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到学习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间了,首先,在我们学习研讨之前,先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予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利如母有情,速疾成佛。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今天我们又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听闻这部成佛的宝典--《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一讲已经进入到:

  [科]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

  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

  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丁三 正听轨理

  丙二 讲说轨理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前面已经将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给大家讲过了,听闻轨理、闻法有什么殊胜,听学有什么好处、听闻的方法--“断器三过”、“依六种想”、四个殊胜等我们都全讲过了。那么前面已经讲完了听闻的轨理,今天该讲说法轨理。

  在座的各位,将来都会做大法师、大德,都是将来的仁波切,了不起的大格西,都会有大成就,将来也会有殊胜的机会登坐说法--登狮子座演说大妙法,所以应该通达了解说法的规矩,说法的规矩分四部分:

  [科]丙二 讲说轨理分四

  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

  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1、思维说法的利益;2、对法及佛尊敬;3、说法的正确方法;4、应否说法的准则(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说,它的准则是什么我们要知道。)

  一、思维说法的利益(说法有什么好处)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说法能有二十种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成就智慧、诸佛、龙天护法护持等等,我们虽然并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说法,但说法者的确能感召很多的殊胜利益,这些利益也有利于我们的修持。以上所指的利益不只限于开大法座说法者才能获取,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出家在家,也无论是否是师父之辈等等,是晚辈,是长辈,比师父辈分低等等,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我们对朋友非正式地讲说佛法,或者对畜生念诵皈依、咒语、真言等,使它听闻,如:我们修慈悲心的时候,看见天上飞的、地上爬的等等畜生,都要方便教化它们,在《梵王经》上讲,不方便教化众生都是有过失的,见到他们都要叫他们发菩提心,受三皈五戒,见到猪、牛、马等都要说:“如是畜生发菩提心......,”都要给他们讲,使他们听闻,甚至在诵经咒的时候观想非人、龙族、鬼等等一类的众生也来听闻,都属于法布施,所以也能得到同样的利益,法布施就得智慧,财布施就得福德,财、法、无畏等布施非常重要,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布施就是法供养,法供养就是能如说修行利益众生,真能依教奉行,能够踏踏实实用在生活中修持,这是最殊胜的供养--如教修行供养。

  二、对法和佛要尊敬

  前面已经讲过:佛陀当年说法时,为了对自己所说的法表示尊敬而亲手铺设法座,我们在说法的时候也应该象佛陀一样对将说的法生敬重心,说法者同时也应该忆念佛陀的恩德。

  三、说法的正确方法

  在内心中说法者不应该有自赞毁他的心理,我自己说法多么多么好,而赞叹自己。不可因自私而存有密不示人的心,也不可以因而懒惰而拖延说法,人家求法来了,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而应该有慈悲心。为了名闻利养,为了名声、吸引徒众,怀着有很多人来听我说法,拜我为师,我收他们做徒弟等等的心态说法是最不正确,是不好的动机,不是清净的发心。

  同时,前面讲述的闻法的六种想法,除去第四条对说法的人并不适用以外,说法者也应该具备其他五条,也就是:对听法者视为病人;把法看成是良药;把自己视为医生,在为众生讲法、看病、开药;对佛陀念恩和愿正法久住。要有这五种想。

  在说法的程序上:要在每次讲一个重要的法之前,也就是还没开讲,要开讲的这个缘起之前,首先应该沐浴、换上干净的法衣,(当然,在家人穿上干净的衣裳,也要沐浴、焚香、发心、忏悔,认真听闻。)在走向法座的时候,应该发起清净的说法动机,观想当天将说之法的历代祖师,最上方为第一代祖师,最下方是得到这个法传承的恩师,然后我们对法座顶礼三拜,这样才可以上法座。上座后,观想第一代祖师下降融入到第二代祖师,第二代祖师又降下来融入到第三代祖师,这样一直往下,最后他们辗转全部融入自己上师体内,然后上师再降下来而融入坐在法座上的我们的身体当中。在上座坐好以后,必须念诵《金刚经》的四句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都是说法登法座的规矩。尤其是作为出家人,将来在皈依、传戒、利益众生、弘法等过程中,这些规矩礼仪应该清楚明白。

