘起中唯见惑业力

  凡夫执著有个实有的我,是贯穿在一切生命活动中的主体,而且认为万事万物是稳定、恒常的存在,又是无因、自然形成的。受这种妄执蒙蔽,使他成了盲人,看不到有情世间只是五取蕴刹那刹那生灭,看不到这个从无始传来的刹那之流是怎样受着先前因缘的驱使,而不断地流转,这就是具缚凡夫全身处在苦的轮转中却浑然不知的状况。那么,怎么才能见到苦的真相呢?首先需要揭掉遮蔽五取蕴本相的假面,才能顺利趣入观察。

  (一)去我见蕴

  大家要知道,我们的内心在执取“我”的假相而不见“无我唯蕴”时,我们的目光就不会落在蕴上,不会去看它怎么由前前生起后后,而结蕴相续。所以,首先要去掉“我”相,见器情万物唯一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的积聚。

  曾经多次讲过,五蕴本是多体的法,而凡夫恒时执著的“我”是独一的“我”(“独一”就是无分,在上面分不出任何部分)。蕴是很多不同体性的法积聚在一起,比如,色蕴有皮肤、肌肉、血液、眼、耳、鼻、舌、心、肝、脾、肺等等,一步步地分下去,无数无量;受也有种种苦、乐、舍的感受,此种受、彼种受,前刹那的受、后刹那的受;又有种种取相的想、种种心所的行、种种了别的识。像这样,五蕴是多体法的积聚,而“我”是独一的,两者的体相根本不同,所以蕴不是“我”。再看蕴外也没有“我”,所以独一的“我”是本来不存在的。这样揭掉了“我”的假相,就见到一切时处只有蕴的现相。

  总之去掉“我”的必要是:不去掉“我”,就始终认为有一个主宰者的“我”在流转、在受苦,由此就不见流转的主体其实唯一是蕴,从始至终都只是从蕴生蕴,唯一只有五取蕴的流转。

  (二)去常见刹那性

  只要还认为世间的根身器界是常住的,或者起码一段时间中不变,就会被很多凝固不动的假相挡住视线,而见不到念念迁流的真相,当然更无从了达这个刹那流转上的行苦自性。

  所以,一定首先以正理破掉执著常的心,认定有为法都是刹那性。有了这个基础,就能见到万物只是刹那之流。这样去除了很粗的“常”和“一”的假相之后,就能进一步在微细处作观察。

  抉择刹那性的具体方法,在前面的无常印中已做过详细的阐释。总的是从“五取蕴前后有变异”这一点入手,推出蕴是刹那灭的体性。

  (三)去无因见缘起生

  以上已经观察到了所谓的轮回只是无始以来的五取蕴,一刹那灭后又生另一刹那的刹那之流。接着追问:每一刹那的蕴是无因而生,还是因缘而生?如果是无因而生,那它的生不需要任何因缘,应当一切时都生起。事实上,五取蕴的现相是暂时性的,所以它是由因缘生。

  这就进一步看到五取蕴不是自主而有,而是唯一随前因的势力生起,从始至终都是缘起生。

  (四)缘起中唯见惑业力

  以上见到了只有蕴在不断地以缘起力由前刹那生后刹那,如此结蕴相续,流转不停。进一步问:这个蕴是被什么力量推动而流转?细致观察自他有情的身心,就会知道处处充满着烦恼和业的力量。

  也就是,在现见无我之前的所有时间里,凡夫内心不断积集、不断成熟、不断现起的,是数不清的烦恼和业的力量,除此之外,见不到有别的因缘。

  这里有人会问:怎么能说只有惑业的因缘而不见其他因缘?这要看到凡夫自从一念无明把多体、无常的蕴认作是“我”并耽著之后,对于“自我”的执著就不会无因退失,乃至没有现见无我之间,它一直盘踞在凡夫心中。这个对“我”的妄执就是根源,它不断引发烦恼和有漏业,形成结蕴相续之流。所以就能下结论说,在五取蕴流转的缘起中,唯一是烦恼和业的力量在起作用。

  总之,只要以萨迦耶见执著自我,随之而来的,就是把人事物分成自方和他方(顺我的是自方,逆我的是他方),就会对自方生贪,对他方生嗔,缘我起骄慢,缘他起嫉妒等等,在在遇缘起烦恼,被烦恼驱使而造作身、口、意业。这样所造的业不虚弃,会不断引生后有的蕴。

