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4-45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4-45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四卷A面
这两样东西都有了,你晓得病、你晓得药,把药吃进去嘛,不这么简单嘛。何况现在有这么多人帮忙你,对不对?那个周围的人都是帮忙你,叫你不要出去,为什么?怕你这个病治不好,感染得愈深,叫你在那听课,叫你在那,无非都是,旁边又有医生,又有最好的药,又有护士,又有各式各样的,大家还不愿意,这个是我们的业障,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好,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这个身的功德这样。
【“语功德者。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
不得了,说随世界,世界上所有的有情,而这个有情是无量无边,“同于一时”,就同一个时候,“各各申一异类”,各说各炕F,要我们实在不行,一个人说话,第二个人插进来就不灵光了,这样,两个人都不行。他现在有无量无边的而且各式各样的问题,他“刹那心相应慧”,他在任何一刹那当中,他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悉皆摄持”你们不管任何问题,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且懂得你的方法,然后呢回答你,把你的问题都解决。这个佛真了不起,为什么佛能这样?很简单,他平常开起口来都跟智慧相应的,我们现在开起口来真糟糕,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就算有的时候我们帮人家忙,说起来我可是为了你好,你真的为了人好吗?我告诉你,你假定真的为人好的时候,你心里面很清楚明白的,第一个,你心里面至少没有一点的烦恼相,没有一点点的烦恼相,我在这个地方顺便提一个事情。譬如说我们现在常常这个地方,我们在这个做早晚殿,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有的时候有的人敲得慢一点,有的人敲得快一点,有的人各人不同的习性,就嫌他快了,嫌他慢了,嫌他什么了,跑得去告诉他错了,那个时候你说他对不对?你不能说他错,但是这个时候真正修学佛法的你衡量衡量自己,假定你的心里面是心平气和,他不管他快、他慢,你一点都不动,然后呢你晓得他这样快慢,如果不适中的话,对大众有影响,那个时候你进一步去帮忙他,那个时候对,你这句话,说对了。要不然的话,配你的味口,觉得他今天慢了,你叫他敲快一点,或者他快了,你想办法叫他慢一点,那个时候你自己的烦恼在那儿动,尽管你嘴巴在那说:这个是为你好,对不起!这句话不相应,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们只随举一例。
他这个语功德为什么这样的成就的?他一直都是,跟智慧相应的,跟悲心相应的。智慧的特质是什么?悲心的特质是什么?这里还没有谈到,我刚才在这里随便提一下。所以刚才提那个,因为眼前我们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本来我想指出来,我想慢慢的、慢慢的,等到你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然后告诉的话,这个事情就很容易解决,因为我们今天早晨早殿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下的事情,所以我这里顺便先一提。而佛这样的告诉我们了以后,“而生悟解”,我们完全能够了悟、能够理解,“应思惟此希有道理”,希有啊!
【“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这个话才是善巧的转正*轮,他这句话说出来,你领悟了解了以后,能够把我们从苦恼当中救出来,这才对。所以真正的我们弘扬正法,这样的,我们不是圆满的,我们是相对的,一步一步的来。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开口的时候,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心,现在安住在什么上头?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件事还是要学,学了以后,了解了以后,那时候去行,总是好。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
那么这个前面是,这个要随便解释一下,对我们有帮助的。面是这么可爱,然后呢从这个佛,这个面,表示这个佛,这么吸引你可爱的这个佛,他给我们的讲话的时候,这个音调是美极了;然后讲的内容又好极了,怎么好法?能静息我们种种的三毒。这个三毒,贪像灰尘一样,为什么贪像灰尘一样?那个灰尘是看不见的,但是无处不在,你看是看不见的,等一下你看看的话,到处蒙了一层灰尘,我们这个贪相就是这样,我们这个贪心就是这样,有的粗的固然看不见,细的就是一点看不见,但是一直为他所转。还有呢?“拔除嗔毒蛇”,嗔可是厉害了,像个毒蛇,嗔心一起的话,旁边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谁都害怕,他不但能够把这个贪尘像雨云一样,一层雨下来,所有那个灰尘通通消除掉。然后呢,对那个毒蛇,不管你再毒,那个金翅鸟一来,那就完了。这最毒的是毒龙,这个毒龙之毒是非常厉害,现在那个普通的毒蛇再毒的,他咬不到你,你没办法,那个毒龙,如果说他喷一口气的话,我们这里人通通死光,这么个厉害法,然后那个毒气摆在那个地方,那多少年后都消不掉。我们中国有个大祖师,真了不起--南山道宣律祖,他行那个般舟三昧,那么感动了这个龙,好多龙来赞叹、欢喜,来随喜,来随喜。那个时候,他化人间,龙子龙孙龙女各式各样的,那个龙女长得非常美,后面那个小沙弥看见了以后,生了一个染污之心,那个龙他看得很清楚,所以那个龙就起了一念嗔心,这个龙的嗔心特别强,他但是马上警觉到了,不行,所以他马上就忏悔,跟那个道宣律祖说,赶快把那个井,他把那个毒气吐在那个井里面,然后封起来,这个井千万碰不得,就封起来。以后你只要稍微有一点漏出来的,烟就冒出来,这个烟非常厉害,就像泡了石灰,翻腾一样,你看看那个毒龙的这个力量,这么个大的;但是你碰见那个金翅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换句话说,佛这个说的正法,不管你贪再细微难寻,他也把你清除得干干净净,或者是你的嗔再猛利到什么状态,他一样的把你消得心平气和。
【“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
再有呢?三毒当中最后一个--痴,痴这个无知是黑得一塌糊涂,什么都看不见,但像日光,日光之来,等到日光一照的话,你什么都没有了。现在我们这里点了几盏灯,因为这个光线照不进来,如果日光照进来的话,我们日光灯一定看不见,就是这个光明,这个佛法也是这样。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那个金刚树的力量大得不得了。这个我慢高山,不管他多大,拿那个金刚树一摧的话,百分都纷纷碎裂。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这我不一一解释了。
【“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
看!这个佛,你一听他的话,任何人一听他的话马上夺你的意,这什么叫夺你的意?平常我们普通人讲话的话,不管你讲怎么讲,人家根本不听你,你专门讲,他都不一定听你,如果在平常的时候,人家根本连听都不听见。佛不一样,只要一开口,所有的人的精神都全部贯注在那里,他有这么大的吸引的力量,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是我们要自己自问的原因,这里道理不讲,道理后面都在,说得清清楚楚。然后呢你不但被他吸引去,而且他那个道理能够打动你的心,你能够了解他所说的是什么,能够解决你心上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呢,如果你不遵著去思惟,这个效果还不大,“若正思惟,亦除诸贪嗔痴。”你如果能如理如量的思惟的话,你的三毒都解决了,三毒解决了,生死轮回就超脱了,这么个好法。
【“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
现在我们生死轮回当中样样都缺乏,只有佛的话,对我们是最好的安慰,“亦放逸者归”,这是我们放逸的人的归宿。
【“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对我们好乐难舍,这个乐就是贪心难舍的人,能够产生厌离心,这个佛的功德这么好。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对真正有智慧的一听,无比的欢喜,这个欢喜得眼泪直流,毛孔直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看经上面,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他如果念到相应的地方,不知不觉当中眼泪直流。佛告诉我们的话,就这么不可思议。中等的人的话,听见了以后,增长智慧;下等人听见了以后,我们的翳障、愚痴能够去除掉,这是佛的语业。
