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集二 第四:常行菩萨道 5 菩提心生起令增长
法海集二 第四:常行菩萨道 5 菩提心生起令增长
(一)善加利用暇满身
精进的定义是勇於善,藏文的意思是对善法的欢喜。如何断除好逸之懈怠,要了解精进的障碍是什麽?逆缘是什麽?逆缘有三种:好逸之懈怠,卑劣之懈怠及畏善之懈怠。好逸之懈怠,因为不了解轮回的痛苦,所以才会贪图散乱,睡眠等,如果要像阿罗汉般的精进,平常就要思惟无常、三恶道的痛苦或业果、烦恼所转等道理。
每一个人都有了解事物的能力,唯明唯知的心性;唯明唯知的心性虽然有烦恼,但烦恼有对治力可以断除,所以一切烦恼都属於暂时性的污染,但心本身有唯明唯知的体性,有能力了解一切的境,不是刻意成办这种能力,因此有这两个基本因缘,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能力,成佛的能力是自然而有的,我们有一个成佛的本钱。
西藏最顶严的大师宗喀巴,他说:「今天好不容易生於人道,又是暇满的工具,并非人人都可得到,因为这工具可以成办有意义的目的。我们要好好运用这个工具,做有意义的事。」我们难得而得的人身,具有暇满利益的人身,又能遇到难得的大法,能够成办涅槃的法。在今天遇到正法的当下,我们仍是缘自己的家乡,认为父母亲留下良好的习俗,那并不稀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无论在地球东西南北,任何偏僻地方,经过媒体或电视机,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边,这个世界变成透明,无法隐瞒。因此,全世界都在内明外明的情况下,能够了解佛法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认为父母留给我们良好的习俗,以及行善的行为,就无法了知佛法的真正的殊胜在何处。今天,不只是佛法没有消失,反而继续发展,而且多数人都说佛法是很好的修心方法,不只是佛弟子这麽说,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在研究各种宗教时,也认为佛法的确是与众不同的。
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中,每人从母胎出生起,在施与受中,都有离苦得乐的想法;有了离苦得乐的想法,为了断除痛苦,获得安乐,用一切方法想要达到目的。大致分为三类人:一派人认为宗教信仰像毒品,会带来伤害,会欺骗我们,因宗教信仰的缘故,使社会无法进步。这是认为宗教信仰是种过患。第二派认为法是很好,了解法的理由也好,不了解也好。具有宗教信仰的,是属於这一派。第三对宗教信仰并无任何兴趣,只关心自己日常生活而已,这种人占多数。这三种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可是仔细分析结果,把宗教信仰视为毒品的人,也是认为社会人类是需要快乐的,是不要痛苦的,也是想改造社会,如何取得安乐解决痛苦的方式,却说宗教信仰造成社会阶级,是妨害社会发展的障碍,其实佛教是消除阶级的。
但是真正使佛教衰败的不是外人,是戴着佛教的假面具,招摇撞骗以佛法当幌子的这种人。佛法本身不会伤害社会,只有促进社会和洽。我们仔细的思考时,放弃宗教信仰,而能真正得到快乐吗?社会也并未真的获得进展。也会想到宗教信仰是否可以带来安乐,所以放弃信仰并未能得到好处。世界许多人经由反覆观察,尤其是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上,在家庭中,因为缺乏慈爱的缘故,而造成了许许多多问题。
这三种人都想离苦得乐,虽然方法可能有些不同,我并非刻意去与他人争胜。这三种人中经由仔细的观察,有宗教信仰的人,内心有了依赖,与其他二种人比较,就会安乐,确实如此。在众多的宗教信仰中,我们信仰的是佛教,研读的是佛法。有人认为佛法并非宗教,佛法是心类科学。因为我们介绍佛法以三种方式:第一是以法的方式介绍,就是调伏内心的方法。第二是经由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宗义。第三是经由实际上的认知,也就是实际上的状况,类似科学精神,科学家也是依实际状况分析,所以我们与科学有关系。但这不是在修行上,也不是我们有深奥的哲学思想,而是以实际上来解释,实际上的认知,所以佛教徒与科学家产生了密切关系。科学家是观察实际状况,佛法也是以实际状况,建立了道果。因为有众多实际状况,我们从其中取出改变内心的方法。正在改变中,我们称为道,改变之後称为果。都是依据实际状况建立为道果。仔细思考佛法的内容,如果只认为佛法是父母亲留给我们的,光是局限这点的认知,我觉得太可惜了。