  所以,首先要去掉“我”、“常”、“无因生”的假相,逐层拔开迷雾,见到五取蕴的真实面目。凡夫心中一直在起“我”是主体的想、蕴是常住的想、蕴是自然形成的想,这就完全遮住了蕴的本相,陷在迷乱中,认识不到这只是缘起的一刹那生一刹那的流转。因此久久地被挡在门外,没办法往里面深细地观察如何由惑业因缘而成为行苦的自性。

  总之,去掉了“我”、“常”、“自然生”的假相,就观察到里面只有依着缘起从蕴生蕴,由此也就能把无量劫来漫长的流转,归结为刹那刹那的缘起生。到这里,观察的要点就集中在:这样的蕴是怎么来的,它的生起机制如何?这一问就把重点落定在观察特殊的惑业缘起上。由此就真正趣入了观察行苦。

  二、观察行苦应遣除的二障

  (一)宽泛障:有为法与有漏法混淆,观察范围划得过宽。

  观察行苦,应当把范围划定在有漏法上面。很多人把有漏法看成是有为法,导致他很难认定有漏法上特有的苦相。事实上,有漏法是有为法中特殊的一个部分,是以我执、烦恼为因缘而生成的法。由于它在因缘上是特定的,它的苦相也就是特定的,不能和有为法混为一谈。

  通常描述五取蕴行苦的自性时,会说:“惑业他自在转”,初学的人不明法相,容易把“五取蕴”说成“五蕴”,把“惑业他自在转”省略为“他自在转”,这就已经落在宽泛障里了。一切有为法是由因缘作成的法,因此都是随因缘而转、毫无自主,连同圣者无漏的五蕴在内,都是“他自在转”的体性。(“他”和“自”是一对,有为法不是自己自在而转,而是随其他因缘的力量而转,这种随他而转、无有自主的体性,就是“他自在转”。)

  再看,这样被宽泛障障住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以“他自在转”或者“无自在”作为苦相,那就分不清凡夫粗苦和圣者细苦的差别(凡夫的五蕴是他自在转,圣者阿罗汉等的五蕴也是他自在转,在这一点上分不出差别,实际上,要从缘起上再区分,前者是随惑业而转的分段生死的粗苦,后者是不再随惑业力转,只是由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所现起的变易生死的细苦。)再一点是,“由此对暂时与究竟涅槃的差别以及乐波罗蜜多等的体相也将含糊不清”。也就是会对寂灭粗分苦集的小乘涅槃和寂灭一切迁流苦的大乘涅槃,不能清晰认识两者的差别,对如何是“安乐到达究竟彼岸”或者乐波罗蜜多等,也难以生起明确的认知。总之,第二印没有通达,会影响到对第四印——涅槃寂静的认知。

  那么,怎么才能准确定好体相呢?就是在“他自在转”的前面加上“惑业”二字,来限定因缘的内容。在观察轮回苦时,要明确唯一是指五取蕴苦。(“取”,是烦恼的异名,由烦恼生成的五种蕴,叫做五取蕴。轮回的苦就是这种由烦恼造成的特殊五蕴上的苦,以这个原因,八苦中最后的总苦叫五取蕴苦,不叫五蕴苦。在圣者无漏的五蕴上并没有轮回的苦相,所以说成“五蕴苦”,范围就划得宽泛了。)去掉了宽泛障之后,就可以定出观察的重点,也就是定在“观察五取蕴如何随惑业力而转”这上面。

  然后,为了获得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要着手观察我执的体相如何、以我执怎么起烦恼、总别烦恼的体相如何、以烦恼如何造有漏业等等,这样对“他自在转”前面的惑业会生起具体的认识。认识了惑业之后,再观察:以这样的杂染因缘会结生怎样的蕴?会取怎样的身?五取蕴是怎样随惑业的力量而转等等。

  以上每个部分都认清了之后,再往缘起上领会,就能下结论:只要还落在这样的杂染缘起里面,只要还在爱著三有、随我执而转,就不可能截断有漏蕴的相续。由于烦恼种子、苦种子辗转不断地随逐取蕴,苦的因缘就一直集聚不退,所以会无休止地以前蕴取后蕴,从这蕴的相续中不断地现起苦苦、坏苦,现起从地狱到无色界之间无量无数的过患,形成不见边际的苦流。