  为什么我们传戒要请师、开导,开导几句送回去,然后再请,这都是表示对法的尊重。不能嫌罗嗦、嫌麻烦,可不能方便了,方便了不要紧,方便了就会让众生对法不敬重。如果容易得到、容易听到、容易学到,他会觉得不稀罕,物以稀为贵呀,生不起稀有难得的心,容易轻法慢法,而且轻视师长,这个过失很大很大,因此再罗嗦、再麻烦也要做,这些都是为了尊敬法,这样做也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虽然暂时坐在高大的法座上说法,但这也是无常的”。不要自以为是大法师、大德了不起,而生出傲慢的心。

  然后听者和讲者共同诵《心经》、发心、皈敬颂、供曼茶、发四无量心、发菩提心等等,再由听者供养曼茶,然后诵求法的偈子;说法者将准备说的法的经论在额头上轻轻的顶一下、碰一下,表示尊重所说的法;然后全体同修同诵皈依文,发心归敬三宝,发四无量心、发菩提心,皈依的心,生稀有难得的心,然后开始诵开经偈。

  法会中诵皈依文的时候,听者与讲者所诵的内容有稍许的差别,听者应该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法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说法的人则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说法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最后说法者应该作说法的手印,就是宗喀巴大师的手印,并诵:“天与非天人与非人王,及帝释等护持正法众,佛陀善说寂静安乐因,我今宣说请您降来临。”。

  有些天神和非人也信佛法,但他们天性有极度的洁癖,不能够忍受与人一起坐在地上。我们虽然没有天眼,不能够看到天神和非人等,但他们或许也会来临听法,所以我们在心中准许他们坐于虚空当中听法,以免他们对法不恭敬,产生过失。

  如上所说的说法前的程序做完后,我们便可开始说法。在说法当中应依据佛说的经典,辅以诸论所说,来辅助你说的不管是经还是论,辅助你讲的内容,也就是举例,引经据典来宣说,再加上个人或者自己师父的心得体验讲解。决不可以凭着个人的猜测、想法、或者是主观地乱说,必须要有依据来说;也不可以夹杂的、无条理的颠倒地乱说;更不可以跳过难讲的部分而专门挑容易讲的部分讲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举止优雅和舒颜微笑来说法,令听者对正法心生欢喜。一看到大德、法师坐在法座上,就非常欢喜,看到他们坐在法座上微笑、举止文雅,稳重,有威仪,非常欢喜,听者恭恭敬敬、端身正座,如对真人,听闻时要把帽子去掉,自己的背不靠墙,不靠椅子,身正端座,如法听闻。在密法里面都有要求,有上师在的地方,不能戴帽子,有戴帽子的现象都是对上师的不恭敬。而在说法的规则上讲,你在法师面前也要把帽子摘掉,一切不恭敬,不威仪的情况都要去掉,不去掉对法就有轻视,这个是有有果报、有罪过的。

  四、应否说法的准则(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说,什么样的情况下不应该说,它的准则是什么呢?)

  除例外的情况以外,在无人请求的情况下,没有人请法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主动地正式登座说法;立者(站着的人)不应该为坐者说法;坐者不应该为卧者(躺着的人)说法;坐低座者不应该给坐高座者说法。此外,对带着武器,骑在马上,或者戴着帽子,穿着拖鞋等等有不文雅威仪的人,我们不应该为其说法。如:有人骑自行车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走,这样不能说法。这些都是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而存在的规矩。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略微开许,如:听法者有病了,病的情况严重到不能坐在那里听,因为他并非是不恭敬法而躺着,或者站起来来回走动,或者说坐的高一点,舒适一点等等,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为他说法。在某些地区的民族文化当中,他们终生必须戴帽子,你比如说在苗族呀,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终生都带着帽子,现在伊斯兰教戴着白帽,他们的风俗习惯一辈子都要戴着帽子,那就不同了,这是民族文化当中存在的老规矩,这也并非不尊重佛法。在这些情况下,均可酌情开许,只要不出大圈子,不是对法的轻视或戏论等,并非是不尊重法就可以为他们讲法。

