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2-103卷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02-10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二卷A面

  是自己啊!实际上,在观察这个力量,当我们真正的体验到了,这个有支的力量以后,我们就发现下一生,固然是这个力量啊,引导你去。就是我们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啊,下一个步骤怎么个作法?都是这个力量推动你,所以叫引生后有啊,有大势力。这个后有就是从现在向后去你的行为,它主要的,就是这力量在推动你。主要的就是这力量在推动你。那么,所以我们晓得苦要避免苦,那么找到苦因,那现在推向你苦的是这个。你要快乐,推向你乐的是这个。然后你观察到这个力量的存在以后,你进一步说,嗯!对,现在我找到了。那毛病在这地方。啊!问题在这地方。问题在这地方所以你捉到以后,你在这上面说,如果它为什么?为什么会转向这个方向,或者向那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流转生死,这个方向是还灭生死。那么,那时候你啊!了解这因由。所以顺著无明相应的爱取的话,就流转。然后呢?顺著正知见相应的,这精进、善法欲的话,就还灭。就这样。所以当你观察到了这以后的话,你起心动念等等的话,那就是非常明白,非常清楚的。就是在因地上面防它。所以对于整个的,我们的这概念啊,很清楚,很清楚了。否则的话,我们任何一人,事情到了那时候啊,你就没有力量,也没有办法挡得住。昨天我们这里有一位同修离开这地方。嗯!他就跟我说,来了以后啊,他非常欢喜非常好。那么这个走的时候,他也跟我说,唉!听了这广论实在好啊。但是既然实在好,为什么要走呢?,也就说,因为他没来之前,那时候已经接触那个什么?他就非常羡慕这地方,一直心心念念觉得啊!这是很好的因缘。但是呢?后来其他的因缘就把他叉开了。人家说,喂,这地方很好,他就来,来了以后他固然觉得这地方好。所以他前面那一段时候啊,他一直是觉得既然眼前的状态那么好,因此也就算了。耶!偏偏他父亲生了病,而且非常严重。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就说他的父亲绝对也是非常好的人。他去看了一次,看两次。他家里的人啊!总觉得,我们晓得的,一般在家人,那儿子出了家,绝对一不以的。何况,他家里的人,其他人,不信佛。哎哟!就很担心啊。就这样。他父亲又这样,他因为了孝心所使,他那时候,虽然这里有这么好的,一个因缘,他未尝不欢喜。有的人不懂不欢喜,那是无法可想的,他不能契入吗。最后啊!他正徘徊两可之间啊,耶!后面这力量就来了,啊这就是有,很简单。很明白是他本来就是有这种力量,非常强盛的力量,他一直要想到那地方去,结果被其他的因缘叉到这里来了,等到有其他的因缘一使他那样的话,他又去了。所以我们啊!你能够平常的时候,了解这一点啊,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谈到了那朴穷瓦大善知该十二有支当中,修心这特别提出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我们来说,现在我们非常幸运的能够遇见这圆满的教法,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么地方?那么那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灌注在这里头去。仅管如此,但是因为以前造的很多业,这是有的力量,它会来影响我们的,影响我们的。所以啊!如果你从这上面能够注意到了以后,你就会怎么样的想辨法在这重心上面,换句话说佛法叫作这个是重心问题上面,你把它加强,这是集聚资粮。然后呢?以前跟它不相应的这力量,想办法把它消除,这叫做忏悔业障。所以忏悔业障的方法,它前面告诉我们,那二种啊?就是悔所损,对治所损,对不对?这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定要忏悔,乃至于世间法,上次我们谈到了凡四训的时候,他也说:“没有谈在谈积善之前,先要谈改过,为什么?”它这原因都在这里。原因都在这里。否则的话,一因缘,一打闲叉的话,你又去了,又去了。所以现在在这地方啊,我们第一件特别的把这个菩提心教授的重点,要特别的加强,现在这地方我在讲完了以后呢?你们应该多思惟,观察。多思惟,观察。如果有时间啊,更应该去看看那种大经,大论,譬如像华严啊……等等啊。这地方就是让我们心里边那把这力量,这就是是业,这就是有。启发我们的正知见,然后呢?由正知见带著头,然后呢?正精进,所谓的善法欲,把这力量提得很强,同时对以前没有正确认识之间的,这种错误习性等等啊,尽量把它拿掉它。尽量把它改掉它。这习惯啊,很不容易改,很不容易改这习惯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有啊前面一再说的,这什么啊?就是这行薰习识,这行为?不断薰习在识田当中留下的影响,这就是习惯。这习性之难改啊。刚才虽然是小地方,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真正修行的,应该从那些地方去注意起。所以我们在这地方啊!这看看,说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人,他遇见这么多教授以后,他心里面啊,还是,说到底什么方法?才是能够最快的达到这圆满成佛呢?那么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人,他在这关键上头,还是有模棱两可的这种,告诉我们,现在我们何况是我们更应该在这地方不要让这种模棱两可的这种情况,消耗了,空费了我们的岁月。我们往往在不知取舍当中,就不晓得怎么辨?那就无可奈何的就停在这里,一停啊?短者几天,几年,长者,多生多劫。就这样,就这样浪费掉了。哪这第一个,第二呢?所以啊,他去问各式各样的人,乃至于在这地方,祈求佛菩萨。嗯!不管在任何一地方,他都告诉他,中心在那里啊?中心在这上头。实际上呢?经论上面也都在这地方。所以这地方我们要了解,把这概念弄的很清楚。说对于这道理啊!你要认识,认识了以后呢?照著它,努力的如理思惟,内心上面产生决定不疑的见解。决定不疑的见解。那么?如果我们以前有了这种强有力的习性,那是有二种可能,有一种可能,对不起,这个习性的力量很强,你就被它牵著走了。还有一种,虽然眼前没有被它牵著走,万一碰见其他的因缘的话,你又跟著这因缘跑掉了。所以我刚才举我们走掉的那同学,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其他的因缘一来的话他就跑掉了,虽然难得的得到了这非常殊胜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这地方,要特别的想辨法,把这一点上面啊,要把它把握的住。所以我们看那这倒数第四行。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啊,那是阿底尊者的。现在呢?我们应该从这一地方学习起。我们一生的生命啊,非常的短促。说了阿底峡尊者,我就记得尊者的传记上,有这么一段公案。他在西藏的时侯,的确的整个西藏的教法靠了他才能够振兴,才能够恢复。所以他跑到那里都把地方的错误,流弊,一一都改正。就这样。那么,有一次他在一个地方也是当地一个很有名的一善个知让,就是可以说顶尖的善知识当中的一个,跑得来就问他关于宗派之间的很多特别的意义。阿底峡尊者,怎么回答,啊!你的生命有限啊!很短啊!是,你尽管可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啊!探讨的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对你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眼前这个条件来说,有好处吗?想了半天,对啊!对啊!你必定先要根本因把握住了,根本因把握住了。始终注意哦!然后呢?你再进一步去圆满因,那时候,你作什么自然而然都跟它相应的。譬如说方向,你先有,你出去干什么?你说我到那里去,然后你做那种事情的话,自然每走一步都跟它相应。否则的话呢?你自己越广博,唉呀你这也懂,那也懂,那也懂,你始终是一盘散沙。就像茫无头绪的到处去,一下这样,一下那样,一下那样,一下那样,忙了半天。啊!你说他不懂吗?是样样懂。说他懂吗?是一样都不懂。就这个状态。所以他就问他了。那么这样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说你应该趁这机会啊,中心教授在什么地方?你要把握住啊。他就问他,那么什是中心教授呢?非常简单,就是现在我们这里说的这个,怎么样你了解世间真象当中,然后把这个深入推广,必然会走到大菩提心这条路上面去的。这条路上面去的。然后呢?要想达到这里边,他有指出几个根本原因。广论上面,我们都说过了。啊!要想彻底圆满解决,就对自己来说,非成佛不可。是不退小乘的最大的因,最大的因。而要想策发这大菩提心的因,最强有力的就是慈悲。这样。然后呢?以这概念,先把大菩提心建立起来。那么,大菩提心建立起来,进一步的话,圆满大菩提心。那时候,你再学这什么东西。就这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这所以同样的在这地方啊,现在我们在这地方特别的重点,要注意。根本因始终是厌离心,菩提心,然后呢?你有了菩提心,要圆满这菩提愿,再紧跟著下面学的那个。如果拿我们修行来说的话,两件事情。忏除业障,集聚资粮。拿那修学的层次来说,戒、定、慧,那东西都绕著这中心,慢慢,……这样。所以他下面说。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嗯!为什么原因是这样呢?因为这个东西啊,是整个大乘纲要,最重要的关键是一切成就的宝库,你要成什么东西,它真正的重点在这上,要超出二乘、大乘的特法,都是这菩提心。所以眼前我们真的重要的,怎么样去修它,去增长,勇悍、欢喜,一直到什么呢?心里面啊!