【“应如是念。”】
我们这个念佛就这样念,那么这个一方面这样去念的话,念了以后,我们心目当中有一个目标,这样好啊,你有了这个目标,前面这些小的小利都引不动你了。现在我们碰见这种事情,坐在那里一听见那个耳朵就跟著他跑掉了,现在你一心一意,说这个地方有一样好东西,瞪大了眼睛,这么个好,不管他什么,都引不动你了,这样。就像我们这个小孩子一样,我想我们小的时候都有这个经验,也许忘记了,不妨看见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们,然后呢这个小孩子欢喜吃那个巧克力糖,摆在那个地方,摆在那里不好了,不让他吃,他眼睛瞪大了,然后告诉他到那里去,他不去,乃至于听都没听见,为什么?就是这个道理。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是让我们自己体会,我们只要善巧利用的话,必然产生这样的情况,假定你的心里面真的这样的忆念佛,请问你会被外面其他的境所转吗?当然不会!在这种状态之下,你会不到极乐世界去吗?假定你用这种心情去念佛的话,当然不会!你的心一天到晚在这个上头了,何至于说心是想要去的,念嘛不晓得怎么样念,念不起来,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告诉我们原来皈依的时候,这样皈依法的。所以这个南无二个字,有这么大的大学问,南无是什么?皈依嘛!好,现在我们正式学佛就是这样学的。这个还是身语两个功德,意功德还要在下面,这是我们的榜样,然后呢你照著去做的话,你最后成就也是这个。现在我们讲一句话,人家就是不听,你不要忙,你只要照著佛去学的话,保证你听,你一开口他马上被你吸引,你还没开口,他也一天到晚跟著你,我们岂不是吗?现在不要说佛来,现在如果一个大法师来,我们一天到晚跟著他,这个了不起的大法师,我们就跟著他转了,就是这么样。继续第三个
【“意功德分二。”】
这个身口意的意功德,智、悲两方面。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他的智功德就是指什么?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详细的内容,以后来说。如所有性我们通常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根本智;这个尽所有性就是后得智,这一切的总相恰如其分的就是这个,实际上如所有性所认识的特质是什么?空性,尽所有性的话他的相,缘起的相。那么我们对这件事情都看不清楚,他说空,说了半天,你信得过他空,就是不空;他说这个东西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法则,他因果缘起怎么来的,我们也不知道,他现在佛看这个东西“如观掌中庵摩洛果”就像那个果在你手上一样,看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而且“智无碍转”,没有一点障碍,所以只有佛偏一切,没有一样不知道。
【“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除了佛以外,这个所知道的,或者广狭,都不可能遍,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我们要找皈依的对象唯有佛。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其他的虽然知道,不圆满,或多或少;多一点的,那么就说大地菩萨,然后呢分次而下,乃至于声闻缘觉等等。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应如是念。”】
这个世尊,对于世间所有的一切,看起来就像看手掌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不管他是动、不动,若一、若种种包涵了所有的,这个一切境界,世尊对他看的清清楚楚,就像风在空当中,一点都没有障碍。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事情,这个也看不清楚,那个也看不清楚,佛不会。实际上说那个掌中庵摩洛果,还是比喻我们世人的,然后我们世人就是摆在手掌上面,你还是看不清楚,看了前面,后面看不见,佛不会的,佛在十方尽法界虚空界任何一样东西,就像在手掌一样,而且里里外外,所以说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没有一点不彻知,现在我们世间随便一样东西,要找最初因,找不到,佛没有这样的事情,他没有一样事情不彻底,无不例外的,彻底了解、彻底解决,那么这个是智功德。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
我们众生所以为众生,为什么?为烦恼所绑住,所以我们不得自在,佛也有一样东西不得自在的,什么啊?大悲绑住了,所以佛,这个地方说明什么?佛自己虽然解决了一切问题,但是他还忙,忙的什么?他因为他大悲心,一天到晚帮我们,所以这个就是佛跟我们不同的地方。
【“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
因为他受大悲心所转,所以他看见,只要看见众生有苦,他大悲一直转,大悲的行相就是缘那个苦,救他们出苦,这个叫大悲。既然我们还有苦的众生,而佛有大悲心,当然他一天到晚在救度我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想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立刻提醒自己,内支还缺,我们就好好认真学佛。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这个所有的众生都为惑,惑就是烦恼所绑,所绑住了。那么世尊,世尊为了解救众生的烦恼,他有一样东西绑住他,什么?大悲,就像我们众生被烦恼绑一样,这个就是佛的特质,说明上面这一点,因为佛为这个大悲所缚,所以他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救度我们,所以佛叫无住涅槃。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这个愚痴黑暗遮盖了我们众生,我们众生在长夜无明当中,因为这样的,所以一直陷在生死三界的牢狱当中,所以这个大悲世尊就发慈悲心来救我们。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这里面最后这个一偈,我把它解释一下。那最后一偈“能仁常起悲”,能仁就是佛,他恒长,他那个悲心是永远在转,没有一刹那停止的,所以“终无”,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能没有大悲,不但是我们世尊,十方一切诸佛都是。因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们,大悲的行相就是缘苦恼的众生,只要有苦恼的众生在一天,佛永远安住在这个世间救我们,所以叫住众生意乐。所以他虽然跟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当中,但是他没有过失,他自己是彻底解决的,圆满解决的,这是我们要了解。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自然会反省,说原来是内支不具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更进一步说你真正去求善知识时候,你不会责备善知识的过,善知识之所以现种种过错,是为了救我们,我们现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识,为什么?就自己错看不见,只看见别人的错,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现在有人说那这些人难道是善知识吗?这些人是,容或是善知识,容或不是善知识,正因为现在有这些情况让你好好的从这个上面努力,然后呢把看人家的过失,还过头来看自己,你有了这个本事以后,然后佛在你眼前的话,你才有机会接近他。否则佛一来,你这个无始以来的习惯,专门看人家的过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过失,你造无边的罪过,那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好走--堕落,你想到这里的话,那个对方众生的这种错误,你感激的不得了,你怎么还会去责备人家去?所以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去责备人家绝对不可能,反过来说你责备人家,你就根本没有懂道理,所以我们现在总是觉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说真的你错了,到这个地方为止,了解得很清楚,当你说“你错了!”以后,修学佛法的人,已经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错了。
