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0-10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0-10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卷A面
【“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那么,然后呢,皈依了以后,应该学的呢?哪,从前面那个基础,下士道当中说的,这地方也要说,还要重说一遍,所以,处处地方说明哪,这个上面一定是包含了下面的,同时,也一定从下面那个基础上面呢.更深更广而这么上来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
啊,这样,那么,这个啊,就是供养。供养啊,在这个七支供养,换句话这十大愿王当中,十大愿王当中不管以往的,现在的,这个在前面己经说过了,这里我不详细讲。
【“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啊,这个地方都有,实际上,它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了,七支就是普贤我们传统当中叫十大愿王,十大愿王。
【“修净心者。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那么,这个真正启发的心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这个是我们净修我们的心识,那前面已经说过了。观苦有情正因为苦有情哪,所以,你发心。从苦,从自己身上,那是策发的厌离。推己及人的话,那就是啊,策发的大慈悲,由大慈悲,而变成大菩提心。那个时候啊,一定要明显啊,这个道理,前面说过了。这个道理,就是最一开头的时候啊,讲正修行的时候,讲正修行的时候,就说过了,正修行的时候,还是这样,先哪,清净那个坛场,然后呢.供养那个佛像,哪,然后呢,供养佛像跟那种种供养,承事供养,然后呢?在前面哪,怎么做?威仪。最后的皈依,皈依的时候哪,要观想明显。现在,不但是皈依,而且你要发心,发心要济度一切众生,所以啊,这个还要啊,看苦的众生,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忏悔的时候,那个仪轨当中,也是一样,啊,“父亲,母亲,我们众生,都在苦海当中”。这样,这个原因在此。
【“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
前面是加行,正行是这样。
【“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弃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
那么,这个正行的话,就是照著前面啊,这个仪轨啊这前面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道理弄懂了,到那个时候,照著仪轨正式的,跟你心里相应的,不仅仅是念一遍,啊,当这个仪轨过程当中,心里面就跟它相应,心里面跟它相应。从前面一路过来,现在我们了解了,啊,一定是啊,六根所缘的境界,都跟它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力量,才最具足、最圆满,这样,必定是如此。所以,这个仪轨,固然是,一个是眼根见,耳根是听,身在这地方,意所缘,然后要观想,如实的一一现起。啊,那么,发的心啊,就是照前面说的,要不退转的,发了菩提心,绝不退转。啊,这个到什么时候呢?一直到成佛,成佛了,永远照著这样下去,而这个里边啊,不是单单是利他,就是自利等等,为了自他二利,愿当成佛,而发其心,是缘所发心,啊,这个在没有证得圆满的佛果之前,绝不停止,绝不弃舍。照著这个仪轨,所告诉我们的,这样去发。
【“若于愿心学处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
这个还是愿心哦,不是行心哦,就是我,现在要愿,要学了。如果是对于这个愿心不能学的话,不必发这个心,不要发。啊,所以,我们现在啊,平常说,学,“菩提心”“菩提心”,连那菩提心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实在是啊,这个真正讲修行啊,还差了一大截呀!啊,所以,常常说,种点善根啊,种点种子啦,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
那么,它是这个说明,虽然前面说愿心学处,你不能学不要发。可是,假定说,你用了这个仪轨啊,就是啊,这么,心里先那么念一下:唉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啊!啊!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能不能学,都没关系。哪实际上我们就包涵在这一类当中。但是这个里边说:愿心容有如是二类,这个讲是愿心,你能学固然要照著这个仪轨去发,不能学,还可以。但是进一步,
【“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
假定你用了这个仪轨,受行心。什么叫行心哪?就是受菩萨戒。受菩萨戒说:你发誓,一定要照著去做了,这叫行心。这个在任何情况之下,决不可以,决不可以,这个戒,要嘛不受;受了以后,你非遵守不可,不能遵守的,一定堕落。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这个要了解的。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我们的的确确也是说,真是种点善根哪!
【“故有说云龙猛与无著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
啊,有人说啊,这个两派,一个是性宗的龙树菩萨;一个是相宗的无著菩萨。对很多人,有的是可以受,有的是不可以受,这是弄不清楚。啊,实际上呢?它说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就是前面:如果是愿心,那么,你随便,啊,你只要念一遍就可以啦;如果是行心的话,那一定要心里相应,才可以。所谓的行心,就是受菩萨戒。啊,弄清楚了,自然对两派,那一派,这个内涵都是一样的。
【“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啊。”】
又有一,又有一种人。哪,说刚开始的初机啊,这些人啊,就,就叫他去受菩萨仪轨啊,让他多受啊,啊就是这样啊,就这样。实际上,这个情况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本就不晓得这个菩萨的内容,以及应该学习什么,以及受了这个戒以后,你如果犯戒的毛病,就说重要的罪犯等等啊,你就这样的说的话,啊,那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
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是的!你如果不能学布施等,就是啊,行六波罗密,换句话说,这个菩萨戒,瑜伽的戒本有它特别好的地方,啊,它就是啊,照著这个次第来的,那个时候啊,虽然你不能行,但是呢,你可以发那个心,发这个心也有很多的,大的无比的福报,无比的福报。关于这本菩萨,瑜伽菩萨戒本哪,现在正在印,现在正在印。我心里面准备啊下个学期不开,再下个学期一定会在这里讲完了,将来那个,什么,在家备览以后下面的,就是讲的这个,啊呀,这个论,实在精彩极了,它把这个受戒抉择的非常清楚,抉择的非常清楚,一点都不含糊。平常,我们有很多概念哪,就像我们现在一样的,糊里糊涂的,它那个上面,就分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你们就晓得了,啊,它这个每一个层次内涵,啊,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那这个以后,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去研究它。
【“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那么!上面是经上面这么说。然后呢,根据这个,而根据这个经哪,说在做的这个,修次第的初篇,就修行的这个仪轨、轨则上面,告诉我们,啊,在任何情况之下,啊,就算是你不能如理,实在的去学,行这个六度万行,它照样可以得到广大的好处,啊,广大的好处。那么,这个情况是指什么呢?就是方便摄受。啊,在这种人哪,你的确,我们讲方便,这个可以的,使他发这个心,这个发这个心哪,是发的愿心。所以啊,它下面容可发心啊,不可受戒,戒可不要受,这个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
那么,就是受的这个仪轨,现在这个完整的仪轨这样的,如是三说。
【“皈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
这个它虽然仪轨上面没有说要跟著老师,实际上,应该的。
【“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窝所造发心轨云。”】
哪,是的,譬如说,我们现在啊,梵王经上面啊,以及有些地方,告诉我们,有师应该从师去受,没有老师,怎么办?它也有个办法。那么,这个阿底峡尊者,照著这个仪轨上面。
【“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如果没有老师的话,那么,只要把那个请白,因为你要请老师啊,求老师来传给你呀,这个,当然不要了,还有呢,阿阇黎也不要了,因为就是佛嘛,除了这个其他的一样。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正式完了,那么,受好了以后啊,那个时候,它那个,阿阇黎啊尊长啊,就应该为那个弟子说:好了啊现在你啊发了这个愿啊,应该学些什么?那个时候要详细教他,那个时候应该详细教他啊,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就是我们现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那怕是给人家受个皈依,或者,我自己去受皈依,就是事先就应该了解,为什么要皈依?为这种原因,皈依的对象是什么?然后,皈依的时候,是如何皈依?皈依完了以后,应该学习什么?这个在前面哪,共下士当中都说明。然后呢,共中士又有皈依,然后,共上士又有皈依。这个下士的皈依只是见到世间无常,然后呢,死了以后啊,要下地狱啊,唉呀!这个害怕而皈依。中士呢,见到,就算你照著前面这样去做啦,能够啊,不堕恶道,能够保持人天,但是啊,对不起,它又不究竟,啊,行苦还在,弄得不好,又掉下去,所以,要求解脱,这样。那么,上士呢,由于自己啊,见到这个世间的真相,是苦啊!所以啊觉得,唉呀!做一个世间的好人,尚且要报人家的恩啊,现在,我修学佛法的人,居然只管自己,这个可以吗?所以推己及人,由此而发无上大菩提心,这是个内涵,从前面这个开始,一层一层的加深加广,所以,它皈依的对象,啊,也有深广的不同,差别在此,那么
,这个原则是一样。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
啊,那么前面是未得令得,这个得什么?得皈依之体。所谓皈依之体是什么呀?就是哪,你那个心种,然后呢,这个心种啊,要正式皈依了以后,这个种生起现行,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说,从我们平常三皈依开始,受五戒八戒乃至具足戒,乃至大菩提愿心,为什么事前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了解,那个不仅仅是落下那个种子是完整的,而那个种子,一定是对著这个殊胜的境界,策发了现行,然后呢,一直保护,使那个现行,不断的继续向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只要把这个东西,保持恒长相续的话,那怕你睡觉,功德一直在增长,功德一直在增长。啊,所以说,你只要保持这个不坏不失的话,拿这个回向,哪,就是这样。啊,为求解脱,持比丘戒,保持的这一个不破坏的话,回向往生-中品,现在到了上士,你保持这个不失,你回向往生净土的话,上品。啊,这个是愿心哦,还不是行心哦,这样。那么,以前我们容或不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啊,经过前面共中士道,十二因缘,这个概念,有了以后,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么时候是一个种子?如何是现行?现行需要什么条件?使得这个种子能够策发它。所以啊,跟你们考试的那个题目的原因就在这里,你们自己好好的去想,我晓得在座的有几位了解,有几位不通,等到你们想完了以后,我告诉你的话,你就很容易通了。恶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这个得到的就是得到这个东西,啊,这样。那么,得到了以后呢?守护啊,不让它坏掉啊,不要让它坏掉,如果坏掉了,那就完了,你一定要还要重受才行。
【“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
那时候,你要宣说了,前面告诉我们啊,持戒的时候,它并没有把讲戒的内容,叫告诉犯戒四因,大家记得吧!第一个就是什么?无知。你一定要好好的学啊,所以,现在处处地方,让我们自己提醒一下,不要说:“唉呀:我修行了!”,就关在山里面自己要修行了,这个你一个人在家,是,你就可以这样。如果,你真正出家,尤其是年青人,这绝对不是修行之道。因为是年青人真正修行的,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呢?深入经藏。再不然的话呢?你像禅宗祖师,跟著一个大彻大悟的,他自己就是一部活字典,他随时告诉你,你总归听著他,你这样才是真正学啊!这样的话,你晓得学些什么,了解了,你才能够把那个戒得到了,可以呀,持得住;反过来说,得不到,可以得的到,否则的话,你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得到了以后,一定也会坏掉,因为你根本不晓得嘛!学习什么嘛!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是啊!怎么守护啊?第一个,要晓得学处。那么,所以,老师要讲,学生要好好认真的学啊!
