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见悲青增格西: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见悲青增格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见悲青增格西:菩提道次第广论─道前基础之归敬颂(三)

 

  甲二、造论誓言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

  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造论前都会宣誓,宣誓的人会讲以前的人有什么缺点什么我造这本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值得一读。

  此偈亦是宗喀巴大师总述学法者的弊端。「今勤瑜伽多寡闻」者把修行和学法别别分开,认为学那么多没用,还是要去修才有用,勤修禅的人因为寡闻,所以没什么内容什么修,会修他自认的佛法,但佛法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了解,连无著、龙树菩萨智能如此之高,都无法靠自力了解,必须祈求弥勒、文殊菩萨教导才能够了解。另有些人虽广闻,却不会修,将闻思与修看成是水火不容。我的家乡有一些师父、居士,他们经由灌顶专修某一法门,礼拜、持咒非常虔诚,但跟他们聊几句,会发现他们没有佛法的内涵,所以我们会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不过是关在房子里关了二十几年,他们也会认为我们为了学佛出家,可是只会辩经,跟别人吵了二十几年。宗喀巴大师的意思是闻、修二者都需要,缺一不可。

  即使是有学有修的,也只是「观视佛语多片眼」,看典籍时,只看中观见或只看唯识见,有的就只学显,不学密,或只学密,不学显,只修学片面的。「复乏理辩教义力」,有的人瑜伽修得满不错,亦多闻、广阅佛经,但缺乏理辩分析的能力。因此无法全面完整的了解,更无法把佛陀所有的法整合到三主要道等上面。

  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

  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徧勇喜。

  若有上述过失,就会离开佛欢喜的菩萨道,所以要走菩萨道,上述过失的导正就缺一不可。通常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真的要学这么多吗?还不如好好实修比较好,学那么多,其实也修不出来…,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其实答案就在这里,世尊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就佛果,世尊智能那么高,都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换成我们,即使要修六大、九大、十八大阿僧祇劫,已经算是便宜我们了。成佛没有那么简单,千万不能想只用一个简单的方式修;我们现在就是只想透过一些灌顶或是一个特殊的方式修持就好,其实没有这种方便。此处便明必须勤修瑜伽,不可孤陋寡闻,佛语都要通、不可片观,佛典三百多部都要看,不只是看,理论架构必须全部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够入道,想进入菩萨道,必须具备这些条件。但是话讲回来,西藏佛典虽多达三百多部,但归纳起来就是三藏,再归纳之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切佛语扼要全部在里面,故读《菩提道次第广论》相当于读一切佛典,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学一切法,通《菩提道次第广论》相当通一切法,修《菩提道次第广论》相当修一切法;就如佛陀虽然在许多典籍里讲了无常,惟若了解了《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无常,亦会了解其它佛典所讲的无常。

  《菩提道灯论》总摄龙树、无著菩萨二大车轨之一切佛语扼要,故是最胜圆满之教授。此偈是明宣誓,宗喀巴大师为何要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因为别人学法有以上所说种种错误的地方,因为这些错误,故修道时离开智者的欢喜道及离开圆满的教授,而宗喀巴大师我断除了以上的过失,圆满的教授二大车轨圆满的道,故我欢喜造此论。总之,指《菩提道次第广论》远离了以上所有过失,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会没有以上的过失,它是佛子的欢喜道之意。

  礼赞文与造论誓言的关系是正面及负面的关系,正面讲要修学圆满无缺的道,反过来不能只修支字词组,其实是深入讨论两者的利弊;礼赞文由正面主要讲述要获得自利利他之果,就必须圆满修学般若等,造论誓言则讲,反之认为只修止观,或只听一二部经论,及即使广闻,但智力不足,都无法获得智者欢喜之道。

  主要听闻一切经教,还要思惟一切经教,才可能有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极大罪行自趣消灭等四种殊胜。若不闻不思,就不可能有获得四大殊胜的机会。而如果对此无法获得定解,也将无法获得成就。佛法在西藏的黄金时期─三大法王的时代、噶当派的时代、宗喀巴大师父子时期,都是闻思的黄金时期,最提倡闻思的时代,这些我们可以透过历史资料、上师传记等清楚了解。总之,闻得越多,思得会越多,思得越多,修得也会越多。

