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普巴扎西活佛:超越轮回最殊胜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30日
来源:   作者:普巴扎西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巴扎西活佛:超越轮回最殊胜的力量

 

  果实大圆满之见解树立在真实中,而因法相乘之见解乃依教证与理证抉择,此乃果法密咒与因法相乘在见解上的差异。站在修行的角度,超越轮回最殊胜的力量是什么?是正念。

  一、何谓正念?

  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一切调伏心方便,唯一根本即正念。”正念乃清明觉知之力量,是修行者于行道中唯一不可缺少之助伴。正念可支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前者以意识转为道用,为初行者之方便;后者以智慧转为道用,为圣者之自在妙用。

  二、正念统摄万法

  宁玛派大德华智仁波切将密宗成办解脱之过程总分为三:“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已圆满含摄藏汉各宗派之修行要义,其见、修、行、果与上师瑜伽导修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无有二致。“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意识转为道用,需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护持;“安住调伏妄念”为智慧转为道用,本身即为无造法性之正念。

  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初持正念中松坦,后无持念光明中。”例如初步修学上师瑜伽,以外相上师相应法契入,当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时,若能做到观想对境清晰、念诵字字分明,如是明了即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在护持正念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自然,也就是不紧不松的状态,即“初持正念中松坦”。此明了一旦消失,则说明昏沉、掉举已经侵犯心相续。虽然站在三乘教法立场之上,妄念乃漂泊轮回之根本、所断之对境,但密宗殊胜修行方便在于运用妄念成办解脱。特别对于初行者来说,善念是断绝一切恶念之力量,故在剖析调伏妄念时,不得不依靠善念调伏一切恶念,如是善念即为正念。

  随着见解增上,修持直视调伏妄念如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时,仍需依靠改造意念之正念而观想。而细直视调伏妄念证悟缘起性空之见解者亦为正念。

  安住调伏妄念——证悟密相上师瑜伽时,无需起心动念,恒时都在光明境界中,乃“无造法性之正念”,即“后无持念光明中。”

  如是要义非大圆满法或宁玛派特有,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乃至汉传佛教亦如是。如禅宗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乃改造意念之正念,实相般若即无造法性之正念。净土宗持名念佛、有像念佛、有想念佛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实相念佛为无造法性之正念。

  三、正念之误区

  1.忘失正念

  有者打坐时,起现妄念,心随妄念漂泊,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有者所护持对境消失,内心堕入迷惑状态;有者念诵阿弥陀佛圣号或心咒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正在念诵莲师心咒,甚至将此作为佛陀的授记——自己与大圆满法有缘。其实,此乃忘失正念之过失,非为授记之功德。试想,佛本具遍知之智慧,怎么可能于迷惑状态授记呢?如是种种皆乃座上未护持正念之表现。

  有者口头虽称了知法义,然一遇生活苦乐对境,即生嗔怨抑或贪恋,此亦未护持正念之过。

  2.盲目高攀

  有些修行者未客观认识自身根机,或者不懂修行次第与正念护持之理趣,盲目追求甚深法要,导致法与根机不相契合,无法调顺烦恼。

  如有些初学者不明禅修护持所缘境之目的乃为提起正念,而于无所缘中盲目安住于平静状态。此禅定看似无有所缘,但因缺乏护持之对境而极易落入无念之世间禅定,不能超出三有。

  有者排斥一切起心动念,将改造意念之正念搁置一旁,盲目高攀无造法性之正念,误以为于禅定中能明明了了妄念之生灭,于妄念生起时不随念漂泊,了知妄念当下妄念自地消失,即为解脱。此中需知,若未赤裸出清净稳定之出世间见解,不依善巧方便调伏妄念而高攀所谓的“无造法性之正念”,则已落入妄念之规律,乃真实禅定之逆缘。

  特别是座下,改造意念之正念更是不可或缺。有者以为于明明了了中行持即为正念,此时还需更加细致。世间庸俗也是在明了中成办世间事业,与修行者的差异在哪里?这些都需要通达一些。

  正念就是自在。圣者与凡夫的区别在于:圣者内心自在,不会被外境所缚;凡夫一旦起现贪嗔痴等诸多烦恼,心即随之而转,全无自在。

  总之,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唯一正念离诸罪,唯一正念聚诸善,唯一正念调自心,正念即是诸法根。聚众之中持正念,独居之时持正念,一切时中依正念。敬信牛绳交付上师手,正念木桩无散基中契。”初行者修法应提起一切正念,无论座上抑或座下,无论聚众或者独处,每当起现一切贪嗔痴烦恼、昏沉、掉举时,应树立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以及不同方便调伏妄念,以正念护持自心。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