【“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
这又分为两方面。现在我们怎么办,才不退转,不但现在哦,还要其余尽未来际,因为这个菩提是尽未来际的。那么,分两部份,现生怎么办呢?初一,
【“初中分四,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
哦!第一个一定是这样啊!发心的殊胜利益。
【“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那么,现在,一个一个来讲: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
或者是自己阅读,或者从老师,最好的两样一起来。
【“思菩提心所有胜利,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
哪,华严经讲得最详细,应该好好的看。
【“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
就像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发菩提心的这个殊胜的利益啊是一切佛法的种子。什么东西,你有了这个菩提心,什么都有了。记得前面吧!这个菩萨,你只要得到一样东西,那一样东西?菩提心。得到了这个东西呀,一切来了,就像那个转轮圣王,
轮宝所至什么都来了。
【“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
因为这个是啊,总共包含,就像那纲领一样,你把那个头拿到,其他样样都有了。
【“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
就是说为什么要讲那个总示啊!就是说,你真正的详细说它的内涵,是无量无边,但是你把持著这个纲领的话,一个纲领提起来的话,耶!全部都在里头了。
【“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
嗢柁南就是,大纲。这个大纲里边,包含所有的东西,就和比如说,我们现在常常说的,你有多少财产啊?“我有一个契约”,虽然这个契约是一张纸,耶,对不起,这张纸不得了,就包含你的所有的东西。
【“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无恼害福,哪,菩萨地当中,告诉我们的殊胜的利益,这个胜利,还是愿心的胜利哦,愿心的胜利就已经不得了了,已经不得了啦,啊,这个最初啊,发坚固心就是当你一开始发这个心的时候,只要这个心坚固,就有两种殊胜的利益。第一个呢,成就尊重福田,你只要这个心,一发,你就是福田,而就这个福田啊,真正被尊重的。现在,我们看见一个,唉哟这个人,哦,有修行;有修行啊,你就很恭敬,啊,这我平常感觉得到的。所以,祖师们说,啊,我们现在啊,都晓得尊重啊,有德性的人,不晓得你自己照著去做啊,这就是你自己耶,我们只晓得尊重别人,不晓尊重自己,人是真颠倒。你照著去做的话,那个你自己,成,就是本身最值得尊重的人。它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哪,发了坚固心,就能够成就,实际上,这个被尊重的话,不仅是我们凡夫哦!所以?这地方我们又可以提一下,回忆一下,这个阿罗汉,一看见那个小沙弥,发了一个心,那根本谈不到坚固哦,只心里面才这么一念一动,哦!我要学菩萨。那个证了果的阿罗汉,马上,啊!你请前面!然后呢?恭恭敬敬把那个包袱那个担子在后面,那千真万确的事实哦,而这种事情,只有圣者才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也说明什么?事情的千真万确,哦,正因为我们凡夫啊,我们都是愚痴,蒙得眼睛里看不见啊!这菩提心的殊胜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何况,你现在,正确发的心,而且啊,坚固,一动都不动,这样啊,然后呢?你发了心呢,对福田来说,变成最值得尊重的福田,还有呢,到那个时候啊,摄受无恼害福,那个时候,你就积极了。平常啊,对不起,这个福啊对不起,这个福都是有问题的。人家说唉气大,福气,福气,有福就有气,福有多大,就有多少的受气够你受,这个褔是有恼害的。现在这个地方呢?无恼害福,千真万确,千真万确。所以,我们世间一般的人哪,你做的叫三世怨,他做的这个事情啊,嘿!叫做庄严法宝以及报土的,最好的庄严,法身,报身。法身,无相的;这个报身,报土的最好庄严。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间皆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谓成尊上。”】
啊,你看一切有情,所供养的地方,而且不但如此哦,就是你一发心无间,就是才一发心,因为你那个种性,就是你那个,你这个出身高贵啊,所以,这个时候,身为佛子啊,能够超过阿罗汉,千真万确,是最珍贵的。
【“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
啊,实在了不起,所以这个大菩提心,我们的的确确,无法想像的,在这点啊,我们生在这个地方,应该自己感到深深庆幸啊,深深庆幸啊,这大乘佛法的真正的殊胜,你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慢慢地能够体会得到,才能够慢慢的体会得到,的的确确实在它殊胜,实在殊胜。所以,因为这样的特质,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它既然有这么殊胜,又晓得学这个必然这样的次第,所以你如果枝末上面,样样顾全到的时候啊,一生精力有限啊,往往把握不住,这个根本哪,就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它重视根本哪,那个枝末,难免有的时候,不能顾全到,就这样,是这个是的的确确,跟平常啊,特别重视解脱的这个为声闻、罗汉,乃至于戒上面啊,少有开合,这个我们要了解,这个我们要了解的。你辨别这个清楚以后的话,那么,那个时候,你就分得清楚啊。不同的部派的戒,它的特质在什么地方。那时候,你就懂得阿底峡尊者,当年啊,要出家的时候,他的老师就问他:“喂!你的密行,舍不舍?”阿底峡尊者说:“不舍!不舍!”,“那你要受大众部。舍那一部都可以”。这个道理,那时候,你可以慢慢的可以了解了,就这样。所以我们哪,的的确确,千万不要任意,拿我们哪,幼稚的眼光,随意的是此非彼,到那时候啊,对我们有大损害,对我们有大损害。任何情况下,第一件事情,要什么?了解应该学习内容,所以,无知是第一个重要,要把它拿掉。你懂得了,那个时候,再去一步一步照著去做,去开口,正好。
【“谓如一切众生父母。”】
啊,不得了,一切众生的父母啊,这一个是啊,
【“第二者如说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狂或于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啊其次第二个,就是能够摄受种种的福,那他那个福啊,倍轮王所护,转轮圣王,金轮圣王,镇伏一四天啊,自然的力量,对不起,你才一发心啊,你已经超过了他,远远的超过了他,啊!那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又想做一个县长,做一个总统,已经了不起了,那个总统啊,竞选个半天,对不起,你这一个国的总统,那一个大国
,还不行啊,他现在转轮圣王,根本什么都不要的,天下自然成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卷B面
他的天下自然成佛,没有一个例外;这是比起刚刚发心的,哎,那转轮圣王算得什么,根本不算什么,你可想而知啊。而且妙哩,若寝若狂或放逸时,那怕你睡觉,那怕你身心损恼,发了失神经失了常了,乃至你放逸的时候,你心里面没有提起来的时候;但是注意哦,这个时候什么,这个心的心种的现行已经提起来了,只是那个时候并没有精进哦;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乃至边都没碰到哦,还在烦恼现行当中,不是喔!这我们要了解得很清楚的。所以你们一定要把十二因缘当中啊,这个有支啊!啊这次考试题目就这个上头,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你在一切时处修行当中,就没问题了。现在呢?我们继续下去。哦,说药叉呀等等啊非人,都没办法来恼害你;啊还有,妙哩,其他的咒啊,乃至于没什么用场的,碰到你手上的话,就会有用。啊真不可思议,真不可思议。为什么呀?我们做任何一个业,记得吧!造业的时候啊,它有几个条件:第一个心清净,换句话,心的力量;第二个加行的力量;第三个田清净,田的力量。而现在,这个里边哪,心,你那个心,那就是跟法界相应的,最了不起心,是一个无限大;所以你碰到什么东西碰到它,就什么就产生无限的功效。这一点哪,我们一定要经常摆在脑筋里面哪,去思惟观察,加深认识,产生净心。再继续下去。哪,不灵验的都灵验,何况灵验的;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
