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空恩师讲《广论》50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空恩师讲《广论》50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将前面菩提道次第的六加行,包括三事求加、正修以及正修中间都讲了,今天接着往下讲。

  前面在正修中,反复讲了资粮田、皈依境,如何修习菩提道次第禅修的功课,以及在每一座当中怎样修、怎样用。从发愿、皈依、供养、正行,就象仪轨中说的加行、正行、结行都谈了。正行当中说了正修,就是座上修。今天要谈的就是不在座上时,应该注意的事项。除了在座上修持的阶段外,我们平时也要谨慎地守护自己的言行。不仅是在念佛、持咒、参禅、打座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把好自己的身语意,就算不在座上时也要把好。

  拿出家人来说,上殿时,要把握好自己的身语意。下殿时,也一样要把握好自己的身语意。(观自己)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如法不如法。并不是上殿时才是修行,下殿时就不是修行了。在家人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听经、诵经、拜佛也好,修行不是在宗教仪式时才看好自己的身语意,如果下去,不做佛教这种种功课善行时,就不守好自己的身语意,那就错了。所以我们平时也要谨慎地守护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动念,才能有利于心的转变。否则的话,你上殿、诵经、念咒等种种修习仪轨时在用功,一下了殿你就散乱,身语意就随着世间八法、随着世间的名闻利养,随着世间种种染污的境去转,那么你在上殿时修的境,就不是真正清净的境了。而你在下面不听课时,被染污的境,就会在你用功时体现出来了。就象电影一样映入眼睛和脑海里,你不修行罢了,一参禅、打座用功,白天看到的一切事情全出来了。就象人和人之间吵过架一样,念经时就不是念经了,全部打架、骂街的景象都出来了。为什么?你未修行时在下面串习的不是善业,所以说你在修习善业的时候,这些恶境才会出现。我们作为一个修行的凡夫,无量劫以来流转生死直至今天,常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气毛病不是容易改的,容易改的话,早就成就了,都成了大善知识了。要改就要通过修行,就是要串习。上殿修行、念经时要守护好自己的身语意,下了殿,做寺院的事情、殿堂的事情,也一样不能不护自己的身语意,让自己的身语意去做一些不善业。

  在家人,除了自己修行的时间以外,在你的工作中、包括你的家庭生活、照顾父母等等,一切都不能离开善行,这就叫串习。修行时,你把握好自己的身语意在善业上了,下座时,不修法了,身语意就随顺世间了,又是唱、又是蹦、又是跳,那个习气串习时间长了,在你修法的时间心就清净不下来,也就是常讲的一句话,你坐那里坐不住。因为心里有草,脑海里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因为你的身语意――眼耳鼻舌身意串习了很多不善法、不善业,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等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染污了自己的身心,所以自己在用功时就出障碍,就用不上功、上不去,或者用用功就打瞌睡,用用功就来妄想,一会就开小差、思想不集中,一会昏沉一会掉举,这就是我们不串习的缘故。所以说,正修时要守护好身语意,下座后,平常也要这样谨慎守护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动念等,才有利于转变我们的身心。

  有些人在座上正修时十分努力,但是一下座就睡大觉。修行人的时间要掌握好,在佛陀制定的戒律里,很多都是对治我们懒惰、放逸习气的。为什么会懒惰、放逸?因为不知道寿命无常,他想着我还年轻呢,我离死还远着呢,啥时候轮到我死啊?你们都死完了说不定我还在活着。那你成兵马俑了――永垂不朽嘛,这种见地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在正修的时候要十分努力,不要一下座就倒头入睡,我们平常不修习时,不要一天到晚不是躺就是睡。越躺越睡越愚痴越懒,嘴是越吃越馋,好吃懒做的人越这样下去越懒、越习气重、越改不了,看见床腰就软,就想躺,往那一坐不用人教,身上跟没有筋骨一样就往那一躺,觉得这挺舒服,这就是世间的人。为什么常教我们要精行,真正持戒的人,不修行时连床都不座,因为坐到床上自然就想躺,所以他就远离那个境,但也不是叫大家不要睡觉,天天坐在那。