  【“如渴闻水。”】

  哎!渴的不得了,一心一意啊只求这个。那现在我们也是这样的,一心一意我只想什么?要求成无上正等正觉。而心这个,等到你一旦策发了以后啊,自然而然以后你多生多劫一直有这种力量在,这样同时当你现在策发了以后,单单策发还不够,我们的行持本身,也是在这上头绕著转,所以当你因地上头,这样子,绕著这转,然后呢?自然将来感果的时候那我们现在己经了解了有几样东西,主要的,异熟、等流、增上。既然你跟菩提心相应了,当然你的行持也跟它相应,所以这异熟渐渐的增上,然后呢?因为你的当时的时候心里边是这样的,所以那时候,心里面也继续的来,同时,由于你修持的环境是这样,所以外面这增上果也是这样,你会啊不一执著在这个好的自它相应的环境当中,慢慢,慢慢,慢慢的,越跑越上,眼前这情况已经不错了,那么越来越上的话,当然会越来越好,而这当下本身就在这地方,所以我们第一要把握住这中心。那么这道理我们已经了解了,所以这把握住中心的话,始终记住,不是嘴巴上讲的道理,而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对这形相有所认识的。以最近来说,大家真正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以前讲一些道理,现在那道理,你肯在今生上面,心里上面下功夫,你就体验到了,真正的业就是从这地方开始的。所以你现在处处地方,在增长善净之业,那就对了。所以啊。

  【“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入行论云,一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制世间。”】

  啊!我们啊!是要这样去修,乃至于多劫,时间是这么长,这是表长时间的,而且呢?还要什么希有智。对于这一点,是一般普普通通愚痴的人哪,的的确确不容易了解,不容易了解。然后呢?我们要真正深入的话呢?的的确确要用那智慧,这智慧不是普普通通的。然后呢?要想进入这样的智慧,注意,关键在那里?关键就在亲近善知识。然后呢?听闻正法,得正知见,如理思惟,这太重要,太重要了。太重要,太重要的。所以这前面告诉我们的,如果说你得到了,固然好。如果得不到,或者还不稳固的话,应该怎办?第一,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两类哦!有两类哦!第一增长善知识,第二同行善知识,就这样。所以哦!在那大乘的戒当中,有一条,这大乘的菩萨行者啊,他跟那声闻乘的行者,不能同住七天,超过七天犯了戒。为什么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共处啊,他不知不觉当中,他互相会影响的。这识的本质就是如此,我们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识,识本身一定是个能识,识那所识。所以根境相应产生识。所以我们这心是离不开境的,当你所对的那境是这样的话,你不知不觉受了影响了。所以这善知识,这样的重。所以啊,为什么?这个僧团的重要,而这僧团不是说,啊!我今天剃了头啊,然后穿了这件衣服了。这僧团一定是什么呢?嗯!不管形状也好,内心也好,这完全要相应。完全要相应。我们所以分形状跟内心的话,因为就行相来看,却是如此,而产生的这力量的话,那时候,心境是互相影响的。你看见了这境,你就对这个境有一反应,所以你的反应是使你心里的事情,但是却有这个境界啊,引发你的,所以你的心,不离开那境。反过来,那个境之所以如此的话,还是因为你的心而影响到的。譬如说你个心里上这样想,那时候,或者你说这地方不对,我换一地方。或者这地方你要这样去弄它,眼前是如此,实际上,将来我们感得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面所感得的。唯识上更说,一切都是我们的唯识所现的相分。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嗯!我们真正要这个的就是什么呢?要依靠这样的一个善知识。善知识之所以善知识,一定要了解。不是说跟你好朋友。哎呀两人,亲亲热热的,没什么事情,你安慰安慰我,我安慰安慰你,聊聊天,专门帮忙我们啊,做坏事啊!那是最大的大恶知识,这做坏事不是去杀人放火的善知识哦。他就是看你,哎呀!某人啊!你辛苦了!你休息啊。哎呀!这好,好,好,觉得这跟我的好朋友。啊!绝对不是这样啊,这你们千万注意哦。这一定是策励我们,告诉我们这世间的苦啊,苦的因是什么呀?像这样的策发我们精进的,这才是。就这样啊。像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同修在那地方,我们随便谈起,最近情况如何?他说比较好一点。平常他因为身体比较不大好,所以心力比较弱啊,所以我就给他说,你现在懂不懂,为什么?世间讲心理建设,我们讲正知见,平常的时候,就是这个因为一向宿生的习惯,所以这一生养成身体比较差,心情自然萎缩,那坐在这地方,就是这样。实际上,这相是什么?这相就是他的心,这相就是他的心,他慢慢的,越来越缩,越来越缩,缩到最后啊,像一蚌,或者像螺狮一样。啊!那今天一晒太阳,啊,上课了晒晒太阳,啊那一下,关在里头,一关关在那里头,他觉得天下无事,真的吗?不是的呀。那螺狮也是这样的。哎呀,肚子饿了找东西吃去了,跑的去。不晓得你们看见过螺狮没有?我就看见,很好玩。你一碰,它就一缩,哎呀!缩在里边,好像人家碰不到,根本不晓得,掉到地面去了。所以佛说螺狮,蚌壳类啊!一睡一千年啊。这种安慰是万万不能啊。这样所以你心里面哪打起来,这很明白,所以我们所以感的一这生的不理想的什么?宿生的因果。即然你感觉怕,那你了解了,这个如此因,感如此果。这现在身体的弱,现在的很多环境的不理想,莫可奈何?正因为现在不理想,是苦。所以你晓得,眼前因地当中,一定要把它做对。做对的第一的件事情,正知见。所以说,你就算事情做不到,你心里说我一定要做到它。我一定要做到它,这心哪先要建立起来。你有这心建立起来的话呢?然后呢?自己内在的因,外面互相的策励,那这是说我们所以说重视什么?重视前面善知识的这道理。而不是在刚才说的那个。第一个。第二呢?你要如理的要多看,啊多读这个大经大论,那大经大论是什么?无垢的经论。这概念很重要,那时候才给我们正确的认识,而且这时间很长,勇猛,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才有机会。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这力量非常强。非常强。这力量非常强,非常强。如果说你不认识,固然绝对谈不到,你认识了,不努力注意对治的话,它还是一样,没有用。所以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第二个,认识了还要注意对治,否则你不知不觉当中,我想我们都有这习惯,你并不晓得,在不晓得的行为当中,都是照著老习惯。对不对?我想这人人体会得的到的。所以你要想把它扭过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作意对治。这是所以,为什么?大家,我跟你们说要看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当中有两点对我们特别有用。一是前面的袁先生,他自从见了云谷法会禅师后,决心要改过了以后。那时候他内心当中,有两句话,从前就是悠悠放任,这是以前的。现在呢?以后自有一番战兢惕励现象。那就是说,他正确的了解了以后真正要想改过来,必定要的作意对治,他一直在作意对治它。嗳!不要让那老毛病,不要让那老毛病,不要让那老毛病,就这个。否则的话,你就算认识了以后啊!没有用。所以它那上面告诉我们啊,天下的英雄豪杰俊彦不少,但是他为什么改不过来呢?只有两个字,因循。就是照著老样子,苟且就这样。他未尝不知道,但是他就没有作意对治。啊!这是一很重要的概念,不是我们现在懂得了。往往有的时候,懂得了以后,反而还增长很多毛病。开起口来啊!比谁都懂,但是自己的行为是老毛病。啊!这种东西那是很可惜,很可惜的。这种人,将来变成什么?三世怨的时候啊。就是那种世间很聪明的人,脑筋非常好,也很多人,你看他脑筋很好。但是呢?嗳呀

