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2-7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2-7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二卷A面
那紧跟著找到他的根本何在,这个就是它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后呢再从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则我们现在有很多学佛的人,都是这样,觉得佛法是好的,要修的,那为什么好?,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遗留很多漏洞,在这种状态当中,总在这个枝末上面转,虽然最后也能够转到,可是中间浪费是不晓得是无量劫,长者是这样,在这个时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现在从前面这样的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讨,最后找到了,这个原因是在哪里?在这里。现在我们看那个文。第一行。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
他真正这个苦谛的根本在那里,就在那个五取蕴,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身心,简单来说就是说平常我们讲的这个我,任何一个人他那个人他自己的主体,就像挑了一个几百斤的重担一样,只要他那个担子还在身上没有卸下来,对不起,那个痛苦一直在,那个快乐永远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说取蕴重担亦尔,这一句话我们要注意。
【“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只要你没有对治把它彻底的解决,那个时候就是执持。这个执持是心里面无始以来的习气,不知不觉当中一直在这上头,所以叫我执、法执。平常我们都这么说,可是我执是什么?不知道。法执是什么?不知道。那这种状态当中你认得两个名字,对于我们解决这个真实
问题,眼前并没有用场,而这个苦恼邦是眼前逼在这个地方,所以你必定要从这两个名词上面找到名词所指的内涵何在,找到了这个内涵,那个时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说这个执持,那就是这两个名词所代表的实际的意义,只要它还在执著著,那时候一定受苦。那么为什么?
【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在,故为行苦。”】
在这个蕴当中,就是这个苦的根本是烦恼粗重的,就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叫做行苦。眼前虽然没现出来,但是它随时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话,并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个阶段,不是真的不苦,这是好像没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动的话,它随时遇到缘,那个苦行就马上显发出来,而这个缘也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集的不晓得多多少少,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讲的这个苦的种种,最后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认识说原来就在这个上头,这个是我们生死大痛苦的重担,所以要对治的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关于这一点你不认识的话,那所有的佛法无根本,没有建立处。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
这只要一旦这个蕴在,因为蕴在所以烦恼的粗重就安住在这个上头,在这种状态,现在虽然没有生苦,但是无间─不停的,让那个不同的门,于种种的缘,内外的等等那苦就起来了。
【“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这就是我们最后归结到应该了解的,这个苦是偏一切处的,实际上在我们感受,却偏偏感受不到。我们平常一直讲苦,从来不注意佛告诉我们真正的苦谛的苦,要找到根本却是在这个地方,这个就是我们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说这个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谓佛法始终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们另外一个名字来说它叫做三世怨,你愿意做那个三世怨的事情吗?这一点我们特别了解、特别注意。尤其是平常我们太多人修学佛法,说是佛法好的,好在哪里?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从什么地方开始?说世间是苦,苦在那里?说这个生老病死是。如果说这种事情还要人家来告诉你的话,我们实在太笨,不要说一个动物它碰见这种痛苦,它也晓得避免,而我们做为一个人,难道要懂得就懂得了这一些吗?这个是它根本所在,我们务必在这个地方应该注意。那么现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前面一再说、一再说,这个认识,理论上虽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难体会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习多修习,一直等到内心生起相应的量,那时候你会生起大厌离,那就对了,所以修学佛法它第一个根本─厌离心,必定从这里出来。等到你一旦这个厌离心生起来了以后,那个时候哪怕生到天上,因为你深深了解这个行苦的自性还没有解脱,所以说智者视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够如理了解世间真相,这真相是苦谛的,这种人把天上面的这种快乐,看的像地狱一样,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这是行蕴自性,只要那个取蕴还在,问题没有解决。最后再说一遍,这问题的关键不但是了解,而要怎么样去内心感受到,这是个大学问。如果你没有办法真正的感受到,单单了解的话,那又是个三世怨,就变成世间很聪明的那些人。所以最近渐渐的、慢慢的我们开始说忏悔或者什么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学,就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种产生感受的实际上都是什么?那都是他能够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经上面一再告诉我们,虽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转,不相应没有用;反过来你虽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马上就会得到好处。不过这地方我们不要误解,那既然如此,我们不要懂得很多,不是,你如法的懂得一点马上得到好处,你能够懂得更多,好处更多,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应,体会它真正的好处,那么这个是大概我们已经有一个认识了,下面又特别的说明,关于坏苦。乐受这件事情,因为这是我们最难破的,假定这个破掉了,下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看文。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说眼前很多快乐的事情,这个都是不认识、误解、颠倒的一种妄见,这个东西有他的绝大缺点,能够增长我们的贪毒,而贪毒是引发生死的最主要的一个主因。实际上这个真的乐吗?不是的,这都是苦的渐息灭位,他是苦,可是这个苦慢慢的、慢慢的在减轻当中,当在渐渐减轻当中的,你觉得在轻了、轻了,于是对前面这个大苦来说,既然减轻了一点,好像这是乐,所以你妄─错误的感觉,以为他是乐。他并没有实质上面本来应该乐的,本性是乐的这个实质没有,所以全无不待除苦所显,因为这是苦渐渐减少,所以当苦除的时候现出来的,不是它本性,本性绝对没有快乐的,本质上面绝对是苦的。马上用一个事实来说明。譬如说你一直走,走的很长,走的很多的路,下面说,以为苦。
【“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
跑了很久以后,暂时叫你停一下、坐一下,觉得那时候好舒服、好快乐,那是什么?那个是因为。
【“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乐性。”】
这事实是当下就有很大的苦恼,那么你停一下呢,那个大的苦恼渐渐的减少,渐渐的消失,所以你这个减轻的感觉,妄取乐想,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本质快乐,它本质不快乐。所以它下面紧跟著这个问题,假定说坐下来是快乐的话,那应该越坐越快乐,因为它本来是快乐的嘛,就像赚钱一样,赚一块钱固然赚,越赚是赚得越多是越好,应该这个样。同样的道理,如果是这个坐下来是快乐的话,坐得越久是越快乐,所以下面说。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
结果叫你老坐在那里,它不但不快乐,你又苦得要命,所以叫你老坐在那里,你坐了多久你要站起来去走一走,为什么?因为苦,苦不堪言,苦就是这样,坐,然后呢叫你睡又是这样,叫你吃,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它下面说:
【“苦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