一百零二页,到现在为止,我们真正找到皈依,这个时候才了解到什么叫皈依,你有了这个了解,然后你去皈依的话,这个功德就无量无边。假定你根据这个了解,这样皈依而把这个功德回向往生净土的话,那是一定能够往生,否则的话,尽管你想皈依有多少功德,这个功德得不到;尽管你在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那么基本的原理呢简单已经说了一下,下面就是说皈依的道理,这个分身语意三方面,身语意还有下面最后一点--业功德。现在我们看一百零二页的第二段。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那么佛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所做的这个事情的功德这个地方说一下。这个佛,身口意三业在任何情况之下,时间是绝没有间断,而做的方式是任运自然。对我们来说,我们总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的,而他这个自然在任何情况下,就是这样,就好像说天生来的一样;那么这个时间又是从不间断,所以以这两种状态,无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时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们大家晓得,佛之所以成为佛,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缘一切,没有一个遗漏,而且没有一点点的好恶、差别;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够帮助我们;而且他利益的状态是任运而且无间,那么所以我们不能受化、所以我们不能解决问题在哪里?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此复由于所化之别”,那个就是因为所化度的就是我们众生,因为众生的根性,个人的业障、个人的情境的不同,凡是能够化度的,“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佛陀绝不会有一个遗漏的,都把这些能化的众生化度,使他得到圆满解决问题,圆满远离一切痛苦,这个佛决定是这样做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四卷B面
所以我们一想到佛的这样的业功德,一方面我们是无比的感激、无比的景仰去归依三宝,一方面呢,我们就应该努力的自己反省,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沦落在生死当中?我们在什么地方不能跟三宝相应?我们应该如何净化自己?这个是真正修学佛法最最重要的。所以现在不学佛法的人我们先不谈,修学佛法的人,尽管学了半天得不到好处,这个所有的问题都在我们自己身上,这一点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你什么时候把自己的问题找到能够改善了,马上得到这个好处。得到了这个好处呢,所有的痛苦、困扰通通远离,你要求的样样圆满的遇见。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
世尊所说的一切的教法,它无非都是在摧毁烦恼,因为一切世间衰损、痛苦的根本因在这里,这样,你能够了解了这个从根本上拔除的话,那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呢所有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虚诳,都是魔,这个魔不一定指天魔,换句话说,扰乱我们使我们不能如法行持的,这一个虚假错误的,经过世尊说明让我们了解。这些东西我们平常都不了解,现在了解了,原来啊在三有轮回当中的一切无非是苦,无非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地方千万不要迷糊,要生起正确的认识,心生厌离,然后如法行持,这样的跳出,所以这一条道路也只有佛告诉我们,所以他同时不但指示世间缺陷,也告诉我们怎么跳出这个缺陷,到达无所怖畏的地方,这个是佛。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这个世尊是由于大悲心的策励,他是要利益我们一切有情,这个佛,任何十方一切诸佛都这样的,他凡是能够利益我们的,利益有情的事情,佛决定会去做,而佛做的除了利益十方一切有情以外,没别的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继续云: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应忆念之。”】
说佛没有度众生,这个怎么可能?不可能,佛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的。假定说佛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世间的一切真相的话,那么世间所有的好事都不可能有的,不管世出世间从最上到下面,无非都是由于世尊开示,然后呢不同根性的众生,跟他相应的量,行持的结果,而产生种种上中下好事,盛事就是好事,关于这一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思惟观察摆在心里面去忆念。关于整个的念佛有一本书叫随念三宝经,这个非常好非常好,非常薄的一本,我们平常如果能够常常照著这本书的道理,经常去忆念的话,这个不知不觉当中,就有无边的功德生起来,那么所以在这个地方,这是简略的把这个纲要说明一下。下面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
上面这是概略的说一下念佛的这个道理,假定说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各方面去思惟观察这一个道理的话,你观察的越多越深入,那么你的净信心越增长越启发,为什么?因为平常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这个里边有两点,这是第一个。第二呢,平常我们一直在随顺著我们的染污心识在转,不知不觉当中,这个心里边一直在增长生死染污之结,根本不知道,就这么痴痴呆呆的在贪嗔痴当中过去掉了,那么现在你如果能够忆念三宝的话,那个当下就把我们心里面这个染污心识转化成功为善净之业。有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功德,所以你只要去念三宝,当下就是产生的善净之业,然后你所念的对象,说这个佛这样;当然,我们首先这个次第非常清楚,我们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忆念三宝的,这个归依之因是什么?因为这个原因而归依,所以归依的对象是什么?现在所归依的对象,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而然你会每一个部份,恰如其份的丝丝入扣,跟我们的理智也好,情绪也好完全相应。你想到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无比的痛苦,然后呢佛陀这是无比的圆满,就是值得我们景仰,然后呢值得做我们的榜样,而且他又是一直在帮助我们,值得我们归投依靠,这个真正归投依靠的心,自然而然心不由己的你就会产生起来,然后想到他的种种的功德这个样的话,那个归投的心,越来越增长,是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圆满,那个时候你的净信心就启发了,就增长了。净是把自己原有的染污净化了,然后呢这个时候真正谈才叫信心,平常我们说,我们的信心、信心,我们真谈不到信心,那实在是谈不到信心,这个要了解。所以你能够这样的多方面的观察思惟的话,那个净信才生起来。现在真遗憾,现在我们居然学念佛的人,不要学这种道理,请问你怎么念得好,怎么念得好?所以我一再说有太多人说修行了,关到山里去茅棚,结果你一关,你宿生有善根,这种我们始终说这是例外不谈,否则的话,一关保证你出毛病,保证你白白浪费,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他下面说,“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恒常相续”,你照著这样的是,不断,数数是不断的、不断的去忆念这个道理,去思惟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净信心的势力又猛利又恒常继续不断的继续下去。关于这个思惟三宝净信这个势力,这个地方叫势力,实际上这个就是我们的善净之业,如果你能够把这个继续恒常相续的继续下去的话,念佛无有不成,学净土求往生,无有不去,这个是单单对佛宝,其余法僧也同样这个道理。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我们像前面这样,能够这样的善巧认识了照他的思惟修习的话,那么各式各样的经、论上面所说的无非都是告诉我们三归,归依佛、法、僧,的道理,你照著这样去做,就得到这个三归的功德。因为你看了、了解了、得到了,所以这些经论当下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授。而眼前我们所以产生这个矛盾,说看了半天经、论总觉得好像修行不相应的道理,是为什么?那就是不善巧了解这个道理,结果尽管这个经论是最好的开示,因为你不善巧,看不到他真正精要的开示,那个时候你就觉得这个经论没有用,你另外去找。所以前面特别告诉我们,假定经论上面都说不对,请问还有谁能够比经论说得更好的?经是佛讲的,论是菩萨造的,佛跟菩萨讲的东西你都觉得不能行,难道还有比佛菩萨更好的吗?如果有更好的,你何必学佛,那不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吗?现在这个到这里为止,这个原因统统指出来。