哪,所以呀,你发坚固心的话则容易成就。了解了这个,我们才会知道,为什么很多大乘经典当中啊,这个菩萨,这我们的佛在因地当中,乃至于其他的很多那种啊大乘经典哪那种菩萨,他发心,啊说我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地应震动,应该怎么样?他讲完了,这个大地震动了。乃至于说把那身体的肉,割给别人以后,如果说我发心正确的话,这个肉就恢复如常了,千真万确,都是事实。因为什么呢?哪,就这个地方,他这个心,产生了坚固的力量,而且有行的愿力在这个里头,就这样。所以我们平常啊,注意呀,我们开始学的时候,为什么我一直鼓励你们;尽管现在,是我条件不够,这个条件不够是什么?宿生的业力所感哪,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你现在的心千千万万不要被它牵去呀!唉呀我不行啊!你就完了。所以,以前不行,所以已经现在不灵光到这种程度;我现在一定要努力,所以就像那个故事当中,一拳打上去,一拳打上去,一脚踢上去,二个脚踢上去,头上去,你还有什么办法?噫我的心!我们就要这个。现在我们就像这样的,哎呀!我们这个头啊,被病绑住了;这个脚啊又被这个苦绑住了,那宿生的业力,没关系;这我的心你绑不住我呀!这点注意哦,所以我们处处地方注意,我这个心。就是我今天睡在那里头痛,头痛是你的事情,这是以前的业,哦我现在的心可是要一定要这个地方去做;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没错,到了时候你自然而然这条直路,哪,你就向著这条路来走了。固然啦我们被这个身上的痛苦,不要被它捆,更更重要的,还不要不要被烦恼所捆著。不要说人家说了你一句话,瞪了你一眼,发了一点事情啊,嘀咕得半天,唔,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以前不懂得这个佛法的时候烦恼;现在不,把它一脚踢开,踢得东洋大海里边,就是这样。他来骂我,耶!这个正好成就我的忍辱啊。不要说佛法呀,不要说佛法呀,昨天我们讲那个改过之方当中,以世间人尚且说,你如果懂得了道理以后啊,人家来骂你呀,岂不成就,成就你吗?来悦成你吗?这样,所以我们哪,今天懂得了佛法以后,不管身、心两方面,身上的苦、心上的烦恼,不要为它所动,不要为它所动。唔!所以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哪,你能够这样的时候,啊那就行了;是发心坚固,样样容易成办。
【“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共同成就也是这样,平常我们三人同心齐力断金,嗨那个三个人同样的这个心能够,能够啊合作的话,这个无往不利;所以这僧团为什么有这么坚固的力量,你想佛世的时候有这么多大菩萨,佛把那个法不交给那些人,他交给僧团,为什么?就是这个意思,你能够共同,力量是不得了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有几十个人哪,真难得啊;所以我是欢喜的不得了,我是越来越欢喜。所以呀真正修行的话,他的的确确要靠这个力量啊,那个地方啊,大家注意呀,你每一个人只要向前跨一步,成功了;怕就怕每一个人呢,在那个地方哪退一步,乃至还扯后腿,还要后退,那就完了。千万不要说:啊!那是人家的事情,那是我的事情。你每一个人跑到去跨一步,这个事情就成功了;这个就是共业。现在所以我们动不动啊责备说:唉呀这个不理想,为什么不理想啊?你的共业,非常简单;你只要在这个地方,你能够为它尽一份心力,将来感的果自然有你的一份在里头。所以呀我们以前不懂得道理呀总觉得:哎呀退在后面,占了便宜了,现在我懂得啊,你倒吃了大亏了,你吃了大亏了。耶,在那个时候,你能够那怕多走一步,那个一步啊,你赚回来的是不晓得多多少少啊,就这么个好法呀。说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你看,这么多好处,这么多好处。在我们现在的环境当中,随便那里呀这种事情都慢慢的在减少,我们为什么有这个,一则我们自己烦恼,一则我们共业。所以现在我们不是要求快乐吗?那就从这个地方转呀,所以尤其这个地方哪,不管你身上的病也好,心里的烦恼也好,真正的要想解除的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都在这里。这个是莫可奈何,以前积累的,啊!我们呢?还是要多多少少要保护它,因为要靠它修行哪;所以千万不要被它骗过,被它骗过了以后,到那时候哪,你到了地狱里边,有机会出来你还来打它一下,这千万不要做这个事情。那我们要做什么呢?天人呢?赞尸偈啊就算,就算这一生弄得垮垮的瘦瘦的啊,然后呢短命而死,耶!但是生了天了,到那时候,你来赞叹它,向它磕头:哎呀,当年辛苦了你啦;我现在呀到了极乐世界呀:升了天啦!这才是我们该学的;何况现在你到了极乐世界不是个下品,还是上品哪,何况你还成佛啊,救一切众生哪!注意呀都从这个地方学起。再下去。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
那么,由于像前面这样来呀,菩萨安住种性之时,这个种性哪就是我们说出身,现在我们是,不是凡夫了,是什么?出生在佛家庭当中;当你正发愿心的那个时候开始,你就是佛子了。那么这种性详细分起来的时候啊,我们传统有说,说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也就是说,所谓住、行、向、地、啊、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这个没关系。这个只是说你慢慢的修行,哦以后,而我们刚才开始发愿心的是什么,在这个这个习种性之前,所以信位菩萨。因为你信得过这个三宝,净化,所以那个自性的粗重啊慢慢的慢慢的微薄了;一发了心以后啊,它这个就转复微薄;因为这样的,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强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这一段简单的说一下。因为你粗重慢慢的慢慢的会,啊轻了,说“粗重”就是烦恼嘛,烦恼慢慢慢慢的,轻了,那个时候心就调柔了、就调柔;于是你那么调和啦、就是呀能够啊忍他恼。耶!别人来恼你,你能够安忍,而你能够不恼于他;反过来他来恼的时候,平常的时候啊,别人恼我的话,我要恼他,两个人就对起来了,到那时候你不但不恼,还要耶,悲悯他,啊悲悯他。因为你以前是跟烦恼相应的,现在呢不是;跟觉心、菩提心相应的。你心里还是有忧恼,你的忧恼是啊为了悲悯,哎呀,这个人多可怜哪。耶!你能这样想的话,你的善法欲增长,然后呢这个忿恨嗔心当然没有了,嫉妒当然没有了。为什么嗔心啊?耶他来恼你,现在他来恼你的话,你觉得耶他是可怜,他成就你的忍辱,你就不,不嗔恨了;为什么嫉妒啊?你看见别人好了以后啊,你觉得他好了。现在呢?你要处处地方为别人好,看见别人好正高兴嘛;本来你要给别人的,现在他自己得到了,省了你气力了,那不是更高兴吗?那嫉妒也就没有了。然后呢谄覆等等,谄是处处地方为了自己呀!唉呀!心里面不好意思啊、故意弯弯曲曲的,这种心都不要了;因为你了解了真正的生死当中,第一大怨敌是“我”啊,你绝对不会忙这个东西去啦;所以在根本已拔除那个谄,那里开始啊,覆没有了,所以这种的都没有了,多不现行。就算已有习性,习性在的暂时现起来的话,它力量也不会强的、不会呀老是停在这个烦恼当中,很快就啊远离这个种种。因为你一直造的这个善净之业、当然哪你不会生到恶趣去;就是由于往业,不的关系,有时会生到那里来、很快的就脱离;那么就在受那个小小的苦受的时候啊,苦趣的时候啊,就因为这个感到了苦啊,就更加深你的厌患生死,而同时呢对这个有情更生起大悲之心,啊这个种种的好处。实际上你好好的体验,你真正的将来对那个菩提心哪、不要说发、就是你理解到领解到了以后啊、你拿这个领,理解的菩提心对眼前的、眼前一切任何事情的话、那个烦恼就是会一点都找不到、你绝不可能找到任何烦恼,妙极了!这个还是个理论;你只要把那个理论不断的在心里转的话,境界现起的时候、因为你正在,在这个理论上转哪,这个烦恼就生不起来,千真万确的事实,就是生起来了以后啊、你一下就悟到。耶、哪哪哪哪!原来以前就是这个东西;啊正好用了这个正确的理论对治那个烦恼,把你那个烦恼就对治掉了,他有这么了不起的力量啊。现在我们一切时候啊,哎呀!苦苦恼恼啊!那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就在这里,还说修行修行,所以我常常说啊,修些什么呀,真可怜;他这么好的办法摆在这里,大家就不学,然后呢就就学修,这越修越苦啊!你正确得到了这个东西呀,修行是真快乐极了,所以越修越快乐。不要说已经发了坚固的愿心乃至于心都没发,只是个道理正确的认识,你用在心里面的话,啊他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力量啊,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力量啊;啊那个快乐啊,真是啊,而且这个快乐啊,法乐,不会坏的。平常那种快乐哦,有快乐了以后啊,乐就生悲;这个东西呀是,越来越乐。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
哎!那这个不得了,假定他有可以衡量的话,那太虚空没办法容纳。前面说皈依的佛如果有色的话,三界,这是我们的三界哦;这个三界比这个太虚空的话,那又是啊九牛一毛;拿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摆在那个太虚空当中哪,哦找都找不到,小小的一点点。所以你看,那发菩提心的,单单发这个心哦。
【“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前面已经太多地方举那个比喻:你呀把不管呀无量无边的供养一切诸佛,对不起,这个啊!根本就没办法与发菩提心相比。