  有关这些方面,听法的人也应该留意,如:你在听法的时候不应该戴着帽子,带着兵器,穿着拖鞋,不搭衣,叉腰、翘二郎腿等不威仪,不能这样来听。应该恭敬礼请说法者,他要为你说法的时候,你首先要请他,因为有的时候讲法的人忽略这些方面,忘了,光顾高兴给你讲了,你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作为听的人,你应该细心,怎么细心呢?首先请法师高坐,弟子顶礼后坐在下面认真听,应该恭请法师坐在上座来说法等等,这些你可以提醒,法师忘了,你不能忘了,这些都是佛教教法传统,并不是密宗或者藏传佛教里面创立的。这些都是说法听法的轨理,并不是让说法者感到高人一等,而是为了对法的恭敬、尊重。

  以上或许说的比较沉闷,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最初开始的部分搞对,后来所作的一切均为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前面所地的细节,否则自己浪费时间而得不到利益。

  这就是说法者的规矩和注意的小问题,如果展开来说,那就更多了,那么最后一点就是:完结轨理。

  [科]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听闻双方对于法会结束以后的规矩要知道。在讲经结束以后,听者、讲者双方应该恭敬诵《菩提道次第》的回向文,比如我们开始念的摄修颂。在离开的时候,听众不可以象电影院散场一样,一哄而散,以听说讲完经了,装兜了,拿笔盒呀,乱七八糟,没有规矩,乱套了,这也响,那也动,这就是对法不恭敬。应该犹如不舍得走那样鱼贯离场,这些都是依循传统及为了积集吉祥的缘起。什么吉祥缘起?还有听闻的机会,可以种这个因,积聚这样好的缘起。所以不能一哄而散,那都是过失,这个要注意。

  以上讲法听法等的规矩,大家不但只是在这几讲里面这样做,应该是不论是哪一讲,哪一节课,听哪个法师讲,在网络上也好,在现实生活中也好,只要讲法都要依照这个规矩去遵循、去做。在日后大家如果有机会听法,或者有机会为求法者讲法的时候,都应该依循此规矩,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出离此规范去讲去说则是不如法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讲说、听闻轨理、结行轨理。

  下面细讲:

  [科]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

  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

  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丁三 正听轨理

  丙二 讲说轨理

  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原文:今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讲解:《听闻集》就是阿罗汉纂(纂zuǎn<动>收集;汇集 )辑佛语、分类而成。《略论释》58页:由闻知诸法,知诸法是说由听闻佛法知道取舍,何者应做何者不应该做,可以得到正见,迷悟的关键就是知取舍。由闻遮诸恶,遮诸恶就是指戒,指从烦恼中透脱出来,持戒就可以遮恶。断恶就是在修善,如果不闻此中道理你如何做呢?由闻断无义,断无义就是指定,定乃是降伏惑现行的,得到定学离开无义之欲。由闻得涅槃。涅槃就是慧,指智慧,慧就是断诸烦恼证涅槃乐。这就得到了戒定慧。