我们也了解了,原来我们没有得其善巧,乃至于次第未明,所以对它的本质没有认识,认识了以后,然后没有如量的做到,当然这个做到的话,还有一个必然的次第,因为这个方面弄错了,所以都白白辛苦,忙了半天,真是吃了多少冤枉苦头。想到这里真欢喜,一方面我们是如法的进去,步步上升,一方面是感到真是的法喜充满。继续下去,那么他这个地方又特别提醒我们一件事情,什么?下面,因为我们太多人讲修行,说修行真正开始重要的,闻思是绝端重要,就是有太多人说这个不要的,结果呢因为把修行最善巧、最须要的工具拿掉了,结果修不成功,所以除了前面在讲修的地方,破除邪执,特别说明以外,这个地方又提醒大家一下。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他这个地方又提醒我们一下,就是前面这个老话,在这个地方重提。说有人觉得你这样的思惟观察,那些东西都是分别,那修行的时候是不要分别的。所以修行的时候,应该把它丢掉,不要去思惟;这一种想法,这一种说法,大错误!大错误啊!在我们正式修行之前,前面真正重要的基础是什么?要净除罪障,要集聚资粮,而这两样事情都要经过如理的听闻,然后听闻了以后,然后呢如理去思惟,越是多方面的观察思惟,那么产生的功效越大;产生的功效越大嘛,净除罪障是越多,集聚资粮是越广越深。现在你不要了,结果呢害了,所以把这两样东西,净除罪障跟集聚资粮的最佳的方便,一下都被你遮止,这个遮的话,就是挡住了,障碍住了、切断掉了。所以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你得到了这个暇满人身,要想修行,变成一个最大的大障碍,你还不知道,还以为觉得对啊,修行不要分别的,结果完了,就完了,你是己经得到暇满的人身,你也知道要修行,经过你去修行的时候,就一下被这个邪知邪见挡住了,错误了,于是你白白浪费一生,那是最大可惜。,前面已经详细说过,这个地方又再认真说一下,让我们重新把前面这个道理回忆一下,然后呢?再提起正念来,好好的在这个地方深入,那么那个时候所有的念佛的功德完全得到,自然而然我们廿四小时当中,无时无刻都在集资净业资粮,不管你要增上生.决定胜都可以得到。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
上面这个系念三宝的道理,换句话说是归依,讲到这里为止,单单这个归依哦,假定你能够照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做的话,心随修转,你修多少,然后呢你这个心就转多少。你在没有修的之前,心是什么?染污相应,杂染相应,然后呢经过你修改修习以后的话,染污部份是渐渐净除,然后呢善净部份渐渐增长,当然转过来了,那么这个罪障就清除多少,功德就集聚多少,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灵验。所以说你一个念头念对了,你马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对了,这个念佛就有这样的功德,我想现在大家至少在理路上面很清楚很明白了吧!绝对不是说到临终的时候看,这一生还不晓得去不去,然后叫人家来助你念,而是在当下念的时候,你就很清楚,这一念去得了的,那一念去不了的,任何一念是如此,任何一天是如此,然后年月日时这样积累起来,清楚明白你晓得这一生你要到那里去,那个时候就是的的确确是你自己自在,而不是他自在了。虽然这个自在有不一样的,地上菩萨的自在,跟我们现在这里不一样,我们这里的自在,就是说你能够把握得住的这个正念,你晓得你决定能够向上,这一点,这样的情况。如果说求生净土的人,换句话说他的的确确自己很清楚明白的,他会到极乐世界去。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你照著这个办法,常时的这样去做的话,你心就这么转过来了,就这样相应了。所以要晓得,
【“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
所以修的时候,开始比较难。为什么?因为开始的时候,你认识也不够,力量也没有,起心动念无非都在染污当中,假定你觉得这个困难而停在那里不动的话,你永远没有机会,这个是难点。所以我们首先始终要了解,不要觉得最好坐在那里天上掉下来,绝对世间没有这样的事情,何况佛法?如果你等在那里坐在那里掉下来的话你完全错了,完全错了,所以的的确确我们要有了这个认识以后,努力去行持.这样的话,对了。同时当你觉得难的时候,也正说明现在对了,为什么呀?因为你原来是什么?染污的;换句话说,世间话来说一种惰性,现在真正要修,就是修改,否则什么叫修?所谓修是修改嘛,原来这个状态不对的,你把它改变过来,试想看,世间哪一件事情不是如此?所以你了解了这个,你很清楚很明白。平常我们常常觉得,,心平气和觉得蛮好,到了那时候境界现前就不行了,那个是对真正的行相不认识,行相真的认识了以后,你会了解,真正最好的修行什么?就是就你心里烦烦燥燥,你认得了,然后你提起正念来,那最好的时候。所以到那个时候,你能够克服它的话,你又冲破一个难关,这个才是真的。所以你们看那个木头,这个木头夏天长的很快,但是夏天长的那个木头是很松的,那个冬天长得很慢,冬天这个木头很扎实的,就是经过这个严格的考验过来的,它才行。那我们修行现在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你们看那个豆芽摆在筒里边的,想尽办法保护它长出来,对不起,这个豆芽也只能做豆芽用,没有其他用场,你放在太阳里面一晒、风一吹、雨一淋,好了,不是枯掉就是烂掉,它长不出什么结果来的。我们现在真的要修学佛法的人,千万不要学豆芽,这个要注意。或者我们应该这么说,除了这个豆芽以外更进一步来说的话,我们的的确确真正重要的,一定要自己在境界上面去历练,所谓这个境界不是外面的,就是当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注意到它是什么状态,那个时候有了正法的认识以后,你了解了,它又跟著外面走了,你把它拉回来,然后你觉得拉回来,拉不回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困难发生了,或者你要提的时候提不起,那时候难了,那真正的用功就在这个境界上面,就是这个时候。你能够这样的一段努力以后,到最后,“后时于彼能任运转”,慢慢越到后来你越一提,就提起来了,到后来不提也起来了,等到你一提提起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可以深入了。所以说,假定你把前面的这个对于知识的净信,暇满人身,念死无常,以及苦等等,都经过一番练习以后,然后你坐在这个地方,如果说坐了一下以后,你心里面胡思乱想的话,你随便把前面的那个概念,一提马上提起来了;要昏沉的时候,你提起暇满人生的难得,觉得自己没错,得到了庆幸赶快努力,这个昏沉就没有了;如果说到那个时候你那个掉举又来了,这个又放不下,那个又放不下,马上你想到死、苦,这一想到要死苦,那个时候这个贪著一下子都去掉,到那时候昏沉也去掉了,妄念也去掉了,当然你要得定就很容易了,所以他前面的这个次第他有这样的好处在!好,我们继续下去。
【“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
妙了!我们现在说菩提心、菩提心、菩提心到底是什么呀?尽管说了很多,真实的内涵还不一定真正了解,这样。到这里为止,如果我们真正的对归依这个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第一步下去那我们想没错,现在我们归依佛,佛是这么圆满,这是我们的目标,这是我们的归投,这是我们依靠,我也要学佛。你能够照著这样的念,说我也希望像我所念、所归投依靠的佛那样,也想得到这个,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什么?为利益有情愿成佛,我为了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我也要成就佛,这个就是菩提心了。所以刚开始你就是在归依这个时候就相应了。现在譬如说我们看,说念佛的人假定能够发菩提心的话,那个力量大得不得了。那菩提心是什么?好像讲讲可以,真正要相应很困难,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初步已经可以相应了,就有这么多好处,你能够这样的随念,发这样的心,那么
【“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因为你这样的随时在系念三宝,那么不管是白天、晚上,“恒得见佛”,念佛见佛嘛现前当来,那当然你必定能够见佛,必定不会退失,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在这个地方和盘托出,告诉你。或者是刚开始的时候,当然层层深入这意义还有不同的深广的意义在里头,因为你一切时候,一直在这个忆念,那么到临终的时候,不管生起什么苦来,你念佛绝不退失,为什么到临终的时候,生苦能够不退失呢?这个是个重要的概念。我们以前说平常高高兴兴、舒舒服服嘛念佛蛮好的,稍微有一点烦恼嘛不好.这佛法就丢掉,稍微一点痛苦嘛丢掉了,平常一点痛苦都丢掉了,生了病更不谈,生了病都丢掉,到临终的时候,那更谈不到。它现在却是临终的时候,你仍旧能够念得很好,不退失,为什么呀?为什么呀?这也就是你只要回过头去稍微一看,这个理路就非常清楚。现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念佛呀?说念佛是什么?归依了以后自然要去念,为什么归依啊?归依只有两个原因,因为你苦要脱离,要想脱离苦也可以依靠的就这个,说这个苦真正策励你走到这条路上去的主要的原因,所以越是苦,这个归依的心是越是切,对不对?到临终的时候,真是苦的时候,当然你的归依的心更切,所以你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第一声念佛的时候就这样,当苦越逼得利害的话,这个佛号是越相应了,所以小苦念小佛,大苦念大佛,临终的时候正好去嘛,岂不是百分之百?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五卷A面