  以上的三个时代,是西藏讲经说法最胜的三个时代,也是成就者最多的三个时代。借鉴历史,我们自己一定第一步要广闻佛法,还要深入佛法,获得一定程度的深入后,就要用三士道次第把自己所学编排好,三士道或三主要道,要像一面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的镜子;放大的时候,可以看到三世诸佛的八万四千法门,而缩小的时候,只有三士道,只有三主要道,再缩只有归依发心。达到如此理解时,达到了通达一切经教无违等,此时才有能力以四方道修一切法,能时时刻刻无余的修一切法。

  这些内容我们既可以透过阿底峡尊者传记了解,也可以用宗喀巴大师传记理解,两位尊者都有大量广闻三藏的史记,也有广修三学的史记,对三藏及三学无一偏差,都非常重视,利益他人或为佛法的贡献,也都由这些内容成办。接下来虽然只大体讲一下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但自己要去多看看宗喀巴大师传。

  总之,只有广闻广思,才会通达一切经教无违等,也只有有了这些基础,才可能做到佛讲的任何法,对行者自己来说都是最无上的法,最无等等的法。

  甲三、劝请谛听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辩善恶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此偈是劝请谛听。具有何种条件者才是此论的当机众?此处便言「具善者」。如何才是「具善」?有三条件: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辩善恶妙慧力及欲令暇身不唐捐。具此三者就该好好谛听这部论。

  诸有偏执暗未覆:所谓偏执就如现今台湾蓝绿二党;蓝党绝对不会说绿党的好话,绿党也不会说蓝党的好话,因为他们有党派之争,所以无法公正。故有偏执者容易落在一边,很难正直;若对道次第有偏见,对道次第的想法永远不会公正,能够进入道次第的门就被关掉了。故要修学道次第,首须持见公平公正,此是产生正确智能的条件。

  具辩善恶妙慧力:虽然没有落党,但不具智能,也很难辨析正误、辨析善恶取舍。此处所讲的智能不同于世智辩聪;有些人脑筋很好,可以边讲电话边打字,还可以招呼别人,此只是表示他有敏锐的智能。有些有智能的人,往往是看起来傻傻的、半天回答不出一句话,因为他必须深思熟虑,想清楚才回答。在三大寺学经教,以我自己的观察,有些人头脑很敏捷,刚开始表现得非常好,但十年、二十年过去,他们的进步有限;反是那些看起来像傻瓜的人,因为长时的深入思考,故十几年之后,他就变得非常厉害,稳如泰山,原先那些头脑敏捷、伶牙俐齿的人此时就动摇不了他,这种智能是一种能深入经藏辨析的能力,还有清晰的智能等。

  前述第一项是先决条件,你必须公正,若不公正,即使深入经藏也没有用。第二要有深入经藏的深广等智能,如此就能获得善说妙义。第三个条件─「欲令暇身不唐捐」。

  用智能深入观察三士道的内容合不合理。虽然合理,可是你就不要它,就如你去台北街上找好吃的食物,一直观察哪一个最好吃,而你也找到了,可是却没吃就回家,这样就很奇怪!故此句有要努力修行、不要浪费人身的意思。换言之,不令暇满人身浪费要怎么做?就是要修学佛法。故佛法不是「你要相信我,我是佛,你相信我会有好处…」,而是「你先不要对我有偏见,正直地观察我讲的话对不对,若不对就丢弃,没有任何问题。」若确定学佛是对的,就要尽力好好修学!

  总之,具有以上三种条件者要好好谛听,如果你愿意浪费你的人身或不具正直、智能者,对此部论有偏见,就不要来听,因为听了也没有用。

  【问】佛教不同的传承之间有何差异?佛教与外道的分野又是什么?