  原文讲解: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生人就是生人趣,虽然得到人身,但不听闻佛法),如入善覆蔽,(就像处于黑暗的屋子里面,没有灯),纵然有众色(有很好的东西,但是)具眼亦莫见,(有眼也看不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虽然得人身了,有点聪明智慧,但是没有听闻佛法的时候),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后面原文讲:《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讲解:这段原文从《本生论》里面引经据典的给我们说了:若由闻法发信意,(什么叫信意?《略论》讲:“若人由闻起正信”,也就是说由闻可以起正信,可以断疑生信,知道的越多疑惑越少,明了智慧道理了就可以生信心。信意就是信三宝、信因果、信业果。)成妙欢喜获坚住,(《略论》里面是:“当成坚固妙欢喜”。妙欢喜就是净化烦恼。通过听闻佛法净化烦恼,生欢喜心,烦恼一消,意乐、欢喜、自在生起;坚住就是于法坚稳。坚固安稳不动、妙欢喜。),启发智慧无愚痴,(由听闻就可以启发智慧无愚痴,智慧,不是说小聪明,小聪明不叫智慧叫世智辩聪,智慧是修行中的法,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针对烦恼的,断烦恼的;无愚痴,就是由智慧针对烦恼,由智慧灭无明,故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为了解脱、为了听闻一句佛法,卖自己的肉也应该这样做,听闻佛法可以除去愚痴黑暗,为明灯,可以得智慧。盗等难携最胜财,携就是劫的意思,无量劫以来最殊胜的财不是世间的财,是法财,受用不尽的法财,解脱的资粮、本钱。最胜财就是七圣财,第一:信;第二:戒;第三:惭;第四:愧;第五:闻;第六:舍;第七:慧。这就是七圣财。七圣财是干什么的呢?七圣财就是摧愚怨器开示,也就是说是摧灭愚痴怨敌的宝剑,愚怨:愚痴、怨敌,就是指不信业果,不解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所以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为了修行解脱要明白方便教授是最胜友,开示无误教诲之最胜友。开示:教示。方便:谓正道。虽贫不变是爱亲,虽然穷不变是爱亲,爱亲就是最亲的亲友--法。世间最亲的亲人在临终时都用不上,帮不上忙。跟着自己一辈子的臭皮囊也带不走,只有法才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就是指世间的药有损害,也就是我们讲的世间什么药吃了都有副作用,能利益身体,但是也能损害身体。而法药没有损,身心的病都对治,没有损害,不象世间的药一样有副作用,法可没有副作用,法是愁病药,什么叫愁病药呢?就是指专门治疗烦恼病的药,故称法药。)摧大罪军最胜军,(大罪军就是指业、烦恼所生罪,它就是专门摧服它的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在《掌中解脱》116页就是指:「名誉、道德与最胜宝藏」誉、德:胜名称、道德。)遇诸善士为胜礼,(遇就是觐见、亲见的意思。胜礼谓贤士夫往还馈赠最胜的礼品。也就是说法是一切世贤解脱者彼此往来馈赠的最好礼物。阿·姜查常讲:“以法为赠礼”。法是最好、最殊胜的礼品,赠送什么都不如赠送法。)于大众中智者爱(于大众中得智者敬爱,爱乐其多闻。)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这两句话说的非常关键,听闻随转修心要,听闻后可以转变习气烦恼,修心最好的妙药,也就是听闻佛法后就可以随法而转,把习气转为修行,烦恼转为菩提,也就是断烦恼证解脱,烦恼即菩提,而随法而转,关键就是在于思维,这样做了,少力即脱生死城。只要用功办道,用很少的力就可以解脱生死,得解脱,入涅槃。)

  原文:复次应如《菩萨地》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讲解:《菩萨地》就是《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中说:须以五想听闻正法。应该以五想来听闻正法,这五想就是:1、珍宝想,比得到珍宝还要高兴。2、眼目想。3、光明想,闻法可以破愚痴黑暗。4、大胜利想,就是最殊胜解脱的利益。5、无罪想,可以遮止恶。故要以五想来听闻正法。

  后面原文解释说:

  1、作珍宝想。『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

  2、作眼目想。『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什么叫俱生慧?在《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宿智资粮所集成故。就是往昔戒的智慧资粮所集成的,作眼目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正见如所有性者,就是有正知,遍见尽所有性者就是遍知。也就是得到佛的智慧,《瑜伽师地论》七十七卷:“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这就是「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

  3、作光明想。『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这个涅槃就是断德,断尽烦恼。为什么证涅槃?断德就具足圆满,因为是断尽烦恼。提果故,“菩提”就是智德。)

  4、作大胜利想。『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前面说到究竟的时候能得到涅槃菩提果故,这个地方是说现在也能得到这两果的因,也就是止观的乐。《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5、作无罪想。『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为什么说无罪想?“尸罗清凉灭罪,况论定慧?”尸罗就是戒,化作清凉灭罪,灭烦恼火焰的。何况定慧,都可以作为解脱正因。

