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咏给明珠仁波切:前行法对死亡准备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6日
来源:   作者:咏给明珠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咏给明珠仁波切:前行法对死亡准备的重要性

 

  我们若能好好观修四共前行“转心四思惟”,便能帮助我们减少对轮回的贪着,激发出离的决志。而这也正是我们把握“生处中阴”以从事死亡修持的主要策动力。

  在四不共前行中,首先是“皈依大礼拜”,它包含了“皈依”、“发心”二法要。

  皈依,是我们对佛、法、僧等三宝以及上师、本尊、空行护法等三根本具备信心和虔敬,依止他们行于觉道,并求其护佑与加持。

  我们在生时,若能对三宝、三根本怀有清净的信心、虔敬,真正以他们做为生命的皈处;当我们面临死亡时,便不会惊恐慌张、茫然无措。同时,也会在这生命最最紧要的关头,得到他们的护佑与加持。

  我们在中阴时,若能一心皈依佛众、本尊,便可能因而获得解脱。

  菩提心能使我们在临死时不会随业惑烦恼流转。再者,菩提心具有很大的加持力,能加持我们认知中阴、从中阴出离。

  修持金刚萨埵法能帮助我们净除罪障。

  罪障净除,能使我们在临终时免除恶缘障碍。罪障净除,也能使我们在中阴时,不会畏惧诸佛智慧的光芒;能实时认知佛与智光,并生起信心、虔敬,因而获得解脱。

  献曼达,也就是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出来做为供养。在我们临死时,若能将我们生时所贪着的一切都献出来做供养,也就能除灭我们的贪着,断除轮回的羁绊。

  上师相应法能帮助我们迅速获得加持。它能帮助我们在中阴时认知中阴,因而获得解脱。尤其是在临命终死时,若能观想阿弥陀佛与自己的上师是无二无别的,我们便能更快地获得加持,因而认知中阴。

  止的修持能使心变得清明、不散乱。它是一切法要能发挥效益的共同基础。在临终时或死后的中阴阶段,我们更需要拥有一颗清明、不散乱的心,来帮助我们认知中阴、抉择道路。

  空性的观修能使我们了解生、老、病、死等一切万象皆不具实有性,只是显现的幻相。在「中阴闻即解脱」经文中,有二个关键词会一再地出现──一个是「幻境」或「自心所显的境相」,另一个是「认知」。

  当我们在中阴时能认知到一切的中阴境相皆不具实有性,都只是自心所显的境相时,我们便能因而获得解脱。

  我们若能具备上述的前行法要和止观基础,也就能进入到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持。

  生起次第若修得好,在中阴时,当寂静尊、忿怒尊现起时,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认知祂们。这就好比:对于我们熟悉的人,即使二、三年未见面,某天他突然出现时,我们也能一眼就认识出来。此外,我们平日观修的本尊也会显现于中阴境相中。那时,我们若能加以认知,便能获得解脱。

  圆满次第中,特别是心性的禅修,对于中阴的解脱最具重要性。藉由大手印、大圆满心性禅修的修持,我们若能彻底地证悟心性,便能当生成就而超越生死。即使我们未能彻悟心性,但对心性已有所认知并且熟悉。这样的修持也能使我们有机会在临死中阴基(母)光明现起时,实时认知光明而获得解脱。即使错失了基光明,在其下的各个中阴阶段,心性禅修仍然是获得解脱的最佳法门。因此我们可以说:心性禅修是最殊胜的死亡准备法。

  (编注:关于解脱共道的基础法要,请参仁波切中文著作《明心之旅》。若想获得直接而完整的教授,则请参与仁波切在世界各地开讲的「大手印闭关课程」。关于专道的修持,中阴教法──请参阅「飞越铁达尼」全集;颇瓦法和弥陀法门──请参阅「莲生愿」全集。)

  但为那──生命终点的一跃

  一个以「解脱成就」做为此生终极目标的人,他是不会为了现世的安乐而做无谓的营求。他在现世的一切作为,直接或间接地都是为了那生命终点的一跃──跃出轮回的深渊,跃登圆满的佛地。因为他深知死亡是成佛解脱的快捷方式,而成佛方是究竟的自利,也方能究竟地利他。

  在座的各位,您们若能在「生处中阴」时做好稳当的死亡准备──领受解脱共道法要和死亡专修法门的口传、灌顶、教授,并如法修持。这样,便是为自己在生命终点的那一跃,备妥了可信的跳板。

  我们在「生处中阴」的准备愈是完备,我们在中阴时──不论是完全依靠自力或需要依仰他力──能得解脱的条件也就愈充分。同时,我们也就愈有能力提供他人助力,助其于中阴获解脱。

-----------------------------------------------------------------------------------------------------------------

更多咏给明珠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