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6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5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已经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共下士道的念死无常、三恶趣的苦简单扼要地说了一下,还需要更深刻地让大家认识。因为念死无常是粗的出离心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须让大家从中有新的认识和进展,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我们就根据原文更细致地讲一下。
丁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分三(对于修行的道路怎样取心要的道理)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已一 正修下士意乐分二
庚一 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
辛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壬二 修习胜利
壬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 修念死理
辛二 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庚二 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已二 发此意乐之量
已三 除遣此中邪执
戊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戊三 于上士道次修心
首先我们要知道念死无常这一章的重要性,如原文上讲的“正修下士的意乐”就是质;“发此意乐之量”就是量,这就是质量。能够使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有质量、有进步,也就是看你的意乐心和质量。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我们要谈的,就是不修念死无常的过患,不修念死无常有什么过患呢?
原文: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
讲解:心藏――心要
四颠倒--《略论释》279页:“即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执着无常为常,以苦为乐,无我为我,不净为净。
对于有暇圆满的人身,得到的时候应该取心要,对于无常执着为有常的颠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谓粗及细――《略论释》279页:无常有粗细二分,刹那迁流为细相,死为粗相。(刹那之间的变幻这就是细相,死为粗相)
要忆念:不管我们活到什么时候,总有死亡的时候,一定要死的。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我们日日当中麻木、习惯了,到临命终之前就把它忽略了。所以我们念死的心,应该日日中,一直到死的时候都要有这个正念。如果你不想无常、不忆念无常的道理,你就想今天不死、明天不死,时间长了就麻木了,这样就放逸自己了。
原文: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惟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惟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
讲解:要不思维这个道理,自己的心就被另外一种麻木所覆盖住,就会想着我年纪轻、我身体很好不会死。对于念死无常如果不数数思维,对于现世法中除苦引乐,所有的方便,都不能生观察,包括对后世解脱、成佛等等的大义利的心都生不起来
后世--下士道,解脱--中士道,一切智--上士道
不令起趣法之意--对法没有意乐,没有正确认识
设有时趣闻思修等(假如有一些时间闻法修行了),然亦惟为现法利故(但是还是为了现世的名闻利养、吃喝、名利地位,不着重于生死问题),令所修善势力微弱。
原文: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讲解:就是要对念死的心数数地想、思维、要忆念,并能够思维、顾虑后世的解脱和所去之处来修习念死无常。如果能够修念死无常就能够遮止现世的懒惰心、懈怠心;如果你不思维、忆念念死无常的话,就不能遮止后时的慢慢懈怠、推延的心理,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等等的懈怠心理。
杂言――闲言碎语,一天到晚说是非,说一些无益于身心的话,象消磨时间、聊天等等,如四川人说的摆龙门阵。散耗时日,虚度时光,故不能发广大精勤的心,如理修行。
原文: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
讲解:对于珍惜生命、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不了解,就会认为生命会久住,被这个所遮盖、蒙蔽,遂于利养恭敬等上,就不想着念死无常了,想着我很年轻、很健康、活的时间很长,对于名闻利养起猛利的贪心。
无间――无间业,随近――近无间罪。《俱舍论颂疏》卷十八:“污母无学尼,杀住定菩萨,及有学圣者,夺僧和合缘, 破坏率堵婆,是无间同类。”
原文: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讲解:炎烧--号叫下面的诸大地狱所受的猛火烧的痛苦
睡--无明的睡眠,我们都被无明的睡眠障碍
暴--暴恶