今天遇到难得殊胜的佛法,应该好好去认识去学;不只如此,应该打开慧眼,决择是与非,有或无等等,最主要的是要反覆观察、研究,才能了知。为了利益必须观察,经过这样学习,当然不仅是了知内容而已,要把学习所得,使内心获得改变,从情绪上改变,才是对我们有利益。
佛法教理首先是透过听闻了知,再反覆思惟,生起思所生慧,以思惟的内容去串习它,刻意生起,慢慢的变成修所生慧。不断反覆串习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读了一遍两遍,认为够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读了一遍二遍,可以了解一点内涵,这种思所生慧,可能在思想上有所改变,但不能因此而满足。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若要急促的想成办他,或没有耐心的学习,这是不对的。库乃仁波切说:在修学过程要如同河流,源源不断的学习。许多人都有五分热度的学习心态,首先似乎很有活力,过了一段时间声息全无;学习要尽量持续,如同河流般。但不要像小河流,雨大就大,雨小就小,这就不好了。
(二)有益何惧时间长
总之,精进是很重要的,精进的目的是要成办一切遍智,这是有意义的。既然是有意义,就从你接受佛法那天开始,发心要成佛的这一天起,就会慢慢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既是有意义的事,何须介意是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甚至多少劫呢!因为在做有意义的当下,不只是与佛果位越来越近,实际在行时心中是快乐的,不在意时间长远。如经说:如同四大地水火风,被一切众生享用,我也愿意成为四大,让一切众生享用吧!如果能有这种想法,生为众生而生,死为众生而死。虽然生不能完全利益众生,而能把心深处完全回向一切众生,那有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从那天起每时刻都活的很有意义的。在入行论中说到时间的差别:如果一个人在受痛苦时,即使时间很短促,也会觉得很长。如果所受是快乐的、有意义的,何须担心时间很长。如果活得有意义,即使千劫又何妨。因此,何必急促无有耐心的学法。
精进是要长时间的,不要灰心,灰心是最无用的人,那有不能做到的事情,这是自己骗自己,是错误的想法。我们获得了人身,这暇满工具,是用来修法,我们有大脑,有人的智慧,可以思惟种种内涵,种种道理。既然如此,何必欺骗自己没有能力走上去;今日有此难得机会,从现在起走上一切遍智的大道,这是绝对可以做到,自信心是绝对要有的。自信心与我慢心不同,我慢是随着愚昧走的,对实际情况的无知,所作所为是超越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如此,是自己有能力才可以办到,这种信心是需要的。如果没有自信,不要说出世间法,连世间事也做不好的。
菩萨行苦行时需要施身,听了心中畏惧无法做到,就产生灰心,连想也不敢想。可是仔细想,我们所作所为的意乐是充满着愉怏,第一理由,何须在意时间长短。第二理由,菩萨施身的苦行,因为内心具坚固的方便与智慧,他们能够在福智双运情况下,欢喜的施身等。可是我们内心并未具足菩萨的福智双运功德,佛也不允许施身,我们可以观想回向手足施与他人;如果是害多於利,佛不会说的。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而利多於弊,佛会劝我们去做。只要内心具有福智功德,自然会欢喜的去利益众生,这种利众行就会越来越广大;真正的利众行,是在於内心的广与狭来决定。所以我们初学者,应从内心改变才是。内心改变是提升福智资粮,在智慧资粮中最殊胜的是无我智。多观想诸法无有自性,唯名安立而有,唯识而取的意思。依赖因缘而有,不是从境上(自相存在)而有。就可以避免贪瞋畏惧等,这是智慧部分。福德方面,平常多思惟他人比自己重要,把三门善业回向给他人,内在的福智证功德慢慢增长。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如果弟子们生起坚定的福智道证功德,因为有无比的心力,坚定的满足,内心满足安乐,也带来身安乐。现在我们是随业烦恼而转,把所做的三门善业回向给一切有情,岂有比此更殊胜吗!所以过去无量佛,都是经由此种思惟行持,今日已成正等觉,我岂能懈怠岂能灰心。过去佛依此思惟圆满果位,今天我只是追随佛走过的路。