  修行要行持中道。吃也好、喝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够过分了,过分了都对自己的身心没有好处。吃饱了马上就睡不消化,对身体也没有好处。如果不休息,天天用功,可是一听经、一念经就打瞌睡。你觉得用功了,实际上你是懒惰的,所以这个尺度一定要掌握好。祖师常讲:“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但是在正修的时候要十分努力,上殿用功、诵经的时候要努力,要修心,要修性,要观身语意,要转变习气烦恼和毛病。这是很重要的,作为我们来说,必须把这个掌握好,不要上座时修行,下座时就修懒惰,贪吃贪睡。打个比喻,如学校里的小学生,学习时挺用功,一说放假,就象河北人说的“撒了欢了”,书包一扔,蹦啊、跳啊可是解了绳了,可是自由了。修道人不能有这种习气,象小学生放大假,自己狂野的心心马上就散乱开了,心猿意马,本来就散乱,难伏、难驯、难治,一放假就野了,假期里头一玩,再回到学校又不想用功,光想着玩,习气所染、毛病所致啊,没办法,所以就要脱离这个境。

  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在咱们这个道场,为什么要求大家这么多功课?布置念诵,平时还给大家这么多书参考学习,背、写等等,都是为了不叫贪嗔痴烦恼,乃至懈怠的习气毛病侵入你的身心脑髓里,障碍自己的道心,所以才会叫你精进,叫你起来就修,修完就困,困完就睡,睡完就饿,饿完就想吃,就是一天到晚没有时间打妄想,更没有时间斗烦恼、斗气。象能海上师讲的:“修行的时间多了,造业的时间就少了;修行的时间少了,造业的时间就多了。”学生放假回来后学习就落后,为什么呢?因为玩疯了、心散了、跑野了,很难再往回纠了。这是不利于修心的,这个比喻就象我们修行的人在闭关时,座与座之间我们并不松懈,(大家没闭过关,对这个不太了解。在闭关时,每一个法和每一个法之间,间隔时间不是很紧、不是很松,掌握的尺度很好。)要注意自己不用功时,应该多供蔓茶培福或者持咒,或者阅读相关的经论等等,不能法修完了就躺那睡大觉。除此之外在《菩提道次第》闭关的时候,座上时只作主题修持,平时的日常课诵不可在主题中修。主题是主题,平常课诵是平常课诵,不能夹杂在一块修,而且必须另外在别的有空时去修,这才是真正如法的。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我们应该避免过饱或者不足,(《广论》上讲,饮食瑜伽和悎寤瑜伽,一个是吃饭、一个是睡觉,尺度要掌握好)过饱了撑得慌,往那儿一坐不舒服。不足饿得慌,那也坐不下去。太饱容易令人瞌睡,太饿就使自己支持不了修行。一般来说,吃的食量应该是自己饭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就足够了,或者吃的食量大概能令自己到下一顿饭时不感到肚子饿。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把食物看成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不要贪图口味啊,酸啊、甜啊、咸啊、淡啊,不要去追求这些,只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不要讲色味,不要对它生出执着、贪恋。吃的嘴馋了,就吃了这顿想下顿,那就沾染了对食物的执着、贪爱了。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在吃饭、喝水、受用任何食物之前,都应该在自己的心念中先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以后,我们不论僧俗,都可以诵出家人每天诵的偈文。短偈子就是:“于食应存药物想,无有食欲及嗔恚,非为饱壮及高慢,仅为存身受此食。”就是我们常讲的食存五观: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应该把食物观作药物,不要有食欲、贪或是嗔恚心,好的就贪坏的不愿意吃--嗔恚心,非为饱壮及高慢,仅是为了存活生命,修行办道,受用这个食物。所以我们常说:“所做皆办,具诸佛法,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应该把饮食作为修行的助缘,不能把它作为一生中贪恋的东西。

  在西藏的三大寺中,许多努力的学生每天仅仅睡两小时左右。你们没见过清定上师,我给他作弟子、作侍者时,他八九十岁了,一天也就睡两个多小时,日常功课照样参加上殿,每天一点半一打板就起来了,第一个就到殿上坐那儿,常年没有间断过。插着氧气管,抬着也照样上殿,真叫我们看了惭愧的很。我们一天不知道睡多少觉,睡到大天亮还不想起,懒惰的不得了。上师那么大年纪了,每天还要应付外面那么多的事情:加持、摩顶、传法、灌顶等等,还要自己看书,还要修习,还要写东西,比我们的精力用得多多了,我们想想惭愧不惭愧啊。在西藏的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那里面的出家师父每天都是仅仅睡两个多小时左右。