  !到做什么事情啊,都是到处碰壁,他自已还觉得很聪明一等呢?这毛病就在这地方,就在这上头。这样嗳!说他不知道吗?他知道的。但是行为吗?他不相应。因为行为不相应,所以感得的好的果报没有。因为脑筋肯动,所以这一次还是有这东西,这第一种。第二种呢?后面像俞净意公遇神记,这公案当中,他特别说的是什么?他自已啊!并不自己正确了解,他并没有真的想做恶哦!他还是很想做善哦。他自己哦,唉噢惜字,放生,跟著很多同修大家做那什么?做这个。哎呀!大家做了很多善事。嘿结果啊,一点好报都没有,幸好他还啊肯恭敬那个神,所以神说,因为你一向对我很恭敬待侯啊,所以我今天,告诉你啊,你以为做了好事了啊,结果上帝派了一个日夜使者,跟著你三年,你一个好事都找不到,只看见你,疑惑重重啊。这个也说明什么?第二件说明,我们往往啊自己不知道,这是更严重的啊。然后他不知道,还找种种他不是借口啊!他每年还抱怨,还写那疏文。上帝:说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一点好报都没有,只有恶报啊。这关于这地方啊,像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个典型的例子啊,来告诉我们,策励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二卷B面

  这是关于这地方啊,像跟我们日常相关的几个典型的例子啊,来告诉我们策励一下。我们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得到了这样的完美殊胜的教授,我们务必想办法,采种种的方法,怎样使得这圆满的教授啊,能够真正运用,改善我们自已的人生。下面说:诸佛菩萨唯见此是,没有一例外的、佛菩萨这都是这样,这才是真正最快速成佛的殊胜方便故。下面引这论上面这句话,引论上面的这句话,前面曾经说过,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的时候啊,人家问他说最好的找一快速的方法,能够成佛,阿底峡尊者怎么说啊,哎呀我也希望有这个,我也在求这个,啊我也大不急不得不要这样地修啊,但是据我所知啊,说啊不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啊然后呢不根据菩提心去学,修行圆满两种资粮的佛法啊,不知道,我可不知道,佛经上面也没有,啊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阿底峡尊者是代表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年印度小乘、大乘、性宗、相宗、乃至于各派的传承的重心,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不但我们世间的经典他都看见,大家看他那个传记当中,他到后来或者定中或者梦中看见很多空心世界,他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他都看见过,而过目不忘,但是他却没有看见说,啊居然有不要菩提心,居然不要积聚两种资粮能成佛的方便,他没看见,就这样,所以前面啊,我重新把这一点啊,用很通俗的话来大家策励一下,鼓励一下,我们翻过去,发了这心了,下面啊还要让他增长啊,增长啊。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这分二,不舍所发心愿,第一不要舍弃它,第二学令增长。”】

  平常的时候呢?我们造的世间染污之业还要造增长、现在我们呀,反过来啦,不但净除而且彻底的圆满的要达到佛的成果,所以学会了不可以再舍弃,实际上呢我们倒不是有意的舍弃,而是说,你不作意对治,不精进努力的时候,他那无始以来的习染啊,一下又来了,一下又来了,一下又来了,来的时候你又不知不觉跟著去了,这是我们眼前最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呢?这个对治了,把已经学会的东西啊,再怎么增长他。而不是增长以往流转生死的那些染污之业,今初,现在第一个。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

  先是说前面的,就是啊,受这愿心发那心,啊在佛菩萨前面立那大誓愿。

  【“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那么你发了这心以后啊,紧跟著并不是停在这里哦,要去做啦,做的时候啊,你看啦哎呀要度的这有情啊,是不但人数多啊,而且种类是千差万别啊,这种类的千差万别当中啊这行为是非常的糟糕啊,哎这么多的人啊,已经是看的头痛,还有那些人当中啊,有这么恶劣啊,啊这样,不但人多恶劣,而且时间要这么长啊,哎看看啊,发心是容易啊,做起来就难了.啊做起来就难了,哪而且进一步,说从另外一方面算,你要成佛的话,要结佛之二种资粮,而积每一种资粮真是难做极了,都要去做啊,那时候心里面啊,就觉得哎呀这不行啊,这是…….心里面啊就会啊退却了,啊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啊,更舍置发心重担,那时候啊,发了心以后啊又退了,这个发了心又退,这个罪啊非常大非常大,比这别解脱的他胜之罪还要大,所以这他胜什么呢?这就是啊重戒,重戒啊,那么别解脱就是比丘戒,比丘戒的重戒只有四条,犯了这四条重戒的话呢?那一定堕落,最严重最可怕的罪,你发了心以后,如果舍弃的话,这罪还要大。

  【“如摄颂云。”】

  这上面告诉我们。

  【“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说你这么长时候,修十善和世间的,或者呢?进一步的要求啊解脱生死的二乘果,罗汉也好缘觉也好,啊而受持这戒,啊这戒的过失、戒的失坏,过是普通的一般戒,失坏就是犯了这重戒,完全失去了,但是啊你这发这菩提心这个力量啊,比他还要来的大,换句话说,如果你弃舍的话,这罪也比较大。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这菩萨啊,就算毁犯了尸罗,但是呢毁犯尸罗,包括上面的这重戒喔!,乃至于啊但是啊他就把他菩萨的愿心啊保护的很好,所以防护二乘作意,什么是二乘作意啊,只管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不去管他,所以啊!弃舍这利他之心,你虽然犯了戒,那犯戒是不得了的罪,但是啊他能够防护这个而把他那菩提心要救一切众生的这个愿力的这愿心,还保持著,哪这就是啊菩萨最殊胜的戒。最殊胜的戒。故若失此即是破戒,但这一失去的话那就害了那就破了戒了,啊所以在这表面看起来我们就是相矛盾的,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的,深一层去说不矛盾,因为声闻界的真正的目的干什么,就是要求解脱,你要求解脱,非这样做不可,然后呢?犯了这四个的话你绝对没有解脱可能,所以叫他胜,也就完了,他现在菩萨戒是干什么,要帮一切人解脱,帮一切人解脱,他在这种状态之下啊,他对自己啊相对的就看了最低最低,所以,你脑筋只有啊帮一切人,为了这目的制这个戒,这是菩菩萨戒,祗要帮一切人心还在的话,当然他的最重要的根本没有失去,所以实际上,制戒的原则来说,两者之间没有一点矛盾,这顺便一提,将来从这上面我们会了解这大小二乘戒、开合差别在什么地方,这对我们将来非常重要的,所以这里顺便一提。

  【“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

  是说,假定说,这大菩提心你没舍弃掉,纵然啊你对这五欲受用而且无忌的受用,啊还没有破坏,菩萨不共这是特别的防护的地方,不过这点注意哦,不是说叫你去啊,乱搅一通哦,不是这意思,这地方是强调一个什么,强调说这菩提心的珍贵珍重,所以说算如此,尚且都不破,实际上呢?真正一学菩萨戒要学菩萨的人要救济一切的人,他会不会真的毫无忌惮的做这莫名其妙的事情啊,当然不会,前面发心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说他修学佛法当然是一了不起的人,啊看见世间的苦,然后呢?说求解脱,如果说只管自己的话,这人连他一个世间标准都不够,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他要尽求帮忙一切人解决,所以这标准必然是一很高的标准,啊才能够依这标准啊,做为他内心的目标,策发他步步上进而发的菩提心,有了这种高的标准的人,他会不会乱搅说对世间这种五欲乱搅、可能不可能啊?当然不可能、所以我们要从这地方啊,仔细的辨别,所以这地方之所以说,纵然如此的话是特别说明,这一发菩提心何等的珍贵,何等的重要,以及他的功德力量的大小,指这比较这点而来说,这我们要了解。