  【答】佛教有多种传承,如南传及北传,藏系与汉系皆属北传。自佛在世至现今,佛教发展出小乘的有部、经部及大乘的唯识宗、中观宗等四宗。判别外道与佛教的指针即是四法印[13],尤其外道与佛教的差别在于外道不讲空,认许诸法是实有,故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基本上是以空正见建立。小乘只承许一种空即人无我,大乘承许二种空即人无我及法无我。大乘又可分为般若乘(显教)及密乘(或称金刚乘),密乘又分事部、行部、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这些宗派对于空性的定义及修持有各自不共的主张。外道会有创世主或一切皆是神造的概念,世间的一切皆是由主或神随自己的意志自由创造变化所成,佛教则从基(见解)、道(所修道)、果(证果)建立由修道证果的方式,就像是你是什么样的什么,要以怎样的方式调养,就可以达到无病的状态。「基」即是基础、事实,一切事物的事实是空,因事实上是空,故可以修空性的道,从而成就佛果,四宗皆有自己不共他宗之基、道、果的建立。

  【问】有说密教是在本尊心中显现上师,有说上师是本尊的化身,到底显教、密教对上师如何观想?

  【答】一、小乘观法——视师如佛:若去看小乘典籍,会强调须尊师重道,弟子一定要听从师长的教导;在别解脱戒中,不听师长教导会有许多惩罚。虽然很尊师重道,但不大会说要把师长看成佛,法王有好几次在开示时说有部不会谈须视师如佛,但《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引《毗奈耶》,说小乘戒律须对师长起大师想,故视师如佛的说法虽不普遍,但整体上会说视师如佛;师长如佛的意思是,虽然师长是师长、佛是佛,但师长等同佛,师长与佛等高,无孰轻孰重之意。

  二、大乘观法——视师即佛:大乘则更进一步,会说师长本质是佛;虽然师长外相如此,但本质与佛无异,是佛化现成师长的模样。三、密乘观法——师长是本尊、本尊是师长:密续会把师长观成佛;不仅本质是佛,连外相亦是真正的佛。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者会观修二种资粮田;一种是道次第资粮田(归依境):中尊是世尊,世尊心间画有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心间画有自己的师长;意思是说宗喀巴大师及佛都是师长化现的,本质不仅是佛相貌亦是佛。另一种是上师瑜伽资粮田(格鲁派归依境):中尊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心间是世尊;意思是说虽然看过去是宗喀巴大师的模样,但宗喀巴大师本质是佛世尊之义。师长即佛是大乘中观宗、唯识宗的观法。此二种观修的其余部份是一样的,只是第一种将师长外相观想成佛更像密续的修法,会更慎重、深奥一些。故修上师瑜伽时,主尊要修宗喀巴大师等师长像。若修密续本尊,就要把师长观成如文殊、观世音等,虽然看过去是本尊,但事实上是师长之意。

  故观师长的方式有视师如佛、视师即佛与师长是本尊(师长与本尊无二无别)的三种层次。

  佛在密法所表的外相与声闻乘、独觉乘及大乘显宗很不一样,我在西藏家乡未出家时受过一次空行母的灌顶,长像很可怕,灌完时不知他是神或鬼还是罗剎,只知要敬畏他,对他的阶位到底为何的疑惑直到去印度学法前都还存在。在台湾,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到底密续的佛和显教的佛一不一样?其实一样。无论显密,佛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所表的外相不同。以前的行者只会认真修一个本尊,如只修大威德金刚或只修密集金刚,虽只修一尊,但没有人不即身成佛。后来的人大多是二尊皆修,但即身成佛者就少了,现在的人是修很多本尊,可是离成佛很远。有个说法是,印度人只修一个本尊,但没有人不成就的;西藏人会修一百个本尊,可是没人成就一尊。

  密教除本尊外,也有一些护法及空行。「謢法」是护持佛法者,护法与本尊的差别是护法不一定都已成佛,本尊须有一套成佛之道,如大威德金刚有其一套修法,依其续典可从凡夫一直到成佛,故有一套完整成佛之道的本尊观修法才是本尊,若无就仅只是你的最爱、是你把他当成本尊,事实上不是本尊。护法不需要具备成佛之道,只要护持佛法就可以,故护法不见得是佛,登地菩萨也可当护法。「空行母(父)」照密续道次第是证加行道以上,故修证层次亦须很高。本尊、护法、空行母(父)的界限就是这些,可是我们有时会乱套,为了说好话、赞美某一护法或空行母,就把他们说成是本尊,所以赞辞中赞他是本尊,他不见得是本尊,真正的本尊须具上述条件。

  【问】为何要透过龙树、无著菩萨二大车轨来修学佛法?