【“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哪!马上引那个经上面证明,说明。说菩提心有福德、菩提心的福德如果啊,可以衡量的话,拿那个太虚空啊,都没办法容纳,还要超过。假定那个财宝,以恒河沙数的佛刹当中去供养,供养世间,依就是供养世尊、啊这个福不得了啊;另外一方面呢、你呀以恭敬心合掌敬礼那个菩提,说哎呀这个大菩提这样啊!你一心恭敬哪,耶!这个福德啊,要超过供养恒河沙数一切诸佛的供养,这种较量都绝对不是比喻,绝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传说觉窝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
这个阿底峡尊者传上面说得很清楚,哪!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金刚座就是菩提加耶佛证,证道那地方啊,这个金刚座有特别的意义的,千佛出世,一定坐在那个金刚座上的;啊这个是无比庄严的这一个地方、所以它有无比的功德,绕然后他就想:哎要快点成佛。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想吗?快点得到最好的好处;换句话说,要怎么样得到最好的好处最快呢?噫!绕佛的时候那小像啊,因为感应哪就问那个大的佛像,怎么回答?“修菩提心。”你们好好的去看它,处处地方都是这样所以它前面哪这个,本论完整的教授一直告诉我们、这个最重要的中心是什么。?菩提心,菩提心。从十方一切诸佛完整的,不管那一系性、相的传承,都是告诉我们决定不移的道理。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这个少女、老妇啊都是佛菩萨化现。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因为他听见了这个以后啊、心里面就决定了、说:啊!原来是如此,原来是如此。现在呢?我们自己虽然没有像他那样的能够完整的修学,可是啊我们确确实实信得过这样的完整传承,高成就的大祖师们,这种大祖师大菩萨告诉我们的,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所有大乘的纲要就在这里;
【“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
啊。总结起来就在这个地方、总结起来就在这个地方。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啊那么这一个文我不详细解释,留到下一堂,因为这个文哪是值得我们深细的探讨;至少我们已经加深这个印象、那么将来呀这个成就也比较快速。哦!上一次啊我有一个题目,啊说就是讲到十二因缘当中啊,哦本来这个十二因缘哪,从这个能生支啊!切断,所谓受缘爱,因为受啊是前面一重因果;那么能引到所引,这个能引的因所以感果是经过爱取有三支引发以后才会结生,才会感得下一期的生死,所以从一般来说起来,从爱断起。那么,而现在那个第一百八十六页上面说: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以十二缘起的有支净修其心,耶他就妙了,他修的时候啊从有支上面修,而不从爱、取上面断。哦什么原因?而且他照著这个思惟缘起流转的道理,还灭的道理呀写了一个道的次第;换句话说,这位大善知识这样做的。那么现在更有意思的是宗喀巴大师引它来这个地方,实际上呢?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也是这样做的。啊以这么两位大善知识,他一定有他的道理。我跟大家说,你们想想看什么原因?当然照我了解的话,这个的的确确不要说你们,就我现在来说,我也并不能够啊很了解;不过把我所体会到的告诉你们一下,那么你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前后我们真正整个的重要的修行的次第呀!从前面一直到现在共上士,虽然说上士的不共的地方在它发的菩提心,但是修习的内容啊,真正关于灭除生死的方便来说,重点还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要知道的,这个我们要知道的。所以今天晚上啊就关,关于这个道理补充说明一下。哦!在说明这个道理以前,请你们翻到一百八十五页。一百八十五页前次也曾经说过,也考过;那么今天呢,我不妨在这地方啊,就一起说明了,一起说明了。因为你们认真看过了以后啊,那个时候就对概念更清楚,这个一百八十五页倒数第六行,看啊!倒数第六行,它前面是说,哦这个,从因感果,快的是两世圆满,慢的呢三世;换句话说,最快两世,最慢三世。那么实际上呢?快两世我们已经懂得了,那最慢怎会三世呢?实际上一个因摆在这地方,经过无量无边劫才感果。怎么会三世呢?这个道理今天重说一下。哦是由于无明而行;当你有这个行的时候,任何一个行,行就是业,它这个业一定什么,薰那个识,一定会薰那个识。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啊这个影响力量啊会落在我们的识田当中,啊落在我们识田当中,这个专门名字叫薰;比如说你看一样东西,你看过了,你就唔看了一样东西,你就有个认识,这样。虽然事情过去掉了,或者随便跟人家做一件小的事情,大的小的任何一件事情,这个专门名叫“薰”。就好像我们在这个地方点了一根香,然后呢上面一个东西,纸在那里呢?哪哪那自然而然哪,噫这一个纸上面哪,就这香的烟薰在那里一样,这样。那么我们做任何一个身口意的,或者你脑筋里,动了脑筋想了一下什么,脑筋里面就有个影响力落在这识田当中,看见的也好,讲话也好,身口意任何一个,可是影响了以后,它这个是不是下面紧跟著,会感不感果,还要看什么?有了这个影响以后,是不是不断的把这个影响力量啊再加强它,这个以前讲过的。啊现在再简单的说一下:这下一生怎么样那我们不知道,但是下一念如何那我们人人感受得到,下一生跟下一念之间的差别在那里呢?每一念哪是刹那的生灭;前一念灭,后一念生,前一念灭,后面一念生,就是这个是啊刹那的生灭。我们现在一期的生灭呢把那个刹那的生灭总结起来,到那时候结一个总帐,就一期的生灭;你把这个同样的从前到后,能够扩大就变刹那的扩大到一期的生灭。那现在这个道理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眼前哪,在这里大家做一件事情,上课、听课;所以自然而然哪,在这个地方啊,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做这个事情,这是没有错;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啊,说我们哪是现在进行当中。等到课上完了、然后呢听完了下了课,你继续下面一步要做什么事情啊?下面有的人听完了,做完了以后啊,出去了还是把这个脑筋摆在这个地方记。有的人呢不是的,他完了以后啊,就说:现在要做下面一步事情,那下面一步事情,怎么会让你做下面一步事情?这,前面一件事情结束了以后,下面一件事情要继续做的原因,我们很容易找得到。噫假定说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摆在那个地方,啊绝对重要的事情对你来说;你呀,做完了这件事情以后,放下来,一定马上去忙这个事情,对不对?譬如说,啊!明天啊对你有一个非常绝端重要的一件什么事情,假如世间的人来说啦,做一笔交易;而这个里边哪或者要赚大钱,或者要亏大本,啊乃至于呀性命交关的事情,而眼前却是你非要做不可的,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做完了,你一定下了课以后,马上忙那个事情去。还有一种呢?就是倒没这个事情,没有这个事情;那么,下了课以后;到临下课的时候啊、你就想,噫,下面一件事情,要该什么事情要做了,所以自然而然哪,在临下课的时候,那个概念如果先现起来,你想起了:哎呀,对啊、哦我下面一件事情要干什么去做了:你自然而然哪,下了课就做那件事情。如果第二个条件也没有的话,下了课以后干什么?习惯性的下了课你干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去。然后呢?最后连这个都没有的话,你照著一般的次第,啊以前一向的习惯,一向一般次第,就照著去做。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诸业于生死,这个业呀,前面这个业在生死当中感发的次第叫随重、近、串习,记得不记得这个?俱舍论上面,在这个业在生死当中,那一个先引发?第一个重业啊!一定最先发;第二呢?近,什么叫近呢?就是说你前面一生临终的时候啊,什么这个先让你这个识田当中,先现起来,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一卷A面