假定这个快乐本性、本质是快乐的话,就像苦一样的话,应该怎么样呢?你坐得越久,那么这个快乐越多。天下的苦本来就是苦的,这个苦的时间越久,痛苦越难受、越厉害,为什么?因为它本性就是苦的。这快乐的事情却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你换一换晓得快乐了,过了一下快乐慢慢的消失掉了,再继续下去那个快乐就没有,苦了,再下去是苦就受不了,这个说明什么?说明它本性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苦。所以这个我们要自己如理认识,如果你们听懂了,就应该没问题,不听懂回去仔细想一想,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就像同样的道理,你走久了以后坐,坐久了以后又要换一个,如是习近行住坐卧,没有一个例外的。你说走了半天又想坐一下,坐了半天又不行要睡一下,睡了一下又要站起来,叫你老躺在床上你又躺不住,为什么?它始终是同一个道理,这大苦的渐渐息灭,所生起的相对的这种感觉,只是减少一点,它本质还是苦,就是我们这个最妄想颠倒所以叫做无明。除了这个以外,饮食日阴,当你渴的时候─饮,饿的时候是食,寒的时候是日,日的时候是阴,都是这个样。说今天冷了,晒晒太阳,然后呢太阳越来越大你又受不了,假定晒太阳是快乐的,应该越晒越快乐,又不是,没有一个例外。乃至于饮食,你倒吃吃看,吃到后来,吃的难受的不得了,到后来不但是肚子吃坏了,你胃口也没有了,没有一个样,是这样的。所有这种事情都是什么?都是苦的渐息灭位。从这个上面我们就认得原来这个乐的本质是虚妄的,这是苦的渐息灭位,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在这一种状态。
【“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你只要弄久了,结果总是苦。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
那么说明了这个道理,马上告诉我们,经上面的就是这样说的。说:
【“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
这个每一件事情,个别个别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苦。所以:
【“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唯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
每一件事情它真正的是粗、猛而难以忍受的这种痛苦。
【“非于其行,起安乐想。”】
绝对不能从这上面妄想以为快乐,行是如此。
【“余三威仪亦如是说。”】
不但是行住坐卧,其他的所有的前面说,饮食日阴,世间没有一个例外的。继续又说。
【“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
这一段就是前面的说明这个道理。
【“难陀,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
世间一切法现起是苦,然后呢灭也是苦,所以我们要努力找“灭”这个办法,就把一切消除掉,那个时候得到寂灭之乐。
【“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第一个是说道理,马上用经证,经证了以后,祖师再加说明。祖师论上面怎么说?说就像我们妄见的想安乐觉得增长,增长的结果,慢慢的增长,时间增久的时候必反变成功苦,但是呢苦这个东西如果增长的话,不会转成乐,为什么?苦本身就是苦,它的特质就是苦,你时间越长苦越多,乐却不是,所以时间一增长的话,对不起苦又来了,所以若经若论都是这个。那么然后呢大师又把这个经论的道理抉择出来,把这个重要让我们认得的清清楚楚。现在到这里我们了解了,的的确确的,我们世间最难以认识的而放不下的乐,原来这个不是真的,是苦。那么既然乐都是苦,还有什么一切好贪的呢?行,连他乐都没有,虽然眼前一下感受不到,可是行苦的自性不断的推演,所以它结果又是苦,总结起来世间是没有一点地方不是苦。而那个苦的根本因在哪里呢?没有别的就是在我们五蕴身心上面,这才是真正我们应该认识的这个。所以告诉我们这个取蕴的重担只要一天在,一天没有解决,问题一直在,我们真正应该厌离的就是厌离这个。现在我们处处地方忙这个,要修饰修饰它、要营养营养它、要保护保护它,那完全走上错误之路,你这个概念就是邪知见,你这个行为就是染污之业,然后造成功这个恶习,到那个时候你不知不觉当中,这个东西又来了,就把你绑得死死的,永远在这个里边,你还觉得是找快乐,结果是越找越痛苦。把苦的特别的行相告诉我们,这个叫总苦,把那个苦的特质。下面呢。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
那个因为一切的有情在三界当中,有不同的几个位次,我们所谓六趣或者六道,天、修罗、人是三个善道,地狱、恶鬼、畜生,现在我们看看,用另外这样的角度去看,这个内容是什么?它也无不是苦。
【“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在前面共下士当中,已经把三恶趣苦说明了,这个痛苦的厉害,我们现在一点都无法忍受,那么人呢?说是善道应该,结果
【“人苦者,谓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
这个是我们人人都感受得到的,又饥渴又寒热,又不可意触。这个不可意触通常是指外面,实际上心里也是如此,我们一天到晚烦烦恼恼,一天到晚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为了这个问题、这个麻烦,被它牵著鼻子走,还有呢为了追求,为了要求这个妄乐去追求,得到了就怕失去,失去了又要拼命追求,人实在颠倒。
【“复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当知。”】
那前面已经说过了。
【“又如资粮论云:‘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
尽管人道是善趣,但是对不起,三恶道的苦,我们人当中也有。我们人当中有种种的身心的逼恼,这个就相当于地狱一样,地狱的特质就是一天到晚在寒热两样东西的逼恼当中。那么贫如琰魔世,那么饿鬼呢?这个是鬼道,鬼道是阎罗王所管辖的,那是贫穷,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畜生呢?是种种被驱逐、恐怖、被伤害,就像这个比较体弱差的人被强力所使,以及制罚损害,这种苦继续不断的像瀑布一样,非常厉害。
【“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有很多苦有贫,有很多人呢?虽然你蛮有很富有了又不足,这个满足两个字真难。我们看那个很多豪富,越是豪富越是忙得起劲,为什么?不足嘛!说起来真简单!我们人真正需要的一天三餐,就是两餐就够了,越图越瘦,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偏偏有些世间人,有了百万还要千万,有了千万要忆,有了亿还要万亿,有了钱还要地位,不晓得要多少。秦始皇并吞了六国,还要长生不老,就这样,世间没有一个例外的,就是这样。所以贫固然不好,不贫也不行,那么然后呢你追求的话,种种叫我们晓得的,我们现在一切的士农工商有种种的苦恼,然后呢你为了这个事情,你生其它的心里边谋计略伤杀,都从这个上来,世间的真相,是善恶道一样。
【“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庸流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
差的人呢身苦,是嘛穷人、好的人意苦,说到这意苦,我也想起来了,现在那位已经死掉了,他本来不晓得是什么大公司,我忘记掉了,那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有一天,他就随便不晓得说笑话几个老朋友,他叹了个长气,有人说像你这样你还有什么不如意?他就说不要去谈了,我自己算算我还不如我的司机,要是我做大老板的话,同样的两个人,当然愿意做大老板,那个大老板好舒服坐在那个地方,那个司机前面就开它,那个大老板就说向东他就向东,向西他就向西,好像是那个大老板那么舒服。结果呢大老板怎么说?他说那个司机,我只要告诉他你向东他就向东,要叫他向西他就向西,他心里面真是心安理得,我在那里又要想这个,又要想那个,又要想那个,这张支票要什么时候到期了,这个礼拜六还有一个什么应酬,还要跟谁一个人打一个高尔夫球,还要请一个客,还要赠送某一个大官,还要这个应酬,这个应酬,那晚上睡眠的时间都剥夺掉了。他那个司机开到那个地方,他车子一放回去呼呼睡大觉,千真万确。你们想想看是不是?是颠倒!但是我们偏偏所有世间人,都一天到晚要忙什么?忙追这个,所以这个叫颠倒、人痴,真正的颠倒,我们想想看对不对?我觉得现在是越想越对,以前我想我们诸位都是从在家人过来的,我也是,现在后来变成出家人了,以前在家这个衣服,所谓白领阶级,那个很讲究,出去的时候要体面,当初是念书,然后跑出去西装革履,通常人家说。到了后来出家了以后,跑到我师父那里检几件破衣服,就洗洗干净穿在身上,不要说小偷强盗,你送给他,他都不要,我跑到哪里要坐下,坐下就坐下了。站起来拍拍屁股就好了,那么简单,脏、脏一点有什么关系?太脏洗洗就好了,破、破了嘛了就补,就这样。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睡觉了棉被一盖就好了,用不著说一下嘛睡衣,一下嘛这个白天要白天的,晚上要晚礼服,今天参加这个要那个,一点都不要操心,这么个舒服法,结果人就是这么颠倒。所以,我所以说这样的一件事情,它不一定从这个上面去体会,我们应该把这个一原则用在任何一个地方,让我们深深领会到真正里面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因为这个妄见,形成了现在这个东西,然后呢辗转相应,真是苦恼,就被这样的二苦不断的日日中坏了,我们一天到晚就忙这个事情,这是人。
【“非天苦者。”】
非天就是我们说魔,修罗道是魔。
【“如亲友书云:‘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嗔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见圣谛。’”】
那么这个修罗道,我们另外一个名字叫非天。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二卷B面
修罗道,我们另外一个名字叫非天,他这个非天当中意最苦,这个心最苦,为什么?他那个本性,他这种人的心里嗔心非常大,他的福德可以跟天互相比,但是他那个嗔心太大,就是这样。虽然他也有天上面种种的好的条件,但是那个趣性障,就是那一趣,就是那一道,就是修罗道那个特质就是嗔心特别重,那时候虽然也有智慧,但是这一道的众生没有办法见圣谛,真正见到圣者之教。所以一到这一道的话,只有造恶,那非常糟糕,不但绝没有机会透脱,这个地方先不谈,谈这一道特别的痛苦。
【“此由不忍,嫉天富乐,令意热恼,”】
因为他嗔心大,嫉妒心强,不能忍受人家的好,他意里面特别的强,看见别人比他强就受不了,别人就偏偏比他强,那个天人都长的美不可言,修罗的福虽然大,长的个个丑陋,妙不可言。还有呢这个帝释的这个太太,就是修罗的女儿,她长的,女的很漂亮,结果呢就嫁给那个天,就这样,种种不理想的。还有那个帝释天,天上的果,那个树那个根就长在那个修罗宫当中,根长在那里长出来的果就掉在帝释天的园子里边,这实在是难受!他本性本来就是嗔心很大,嫉妒心很强,所以他一天到晚要跟那个天打,所以:
【“由此因缘,与天斗诤,”】
然后一打呢?