  【“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圣僧,作意偏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哪,就算他菩萨照样的受用的世间啊五欲,这都是尘劳,啊这都是杂染,哪,但是啊他怎么啊,他归依三宝而他目的是干什么啊,作意偏智他一心一意要求一切智,要度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道,要晓得,这他是在安住在戒当中,他并没有啊犯戒,并没有啊犯戒,说到这里,今天我们桌上,昨天晚上就有了有一本啊迩勒上升经,以及下生经,啊这上头就有这么一段话,啊这弥勒菩萨佛悬记说:“当来下生,我走了以后下面来一位证佛果的是谁,他弥勒菩萨。”大家就怀疑了,尤其是优波离尊者;这奇怪呢?他也不住禅定,不求解脱,哪确实是当来成佛?就这样,这个大家想不通,啊实际上呢?这境界我们不要轻轻异议。现在有太多人,说我是大乘行者,所以啊我也是不求禅定不求解脱,错了错了错了,你不要误解啊现在我们不必说到等觉以后的菩萨这样,平常我们说,像禅宗的祖师当中,他们怎么说啊,挪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到了这境界,任何情况之下,一切都在定当中,尽管你穿衣吃饭作天塌下来,他还在定当中,可是外面你就看不见,所以这境界是非常高明的境界,那里像我们现在凡夫当中,反正你这是乱搅啊,你说耶弥勒菩萨他也不住禅定,他也不求解脱,我也不求解脱,我也这样就学弥勒菩萨,那你学错了,啊这次第步骤啊,我们一定要弄得很清楚,弄得很清楚,菩萨之所以受用五欲尘,他心里上面跟他意志相应的,他并没有离开这一点,啊总有他特别的方便,啊所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这大智度论上面,真正说起来,他之所以安住在这个上面,他不是为了他自已的贪染,而是说正见到这个尘世利益有情的殊胜的功德,啊这样的安住在这个五欲当中,目的是救度别人,就事实说起来,菩萨对于这三有的厌离心啊,不晓得超过这二乘的多少倍,所以我们不要从那行相上面去看,啊乃至于像维摩结大师也是如此,那声闻乘的人,哪看看就是看不出来耶但是他就是他也是这样耶,不住禅定啊,然后呢的的确确嘛,这道理啊我们后面才去详细的辨它,那么我之所以在这地方说的原因呢?啊是因为世间有很多太多人误解,啊太多人误解,这主要的原因在这里,我们把这误解一定要辨别的清楚,那么这第一,更进一步的话呢?特别是对那个,小乘心特别重的人来说的、啊因为修小乘的行者他为了急求解脱起见,那急急忙忙的把眼前的那些所有的这啊,的的确确的一刀斩得干干净净,那么现在大乘行者告诉我们说是的,这东西你绝对不能沾上,前面下士道已经说过了,殊胜的下士道,换句话说真实修行的人,就像开始基础的时候啊,他决对不贪图眼前的,如果对眼前世俗的事情放不下,整的佛法没有建立的地方,不要说佛法啊,连他世间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连他世间求增上生都不可能耶你还谈什么佛法,当然决不可能,但他的重点啊,决不是啊切断这东西,重点是说一步一步引导上去啊要策发那个大菩提心,就这样所以,他非常重视你内心当中的重点,把握住这心要,所以这里有几重关键,所以在这地方的话,尤其是对我们眼前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环境啊!我们要辨别的很清楚,要不然的话,那我们弄不清楚会走错路子的。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啊你发了这个心以后。你把他弃舍掉的话,那可怕的那可怕,啊长夜的啊在恶趣当中。

  【“入行经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像普通一般人来说,一点小小的东西、你啊要送给别人啊,你想送给别人,以后不送的话,这是饿鬼之因。为什么?你舍不得嘛!舍不得是悭贪,悭贪就是饿鬼因啊,现在你要给人家的什么,给他无上的快乐,而且不是说给一个两个人,要给一切人,而且不是普通人家告诉你,你自心要想给一切人无上的快乐,最后啊你舍弃了说唉啊,我不管了,那岂不是等于欺诳一切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能生善趣吗?当然不能,而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耶,前面说他殊胜的利益,现在呢?说他如果说发了心以后,舍弃的过患,这个我们要辨别的很清楚,我们一定要把前面那个殊胜的利益跟舍弃的过患,两个啊相对比,要不然的话,前面那个殊胜的利益啊,你没弄懂,而听见那个过患心理想哎唷害怕,算了算了那我不要发这个心了,那你学这个东西完全学错了啊,所以他那个次第的必然性,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要弄清楚,其实不但是大菩提心,前面的戒等等,没有一个例外的啊,我们必定要认得他,这样的一个题目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帮助我们步步增上,是现在我们了解这个地方,说发了心以后当然这个你心心念念想著,发心的殊胜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你一直前面是增长发的心,所以他不是急的叫我们啊,发了心马上就受戒,马上就行。不是的啊,在后面啊讲到六度时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凡夫绝对不要,你也不可以说,哎呀佛啊跑得去把头目脑髓一舍,我就舍啊错了错了,佛绝对没这样的教法啊,佛绝对没有这样的教法,他后面很清楚的,刚才开始布施的时候你有十块钱,好了你也送他五毛钱吧,等到你有一百块钱的时候啊那你就送他五块钱嘛,等到你有一百万的时候啊,你送他个什么十万八万那个可以了,绝对不是教我们现在啊一开头就这样做的啊他这个道理啊会说的很清楚。

  【“是故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善提心。’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论上面又说:就像一个瞎子,然后在粪堆里边,瞎子本身啊已经啊是非莫辨,要想找到好东西啊,绝无可能,就偏偏又碰到在粪堆当中,你想那有可能,哪结果妙呢,找到了妙珍宝了,就像如意宝一样,啊这个东西的珍贵啊,你可想而知啊,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啊,这怎么可以舍得啊,这个就是啊,我们从正面一定要来策发我们自己内心的发那个菩提心,这么难得,啊所以尽管我们现在懂得了道理以后啊,即使这个真实的愿,发不起来,心里边一定这样,我一定要做到他,我一定要做到他,那怕你不懂得,就是你心里面这样的念,嘴巴上面这样的说,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啊,乃至语言啊也须修行,记得吧!乃至于讲话,就这样,反过来前面又说下至戏笑亦不弃舍,乃至于说开玩笑,你千万不要说,为什么原因,不管你开玩笑也好,在任何情况也好,你只要动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一动,对不起,这个就造下来了这样的一个业,啊然后你嘴巴一开口,这个业又跟著它慢慢的相应了,所以如果不相应的念头起一念,对不起,将来一念就有这个漏洞在这里,啊所以说坏的地方那怕开玩笑,这个事注意,平常我们啊世间来讲啊,啊尤其是现在,这个做人啊,好像要幽默一点开开玩笑,不可以啊,在这个地方不妨幽默一点,而你怎么幽默法呢,你要用反过来,从正面的地方去说,就算你要开玩笑,那怕我开玩笑我也要学佛,就这样那就对了,就是换句话你在任何情况之下,啊那怕开玩笑,那怕睡觉,是那怕说话,就算心里面并不是真实相应的,你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在这个上面把他增长,因为你的所有的身语意三业,不管是强有力的,正确的、旁边的、辅助的,处处地方都是这个,当然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个,这是我们眼前应该了解的,啊同时从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说这个僧团的真正殊胜的地方在那里,就是这样,别的环境在世俗的环境,大家本来就忙什那么就,忙赚钱嘛,所以你跑到这个地方不谈赚钱的话,人家说你这人真颠倒,这个地方大家见了面呀,哎拿根烟抽一抽,喝一杯酒,跑到我们这里没这件事情对不对,你若跑到世间去有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受戒啊,很想受戒可是到那个时候应酬你怎么办,对啊,以我们这个团体当中啊,因为有这个团体啊,你又不能不应酬,因为你要应酬啊,大家见了面以后啊要合合掌,跑到那个大殿上面你非去拜他不可的,哪就是有这样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要晓得,前面告诉我们说这个善知识的真正的重要啊,所以眼前啊大家别小看啊,我们几十个人维持这个团体,所以我一直说,在这个团体当中你每个人向前跨半步,不得了将来这个功德就不得了,你每个人跨了半步,就集合起来就成功了嘛呢!然后呢你每个人向后退半步,这个地方就被你踩掉了,所以你别看哪,问题就这么一点点,那个跨退之间动机在那里啊,就在你平常的心里面,啊所以你心里边平常坐在那边没什么事情,一定要这样做,这个平常你心里面心心念念这样的话你站起来的自然,那怕动体头挺得这么直直的就这样,啊自然这种情况啊就现起来了。

  【“谓当思念我得此耆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嗯,就这样啊要思念他,一再的重复,一再的强调,而这件事情真正的啊,他是善知识策励我们,那么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摆在我们自己心里想,哎呀这个东西这么个好啊!这个稀有啊!这个难得啊,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别的样样可以不要,啊这个绝不弃舍,尤其是特别是缘这个心的种种誓愿,刹那也不弃舍,刹那也不弃舍,这件事情啊是我们平常啊,应该自己经常摆在心里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再提一下,随喜功德品这段故事,大家想啊这个功德啊,我们大家现在总觉得哎呀,现在很难啊,我这个资粮没有啊,我这个罪障啊,很重啊!没错嘛,既然你晓得了啊资粮不够,那你赶快积嘛,而积聚资粮又这么容易啊,就这个刚才你起一个心念,这个就积聚资粮,你随喜就是积资粮,所以如果这一段公案大家不认识的话,我愿意啊,或者晚上温习,乃至于课堂上面你可翻开法华经看,我倒想起愿意下一堂就翻这个法华经啊,好好的念一下,啊亲自读给你们听一听这样,这个的的确确有他非常殊胜的利益,你能够处处地方这样去做的话,这个资粮哪有集不起来的,刚才我说的那个啊继续下去。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

