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6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1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已经对正宗分道前基础的暇满、道次引导最后的这两项原文已经给大家讲完了,人身难得、道次引导道种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暇满难得有着重要的含义,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讲,如果你不认识到人身难得,则对三宝的信心,对修行的劲头就会逐渐退失不会再有。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一、龙树菩萨说:[执邪见及畜生道,生饿鬼及地狱中,无佛法及生边地,痴哑六根不具足或者生到长寿天,任生何种无暇修,离此无暇八种难,获得有暇之身已,为反生彼当励力。]反过来说远离八无暇得到八有暇了,具足了这个有暇的人身了应当励力修行。
二、暇满之十圆满:如《菩提道次第》中有颂说:[十圆自他各有五(十个圆满自己和他各有五种),自圆满五如颂云:人性、中生、诸根全(眼耳鼻舌身都不缺不是残疾),不堕边业(就是不造五逆十恶的罪)、胜处信(有三宝的地方,能生信心);他五:佛出、说正法,教住及于教随转,他所悲悯共为五。][他圆满前四种,皆指佛在世,现虽不值佛在,然亦相合相似于佛住世时间,因有代表佛之大德善知识住世,(我们现在虽然不是处在佛出世的年代,但是现在毕竟有善知识弘扬正法,能遇到代表佛说法的善知识住世),亦相当于佛住世;二,虽未闻佛及声闻亲口说法,然承继佛而说法之善知识常有。五、他所悲悯,指饮食衣服之具都不缺乏,受用身财等物还有未断,是与他有情之助缘有关。总之,他方圆满,我亦具有。佛虽涅槃,佛之代表大德上师与佛无异,就是与佛没有差别,上师即是佛,我亦具有。师之相传中无间断,较佛更加亲切的正法教授,我也能闻到,不但教法尚住世,且由宗喀大师将显密教法,总聚为心要,尚住世没有失传。而且此心要教法,我们可以追踪学习,而且饮食衣服之具不缺乏。不是遇到战争年代、灾荒年代没有办法修行,不应来之八无暇,彼未沾我(以此安立为八有暇),应来之十圆满我具足(以之安立为十圆满),自己得到这么珍贵的人身实在是不容易,实为贤善因缘,应该修学佛法。自身比如意宝更为殊胜,西藏人比喻把如意宝放在山顶上向他礼拜、祈祷,你要什么能得到什么。但是得到人身要比得如意宝更为珍贵,比它的价值更大,所以说自己具足如此众多条件:八有暇,十圆满,真是难得呀!得到了要具大义,具大义就是要有价值,不要一辈子稀里糊涂空过,自身具有这么暇满的条件,而自己尚不能修,此言如何安立,此语从何说起!故常于有大义之正法,应真实去修,如果只在吃喝玩乐上过生活,那么你出生在这个世间也可以说太低级了。应该得到人身后要具大义,听闻佛法,如法地修行,这才是最珍贵的,如果只为吃喝玩乐那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得到人身没有善用好,没有大义。只有能真实修习正法就可以离苦得乐,除正法以外没有其他的法。
三、依密经说:[已生极乐世界之菩萨,尚发愿生南瞻部洲娑婆世界呢。]同时应知诸天亦发愿速即得暇满人身。天人都发心要得人身呀,所以我们说人身难得呀,以此身不但可得到现世利乐,将来究竟利乐也可以得到,究竟的利乐就是解脱生死成佛,这些都靠人身,没有人身成就不了。释迦牟尼佛降生于人间,说法在人间,成佛在人间,离了人身成就不了。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机会,不要让他空过,人身是十分珍贵的,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把人身认为不值钱,如乞丐偶拾黄金,不知利用,一日失去就会非常懊悔!就像傻子一样,给他钱不知道花,饿了也不知道买东西吃,就如同得到人身不知道珍惜一样,这就非常的愚痴了。
所以在我们出的思考题里面给大家也提了:
168、暇满难得,云何可知?
