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1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补充一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思考题。因为在我们给大家公布的思考题里缺少了一道题,所以数字就大大的变化了,从这里错了,后面都错了,从初一错到十五。内容不变,但是题目少了一道,也就是在道前基础部分,讲述了造者殊胜,阿底峡尊者的功德事业少了一个,有的人听的时候,可能听差了,把他们整理到一起了。第十题是:试述阿底峡尊者的教功德殊胜,不是试述阿底峡尊者的教证功德殊胜,第十一题是何谓教证二法,然后第十二题是试述阿底峡尊者的证功德殊胜,再往后才是在印度所作的事业和西藏所作的事业,往下这样排下去,差了这么一道题,在这里给大家陈白发露忏悔。通过这次讲,核对题后我才发现打的有问题,所以今天在讲之前我们把它加进去,使其圆满,否则这部《广论》讲的就不圆满了。
12:试述阿底峡尊者的证功德殊胜
原文: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如理修行获证功德的事理,菩提道次第这个教法,是含摄了一切教法的圣教,三藏宝都摄在一起了,三藏宝,就是三藏就是宝)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三学:戒定慧)。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至言:经,释:论)。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也就是证功德方便要有,成就戒学、定学、慧学。还要成就教证功德,教功德,就是从三藏方面来讲的。获得教功德事理,就是知识渊博、如教修行,世间的学问广学多闻,事理明了。证功德在知见、戒定慧修学方面,非常圆满、殊胜。
总之阿底峡尊者不论是世间的学问,还是佛法里面的修证,如理修行的功德都非常圆满,这就是我们补充的一道题。
前面我们已经为大家作了七支的总结和思考题,我们之所以让大家明白这些道理,就是为了破除大家学法当中的种种过失,消除种种业障,叫大家从法当中明了。今天我们还是接着往下总结,前面我们已经把忏悔支给大家总结完了,今天总结的就是随喜支:
积聚资粮、忏悔罪障,要依资粮田、普贤七支作为宗旨来修学,忏悔就是为了消除业障,发大乘菩提心,追悔所作的种种业,也就是后悔过去所作的种种不善业,防止以后再造,所以忏悔属于净障的一支。
讲解:忏悔是对治我们贪嗔痴的,果是成佛以后离二障的法身(离所知障、烦恼障,我执、法执这二障的法身)。那么随喜这一支,是对治嫉他烦恼炽盛,随喜就是对治嫉妒心,嫉妒他人生烦恼的心,获得喜悦不厌足的果相,也属于积集资粮。于自己所作的善修随喜者,也是增长自己所作的善业功德;于他人所作的善业功德能生随喜,不用付出就可以得到功德,不劳而获的东西没有,但是随喜就可以。见他人做善,不生烦恼、嫉妒,见他人吃的、穿的等等世间五欲之乐比自己好不要嫉妒,见他人在修行上比自己进步、比自己学得多,比自己在僧团当中受宠、受赞叹,包括一些居士到道场受师父的器重。对这些不应该生嫉妒心,应该随喜,生惭愧心。虽然你没被器重,但是你随喜被器重人的功德、修行、事业,你一样得到了修行的功德。
原文: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五补特伽罗:1、如来;2、菩萨;3、独觉;4、有学声闻;5、无学声闻。或者合有学、无学声闻为一个,加上一切众生为五。对于上至圣人,下至凡夫,不管是究竟解脱道果位的圣者还是小乘道的圣者,对于他们所有的善利(善根功德利益 )都要修随喜赞叹的心,犹如贫者获得宝藏一样。
97.随喜支五补特伽罗指谁?