【“受割裂等伤身众苦。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障故,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他虽然有智慧,但是由于这个异熟,他所感得的这个非天这一趣,这个障碍存在,那没有办法见谛的。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有一个经说他这个是旁生,所以畜生道愚痴,那么瑜伽师地论说是天趣,所以有的人列入这个变成五趣,有的人列为专门列入六趣。就这种状态呢我们人间也有,实际上这种人,就是人间修福报,修的很大,但是嗔心,往往有的时候布施,我也曾经看见过人家去布施,他看见他布施,这有什么了不起,他布施一千,我布施一万,就是这样。人家造一个大庙,造这么多,我造得更大,对不起,你造了以后,如果你没有造大的大恶业的话,那么你大概是可能进入修罗道,如果你造大恶业的话,那更不谈。所以这个我们必定要注意,造了福报尚且如此,你只要意理不清净的话,到那个时候苦不堪言,人间也是这样。刚才说的这个司机真痛快,开完了以后回家去那好了,剩下来事情反正不管,这个老板一天到晚躺在枕头上,睡不著还要吃安眠药,吃了安眠药,明天还要头痛,所以这一件事情是真划不来!那么上界尚且如此,何况其他?那么最后看看天。
【“思惟天苦分二。一、欲天三苦,二、上二界粗重苦。”】
天分成功两种,一种欲界,还有呢上面色、无色界,欲天有三种苦。
【“初死堕苦中有二,”】
欲界在生的时候很好,到堕落的时候那苦不堪言。
【“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
天上很快乐,但是死的时候,那绝大的痛苦。就像我们现在,你没有什么,反正没有什么也就算了,你一旦有了钱,那个就要怕什么?失掉。所以凡是有地位的人,我们看,尤其是现在这种政治上,这个斗争的厉害,他爬上去了就怕掉下来,他所以爬上去,为什么?他是拼命在人家的头上踩上去的,他既然在人家头上踩上去,当然不愿意被人家来踩,这个很明白。同样的道理,所以上面固然好,跌下来的痛苦,就是痛苦极了。他平常习惯上面享受惯,平常我们人家说,习惯了大享受富贵的,忽然之间跑著去,你畏畏缩缩,衣食不继,还要看人家的脸色,这个痛苦之难受。了解了这个,那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贪,何况这个时间一下就过去掉了。像前面无常当中,切切要记住。
【“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
就是说在天享乐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过去掉了,等到你快死的时候,这五衰相,五死相现前的时候,那个痛苦的心情是不得了!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
本来可爱的,变掉了。
【“不乐本座,”】
本来坐的地方,这个帝座、天子座,那个时候坐在那里坐不住了,身上的。
【“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
衣服是脏垢了,身上出汗了,这个五样东西,先时不出的,到临死的时候,来了。所以:
【“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
那个就是欲界天的,欲界天的这种五死相,他诸天那就是欲界天的诸天,就像地上的一样,这个东西有这个形象生起。就像我们病了,那个他也就是这个状态,我们人病了以后不一定死,医的好的,那个天上面的五衰相一现的话,那就死了,非死不可,真可怕!那么这个死殁苦。第二呢?
【“堕下处苦者,”】
死了以后呢?糟了,还要堕落。
【“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
从天上死了如果没有善的话,他自己没有力量的,还是随业而转,到那时候堕落到畜生当中。上面我们曾经说过的,皈依当中那个竭摩那法天子他五衰相现,天人有这个神通的,死了以后可以看看到哪里去,一看要堕落。这个一般来说上升的机会少之又少,堕落的情况极大部份。这个比数不是说百分之九十九跟百分之一的比,经上说的很清楚,说大地土跟爪上土这样,这样的可怕法,所以那个天上是一无是处!
【“悚栗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
那么还有一种呢?这一种就是他害怕,说另外有更大福德的这一种天子生气的时候,那个薄福的天子看见了,就要受大苦恼,这个一旦那个大力的天子一犯嗔心的话,那个差一点的就被他欺凌了。就像我们现在世间也是一样,任何到处都是一样的,大鱼吞小鱼这个情况,天上亦复如是。他虽然不是把你吞掉了,但是呢你遭到的痛苦!我们现在眼前看看到处都是,天上亦复如是。而更是,愈是爬的高,那个时候被吞、被压迫的时候的痛苦是愈大。还有呢?
【“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诤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
还有呢?这个或者被伤、或者被杀,那个非天经常要跟天上面斗,那么如果斗了以后呢?如果说被伤害的话,那只是伤害的当时刀砍上去痛苦的,完了以后他那个身体又恢复了,这个还可以。但是那个头一断掉了,对不起那个命就送掉了,这个头很重要。那么:
【“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这是为什么前面心里恐怖的,那力量强的人一旦发起脾气来,那个比较差的人,就被从他自己的地方赶出去,那么本来这地方好好的享受,你被赶出去,当然痛苦了。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那么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所有欲界天,受欲的,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快乐,为什么?因为这个贪欲还在,既然这个贪欲,内心这个贪欲之火炽然的话,那心里面一直在这个烦恼当中,凡是这心散乱烦恼的话,绝不可能得到安乐。在这种状态当中,一刹那也不能自在,所以心的自在一定要什么?自己把持得住自己这个才是。平常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实际上还是随著外境在转,你看见好看的,你心跟著它跑掉了,心跟它去跑掉了,被人家牵著鼻子走,这有什么快乐好言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这种状态叫散乱放逸,那个本质是扰乱,扰乱就是混杂的,这个不是寂灭,就像有火的那个柴一样,他一定在这个散乱的风当中烧,烧那就是炽烈的状态,就是我们没有证得寂灭的必然状态。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病刚刚好,你还在吃不适宜的,对不起,他病又发了。那个天上的快乐亦是如此,世间由于布施,或者修种种的,然后呢升到天上,那个时候啊升到了天上,那个欲乐很大,它又来了,福不能积,贪心又增长了,再堕落,那个是欲界。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
那么再上面呢?比较好,没有像欲界天,这个苦是没有的,但是啊这个烦恼还在那里,这个痛苦生死的根本还在那里,所以这个障碍也并没除掉。所以对于这个死生,还是没办法自己把握得住,无自在,不是说我要想不死就做得了,要死的时候,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还是在烦恼当中,就像那个论上说。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
是苦苦是没有了。
【“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
他在定乐当中,他那个定乐很长的时候,看他定的深浅而时间有长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住八万大劫,对不起,到了以后你还是要堕落。郁头蓝弗就是那个典型的公案,他修非想非非想天修成功了,最后死了以后呢?堕落到畜生道当中,你看这个定是好难修,结果他完了以后还是要堕落。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尚且如此,何况不谈了。
【“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他到了最后一定要堕落的。所以当时看起来好像已经超越了,因为他苦苦没有了,已经超越了这个恶趣的种种大苦,但是对不起,他的行苦自性还在,他没有办法停得住的。就像鸟飞在空当中,暂时虽然飞一下,对不起他飞一飞要停下来。又像人家射箭一样,射上去到那时候力尽了,它又堕落了,它最后的边际就是,跑到最后他还是堕落。
【“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像灯一样,现在是亮,可是它无时无刻一刻都不停住的,正在慢慢慢慢的消失当中,最后仍旧为苦所侵,恶道是苦,善道结果也是如此。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
那么经过了上面,不管是你总的思惟,不管是别的思惟,就是在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状态,你观察思惟的结果,没有一点点例外,是苦。那个时候你了解了以后,产生一个什么结果?厌患。所以我们现在总觉得,求快乐啊!错了!错了!找不到快乐的,这个世间的特质就是这样,这一点我们必定要知道。所以平常我们眼前一定要把这个道理仔细的观察一下,我们眼前到底忙些什么?如果我们是对眼前不满意说这里不好换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可以快乐,错了,完全错了,世间的人这样想的,佛法不是,那难道不是找快乐吗?是,差别在哪里呢?就是世间一般人找的快乐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如此。佛法里面说,是的,你找快乐,结果呢你跑到我这里,说我可以告诉你,我这里有快乐的,指出来快乐的特质是什么?根本你的认识就错了,你要从这个上面去转一个方法,所以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我们必定要了解,不要说这里不理想,那里不理想,然后要换、要找;不是,你可以逃得了环境,是逃不了自己。自己是什么?身心五蕴烦恼,我们真正要透脱,透脱这个烦恼,所以必定要认得烦恼,把这个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是痛苦的因,所以说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那么你整个的生死的内容无非是痛苦,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逃的,没有一个地方有安乐的,那找到他的因。如果找不到他的因的话,说反正没办法了,那好了,我们现在只要有一天张开眼睛来就去享乐,然后你什么事情都去做好了,反正坏事,只要快乐,现在好,有原因的那可以解决,所以进一步了解了这个苦,就找他的痛苦的原因。