  下面讲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原文: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如《本生》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讲解:『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在《菩萨地》中:“当离高举与轻蔑,於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也就是在承事善知识方面,应当离开高举也就是贡高我慢、掉举的心理,乃至轻视、看不起、蔑视,於法与说法的人两者应当敬重(《略论释》62页这方便说的更多一些大家可以去参考)。

  『《地藏经》上说:“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这里首先告诉我们专信恭敬,专信恭敬就是专一、纯信并且恭敬。这是应该做到的,不但要专信、纯信而且要具备恭敬心,不应该对彼起毁谤。应该对说法法师供养者,如佛想。

  『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视师如佛。总的说要离开高举,断除贡高我慢、掉举的心,别是就是远离贡高杂染,远离轻慢杂染和不作意法师五过。哪五过呢?1、戒穿缺,2、种性下劣,(出身比较卑劣、下贱)3、形貌丑陋(长的不好)4、文辞鄙恶,(说话难听、没有文化)5、所发语句粗不悦耳。所说的话非常粗鲁,没有水平、没有文化、不喜欢听、不顺耳,这其中省略了怯弱杂染一项。《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往法师所,无难诘心。有敬重心,无高慢心。专为求善,非显己德,为欲安立自他善根。(到法师处所去,应该无难诘心,也就是不要有看不起、轻视的心。应该有敬重的心,无高慢心,就是不要有贡高我慢的心,要专为求善非显己德。到那去不是为了跟法师比试比试,看看自己的本事,并非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专为求善。)不为利养恭敬因缘。菩萨具足如是功德。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乱心,听闻正法。”

  云何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怯弱就是我们说的懦弱。)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谓听法时。应时而听(到了时间就要去,不要法师先到了,还得等你们,这都是不恭敬,要提前去)殷重而听(要有意乐心、听法的心),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不要挑法师的缺点、毛病)。由此六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卷三十八(2213页):“坐卑座等,是名为时。以谦下心坐于卑座,(不但应时、提前去,而且一去就坐在非常低--卑座,非常不好的地方,不坐舒服、软和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具足威仪,(坐在那里恭恭敬敬),随其所能,听闻正法,起恭敬相,这就叫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他说法的时候,应该正确了知,不障碍彼,多有所作,是名不为损害。为欲启悟(明白、了解)先未解义(前面没有理解的道理)而兴请问,是名不为随顺。(就是说有的人听不懂却说听懂了,不懂装懂,随顺吗,只要法师高兴,我没听懂我也听懂了,这实际上也是不恭敬法,所以应该为了明白这个道理,在前面讲的那些没理解,没清楚,应该要去请问、请法,请法师给我解答这个疑惑,是名不为随顺。)若不悟解,或复沈疑,终不讥诮,是名不求过失。义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

  “又说听法的时候,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由此四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在《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卷三十八(2213页):恭敬正法者,谓依正法,当获无上大果胜利,是故于此正法深生恭敬。对于说法的法师,胜者恭敬随顺,于等于劣(不管他是多么高,多么卑劣等等,不要以貌取人,以文化取人等等,高等的也好、低等的也好兜要恭敬恭敬法故(只要他有法,都要恭敬,)亦不轻蔑。(不应该轻藐--轻视、藐视)。是名恭敬说法补特伽罗,又于正法不作是言。此非绮饰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浅故。(对于正法不做是言,也就是不管他的文字妙也好,孬也好,他讲的很粗浅,我听不习惯等等,只要他讲的是大实话是法义,对自己有受用就可以。如果他讲的再妙词句再优美你听不懂也白搭。)是名不轻正法,于说法师不作是言:彼于我所种姓卑劣等故。是名不轻说法补特伽罗”。义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又听法时,不自轻藐,由此一项其心远离怯懦杂染。”《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四:“不自轻者,不做是言,我于解法无有力能,于其所证无怯劣故。”

  这就是在《瑜伽师地论》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里闻法承事上应该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第五点:『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也就是说一些难听呵斥你的话,不能够去计较这些。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做出不听他说的想法,因而弃舍而去。