五补特伽罗:1、如来;2、菩萨;3、独觉;4、有学声闻;5、无学声闻。或者合有学、无学声闻为一个,加上一切众生为五。
随喜后就是劝请转法 轮支
原文:劝请转法 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著无障碍智,未经久时,变尔许身,劝请说法,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讲解:请转法 轮支,就是对治谤法的业力,并可以感得清净妙梵音声果相。也就是观音普门品里讲的:“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这种声音世间是没有的,这支也是属于积集资粮。
未经久时:成佛未经久时
变尔许身:我即变尔许身
在修行中,无论网络还是现实生活当中,只要有说法的道场都要护持,只要是正法。只要是善知识都要亲近,都要随喜听闻,都要护持。要学什么?要学法,要求什么?要求法。法不请不说,不请而说就有过失,除非你是密器根基很利的人,不请也可以说,但是又说回来了,根基利的人自然就会请法,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有些居士来到寺院,就是谈家常、唠嗑,浪费暇满人身,谈一些与修道没有关系的事情造口业,惹是非。我们居士来到寺院、道场,就是要亲近三宝、请转法 轮,求师父为我们开示妙法,为我们破迷解误,使我们对三宝生信心,把疑惑断除,用功修习。有些人来寺院是为了上殿念经,念经在哪里都能念。我们来寺院不仅是为了上殿而来,如果那样就失去了你去寺院的意义。你去寺院一是培福报,就是亲近僧团护持道场多培福报,多在三宝地做事情,如大寮、殿堂等,多培福;第二就是多请法。因为在家人工作、家庭、孩子、父母、丈夫、妻子等等事务非常繁忙,来一次寺院不容易,不要只为上殿跑一趟寺院,而是为了请转法 轮。你请法,师父为你说,这样就可以对治我们过去生中与法种的相违因、谤法的业;或者对治我们过去对这个法不能生信心、起过诽谤、邪见等业力。再有,作为出家人转法 轮非常重要,我们除了在上面听师父讲经,下了课以后要复讲,就像每天我们在讲之前网上的同修总结一样,我们要互相讲,要练习。因为我们学了这些东西,将来都要转法 轮,都要度众生去说法,不是听完就拉倒了。过去在五台山,我们学习的时候,都是这样复讲,师父在上面讲完后,下来大家你给我讲我给你讲,这样你对道理才能吃透,说给众生讲,实际是在给自己讲,让自己温习,使更明白、更熟悉,自己在串习当中,不能养成金口难开一字不说,如果将来众生请法,你往那里一坐什么也不说,那你转什么法 轮呢?不是达摩祖师传慧可什么也不用说,往那里一坐就把法传了。我们现在面对的机,都是凡夫,习性毛病刚强,末法时期的众生,如《地藏经》中说的“刚强难调难度”,你必须要学会转法 轮。有些人说:“我不好意思说。”有什么不好意思呢?出家人应该有这个责任,担如来家业弘扬正法,住持圣教。在家人也一样,因为无论在家人、出家人都有使如来圣教正法久住的责任。但是,无论在家人或出家人为人讲法要注意一点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乱讲,你讲错了就断人家慧命,一句法讲错了,就象公案里面讲的堕五百世狐狸身,讲对了利益众生修行解脱,所以在我们修行当中不讲不行,讲错了还不行。不讲有过失,菩萨戒中讲到“如理求法不施法”有过失。但是讲错了还有过失,因为你把意思错解了,把众生引邪了,使他们误入歧途就坏了。讲法要善巧、要应机,看求法的人什么水平,此人七八十岁了,你给他讲五部大论,你给他讲大道理,他听着听着睡着了,所以你要应机,你要用公案、故事引导他,使他明白一些道理和法义;这个人是大学生,很有水平,很有知识,很有文化,你给他讲故事,他听不进去,你就要给他讲有理论的东西,所以法要应机,转法 轮要善巧,还要有次第去宣说。我们可以学着按照广论的步骤和次第去宣说法要,使他应机得度,显发法的微妙、功德和不可思议的加持。作为我们来说就要学会这一点,这一点做不到枉为佛子。所以我希望网络也好,在座的出家师父们,在家居士们你们都能讲,人人作狮子吼,人人作法王,人人登宝座宣说法要,我等着看你们这一天,三遍的《广论》以及实修班的开学,就是要把大家培养成法子,也就是法王之子。我们讲佛子就是荷担如来家业,使教法长久住世、恒常不变。象能海上师讲的愿回正法五百年,我们发愿正法一万年,要心量广大。大家一定要学要听要用,如果你也不学了,我也不听了,他也不问了,大家也不讲了,法也灭度了。只要有人学、有人讲、有人修、有人弘扬,正法灭不了。除非是不学了,就以个人为主,把其他都推翻了。时间长了,几十年过后,没人听说过这个,也不敢起信,没人弘扬了,大家对他陌生了,起不了信心,所以需要大家努力弘扬,我在这里就补充这么点话。