正好去,岂不是百分之百?所以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必定要把这个理路摸得很清楚,然后呢这个行相认得清清楚楚,这个理路认得清楚,这是讲那个的道理。这个道理所指的内涵,就是这个行相,行相你把握得住,照著去做的话,那你就相应了嘛!现在这个行相是什么?就是我们身心相续的状态,你懂得了道理,那个身心跟他相应了,怎么会说念了半天,念不去呢?对不对?怎么会念的到苦的时候丢掉呢?不可能嘛,假定你苦的时候丢掉了,你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归依,如果你懂得了,苦的时候决定丢不掉,不但丢不掉,一定是会越苦,念得越好,清楚不清楚?到这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所以这个圆满教法之美,说到这里,由不得我们不从内心深处,对于这个佛、菩萨、祖师,感戴、感激,然后呢这个心情就是什么?最好的念佛,欢喜啊!继续下去。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那么教你,这个道理告诉你,然后了解了,懂得了以后,像平常,照著这个东西你就观察,因为你能够这样的观察,如理相应了,自然而然你这个心就跟他相应了。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就像这个道理,你念佛的,这个佛,因为他种种念他的身、口、意等等,无量的佛身,无量是包括了前面所有一切,你能够经常的这样的忆念,然后呢这个心也是跟著相应了。
【“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
那么这样的情况之下,不管你行住坐卧,说好啊,心里面欢喜好乐,不但是你皈投依靠,也希望我将来能够这样,这个就是我们真正的超胜的,第一步达到的,这个发的世俗的菩提心。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就是前面刚才说的,在那里引那个经上面说,你能够照前面的这样去修习、思惟的话,你那个染污的心识渐渐净化,那个时候你身、口、意三业,就渐渐的转化成清净,当然,然后呢这个的的确确一直是系念、赞叹、皈投依靠这个三宝殊胜的种种,这样的忆念、思惟、观察、皈投依靠,那就是修心续。心,这地方讲心续,换句话说我们身心的相续,真正的修行,你能够这样的修行,“昼夜见世依”,这个是心眼来看。换句话说,平常我们的心眼都在染污当中,都是随顺著愚痴的,现在这个时候随顺著智慧,这个是昼夜都是跟世尊相应的。到那个时候,你找到病苦,或者不安,或者乃至于这个到最极端状态当中,要临终的时候不退失念佛;苦受、再苦的,不会能够,不可能改变你那个念佛的心志,这个道理上面讲过了。所以我们不要忙著说我修行、我修行,你根本修行的诀窍、道理,一点都不懂,你修习什么?所以你现在懂得这个道理,你只要照著这个道理,思惟观察,这不是最好的修行吗?你能够照著这样去做的话,任何困难,就不会打击你,反过来任何困难,却帮助你修行的推动的动力,因为是帮助你来修行推动的动力,你又得到了最佳善巧的修行的方法,把所有的困难一一克服,结果这个困难都变成了你的功德。以前这个困难始终挡在这个地方,不让你爬上去,而让你流转在生死当中受苦;现在,正好这个挡在你的痛苦的力量推著你,变成功你进业的最好的助力,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要努力学的。关于这几句话,值得我们一再思惟观察,你能够把这一点把握得住,没问题,没问题了。
【“博朵瓦云:”】
那么下面祖师来告诉我们,引用那个祖师,那个祖师就是这么修习的,他把他的经验以及他的开示,跟我们说,
【“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
照著前面这个如法如理的不断地去思惟,那个时候你“渐能深信”,这个“渐”字,注意哦!修行没有一个例外的,一定是这个样的,我们说顿悟、顿悟,悟的是顿悟,修的可是渐渐的来的,天下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是,平常我们随便做什么东西,摸了个半天,忽然之间,我懂了,是的,你懂是一刹那,可是它决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前面就是摸了半天,然后呢?噢!开了窍了。眼前我们也是这样,那个电灯,你这么一拨,亮了,但是,你要从外面发电机,里边接那个东西,要花了好大的劲,你因为花好大的劲,而且做对了,到那时一拨,就亮了,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你能够这样不断的思惟的话,慢慢、慢慢的,这个罪障净除、资粮积聚,所以信心是增长、加深,那个时候“能得加持”,佛加持来了;佛不是不加持,这我们了解,就是我们自己的障碍在那里。
【“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
由于这个道理,你经过这样的深入,那个时候才获定解,现在我们还没有定解,还是我们听见这个道理,所以真正的定解的话,还必须要你自己思惟,这个思惟,要如理思惟,否则的话你打妄想,是妄想一万年也没有用。那个时候,你心理上面产生那个净信心,确定不移,就是如此。那个时候你得到了定解以后,就确定不移的说,原来你要去掉痛苦得到快乐,都在这个上头,你那个皈依,真正的对,诚心归依;否则的话,都是空话。说归依,好的好的,求个归依,然后呢就算是归依了,总是讲的,跑得去归依,让我多发一点财,然后呢求这个,都是求这个世间的等于顺世外道,都是完全外道的事情,都跟佛法不相应,都是求长寿、健康,保佑我阖家平安。但是对世间人来说,我们不要笑他,佛不会笑他,佛处处地方在依我们所欢喜的,从这个地方来引诱我们,所以刚才这个话,主要的是什么?是策励我们自己的。凡是这种地方,你处处要了解,凡是我这种话,就是每个地方来策励我自己,观察我自己的内心,我们千万不要拿这个标准去衡准别人,这个要了解。那么,所以他现在说,那个时候你至诚恭敬的真正归依。
【“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妙了!你如果说,对于我们所学的,学对了,“正习学”,能够学对了,好好的这样深入的话,任何事情都是佛法。这一个话大有道理,以前在黑板上面,我曾经特别写出来,“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引华严经上面,很多大乘经典上面也告诉我们这一点,你如果忘失了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对不起,这个不是佛法,这是魔业。现在这个地方呢,你只要能够这样去认真修习,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这么个好法。如果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吃饭、穿衣当然都是,在我们想像当中,这个祖师都是大彻大悟以后的事情,他就是穿衣、吃饭都是佛法,我们凡夫份上,好像没有份;不然,就是我们凡夫份上的事情,只要你能够得到如理正确的教授,闻、思相应,只要照著去做的话,一切事无非都是佛法。如果你要回向往生,这个就是净业,所以叫正住双修,否则住,住些什么?就是这个。这个你做对了,这个也是正思,也是住呀!
【“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这句话听了,真是我们未免觉得痛心。实际上,现在我们这个地方,博朵瓦那时候说的,博朵瓦的时代离开我们现在,什么时候呢?离开我们现在己经要,想想看,他是宋初的人,宋朝初年的人,快一千年,不到一千年,那个时候已经这样了,现在我们是更糟糕,我们现在说,我们现在对于佛的妙智,佛是一切智人,看是在我们心目当中,看起来的佛,不如一个算命先生。这个话怎么讲?他下面有一个解释的。
【“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
它下面,就是最后这个两句话。譬如说有一个算命先生,这个算命先生平常算得很准,那么你去给他算命,那个算命先生就给你算了命,说今年你很好,你没有什么灾祸,一听了,心里蛮高兴;假定不是这样,
【“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
假定这个算命先生说,不对哦,今年你流年不利,你应该怎么样去破除消灾,这个事情是不要做,有忌的,我们好努力、好努力。假定说你没有照著这个算命先生去办的话,你心里面想,不对呀!这个算命先生叫我这个事情不要做;要那个嘛,我没做了心里面好像不大对劲,算命先生。还有世间上太多的事情,或者医生告诉你,某人哪这个东西不好,或者乃至于别人劝你要这样做,我们都会相信、接受,听他。但是下面一说,
【“若佛制云,”】
在佛的戒律上面,或者佛经上面告诉我们,
【“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
假定佛告诉我们,说这些事情你不要做,不可以做,而这些事情应该做,我们摆在心上吗?这话我在这里,我每次看到这里,我总会停上好几分钟,自己问一下,我也建议诸位同修,在这里问一下,现在这个算命先生也好,医生也好,人家告诉我们,很听得进,现在佛告诉我们说这个不要做,这个要做,你有没有注意?有没有摆在心上?