【“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说进一步我们要观察,这样的三界之内无不是苦,原因在哪里?那么进一步中,因为感受苦的逼切,所以我们找苦的原因,这个时候找到,原来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叫什么?集谛,所以现在我们从了解了苦,要求脱苦而找到这个苦的原因是集谛,集什么呢?他的所谓招感,由于这样的可以感得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这就是痛苦的原因所在。你只要把这个痛苦的原因拿掉了,痛苦就消失,既然是我们为痛苦而忙,那么真正要找的这个才是,这个才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特质。所以大家注意,大家修学佛法,务必要在这个地方认真把握住。前面不同的地方,常常说明、归类等等,他原因无非是要说明这个,你要修,不要说碰到一点去修,那个时候并不圆满,乃至于并不是根本,你以为碰到了,结果漏洞百出,因为漏洞百出,所以忙了半天痛苦仍旧在,你没摸到根本。比如说我们现在说,我们房间里面有水,你把他擦掉,结果你没找到漏洞,没有找到水哪里来的,你拼命去擦,擦了半天,那个地方又来了,擦了半天,那个地方又来了,越弄越糟,结果自己忙的疲备不堪啊,屋里面照样都是脏水,有用吗?修行也是如此,你必定要找到根本,暂时其他地方先不管他,把那个漏洞堵死了,堵死了它没有再来了,然后你慢慢的把里面的脏水清干净,好了,问题解决。所以我们修行,在这个地方特别,这个概念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摆在脑筋里面,不要说我现在要去修行去了,人家告诉你怎么修?参禅,人家告诉你念佛,人家告诉你不管是哪一个法门,这个密宗好,你只要去修修就行,然后你就跟著去修,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在哪里,你没找到。有没有一点样子?有一点样子的,当然就像擦地一样,你拿著湿布一擦,那地就干了,等到你湿布拿掉了,回过头来看看那个地方又来了,那有什么用?所以我们现在太多的人修行都是忙这些,然后呢自己还不懂,还要去帮别人去,是越帮越忙。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个情况这样的,根本在哪里?由此而讲集谛门,那么就去找。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
说为什么会流转生死?这个原因呢?分三部份,
【“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没及结生之理。”】
这个为什么会生死?由于这个因,因是什么?烦恼跟业,惑、业就是这样。那么这个烦恼怎么发生的呢?先了解为什么发生了这个惑跟业会招感到生死呢?所以他就讲,这个为什么会结业,那么招感生死又是怎样的招感法呢?所以怎么死又怎么会结呢?这个道理下面就了解一下,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把因找到了,然后从因上面看看,怎么样把它清除。翻过来。
【“今初,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现在了解了,说这个痛苦的真正的根本在这个惑跟业,惑或者叫无明,或者叫烦恼;业或者叫行,或者叫什么其他的种种的名字,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名字。总之一句话,这两样东西,十二因缘当中说无明、行这两个,就是这样,或者是爱取有,爱取是惑,有是业,这样。那么,但是虽然要这两样东西,这个里面主要的却是惑,却是烦恼,下面看。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
为什么这烦恼为主要呢?就是说假定你的烦恼没有了、断掉了,虽然你有无量无边的宿业,数都不能数,但是就像种子一样,那个种子如果说没有其他的因缘,土、水、太阳,对不起,他长不出来,长不出来,这个不会感果的。
【“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所以这个业之所以能够感果,一定还要一个什么?俱有缘,或者俱有因,这个就是惑、就是烦恼;有这个俱有缘才能够感果。什么叫俱有缘呢?或者叫俱有因?现在我们随便说,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我这件衣服,这个衣服是布做的对不对?这个布怎么做的?经线跟纬线,这个经就是纬线的俱有缘、俱有因;这个这个纬就是经的俱有缘,这样的。平常我们说架一个架子,三角架,用三根架撑在一块,那个,你之这一根所以撑起来,就靠另外那个撑起来的,这个就是你的俱有缘,少掉了这个对不起,你撑不起来的,懂不懂?就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没有这个惑的话,这个虽然有业,对不起,他不可能成功,不能结果。反过来呢?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就算是你没有宿业,但是你有烦恼,因为你有烦恼,这个烦恼他会烦恼为缘,会使你生长这个业,因为有烦恼在,这个业就跟著来造了,业跟著造,惑业具足,他马上又生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又从这个惑业生死的因当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脑,是惑是烦恼。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
下面引那个经论。
【“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我们要想超出诸有,诸有就是三有,三有什么?欲有、色有、无色有,有是业,为什么叫做有不讲业呢?就是说它一会定感得下面这个新生命的结生的这个力量,这个业力在十二因缘当中会详细说明它。就是你要想超越这个生死轮回,当一切的诸有的这个爱,爱就是惑,你能够把这个超脱了,超脱出来的话,那么其他的所有东西,就不会再引发你的业,非余业能引,它就不会再引发你的生死。为什么?灭尽俱有故。就是那个俱有缘,上面说那个俱有缘,统统弄干净了。就像你要做一个布一样,经线虽然摆在这里,纬线没有了,对不起,那个就是经线,就不成其为布。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少掉一样东西,你那个电灯样样弄好了,电没有,没有用。再不然你虽然有了电了,灯没有他也不会亮,就是这样,所有的事。两个人吵架,它一定是两个人才吵的起来,一个人吵不起架来,这个天底下的事情,就是这个样,所以像这一类事情,我们要了解。
【“又云:‘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反过来呢?如果你这个爱,爱就是烦恼,如果你这个爱在的话,对不起,由于烦恼,马上跟著这个烦恼就造了业,一造了业,烦恼跟业具足,他就继续的生死。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
那么既然我们了解了生死的因在这里,那么更进一步就了解了,这个因当中主要的是烦恼,那么烦恼是什么呢?如何去对治呢?你要对治他,一定要认得它本质是什么呢?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到这个地方我们停一下,我们现在大家都修行了,请问你修什么?你从哪里修起?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想一想,说我们要修行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三卷A面
我们停一下,我们现在大家都修行了,请问你修什么?你从那里修起?在这里。所以我们应该想一想,说我们要修行了,记著我以前说过的话,不要修我,修我是修我愈修愈大,跳不出生死轮回。这一点诸位以前前面没有听的人赶快补听,否则的话你跑到这里来就白上了这个课了。我们都在这儿修我还不知道,还觉得很得意,结果修了我愈修愈大,只见我大,我既然大,在生死轮回当中转,一生空空白费。我们要学佛,因为只有佛是如理如量的解决一切问题,他晓得这个什么办法,所以第一件事情先要认真了解,现在它这里告诉我们,原来这个问题在这里。说你要对治这个生死的根本,最后找到要对治这个烦恼,那么你要晓得烦恼的道理,要如何对治的话怎么办呢?
【“此复赖于先知烦恼,”】
你先必定要晓得什么是烦恼。
【“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你要善巧的了知,你才可以对治它;否则的话你做任何事情,叫你拔草固然如此,叫你扫地如此,叫你做任何事情,今天跑得来叫你打扫这个房间扫一下,你到底要扫掉什么你不知道,本来叫你扫掉地上的垃圾,你却把桌子上面的那些书本统统扫掉了,你算什么?那不是开玩笑吗?这样,所以必定要把你所对治的内容要认得的清清楚楚,进一步还要认得所对治的内容知道了,拿什么东西对治它,对治的方法以及这个正确与否,每一个地方它的质、量、次第。现在我们又进一步层层深入,找到生死的根本原因,原来在烦恼,找到了以后,所以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一下烦恼是什么?下面看。
【“此中分四,一、正明烦恼,”】
第一个先说烦恼是什么?对这个我们必定要先了解它,如法如理的了解,什么是烦恼?第二呢?