彼何故如此难得耶,如《四百颂》云:“人中大多数,执持不善品(不善品:一个是邪见,一个是做恶业的比较多),以是诸异生,定多趣恶趣。”此谓人等多数造十恶业,以是而堕恶趣故。
复次,于菩萨前若起嗔恚,随其一一刹那,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而此身中现有从多生所积集之诸罪,既然尚未受果(我们不能说我们得到人身一点过失都没造过,我们的这个人身也许业报还没现前,果报还没找到自己),又未加以对治坏灭,(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赶快斩断这些恶因缘),必须多劫处于恶趣,此何待言。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从因门难得上来讲,也就是总的来说:要能得到乐趣也必须持戒、修福、修慧等做净善,持戒清净,持五戒、做十善业才那能得到具足暇满人身(远离八无暇得八有暇),因此我们得到人身了更应该持戒用功修行,则须净戒而为根本,布施六度万行为助伴,以无垢的愿力为结合,这些都是众多善根来源之处,脱离了它,我们就难以趣入解脱。今天我们得到的人身是何等的珍贵,应该珍惜。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从果门当中说难得:对于异类诸恶趣来观,你看人多还是空行多,还是畜生多?人类说起来有好多亿人,但是比起畜生来说哪个多?一个蚂蚁穴有多少蚂蚁?世上有多少昆虫?具足的人身又有多少,聋残喑哑又有多少?有的人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对佛法就是听不进去,他不能信受,这是非常可怜的人,是执持邪见的人。因此,不要说跟异类恶趣来观,就是跟我们同类的人来观,具足闲暇的人身是何等的殊胜宝贵呀!因为我们应该珍惜难得人身如法修行。法住世闻佛法而修行,不靠人身是解决不了的。
169、思维暇满难得,应发何欲乐?
思维暇满难得,我们应该发何等的意乐心使人身不空过,使它有意义呢?如原文:
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 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如博朵瓦说:“比如玛卡喀有一个房子,妆饰的非常华丽,但是被仇人所劫夺,经久失坏,有一个老者看到以后,心生痛惜,后来听到有人说这个地方失而复得了,但是自己已经老的走不动了,但是不惜旅步艰难,手拄拐杖,到那里以后看到非常以后非常欢喜的说:“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觉得自己不是在作梦吧”!如今我们得到这样暇满的人身,也应该像老者看到庄园一样欢喜修法, 要生起这种意乐不要让暇满人身空过。
170、思维暇满难得,应得何等心为具量
略论释原文:故真实心量生起,当如前说老人,见卡雅庄复得,惊疑是梦,喜不自禁。能如是即合生起之量。
如果你对人身的价值认识不到位的话,信心坚固不了,很难增上,更难如法修行。因此我们得到人身应该珍惜,如果我们不珍惜,脱离人身以后再想得到,就如我们常讲的,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说你想得就能得到的。
171、於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维何法?
须思四法。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惟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惟依赖于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须思四法。其中
1、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惟爱乐而不爱苦(要思维一切的有情都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然引乐除苦亦惟依赖于正法故(要想离苦得乐就要依赖正法修行,断恶趣善,积聚资粮,你才能得到乐,否则你光想得到乐能得到吗?得不到的,这个道理要明白。)。
2、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外在的因缘就是靠善知识),内缘暇满(内在的因缘就是靠暇满,你没有人身,或者不具足暇满,师父就是教你度你,你也没办法修行),悉具足故。(外在的条件已经具备,自身也具有暇满的人身,这两个条件都已经具备了,这样才能,如果你光有人身没有师父引导,你也成就不了,如果有师父引导你,你人身不具足,也没办法修行)。