  【答】我们可以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归敬颂:「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圆满教要胜教授,见已释此大车道,故我心意遍勇喜。」此二偈颂非常重要!何谓学佛、修行?每个宗派、或个人都有一套可讲;南传有自己的说法,汉传、藏传也都有一套讲法。

  我们现在在讲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别人会问你有没有修行?你就回答在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别人就会说看《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蛮好的,可是还是要修一下,不修一下,再怎么看书也没用…,我们也只能回答是、是…。故何谓修行?很多人认为要摆个仪轨,最好是大威德金刚的仪轨,然后就手执铃、杵呤呤当当,天天修仪轨,就说我每天有修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或是每天打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认为这些就是修行。或是有人想修止观,就自己翻《摩诃止观》,可是翻完整本书,就是看不出到底要怎么修止观,因为书里谈的是四谛、发菩提心、五蕴、十八界、四禅八定等等。其实是自己看不出来,事实上整本书都在谈止观,因为自己想象的禅跟书中所示的禅不一样,故体认不出。同样,有人认为自己很忙没时间,想到法场听一场法,用几天时间马上学上一招很好用的法。总之,现代人对修行的看法很多。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任何帮助,但我们学的是成佛之道,其次是解脱之道,再其次是为了这一辈子及下一辈子都好。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未学佛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今生,读了那么多年书,有些人做那么多生意,非常辛苦,但今生的幸福其实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单单是今生的幸福都那么难,今生跟来世加在一起就可想而知,难度会更大。同理,解脱的难度更强,成佛的难度比解脱更大,所以才说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真的是很不容易等待的时间,且三大阿僧祇劫是对已证资粮道的行者言[14],若是我们,可能六大、八大、十几大阿僧祇劫已算是快了,所以成佛真的是很不简单!

  故我们心中不可有以一招半式就成佛或是听几场开示就可成佛的盘算,因这是不可能的。从古到今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以为受个灌顶,就可上山闭关,此如同「猴子闭关」,猴子闭关十年能闭出什么?它是猴子,不可能如佛法中所言去思惟。在三大寺,若没学个十几二十年,不会教你去闭关,根本看不起没学好经教就去闭关的人,理由是,凭自己的想象去闭关,有什么好闭?若学过许多年经教,该修该证的道理都了解,如此去闭关就会给予肯定,所以闭关没有那么简单。总之,不通经教就闭关以及认为受灌顶修仪轨才是修行的以自己的想法修行的人都成不了佛。

  宗喀巴大师在此讲「今勤瑜伽多寡闻」,只是辛苦地修禅而没有广闻其实是修不出来的,也有很多人是「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虽然看佛经,但只是选一小部分看,或虽广闻,却抓不住心要,且佛经不是依文解字就可,须用正理研究,没有因明、逻辑,其实是看不通的,故会离开菩萨所欢喜的道。其实这是宗喀巴大师在说讽刺话,虽然你们会喜欢这种修行人,但菩萨却不喜欢这种修行人。

  在我们看来,若有人很苦地在山上闭关几年,我们会很恭敬他,认为他是大修行者,或是在树下不吃不喝不动打坐三年,就会轰动全世界。可是菩萨不喜欢这种人,这些只是苦行,未经过闻、思阶段,只是自找苦吃,对解脱没有帮助。没有学问就去苦修,会离开菩萨欢喜的道;有一大堆学问,但没有融会贯通,亦是离开菩萨欢喜的道。如何才是真正走菩萨欢喜的道?「圆满教要胜教授」指的就是龙树、无著菩萨的大车道,走龙树、无著菩萨二大车轨才是菩萨欢喜的道。宗喀巴大师自己了解到此欢喜道,故言我要宣说此欢喜道予具善者,具善者须好好谛听。