  第一个呢前面说不舍,换句话说,我们以前一直在无明当中,现在啊,经过了这一番的努力,以后啊,千万不要动摇,尽管外面的客观环境这么恶劣,用什么方式来把他坚固起来,啊那么这个说,不但是坚固而且增长,为了这样啊,昼三次,夜三次努力的做这个增长。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那个增长是什么呢?就是照前面那个仪轨就像平常我们啊说三归依,这三归依不是说归依完了,算完了,平常我们一直在心里面啊,要这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啊那怕单单念一下,广作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呢?你不但嘴巴上面念,心里面缘念,这个胜利这样的心情,一直使他现前,如果不能这样的话,那么怎么办呢?那个时候啊,应明想福田,就是说我们啊坐下来,然后呢细细的思惟。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三卷A面

  【“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其仪轨者,谓:”】

  就是说我们坐下来,然后细细的思惟,使得发心的这个对象,前面就是三宝等等在前面,那么供种种的供养,这个是上面。然后呢下面的济度一切众生,对众生修慈悲,就这样,所以平常我们从忏悔开始,观想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自己的父母开始推到尽法界一切有情,这是我们缘他启发慈悲的。上面是我们本师释迦世尊、诸大菩萨声闻缘觉、龙天护法、一切法藏等等,这是我们的尊重福田要效法的,就这样,然后修六趟,其仪轨修的时候是怎么呢?

  【“‘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

  每趟念三遍,早三遍,晚三遍,那么有的地方还加上这个:“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住平等舍。”实际上这个也是修学时侯的内容,这个是悲心来启发跟它相应的菩提心,这个所以是六返这样的修法,在现在藏传一系当中每天必定要念这个要六趟,必定要念的,早晨,然后呢晚上,如果说你非常忙,特别的话,他晓得今天一天忙不过来,早晨起来就把这个念六遍就念过了,到了中间有时间他还要念,万一没有时间的话,今天至少这个六遍一定念,而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以断截的。怎么去增长它?

  【“学心不舍有情者。”】

  那么怎么学呢?这个要学的是。

  【“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那么学不舍有情,它在那个发心仪轨当中没有讲到,这个讲是没讲,那么在道炬论的解释当中它这么说:要摄受利益有情而不舍有情,以及对菩提心这个胜利以及缘菩提心了解它特别的、殊胜的利益,以及怎么发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长?不忘照著这种次第,这是我们应该去保护增长的。前面不是告诉我们说要每天昼三夜三六趟吗?这个跟它根本的意趣并没有乖违,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应该照著去做的。换句话说这个仪轨在他们正轨的传承当中都非常重视,一定要把那个来源追得清清楚楚。可是现在既然这个发心的仪轨是阿底峡尊者传进来的,但是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当中虽然没有明显说明,但是这个方式跟它并不违背,他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于今终不作此义利。”】

  那么我们真的要学的是不舍,那么什么是弃舍呢?这我们先要了解,了解了弃舍,那么我们才晓得不舍是怎么样。所以说弃舍,就是由于做了不合理的这种事情的因缘,于种种的因缘跟非理相应的因缘,那个时候使得我们心里想说:唉!这件事情不做也罢,我不想去做,我不要去做了,那个时候就是舍弃的时候,换句话说所以不舍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生起这个念头。而它前面又告诉我们依非理作意等事,或者是我们自己的非理作意,或者是外面的因缘,或者是这个外面的因缘当中包括那几样呢?包括人、法,法者就是普通世间上面讲的很多道理,人就是外面那些酒肉朋友等等,由于这种因缘会使得我们产生这个弃舍的,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决定应该避免。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那么发了心以后,积集两种资粮怎么学呢?就是说从受了这个愿心以后,当然你受了行心的话,受了菩萨戒,那马上都是积集两种资粮,现在你今受愿心还没有受行心之前,那个时候就应该这样做,应该日日中供养三宝等等,这个是增长菩提心的因。那么像前面皈依,皈依完了以后就告诉我们,皈依完了以后你应该学这些事情,结果现在呢说发大菩提心以后它倒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如果说要找清净的根据是经论上面,它的确经论上面好像没有这个根据,但是这前面祖师们都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这个里边有大的利益。换句话说:它虽然并没有完整的这个传承根据,但是的的确确做的时候应该这样做的,他告诉我们这一点。就实说来,他所谓的先觉像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就是那些人的话,他已经足够分量,绝对足够分量作为我们的依据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眼前我们大部份的依据不一定是根据佛经的,往往是说那一个法师讲的,那一个法师讲的就是好像领荐一样了。如果说那一个祖师讲的,说是虚云老和尚讲的、印光大师讲的、太虚大师讲的,觉得是啊就是他的了,乃至于佛经怎么讲的跟佛经违背都不管了,对不对?我们常常有这个现象。所以从这地方我们也看得出来,当年印度这种真正了不起的菩萨祖师们以他这样高的这种位次,他明明在实际的这个理路上面,有这样的正确的、完整的义利摆在这个地方,他还是要说明我这个传承,我这个依据一点都不会乱来。所以对我们真正想要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的人,以后这是我们的一个最好的警策,我们千万不要说,啊!那一个人怎么做的,那一个庙怎么弄的,那一个人怎么说的,对不起!看看哪!这一个地方所以说虽然一个小地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去体会,那个是今生怎么样能够增长不舍。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

  因为菩提心从现在开始乃至于证得菩提,所以不但现生而且将来一直向后,一直要增长而不可以让它失坏的。下面说紧跟著以后怎么办?怎么样使得这个心能够不舍弃?

  【“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由四个恶法如果造了以后余生就会失去,反过来由四个善法、白法造了以后自然能够增长,这个就出在大宝积经。现在我们上的那个大宝积经主要的就是讲这个,那个大宝积经我想大家都听过了,一开头世尊跟迦叶菩萨提起的就是这件事情,不过这个文稍微有一点点差别,这没关系,这是因为两个翻译,经过了不同的翻译的文字上面有一点差别,意义上面并没有出入,现在我们看: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

  如果说你做了这四样事情,那么将来你会忘失,失掉了,或者那个菩提心不再现行。说到这个忘失或者不再现行,也许我们会说前生的事情我们这一生好像都记不得嘛?也没有现行嘛?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很多习惯什么等等,都是前生的习惯这一生带来的。有的人聪明一点,有的人是笨一点,有的人他写文章或者什么碰见一点飞花落叶,这个情绪,这个潮思是潮涌而来,写出来文笔很美,可是你要碰到算术的话,他就头痛得要命,表示他脑筋不好,但是他一加一加出来就叫他困难。有很多人对那个数理,他非常清楚,可是你叫他写文章,他觉得这个非常困扰,为什么?前面说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他脑筋不好,但是有的人偏向那个,有的人偏向这里,为什么呀?现在这个现行也就是说前一生这么带来了,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如果你这一生造了这种业了,他世现行犹如梦,还记得这句话吧?到下一生、他生起现行的时候像梦一样,你自己不晓得为什么来,它就这么来了!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难得的获得这样殊胜的宝贝,你这一生虽然努力了,但是如果说你继续做对的话,下一次自然它也现起来了,就像我们刚才一样,这一生有很多人就是这个天才,现在你这个天才就是跟菩提心相应,那何等的好啊!反过来说你如果做的不对的话,这一生辛辛苦苦学会了话,对不起下一生就没有了,何况这个菩提心一直从现在开始要凭著它作为根本,圆满佛道,这么珍贵,这么可贵的东西!所以这个两点黑法,我们眼前就要断除,白法要努力,结果你能够努力了白法,到下一世不要努力它自然现起了,这个多省力啊!就像我们常常说的一个比喻一样,现在如果你要做一个老板的话,然后呢做一个小贩,大街上背了个箱子卖枝仔冰卖起,要卖成功一个大老板的话那不晓得要做到那一天!但是如果说你从小生在一个大老板、董事长家里的话,那什么都不要,对吧?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小老板,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这一生你能够稍花一点气力的话,下一生你生生世世就是那个什么?佛的佛子,连他世间的国王的王子我都不要干,有这么大的好处!所以下面这两点不要轻视它,现在我们学一下。看下去: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