  『如《本生论》中亦云:“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广论里面这段文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在《本生论》中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处极低劣座:“就是身体处在低劣的座位上,不要身体处在低劣处可是心高的不得了,心里认为别看我坐在底下,你讲的有什么了不起,我都懂,我都会,应该是心跟身一样要低劣,不能身处底下心却高傲,要做到身心都要低劣。

  『发起调伏德』:调伏就是指戒,仪表要柔和。要有威仪,不要死板、散漫、嘻嘻哈哈没一点威仪,那就不恭敬了。

  『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以喜笑的面、喜笑的意来听闻,以饮甘露一样欢喜的心听闻,应该恭敬专心至诚的听。

  『善净无垢意』:善净就是指清净的心,

  『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就像病人听医生的话一样,承事闻法。

  这是原文里面说的法意。

  [科]丁三 正听轨理分二

  戊一 断器三过

  戊二 依六种想

  今戊一 断器三过

  断器三过的“三过”正好是障碍我们闻思修的三慧,初障闻,次障修,三障思。也就是说:第一过障碍你的闻慧,第二过障碍你的修慧,第三过障碍你的思慧。

  今戊一 断器三过

  原文:若器倒覆,及纵向上然不净洁,并虽净洁若底穿漏,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或虽不为不净染污,然不住内,当泻漏之。如是虽住说法之场,然不属耳,或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由妄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此三对治,经说三语,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原文给我们讲了听闻中的三过,看原文:若器倒覆,一直到或等起心有过失等。等起心有过失是什么意思呢?发起意乐有过。意乐有过者亦如闻法,闻为断惑,闻法本来是为了断惑,而发心为了现世的名闻利养等利乐,那么听闻的真实法义实为惑伴,别看你觉得自己听闻的是法,但是增加了自己的祸伴--祸业的伴侣。又闻大乘法,而发心非大乘,或者心存考验:说法的人是否善巧。他是否讲的好?有没有水平?我要试试他。(关于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略论释》六十四页。)

  这三过我们反复讲了很多遍了,原文文字上也可以理解,原文里面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我们读大乘经典里面的“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对治不净,切勿忘失。”也就是对治不净,要专心致志的听闻,重言谛听对治倒覆,善思念之就是对治不净的,切勿忘失,就是对治泄漏的。(《略论释》六十四页也有详细的讲说我们可以去参考)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欲知一切及专注一境,属耳注意,如理思惟,恭敬而听,思惟听闻。”专注:专心致志;意善敬住:就是意要善思、恭敬、安住。不能专注就够了,要耳朵专注听,意要生起恭敬的意乐,承事的心 ,安住在那里,如理思维恭敬而听;不但要专注还有如理的思维,恭敬而听,这才圆满,不能专注,但一听就够了,那不行,包括最后说了,以一切心,思惟听闻。一切心就是全部的精神,不但耳朵听,还有跟着去思维,恭敬听闻,这才行。这就是恭敬的标准。

  [科]戊二 依六种想

  1、于自安住如病想

  原文:依六想中,于自安住如病想者,如《入行》云:“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这段原文是六种想中的第一想,这里引用《入菩萨行论》中说的话,《入行》(就是寂天菩萨造的《入行论·忏悔品》卷二)。『若遭常病逼』常就是通常的意思,『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百过就是一切过,也就是众多的过失,很多的习气毛病,百过病所逼,就是很多习气烦恼逼迫我们,『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要明白,得病后要赶快医治,否则时间长了就很难治疗了,病变的恶劣了,延长就是病期漫长了,不好治疗。『迦摩巴云:“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迦摩巴,就是噶当派格西,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如果没有病,要做真实的事情专修,有了的话就不是颠倒,等到遭到三毒大病,贪嗔痴厉害了,极大的乾病所逼迫了,病情严重了,我等竟无能知自己是病人。不知道自己有贪嗔痴三毒的重病,而且自己的三毒极其猛烈,曾无所知岂不更为颠倒?也就是实修是病人,你觉得是颠倒,那么本来自己有贪嗔痴还自己以为是安乐,不以为颠倒,那就大错特错了。