第二呢境,什么叫境啊?就是说,你前面的一生临终的时候啊,什么这个先让你这个识田当中,心识当中先现起来,哎,那个时候啊起先引发你,还有呢如果这个都没有的话,就看你的习惯性,你的习惯愈强的,这个东西先起来,如果这个没有的,先造的业来先感发,对不对?一生固然是如此,一件事情也是如此,我们体会到这一点,那就很清楚的,虽然我们还没有死,对现在来说,同时我们要忘记掉了,前一生怎么到这里来,但是眼前的事情,也同样的这个道理,完全同样这个道理,所以说,他真正的感得我们的那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力量,这个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种业的力量。那么这第一个了解了,第一个了解了以后呢,进一步我们说,嗯为什么是三生?他上面告诉我们的,当前面一个因位识,是的,你感受到了以后,然后呢?这个因位识,譬如说我们现在,啊,呃做得很多事情,下了课以后,你也许忙这个,也许忙那个,也许忙这个,可以做各式各样不同的事情,做的事情只有做一样,对不对?只有做一样事情,那么这一样事情,是什么啊?就是你在前面啊,在前面啊因位识当中,就是你这个我们这个之前,或者就是上课这件事情本身,或者在上课以前,啊,如果上完了课以后,你对这个课的印象力很深的话,上完了课以后你继续的在想著这一个上课的事情,所以课虽然完了,哎这个东西在继续,所以前面落下去的这个识,是你上课的时候落下去的,下面马上又继续下去,这个第二生,就结了果了。还有一种呢,是前下面做一件事情,不是我们上课当中听的或者讲的那些事情,而是上课以前哪,已经落在那个识田当中了,那个是因位识,可是摆在那个地方,你没有紧跟著去做,没有紧跟著去做,那么,这在前面啊,他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啊,使得他在这个地方啊,这个落下去的因位识,总有其他的因素,使得你慢慢慢慢慢慢的,就像前面说的,你觉得很重要,很重要,然后呢?留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堂课一完了,马上就做这一件事情,所以其他的次要的这一种事情啊,他并没有东西去引发他,啊,并没有东西引发他,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啊,虽然中间有无量世的间隔,虽然有无量世的间隔,但是呢?是余重因果,什么叫余重因果啊?哪,你原来这个因位识啊,他并没有薰发落在那里,他没有动,这一个因位识要感果的时候,一定还要什么啊?要爱取滋润,他并没有动,这个因位识之感果的话,是一定有一样东西薰发,薰发了以后他现起,你一旦那个所生能生这一个关系当中,能生之薰发了以后,他下一期一定要感果的,啊这次,这一次所以没有感果之原因是,被其他的东西占有了,所以对这个原来因位识的所以感果来说,来说他这个并没有动他,其他的这一个啊,呃因位识被其他的爱取来滋润,他感得果,所以真正说起来的话,这个不算,在这个理由当中说三世圆满,我这么简单的说明一下,如果说你们对这个概念很清楚的话,就可以了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概念不清楚的话,就算我这么解释了,你们还不一定清楚,那么就把今天现在的话,听了很清楚了以后,仔细的看一下,这么两次三次啊,就很清楚,啊就很清楚。而这个刚才说,虽然前一生到后一生,我们不一定啊把握得住,但是从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但是前面一件事情到后面一件事情啊,我们就很明白了,很明白了。那么这个明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呃平常我们啊,就是要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一直继续下去,或者我们下面要做什么事情,这个力量从那里来的?就是从这前面怎么样使得这个因,使得他感果,这完全是同样一个道理,呃完全同样一个道理,那么下面的是书本上面看哦,这个: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不管他是两生也好,三生也好,在整个的生死流转过程当中,他只是什么?前面这个如是因,然后呢感得如是果,他整个的从因到果的话,分十二支,三世两重因果这样辗转,而这个三世两重因果的话,快者两世圆满,慢者三世,但是呢时间分段来说,他一定是从那个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样,所以三个时段两重因果,就是这样的,有这样的因支,有这样的原因,然后呢?必然感得这样的果,必然感得这样的果,这个里边啊,他并没有实际上谁来做他,没有,你当你你无明没有消灭之前,换句话说有无明的时候,你一定会啊无明相应了,就会有行,无明就是惑,有了惑的话,自然而然你不懂得道理啊,你就得会啊造作种种的身口意的业,你要嘛不造,造了业以后啊,那个识田当中就把那个薰染在那个地方,有了这个识以后啊,下面就一支一支来了,就这样,那么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啊我们啊感受到痛苦,啊然后呢?感受痛苦之前先一定有个触,什么触呢?就是根、境、识三识和合生触,我们眼睛看见颜色,然后呢有一个认识作用,耳朵听见也是如此,身体碰到也是如此,那么当感果的时候,啊我们要晓得,这个感果啊有两种,有一个呢内因果叫异熟,有一个叫外因果就是增上,平常内因果就是纯粹我们自己内身上面来说,外因果呢就是器世间,造业的时候也是一定这样去造的,啊,外当然包括了这个器世间跟跟我相应的其他的外面的你们这些,啊有情器世间都是这样,那么内因果的话纯粹是我,所以感果的时候,这一定是这个因缘啊又重新配合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顺著这个无明流转生死这个次第,这样过来的话,那么当受先触现起的时候,第一个触,就是你又是这样,内外的因缘又碰起来了,因为无明缘生的触,下面一定就是感受,然后呢?如果你造的是善业的话,感受是乐受你欢喜的,那个时候生贪爱,如果说你造的恶业的话,感受是痛苦的,感受是痛苦的,那么你生的这个贪爱,还是爱支当中的叫乖离,你不愿意的,啊如果说,不是善不是恶的中庸性质的话,叫舍受,那个时候说不上来快乐不快乐,那么你这个爱也是一样的,啊不是强烈的贪或者强烈的嗔,而是痴相应的这种,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会说,是啊,这个事情要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之前的话,我们必然啊什么啊,这些事情啊碰在你身上啊就是痛苦嘛,你觉得受不了啊,啊受不了的话那怎么办呢?你就发脾气啊,你就不能忍耐啊,而然后呢看见好的东西嘛你就欢喜啊,自然贪著,我们好的人人欢喜啊,对啊没有错啊,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是这个是一点都没有错,这个感受就是感受,但是对不起这个感受谁在感受啊?这是说由于这样的无明行识而来的名色六入触受,而受完了以后呢,他一定啊爱、取、有,继续的流转生死,他所以有这个受的话,不是说你啊是受者,他是来给你,受就是这个受,所以他叫,下面告诉我们啊。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话就主要的就在这个上头,只是啊,前面啊有这样的一个法,啊这个法是因,因地当中你造了这个无明行识等等,然后呢?感得的这个名色、六入、触、受,现在呢?这个因啊感得这个果,这个果也是个法,呃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你,痛,痛就是痛,然后呢就是如此而已,这个地方并没有你这个东西,有没有你他都是痛,所以你不必想唉碰他痛了,你不必想是不是我在痛啊,你不要想他,痛就是痛嘛,快乐就是快乐,啊所以在这个地方,平常我们真正造业的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什么原因呢?就是当你感受到以后,如果你了解到了这个道理以后,是的,你不愿意痛,那怎么办呢?不愿意痛嘛就把这个因哪痛的因啊现在是果,已经结了果是你无可奈何的,你只要把因上面哪,能够把他净除的话,那个果自然消除掉,所以你了解了一切只是唯有法的因而必然感得法的果,你要不受这个果的话,那一个办法,唯一的而且是,只要因地当中能够净除,自然没有,所以当这个乐受现起的时候,你晓得噢,这是前面有他的因,感这样的果,然后呢?当这个乐受眼前,你对他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因,感得将来的果,苦受亦复如是,苦受亦复如是,所以他从前面的情况来告诉我们呢!说所有的这个一切的受,都是苦,这个乐受眼前虽然是乐的,但他究竟来说是什么啊?还是苦的,啊苦的当然是苦的,所以当你认识了这一点以后的话,呃苦受你就不会引发嗔,乐受是不会引发贪,舍受就不再像以前痴当中,从这个时候啊,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你就不会啊为了这个我啊而去忙,否则你碰到这种情况的话,而人家打你一下,你这个家伙为什么打我啊?你发脾气了,处处地方啊绕著这个我在转,对不对?所以我们造一切业的真正问题,都在这个我上转,现在你了解了所有的这些东西,无非是这样的前面的法,没有你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而这个法之所以必然产生眼前这个情况,是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当对这个法本身,现在的你如理的听闻以后,然后呢如理的思惟,如理的作意,还是照著这个法,然后呢?找到他根源的话,正知见啊就生起来了,正知见生起来进一步照著他去修持的话,那个正智啊,那时候智慧啊生起来了,智慧生起来这个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的话,结果呢?无明既然灭了,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下面整个的一套东西统统灭掉了,好了,没有了,这个生死的流转就切断了。上一次那个考题,就是这个意思,今天说明了大家了解不了解?啊,这个时候我可以很详细的说明,啊,但是呢我希望大家还用心的体验一下,今天晚上的这个话,非常重要的,你能够在这个上面深入的观察一下的话呢,你就了解了,啊原来这样,但是呢假定我们不了解,这个生死流转的必然现象,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就