【“如何生起之次第,”】
为什么要找那个生起的次第?你从那个生起的次第上面你可以找到它,它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呢生起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它有什么祸害,你这个了解了以后,它这个祸患了解了,你准备要消灭它,要去消灭它,你就找到它的什么原因,然后它的根本在哪里,就这样,都找到了,以及它烦恼的行相,你每一个地方清楚了,那个时候你就容易下手对治。这个烦恼对治了,一切痛苦都解决,你能够自己问题解决了,那个时候你才能够帮助别人。所以归根结底,不管是大乘小乘、自利利人的根本在此,所以这个地方叫共中士,只管你自己的就你学这个,如果你要学大乘的也从这里开始。看文:
【“烦恼总相者。如集论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说任何一个法,这个法指一切色法、心法,所有的任何一样东西,如果这个生起的时候,就生起一个不寂静不安静的相,因为这个生了以后令我们身心相续不寂静,继续不断的生起,这个叫烦恼相。所以现在我们因为没有体会到这个静这个状态,所以这个烦恼相不明显,但是呢粗猛的确是很容易。譬如说你发脾气了,我自己觉得那个坐立不安,然后呢就是面孔上青筋直爆,心里面就直跳,这个样子,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跟著来了。贪心来的时候也是一样,那个时候心里面是很强烈的状态,可是没有这种强烈的这种,细微的这个状态平常就难感觉得出来了。只有当你要学定坐下来的话,你自己就觉得心里边这个不行,所以你一定要相对的去学一个宁静的状态,那个时候你就会显出来不寂静的状态,那个时候你也才了解!所谓的自相,这一点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反过来你有这个经验,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个烦恼生起来了。就在任何那个时候心里生起来,你就认得它。通常我们的凡夫刚才开始觉得什么叫烦恼,好像等到你发了脾气了这个才叫烦恼。不是的,就是你眼前在任何状态都是,这是都在烦恼当中,不过这种烦恼比较细,或在痴性当中,这个是我们必定应该了解的这是他的总体整相。各别的说来,十种,就是属于我们平常说的五钝五利,贪第一个。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耽著,如油著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这个就是贪的行相。不管你这个心所缘的、所对的是内或者是外,外是外面的一切境界,内是你自己的身心,乃至你义理当中的见解,觉得我这个地位、我这个名誉、我这个什么这些,对这些东西跟著它一直不放失,著在这个上头,这个东西像油碰在布里边,我们祖师更有一句话:如油入面,在碰到布里边还可以洗得干净,如果这个油放在面粉团里面,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贪就这么个难弄法。就是它又进一步说耽著自所缘境,这个贪的行相就是对你自己所缘的欢喜它,不忍分离、难分难解的状态,心里边就是这样,这个就是贪的行相。所以平常当我们贪心生起来,你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这个贪心的行相,你真正看好像看不见,但是随时随地都在,不但是我们经常说外面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有钱什么等等,眼前一切的东西,你自然而然觉得眼前有个东西总归选好的,累了就要去躺,碰见一点小的不如意就想,总归对这个我产生种种的耽著,这就是这个行相。
【“嗔者,”】
那么第二个。
【“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
嗔就是这样,对于啊者是有情对方,苦、苦具,这个苦就是痛苦的本身,或者是伤害我们的那些东西,伤害我们的东西那些刀、杖、什么东西,如果东西伤了你,你就对它,这个家伙!譬如说:你跑过去,一个东西撞你一下,这个东西你一定把它拿掉它,就是这样,那是苦具,发那个不能忍耐、粗猛的对它这种心,嗔恚的心情,要想对所缘的所嗔的境界做无理的伤害它的。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慢怎么来的呢?它有一个萨迦耶见。萨迦耶见通常我们就说我见,但是呢正翻的时候不叫我见,叫坏聚见,等到下面讲那个萨迦耶见再讲,通常就说我,慢就是依我,然后呢我比他高,我不如他,由于这样,不管是内是外,现出来这个,总是使得自己要想高过对方、高过别人。
【“无明者,谓于四谛业果,三宝自性,心不明了,染污无知。”】
这叫做无明,对于真实的内容不了解,这个四样东西是世间真实的行相,世间一切真实的行相是苦的,你就偏偏不了解,觉得这是苦,那个苦呢是有它原因的,你又不了解,以为造错了非苦之因。譬如说:我们现在有苦了,应该了解这个苦的原因,从根本上面下手,但是我们平常都不知道的。假定我们知道苦的原因,人家来骂你一下的话,你一定忍受,为什么?他所以骂我,我总是以前欠了他;还了就好了,但是实际上呢?我们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苦的原因,所以第二个对这个事情的真相的因也不知道;同时呢?这流转固然不知道,说它的的确确苦,也像你所希望的把它彻底的净除,彻底的净除有它彻底净除的办法,这个叫灭谛、道谛,这是我们更不知道,这个就是我们世间。偏偏讲这个道理的人我们还自作聪明,说这是迷信,世间真颠倒;业果那是由业感果、三宝的自性等等,这个不明了,这是种无知,这是错误的染污的无知,就是愚痴,这个愚痴,染污杂染的,所以生死的根本。
【“疑者,谓缘谛等三法,念其有耶无耶,是耶非耶。”】
这个是怀疑,这个疑的反面是信,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现在信了,我们信谈不到,我们这是已经启发了信的种子,正在这条路上去走。真正得到了净信心的,譬如说:证得预流果的圣者叫不坏净,不坏信,他那个信心就清净了,他到那个时候一定宁愿饿死,他不会造恶,他因为晓得这个一定有它的因果关系,他不会在那个果相上面,没有一点怀疑,我们尽管晓得因果,讲的时候有,做的时候忘得干干净净;晓得这个不可以做,做的时候又照做不误,就是这样。所以这种状态那都是什么?这个信心未净,这个疑在这里。那么这个就是通常我们所谓的五钝使,贪、嗔、无明、疑、慢。下面叫五利使通常我们说,为什么叫钝的、利的呢?因为这个行相非常的猛利,一个呢前面并不是很猛利,但是呢它很深厚,既然这里没提,我们先不去谈它。那么下面就是
【“坏聚见者,”】
平常就说我见。说
【“谓缘取蕴,计我我所,染慧为性,我我所见,”】
那就说见到了我跟我所这个东西,那为什么叫它坏聚见呢?实际上真的有我吗?真的有我所吗?没有,原来这是什么?这是聚,取蕴或者是,这个蕴就是归类,这个五样东西聚在一块,哪五样东西?色受想行识,而这个东西在无常的变坏当中,它是虚假的,是一无可取的,结果因为我们染慧,染污的认识,慧是一种观照的力量,这个观照的力量透过了染污、杂染了,你看不清楚,看错了,以为在这个上头有一个我或者我所,所以我们另外的名字叫我、我所见,这个地方叫坏聚见,当你认识了这个东西以后,你就对这个东西,平常我们一天到晚忙这个我,原来这个是什么?坏聚,真正骗你的根本就在这里。
【“其中坏是无常,聚是众多,为欲显此所见之事,唯是无常,非一之法,全无常一补特伽罗,故为立名曰坏聚见。”】
那么就解释一下,为什么是坏呢?无常,聚是几样东西合起来,就是我们这个染慧所见的东西,它是无常的,是非一的,全没有常一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们以前称为人、有情,就这样,这个人跟有情在自己身上叫做我,这个地方列为坏聚见,一切的根本都从这个上头来的。它既无常也非一,所谓一的话,什么?我们总觉得好像我这个东西就是我,天生来如此,独立的,实际上不是。而且我还有一个特质可以主宰的,这个东西全没有,我们以前都讨论过。无常,早就了解,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没有办法停住它,一分、一秒、一刹那,乃至于一,一跟异是相对的,实际上你真正是一吗?不是,身心两个很明白,如果是一的话,说你那个手,这个手算是你还不是你?如果说是一的话,那的的确确这个手,你跟手分不开,你拿,如果那个手切断掉了,对不起,你还是你,好好的,只是你少掉了一个手,可想而知这个不是,实际上状态。同样理论上面如果你的手或者我的手,不要说我的你的、属于你的,那不是你,那不是很明白吗?这也不是异,那么手是如此,脚也是如此,乃至于心脏也可以如此,就是这个样子。我的心呢?应该是我吧?同样的说我的心,那是我的心,心不是我,一样的道理,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然后你能作得了主吗?那我们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谈到这问题又再说一下。我说我,不妨我们对白,譬如我们两人谈论,我说你作不了主,你想了半天,对呀!我是作不了主,那当然作不了主。也许有人不服气,说不!我作得了主,当你说你作得了主的时候,你是什么?因为我说你作不了,所以你回答我说你能作得了主,你这是被动的,对不对?我说你这样,我说我这样,你被动的,请问你被动的这算主吗?主是什么?主是主动,你完全在被动,所以你说我是作不了,那么当然已经作不了,结果你说我作得了,你还是作不了,人就这么颠倒,这样。但是呢?他的的确确在他相对的范围之内,是有他似是而非的这种作主,就好像前面说似是而非这个的安乐在,这个就叫做颠倒,所以叫染慧,所以他那个观照的能力由染污所看见了,所以带了个有色眼睛,明明是白的,他看起来带了个黄颜色就者成黄的,带了红颜色就看成红的,就这样,这个就叫坏聚见。
【“边执见者,谓缘萨迦耶见所执之我,计为常恒,或见断灭,无从此没,结生当来,染慧为性。”】