3、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就是说这一辈子假如你不珍惜、不用功修行,或者拖拖拉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认为自己没有时间,工作很忙,不抽出时间用功办道,那么你还想下一辈子得到人身修行,那是非常难的。你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还等到退休以后再修行?要知道死期不定,你这一辈子得到人身不珍惜,不修行,你多生累世都得不到人身,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因此必须现世就要修,现世不修没有这种业因,以后多生累世当中,暇满的人身都得不到。)
4、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这就是说现在就要修,不要说我退了休或者没有事情做了再去修行,死还有岁数吗?没有岁数,什么时候死谁也没办法了知,所以应该马上就修,不要拖拖拉拉。我曾遇见有些居士,常说没时间修行,但是到了退休突然得病死掉了,这一辈子连皈依都没皈依,你说多可惜!这一辈子遇到三宝闻到佛法了,但是不能信受,推三推四懈怠拖拉下去,把宝贵的人身耽误掉了,真是可惜呀!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得到人身不是平白无故得到的,过去生中你不修善业、不持戒、不做好事、不发善心、不做善行、不做十善业,你今天根本得不到人身。)
四、阿阇黎胜勇所说:[宝洲空回二喻(你得到人身不修行就像入宝山空手而回一样):上师教授说,到宝洲喻得人身;贪恋风景而忘掉采宝,喻人贪名利,而忘了成就一切善因,空手而回,当负重债(去时资斧),喻空过人身,枉消过去所受用善因(就是说这辈子得到人身了,只会享受,不会珍惜,这样就浪费了过去生中所种善因而得到的人身,使人身失去了意义),返故穷乡(本来能够实现很大的愿望,得到很殊胜的成就可是仍然返回穷乡),喻仍堕三途;(得到人身是为了解脱轮回,可是你不珍惜去造业,又下到了三恶道了,又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受苦),忘取宝利,(忘了取宝的利益),喻忘取善因,则造恶因,自然堕三途了。(你造了恶因你想去善趣也去不了,人这一辈子无非两个地方可以去,一个就是善趣,一个就是恶趣,你不到善的地方,你就去恶的地方,万般皆不去惟有业随身),《入行论》说:此身此义利,故施以衣食等,不然枉费衣食了(这一生得到人身了,要懂得它的义利,要不然的话就辜负了施主给我们的衣食,对不起发心供养我们的施主,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决不能为了名闻利养而修行,应该为了希解脱、出生死,用功办道)。应思从最初入法门起,直至发大菩提心皆依此暇满身而修,过去成就大德如密勒日巴(密勒日巴解脱也是靠人身,象他造了大恶业的人身,这一辈子能一生取办,决定成就,即身成佛,我们要好好思维)法金刚(藏语却季多杰)、温萨巴、塔巴绛称等皆南瞻部人,具足六蕴之胎生类,与吾人无异,彼等皆已成就,我等如何不能成就。非自不能修,非修法错误,非无善知识错误,此谁之过?皆由自己未能发精进修学之心。(自己不想修没办法,自己不用功,就是佛菩萨天天保佑你,天天加持你,你自己懒惰懈怠不用功,你能成就吗 ?根本就成就不了),颇公说:“暇满人身,不惟有现时及究竟利乐”。(现在你要上班挣钱,你没有好的身体,好的人身,你也办不了,成佛解脱靠人身,我们先暂且不说,就是你现在要得到一切的受用,没有好的人身,暇满的人身也是获得不了的,包括往生天道,证得阿罗汉果,证得声闻缘觉果报,就是不成佛也要靠人身,现前生、决定胜都要靠人身),还有刹那成就,如天龙身不能依者,此身一刹那间可做到。(天龙的身比人的本事都大,但是他都不能修行得解脱,但是我们一刹那就能成就,靠的就是能够修行的人身)
五、上师摄要总说:此身能生起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等三律所有功德;(通过人身持戒就能得到持戒的功德),特别是于此五浊恶世,人寿暂短的一生中,此身即能作到成佛。(只要你用功办道没有不成就的)。由于自若能修,任何皆可修到。以此如是难得具大义的人身,我今仅一次获得,决定不令片刻空过,当勤取心要(菩提道次第即正法心要),应生起如是坚决心。我们想一想得到人身你不珍惜,空过就麻烦了,就像我们172题说的:
172、如是思维,有何利益?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懈怠。(一想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你还敢懈怠吗?你不敢懒惰,不敢推来推去,对治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掌中解脱中也说,可以把懈怠的心里去掉,不是说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对治毛病应该速修,这一生就要取办,就要解脱,要发这样的愿,如法具量的去修行)。
173、若不能如前思维者,应摄为几?