  昂旺堪布云:“凡心生不安,即疑烦恼之现行相。须行者善自体察方知。”(略论释六十五页),一定要把自己做成病人想,否则不能断除习气毛病,对法也不能生起真正的善法欲。

  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原文: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摄德宝中作是说故:“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这段原文总的意思是:要对说法的法师做医师想。有病就要赶快找医生看,不要等病治不了了、严重了,再找医生看就来不及了,故寻求善知识的心要真切。善知识就是医生。修习佛法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就是正知见,第二个就是精进的心。这是修行佛法里面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前面我们已经仔细的讲过了,现在只是根据原文重复一下。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原文:于所教诫起药品想者,如诸病者,于其医师所配药品,起大珍爱。于说法师,所说教授,及其教诫,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

  把所有教授教诫,所有的法都要把他想成药品,《略论释》六十六页:『教授,即开示,谓说前所未说者,……教诫谓随念,即已说者重为叮咛,俾令不忘。』教授就是开示,开导明示叫你了解。教诫,就是重复反复的讲解叮咛,千万不要忘失。《俱舍论颂疏》卷一:『教是教授,令人修善。诫是诫勗,令人断恶。断恶修善,故名教诫。』而且还要做到:见重要已,应多励力,珍爱执持,莫令由其忘念等门,而致损坏:学法的真正目的,在于净化自己的身心。一定要明白此道理,否则法就没作用。法当药品想,此药品就是净化你的身心,去除你的习气、烦恼、毛病。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也就是依教奉行起疗病想。原文上讲于『殷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医生开了药后,不抓药、不吃,药方放在兜里病不会好。

  原文讲解:于殷重(殷重:殷切、慎重。)修起疗病想者,犹如病者,见若不服医所配药,病则不瘥,即便饮服。于说法师所垂教授,若不修习,亦见不能摧伏贪等,则应殷重而起修习,不应无修,惟爱多积异类文辞,而为究竟。是亦犹如害重癞疾,手足脱落,若仅习近一二次药,全无所济。我等自从无始,而遭烦恼重病之所逼害,若依教授义仅一二次,非为完足。故于圆具一切道分,应勤励力,(圆具一切道分,就是圆满无缺的教授。应勤励力,如法修行。)如瀑流水,以观察慧,而正思惟。(如瀑流水,就是昼夜不断,一味勇进的修持。象瀑布的流水不断,以观察慧,而正思惟。)如大德月大阿阇黎赞悔中云:“此中心亦恒愚昧,长时习近重病疴(疴kē),如具癞者断手足,(作为修行者来讲,如教修行是什么呢?听闻多少道理,闻多少法,目的都是为了依教奉行,断习气证解脱,故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收集药方,不去服用。)依少服药有何益?”由是于自作病者想,极为切要。如有此想,余想皆起。此若仅是空言,则亦不为除烦恼故。修教授义,惟乐多闻,犹如病者,求医师已,而不服药,若惟爱著所配药品,病终无脱。《三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5、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不是医生的过错,也不是药的过错,是自己的问题。不是法不殊胜,是你自己不依教奉行。病不好还埋怨医生没水平,埋怨药没效果,就不问问自己听闻佛法、皈依、出家这么多年了,自己有多少进步?)惟是病者自过失。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力根静虑,就是五根、五力、四禅八定等,修行的法相名词,意谓虽遍学了解,而不精进修行、求证,岂能证得涅槃。作个“教油子”,弄点文才,会说会道,会说会道,看起来是老法师、大居士、老修行,但不精进修行求证,这样怎么能够证得涅槃?)又云:“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入行论》亦云:(这段是《入菩萨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此等应身行,惟言说何益?(身行是最重要的,身行里面也包括语意,三业来奉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都要依教奉行,不能光说不练,所以最重要的是随力依教起行持。)若惟诵药方,岂益诸病者?故于殷重修,应当发起疗病之想。言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诸取舍处,如实行持。此复行持,须先了知,知则须闻,闻已了知,所有须要,即是行持。故于闻义,应随力能,而起行持,是极扼要。