不了解这是前面的这个法,啊,这样的法,在因地当中有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那么必然感得果上面这样的一个结果,这个我们不了解,不了解,于是啊妄执一个我,你就妄执处理我的这种事情,说我所等等,于是你做的事情啊都是不合理的,这个叫无明啊,你把握不住因果的本质,自然而然啊跟著他一直在转,永远跳不出来。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个十二有支的这个道理以后的话,那么你的烦恼啊就没有烦恼了,眼前之所以一切的感受,叫你乐,叫你苦,乃至于不苦不乐,无非说明了一个事情,就是前面这样的因果流转,而且这个流转永远这样下去,永远这样下去,假定说你不了解这个道理的话,你没有停止的时候,苦的当然是苦的,快乐的本身会坏的也是苦的,最糟糕的是不管他是快乐也好,啊苦嘛当然不要了,就是,就算是快乐,但是呢他把持不住的,他最后的结果还是要坏,还是要受苦的,还是要坏还是要受苦的,所以策发了你啊切断他的这个决心,同时你也了解了,所以有这个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你不了解他必然的因果关系,妄执一个错误的概念,而这个错误的概念,就是什么呢?烦恼,我们已经晓得了,真正系缚生死,是的,主力是业,可是业跟烦恼两样东西,可是这个里边啊烦恼上首。如果说没有烦恼惑的话,虽然有业,他不会感果,反之你有惑有烦恼,虽然没有业的话,他因为这个惑的关系,无明的关系,随时就要造业,造了业马上要感果,那么那个时候你就啊,进一步啊,切断那个惑,那个烦恼,前面也告诉我们,这个烦恼生起的次第,最后推究的结果啊,原来这个烦恼生起的中心在什么啊?在无明。我们不了解事情的真象,然后在那个五取蕴,明明没有我的地方,执著了一个我,就这样,所以最根本在这个地方,于是你就找到了,啊,原来在这个地方拿掉了,那就问题解决了,同时十二因缘当中也告诉我们,本来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只有这样的前面的这样的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这个地方没有这个你这个东西,没有我这个东西唉,所以你只要把这一个流转次第了解了以后啊,你前面所妄执的那个我啊,找了半天原来找不到啊,偏偏确实是生起烦恼的中心就在这个上头,所以你对这一个能够如理了解的话,我找不到,我找不到,好了,烦恼没有生的根,换句话说,烦恼的根没有了,拔掉了,生死当然到此为止,呃这个概念啊清楚,这个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呢?我们谈到这个有支这一件事情,是,平常啊修学佛法的时候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大乘,就是说真正正断生死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讲声闻、缘觉,他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声闻乘的断法是一定什么啊,听别人的言教,就是佛陀给他开示以后,那就叫声闻,然后呢照著去做,那么通常这个教法一定是苦、集、灭、道,而这是苦啊,你应该了解啊,是这样。所以啊在我们修学这个佛法的时候啊,所谓这个三十七道品,一开头的时候观什么,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是观从这个上面观的。他先强烈的感受到,啊这个眼前的一切啊,都是痛苦,都是痛苦,然后呢?你一心一意啊,对于眼前的所有的东西啊,啊你都要排除掉,唉这个痛苦那来的,从那个感受上面来的,那么他为什么啊这个这个会这样呢?告诉你,哪就是啊,这真正的重要的啊,佛陀为总总开示我们啊,就是让我们贪爱去除,所以凡是贪爱强的人啊,他就给他弄一个不净观,啊正对治你的贪爱,反正你嗔心强的人啊,他就给你个慈悲观,正对治那个,让你先那个粗猛的烦恼拿掉,然后呢进一步,他总是直接从断那个贪爱下手,是直接从贪爱下手,平常我们讲道理的时候就是讲完了半天啊,讲是讲的那个贪爱拿不掉,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用过功,假定说我们有非常强烈的,唉一心一意要求解脱,什么东西他不管了,啊那个时候他不会想走大乘的路,只想自己解决,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呢?因为感受到那个痛苦的非常强烈啊,猛烈,那就告诉你,哪哪哪,这地方就告诉你一个方法,然后呢?你照著这个方法努力去做的话,好就解决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一定告诉我们啊,就是这个四念处,第一个观受是苦,观身不净。他为什么要这样,这最难断的是贪爱,然后呢这个中心在什么啊?就是这个萨迦耶见、我执、有身见,或者叫坏聚见,对不对?现在你既然啊对于这个生死感到这么可怕,强烈的厌恶,而佛陀那个时候就让你啊,照他正确的办法啊,去深入的观照,找你那个身体是什么啊,啊原来是一无是处,这样的可厌啊,等到你对这个东西产生强烈的可厌的心情已啊,那个贪就对治掉了,当这个东西彻底的拿掉了,这个惑就没有了,这个爱这支就断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解决了。但是利根的,耶他不是用这个方法,他用十二缘起,这样的方法,不一定经过啊佛陀的教示,他自己能够观察世间的现象,那个时候他可以断。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呢,说朴穷瓦善知识,根据的就是从这个,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谈谈那个有支的情况。有啊,呃,经过爱、取,然后有,第一个我们首先要了解的,要把每一个定义弄清楚,请你们看一百八十三页,一百八十三页啊第四行。
【“有者,谓昔行于识,薰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首先我们要确定认识有是什么,有是业,主要的哦,记住,有就是业,就是这个。啊,实际上呢这个十二支当中啊,有两支是业,无明行识的行是业,然后呢?爱取有的有是业,凡是你任何一个行为,任何一个业,当有了这个业以后的话,这个识田当中啊一定会落下一个影子,所以他就说行于识薰业习气,这个行了以后啊,然后呢?由于这个业的薰发,在识田当中啊就产生了这样的影响力量。可是最早的这个影响力量啊,是薰在这地方,影响虽然影响啊,他不一定感果,啊所以前面这个无明行,这是产生一个因,啊,摆在这个地方了,那么这个因是不是要感果呢?还要看你啊,下面有没有继续不断的去薰,薰习他,这个薰习就相当于滋润一样,啊那么所以下面由爱取啊不断的去滋润,然后呢去滋润的话,于是这个业的力量是愈来愈强愈来愈强,力量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愈来愈大,到那时候啊,他会感那个果,而这个果换句话说下面就要来了,所以叫后有,他为什么这一个同样的行哪,不叫行而叫有呢?是因为由于眼前的以爱取相应的这个业,同样的也是业啊,他这样的不断的去造了这种业的话,将来必然会感得后面紧跟著来的,前面我们讲过,业的感果不感果啊,要怎么样啊,要增长广大,什么是增长啊?造作已增长业,这种业啊叫会....将来一定要,定要会受的,一定会感果的,这样,所以当开始造作的时候,唉,那是因位不一定感果,那么什么情况才感果呢?你再增长,增长什么啊?同样的业,不断的就把他啊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再做,就是把他扩大啊。就是这个意思。什么东西扩大呢?就是爱取两样东西,这个如果我们这个地方不明白的话,你们只要把前面哪,业增长决定这个道理啊,再温习一下你就了解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啊,譬如说有几样东西啊,他不会感果的,梦里边做的啦,然后你做的时候无心所做的啦,然后呢不利不数所做啦,这一类事情,乃至于虽然你增长啦,假定说你经过悔,啊,或者对治损坏了以后,他不会感果的,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啊,除了这个十种以外,那么这个十种不增长,其他的都增长,反过来说,前面这个所以感果的是什么啊,增长了,那么这个增长在这个地方啊,不叫增长,他用另外一个名词,次由爱取之所润发,润是滋润他,啊让他再发作起来,这个就是增长了,现在清楚不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一卷B面