【“若未能办岂忧虑耶,”】
假定做不到,你心里面有没有忧虑?说佛告诉我们这样的话,我怎么做不到呀?我们不但没有忧虑,
【“反作是言,”】
反过来还说,
【“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唯住自知。”】
不但不听,反而说这个经教上面,佛虽然告诉我们要这样,但是现在时代不同,这个行不通,不要这样做,“唯住自知”,就是说我们自己知道的。所以,注意啊!我们现在大家不是学佛,我们大家在学我,假定是真正你学佛的话,一定说佛告诉我们这样不可以,对啊!我为什么做不到?我要努力,现在我们大家不是这样。我是想到这个地方,每次听到那里,看到那个地方,总是停下来,真正反省,所以大家现在,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犯了太多的毛病,就我们眼前的,其他的人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说;至少,我自己首先看见了毛病,然后呢在座的几位同修,我也发现大家同修的毛病,太严重。自己的毛病是一点看不见,佛告诉我们,你们不要应该这样的,这关键自己努力,净化自己烦恼,自己烦恼一点都看不见;别人的看的清清楚楚,稍微一点点,眼睛睁得大大,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然后还要跑得去,比佛还要好,还要教训人家,策励人家,对吗?不可以呀!所以这个地方是千真万确,乃至于更进一步,我们这里,常常说得很多地方规矩,讲过了规矩,大家忘得干干净净。就是讲这里,最简单的一件事情,我叫那小闹钟不要动,不要动,一直到现在,那个小闹钟照样还在那动。今天早晨就有两个,两点多钟就有人闹了,三点多钟又有一个人闹了,我都听见,所以我想,我自己的德行不够,好了,那只有这样。我们现在在那儿学佛,大家老师长、老师短,我讲了多少遍,就是没人听,所以这个就是学佛,注意啊!我不是说你们不要闹钟,不!你如果真的用功,我非常赞叹,你可以用一个办法,总是想办法你自己闹醒,好;然后不要闹著别人,因是公共的场合,我这随便一提的小事。从这地方,我主要的就是要提醒我们,这祖师就告诉我们了,那我们为什么学不成功?就是这样。那个世间一点点,人家告诉你,你还很听他,佛告诉我们,我们心里面当这个耳边风,那是我们不相应了。所以它前面一再给我们说,说大师外支已成,岂但是一个佛,十方无量无边的佛,都在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们救不起来呢?毛病就在这里,想想看,对是不对?因为我深深犯了这个毛病,所以自己觉得痛苦不堪,我想我的这个痛苦的经验,对你们有用,所以今天说给你们听,也是在座的大家同修,我们难得的信得过我,所以我把我看见的,我也诚心诚意的告诉你们,这是我的的确确看见的,规劝诸位。假定说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反省的够,改过多少的话,我们就会解决多少问题,得到多少好处。这个道理懂了,下面有一句话,这个话重新再策励一下。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
上面这个道理,假定说你不观察的话,那么什么?“随心爱乐”,这四个字妙极了。你听是听懂了,觉得很欢喜,好啊!但是你不照著去如理思惟观察,那个时候,你听见了以后,是随你的想法去做,这个状态当中,那些都是空话。那么这个实际上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惯常的,听见了佛法以后,然后呢照妖镜,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就是自己照不到,自己就照不到,心里还很欢喜,就这个状态。所以这个地方要好好努力。
【“若非不尔者,”】
所谓若不尔者,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是说不观察,而是你认真观察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呢,
【“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
那个时候你就做对了,把这个法镜,这个法镜我们也可说照妖镜,回过头来照自已,把自己的内当中,仔细的一观察,发现问题对了,就在这里。你能够这样的找到问题,自己净化了,问题就解决了。
【“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
对啊!现在我们不是皈依佛吗?就要想到佛是为什么成佛?佛为什么有这功德?你能够这样想,把这个认识来策励我们自己,反过来净化我们自己的话,好了,这就好了。所以告诉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在这个方面去思惟观察,引发决定不移的定解。
【“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
你对佛能够生起来了,那法跟僧亦是如此。法就是佛所从生的,法是什么?佛为什么成佛?他就是修学了佛法才成的,当然你皈投、依靠、景仰这个佛的话,佛从那里来?法来的,当然你一定皈依他。然后呢他既然是修行成功,现在修行的那个僧,当然你要皈依他,同样的,这个对了。
【“是则归依至于扼要,”】
这个时候谈皈依,对了,就把握住这个重点了,要把握住这个重点,那就对了。现在我们说皈依,“南无”两个字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清楚了。
【“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假定是这个没有的话,那么转变心意的这个皈依还没有。真正的皈依是什么?就是你皈投、依靠,这是皈依两个字,妙极了!皈依两个字怎么写的?白字旁边一个反字,为什么要写那个反字?有意思极了。以前我们这个心是染污的、黑的,现在了解这不对、不对,要把它转过来、反过来,反过来什么?白的嘛,这个就是皈,这个就是你所依靠的地方,这个就对了。以前我们依靠在什么上面?长夜无明,所以说你了解了这个,那心意就转变,心意转变是正式的皈依,有了这个皈依,然后呢你一心向上,一切的功德,从这地方产生,一切的罪障从这里净除。所以假定这个没有的话,那其他还谈什么?根本没有嘛!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学佛法,就从皈依开始,就这样。现在我们应该感激高兴,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不怕,真正重要的,到现在,这里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不是怕做不到,而是现在懂得了,怕不知道。佛菩萨没有一个例外的,他都是从一个凡夫,在轮回生死当中跳出来,我们现在也是轮回生死的凡夫嘛!佛的榜样摆在那里,就告诉,你只要找对了路子、肯去走,一定成功,关键呢,就是路子有没有找到。到这里,现在高兴,所以对我来说,一方面,刚才前面想想,觉得痛苦不堪,一方面欢喜无比。痛苦是痛苦什么?痛苦以前错了,为什么痛苦以前错了?你知道错了嘛!为什么知道错?你有对的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就要欢喜,它有一个绝大的妙处。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它一定要靠这个力量让你知道,知道的时候,你就痛苦了,那个时候,我们人一痛苦,心里面觉得不灵光;但是呢你反过来,就了解、就欢喜,那个推动我们的心力又起来了。所以它处处地方,它有两个方法来调冶,来调治我们,就像银,它前面那个讲的银匠,银匠─我们银楼里边那个做首饰的,水、火两个,叫水火既济,现在我们也是如此,一方面策励我们,那是会痛的;一方面引发我们会欢喜的。所以你真正的懂了这个道理以后,你自己会很善巧的,一方面了解了这个错误了─痛苦,一方面知道了这个正确的─欢喜,美啊!这样的话,即步步上升。当你放逸的时候,刺它一下,然后呢痛苦心一生,那个放逸就不生了;然后你努力的时候,心里慢慢的觉得缩起来的话,庆幸一下,心里就扬起来了。所以平常的时候,的的确确,这个修行是有它种种善巧。那么这个前面是佛功德,这个也只是简单扼要的说一下。下面是法功德。
【“法功德者。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因为我们由于前面知苦、求救,找到唯一可救的是佛,然后呢说佛有这么大的功德,一心皈投、景仰,那么我们就想,佛有无边功德,他的功德怎么来的?说由于修道证灭,这个两样事情;然后呢把所有的过失净除,所有的功德都圆满,经过教的认识,如理去证而获得的,这样的。就像下面印证经上面。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下面就是引那个经,简单这个道理,就是上面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怎么来的?从法生起的,它接受佛法、照著佛法去修行,然后呢分分增长而成就的,说“法所化现”,这个是主要的是意味法,然后从法出生,这也是他修行证法、依于法,然后呢最后,由于这样而成办所有一切功德,那个时候才成佛。由于你敬佛、皈依佛,自然而然同样的会皈依到法。那么这个地方,休息一下,下面我们继续。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五卷B面
上面我们已经把它佛、法两个说了一下。那么现在呢再下面
【“僧功德中。”】