  这是好的。

  【“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真正我们学了愿心,该学的,那个是有凭有据的,这个就出在大宝积经上面。

  【“四黑法中,”】

  那个‘四’先说四个黑法,总是先要避免的那一个。

  【“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

  这第一条。在大宝积经上是这样的: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不晓得你们记得不记得?这个大宝积经这样说,最主要的人、法它都摆在这个地方,现在这个地方只讲人,他所以欺诳师长的原因还是不敬重法,你如果真的敬重法的话他不会欺诳师长的,这我们要了解的。我们下面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就很清楚了。

  【“当以二事了知,”】

  关于这个问题分两方面:

  【“一境二师易知,”】

  第一个呢,我们分两方面来说,第一个你所欺诳的对象就是这个境,欺诳的对象是什么?二师,就是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

  【“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这个二师它前面就说亲教或者阿阇黎。这个亲教,平常我们说和尚,譬如说我们现在出家了,剃度了,有一个是叫亲教师,一个是轨范师,换句话这个地方就两个,亲教及阿阇黎。那么尊重呢?却不一定是你的和尚,不一定你的阿阇黎,而是什么?为欲饶益,他的的确确对你有好处的那些善知识,言福田者谓非师数。除了上面这一些,还有讲福田的,这不一定是老师,但是这个地方是具有功德的那些,哪一些?譬如自己的父母,他不一定是自己的老师,但是绝对是一个大功德田!那么这个就是在这个境,释论上面,这第一件事情。二、第二件事呢?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

  对于这个对象,你做了什么事情就是算恶法,算最恶呢?

  【“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换句话说你欺骗他,心里面是这样的,明明这样的,而你欺骗他,那个不可以。

  【“欺诳道理者,”】

  它还很详细的说明,什么是欺诳?】

  【“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真正的老师,我们现在晓得尤其是大乘的老师,他随时随地只有一个目的,无非是希望你向上,你有不对了,他就指出来告诉你,然后告诉你怎么策励你,这样。所以看见你不对了,告诉你某人你不对了,碰见这种情况我们为过失而遮盖,乃至于找一个借口,这种东西是非常严重、非常糟糕!老师之所以为老师在什么地方?就告诉你,你错了,你改过来。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见,最难得的∣正知见,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在无明当中,并不知道我们错误!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靠什么?靠一个明眼人,这个明眼人告诉你某人你错误了,你不但不接受还要欺骗,还要这样的话,你为你自己的黑暗保护,换句话说当下你增长的什么?增长了恶业,既然你增长了恶业,下一世现行的就是恶业,而这个恶业偏偏又是善业的正对治。这个很清楚,如果这个地方要想把它弄明亮的话,那点灯,点灯黑暗就没有了,你把那个灯拿掉了以后,自然只有剩下黑暗,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中文译本当中还有一个受了经法而不恭敬,经法上面告诉我们的什么?就是这些道理,而这个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就是经法。假定你真正尊重经法,恭敬经法的话,自己不晓得,师长告诉你,高兴得不得了,感激得不得了,马上改,你会欺诳他吗?当然不会!对吧?所以这个内涵非常重要,就这一个事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件事情来,我以前就是在,那时候还是小的时候,这先父有的时候告诉我一件事情,我们那时候的情况远比现在好,我们那时候家里面的家长说,很少敢对这个尊长去回嘴的,有的时候不小心,如果说了你什么自己也讲一点道理辩论,我父亲就呵斥我,说古人很重要的就是要造什么呢?真正重要的圣贤都是靠什么?努力改过而来,现在别人告诉你过错,你求之不得,欢喜都来不及,何况是尊长?所以就算人家说错了,要晓得,那个时候你如果说否定或者辩的话,下次缺少一个再提醒的机会,你懂吗?那个时候我不大懂,现在我了解了,我们常常有这种情况,我自己也是一样。刚出家的时候看见周围的那些不但是自己的尊长、同修常常告诉他,我现在混身缺点,希望你告诉我,但是就很少有人告诉我。我当时也不懂得什么道理,后来慢慢的了解了,人家不是不告诉,有的时候偶然告诉你了以后,告诉你这个不对,你总是觉得耶对的对的,我没有错!人家第一次讲的时候蛮好心的告诉你,你既然对的,谁愿意第二次再告诉你?我们平常都是犯这个毛病。所以不知不觉之间,叫人家来劝告你帮助你的路,自己已把它砍得干干净净,下次人家看见你就算了,好了,还有什么话好跟他讲?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就算人家说错了,你还是很欢喜的感激他,至少他吃饱了饭能够来管你的事情,不是对你的帮助吗?所以古人有千金市骨这一个典故。他要求千里马,买不到,结果有人说,以前倒有过一匹千里马,可惜死掉了,没关系!死掉了他也去买,出多少?一千两金子,这个千金也许不是一千两金子,一千块钱。现在一千块钱不值钱,以前是不得了的!那个钱真是不得了的!小的时候我听说这个鸡蛋一个铜钱一个,所以一块钱可以买鸡蛋买三百个。你想想看那一千块钱要值多少钱啊?那个马已经死掉了,根本没有用的骨头,他花了一千块钱去买,拿我们现在来说,花了一千万买一个死马骨头,结果真正有马的人一听见说这个人倒是真是爱马的,就马上卖给他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诚心,所以这一点我们的的确确懂得这个道理,普通的人来规劝你,我们也都应该感谢他,所以叫子路闻过则喜,子路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人家告诉他错了,他欢喜、感激!我们现在人家告诉你错了,心里面找了半天的借口,我总归是对的,那你还有什么希望改过?所以这个地方千万注意,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我们修学佛法特别重要的第一点,何况你还是欺诳的心里面。你不晓得,那个时候你就应该进一步找,老师,这个尊长告诉我他总有原因在。所以前面一开始学的时候特别说∣我们在长夜无明当中,不是贪、就是嗔、就是痴!有人提醒我,我总要想办法先去找到他那个话,你先不要还没有讲或一讲的时候,你把你一大堆理由讲的他说了一句话,你已经说了一百句还要停不住,那还谈什么?就算说一句你不懂,你还追问说:“对不起,我没弄

  清楚。”总归有道理,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一个才是我们应该学的,何况现在进一步还有欺诳心,你还明知还要这个样,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地方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就是这个。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

  欺诳跟谄诳不一样,下面另外一个谄诳。

  【“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

  反过来就是白法了。

  【“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它的正对治是什么呢?就是刚才那个,反正黑白两样东西就是这样,有了它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它,二者当中。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这地方是另外一种,说当面在这个善知识上面这样讲,跑到另外地方说另外的,说这个善知识已经听许了,这也是欺诳,这种事情我们有的时候容易犯,就是对这个善知识上面先避重就轻说一点点,然后跑到别的地方去强调这件事情,这个不可以。总之下面还有个叫直心。必定要了解我们这个心里面无始以来积累那个脏垢,你要尽最大的力量,不允许它一点点有这个东西在,一点点有这个都是损害自己的,第一是上面说过的。下面第二:

  【“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那么:

  【“其中亦二,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

  这个境就是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别人,那些人做的好事,他对的、正确的,不应该追悔的。

  【“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

  那么对这个境界、对这个对象,你造了什么事情算犯了呢?就说他本来做对的,现在你以不正确的方法或者以不正确的观点,让他产生疑悔,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就害了;他本来做对的,然后经过你这么一说他心里面动摇起来了,这个第二个。

  【“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这个特别解释一下。就是说在这个追悔他不是别的,而特别是善法,恶法就怕他不追悔,追悔了以后可以改善,而善法明明是正确的,你让他怀疑了的话,他那个善法就打了折扣,乃至于不做,所以说这同梵行,大家一起修学的人,他正在认真的如理去学,那个时候你以谄诳心,这个谄诳心下面会告诉我们的,实际上这一个地方我们很容易犯,非常糟糕。那么以这种情况令他对于所学的那个内容生蒙昧,往往由于我们自己的自利或者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这件事情我们哪、就用一种好像说起来蛮甜的蛮好的话解说、曲解了这个概念,其实他那个心里上面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了。这个地方我想等到我们以后温习的时候,我再提一些实际上的例子,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得到这种例子。那么这两样东西他说能不能悔呀?有一个地方说皆同犯,还有一个地方呢要作了蒙昧以后才算,实际上呢?总之就是说若从你的心迹来说,只要你的心迹有这样的话,那就是已经出了毛病了,如果因为你的心迹透过你的语言来产生的话是更糟糕!因为大乘特质是就我们自己内心的心迹来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百零三卷B面

  因为大乘特质是就我们自己内心的心迹来说,但是呢既然大乘是利益有情,而结果你使得人家因为你而更是糟糕,这一点我们都应该分辨得很仔细。第三,下面一个:

  【“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

  第三点,对于这个正趣大乘的有情,说他的坏话。我们的宝积经上面讲,求大乘者,诃骂、毁谤、诳欺、恶名、正趣大乘者,就是趣大乘的行者,你说他的坏话、毁谤他。那么这个境,这个对象呢?