接着我们往下讲:请住世支
请住世支,是对治违背师命的罪,以及扰乱师意罪也就是扰乱师父道心的罪,又为修长寿法的殊胜缘起,属于积集资粮支。
原文: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现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讲解:变无量身劝十方诸佛、大善知识、师长长久住世、恒转法 轮,住佛刹,到微尘数劫,刚才我们讲一万年,一万年都不够,微尘数劫,不入涅槃, 永远不入涅槃。小乘果是有余涅槃,大乘果是无余涅槃。佛就属于无余涅槃,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入涅槃”,为什么佛不入涅槃呢?佛的悲心所现,佛涅槃了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人都要生老病死。但是佛是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他的法身周遍法界,无时无刻不在,只要你的心,你的身语意与法相应,与佛相应,将来就能积集资粮,忏悔罪障。障除、慧生、果得,就能见到佛的法身,自己也能证得法身,所以我们要发心劝请住世。我们见一切的高僧大德、大善知识都要请他们住世,就当成问安一样,见面没有别的话,就是长久住世,人人都要发这个愿心。为什么大善知识要入涅槃呢?就是因为没有众生可度了,不是众生没有了,而是因为没有可度的人了,不可教化了,就像我们世间讲的“孺子不可教也”,“佛门广大,不度无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不是说他不住世,不度众生了,是因为没有众生可度了,不是佛不说法,是没有众生听法呀,他给谁说法呢?我们修行人不能拿佛法当休闲品,当一个消磨时间的东西,或者象小孩玩玩具一样,高兴的玩一阵,不高兴扔在那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
现在很多高僧大德都离我们而去,近代很多高僧法王晋美彭措、清定上师等等都走了,都是众生业力所致,既不劝请说法又不常转法 轮,住世还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见到大善知识都要劝请长久住世,这样使正法能久住,众生究竟和现前的利益都能得到,也是为自己消除违师命罪、乱师意罪包括修长寿法的殊胜缘起。
最后一支就是回向支:回向支是对治邪见的。什么叫邪见?就是拨无因果、拨无后有。果为得佛四身,每一支都有果。帕绑喀大师云:“七支对治三毒(贪嗔痴):「礼敬」对治我慢;「供养」对治悭吝;「忏悔」对治三毒;「随喜」对治嫉妒;「劝转法 轮」对治谤法;[请不入涅槃」对治轻毁上师,[回向」对治嗔恚。(《掌中解脱》275页)
原文: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我们要了知这七支,这七支有一个表格,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能提前把他打出来,有时间的时候把表格打在网上。
三事就是:1、积集资粮;2、忏悔罪障;3、增长无尽
七支: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 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对治的烦恼是:我慢、悭吝、三毒、嫉妒、谤法、轻毁上师、嗔恚。
[敬礼诸佛]对治我慢,能成就佛的顶髻;
[广修供养]对治悭吝、悭贪的心,能成就受用虚空藏;
[忏悔业障」对治三毒,能断尽二障;
[随喜功德」对治嫉妒,能成就见皆合意之身;
[劝转法 轮」对治谤法,能成就梵音之语;
[请佛住世」对治轻毁上师,能成就[寿持明]金刚身;
[普皆回向]对治嗔恚,能成就佛的总体功德。
最后一支回向非常重要,将发愿以及前面六支统统包含在里面,回小向大去做。这就是整个七支所有的内容,接下来谈思考题:
98.普贤七支个别对治何种惑业,感何等果?