所以实际上呢,这个有啊还是业,不过经过了这个爱取滋润也好,或者前面所说的增长也好,造了这个力量以后,这个力量就很强有力,很强有力,一定,下面感果的,但是他现在还没感果哦,现在还在因位当中,所以叫做因上面假立果名,喏他每一个定义下得非常严密,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感果呢?他一定还要,你前面的一生,当前面的一生结束的时候,当前面的一生死了,那么下面这一生来了一定是他,这个地方我们在十二因缘当中讲流转生死的是用这样的次第,那么在四谛苦集灭道当中怎么讲啊,我们也讲的集谛,集谛就是流转生死的道理,集谛当中怎么讲啊,集谛一共有四个形相,因、集、缘、生,平常我们说因集缘生,因集缘生,讲些什么啊?现在这个地方解释一下。你们把这个概念弄清楚了,整个的生死流转相就非常清楚。
因哪,就是我们前面说得无明行识,这个因位识,单单这个因位识,就这个因,它不会,不一定感果,还要看什么?还要看集,集是什么,集是增长,所以集一定是惑、业,这些东西,总之它继续不断的把这个力量增加、增加、增加。那么有了这个集以后它是不是马上就要来?不,下面还有个缘,这个缘是什么,就是呢你前面这一生舍掉前面一生的时候,下面一生就生了,所以叫因,因就是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行识,由于无明行而感得这个因位识,整个的三支,所以这个因位当中,所以这个集谛当中,因,那么然后呢?你呀、爱取滋润到有啊,这个就是集谛,集谛当中的第二支集的行相,那么集了以后他下面一定要来了,这个力量很大了,可是你这一生,那个命还没终的时候,他不会来,所以还要一个缘哪,什么缘哪?就是说前面一生的命舍掉了,死掉了,这个缘哪,这个缘哪,然后呢,他就感得生,就感得那个生,同时细说起来,这里还有的,所以比如说,啊当那生命舍掉的时候,那么,然后呢这个,再继续下面执取的这个是什么,然后呢这个心、识两方面,说我们现在一生,无非在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心一个是识,或者说名色两样东西,名就是有色部份,就是四大,啊不是,色,色就是颜色的色,我在黑板写一下大家比较清楚,那这个名的话比较容易清楚,那么这个颜色的色就是四大这一部份,前面这个四大没有舍,后面那个四大没有来的机会,名的部份呢?就是我们哪这个四缘当中,有个叫等无间缘,大家还了解吧,大家还记得吧,等无间缘,就是或者叫无间灭,前面的一个心识消失的时候,那个位置让开了,那后面那个识就生起来了,就这样,所以前面的那个四大舍掉的时候,后面那新的四大哪跟著来,前面的这个识前面一生的识舍掉的时候,后面那个识来了,那么前面舍掉的识叫等无间缘,无间灭已后面跟著来,这个,这地方我这是随便提一下,诸位真正肯深入的时候,他每个地方非常细致的行相,关于现在讲的那一点,你不懂也没关系,实际上大部份的同学也不必去懂他,只是说,有因缘想真正深入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前后细致的关系,那么这么一来,所以我们了解了,现在这里真正了解,是了解了什么呢?了解说这个有支这样东西是什么东西,就是说凡是前面落在识田当中的,这个因位识经过了爱取滋润它增长以后,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等到前面这件事过去了,前面这一生过去了,他一定会引发下面一生,然后呢会引发下面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在生死当中,从这一生到下一生感觉不到,但是眼前从这一件事情到下面一件事情,我们却人人体会得到,现在大家再回想一下,刚才举那个的譬喻,说我们下了这堂课以后,你下面要做的什么事情啊,那个决定下面要做的事情的是谁来决定的?就是那个有对不对?刚才讲的清楚不清楚?刚才讲的概念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了对吧,所以呢晓得呢既然你现在想修行,当然你选择你下面要向那里去,要想选择你要到那里去的话,你看看决定你到那里去的,是什么力量,所以你那个时在注意这件事情的话喔,原来你这件事情舍掉了,或者这一生舍掉了,下面要到下一生去这个关键问题在那里,在这个上头,嗯你现在认得他了,你既然能够认得了,这个把握就在你手上,对不对,所以他在这个上头啊,去观察,这个理路清楚了,然后呢我们更进一步更进一步,比如说我们常常说在这境界眼前,眼前的明晓得不要贪,就挡不住,明晓得不要嗔又不灵光,为什么原因,因为你前面已经造了这个,这个识田当中已经经过爱取滋润的这个业,强有力的业,已经积在这地方,积在这地方的话,当然这个前面这件事情舍掉的时候,必然这件事情跟著来,你无可奈何,所以我们如果在平常很多事情观察的话,你就发现,啊!这个有的力量,决定了你向前面去的因素就在他上面,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能够思惟观察的话,你晓得啊问题就在这个有,就是这样,我们为了大家容易了解起见,更深细的说明一下,假定说我们现在这个时间上完课,要睡觉了,或者今晚自习了,中午上完课也就吃饭去了,譬如这么说啊,到时间他说要睡觉了,偏偏下面还有事情,不让你睡,唉呀觉得苦恼不堪,或者到那时候不让你吃饭的话,啊你就真受不了,啊到了那时候到了那时间他怎么还不打板,或者打了板了以后,居然今天那个饭还没烧好,啊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啊就大光其火,再不然啊今天哪这个东西啊非常好吃的东西,啊那你是非常高兴那贪、嗔这种东西就跟著都一定来了,跟著都一定来了,那么这个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是这样呢?现在我们哪也不妨来从我们的心识上面,不要讲那理论哦,这理论的真正主要的在举出我们心里的行相。所以我们学这理论原因就是认得心里的行相,你认得了,然后才告诉你这心里的行相怎么去拿掉它,这就是我们的修行了,所以说我们现在不要讲吃饭,因为饭是人人要吃,修行人还是要吃,假定我们吃茶,或者吃咖啡吧,第一天他拿一杯咖啡来拿什么东西来,叫你吃一下,吃了以后,也许你一吃,觉得蛮好吃,吃过就吃过了,也许你还觉得苦苦的你还不一定想去吃它,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假定说你觉得吃的蛮好吃的,那么不管,不管他蛮好吃的也好,不好吃也好,吃过总是吃过就吃过了,你忙别的事情去了,那么前面是什么?就是无明行识,那个识田当中落下去这种子识,他是不是下次再来吃,那不一定,不一定。结果呢?他如果你有以后不断的用爱取来滋润他的话,它会增长的,那么下面怎么办呢?今天到那时候吃,或者先吃一下,明天到那时候,你觉得,嗯,蛮好嘛,或者有其他的因缘又让你吃,那么其它的什么因缘呢?在这个上头也告诉我们,烦恼的生因有六种,大家记得吧,第一个就是烦恼的随眠,就是你内心当中的这个,第二个所对的境界,这是总的,所对的境界当中分成功四部份,第一个是人,第二个是法。人就是你的周围的朋友杂染,啊大家这个属恶知识就是这个道理,他还对你蛮好的,你见到很高兴,他第二天某人啊到时间来来来,我们再吃一下,本来你吃过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让你吃了。嗯再不然的话呢,由于言教,你看了说吃咖啡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什么等等,或者你想睡觉的时候让你清醒一下脑筋,你由于这个概念的支配,或者是两者都有,那么,当然了这个串习,如果你串习了到那时候你一定要去吃,还非理作意,总之这个不管外面什么因缘也不外乎这个几种,你又碰上了,又去弄,第一次吃的时候你只是认得它,啊这是咖啡而已,然后呢这样经过不断的做,不管用什么理由,那么一连做了多少天以后,到那时候对不起你不吃那咖啡就不行,抽香烟也是如此,我想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有这个经验,你要你们嗜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啊,就这样建立起来对不对?是不是?是不是很清楚,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断的,慢慢去做,慢慢去做的话,慢慢到那时候啊它来了,这是什么,做这件事情,业,第二次再做这件事情的话,就增长了前面那个因位识,然后呢这个是什么在增长它之前的一定有些条件,你欢喜它嘛,嗯,这蛮不错,而所以策发你这个还是什么,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来,还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来,所以在这个里边啊,那我们就了解了啊是的,把,把我们,把我们带到下一步去的力量,那个是有,可是这个有前面一定还有什么,还有这些事情的过程,既然你现在要想切断它,而你又没办法把握得住的话,你一定在这地方找,所以它从这个上面找,倒推回来找到它的原因何在,然后呢找到了原因,既然整个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话,他就把那个十二因缘当中每一支的关系认得清清楚楚,认清楚了以后啊,啊就告诉我们哪你要修道嘛,哪这个道就是这样的,我自己修道就是这样修,告诉你们也就这样告诉你,你要修就照著这个次第去做,问题就解决了,这样,所以这种方式来解脱那个生死的话,比起前面的声闻来的话,要比较利,因为这个原原本本的找得清清楚楚,这个概念大家了解不了解?啊所以这两者当中的差别,有人回答说,照理啊应该在爱取上面断,他为什么在有支上面断。什么照理不照理,说爱上面,爱取上面断是一种断法,在有支上面哪修行又是一种修行,这两样同样可以的,那么这个道理在这个地方说明白。真正断的时候,还是在什么?