  现在世间有很多错误观念,有的人非常精进持咒,因咒本身的力量,其实可以修出天眼通等特异功能,西藏有许多人有特异功能,惟此举使世人误会佛法;他什么都不什么就是好好持咒,结果现在多厉害,满多的病都被他摸没了,也会讲出很多很准的话。虽持咒有它的功德,但与成佛的功德相比真的差太远。既然我们要修成佛之道,就是要修龙树、无著菩萨二大车轨开创的道,因我们对佛法太生疏,故一听到有人卜卦很准、很神奇,就会肯定他,可是此为跟成佛之道其实无关。

  我们必须肯定成佛没有那么简单,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成佛,没有任何事比成佛更难。我们可以试想佛教有多少经典,以西藏大藏经言[15],内容真的很庞大,丹珠尔全部都在解释龙树、无著菩萨所言,几乎无任何例外。为何要一再解释二大车轨?此说明彼等所言值得解释;虽然前人有那么多的解释,还是无法使后人理解厘清,故才一再解释,此亦表示学通经教、如实理解佛陀的意趣没有那么简单。

  可能有人会这样想:既然连很精进修持的古大德都很难成就佛果,那我们根本就不要碰它。但我们要这样思惟:既然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表明成佛之路是生生增长上去的,不需要求今生会有什么成就什么生有无成就无所谓,反正我们求的是成佛,只要今生种下一些种子,能够生生增长就好了,就如今年当县长,明年当市长,后年大概就是总统了。能够做到这种情况就是要学三士道,虽然拜忏、持咒会有功德,惟就如瞎子摸象,佛法是一很庞大的知识系统,你只取其中一项修持,虽然会有一些好处,但这种好处对你生生增长或许无太大利益,特别是持咒产生的一些神通,神通不是不好,它有正面的效果,亦有负面的影响。又如你一直累积福报,问题是,累积福报的结果,可能你下辈子会成为如秦始皇或康熙等皇帝,但你多年累积的福报就在那一辈子全部花完了,所以,以佛教整体如三士道的概念种下种子是很重要的!

  在三大寺及西藏祖师大德非常提倡一定要学,佛法一定要用学的,它的内容不同于其它宗教,佛法的心要虽然是慈悲与智能,但它必须透过学习,不是只用情操就可以产生的;佛法是一门科学,学懂了才按照它所讲的去操作。此处这些偈颂单从字面上看不出我刚才所讲的,但大家可以去看法王的书,法王一再开示须学龙树、无著菩萨等二胜六庄严或十七班智达的论着,一再教导我们,佛法一定要用学的,不会教你礼拜、持咒或做其它行持。虽然我们是要修,惟初始必先从闻法开始,《菩提道次第广论》会一再强调须闻、思、修,惟第一阶段以闻为重,闻就是修;若你没有闻过,对你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闻,若你觉得不需要闻,应该去思,你的次序已经颠倒了,不可能有什么效果。你闻通了,思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修行。通过闻、思二阶段,你再去修或是闭关,对你来说就会变成适合的修行,否则你的次序颠倒。修持的次序颠倒,即使最聪慧如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都办不到,所以我们如果不是怪胎,可能是办不到的,故我们现行首要是闻法。

  甲四、解释书名及所铨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遍摄龙猛、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门中,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此段是宗喀巴大师透过解释《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书名来说明书的内容。

  佛语(佛经)很多,能把这些全都归纳进来而不遗漏的也不少,如般若心咒[16]及般若「阿」字亦是含摄一切经教。但只有像大中小品《般若经》才能从内容、编排、名相等方面不多不少的摄一切佛语扼要。《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仅含摄一切佛语,即《般若经》,且是以龙树、无著菩萨及阿底峡尊者的编排方式使我们走上成佛之道。故第一个大前提是含摄一切佛语心要,指此论主要讲的是《般若经》。第二、此是龙树、无著菩萨开创的道;一般要走成佛之道是很易走错的,是有极大障碍的,可是有了车轨就比较不会。第三、龙树、无著菩萨的智能及方便的道之大车轨用阿底峡尊者的三士道次第来修,就很容易走到佛地。