  只有这样去观察,才会清楚五取蕴是怎样一种不自在的苦相,才知道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在怎样决定着五取蕴的性质和走向,造成苦的流转。

  (二)粗略障:没有落在最细的一刹那上观察。

  它的后果是:不能认识遍行于有漏蕴每一刹那的行苦之相,导致不能在微细和广大的层面上认识五取蕴的总苦之相,不能对三界普生厌离,不能对三界众生生起平等大悲。

  世间现相在时间上的基本单位,是一刹那。因此,只要能抉择认定到一刹那的体性,就全盘认定了由刹那集合而成的所有现相的体性。

  在讲无常印时,已经以理抉择了有为法每个刹那都是当生即灭的体性,由此就全盘认定了所有有为法的无常自性。这样抉择到细无常,才从最细层面彻底遮掉了常想。换句话说,不但不会认为有永恒的常,下至连安住两刹那的常也不会承认。所以,单是认识粗无常还不彻底,还不能把常见破尽,也就是,虽然知道种种有为法最终会坏灭,但不清楚有为法每刹那都是坏灭性,不会生起认定“常”毕竟无有的心。所以,在认识粗无常之后,还要进一步认定细无常,才算抉择彻底。

  苦的抉择也是如此,不能只停留在粗略的认识上,在观察了粗苦之后,还要进一步抉择细苦。

  如果想真正通达“有漏皆苦”的法印,那就有必要在最细的刹那上抉择苦性。只有这样,才能认定由刹那累积起来的一切有漏相续的现相,都是苦的自性。这时才知道在三界里求乐,无异于火中求水,永不可得。

  再重复讲一次:对世间万法的体性,想得到宏观上统一的认识,就要落在最细的刹那上认取它的共相。对整个有漏法的范畴,要在一刹那上认定它的苦性。一旦认定了,就证成一切有漏法都是苦性,就会对“有漏皆苦”生起坚信。

  也就是说,如果在有漏法最基本单位的一刹那上证成了是苦性,那由它所累积的无论多少刹那的相续,都一定是苦。这样,无量劫来的轮回就纯粹是苦性了;而且往后只要没生起出离心和无我慧,不论经过多少劫,也唯一只是苦的自性;不论从这五取蕴中出现怎样的苦、乐、舍境界,都断定是苦性。

  这样从最细的地方全盘认定了轮回的苦性之后,再使认识深化、稳固。这时再看三界的任何显现,就只会说“这是苦,那也是苦;这是轮回,那也是轮回”。见到整个三界是苦海、是火宅,就对三界的境界普生厌离。这就从根本上松动了乐著生死的心,极有力地摧灭了乐执。以前,自己眼里的世间,是处处有安乐的世界,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见到的是处处是苦的世间。

  像这样见三界的一切有情同样沉溺于苦海,都是可悲愍者,以此作为因缘,就能引发平等大悲。所谓平等,就是不但对苦苦众生生悲,而且对坏苦众生、行苦众生生悲,对包括人天在内的所有轮回众生,发起平等救度的悲心。

  再啰嗦一点讲,就是见到三界任何有情都被套在五取蕴的结蕴相续里一再地受苦,没有第二种受用,全是苦的,非常可怜。看世上人人都有流转大苦,不论贵、贱、贫、富,不论天堂、地狱,统统看着可怜。

  越了解五取蕴的自性,就越知道三界有情身上的流转苦有多沉重、有多悲惨,确实是毫无安乐、整个布满苦的,这才知道沉溺苦海的意思。五取蕴相续不断地流转就是苦海。看到这是深不见底、广不见边的苦海,会缘三界的每一个众生平等地发悲心。因为三界是同样的五取蕴苦,每天不论做什么,都在五取蕴的流转中。天人跟地上的蚂蚁同等,亿万富翁跟乞丐同等,总统跟平民同等,美丽跟丑陋同等,年轻跟衰老同等,都是苦啊!再怎么有权势、有财富、有享受,再怎么漂亮、健壮,都是苦!这才明白《四百论》所说:智者视天宫如地狱。才发起普度三界众生的平等悲心,誓愿把他们救出苦海。否则他们是无尽的苦啊!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