声闻和独觉获得解脱,把烦恼视为仇敌消灭它,而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稀有而值得赞叹。但与菩萨行为比起来,他们只求个人解脱,安住於涅槃寂静。他们的心胸比菩萨们狭窄,眼光短浅,因此平时要提起心力,效法菩萨去利益一切有情的事。虽然阿罗汉已断烦恼,菩萨未断,但菩萨的广大行比阿罗汉殊胜,那有何值得我们灰心。
寂天菩萨说,经由四力:信乐、坚毅、放舍、畏苦,断除三种懈怠:好逸的懈怠,卑劣的懈怠,以及畏善的懈怠。如云:「发愿欲净除,自他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修一劫海。」说明如何培养信乐的力量。快乐与痛苦主要是内心是否调伏,了知种种过患之後,尽量提起心力调伏内心。恭敬地修习善法,勤修善法的自信心。如果行善法有始无终,变成习惯,以後做任何事都是有始无终。所以行任何法必须有始有终才能圆满。恶习会伤害我们,要如何避免呢?在行善法之前,首先观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如果没有能力,绝不能有圆满的结果,如有能力当尽力而为。如云:「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为已勿稍退。」
西藏圆满的显密教法,是从印度的那烂陀寺所传下来,密乘是大乘,依般若乘的学处,而说了密乘。我们在说到四圣谛或十二缘起时,会以为是小乘所学的内涵,我们是大乘,不需学这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是大小乘共同的基础。我们自称为大乘,而自己内心并无大乘心,以为生在大乘国家,自称为大乘,这是我慢,是错误的想法。泰国等地都有巴里文的经典,这是共同的基础,除了自利作意外,其他一切都要学习的。密乘以个人的能力来说,多数是有困难的,因为密乘成就基础是从本尊瑜伽成办的。本尊瑜伽并非只观本尊而已,要以空正见转为本尊,本尊眷属以及坛城等。如果没有空正见的基础,就不能生起本尊。以前印度的大成就里面,并不了知真正空性道理,但透过唯识派所说的初分空性的认识学习本尊瑜伽,後来也获得成就。可见修习本尊瑜伽,并不定要完全了解中观应成派的空正见,如果对唯识的空正见能够通达,也是可以成就,经由中观唯识二者的空正见之一,成为所知障的对治力,必须要有菩提心摄持的情况下,才能对治所知障。光了解空性也无法观本尊瑜伽的,所以修密法要有菩提心与空正见二者,才能真正获得密法的成就。如果认为现在没有空正见,也没有菩提心,根本不适合学密。但是连密法都不接触,也是错误的。上半辈子虽然没有能力做到,如果有准备,下半辈子就会很容易的串习他。一般做法,是首先了解共同的基础,四谛十二因缘的道理,正行时观修菩提心,同时接触密法,尽量学密的修行,才能使自己心续中留植了整个圆满的种子,现在有所准备,将来能真正学习,也不为过的。
现在讲坚毅力的三种自信,也就是三种假名我慢:业我慢、能力我慢以及断惑我慢。如入行论云:「於善断惑力,应生自信心。吾应独自为,此是志业慢。」业慢,有时做事心想有个同伴在,事情就可以做,有了依靠,没有伴就办不到;不应有此想法,心想即使是我一个人也能做到。世间人都是随烦恼转,别说他利,连自利也无法办到,众生的想法太差了,至少我可以为众生想,我比他们有能力,精进尽力去做,是能力自信。有的人即使小小挫折,也无法对抗,如果有强大信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够突破。如云:「吾当胜一切,不使惑胜我。吾乃佛狮子,应持此自信。」自信我慢,这不是烦恼我慢,烦恼我慢是没有能力。如果依烦恼我慢生自信心,那是可怜的人,那就错了。
欢喜力就是对种种善业,不应该有满足,欢喜去执行。如同稚童玩乐一样,永远不知足。知足要看知足的对象,是不是符合实际,例如钱财衣物,这属於有限的,即使拥有了全世界的财物,你也不能另外再获得,因为你都拥有。对有限的东西,内心如果无限的追求,就不符实际了。但是我们几乎都是以无限的满足感,去追求有限的东西,这是愚蠢行为。相反的,内在功德的不断提升,可以得到佛果位,得到无限的利益。既然内心的提昇,可以得到无限功德,为何要满足呢?这也是愚蠢的。既然可以无限的增长,我们为何要接受有限的满足。如云:「如童逐戏乐,所为众善业。」任何善法,都应该以欢喜心学习才对。
放舍力的意思,如果很疲倦时就要休息,不是放弃善行,经由休息更有力量去持续努力;如果是初学者,时间短要精,如此很善巧行持,会更有欢喜心学习。如果一开始就学了很多,时间很长,使自己觉得很累,再想去学时,就有厌恶的感觉。
接下是正知正念力行。我们修学可分为正修未修,何时是正修,时间多长,安排是很重要的。正修时尽量远离世间八法,远离一切妄想,以欢喜心的意乐正修,才能使道功德增上。
由以上的四力及长时间持绩的学习,就能够自在的任运身心。如云:「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