这个僧的功德;所以僧,
【“正谓诸圣补特伽罗,”】
就是补特伽罗。这个地方关于僧,平常我们一般有四种僧;比如说智度论上面,然后呢地藏十轮经上面,瑜伽师地论上面,它都有不同的名字;名字虽然不同,大别都差不多。我在黑板上写的两类,前面那个所谓胜义僧、世俗僧,那个是出在智度大智度论上面的。下面这个地方,胜道沙门,这个是沙门两个同下面说道沙门、活道沙门、坏道沙门是出在瑜伽师地论上面的。另外还有呢,地藏十轮经上面的;另外那个十诵律上面还有一个叫别种僧,所以列五种。不过现在一般来说起来,这个别种僧呢,那是佛世的时候,这个我想大概我们都了解,简单的说一下。所以胜义僧,或者是胜道沙门,那就是有修有证的那些圣者;那么世俗僧呢,就是虽然没有证得,可是如理如法按照羯摩,然后这样去做的清净的凡夫;那么这个说道沙门当中包含了第一、第二,有胜义也有世俗这样。那么哑羊跟无惭愧两种呢,那就很糟糕。这个哑羊、无惭愧有两个不同的经论说法,恰恰相反:一个是说他自己不知取舍,也不晓得说净,也不晓得什么,就是像哑羊一样,一生叫糊里糊涂的过去掉了,这一种叫哑羊;还有无惭愧呢,虽然他知道,但是不惭愧,这两类。那么总之,这个哑羊、无惭愧,那个都是堕落的,这个叫坏道沙门。活道沙门呢,就是如法去做,然后呢这样认真的,还是蛮认真的去做;这个详细的情况,在这个论上面。那么这个地方正告诉我们的就是补特伽罗,也可以说下面的几类就随顺。所以地藏十轮经上面特别告诉我们,真正的这个经是指示我们,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出家人应该怎么样做?对我们普通一般人来说,我们不是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别人;所以地藏十轮经上面特别说,你别看他是一个污道沙门,哪怕他是十恶不赦、破了戒,穿了这件衣服,你一个在家人,你只要能够至诚恭敬的供养他,你还有功德。他又举了个比喻,说再破烂的这个金器,再破烂的,那怕那个金器装了脏东西、臭东西,那个金器本身可是金器。这样,这一点,那么对他们在家人尚且如此,现在如果说我们出家修学的人,我们应该比他们高明一点,对不对?在家人尚且要求这么高的条件,那我们如果自命为出家修行的人,我们更不要随便的轻易的是非我们的同道,毁谤万万不可以。处处地方注意,你之所以高,高的那里?因为你能够如法行持嘛!他现在在家人要求这么低的标准,你如法行持当然你的标准应该高一点。你了解了这一点,这一种争论是非自然没有了;有的是什么?如果你跟他相应的,那是出自善心的去规劝,处处地方帮助人家,使他改恶向善。如果能够这样做到的话,那个僧团一定和睦,佛法一定兴旺,这个很了解的;然后呢对我们做的人来说,当然积聚无边功德,这是顺便一提。现在我们看僧的特质。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那是为什么来的呢?就因为他前面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于如法修证而来;这个法有这么好处,所以那我既然要学,我也要跟他一样的如理修行。这样的,所以这个僧是这样的;那么以这个方式我们去忆念。如果我们能这样忆念的话,那就简单了。是的,我们要皈敬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修行法;修行法的过程当中是僧。我们现在也要去努力;你能够想到这一点的话,你自然会觉得如法努力,是不会拿了这法,去自己伤害自己。所谓拿了法自己伤害自己是怎么讲呢?就是不拿这个法自己反省、净化,而拿这个法去要求别人,是要求别人就弄错了。所以说修行是修你自己还是修别人?如果说你修别人,那不妨;像理发师,跟人家理了发,理完了以后呢,拿了一个镜子让他照照,让他看,因为你代他理嘛,那没有错。现在你修理,修理你自己,当然拿这个镜子自己看看对不对,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个才是什么?而为忆念,我们真正要念是要这样念的。如果我们是这样念的话,那对了,那就对了。所以他后面会告诉我们,我们真正修行的人的话,只看见自己的错误,拼命自己的修习。如果你能这样的,看见自己的错误修习,你就错误减少嘛;错误减少功德就增长嘛;然后呢痛苦就慢慢的远离,快乐就慢慢的得到,这就是个自然的一个道理。下面引经,还是
【“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
这个僧伽,应该这样念法:
【“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
说这一个僧伽是什么?那我们现在听的那些佛法,都是他们那些出家人告诉我们;我们所以得到暇满人身,必定四众游行,四众游行都是靠他们。他们来了,他们跑到来宏扬法,这样;然后呢一方面说,一方面自己呢接受;然后呢如法行持;然后呢行持的时候思惟观察。因为思惟观察,一步一步深入;这个正法都从这个地方出生的,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持正法,
【“依止于法,”】
然后呢我们
【“供养于法,”】
如法行持就是供养法。
【“作法事业,法为行境,”】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应的,这个正法是我们所行的境界。
【“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
这个是法的特质,他是正直的、清净的,这是哀愍的。说到这地方,我们又有一个最好的指标:这个法的特质,如果你相应的话,看见别人不对,你怜悯他,你看见怜悯他;然后呢你想办法委屈婉转的帮助他,而我们就不会指责他。然后呢,
【“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这个修行的人什么?“远离为所行境”;我们现在是怎么样?染著贪恶难舍,一天到晚站在这个上面。真正说来不是站在外境;站在什么?我们的染污心识,这个东西就不认识,这个东西不认识的话,你什么都谈不到,起心动念都是为它,这个真糟糕。所以他真正要厌离的,从外面的境相开始,一直厌离到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够认识得厌离了,那时候厌离就差不多,是远离为所行境。这个时候恒趣向法,那么白而净了。这个就是僧、僧的功德,我们要这样忆念;我们这样忆念,一方面是皈投景仰,一方面我们自己是如理行持,当下你这个忆念本身,确实就在行持当中。那么前面就是把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说明一下,说我们是这样的忆念,这样的道理去皈依,这第一个。由知差别,进一步,
【“由知差别而归依者。”】
那么这个三宝当中,这真正的细细的说起来,彼此间有不同的特质,这个说一下。
【“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
正式平常说,归依的佛法僧,他彼此间有什么不同呢?他的别相、细致的内涵,那么按照著这个摄分说一下,分六部份。
【“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这个三宝差别、不同的地方,这个。是说眼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一个人,就是佛;所证的果就是法;证了果以后,把这个法教人家,照著去做的那些人,是僧;这个是三宝相,佛宝、法宝、僧宝,那个是相的差别。
【“业差别者,”】
那么他有什么业用呢?做些什么事情呢?
【“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佛做些什么事情?善巧的转*轮、教化一切有情,这个是佛。那么法呢?是说我们所缘,缘了这个法以后,能够断除烦恼跟苦;烦恼断了嘛,然后呢惑就断,这个业就断,惑业断了嘛,苦就断,那这个是法的功效。僧呢?勇猛增长,如理去做,勇猛精进,增长白净之业。
【“信解差别者,”】
第三个,那是在我们修学的时候,如何信、如何解?
【“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对于佛,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亲近承事;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亲近、应该真正承事的。这一点注意,我们现在亲近的是谁、承事的是谁?现在我们平常亲近的,在家嘛这个家庭、朋友啦,这样;然后呢出家了,三宝,当然应该三宝。那么这个地方仔细检查一下,我们做到了没有呢?所以平常的时候注意,我们常常告诉我们自己,我们要学佛,我们应该亲近佛,应该承事佛。怎么亲近法?怎么承事法?就是把你的心,一心想著他。现在我们想著谁呀?不问不检查还迷迷糊糊不知道;仔细检查一下就很难说。以我来说,我的经验,我们平常亲近的,亲近“我”,一天到晚承事“我”:头痛哦,赶快!找一点什么药吃一吃,什么营养大概不好?昨天晚上睡觉都睡不好,一天到晚忙他这个东西,这样。不是说不要;要的,我们要它干什么?用来修行,这一点要认识;因为要它修行,所以你对它起码的给养是要的。所以这个佛一再告诉我们,这个车子要它用的;涂车的油要的,这是仅仅涂车的油;注意到,千万不要被这部车子骗掉了。我们真正应该亲近供事的─佛,所以承事什么?佛。然后呢,普通我们身口承事,比如说我们把那个常住、殿堂处理得干干净净,弄得好;然后呢如法修行,身口意三业承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对法呢希求证得,这个才是我们希求的、希望的,要想如法去证得。那么,对于僧呢?