什么叫边执见呢?通常我们叫边见,那么边执见就是执著一边,或者是执常边或者是执断边,这个执常、执断不是说莫名其妙的瞎执,都是执,从这个上面执起的,从萨迦耶见,说看这个我。有的人说这个我是常的,有的人说断的,什么是常、什么是断呢?说执断的人,现在世界科学家执的就是断,说人死掉了就算没有了,好了,到此为止,这个叫断。执常的呢?印度当年外道,譬如我们现在有一般的人说他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就像搬家一样,从这个房子搬到那个地方,那房子虽然换了这个东西还在,对不起,这个是常。乃至于常的跟著说人生生世世投人,狗生生世世投狗,就是这个常。平常我们不了解它真相的,都是执著,所以这个真正的边,断常的执是执这一个,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见取者,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
见取,就是我们这个见解,我们执取我们的见解
。这个平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这个对、我这个对,那么主要的原因还是什么?因为萨迦耶见,边见跟邪见,有这种观念本身是错误的。通常都是主要的由于我,然后呢?你对你所执的对象,不是常就是断,除了这个邪见。就是说不正确了解的当中,你以为这个样的,这也是染污为性。平常我们谈任何问题总有我的见解,我觉得如此,这个见解不是邪见就是见取。
【“戒禁取者,谓缘坏戒,可舍之戒,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禁戒取呢?是另外一个,谓缘坏戒,可舍之戒。佛告诉我们的戒,他有他的道理,佛为什么制那个戒?说你这样做那么将来得到这样的果,因为你要得到这样的果,所以你现在要应该持这样的戒,彼此间有它的必然的因果正确的关系,现在你这个戒,对不起,不对的,这个不应该的,所以可舍的、是坏的,然后呢,根据你不正确的这种制定的戒这样的去行为轨则,然后你照著它去做,这个所有的邪的禁戒等等。那现在我们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这种禁戒,叫算命先生算了一个命,说今年你的命宫什么不利,东南方不要去;今天出门应该如何、如何,就是这些,平常都是这个样的。然后呢乃至于事,乃至于什么很多东西,你说它有没有道理?它有它相对的道理在,但这种东西都是什么?禁戒取,以为这样做能够净罪恶,以为这样做能够解烦恼,以为这样做能够出生死。假定真的这样的话,那佛就没有用了。实际上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现在的普通人,不要说不信佛的,信了佛的人对于佛的无上妙智不一定重视,倒反而看那个算命先生的人、医生、乃至于世间的人,这个医生怎么讲的,像小孩子一样,跑到小学里边,老师怎么讲的,那个是好像金科玉律,我们就是这样,这个什么呢?禁戒取,不外乎。所以说,一个叫,通常说非因计因,非果计果,这个不是这样的原因,你弄错了。譬如现在我们生了病,讲究这个营养,这么一大堆,是不是?它是原因之一倒是的确没有错,因为身通常病是由于四大不调,四大不调是要医药,但是病并不仅仅受这个,这种我们应该了解的。再说四大不调有受生理、心理的影响、你执著了这个一部分,对不起,这个都是错的,这个是禁戒取。最后的
【“邪见者,谓谤无前世后世及业果等,或计自在及胜性等为众生因,染慧为性。”】
这个邪见前面已经解释过,不了解这个性空缘起因此而产生的种种的。既然是性空,既然是缘起,必然是由前面的业因感得将来的果,种种这样。所以他毁谤说没有这个东西,那么一切的既然因果,所以一定因果生起的,他现在执著了这个,说不是,这个天造的,或者自然有的,就这个,这些错误的判断,染慧为性。“此十烦恼,是如集论,瑜伽师地,释五蕴论,所出而说。”
根据是这个,这个几个论上面告诉我们烦恼。第二如何生起?那么进一步那我们讨论它生起的次第,找它那个次第,这个我们进一步。
【“如许萨迦耶见与无明异者,譬如盘绳,略降黑闇,于绳实体不能明了,于彼遂起执蛇之觉。”】
谈那个生起的次第了,更进一步,这个一步一步的深入,看看这个烦恼从哪里生起的,根在哪里。那么它就告诉我们,说这个原来在什么?萨迦耶见,有一部分说萨迦耶见,有一部分说无明,其实这两个东西可以说一而二、二而一,那么大师把这个都解释得清楚,说有一些人把那个萨迦耶见跟无明看为两样东西,那么为什么看成两样呢?它也说明,就像天黑的时候地上有一根绳盘在那个地方,那么因为天黑了,你看不见这个实际上只是一条绳,你看一条蛇,这条蛇,你感觉是一条蛇,实际上呢这是你自己错误的认识,为什么原因?
【“如是障蔽明见蕴体,由无明闇误蕴为我,从此发生诸余烦恼。”】
因为什么?因为障蔽明见蕴体,说你没有明白的看见,所以说无明,由于这个不明白的这个障碍摆在这里,所以你把这个地上的绳看成功蛇,地上的绳这比喻什么?我们的五蕴,这个样东西,但是呢因为你不明白见道,你把它看成我,同样的道理。所以他是说,如果你把萨迦耶见跟无明两个分开来看的话,那么根本就在这里。所以由于这个我,由于这个无明,无明嘛事情看不清楚,而看不清楚又偏偏把在不是我的,这个五蕴上面看成功我,一切的烦恼由此发生,第一个。
【“如许彼二为一,”】
如果你许这两个东西同一的话,
【“即萨迦耶见为烦恼根本。”】
那就是个萨迦耶见,是烦恼的根本。下面说
【“此复由其萨迦耶见,执为我已,”】
既然你不了解这个真实是明明是五取蕴,你把它看成功我,那么有了我就有你。
【“遂即分判自他差别。”】
说我是你是他,
【“贪著自党,嗔恚他品,”】
对于自己的种种贪者,我、我所等等─贪;对于别人跟你不相应的你就嗔,所以贪嗔是由此发生。缘我高举,因为有我,慢就生起,执我的,因为执著这个我的话,你考虑以后怎么办?或者是常或者是断,边见就生起。
【“于我见等及彼相属所有恶行,执为第一。”】
这一个就是什么,就是戒取等等就跟著来了。
【“如是便于开示无我之大师,及师所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邪见谓无,或复生疑,”】
于是对于佛告诉我们的种种的这个道理,业果、四谛、邪见,或者说它无,或者什么,这就是邪见。
【“为有为无是耶非耶,”】
所有的这个十种烦恼都是由于这个萨迦耶见的根本上面从此生起。所以进一步找到了,我们不是要断除烦恼吗?烦恼的根本就在这里。
【“如释量云:‘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因为有了我,那么即同样的,就找到他,因为有我、他,我嘛就贪著,他嘛就排斥,嗔恚生起,那么跟著所有一切的过失都从这地方生起,近一步我们找到了生起烦恼的次第,从这个生起烦恼的次第当中又找到了烦恼的根本。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三卷B面
生起烦恼的次第当中,就找到了烦恼的根本,,这个从前面的苦而找苦的因,从苦的因上面的惑、业两样找到惑,惑就是烦恼,烦恼的种种行相当中最后找到它的根本在这个地方。那么下面呢?再看到生起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这真好,它每一个地方都分,经过这样的层层深细的说明,最后找到根本,做任何事情你根本一下切除掉了,什么问题都解决。
【“第三能生烦恼之因分六。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所缘者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
这个两样东西最主要,它有一个所依、所缘,烦恼依于什么?烦恼的随眠,就是我们的习性,无始以来的种子,就是前面讲的等流,这个同类因,以前是这样的以后是这样的,你没有对治它永远继续下去,但单单这个生起不生起?不生起,还要所缘,就是生起烦恼这个外面的境界,当外面这个境界生起的时候,你来了,这个外面不一定是在外面,眼睛看见的色、耳朵听见的声、然后呢意所缘的法,法有内外的,或者你看见前面而五根传来,或者是落邪影子,想起来了,这个就是所缘,由于这个所缘哪,种种烦恼生起,那么这下面讲的这四个就是一般的。
【“猥杂者谓随学恶友非善士夫,”】
那个就是亲近恶友,所以外面的种种恶友这是最糟糕、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
【“言教者”】
就是他所讲的种种不相应的。
【“听闻邪法,”】
一个是外面不相应的人,一个是不相应的法,这两样东西,不相应的法这也是顺生烦恼的境当中分的人、法两样东西。
【“串习者谓增长烦恼昔串习力,”】
这是习惯,习惯的力量很强,到那时候来了。
【“作意者谓妄增益爱非爱相,及于无常妄执常等非理作意。”】
就是这个,作意,我们脑筋里面这一点是很糟糕、很糟糕,平常我们最容易犯的几件事情。这个烦恼的随眠这个一下还谈不到破它,平常我们就是对于这个境界,所以我们为什么出家第一件事情一定要远离,住在不但住在寺院,这个寺院还要远离城市,一定等到你自己有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帮忙别人。你一跑到那个外面,那一塌糊涂,完了,那么在这个境界当中呢?一个是人,大家还觉得蛮好的,卿卿我我的处处地方帮你忙,然后他讲的种种道理,这个东西对你好,这个东西有营养,这个东西价廉物美,这个东西是这个样,你心里面觉得一点都没有错,完了,种种的邪见。乃至现在的科学,什么,这种很多概念,如果你懂得了,在相对的范围之内,是有它对人类的价值,你能够这样认识他那就不怕了。就像一个骗子一样,他虽然来骗你,你认得他了,没关系,我认得你,对吧?就是你做的行为不妨,你还是让他去做,你只要认得,现在的问题我们不认得它,那么偏偏对这东西你就作意,平常我们脑筋中一天到晚想这个家伙!你本来好端端的,就是你这样的,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害了,这所以这样的妄作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那个,譬如我们常常说的我们往往无缘无故的生烦恼,本来你心里有一点小小的疙瘩,看见那两个人坐在一起,你就想这两个家伙又在那儿说我了,其实他跟你了不相干,这是什么?非理作意,或者你坐在那里,天气有一点,你就想某人或者怎么样,那个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跟著来了,这个就是生烦恼的主因。你了解了这个因,从因上面可以对治,每一个地方这样。不过在正式讲对治之前,它下面还有一个叫烦恼的过患,你先要了解它的害处,你了解它的害处以后,就把它看成视如怨敌,那个时候你又了解它什么原因生起,根本在哪里,然后你就要找对治它的方法。找到了对治它的方法,又晓得它怎么生起,又晓得它根本何在的话,那很容易就连根拔除,所以修行是这样修的,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下面说
【“第四过患者。”】
说讲那个烦恼什么样的祸患呢?