原文:若未能者,则可观察如何是暇满自性,及于现近与究竟门中,义利重大,并从因果门中,思惟难得,如何逗机,即于前所说中取而修之。
《掌中解脱》对这个也说的很清楚。
174、云何因果门中难得道理?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 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 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
其中因上说如何难得呀?就是说善趣得到人身需要持戒,特别是若获得暇满具足的人身,必须要持受净戒,严守得绝对清净这是根本,以布施持戒等等六度万行菩萨道施助伴,这是福慧资粮,还要有菩提愿等等众多的善根才能得到。 现在看来修习积聚这样因缘的人身,极为希少,得到人身基本上都是荒废了,这一辈子稀里糊涂在空过,真是可怜,以此类推,推举到善趣人身的果报,无论得到人身或者暇满的人身都是属于难得。
从果上来说,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如何难得?看看不是我们同类的恶趣众生,门中难获得者,仅是得到善趣,已经是很少了,再看看我们同类的善趣趣众,能得到殊胜暇满人身极为稀少呀!
175、佛所说法,所成有情利义,略有几种?
原文: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就是佛说法,为了成办有情的利义,也就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的利义,略有二种,一个是为了使自己现前增上生,如果你不愿意发大心,就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是《维摩经》里面讲的,也就是先导引你,先让你出离轮回,哪怕你证得小乘的圣果,阿罗汉、声闻缘觉包括你往生天道善趣,这是增上生;以及毕竟决定胜,就是究竟成佛的利义来引导你。
我们的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该珍惜修行闻法的人身。
六、大善知识敬安瓦修暇满大义,生起通达时,昼夜精修,不思睡眠,(我们思维一下,我们即使能活一百年,你吃饭睡觉占了多少时间,生病、工作、发愁、痛苦占了多少时间,修行的时间再打妄想,心再散乱散乱,那么我们一共能有多少时间修行?你一辈子按百岁计算也不过一二十年,如果你要是活不到一百岁呢?人活七十古来稀,你修行的时间也就只有几千天,甚至几百天,你想成就、想离苦得乐、出离轮回那是何等的不易,所以我们应该精进呀!不能懈怠。)虽在最苦的生活环境下,仍勤奋精修不懈。大德绛秋仁卿他的法友对他说:[在这只有少许受用资具的环境下,如果过分努力勤修,对于身体是有不适而遭损害的危险!]敬安答道:[虽是如你所说的那样,可是因为念着这暇满难得的人身,而不敢懈怠。稍息之心,不能生起。]故修此心之量——片刻不空过,(一秒一分都不能让他空过,不是说念经的时候修行,下来就不修行,用功办道才是最重要的)。不为无益事,遑言作诸恶。(不能谈论是非,一天到晚这个嘴不说善法,不做善业,光说是非造口业)。敬安大师为使此心入道勤修,曾作有颂说:[何时能自在,入修且安住,若于此修法,自不作受持,必堕危险故,(如果得到人身不修法,自己不作受持,一定有堕入恶趣的危险)。将随他力转,此身随彼业,以后何处求!]