【“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如果你正式要修行的话,一定要有修行的同伴,这个修行的同伴就是僧团。别以为你一个人可以修得成功,不可能的,就你眼前极短的时候来说,是;将来真正修成当中也需要有一段时候;譬如说你专门学止的时候,奢摩他的时候,需要寂静的地方,是你需要。在整个修行当中,你绝对不可能说一个人关起来修的,你自己没有一个旁边的人告诉你,你怎么可能?然后呢我们生活当中,共同僧,有他种种的互相增上的很多好处在,这个以后慢慢的讲;要想住在一块儿,而又想那个的什么?要和合同一法性;大家互相劝勉,然后呢互相策励,互相看对方,而这样的互相相辅相成,这点太重要太重要了,这个僧团之所有种种的规矩,目的无非都在这个地方,这个以后下面会详细讲。实际上对我们这个团体是特别重要;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准的话,那其他的都错了,说修行都恰恰相反,造了业。那么,再下面: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前面是信解,了解了,然后呢下面是修行。修行的时候呢,对佛是供养承事,去供养佛、承事佛,这样。然后法呢,瑜伽方便,了解了以后进一步怎么跟他相应。这个瑜伽就是相应,照著这个方法,慢慢慢慢的行持,跟他相应。当跟正法相应的时候,那时候染污无明就渐渐的净化而远离。然后呢你要修行的时候,必定要什么?有共同的助伴、讨伴,这个就是僧;所以共受财、共受法。共受财是资养这个色身,共受法是资养慧命;而我们所以能够修行增长慧命,要靠这个暇满的人身,要这个暇满的人身,还有财。这个财就是世间之财;那么由于这个世间之财,修行而增长这个法,所以这两样东西都是共受,要和合,修行的时候应该这样。
【“随念差别者,”】
那么平常的时候,经常忆念什么?
【“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这个经常随念,这个前面说过了。
【“生福差别者,”】
最后一点,你这样去做,有什么好处?生起了这个福有什么不同?
【“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
是,对这个佛跟僧,生的福是依补特伽罗而生的;法,是依法而生的这个功德。那么,虽然佛跟僧都是依补特伽罗,都是依人;佛是一个人,说
【“佛及僧二是依初义,”】
就是依补特伽罗。
【“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
换句话说,佛只有一个;而众多补特伽罗就是僧,僧必定是一个团,四人成众;而增
【“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这个道理我们了解,那么,这个是知差别。那么第三个: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
真正受归依,自己誓愿要受。
【“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我们正式归依的时候,一定自誓而受;说自誓:从此以后尽形寿,归依佛,大乘是尽未来际;不但是如此,自己尽未来际,要使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也带著他们,使他们尽未来际说:归依佛是我们的老师,不再归依其他的。那么法呢,就是依般涅槃法为正修的法。僧是修行的助伴。这个是平常我们,像平常我们归依的毗奈耶,就是戒经上面,说的很详细。最后第四个: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那么,真正归依,就是归依这个了;不再言余,归依了佛以后,不再归依其他的任何,乃至于大自在天等;归依法以后,不归依其他的世间的什么等等这个,为什么
这样呀?是说因为了解,内就是佛法,外就是外道;所以叫外道的话,他不了解佛法的特质是在什么地方,从外面去妄求的。所以内道的大师是佛;外道的大师的话,就是外道那些人,以及他的教法,以及诸学法者。换句话说,内道的大师就是佛,他的教法就是佛法,诸学法者就是僧伽。外道嘛也有他的,外道的大师,就是外道所讲的法,以及随修的人。我们了解了这两者当中的差别,一个是殊胜的,一个是庸劣的,庸劣的、世俗的;因为我们了解了,所以这个三样东西,真正宝贝、真正可贵,才是我们的归依之处,而不再择其他的,跟他相违的,我们不再归依这个了。在这地方有一点我们可以提出来大家思惟一下:那个平常我们说,比如说讲其他的外道,说他们只有归依这个什么等等;如果是从这个行相上来看的话,他们外道也会说:“你们佛教还不是一样;你们也说,有你们自己的独特的真言,同样的也一样的排斥其他的外道,对不对?那么,请问,你比别人强在那里呢?”大家的的确确,自然而然各说各的好,你也是这样的一个。所以就世间的眼光来看,倒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碰见这情况,你怎么办?请问,碰见这情况,你怎么办?我们觉得我是超胜,他觉得他超胜。所以真正算起来,你们大家彼此彼此。是,你分的清楚吗?在这地方,你能跟他说得清楚吗?大家说得清楚的请举手。不同的在那里?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就算你们举了手,我也不会让你们讲,因为我现在要说下去。明天这个关键我会告诉你们;这个非常重要,这个非常重要。就是到现在为止,前面这个道理已经告诉我们了;不过比较概略一点,没有这么仔细。这个我们一定要分得清楚,佛法跟外道的真正的差别;你如果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是,我们自己既不动摇,对人家那个责难,外面人家责难,我们可以对这个是非辨别得非常清楚,你决定可以把他说服。不过有一点始终要了解,如果跟你蛮不讲理,这种人不必讲;不要说我们不必去讲,佛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个最好的例子,碰见个外道,那些人跟你诡辩的话,佛有一个办法,十事无记,不开口;反正你跟他说了半天也没有用,你说服了他也会说:“就是你对,我就是不相信。”碰见这种情况,不谈。如果真正讲道理的话,这个地方有他完整、深刻的道理在,这是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一下,要告诉你们的。也同样的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不归依其他的,要归依佛,要归依三宝。如果是这个佛弟子,这一点都弄不清楚的话,那对不起,这个就谈不到佛弟子;在家人还勉强可以,是出了家这一点,就应该自己认真的把握得住。下面继续下去: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
说这两个人跟法两个有什么不同呢?
【“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呀?说这个老师,就人来说,佛是圆满的,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有其他的大师,是,还是称他为大师,但是跟他相违,跟他不一样。这个“相违”两个字,这个很大的学问,相违是违背;换句话说,这两个是敌体、完全相反的。假定说,我前面曾经说过,我们往往在很多情况之下,留一个漏洞,留在这里;那么结果留了一个漏洞,对不起,到那个时候,这个漏洞你就没办法补得满它。他现在跟他相违,那换句话说,明、暗,这个里边,再没有说半明半暗,什么叫半明半暗?没有这样的事情;看得见就是明,看不见就是暗,就是这样。所以所有的大师跟他相违的。
【“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此何故为尊,无过具功德。’”】
弃了所余其他的一切的大师,一切的,这所以世间尊仰的人,而归依世尊,归依佛。为什么呀?只有佛是没有一点过失的,只有佛是圆满一切功德的,这个就是他的不同的地方。
【“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除了佛以外,所余的剩下来所有的一切的外道,以及他外教,你如果说真正的善巧的思惟的话,那个时候我就会找到一个结论:一定只有归依,归依什么?这个该归依、应归依、可归依之处─佛。其他的人所以不归依,为什么呀?“非偏智”,他不是彻底圆满了解一切,解决一切的一切智者,那么这种人,这种是外道。他外道这种宗旨,他那个宗旨就是教法它是有过失的;有了这个过失,然后不圆满;由于这不圆满,染污;因为染污了,害了!所以坏其心。他心一被染污的话,就见不到正确圆满的这个佛;所以那些外道跟佛唱对台戏;我了解了,我不皈依他,就是这样。这个就是这个归依的对象当中,人、佛跟外道的差别。下面呢,
【“教差别者,”】
他们所说的教法呢?
【“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
教法呢是佛告诉我们的圆满的教法;他这个是正确的道路,安乐稳健;因为这个道是这样的,所以得到那个果也是安乐之果。这个安乐之果有什么?能够息生死之流。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