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大悲咒感应事迹:持大悲咒的效验体会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大悲咒感应事迹:持大悲咒的效验体会

  去年夏天,母亲的心脏病突然加重,吃药、打针,几次变更医院,就是没有效果。望着母亲蜡黄的倦容,我的心比油煮刀剁还难受,从不落泪的我,背过身泪水大串大串地滚落。有什么办法能把母亲从病苦中解救出来呢?突然想起曾听说持大悲咒很有效果,就请来《大悲咒》,把对母亲的疼爱和祛病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观世音菩萨身上。我极度虔诚地跪下祷告观世音菩萨救救我那可怜的母亲,一心不乱地诵持大悲咒,并把大悲水让母亲服下,然后在打坐中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当天母亲尽管虚弱,但心脏病一次也没犯。我坚持天天为母亲持咒,母亲的身体很快得到了恢复,高兴得简直像个孩子。到第七天,母亲让我陪她步行到四里路之外的瑞莲寺进香拜佛,回家后还忙前跑后地张罗午饭。哥哥、姐姐惊奇地问:“三姑娘给您服的什么灵丹妙药?不光是病没了,精神还比以前更好了!”母亲笑眯眯地说:“我服的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水!”

  观世音菩萨救了母亲,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我怀着感激之情给别人诉说用大悲咒为母亲治病的神奇疗效,有人找来问我:自己持咒怎么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一时我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持咒是否有效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所求必须正当。所谓正当,必须是自己或他人身处险境又无力自救的,当虔诚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或持大悲咒,使其得到平安,此时持咒,人的慈悲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相应,肯定能够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果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如偷盗他人财物,而求观世音菩萨保佑自己的行为不被别人发现,这样的心情持咒肯定不会灵验。

  2. 持念必须真诚。当看到亲人或朋友为病苦折磨,病在他身,痛在自心,恨不得代人受过,又没有能力拯救别人时,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或大悲咒,字字出于心中,句句发于腑肺,声声真诚清净,这时持咒人的爱心与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相应,确实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如果看到亲人或朋友有病,持咒时像小学生给老师读课文一样,从头到尾读完了事,不是从慈孝心、至诚心出发,一心不乱地诵每一个字、每一句咒;或者边念边打妄想,读完就去看电视,这样心不在焉地持咒,怎能和一心不乱时的持咒效果相提并论?!

  3.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无私奉献精神。从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寻声救难中,体悟到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忘我无私、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奉献精神,当念“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时,返观自己的心是慈悲还是冷漠,是喜舍还是悭吝。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观世音菩萨那么高的觉悟,那么大的能量,那么强的本领,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在亲人、朋友、同志、邻居、路人遇到困难,盼望有人能够扶他一下、拉他一把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或施于财,或施于物,或施于力气,或施以道理,以一颗真诚、善良、纯洁、清净的心去帮助别人,让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也效仿观世音菩萨;如果认为自己暂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慈悲心的培养和爱心的奉献却是十分容易,比如:告诉小孩子不要攀折花草;把爬上人行道的蚯蚓放回草丛;把大路上的石头放到路旁……不要光问别人为我做了多少?观世音菩萨救助我几次?而要问问我为别人付出了没有?我把观世音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到底学到了几分?

  如果我们常抱着与人为善、众善奉行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事物,对待社会,这本身就是菩萨精神在人间的发扬光大,何愁社会风气得不到根本好转?!何愁自己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加被和持护?!

  所以,持咒还是先从做人学起。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