  在闭关时我们应该努力地修持,不应该过度地睡眠。闭关时睡的时间更少。有的人说了,闭关多舒服,除了修就是吃,除了吃就是睡,以为那里头是养身体,那你就错了。到那里头更要努力地修持,就是把一切事务都抛开了,专心用功办道,不是到里面过量睡觉去的。天天有人送着饭,经念着、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想睡就睡,不是那样的,那你闭什么关?你不如在外面呆着,还要吃好的。没有听有些老上师讲,想享受去,那就别闭关。那里头不是叫你去享受的,闭关要努力地修持,不应该过度地睡眠,仅作充足休息就够了,能够自己不倒,身体能支撑得住就行了。闭关时要求早睡早起,早上凌晨天不亮就起来了,晚上十点多就睡了。除了饮食瑜伽以外,还有悎寤瑜伽,就是睡觉,睡觉时要注意,尝试以无畏狮子卧的姿势来入睡,象释迦牟尼佛涅槃一样入睡,身体右侧卧,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上左侧,右手托着头,这种睡的姿势能令人少梦、警觉(睡的不死,一点动静都能听见),以及不受魔害。在临睡时应该随力地想日间所参禅的内容来作串习,如果以这种心念入睡,那睡眠也变成了修持,这种休息别看你躺在那儿呢,你在思惟法义也等于在修持。常讲你发起菩提心了,你躺那里思惟菩提心的利益,你不修功德都“噌噌噌”地增长。在别的时候修行者应该小心防护自己的心,尽力地不令贪嗔等等的念头生起。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观察判断,这是真正的修行。

  上面说完了座间的行持,忌讳的东西,注意的事项,主要是对闭关人的要求,对日修《菩提道次第》的人也适用。

  我们往下就给大家说一下破除参禅方面的常见误解。有些人以为修专注的止才算修行,而不把观察修看作为真的修行;有些人以为只需要修观,也有的人以为某一些人适合修止,另一些人适合修观;也有人认为一切的分别皆为执着、妄想,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以无分别的心来修,这样才是真修。对以上这些误解我们必须参考佛所说的经典、印度所有的大德祖师的论著来辅助自己的逻辑来分析,而明查了解他们的误区在哪。不要认为某些人应该修止,某些人应该修观,甚至什么都不要分别就是修,一切分别都是执着、妄想,那就坏了。

  佛所教的方法、法要中,大部分必须主要依观察法而修,只有少部分主张必须专注止而修。

  在《菩提道次第》课题的每一章、每一品、每一节的课题中。比如,敬师、依止善知识、人身难得、六道皆苦、念死无常等等这些题目,主要必须用观察法而生出觉受。我们先听和读有关教法,生起大概上简单的认识,这就是由闻而生的智慧,然后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要思惟:所得出的认识从哪来?乃是由思所生的智慧,最后我们用观察来专注两个法交替得到修所成慧,这就是闻思修。如果没有闻和思所成的慧,必定不会得到修所成慧,所以闻与思都是修行的一部分。如果不利用观察修的方法,令你自己的心改变,那么如何能生起恭敬师长、依止善知识、厌离轮回的心呢?修行人必须恒常地串习、观察来修,这样才能够得到这些觉受。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不论任何人都应该修观察和专注止这两者,缺了专注这个止,最后必不能通达教法;缺了观察修,就不会令自己的心有所觉受,所以止观是互不缺少的,不能离开的。止观很深,后面要讲的,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因为修行当中要应用。

  以下讲授的教法就是:在依止上师以后修持的次第,就是如何引导学徒的次第,下面就进入引导方面。但我们不往下讲了,我们回顾前面讲的,来看一下思考题。思考题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它就可以了解我们讲的中心内容,所以每一次课结束后,大家回去都要看一下、思考一下思考题。菩提道次第学懂了没有,就要通过思考题来印证。先看一下原文:

  丙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二 丁一 正明修法分二戊一 正修时应如何分三

  己一 加行

  己二 正行

  己三 完结

  戊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

  丁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

  下面讲:丁一 正明修法

  己一 加行有六:1、庄严安布身语所意;2、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3、身具八法修皈依发心;4、观想资粮田;5、修习七支供积集资粮、净治罪障;6、三事求加。

  原文: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讲解:庄严安布身语意像:身--佛像,放在中间;语--经典,放在佛像右边;意---以铃杵或塔作为表示,放在佛像的左边。由无谄诳求诸供具:什么叫无谄供啊?在《略论释》119页说:谓无谄供(1)非由欺骗谄诳而来。(2)非由邪命而来。邪命有五:在《菩提道次第科颂》也就是《戒定慧基本三学》27页里说有五种邪命:1、诈现异相:就是对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装出一副有修行的样子,有特异功能等等,以求得名闻利养者。2、自说功德:自己说自己的功德,.以求名闻利养。3、占相吉凶:学占卜算卦或者说人的吉凶,为了求得名闻利养。4、高声现威:就是大言壮势,说出来的话以现威势以求利养。5、说所得利以动人:就是给别人说自己得到的东西:“某某人给我买什么东西了,供养我什么了”,煽动别人供养的心,别人供养我了,你也得供养我,诱惑别人。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得到利就对人称说,得到这个就对别人讲谁给我供养的,为了求名闻利养。要远离这五邪命而作供养,不远离这五邪命,你供养的话就有过失,不清净的供养如何供佛呢?

  原文: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讲解: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这就是从《声闻地》中所说的,睡眠要净治自己的心,需要经行,不要贪睡,除了这个修习时间之外,应该在贪欲等上面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小座就是两个腿小座盘于上头。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在安乐的坐垫上端坐好以后,结跏趺坐,或者或半跏趺坐,随着自己的威仪,不能双盘也可以单盘。端正其身,随宜威仪就是讲的毗卢佛的七法,前面讲过,加数息。温萨巴云: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详见《掌中解脱》176页)八法:一、足结跏趺坐,二、颈椎端直,三、头微俯,四、肩平,五、眼视鼻端(眼看着鼻子,眼观鼻,鼻观心嘛。眼稍微闭上,顺着鼻端往下看,离身尺许)。六、口齿任其自然,舌抵上颚。七、两手结定印,加调息为八法。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坐好了后就皈依发心了,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原文: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讲解:前:谓面前。《上师供讲记》14--17页都讲了,前面都讲了,就不多说了。于座上现出一个“阿”字月轮,放光加持情器世间,化成了本师,与佛无异(三昧耶身成就)。观内心慧身成就,一、观释迦为智慧勇心,则以毗卢为第三层静虑勇心。二、观毗卢为第二层,则以阿閦毗佛和金刚杵为第三层。右边:弥勒、无著、天亲等广行派传承诸师。

  左边:文殊、龙树、月称等深观派传承诸师。这是讲的皈依境,我们简单地说一下。顶上有历代传承诸师,直至释迦牟尼本师。

  本尊:正中间是大威德金刚和他的眷属。

  右边:胜乐金刚六十五尊和他的眷属。

  左边:是密集金刚三十余尊和他的眷属。

  更右:就是时轮金刚和他的眷属。

  更左:是欢喜金刚和他的眷属。这都属于无上部的本尊。

  次行部,次理部,次事部,次第围绕。

  又次为三十五佛及菩萨、缘觉、声闻等。

  次为空行、护法等等。十一层资粮田就这么下来的。

  皈依发心以后,对于虚空前明现观想,前面讲过了,广大行派的、深见派的传承诸师,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资粮田围绕。

  原文: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惟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讲解:在自相续中,自己如果没有能够生道的顺缘,就需要积集资粮,为了除违缘就要净除罪障这两个助缘。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七支――菩贤菩萨的七支,来对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集净--积集资粮净除罪障。把这个作为前因来修,我们应该以发心、动念来用、来学、来修,修习这个法要,在修行中远离习气毛病。

  思考题:

  86、加行法有六,何等为六? 一、净地设像;二、庄严供具;三、入座皈依;四、观想圣像;五、积集资粮忏悔罪障;六、三事求加。

  87、何谓身语意相? 身就是佛像,语就是经典,意就是铃杵或塔或者唐卡或者托巴作为代表。

  88、何谓无谄? 设像时如何净地?就是要打扫干净:上水、摆供、清洗打扫,每天再干净都要打扫。对治习气毛病和培植福德资粮、忏悔罪障。打扫干净后就设像,设像以后要摆好供品,入座皈依。供品要求来源清净,心要清净。何谓无谄?有两种,物无谄诳,动机无谄诳。物品谄诳是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供品。对出家人来说,是指以五种邪命的方法取得的供品;对在家人来说,是指以经营屠宰业、杀生或者短斤缺两等等。极为恶劣的手段获得的物品,这就是不清净的供品,供养都有过失。动机谄诳是指在供养时掺杂有不良的动机。比如说,为了求名闻利养、为了讲排场等等,供佛的目的是为了保佑我发财、保佑这保佑那,跟老佛爷要一大堆东西,这就是发心不正。供养的时候应该无所求,不能跟老佛爷谈价钱、谈条件。我供养你你就得保佑我,我供养你一百你叫我挣一千,这是谈价钱了,供养的心就不清净了。

  89、声闻地中所说略说其要(广论)P41从昏睡盖障净心时依据?何谓毗卢七法?八法?

  原文: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 重要的是对治昏沉、掉举盖障,净治心时依毗卢佛的七支坐法。毗卢佛的七法就是双脚结跏趺坐,或者半跏趺坐,双盘、或者单盘或者度母那样坐但是观想自己结的双盘,不能双盘也要意念想着在双盘,两手结定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大拇指相碰放在肚脐间,腰应挺直,各脊椎骨应当如铜钱上下重叠一般地保持垂直,牙齿和嘴唇不要故意闭拢或张开,应保持自然:舌尖抵住上颚,这样做就不会有口干的毛病,也可以防止在入定时滴口水等,有这些要点在里面:头应向前倾,下巴内收,略抵喉结;[眼观鼻端]一语,实际上是指能够见到鼻的两侧即可,这是有利于断除沉没与掉举的关要。有人修定时闭目而住:往那一坐,眼睛一闭就修定了,修着修着就入定了,入哪了?入到梦乡去了,那是真入定了,怎么叫都不吭,打开呼噜了,那真是入大定了,楞严三眛定,出不来了。所以我们不应该闭目修定,这样做是不对的。其他宗派的人说,上根者应眼睛观虚空作“法身观”等,但在本派中不这样做;二肩当保持平衡,不可一高一低,这就是“毗卢七法”,或者八法,八法就是在这之上加数息观,为八法。如迦瓦温萨巴所说: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

  90、何谓资粮田 积集资粮的田地,就称为资粮田。《掌中解脱》215页详解,这是重要的地方。

  以上是思考题,接着我们往下看:

  原文: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教!”讲解:礼敬支就是对治我慢的,消除身语意之罪,是净治罪障部分。帕绷喀大师云:“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非随他转,就是自觉去做。不是看到别人去拜我就去拜,别人不拜我也不磕。见到师父就恭敬礼拜,见到任何师父都拜,不管脏不脏,拜就行了。礼一佛都能得福德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功德无量。更何况观身出无量身、舌出无量舌,都去礼拜,都去赞叹诸佛啊。

  原文: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讲解:自己身语意三门,在别礼中身礼敬时,“普贤行愿”这一颂,就是以一方来摄尽一切诸佛,以这个意攀缘,就象真实的佛境现前一样,佛刹无量无边,自己的身也无量无边,极微尘数而礼敬。对于所有的境,所有的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这个净信力,发起礼敬。一个身顶礼福德就很大了,何况以无量的身去礼拜,其福尤大。方时,方指空间,时指时间。以时间空间所摄一切诸佛,去礼敬。

  原文: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讲解:这个地方要发心了:在一个微尘上,有一切诸佛安住在菩萨围绕会中,应该发起胜解心,随念诸佛所有功德,忆念他的功德。