七、温萨巴大师在寄法王昂旺扎巴书中说:[我若一两月不死,必定为我此生以后第二生愿望而努力;我若一二年不死,我想须得树立长久生中的愿望。所幸我从十七岁起,直至于今,当时他四十二岁,未曾舍离我那住在专修殊胜乘中,(没有一分一秒浪费,都是在法中安住),将所有印藏善巧诸德的法语要义教授,取而专修的愿望也就是如是勤取心要,一直专修。]温萨巴大师这样长久勤取心要,一心专修,究竟获得何果?在他自著中有颂说:[雪域之中具胜缘,慧贤义成(温萨的名讳)我专修,如是殊胜无上道,此生即得成佛果。](温萨巴大师获得即生殊胜成就)后来,温萨巴大师广转**时,虽是一切信众供养财物,大量供来座前,大师从未取持一物作为所有。这在他的自著中有颂说:前有弥拉惹巴师,今有慧贤义成我,现除暂时衣食外,守持财物无所用,(受这财物有什么用呢?),一生修取佛陀位,(不能光为了衣食财物而忙碌,这样一生没有意义,应该一生获取佛陀位),善住如是净行中,住离爱憎寂静地,愿于暇满取心要。] (为了吃穿在世间就要争斗,就要造恶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会有无穷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可是到头来得到这些东西自己又能受用多少?再多的东西还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八、洛桑朗嘉大师在静林专修,决知暇满大义,勤取心要。他所作歌词中有颂句说:[暇满人身我获已,(暇满的人身今天我已经获得了),复遇较佛尤胜师,(不但人身得到了,而且还遇到了善知识,佛再伟大我们没遇到,我的师父我能直接亲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请教,可以指导我修行,所以比佛尤为殊胜的师父我遇到了),精精勤勤修法要,不空人身我感乐!(这样兢兢业业勤奋努力修行,不空过这个人身我感到非常快乐,觉得有意义,死的时候也心里没有苦感、没遗憾)
九、班禅·洛桑却季绛称在静修中所作歌颂,中有颂句说:[珍贵暇满之人身、不仅难得且易坏,(人身不仅难得,而且容易坏,也就是容易死。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年轻轻的人也很容易重病缠身,所以非常容易坏),现既偶一获此身,(今天我们偶然一次获得这个人身),无义空过是癫疯。]
十、在普朴觉·昂旺绛巴大师的修行决心中,有句说:[在修暇满难得的时候,决心常舍此世心。](决心舍去此世的心,坚决要出离生死,脱离轮回一定要成佛。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也得到这样的人身了,可是我们在干什么呢?应该惭愧呀,对人身不珍惜太可惜了)。
十一、又昂旺绛巴大师的语录中说:[由我宿善得暇满,(由于我宿世的善根因缘得到了暇满人身),大德师众复摄受,(能够得到大德善知识的摄受加持、教授),显密心髓作修养,复备佳友等法缘,(不但有善知识摄受,还能得到显密心髓的法来修养,不但有法修而且有同行善友在修行的道理上互相帮助,这样善友也很难得呀!),故舍义微此世心。自鼻勿被他人牵,(应该舍义,就是不要执着这一世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应该使人身更有意义,不要使自己的鼻子被别人牵着走),衣食简陋住寂林(虽然西藏的出家人,住的很简陋,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只不过树下坐,吃的穿的非常简单),(衣食不堕二边,(不要说让你修苦行了,也不吃也不喝了,那也不对,我们前面也讲了,饮食要知量,休息也到位,不堕衣食的两边,衣服不要贪着好的颜色,讲究好的材料、时髦等,饮食不要讲究营养,贪图好吃,要不堕两边),言不堕富有与毫无二边,有简陋衣食即已知足。)一心饱餐师教授。] (虽然很简陋,但是衣服冬天能避寒,夏天能遮热就应该好好依师的教授如法修行。)
十二、颇公乃过来人常说:[于暇满大义,心生通达者,其心绝不缘无意义事。](于暇满的人身大义通达了,那么他的心绝对不会随外界无意义的事而转 )。
十三、上师教授说:[常思此身不仅具大义,且极难得,如《戒经》中说:“人死之后,由善趣而生于恶趣者,多如大地土,由恶趣生于善趣者,少如爪上尘。”人生多数行不善,以此障得暇满身。](《地藏经》也讲:我们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
十四、又上师教授说:[喻人身难得,如经中说:“大海浮木一洞隙,盲龟颈入尤难者,(就跟我们广论上讲的《法华经》盲龟浮木的比喻,一个瞎了眼睛的盲龟在海里,一百年才上来吸一口气,正好在大海上漂浮的一块木头有一个窟窿,盲龟的脖子刚好能钻进去,这里的盲龟就是我们,众生愚昧无知漂浮在苦海里面,自己还觉得沾沾自喜,快乐的不得了,还不知道出离。浮木就比喻三宝,得到人身了如果不知道珍惜,使他空过,我们再得到人身就象盲龟钻到孔隙里面一样,机会会有多少呢?而且它也不是天天出来,而是一百年才出来一次,这个木头在水上也不是固定的,他是来回漂浮的,它刚好脑袋能钻到木孔里,那是多么难呀,这是一种比喻,说明人身是多么难得呀!),为诸恶趣生善趣。”常细阅此颂释义,尤为逗机。]