  「菩提」指佛果菩提,「道」即是胜士法范或菩萨道,也就是般若道,这个道要透过龙树、无著菩萨所开创的二大轨道,加上阿底峡尊者的三种士夫一切行持之道,以这样所有次第无所缺少的道引导具善者趣向佛地,就是此部论所要诠释的内容。

  三主要道[17]是文殊菩萨传给宗喀巴大师的,可是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写的是下、中、上三士道,文殊菩萨就问宗喀巴大师:「难道我说的三主要道不够吗?为何要写三士道?」宗喀巴大师就说:「我用阿底峡尊者的三士道来庄严您的三主要道。」文殊菩萨听了就很赞叹。故《菩提道次第广论》其实讲的是三主要道,惟是透过阿底峡尊者的三士道次第来讲三主要道、成佛之道。

  现代人可能认为佛教就是要慈悲,人家打你,你不还手,人家骂你,你也笑嘻嘻…,做到这些就是佛教。惟真正的佛教就只有大乘及小乘,想成佛者即是想走大乘道,想脱离三界轮回者走的是小乘道,所以只有大小二乘,没有其它佛教。可是不管解脱或成佛都不容易,如果没有前行,解脱、成佛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当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最无上的高深大法一出现,低的法就看不上眼,低的法看不上眼时,其实高的法也修不起来,如此就什么都没什么。故虽然佛教只有大小二乘,惟要修持的亦只有大小二乘的道,但因为无前行,以至于什么都修什么来,所以阿底峡尊者就编排出下士道的人、天层次及统摄大小二乘成为中士道及上士道等三士道次第,让下士道作为中士道解脱、上士道成佛的基础。

  「士夫」即丈夫,有大、中、小三种丈夫;为了成佛而努力者是大丈夫,走解脱道者是中丈夫,若顾及今生及来世而造种种善是小丈夫,没有来世的想法就不是修行者。所以可以把人分为修行者及非修行者,修行者有大、中、小三种,不追求来世、只求今生者非是修行者,故勤快地顶礼、绕塔、持咒等不是修行者的定义。所谓「修行」,即使你三天三夜睡在那里根本不理事,只要心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想法是以来世为主,其实已经是修行者。没有来世的想法,无论你再怎么努力地绕塔、念经,其实不是修行者。来世的想法中,若只有下一辈子不堕三恶趣就好的想法,是最小的修行者;一定要解脱才可以是中修行者;一定要成佛是最上等修行者。佛教只有这三种修行者,没有第四种,《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把这三种士夫要修的道讲得清清楚楚。

  虽然《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三个次第,惟此中所显非是你想修下士的道就来看这本书,你想修中士的道也可以来看这本书,想修上士道亦可看它,不是这个意思;虽然三种都讲,但目的是要让你成佛,非是趣向下士及中士,而是要用前前的基础建立后后,用此种方式来成佛。这才是最方便、最快速、又最有力的修般若道、修菩萨道的方式。总之,对初行者及中行者,即使是大行者来说也好,用下士道修上士道,比用上士道修上士道要来的好、更有力,才能更加落实修上士道。

  -----------------------

  [13]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14] 三大阿僧祇劫是从证资粮道开始算起。

  [15] 西藏大藏经有甘珠尔、丹珠尔及桑波三部份;甘珠尔是佛讲的经续典籍,丹珠尔是印度大班智达对甘珠尔的注释及论着,而桑波是西藏大师的注释及论着。

  [16] 般若心咒即「得雅他?嗡?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僧嘎得?菩提梭哈」。玄奘大师译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得雅他」是「如是」之意,「嘎得?嘎得?巴拉嘎得?巴拉僧嘎得?菩提梭哈」即「去吧、去吧,去彼岸吧,正到彼岸去,安住于菩提。」

  [17] 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