  原文: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讲解:赞叹诸佛菩萨的词句就象海一样深不可测、广无边无际,说不完、赞叹不完。拿天比作纸,海比作墨,舌头比作笔,写吧、说吧、赞吧,无量无边。

  以上是礼敬支,接下来看思考题。

  91、普贤七支如何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原文: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惟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讲解: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中,如果没有生起修道的顺缘,修不起来,就象有人讲,磕磕大头磕不起来了,修着修着法间断了,信心上不来了,修道的顺缘不具备。为什么?福报不够。这个时候就应该积集资粮,为了除违缘,就要净除罪障,这两个助缘。所缘行相之正因(观)。不做这积集资粮、净除罪障,你观想也观想不起来,更不要谈修了。所以我们应该修习普贤菩萨的七支供来调治自己的身心。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净障除罪和积集资粮的诸扼要处。积集资粮、忏除罪障的中心就在这。所以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只要自己在修法上顺缘没有,身心经常出毛病,经常开小差,经常出障碍、违缘,就要多多地培福,积集资粮、净除罪障,这样来帮助自己修习善法。

  92、礼敬支分几? 分二:三门总礼和三门别礼 总礼--身心清净如法修持,非是一个世界,非是一个佛,观想十方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礼敬。 别礼--自己的身化现无量的身去赞叹、供养、礼拜、随喜等等。

  每一支都关联的,不是礼敬就光礼敬,礼敬中也含着随喜、赞叹、供养、忏悔等等,每一支都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就讲供养了,供养支是对治悭吝心的,就是悭贪、吝啬、不舍等习气,由供养所得的报身,就是受用果,这属于积集资粮部分。

  原文: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 讲解:或实或假:真实的花或仿造的假花

  原文:涂香者,谓妙香泥。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惟一种所烧然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讲解:上面是两颂中供养的物品。

  以氛馥香:就是放香气 所熏水:跟香掺合在一起的水撒:洒佛的意思。以拂尘散洒香供养烧:供佛的意思。

  画坛场:造成坛场。汉传很少见,一般按藏传,参加法会我们会看到画坛场供养。支配颜色:更加彩画。庄严漂亮。

  以上是供养的内容。

  原文: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讲解:无上供,乃是诸佛菩萨等神力所变出来的微妙供具。比如说:如意宝树、八功德水、甘露等。凡夫也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养;二、受持正法供养;三、闻法修行供养;四、以善根变作供养。等起:清净心。礼敬供养的清净心境界:观想的境界

  思考题:93、供养支分几? 分二: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有上供养,就是世间有的东西来供养,来发心、表法义。

  无上供养,就是诸菩萨等微妙功德神力所变微妙供具,包括凡夫的四种。

  往下就是忏悔支了。忏悔支是对治贪嗔痴的,忏悔支的果是成佛以后离二障的法身(二障:所知障、烦恼障),这属于净治罪障部分。

  原文: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讲解:三毒:贪嗔痴三毒。

  悔先防后:忏悔以前的过失,防护以后不再造。

  诸未来者,堵其相续:未来没有做的要堵截,不要让他再相续增长

  前面是供养和忏悔,供养无非就是修福德,积聚资粮;忏悔无非就是净除罪障。供养分几呢?分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

  94、凡夫有否无上供?《掌中解脱》P242即《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受持正法”和“发最上菩提心”二种,加上《大悲白莲花经》中所说的“一心专修所闻法义”共为三种,根据上师教授还可补充一种,“善根转变为供品而奉献之”。 我们可以奉献这四种无上供养。

  凡夫的四种供养是什么呢?一、以菩提心供养;二、受持正法供养;三、闻法修行供养;四、以善根变作供养。《掌中解脱》P242即《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受持正法”和“发最上菩提心” 二种,加上《大悲白莲经》中所说的“一心专修所闻法义”共为三种,根据上师教授还可补充一种,“善根转变为供品而奉献之”。 我们可以奉献这四种无上供养。

  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前面我们都说了,有上供养,我们都知道是以世间的种种供具,自己未受用之前供佛,来积聚资粮,以无上供来做供养也是积聚资粮。

  往下就到随喜支了,时间也到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向(略)

  界恒恭敬整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