1、[礼敬支]对治我慢;消除身语意的罪障,感得修行者能成就佛的顶髻;
2、[供养支]对治悭贪、悭吝的心;能成就受用虚空藏;
3、[忏悔支]对治贪嗔痴三毒;成就成佛后离二障的法身;
4、[随喜支]对治嫉妒有情众生的心,获得喜悦不厌足果相,就是能成就见皆合意之身;
5、[劝转法 轮支]对治谤法的业力并感得清净的妙梵音声果相以及得到法螺语的功德,就是成就梵音之语。
6、[请住世支]对治违师命罪和乱师意罪,如不善依止,令师不安等等,又为修长寿法的殊胜缘起,得佛位不死宝寿(宝持果相);
7、[回向支]对治邪见、嗔恚。所得之果为佛之四身(法身、报身、化身、应化身)。
这就是整个七支的内容,在七支里面包含了积聚资粮、忏悔罪障、增长无尽这三事。
接着往下后面就到了三事求加了:
原文: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维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曼陀罗:或者叫做曼遮罗,藏语为金科,意思是清净坛场。诸佛的净土。曼遮盘最上等为金的,中等的是银的,下等的是铜的,再下等的就是土木的都可以。上等的用宝物(水晶等)来堆,中等的用杂粮(五谷杂粮)来堆。最下等的用小石来堆,供曼陀罗是积聚资粮。
多返祈祷:反复祈祷。
维愿加持:就是三事求加。一、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二、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三、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这就是三事。内外一切障缘:外障难分四:(一)与人作贱卒走仆;(二)被恶友诱惑;(三)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谓非正净意乐);(四)兵灾、王难(尚不止此,仅举其著者。)。内障难有三:(一)病灾。(二)魔难。(三)乏食(缺乏衣食)。此外尚有密难,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时,则怠惰贪瞋等过患丛起,(修行人不修没事,一修昏沉掉举、懒惰懈怠一切的习气毛病,贪嗔痴的过患都起来了),是为密障难。(也就是藏起来的障难,不修行不出来,一修行就爆发出来。)(略论释169页)
这是三事求加一段的内容,下面我们看思考题:
99.普贤七支总之可摄入何等三事之中?如何摄?
原文: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这七支之中:礼敬支、供养支、请转法 轮支、请住世支、随喜支这五支,是属于顺缘,是积集资粮的,忏悔支是去除违缘、净治罪障的。随喜支中一部分,对于自己所造善修随喜,也是增长自己所作善。其中回向支,是把所积集资粮,净治罪障长养的诸善,虽然善根比较少,但是可以使它增长广大。又使过去所造的现已经感果快要尽的这个善,继续不断的增长无尽。本来福报受用尽了,你一修回向,一点善就变大了,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100、供曼陀罗三事求加,何等三事?
三事求加:1、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颠倒心相违法愿速灭除。2、自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止,一切善法愿速升起通达。3、请求摧毁内外一切障难。
101、述曼荼罗之重要性?
供养曼荼罗能容易地圆满资粮,也不会犯谄诳等邪命的过失,没有比这个更为殊胜的积集福德的方法了,是最好的供养,无上供也可以说是曼荼罗。
大家供养曼荼罗供养师父讲经,师父供养曼荼罗供养上师、三宝、本尊加持讲好。回向时大家供养曼荼罗,感谢师父讲经,师父辛苦了。师父供养曼荼罗,愿上师三宝加持正法久住,一切众生受用吉祥,加持灾障消除,福慧增长。
有的人说:求法、学法就要用钱来供养,那就成了买卖了,法不能用来买卖,最好的供养就是曼茶。自己的身语意、清净心、如法修行,将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物,将整个宇宙、将自己的身语意都贡献上师,积聚资粮从而使自己圆满。不会犯谄诳、邪命(来源不清净),发心不清净等等过失。
102、三事求加中,内外一切障指什么?