还是在爱支上面,不过前面那个爱的话呢,是由于说啊你晓得这个东西啊,爱的结果是苦啊,所以在这个上面,你现在在有支上面你就是真正理路上面很清楚了以后,了解了这个事实以后,啊经过了这样的思惟观察,因为他比较利,现在呢我们把这个两支,把这个两种方法,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你都能够完整的认识,完整的了解,然后处处体会的话,自然而然哪,我们就很容易的不造恶业,所以不造恶业什么呢?还是因为我们听闻了如理的言教,啊正确的言教,然后呢如理思惟,晓得他前后的必然的次第,从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是无明你不了解的话,那么必然要感得这样的果,所以啊引发这个生死的流转。现在呢你了解了,了解了以后你就有了正确的知见,所以正知见产生,所以那个时候啊,你所努力把这个事情深入,然后呢这个智慧生起,智慧是无明的正对治,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就是这样,所以听闻了正法,然后呢能够如理思惟,正知见产生,然后次第修习,正智现前的时候,无明就破了。无明一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下面整个就没有了,生死就断了。现在这个次第了解清楚不清楚?也许有的人是清楚有的人还不清楚。把今天晚上的好好的温习,这个不必参考很多书,不必参考很多书,就在这个上面,如果你们真的想看的话,我告诉你们,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上面就讲了很清楚,不过我了解,以我的经验来说,我没有经过这个老师指点以前,我看那个瑜伽师地论啊天书,怎么看也看不懂,啊几次翻,翻了半天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又因为我的老师跟我讲了一下,那么,我自己前面也看过,嗳,把握住这个重点,然后回过头去看哪,一点都没错,他说的清清楚楚,流转是怎样的流转,还灭是如何还灭,今天我也把这个我所听见的,告诉你们一下,以我的经验,单单听过了以后如果不认真的思惟观察的话,你重点还是把握不住,然后呢你一定要认真的先文字弄懂,不但要文字弄懂,还要把文字所指的行相,就是我刚才讲的,这种心里行相你用在事相上面,到那时候你就会处处地方感觉就是你心里起一个念,然后呢这种所有的习惯所有的来,无不一一都跟这个相应的。关于这个简单的解释,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你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可能大部分同学啊,对这个概念还不大清楚,那没关系,没关系,你们哪好好的自己再把这东西回过头去把他看一遍,当然有很多同修的条件比较更差,那不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啊,不妨先退回来,力量够的话,在这里乃至于深入,力量不够的嘛先退回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那个教法,照那个次第啊,一步一步的上来,凡是前面的东西都是后面的基础。你跟著这个次第,一步步上来的话,自然每一步每一步都有正确的认识。
那这个同修就问,这个爱啊好像平常就这样,你怎么个断法啊?你断不了啊,对啊。所以啊,记住喔,佛陀告诉我们的教诫,三十七道品啊,真正的最重要的啊,就是四念处,所以藕益大师说“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别”。如果是那个念处慧,这个是智慧哦,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你如果这个不明白啊,木叉变什么?戒,你讲持戒那没有用,那没有用,戒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这个!它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我们现在看一看,四念处是什么?观受是苦,观身不净。现在你所以放不下,因为你觉得快乐嘛,所以你贪著啊,因为你怕苦嘛,所以你嗔啊,都是乐,现在你观那个受都是苦,那你这个贪著就自然就生不起来,对这个眼前的一切感受你会厌恶他,然后呢,最主要的还是什么?有身见,这个东西,最难弄最难弄,你看它一无是处,观身不净,你们并不晓得这个观身不净,也许有人已经晓得了,他有一个完整的方法,观什么叫白骨观,大不净观,真正观起来的话,哎呀你对这个身体的厌恶感到无比的厌恶,这个里面还有非常善巧的方法的,佛世的时候的公案,
还记得吧?大家,佛啊叫大家修不净观,大不净观观起来的话,哎啊那不但对身体饮食等等啊一看见就无比的讨厌,乃至于男女所有的东西都讨厌,他都受不了,那么怎么办呢?就说啊我实在受不了了,佛也说不能杀,那怎么办呢,那时候还没制啊,所以那时大家就帮助你杀我,我杀你,大家还记得这段公案吧?这样啊,所以策发大厌离心啊,那个时候请问爱还有没有,没有了,那这样那么它单单这一个还不够,然后它一层一层的深细,一层一层的深细,跟他有特别相应的一个办法在。这个地方啊,说明了什么?正断的时候,正断的时候,从这地方断,这是对声闻来说。更进一步呢我们刚才说对啊,当那个境界生起来的时候,硬是叫你贪。苦来的时候所以这个或者是这个不离爱或者乖离爱,这个都是,都是叫你感觉不对嘛。假定说你不懂的事,现在你懂得了以后,那时你感觉什么?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对不对?这个就是前面的法,必然感得后面的果,既然现在这个情况是你不欢喜的话,那么你唯一要断的话,你一定要在因地当中去断掉它,那么因地,然后你追求到因地的结果的话,你发现那原来这个里边关键在那里呢?你所以放不掉的时候,你总觉得为了一个我对不对。因为我在嘛你就放不掉,现在你了解了十二因缘当中有没有我啊?原来没有个我啊!所以你如果真正的正观了,一下我找不到了,你所以去贪爱,所以去那个,是因为我,比如说人家骂你,人家打你骂你你就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你觉得在骂我,我没有了,骂由他骂,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听见路上几个人在骂人,他骂他的,你最多觉得吵人啊,你不会发脾气对不对,这个很简单啊,就是这样啊。那么何况呢现在不尽是如此,更进一步的话你是了解问题的中心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时候你从十二因缘当中,正确的找到了没有我的话,那根拿掉了以后问题就解决了。对不对?这样,所以他真正的断还是从这地方断起的,找不到我,那么什么问题呢,就是平常你所以要爱的话,就因为你,你在,所以要嗔的话因为你受到伤害。现在既然找不到你这个的话,那你要去拿掉他,找不到,找不到你,第一个你没有了,第二个当然对这个眼前的境界啊,你不欢喜,哪!既然你不欢喜,你要晓得想办法,这个是这样的法,感得必然这样的果。那么你要拿掉它的话,这个就容易了。你只要因地当中拿掉嘛就可以了,你所以拿不掉是因为有一个我。既然你我找不到了,那问题就解决了嘛。对不对?以他那个根本问题还在这个地方。当那个这个所以整个的问题现起的话,都因为是由于这个因感果的必然关系,而这个因感果的必然关系就是这个我,到那个我没有的话,所以你所以说无明见不到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产生了这个,因为这个东西在,所以啊就这些东西都来了。这个东西,所以真正感得的是什么?十二因缘所感得的,我们也可以说前一支感得后一支,实际上,这是一支一支的关系,而整个的就是五蕴嘛。只要这个东西拿掉了,这个蕴就断掉了,这个蕴断掉了,这个舍就也就也没有了,对吧?嗳,好。
昨天二三七页最后一段念了一下,那么,嗯,今天这个地方再把它讲一下,再把它讲一下,昨天是引阿底峡尊者这个典故,来告诉我们,来告诉我们,前面已经一再的说,很多菩萨都是多生多劫的拿这个做为重心来修学,多生多劫的拿这个做为修学的中心,实际上呢?他有他的特别的很多的理由在,第一个他是佛法的中心,换句话说我们凡夫,为彻底解决一切问题,圆满一切功德,这个重心所在就在这个上头,重心所在这个上头,如果说你这个把握住了以后,然后你步步行持啊,自然而然都跟他相应,你任何的行为都在集聚资粮。圆满你的无上之大菩提。否则这个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话,做了很多事情啊,吃了很多冤枉苦头,吃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苦头,就这样,所以昨天我们正谈到那个有啊,就是当你在前面由于无明所使而产生了这个“因位识”,而这个因位识无量劫来是无量无边,你根本是没办法数,实际上也不必去数,那么现在我们幸运而了解了以后,应该怎么办?说以前既然是无明,也无可奈何的也不必去管他,这以后应该如何?哪从这个上面我们晓得,那个因位识之所以将来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这个上头,就在这个上头,当然真正感果的是爱取有三支,爱取有三支,所以说如果积极的要求解脱的话,他赶快去忙著然后呢?从这上面断起,再不然的话另外一种方法呢?他就是自己实际上在观察这个力量。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