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五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四十五天
二,如何断除不顺品。
这三种懈怠:好逸之懈怠、耽著卑劣之懈怠、畏善之懈怠,断除它们的对治法是什么呢?下面也分了三个部分:第一,断除无所事事、好逸之懈怠,其对治法的修习;第二,断除贪著恶事的懈怠,其对治法的修习;第三,断除自卑畏善之懈怠,其对治法的修习。
(中间缺失30分钟的录音,这里务必请译师凭记忆补足!)
我们在修行时,应积集广大的资粮。在修法的时候,多方面地集资净障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在修持时,对于我们所观修的这个法——所缘形象,以及其内涵一定要清晰明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所缘形象的内因、外缘:内因即对所修之法励力修持;外缘即多方面地集资净障。如果缺乏正修的所缘形象,便正如绘制的灯,无论多么美妙,却不能放射光明。如果我们对所缘形象——正修的内容,不明白清晰,便没有这种力量。而戒律,则和缰绳一般可以束缚我们,在正法上去用功;没有戒律,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如果没有集资净障,就好像缺乏了水、肥料和阳光的种子一样,难以起到大的作用。
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是对于正修的内容要精进用功,一是要多方面地集资净障。这两方面一旦具足,内因外缘才能圆满,我们内在种种的证德、功德才会生起,反之则不会生起。如何修持集资、净障?七支供涵盖了集资、净障,七支供细分起来有许多内容,其中的忏悔可说是净障方面;其他如供养顶礼,可说是集资方面。如此,集资净障便都涵盖于七支供中,所以应在此上去励行精进,我们的证德才能生起。从登地菩萨,乃至于佛陀的功德,都需要这样的内因外缘——内在的近取因、外在的俱生缘,这两方面必须具足。
我们要成佛,就要成就佛陀身语意的功德:身的功德,我们通过顶礼、以及修持种种善法,以这样的身体力行,在未来便能成就佛陀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语的功德,如我们现在所做的念诵等,种种语的善业,都是为了成就未来佛陀语的功德;意的功德,我们现在对于慈悲、菩提心,乃至正见的修习,就会成就未来佛陀意的功德。通过我们当下的身语意,行持种种的善法,未来便能成就佛陀身语意的功德。
做任何事,都要断除懈怠,励力发起精进。无常并不等待你做好、或者没有做好,有事情做、或者没事情做,它不会观待。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它都会突然到来。所以我们做什么事,一开始便要发起精进的心,做任何事都要努力用功。
此事未作方创始 此事正作方半途
死王倏尔至无时 悲哉休矣心颓丧
无论做什么事、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时候事情还在计划中、尚未启动,有时候事情正做到中间,无常死主却已经须臾而至。而死亡一旦到来,心里只会是很大的忧悔。“悲哉休矣心颓丧”,什么事都完了,一切只是无奈,自己悲伤地发出这样的嗟叹,又能有什么用?壮志未酬,心愿还没有达成,可是死亡已经到来……
许多修为极好的高僧大德,一样念死无常。而圣者亦会示现涅槃,将这个身体舍弃。
由忧恼力所逼故 目赤脸疱泪如滴
眷属须臾成远隔 死王使者像现前
思维自罪心热恼 闻地狱声生怖畏
身染不净心迷闷 我于尔时何能为
一旦死亡到来,自己非常清楚:今生的亲情、身体、财富、受用,都要舍弃。内心便无限哀伤。那时候,四大分离——四大慢慢地在解体,思维仍然很清楚,嘴里却已经说不出话来。含着眼泪、神情悲伤,说也说不出,动也动弹不得。这,便是我们说的“临死状态”。
亲人虽然在周边围绕着,但是他们也知道,这个人难以再活过来了。他们对于他能够再生还的希望,已经没有,只有充满无限的悲伤。自身也会看到,一旦从前造作有恶业,此刻便会非常恐怖地显现出。在死亡的时候,会看到恐怖的阎魔,这时只有无限的忧恼,平生所造的种种恶业,煎熬着自己的身心。
死亡的时候,造的恶业都会一一显现,一幕一幕地呈现,这只会让自己内心更充满无限的热恼。恶业更大的,甚而可以听到地狱里的苦报折磨、悲惨的凄呼。这是即将投生恶趣的先兆,彼时就会非常恐惧。一旦怖畏的心生起,不仅要面对种种尸身不净将自己衣服、身躯污秽,自心亦变得迷茫失措,像疯掉似的。在这种状态下、当这个时候降临时,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干不了!到那时,便什么都谈不上了!我们现在身体各方面非常健康,亦非常有能力,便要抓住机会对善法励力发起精进,这才是最好的生命态度。
对于临终状态一次次地思维,发起恐惧之心,以此激励精进修持善法。如果造的恶业重大,临终时便会产生很大的痛苦。正如活鱼一旦被钉在滚烫的热沙滩上、或在油锅里为人煎熬时,那种可怜的辗转状态,实在是充满了很多的痛苦、恐惧。在临终时,这些一定会呈现出来。而未来一旦恶业成熟,在恶趣、地狱中遭遇的痛苦就更难以让人承受。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