内障难有三:(一)病灾,(二)魔难,(三)乏食。
外障难分四:(一)与人作贱卒走仆。(二)被恶友诱惑。(三)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谓非正净意乐)。(四)兵灾、王难。(尚不止此,仅举其著者。) 此外尚有密难,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时,则怠惰贪瞋等过患丛起,是为密障难。
正行分二 总共修法 此处修法 今初
原文: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讲解:所言修者:修,在《俱舍论》中:“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俱舍论颂疏》卷十八:“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沈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自己的修行在善所缘上,令心安住;
将护:调护,就是调养护理;
自为心所自在:心就是意识,不是我们这个肉团心;
即使修者:《略论》上讲作:“随意修者”;
令成恶习:令成任意的恶习。心猿意马的意识,你若调治不了它,就成了恶习了,什么意念、恶念都能起,而自己管不住;
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把不住身语意的话,一辈子所修的善行,也成了过失了;
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定,决定,不轻易地增减改变;
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略论》上作:“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就是以正念专注一缘,猛力坚固而修,忆念即正念。正知:观察、监视,防治沉掉。
下面我们看思考题:
103、何谓修?
所言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行相。
所说的修,就是不断地不断地对所缘的行相,把心安住在那上面,并保护修习这个所缘的行相。
104、云何於所修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
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这个修,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心识,听自己的,能够做自己所希望做的,也就是能够自己作主,安住善所缘。此后如果你随便了,无论遇到什么就修什么,即使修了,但是对于所希望的按次第修行的内容不了解,结果修习了一阵子,那个善所缘境一定生不起来。反过来说,对于所希望安住的善所缘境,成为大障碍。如果从一开始养成这种恶习,那么终生的善行都将成为过失。所以对于所修的诸所缘境,数量次第,事先要有一个圆满的认识。
庚二 此处修法
原文: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己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讲解: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胜利就是速成佛道,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殊胜利益,不依止的过患
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应该恒常修习。观功德生信。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己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观恩生敬。
于自己作当作诸恩:就是忆念师父对自己已经做过、当做的诸多恩德
诚敬――至诚恭敬
105、云何於善知识修信,修敬?
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己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先要修依止善知识的胜利和不依止的过患,然后多起防护心,决不放纵令自己有寻找师长过失的心。尽我自己所知师父的戒定慧等等功德,数数思惟,乃至净信-至诚的恭敬心未生起以前,恒常修习。然后又要念师父对自己已经做、当做的种种利益的恩德,如前面所引的经典说的,乃至心中恭敬未生起之前来修习。
已三 完结
原文: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昏沉等亦当消灭。
讲解:加行就是准备工作,完结就是结行、回向。
普贤行愿:经名《普贤行愿品》
七十愿:《七十祈愿经》
毕竟:究竟。诸可愿处:所希望的愿处。
将自己所积集的众多福德资粮善根,以猛利的欲乐心,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掉:贪相应的,沉:痴相应的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初修的人,时间如果长了,容易随掉沉自在而转
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坐时间长了,就生了厌烦心,见了法座,就发呕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稳固了,有了一定的功夫了,慢慢延长时间
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修加行的过失是什么呢?一个是太急,初发心太猛,四个一块修,结果一个也修不成。一个是太缓,太慢,一个一个地修,天天不断就行,不管什么时候能修完,老牛拉车,无常到了,法还没修完呢。不管是念佛、参禅、打座还是念经,太急太缓都是过失,都要远离。
完结轨理里面的思考题:
106、初修每次时间不须太长,何故?
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在刚开始修的时候,如果时间太长,容易随着昏沉掉举而转,一旦养成了习惯,很难改,所以初修的时候,应该时间短,次数增多。
戊二、未修中间如何行
107、未修中间应如何行?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鲜。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念知:正念正知
未修中间应如何行,总之有读诵、礼拜、绕佛等等好多都可以做,也可以未修中间,阅读说明你修的这个方法的经论,不断地思惟,用各式各样的方法修习积集资粮、生起功德的顺缘,以及净治罪障、祛除违缘,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根本,就是努力护持我们所受的戒,不令犯。
108、何谓三合而引导者?
