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贡康楚仁波切:三转法轮
蒋贡康楚仁波切:三转法轮
第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开示 —— 三转*轮
客体是部分所聚合、组成的
佛陀诸教法的名字虽然有别,却非互相离异,而有彼此间基础的关联,它们代表了佛法是条渐进之道。我们全都具有对我们所住现象世界的感知,因为我们已见到变迁的发生,我们知道了周遭事物是无常的,我们也体验了宇宙、物质世界的徒劳无用,而我们的生命更进一步的向我们显示,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它自己独立存在的。
客体是由部分所聚合、组成的,然而我们犯下了错误的认知,以为它们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例如,我们对这是一所西藏的佛寺有个概念,但基本上这里并没有什么西藏或佛教的东西。有的是柱子、壁角和墙壁,把这些放在一起,然后给个名字罢了。
接著我们执持这个名字,而突然间有了一座西藏佛教寺院。虽然一切现象都是复合的,而且只是随时间而暂存,但我们或多或少执着其为永恒;我们有了一种印象,然后决定紧紧抱住它,拒绝所有的改变。
这种执着于实在性的方式,在观念的世界中扮演了一种特定的舞台。初转*轮便是基于这个特殊型态的我执而做对冶。四圣谛中,佛陀教授苦的真谛:我们必须了知苦及苦因(我们所必须遣除的)、以及可跟随的道路(在此道上,健康的善行带来利益,而不健康的恶行换来痛苦)、以及痛苦的止息(如果此条道路被追随到底的话)。
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自己存在的
在初转*轮中,佛陀强调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自己存在的,并且一切都是被分解的主体,由于事物是组合而成的本质,所以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所以就有痛苦。
在这个特别见解的表现中,我们能够洞悉佛陀是如何的教授,取否认存在的是,存在被当做是教法的一个基础。在这方法下,该教法成为可被接受的,因为佛法若不表现于那种存在的模式之上,它将相当难以被理解、接受。
佛陀善巧方便的另一个例子,是在他教授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质时。这可帮助遣除一种根本层次上对宇宙的自我中心见解,在阐明他自己的方法上,佛陀说过,他并没有呈现任何道路,而仅是使人们认识他们的所见与经验。
初转*轮后,将人们改变到相对实相——苦,但这个层次对想达到圆满正觉的人而言并不足够,因此佛陀转了第二次的*轮。在第二次转*轮中,佛陀给予更进一步的教法——究竟本性的实相,那是非实体且非复合而成的。为了显示万法的本质、空性的本性,佛陀运用了空性的四边、八种复杂性与十六种分类。
离于有、无、有无二者及非有非无
他所呈现的见地并非永恒不灭的常见,亦非否定一切的断见,而是一种离于断、常的见解。四边,它藉着显示该见地如何离于一切四种限制:离于“有”、“无”的观念,有无二者或非有非无之执着。而协助阐明了此点,此究竟见地接着洞见了世界的幻化本质,并了解此究竟本质为空性而离于实质存在。
这个究竟见地并不断定也不假设存在或不存在,它是超越任何一方,超越“有”与“非有”的观念。如果有“有”或存在,我们便被极端的常见所逮住;如果万物皆空而不存在,我们便做了另一种断见的极端的赌注。所以,此究竟见地是远离、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它甚至不是居于二者之间,而是完全超越有与非有。
在三转*轮中,佛陀强调一切众生无有遗漏的皆具有佛性。这个法恰使第二次转*轮时的空性教法平衡,它指出圆觉之心更近于智慧的一面。如果万法皆空,那么什么会是菩提心或善巧方便的基础呢?
两种空性见地:自空与他空
在中观学派中,有两种空性的见地:“自空”与“他空”。只要看一张桌子之类的例子,就能理解“自空”,因为当我们分析它时,我们无法发现任何东西就是桌子本身。桌子仅仅是由不同的东西安置在一起,并赋予一个名相罢了。在那名相之外,一个所谓的桌子并不存在,任何被判定为客体的对象物,都不是什么实存的东西,其状态全是完全的空性。但无论如何,这并非究竟的见地,否则果真如此的话,现在怎么可能有佛陀的事业活动、圆觉之心的展现,或佛陀的贡献与特色呢?
想了知究竟见地,我们必须进一步进到“他空见”。除了实际的术语外,此见地并不特别关切“空”或“非空”。事实上,“他空”意谓着佛性是染污的空性,而且造做、染污的人本身也是空性的。
总而言之,在初转*轮时,佛陀教授了“苦”及其原因的相对真理。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持续以此教法,就有堕入常见的可能。在第二次转*轮时,佛陀教授了空性——万物没有实存的本质。当这方面被太过强调时,我们就变得执着于空性之概念,而落人断见之虞。这种极端实际上要比常见更加危险。
究竟实相的了悟
在三转*轮时,佛陀诠释了佛性、圆觉的智慧,以及佛的事业活动。这第三种教法是依据究竟真理而发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仍有必要去叙述全部的转三次*轮,以开展究竟菩提心,而也许有人会体会。如果我们已具有究竟菩提心的体会,我们还有必要去体验相对菩提心吗?事实上,我们若具足了对相对实相的正确了悟,然后才会有对究竟实相的了悟。最后我仅以两点结论来总结说明佛性、“自空”与“他空”。
一、佛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身体中,亦不在名相内。若你说它存在,它其实不存在;而如果你说它不存在,它又实在存在。
二、也就是说,“自空”显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或有体验空性的能力。在此体验之外的空性生起圆觉智慧的展现。这个圆觉智慧是空性的另一面,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他空”。因此,它对于成为佛性的空性并不讨论,而是对于佛性变成染污的空性,以及明了圆觉智慧的探究。
节录自《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