【“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
一大堆,不得了,从那个地方,细微的地方说起,这个烦恼一生,才一生起心就杂染了,这个是一切的根本。先杂染,那个心生起杂染,我们乃至于现在根本一点都感觉不出来。它生起来了以后呢?倒取所缘,它第一个心生起来了以后它就产生了缘,这个就是识心的作用,识心一定有一个特别的,像猴子一样,它一定要攀缘,到处去攀缘,瞪大了眼睛看,耳朵就听,对不起,你不听也非听不可,那外面讲话,你就是你没办法不去听它,眼睛瞪大了那个东西就是看,不能不看,就是这么个麻烦,结果偏偏你所看、你所听、你所想的东西却又看颠倒、又看错,说倒取所缘。一错错了以后呢,这本来为什么?因为以前的随眠,结果呢把以前这个的随眠、以前的种子又把它继续的增强,是坚固随眠。所以这无始以来的习气愈弄愈坚实、愈弄愈牢固、愈弄愈大、愈弄愈多都是这个,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不间断的一直下去,这是它根本。那么这个生起来了以后呢,好了,害自害他,所以自、他或者单独害自己或者单独害别人,或者同时俱害,对现在或者后世俱生种种的罪恶。造了这个东西以后呢,领受了种种的苦忧,合起来苦忧是同样的,分开来讲身上的叫苦,心上的叫忧,忧愁懊恼,身上的痛苦难忍,然后感生等,眼前是苦,将来是继续,还有呢远离涅槃。本来可以静息的,你这样下去的话永远没有办法静息,一切的善法是退失,一切的好处是受用衰损,因为这样,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就是这样。这个东西真正有种种的缺点,你不要说我们平常一般人说忧惧无乐,就是一个总统、一个有钱的人,其实他何尝没有这个忧惧?反而倒是穷人倒没有这个忧惧,有钱人忧惧更多,他有钱的不得了,非常有钱,他为什么刚才说这个人一天到晚睡不著?就想这个钱不要万一亏了本,如果买了股票,他就担心那个股票跌价;如果他做了生意,就怕那个市场不理想,就这个样;做了个总统,他一天到晚要注意,万一到那个时候不行了,下一次弄不上了,或者怎么办了,就这个。实际上不管是穷人富人,不管是贫穷下贱地位高,没有一个例外的,一切方所恶名流布,我们人人都是这样,表面上面称赞你好我好,背后的话,大家是这一个家伙!就是这种味道。我们明明知道,可是偏偏我们做些什么?自欺欺人,然后呢被他欺,真颠倒。这个什么?烦恼的过患,我们要认得它,这件事情是大师护法圣者呵斥,真正的佛护持的就是这个。我们现在这地方求神拜佛、护法,没有用,这是护法所护持的,所以大家说护法护持你,护法是护法,不是护持你,这个你要记得。你说我,护法就是绝对不是护我,护法护得什么?除掉我,你能够努力把你的我拿掉的话,护法来护你了我告诉你,护法护的是这个,他护的是法。你现在颠倒了非法,他要护你?怎么叫做护法?他不叫护法,所以这正是护法所呵斥的,凡是这种真正有智慧的圣者都是。然后你忙了一辈子,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管自己、别人的利益,烦恼有这么大的缺陷,没有一点点好处。它指出它的行相来了,下面马上引这个经论:
【“庄严经论云:‘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这容易懂,已经得到了嘛失去,没有得到嘛得不到,还得到忧苦。下面
【“入行论亦云:‘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安住我心中,欢乐反损我,于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
这话很有意思。这样,说现在我们很多怨敌,都是非常厉害,结果这个烦恼,妙了,它这个烦恼是不像平常的这个怨敌那样,这平常的怨家他都强有力的,现在这个烦恼这个怨敌既没有手又没有足,也没有什么勇也没有智,烦恼本身是愚痴嘛,也没有勇嘛,结果偏偏把我弄的像个什么?像佣人一样,这个话怎么讲?我们忙些什么?请问我们忙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忙、忙,一天到晚忙这个我,我是什么?我是烦恼,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烦恼的奴隶,对不对?我们没有一个不是贪,贪是烦恼,你偏偏跟著它转;嗔,嗔是烦恼,你偏偏跟著它转;慢,慢是烦恼,你偏偏跟著它转,没有一个不是,所以它令我们像奴仆,它在哪里?安住在我的心当中,妙了,别的人你给他一点好处他都帮助你,现在这个烦恼安乐、欢乐,你给它种种好处,它倒反而要伤害你,这个烦恼的相是特别的;别人稍微对不起你一点你就忍受不住了,这个烦恼对你这么大的伤害你就忍受,不给它发脾气,所以忍非处,你所忍的忍错了,这个不是你应该忍受的,这个是你应该呵斥的,懂不懂?这句话,“忍非处应呵”,我们现在一点小小的事情忍不住了,那我们完全错了,我们应该忍不住的什么?对这个烦恼忍不住,我这个贪心来的时候我忍不住,对不起,我非要把你斗倒不可,当我的念头起来了,对不起,我非要把你斗倒不可,这个才是我们不应该忍的。那个是,对了;现在我们忍的忍错了,所以忍非处,就是非应忍处,忍了不应该忍的,这个是应该呵斥的,真正的我们应该呵斥的。
【
“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作敌,彼不能令入,无间大火中。”】
不管世间外面任何的人,不要说世间的人,天、这个天是不得了,以及修罗,不管他怎么厉害,他绝不能把我送到无间地狱当中去。妙了!