  原文: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这段原文告诉我们: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戒律),由戒故(由不善护持戒律)呵彼,其闻非圆满(闻法再多,不持戒不算圆满,会讲法,不持戒,不用功也不行)。设虽闻寡少(虽然听闻的很少),能善护尸罗(但是能够严持戒律),由戒故赞彼(不持戒众生会唾斥、呵斥你,但是虽然你没听闻很多,也不会讲很多,但是你持戒别人会赞叹你),其闻为圆满(虽然听闻的少,但是能够持戒,也可以算是圆满,因为能够行持,遮止恶业,圆满就是够格。昂旺堪布讲过:『闻者总以不失戒为圆满』就是不破戒,严守戒律,就是圆满的、够格的。)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这里面行放逸就是行十恶,造作十不善业,粗暴:就是粗重、暴恶,如狂象。不能把握自己的身心,随意放荡,这样虽然你听闻的很多业等于无知,虽然你喜欢听闻佛陀所说的法,但是你的身语意不能依教奉行,那也没用,如果你的身语能够如之起正行,就是听闻后身语能够按善知识所说的法如教奉行,就是真正的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能够到达彼岸,知彼岸就是将来终必证果,必定成就。

  『劝发增上意乐经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作为我来说,失去了修行的意义了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不要等死的时候,无常现前,凡夫愚痴,开始起忧悔,临时抱佛脚来不及了,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根底就是心要。

  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帕绷喀大师把它比喻为“教油子”,极堪深思:“应该致力於实修而不是单注重於文字。如若不然,没有比这个更能使我们成为[教油子]的原由了。据说听闻数量多而修习数量少乃「教油子」之因。我们在最初听法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些受益,但如果不以经常回忆和修习来加以巩固的话,以後再听时,这种感觉便会较以前减弱些,每次听讲,感觉愈来愈弱,最後发展成不论所闻之法是如何精深,都会以为全是老生常谈,因而对自心没有丝毫的益处;这时候就变成「教油子」了,那是很下流的。”(掌中解脱29页)不放逸就是应该常守十善道,远离十恶道,应该用功严持十善业,远离十恶业,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发心。希望大家都不要成为“教油子”不要光说不练。什么书都贪,啥道理都要研究,研究半天却不对治自己的习气,听法归听法,烦恼归烦恼,习气归习气,那就失去了我们学习佛法、听闻的重大意义。这一点希望大家要认真思维,谨慎对治我们日常修行当中的种种烦恼何习气,这才是我们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也就是不再盲目地从文字研究,成为一个研究者、文学家,而是真正作为求解脱的资粮,用法对治我们的身心习气,报答三宝、上师的恩德,断恶修善利益众生。成佛、做祖、得解脱这才是闻法的最重要所在。我们在这里反复说,也是要大家真正明白佛法的真正教授教诫的中心思想。我们每天听一句、两句,不管你是否记得住,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你把你听闻到的明白多少做多少,都明白都做了也就圆满了。如果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不做,而是法镜外照,这个不如法,那个犯戒,这个有毛病,那个造罪,象日常法师说的那样:“照天下人都是妖精,就自己不是妖精。”法外镜照那就错了,希望大家深思熟虑。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恭敬整理

  起始页数:第15页  起始行数:第7行  停止页数:第20页  停止行数:第01行

  内容:

  1、口授了讲授轨理以及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讲说轨理分四:

  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二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

  2、原文讲解了:

  [科]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

  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

  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

  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

  丁三 正听轨理

  戊一 断器三过

  戊二 依六种想中的:

  1、于自安住如病想

  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

  原文中的偈子:

  1、“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2、“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3、“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4、“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5、“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6、“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6、“希于遍知,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7、“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8、“故诸勇求胜菩提,智者定应摧我慢,如诸病人亲医治,亲善知识应无懈。”

  9、:“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访求,获遇黠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愍,教令服用如是药。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药过,惟是病者自过失。如是于此教出家,遍了力根静虑已,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10。“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11、“此等应身行,惟言说何益?若惟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12、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13、“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14、“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15“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16、“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