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依止师长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5日
来源:   作者:祈竹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祈竹仁波切:《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依止师长

 

  首先讲第一偈,大家请对照根本文: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 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 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这偈呼应【广论】面的「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章节,亦即有关师徒关系的章节。

  正如皈依乃入于佛教之门,敬师便是入于修行之门。修行的人,应依止具备特定师资的人,而不是随便跟任何一个人。由于师长在我们成佛之路上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所以佛法在这方面有极多篇幅的开示。哪到底怎么样的师长才算是明师呢?有关此点,端看弟子求学的范围。以小乘明师来说,有一定的定义。只要符合这些条件,便是堪教小乘的明师。以密乘的金刚上师来说,又有另一套准则来判断。所以,可教授小乘的明师,不一定同时具备教授密乘之资格,但这不能说他不是明师。如果我们欲学菩提道次第教法,所依止之师长便必须对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所包含的出离心、菩提心及正见都有所通达,否则便无法完整地作教授。就算一位师长有此传承,且又愿意教授,我们还要看他有否善巧对机说法的能力。对小乘根器说大乘法,或单单以小乘法授予大乘根器,都是不对机的说法,所以这样的师父亦称不上是圆满的明师。今天我们所讲的是菩提道次第教法,所以我们依据大乘显宗的明师准则来讲,这样的明师有十种资格。若具备这十德,便是堪教涵括小乘及大乘显部的菩提道次第之明师。

  第一,此师必须调伏自心。若未能调伏自己,如何能调伏弟子呢?若自己仍被贪、瞋、痴所摆布,如何教别人降伏烦恼呢?若自己所作所为不符佛法,如何说服别人依止佛法呢?所以,这一点极为重要。这一点与戒学有关,亦即说师长必须清楚三藏中的律藏,而且持戒严格,以戒律来调伏自己。戒可以令人变为适合的法器,故此它是任何修行人不可或缺的德行。

  第二,师长应有安静的心,此即指与定有关的修为。现在我们一排、一排地坐在一起,我们的心是不平伏的,有些人在抱怨脚疼,另一些在埋怨衲的说话沉闷......等等。这不单是在说你们,连衲本人亦是如此。为甚么我们会这样呢?这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安静。我们平时不去观察,便无所察觉,但一经观察,便会发现我们的心念起伏根本不受自己控制。作为一位具格师长,他的心必须是安定的,这是第二个条件。

  第三项资格是智慧。智能分许多种,譬如说世间的智能及出世之智慧等等。这里所讲的智慧,狭指证悟空性实相之智慧。

  第四,师长的德行必须在最低程度上亦高于弟子。这一点不必多讲解了,没有人会找比自己差的人当师长的。

  第五,师长本人必须精进地修持他所教的内容,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第六,师长应具备佛法之传承。这并非指一个或少数几个法门之传承,而是指完整的教证传承。「传承」一词乃指由佛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师承,而非现今许多人自称梦中得到甚么菩萨传法的那种「师承」。

  第七,师长必须通达正见。

  第八,师长必须擅于观察弟子程度和进度,依机说法。若把佛法颠倒次序、随意地抽一段来说,虽所说的仍为佛法,但却可能得到反效果,这便十分不善巧了。

  第九,师长应具有悲心,心以弟子的利益为心愿,而不是为求名利而收徒。现今有一些师长,他们的确有学问,但却以名利心收徒。也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弘法及为了弟子,但实际上只是为了筹款而周游说法。这类师长虽或许有学问,但说不上符合这一条师资准则。

  最后,师长必须是不怕疲累地献身教育的人。

  以上说完大乘明师十德。我们若欲寻找师长而依止,便应用这十条准则判断,而不是看这个人是否有神通或有名气。

  最上乘的师长,是具备上述十种师资的师长。如果能寻得这样的明师,我们千万勿再离开他,因为他是我们成佛的保证!可是,现今毕竟是末法年代,具足十德之师不易找到,若能找到具足戒学、定学及慧学,以大悲心授徒而又通达正见者,亦可说是堪作依赖的师长了。若连这样的师长也找不到,我们至低限度应依止关心众生甚于关心自己、看未来生比看今生为重、视修行重于现世福乐而能演说具传承之法的人。