【“此大力惑敌,若遇须弥峰,且不留灰尘,能刹那掷我。”】
这个惑,这个烦恼、这个敌人这个力量之大,哪怕是须弥山它能够把它弄得干干净净,能够把我一刹那就送到任何地方去,送到地狱里面去。
【“如我烦恼敌,长时无始终,余敌皆不能,至如是久远。”】
就像所有的敌人,绝不可能跟我怨家对头这么长的,有一样东西例外─烦恼,这个烦恼怨家是无始无终,没有任何一个敌人能够这样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烦恼,
【“若随顺承事,悉为作利乐,若亲诸烦恼,返作苦损恼。’”】
别的人,就是怨家,你能够好好的笑,你能够承奉他,他也多多少少,好好好,看在你这个面上就放松你一点;烦恼不是,对不起,你把它怎么看成处处的好,它伤害你更加厉害,所以说忍非处应呵,我们现在谈修行,不晓得修些什么,这个都不知道,谈什么修行呢?所以这里我们必定要知道。此说过患,应当了知,你了解了这个过患,你就不能忍受它,不能忍受它,你就是找它对治,找了对治然后找它根本,那个时候你才有机会净除;净除了烦恼痛,苦也就解决了。下面,这个祖师说:
【“此说过患,皆当了知。又如阿兰若师云:‘断除烦恼,须知烦恼过患体相对治生因,由知过患,观为过失,计为怨敌,若不知过患,则不知为怨敌,故知庄严经论及入行论所说思惟。’”】
那个祖师就告诉我们,你不是想断除烦恼吗?你要断除一定要晓得烦恼的过患,作任何事情也是一样,你晓得它对你有害处,那个时候去断除它。譬如说我们现在忙得要命,这个东西跟我们了不相干的你忙它干什么?跟我们根本不相关。所以现在远在,譬如说远在非洲他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我眼前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忙这个干什么?了不相干,所以现在这个事情摆在那里对你有大损害,那马上要去忙。所以第一件事情说,我要了解了这个烦恼对我有多大的害处,这样,那么你要了解了害处呢然后你要对治它,但是什么?对治它,它是什么东西呢?你要认得它,所以进一步要认得它的体相,这个烦恼的体相是什么。我们现在所以讲修行而修不来的话,忙了半天你要修的什么?不知道,那你怎么修呢?所以常常记牢这个比喻,你要去拔草,你先要认得草,你不认得草去忙了半天,把菜拔掉的话,草都长在这里;你不拔还好,愈拔是愈糟。所以现在很多修行人,修了半天,愈修这个我愈大,就是这个毛病。很多人修行,修了几十年了,还是苦恼无比,这个原因就在这里,那所以进一步要晓得它的体相,这个烦恼的本质。那么晓得了,要对治,怎么对治它?说我晓得了对治,要对治要从它根本上面,以及它生起的原因,这样,所以要知道它的生因,这个次第,每一个地方是有它必然的条件。那么由于你晓得它的过患,于是那个时候你的观念当中原来这样,你就把它看成这个才是你的生死怨家,一定要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不会去对治它。所以上面这个那些论上面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然后呢把这个道理我们才是应该真正思惟修习的,所以目前真正要修的是修这个,真正要修这个。当你这个认识了以后,那就好办了。为什么要念佛?平常你念的什么?起心动念无非在烦恼当中,现在我晓得了,对不起,这个东西对我一点用场都没有,只会害我,那只有一心念佛,那个时候你这个佛号就提起来了,教你不念也不行,因为为什么?你晓得一把佛号丢掉了,到时候烦恼都是害你的;为什么要参禅?你就要破掉它,假定你不认得这个的话,你觉得苦的要命,你干什么呢?不会去享受的?现在你了解了,这个不是不是,那所有的禅净律密,为什么要持戒?戒也是在这个上面,说你这样去做,那才能把那个烦恼破除。所以你,没有一个,整个的佛法的修行,如果这个不知道,谈修行,那都在那儿开玩笑,都在那儿开玩笑,这样,所以这是修行的根本。前面一再告诉我们,你如果这个不懂的话,就像打靶,那个靶在哪里你不知道,这乱放一气,没有道理。再继续下去。
【“又云:‘知烦恼相者,亦须听对法,下至当听五蕴差别论,了知根本及随烦恼,于心相续。若贪嗔等,随一起时便能认识,此即是彼,他今生起,与烦恼斗。’须如是知。”】
好,现在到了这个地方呢我们知道,原来你真正修行要从这个地方做起,那么我们现在既然要想认识这些东西的话,这个你怎么办?还要听对法,一定要听,对法是什么?论,经虽然告诉你怎么,但是经上面它并没有这样深细的层次说明这个道理,单单看经我们不一定看得懂,那么为什么佛说经?那个道理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再说一遍。这个是说,那些人已经到了这个条件,善根已经够了,就针对著眼前的问题告诉他一下,他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对我们眼前的人来说,不具这个条件也告诉你,没有用,这个没有用。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随便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譬如说你念书,那么你念书,中间只是有一个生字或者一个名词不懂,那然后呢人家把那个生字、名词一懂,这原来是这个道理,你就全部贯穿了。结果你看见他也只是解释这名词也就懂了,对你来说,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你也跑得去把这个名词这一个字认得了,请问,这本书对你有没有什么意思?你认得这两个名词,对于解释这本书里面的道理你还是没有用场,所以你得非要把这本书的全部的内容弄清楚不可,这个是一定有它的特别的特质在,这样。所以它现在这个地方把整个的内容摆在这个上头,那个时候你可以如理如量的选择说,我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说你已经晓得了,的的确确你听见随便一点也就成了。有很多宿生念佛的人,一个老婆婆,听见一句念佛,很好回去,什么都不要了,她念念佛是成功了;这六祖大师他也什么都不要,听见人家念了一句金刚经,他就开悟了;佛陀就坐在那个河边,抬头一看,看见月亮他就成佛了,是的,你对吗?你行吗?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不要看见人家,人家告诉你怎么修行,我也这样修行,那不一定成。所以在前面这个基础,一步一步过来,说我们说现在我们了解了,这样的层层向上,然后到这个地方,我们想认识这个烦恼的话,一定要听对法,对法者论,就是针对这个法的特质,然后告诉你用这个法,对症了治你的烦恼;你能够了解了,当然烦恼就净化。这起码的,下面说听五蕴差别论,为什么听五蕴差别论?我们现在这个烦恼的根本在哪里?就是五取蕴,所以它五蕴差别论就告诉你,这个不是你,不是我、不是我所,原来这个是什么?五取蕴,生死的根本,这些东西在那作怪,它这么分别。你了解了根本,那根本烦恼也晓得了,然后呢随著这个根本而来的随烦恼等等,你都晓得了;当你了解了这个情况,那么在身心上面不管它哪一个烦恼生起来了,你一生起来晓得,这个贪;一生起来,晓得这个嗔,你就能认识它。那个认识它了以后,你晓得了,原来这个是我的生死怨家,今天我要给他斗,否则你不认识的话,譬如说我们现在平常常常讲的话,看见这件东西好的很,这正是我要的,其实你完全在贪心当中,这个东西我要的,我要营养,我要什么,要好吃,要忙要弄,你根本不认识它,愈走愈远。现在一起来了以后你了解了,原来这个本身,身本身就是色,恶业所感;然后呢,你起来那个贪就是烦恼,一切无非是它,一对起来你了解清清楚楚,我的天啊!我以前还把你看成我的亲爱的,原来你是无始以来的大怨家,你那个时候就不上他当了。尽管那个习性再厉害,你就说,现在我真正要忙的才是这个,我真正要跟它斗的才是这个,我不能忍受的就是这个,那个时候你就要持戒了,幸好佛陀制那个戒,那个时候才谈得到戒,那个时候你要学其他的任何一个方法,都从这个地方说起,所以说,须如是知。那么现在把这个总结一下,这个是整个修行最重要的几个根本、最重要的根本,现在说,从对世间的真相认识起,说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苦,这个苦的固然是苦,然后呢乐的也是苦;而由于这上面推到行苦,而这个行住在哪里?是五取蕴,所以对它厌恶,但是厌恶你也没办法,找它的原因在哪里呢?它的原因在集,那么集是惑跟业,惑跟业当中的主要的是惑,就是烦恼,那么然后呢,从这个上面你又认得烦恼的行相是这个,然后呢,它生起的次第是这个,原因是这个,有这样种种的祸害,对这个了解了以后,然后你下面才可以谈得到进一步的,就这样。这个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弄得清楚,不过,单单到这地方,如果谈修道的话还不够,虽然不够是不够,可是至少比之以前就有一个绝大的不同。以前我们说修道修道,现在慢慢的了解了,说为什么平常我们常常说修我修我,修学佛,修我跟学佛之间的差别,现在是俞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如果你不了解这个的话,的的确确,说我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刚出家,二十多年以前了,那个时候,那时实际上我也不懂得那个道理,不过因为我所跟的前人,他是比较讲究持戒,也不讲究那种世间的很多享受,那么我也不懂,结果一执著,执著什么?执著苦的那一边,所以衣服好的一定不穿,一定要捡破的,其实现在了解,有破的就穿破的,有好的就穿好的,这也没关系,偏偏要捡这个。然后呢吃的嘛好的一定不吃,剩菜我就吃,人家就告诉我,说某人啊你不要这样,这个,借假修真,他这个话听了蛮有道理,借那个假的身体来修真的东西,听得蛮有道理,当初我没有听得进,后来想想倒是没有错,发现到最后变成什么?弄假作真。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