  【“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心而具足者,有说先曾发心现虽不具为境亦同,此与经违不应道理。”】

  这个对象是指大乘行者。那么有的人说这个大乘行者已经受了仪轨,发了心的这个;有的人说先已经发了心,现在虽然不具,换句话说这个宿生是发了心的,这一生虽然没有,这也算。但是第二点,本论上面说,不算。

  【“其释论中仅说菩萨余未说明,然余处多说具菩萨律学所学处者,谓正趣大乘似当具足发心。”】

  下面就解释,为什么第二种不算的道理。这个,所以因为在这个释论当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别的地方都说得很清楚。这个大乘行者一定是什么,具足菩萨戒,正在学的。所以应该说是具足发心,像照前面这个仪轨,这样才算是所对的对象,你毁谤的对象,要是这样的人。

  【“于此作何事者,谓说恶名等。”】.

  那么做了什么事情呢?他说他坏话。

  【“由嗔恚心发起而说,与释论同。对于何境而宣说者,释论说云:‘如彼菩萨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学,为遮彼故对彼而说。’”】

  因为你心里面讨厌他,不欢喜他,嗔恨他。那么说些什么呢?这个菩萨为了求法,信解大乘,要想修学,但是你不欢喜他,然后呢你妨害他,这种情况之下,或者是毁谤,或者遮止,或者等等。

  【“然了义者即可。”】

  他听见了,那么,就是。

  【“其恶称者如云本性暴恶,未明过类。”】

  那么说他的是什么坏话呢?他并没有明说那一些。只是说譬如这个人哪!什么不好啊!任何一个。

  【“恶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别而说。”】

  这是解释这个。

  【“恶誉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广分别说。”】

  这是容易了解。

  【“恶赞者通于前三之后,是释论解。此于我等最易现行,过失深重前已略说。”】

  这个的的确确非常容易现行。我们动不动就批评别人,动不动就说别人的坏话,或者是于见解上的差别,或者由于情绪上头的问题,动不动说别人,而这个犯是容易犯。这个过害是非常厉害!所以说菩萨戒上面就告诉我们,说四众过,自赞毁他。这一点啊!真是。前面告诉我们说你毁什么诸佛的塔庙等等这个罪,比起嗔毁菩萨那罪还要小。嗔毁菩萨的罪远来的大!所以这一点是非常糟糕。

  【“又如菩萨起毁訾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我们对一个像上面所说,发了菩提心、修菩萨行的行者,你起一个嗔恨、毁谤的心,那个时候,这个则此菩萨,他自己也是个菩萨,而普通人更是不得了,你看!就要经尔劫恒住地狱,你这个心有多久,那么就要经过多少长的劫数住在些地狱里边。自己已经是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凡夫!所以这事情实在是千万注意啊!

  【“寂静决定神变经说,唯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所以另外一个经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修学菩萨行的人,其他的造的业他不会,也不容易堕落。但是有一个例外,如果说毁谤其他的菩萨的话,他就堕落。所以这个毁谤菩萨的这个罪过之大,同样的道理,毁谤大乘经典也是这样。以前我曾经告诉过你们这个典型的公案,那个事情的的确确。所以,以后当这个大乘跟小乘,大家彼此见面的时候,这一点要千万注意。说到这里,我最近遇见这么一件事情,我听见了非常赞叹,这个泰国派来的,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一共三个人。他对泰国的这个教法等等有很深切的了解,到台湾来。我最近没碰见他,我有一个同修碰见他了,他说:他遇见一个泰国的出家人,一谈之下,他对他非常佩服。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中国话说得很通。他来了以后,他就穿我们中国的衣服,中国的僧服。他来的之前,他们上座就给他说,这个中国就是这样,你到他那就是这样,一点都没差。它这个叫做什么?随方毗尼,他绝对不会说,那个泰国的戒来得高明!他跑到这个地方,他不,就这样。然后他谈起了教法的时候,他就这么说,论这个,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论现在真正持戒的戒相的话,他觉得泰国是比较来得认真一点。这个话就这么平直,但是内容确确实实,就算听了以后,我们也不会觉得刺耳。然后他就说,论这个教理的完整的话,现在在西藏藏密。然后呢中国的特质是什么?对于禅,真正见到空性的方便善巧的话,也是独一善巧。我听了真是赞叹!你看!我们平常总觉得他好像条件很不够,实际上我们从这个地方,我们处处地方真正要看看人家的样!学啊!我们还没有学通之前,随便乱开口,随便从行相上面去加以批评,那真是个绝大的错误。我们这地方随便谈一下。我为什么这地方引证这一点呢?就是我们真正的内涵不大容易学到,但是那个外表的的确确一看,看见了以后,然后根据我们个人的喜好,再加上了我们的无明所使,就任意轻加是非,不知不觉当中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祸害。下面我们继续看经。

  【“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啊!好可怕。没有得记,没有得授记的菩萨,如果以嗔恚心毁谤得授记的,那么他这种情况之下,他这个毁谤的恶心有多久,这个刹那的数目,不是时间喔!这个刹那非常短!一刹那就有这么长的劫,多少刹那,就要多少劫,重新来过。他为什么说得记则说未得记呢?因为真正得记的,他一定得到了净信相应的,他就不会犯这个毛病。而实际上,下面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那些人。我们很容易犯这个毛病。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所以你看看,在这起这么一点,刹那一起,要经这么长劫的重来。我们现在已经修学得不要说长劫,叫我们跑到这里佛学院里面念书,念它三年,觉得好辛苦!就这样,那一生已经很辛苦了。叫你长劫的话,可是你这样积累的努力,你只要起这样的一个恶念的话,你就会有受这么严重的果报!所以这们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心里面,一定想办法把它防制,如果起来的话,马上努力的忏除掉。

  【“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

  这个前面的经上面又紧跟著告诉我们,要晓得这种心里边不好啊!前面的忏悔,忏悔了呢防@后面,千万不要再让它生起。要努力的、真正如法的去修学。

  【“若有嗔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

  如果你有嗔,那么这个慈悲心,先如果有的话就薄弱,因为慈悲跟嗔恚两样东西,恰恰是两个,一体相反的对治。既然真正的大菩提心,最重要的强盛有力的是慈悲,所以你生嗔心的时候,损害了那个慈悲。已经有的使它减弱,如果已经没有的话,你长时修习也难生起,这个是断菩提心的根本!

  【“若能灭除违缘嗔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所以它告诉我们这个是相违背的,一体相违的,如果能够灭除的话,那么你能修的时候,就很容易的增长,乃至于增长到无量。

  【“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假定说没有违害品,这个是违害的话,跟它相反的,没有的话,这个心就自然而然了。没有违害的话,它就增长了,就成功了。现在慈悲跟那个嗔恚却却是相反的,没有这个嗔恚去违害的话,那个慈悲的心就成长了,就是这样。就像我们房子里边,灯亮了,黑暗就没有了,然后呢黑暗来了,灯一定没有。就是这个又云:“由前等流种,渐次增长故。”假定说你任那个违害的这个心情,嗔恚心在这个地方的话,因为这个心念之流啊!在我们现在了解那个等流,眼前你虽然好像没有强烈的现起,但是心念之流一直在这个状态当中。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这个业的增长、造作的增长。你让它继续的渐次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违害的话,那么慈悲就长起来了。反过来,你如果在嗔心发了以后,完了以后这个嗔心的等流一直下去的话,那个悲心你就生不起来。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如果你有了嗔恚的话,就算你长久学习也难得生起。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所以现在我们正学的时候,在任何情况之下,那个嗔恚之心是万万不要发,不要说你有道理,你有道理已经是错到不知道那里去了。在这个地方特别说,尤其在见解特别强的人,不要动不动讲道理。讲了道理真正害的还是害你,还是害你自己。我们学很多见解,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净化自己的。不幸的是我们学错了,结果学完了,都是在害自己,这一点我们要特别了解的。最后一个。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宝积经上面讲: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这个文字虽然不同,内心却一样。什么谄曲心呢?不正直,非增上心。增上心就是说你正直的,自己本心就是这个样的。这个要解释一下。

  【“境者,谓他随一有情。”】

  这个上面说的,或者菩萨,或者尊长。现在这个地方不是,任何一个对象,任何一个人,那么对这个人做什么事情呢?