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三合而引导者:就是以三合引导修行人学修
所以也有人把这个所缘的行相用来净修他的心,并从守持戒律开始,积集资粮,把这三样集合起来,名为三合引导。
己二 学习四种资粮
原文: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讲解:四种资粮:1、密护根门,2、正知而行,3、饮食知量,4、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庚一 密护根门
原文:初中有五:一、以何防护者,谓遍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讲解:初中有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此略义者,谓若能防护,若所防护,若从防护,若如防护,若正防护,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根律仪。今于此中谁能防护,谓防守正念,及所修习常委正念,是能防护。何所防护,谓防护眼根,防护耳鼻舌身意根,是所防护。从何防护,谓从可爱不可爱色,广说乃至从其可爱不可爱法,而正防护。如何防护,谓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处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如是防护。何者正防护,谓由正念防护于意,行平等位,是名正防护”。
遍护正念:就是防守正念。《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
于正念起常委行:就是常委正念。《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无忘失念得任持力”。
常恒委重:常恒就是无间。委重:就是委细殷重、殷重真切。
而修习之:得任持力。
原文:二、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三、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从非可爱,六种境界。四、如何防护,其中有二。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解说:六根随着六尘而贪着、而跑,所以要把这个六根看住),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随好。
讲解:如何防护,其中有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著,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解说:好看的贪,不好看的烦恼)。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耳鼻舌身广说当知亦尔”。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不取行相,不取随好:《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复有余类执取其相执取随好。言取相者,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其相。取随好者,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然彼先时从他闻有如是如是眼所识色,即随所闻名句文身为其增上,为依为住,如是士夫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分别眼所识色,如是名为执取随好。(解说:总的说,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在修行过程中把握不住,随着外面的六尘去贪着,去找这些染污,自己的身心不能堪能修行,染污堕落的这个源去自己找。二听到别人说,比方说买东西,听到别人介绍说某某东西挺好啊,听了后就去找这个东西,看到这个东西就觉得真是好,就贪着了。)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解说:包括耳鼻舌身意都一样)
原文: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五、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解说:为什么要防护?众生的毛病如何来的?眼耳鼻舌身意,自己不知道善护,随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好穿的以及好的妄想,随着六尘造业,不守护好,不把持好不行。所以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要守护。为什么要防护它?因为我们不自觉,无量劫以来生死流转,习气非常严重,有些毛病不用人教自然就会。你叫他闭着眼,他非要睁开眼看看,什么东西响了?什么人来了?没有定力。眼耳鼻舌身随着外面境界所转,不能善护、善摄,所以就要从防护开始。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谓即由是二种相故。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如说眼根防护律仪,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
就是说,眼不到处乱看,就是为了怕眼所看到的染污东西,对我们的身心修行形成障碍,这也算是戒律的要求,属于护眼根律仪。
善舍:《杂集论》卷一:“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
《大乘五蕴论》说了:“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广五蕴论》说了:“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这就是舍。
109、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是何?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把持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正知而行,吃的要有规律,休息的要有规律。还应该学习四种资粮,这是引发定慧的正因。第一就是密护根门,第二正知而行,第三饮食知量,第四悎寤瑜伽,于眠息应该怎么样去做。
110、试以五义解释密护根门?
一、以何防护者,二、何所防护者,三、从何防护者,四、如何防护,其中有二(1、守护根者;2、即以六根而防护者)。五、防护为何者。总的来说,一就是用什么来防护六根?二、防护什么呢?三、从哪里防护?四、怎么防护呢?其中分两部分:1是守护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二即以六根而防护。五、为什么而防护,就是刚才讲的这段文,随着分别、执着、贪恋造业,染污境如何解脱?
111、何谓防守正念,常委正念?
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其中第一个,对于防六根的方法,要多修习,不让他忘失,这应该多参考《瑜伽师地论》二十三卷。在这里我们就不细讲了。第二,对于正确的念头,要不断地、殷重真切地修习。来防护正念,常委正念。
112、如何防护分二,试详述之
一、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
二、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
第一、守护好你的根,当你的根与所缘的境合的时候,六识生起来了,意识就会对可爱的、好的境生起贪,不可爱的、坏的境生起瞋。应当努力,不让这个根对境生起贪瞋相应的烦恼。
第二,就是以六根来防护。如果对于任何境界,由于看见等等能引生烦恼,所以对境,不能放纵自己的根而止息烦恼。
所以对于修行来说,不能放纵自己的六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要乱跑,乱跑,跑着跑着身心就受到染污,自己一修行、修定、一念经,这些杂染的东西都出来了,就不能更好地修行。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界恒恭敬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