十五、又上师教授说:[《入行论》中说:[刹那恶因可堕恶趣,(我们讲因果因果,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因,一个因将来就是一个果,你想想自己一生当中要起多少个念头,而善念有多少?恶念有多少,我们自己比量一下,刹那间的恶念一起,当堕恶趣),何况无始以来所积罪性如须弥,堕于恶趣,更无叮疑。(下一辈子人身能不能保住还很难说)”又说,“我以恶行,难得人身,一失人身,不复善闻。”谓不复闻其作何种善行了。如是论义,若能谛思,则珍此既得之人身,不欲空过片刻。]
十六、班禅·洛桑却季绛称座前,来一蒙古大德,请其印证,能保暇满人身否?答:能。又问:能生南瞻部洲,值遇佛法否?答:能。再问:能值遇宗喀教法否?答:不能。(听到《广论》,遇到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是不容易的),尚须努力发愿,较前更猛勇修善,而作回向。故当知能值遇十二年即可证金刚大持果位之宗喀教法,尤为更难。
十七、恶趣得人身,较人身成佛尤难。颇公说:[人成佛如推大圆铜球上山,佛果如列山顶,而得人身如已推至半山腰,勿令铜球还堕下山。以此所修能究竟,固为尽善,否则,亦不可令此人身复失](我们得到这个人身了,就像推球一样,走到半截了,你要是不努力修行,接着就会下去,下一辈子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人身,又得开始修行,况且再得人身是多么不容易呀!)
这就是人身难得的重要含义,我们对它要心生决定用功求取心要,不可使人身无意义的空过,应该在道上取心要,如理修行。
下面就是道次引导了,我们看思考题:
176、何谓下士?何谓下士或共下士法类?
原文:《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惟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道炬论》说什么呢?:“如果用种种的方法,只为了生死当中自己得到快乐,希求自己的利益,应该说这种人就是下士夫。”
177、何谓殊胜下士?
原文: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其中要想成就现在增上生的内容,它所说的一切内容,都包含在下士,或共下士法当中了。
什么殊胜的下士呢?
原文: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的下士指的就是不以现世为重,不以这一世的吃喝玩乐,不重视现世的名闻利养,希求得到后世善趣圆满,就是为了解脱生死,成佛超脱轮回,因而造集往善趣因。
178、何谓中士?何谓中士或共中士法类?
原文: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菩提道次第广论》进入道次引导,为什么要分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三士道,你要明白,刚才我们讲了下士是什么样的修行人,那么什么叫中士呢?中士就是发厌患三有轮回出离的心,为了求自利,希望从三有得到解脱,前面的下士是只要我这一生不堕恶趣往生善趣就很满足了,或者说下一辈子我还能得到圆满的人身,就满足了,这就是下士,可中士呢,就要从三有轮回苦海当中出离,要求解脱,为求自利,为了得到解脱三有的方便而修习戒定慧三种学。
原文: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这段原文告诉我们:决定胜中,略有二种,一个是仅仅解脱生死,二乘,声闻乘、缘觉乘,还有一个就是佛果,其中不管是声闻乘还是独觉乘,它所有说的内容都包括在中士或共中士法类当中。
179、何谓上士?何谓上士法类?
原文: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二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原文: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修佛道的方法有二,一个是密宗一个是显宗,这二个摄入上士法类当中。
180、瑜伽摄决择分说下中上三士云何?
原文:《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
这段原文就是讲的为什么瑜伽摄决择分说下中上三士。
181、俱舍释说三士云何?
首先我们要知道下士求方便,恒求自己安乐,中士求念苦,非乐苦亦故,上师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这是在《俱舍论》颂书卷十二中讲的。
原文: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下士有两类:求现世以及求后世。本论说的是第二种,但是还必须有趣入增上生的无谬方法。
182、云何下中士道是上士道或分或支?