  【“谓行谄诳。”】

  行这个不正直的心里面,他先把那个正直两个字。

  【“增上心者释论说为自性意乐,”】

  就是说,你本来心里面是这样的。换句话说,你心里想这样想了,这样想就这样想了,比如说,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假定说我不欢喜这个东西,比如说厨房里,我看见这个东西不欢喜,平常我不会说不欢喜,啊!这东西不好!没有营养!你哪什么说了半天,实际上呢它有没有营养,不知道,只因为我不欢喜。就是这种心情。好多这种地方,跟你不相应了以后,他就转弯抹角说了半天。说出你不欢喜的这个道理来,不好。然后让人家听信你,也跟著你走,这个就是这种心情。我们心里面,一天到晚这么弯弯曲曲的做这种事情。真正修学佛法的人,这种都是什么?都是垃圾。而所以这样就是保护东西,保护的东西不是见烦恼、就是思烦恼。无明尘沙更不谈,所以尘沙无明都是这种事情,这个是随境。那么下面有解释。

  【“谄诳者谓于秤斗行矫诈等。又如胜智生,实欲遣人往惹玛,而云遣往垛,后彼自愿往惹玛。”】

  就是这样。你故意说带你到这个地方去,这样然后他自己愿意了,那就去了。

  【“集论中说,此二俱因贪著利养增上而起,贪痴一分,诳谓诈现不实功德,谄谓矫隐真实过恶,言矫隐者谓于自过矫设方便令不显露。”】

  这种情形,这个例子实际上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你实际上心里上想的是想这件事情,但是你嘴巴上面说的时候,故意兜一个圈子转弯抹角,,然后呢让它最后在你的暗示当中,走上你所希望要说的这件事情上面,就是这种心理状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面就告诉我们,贪著利养增上。所以一个是贪,一个是痴,两样东西都在这个里头。然后他又解释一下,说诳,诈现不实功德。欺诈是不实在的,单单这个文字我们不一定很清楚,所以譬如我刚才说的,虽然你不欢喜这个东西,你不明说不欢喜。然后你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不好,什么营养,或者什么,其实到底营养不营养?不一定。就实说来,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修学佛法的人什么最营养?跟法相应,最简单不过,你最好把那种东西放得干干净净。这个是最营养的东西。实际上你现在把世法上,就算真的世法上去营养都不对,何况世法上面不一定有真的营养,你还说那些东西,这是我们要真实了解的。那么谄者谓矫诈,就是隐真实过恶。你把你真实的罪过掩盖起来。就像刚才说,其实是你心里面贪者这样东西。然后呢你掩盖起来,假说另外的一样东西。然后让他改变过来,就是这种心理,这个叫谄诳。那么这个是四黑法。现在我们仔细看一下,这四个黑法的内容。我们重新再看一下。实际上呢尤其是这个里面,我们把一点一点不妨来仔细的谈一下它那个原则,不一定讲文字。我们学菩提心,菩提心的直译叫什么?觉。而且这个觉是最圆满、最大的觉。那说明了我们现在什么?我们现在不觉,或者叫无明。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尊长。这个尊长当中,或者是亲教师,或者是阿阇黎,或者是其余的尊长。你所以能够得到的,能够改善的一切一切,无非都是靠这个力量。在这种情况之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处处地方,要从这个地方学习了解自己的过错,然后内心改过来。再反过来说,对换来说,所以作为我们的尊长,不管是亲教、阿阇黎,乃至于其余的尊长,他们对我们唯一的功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出我们这个,结果在这种情况之下你隐瞒欺诳。请问这个什么状态?眼前骗过了容易,但是这个心里边,既然你在这样的话,很明白的表示我们的心理的什么状态。这个心种留在这个地方的话,对不起,慢慢的发酵,像毒一样。你别看那个毒蛇咬一口,让它去的话,对不起,流到心脏你就完了。现在我们要靠著这样的这种指导,慢慢慢慢的改善,必须要铲除罪障,集聚资粮。所以要铲除罪障,一定要懂得正知见,正知见从这地方来了,你把它一下齐腰斩断,当然这个不行。然后呢集聚资粮。所以他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尊重等等,都是这个样。凡是福田,比如父母什么等等,那个是增长你功德最好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一嗔起欺诳心的话,完了。你集聚功德,然后净除罪障那个路,就被你一下完全去掉了。世间小小的都不可以,何况是这样。所以这一点的的确确,这个妄语这个事情,实在是说它小嘛很小,说它严重是严重得不得了。因为它很容易犯,很容易犯,小小的地方。那么第二个呢?这个我们不认真的去说它。第二个文上没有讲,可是平常我们有几种可能性。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说也许我们自己不了解,这是他的作法跟我们不太一样,所以申述我的意见。也许由于自己的特别的理由,然后使它追悔。总之像这种事情的话,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人,只有一个目的,尤其是大乘佛法的人,无非是要利益别人,要帮助别人去增长善法,他现在明明在增长善法当中,你让他疑悔,断人向善,跟你的目标如何?当然完全违背。如果把这个心里的行相以及这个业增长的话,自然你造的业慢慢的慢慢的越来越增长,这一世容或现在这个心相续蛮强烈的继续下去,到了下一世,完了。所以第三个毁谤,那个东西是最可怕,前面后面在太多太多地方说这件事情。所以那个三藏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个叫无垢友,我想是不是叫无垢友?如果名字记错的话,我下一堂要告诉你们的,上次曾经好像跟你们说过的。我们的奘大师到印度去,还亲眼看见无垢友尊者下无鼻地狱的那个坑,现在还在那里。无垢友是当年印度的一个小乘的大论师,非常了不起的,博通三藏,有的地方大、小乘互相融的,有的地方小乘跟大乘之间,彼此之间闹得很厉害。那个时候,这个世亲菩萨已经涅槃了。世亲菩萨在世的时候,他早年本来学小乘的,后来改学大乘。改学大乘以后,曾经有人批评他,但是世亲菩萨并没有跟他两个人谈。当初那个世亲菩萨的弟子就说,有人某人批评你,你假如说不跟他两个人谈的话,你显出来好像我们不如他,世亲菩萨怎么说?这是非曲直昭然如日月!何必跟他辩,不要跟他辩,让他去好了。弟子在心里头觉得他明明错了,世亲菩萨也不管他,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能够跟世亲菩萨辩,这个事情是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后来他们也都走了,走了以后,后来就是无垢友尊者,无垢友尊者他学小乘的,经过那个跟世亲菩萨辩那个不晓得那个什么,宗贤论师,还不晓得什么,我名字也记不住了。他有一个塔在那里,他看见了以后就对这个宗贤论师非常推崇,非常赞叹!说你真是在我们这个教下是了不起的大德,当年你能够宏扬我们本宗的宗旨,可惜的是你没有机会跟那个某人,某人就是指世亲菩萨!我现在虽然位忝末学,他很客气,换句话说我是末学,总算能够跟上你!今天也学了了解了这个,我一心一意的志愿要把轻视那个世亲菩萨大乘的,要灭其名,把他所有讲的论说,要彻底的把他毁除。就这样在那个塔前面赞叹,然后呢说这样的话。他话没有说完,他那个舌头就伸出来,一直伸出来就缩不进去。然后七孔流血,他那时候就感觉得恐怖了,因为凡是这种人,他未尝没有接触过,只是他的偏见所在,所以他那个时候懊悔,自己觉得不对了。然后那个地就裂开,陷入地中,就这样完了。后来有一个罗汉经过那地方,看见了洞,一看那个人,以他的神通看见进入阿鼻地狱,那个地方就立了一个这个塔,玄奘大师到印度去的时候这个塔还在。所以大唐的西域记上面,还记载这段公案。这一点是我们平常要注意的。不管是大乘的法也好,大乘的行者也好,所以在这地方我们正在学这个大乘的行者的话,这一点千万注意。平常因为我们慢心骄心,看别人总是觉得不对,这也是事实,要找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的,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所以最好的话,你能够随时反省自己,当你自己看见自己缺点的话,你的眼睛一天到晚,眼睛生到这里,谁都不敢看,那事情就好办了。那么关于那个谄曲的事情,我们就不必细谈。

返回目录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