  以上所说的乃审察师资的方法。这是佛经中所教的准则,并非衲自己发明的。对已向我们传过口传、灌顶、讲解乃至下至只教过一句佛偈或作佛法启蒙的人,我们一律必须视为自己的师长。就算为你作佛法启蒙教学的人是自己的亲父,我们也要把他视为师长,而不是只把他视为亲人关系而已。由于其严重性,我们拜师前应先好好观察,这段观察期可以长达数年。若事先不好好审察,一但依止了而后来师徒关系破裂,譬如说你发现了师长所作所为不符合佛法等问题,你已不可反悔或回头了,所以我们应谨慎拜师。若一旦在与任何一位师长的师徒关系上出了问题,我们即使对佛法义理十分明白,亦难以有成,这好比是一颗烧焦了的种子无法发芽的道理一样。总之,拜师必须预先观察,一旦心中生起了:「他是我的师长!」之念,便不可回头了。

  对自己的师长,我们必须如理地依止。为甚么呢?这不是个人崇拜或阶级主义,也不是为师长之利益,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弟子自己的利益,亦是成就之方法。【广论】的起始部份是有关敬师的开示,在【普善德根本】中的第一偈也是敬师开示,由此可见敬师之重要性。

  我们应如何敬师呢?第一点便是要对师长有信心,视他为佛陀。信心是功德之母。缺乏了信心,就如成佛之路上出现了大障碍物,不论如何修也不会有成。举个例说,我们受灌顶时,要观想上师心光召请佛众融入我们身中;佛众到底有否真的融入我们身中呢?这并不全取决于灌顶上师之力量,而亦取决于我们有否信心。若有信心,师长之开示便能真正利益我们。若无信心,我们则只会看到师长之缺点,而看不到他的长处,就如当年提婆达多(Devadatta)视释迦牟尼为凡夫般。

  此外,我们亦要常念师长恩德。师长对我们有何恩呢?答案是:不论我们有大或小的功德或进步,这无一不依赖师恩而得。这并非说师长以甚么神通加持了我们,而是指他的开示令我们得以知道如何去修行。若我们下生得以不堕恶道,乃因师长教授止恶行善方法而致;若我们有一天解脱轮回,这是由于师长授予解脱开示所致;若我们有一天成佛了,这是因为师长授予大乘开示之恩所致。在第一偈中有「具恩主」几个字,「具恩」正指我们应对师长念恩,所以此二字乃呼应【广论】中的「随念深恩应起敬重」章节;在世俗上,若有一个人把我们从死门关救回来,并照顾我们的衣食,对我们有极大之恩,而且他的品德又令我们很敬仰时,我们会称他为「主」;师长不单救了我们的今生,且令我们未来生都得大利,所以第一偈称师长为「具恩主」。

  我们应对师长念恩及生敬信,以正确的依止态度对待,并作种种承事,凡师长命我们做的我们应作,凡师长教诫勿作的我们戒除,若能如此便能得敬师之八种大利益,若不如此便会有八种损失。有关这些细节,【广论】中已详述了,所以今天不必多谈,但衲欲特别提出一点来讲:对师长恭敬,比对一切三世诸佛、菩萨作大供养之功德还要大,所以敬师是一种最有力及最有利的法门,亦为菩提道次之基础教法。能否成佛,正要看我们能否如法地依止师长。

  敬师说起来容易,但在实践上往往十分难做得完美。单单这方面之觉受,我们或许便要经整年专修才能全面生出。

  第一偈的意思是:「师长是一切功德的泉源,如理地依止师长便是修行之根本;祈求加持令我能如法地依止师长!」前面说过,这部短论既是一部浓缩的菩提道次第论著,亦是一篇祈请文。我们应如何实修这篇祈请文呢?我们应先修如【兜率百尊】等法,在诵完主文及作供养后,便念诵【普善德根本】,此时面前仍保持宗喀巴师徒三尊之观想(注:见法师著作【心生欢喜】)。我们应想面前的宗喀巴师徒三尊同时是龙树、无着及月称等所有历代师承的合一化身。在念诵【普善德根本】时,我们一偈、一偈地慢慢诵,同时想它的意思,用心地禅修它的意义,用上在【广论】、【普善德根本】及任何经论所述,配合师父之口授开示乃至日常体验等合一而修,然后观想面前之宗喀巴及二徒放甘露,令阻碍我们得到敬师等方面之证悟的障碍消失,并赐予敬师等方面之证悟。以第一偈为例,这亦即指我们祈求能学懂如何敬师、能遇上明师及能以如理之方法依止师长。在修诵至其它各偈时,余此类推即可。这便是禅参菩提道次第的方法。若光听法而不修,没有太大意义,心亦不会改进,这些理论只会沦为一些「干」的教法。

  若常常作此第一偈之祈请,能令我们结下因缘,于未来生生世世都遇上明师。

返回目录

----------------------------------------------------------------------------------------------------------------

更多祈竹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