原文: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虽然说是三士道,但是上士道次第当中,也把下士道、中士道两道的内容完全含摄一点不缺少,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一部分。
183、云何度诸昼夜,令其不空?
原文: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应该这样想:我们的身体是不结实的,就像芭蕉泡沫一样,是所有病苦的根本,生老病死等等众多苦的出生之处,所以应该以上士的所有现行度过每个昼夜,不令他空过而趣入大乘。
184、何者是趣入大乘之门?
原文:转趣大乘能入之门者,谓即发心于胜菩提。
要想趣入大乘的门,就是要发最胜的菩提心。
185、欲发菩提心,须先修习何法?
原文: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然发此心须先修习发心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及须归依七支愿行·是能开示菩萨道次最胜教典·集学处论及入行论中所说。
如果要想发起菩提心,必须先修习发心的胜利,发菩提心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要思维,于其胜利增长勇悍,必须具有普贤菩萨的七支,皈依,要从七支当中、皈依当中、业果当中常常地思维,包括发愿,开示菩提道次第所有的教典等等,这些在《入行论》、《集学处论》当中说的很清楚。
186、发心胜利,略说有几?
原文: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若发彼心,于昔积集恶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于先已集乐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摄持故,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无终尽之边际焉!”
究竟之胜利者(究竟胜利者)解脱及正遍知等,
胜利有两种,就是现前和究竟决定胜,一个是不堕恶趣生善趣,能把过去生中积聚去恶趣的因清除,断将来相续积聚的因,往善趣得到增长广大,才能成佛,这就是决定胜。
187、入行论《於诸有情先》一颂,所说何义?
原文:《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入行论》说: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对于自利的道理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怎么能利益别人呢?
188、何者是发起菩提心之根本?
原文: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如果对于现前和究竟胜利,发起欲得的心以后,进一步要修习具有殊胜利义的菩提心,修菩提心的话必须先生起大慈大悲的心,因为这是发菩提心的根本,没有大悲心你能谈菩提心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都没有,你能谈大悲心吗?能谈菩提心吗?
189、云何中下士法类,即是发菩提心支分?
原文: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惟归依及业果等,多门励力,集福净罪,如其所应,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续之方便,七支行愿及归依等。 故应了知此等即是发心方便,此中下中法类,即是发无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
又于共中、共下两个次第当中,修持皈依三宝和深信业果等等,用种种的方法来积聚福德资粮,净除罪障,如其所应,这些都是发菩提心的前行,修改对治我们身心的方法就是普贤菩萨的七支供和皈依等等,所以应该了知中下士法类就是发菩提心的方便,也就是引发无上菩提心的支分。修大乘前,要先看自己小乘做好没有,发胜义菩提心前先问问自己世俗菩提心做到了没有,不要一上来就心高气傲,要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行持。
190、菩提心随力生已,为令极坚固故,当作何事?
原文:次为此心极坚固故,应以不共归依为先而受愿轨,由愿仪轨正受持已,于诸学处应励力学。
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谓欲学习六度四摄菩萨行等。 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定受行心清净律仪。
次应舍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令有染,设若有犯,亦应由于如所宣说,出犯门中,善为净治。
次应总学六到彼岸,特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止体静虑,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
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
有五点:
1、由修行不共皈依为前,然后受发菩提心的仪轨,受了愿菩提心以后,对于菩萨学处开始修行。
2、受了菩萨戒了,对六度四摄等等菩萨行再修习,生起想学的心,如果生起想学的心以后,再进一步受持清净的菩萨戒。
3、受了菩萨戒对于根本的重罪拼命地要防护,不能犯戒,虽然犯了中品或者下品的缠及诸恶作罪,应该马上忏悔清净,不要使它有所污染,假如犯了轻罪,马上就要用除罪的仪轨,消除清净。
4、然后对于六度精勤修学,特别是令心断除人我执、法我执这两个我执的系缚,对于空性的意义见解要决定义。
5、对于无缪修法而为修习不但对空性,正知见要生起来,对没有一点缺点没有错误的修法而为修习,应当修习慧体胜观。
这是为了菩提心不退失坚固而做的五点。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谈到这里。
回向……
寒冬恭敬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