《四百论释》说:“凡为死主魔所自在的士夫,若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或地下、地上、空间三世间的乐自在主(天的名字),彼自己即是为死主,非受他命,自已亦不命他。又由于自己就是在执死刑,故名死主。如果有这佯的死主,手举利剑,将断命故,存不存活全凭死主,是故已见死相,或如头上燃火,而不精进修习圣道,还像已经断灭死主的佛陀和阿罗汉一样的安然而睡(就是说自己还没解脱呢,还没出离生死呢,就象已经断灭死主的佛、阿罗汉一样自己什么也不在乎,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就把时间打发了,你自己还没证悟解脱呢,你还自在不了呢!),不精勤修习对治死的方便,那还有谁像这样的粗暴、懈怠和愚痴呢?所以应当数数修习无常,受持暇满难得的心要胜义。”
《略论释》280页昂旺堪布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这句话就是指三界本来没有死主,死的事情都是自己作主。其中含义有三点:一、死无常遍於三界,三界中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在生死无常的包围中,三界的有情,无不为死无常权威之所及,无可逃避。二、死无常至时,毫无宽恕於人,亦无可赎免。三、死无常非由他力发动,死无常并不是他人的力量而发动的,而是由自己的力量显现无常的。若人俱知在三法支配之下,而犹安然而卧者,孰有愚昧更甚於此。知道一切无常,每个人都在这三法的支配下,那么你还能安然而睡,一天到晚懒惰、放逸,没有比这个更愚昧无知的人了。
《广论译释》107页说:“第一种道理是所造恶业的众生,没办法逃脱统治地上天世间、地面人世间和地下龙世间的阎王,也就是业力之手;第二种道理是阎王亲自所作的惩处;第三种道理是阎王亲自惩罚,不派遣他者来惩处。”
《入行论.忏悔品卷二》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作为念死无常:
1、念外器世间的无常
不管是须弥山,还是四大部洲,这都是众生的业力共报所成,外面看着似坚固,至劫坏时,受地、水、火、风灾,即一切毁灭无余。最初坏地狱有情,业报未尽者,又移向他方世界。六道既尽,欲、色界空,坏的时候无雨,一日出,河流尽涸,二日出,树木草根如槁,次三日、四日出,无热大海(也叫马竹巴海)亦涸,世界无水矣。次五日、六日至七日并出,须弥亦成火焰,从地狱至梵天,燃烧毁灭,诸天恐怖,此火灾为一劫。七次以后,一切山河大地,复镕为水,色界天亦成巨浸。水淹一次,然后大风为灾,色界第三亦遭坏灭,尽成虚空,彼庞大之世界尚是无常(整个世间都是无常的,地球还有生灭呢,更何况人呢?),吾人秋蚊寿命,宁久存耶?
2、念内有情世间无常
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有没有不死的众生呢?特别为南赡部洲,五浊恶世,灾横障重,死缘多而易遭破坏,人的寿命是无常的,有如逝水,日出瞬没,去时苦多,吾人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死,什么方法死,谁能决定啊?经云,"明日死之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故逸。"(明日死不死不知道,今天脱了鞋,明天不知道穿不穿了,所以应该马上修行不能放逸。)
印度有一个国王,见到他的妃子死了以后,就问佛是什么缘故。佛云:"六道谁不死,尚有疑惑于其中耶?"龙树菩萨云:"人死只呼吸间耳,在睡梦中,出入息不断,梦醒复起,是诚希有(有的人打打麻将,断气了,什么样死的人都有,一口气不来就拉倒了),不于此时著意修学,恐一息不来,奈何?"(一旦无常到,谁也没奈何,真功全未做,空手见阎罗。)谓:死魔以黑绳步步追随,非如钢箱重兵可守,如到黄眼变灰,朱颜转白,药师佛来,也难救济。惟有听业力支配,两手抓胸而已!
3、圣贤大德的无常
不但我们众生是无常的,高僧大德也是无常的,连佛也要示现涅槃。
过去的七佛,贤劫的四佛,以及无量的诸佛,其功德特别大,眷属如菩萨、罗汉者数目如恒沙,至今存在的只是名字!圣贤入寂,虽不同凡夫的虚生浪死,但为示现有生皆有死,故其身亦不存在也。过去的大德,比如龙树菩萨、无著、世亲等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莲花生大士,其二十五弟子成就者多,红教尼马瓦和他的三大弟子。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等,均是大德,在当时水火不能危,四大不为害,何以亦无长存不坏之身耶?
密勒日巴尊者坐山修法,猎者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无声,以为鬼,射之不入,弃之水中,回视未移其座,投之火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师为大威德化现,但均不能逃此例外而不死,然则吾人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不当急起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耶?
4、天帝人王无常
寿命之长,莫过于长寿天王--梵天王,可活到数劫,他的身高大若干由旬,光明可比日月,下至金仙,飞行自在,皆不能保其不死。过去金、银、铜、铁等轮王,福报之大可知,今亦仅闻姓名。释迦世尊转**的时候,皈依的国王无数,威力势力无比,此时名号亦有不存者。西藏王如娘赤簸等,有松赞干布为观音化身,在当时权力若天王,版图半西北,现亦仅知为历史上之人物而已!我们人享受,就如同一口蜂蜜,尚有何等可保可信耶?世间的享受就是刀刃上的蜂蜜而已,舔一舔蜂蜜贪著利害就堕落了。
5、变坏无常
往劫人高地坦,身有光明,食的是甘露,能飞行自在,寿量无比。一直到最后业力慢慢增长了,受用减坏。后此若干劫寿命减至十岁,身根缩为一尺,当是时人心好斗,地上草木,到手即成戈矛,互相杀戮,所存者亦仅仅没有多少!嗣见人身稍高,问为守戒所得,人的寿增长,知由戒杀所感,戒杀放生可以增长寿命,以是人心转变,身寿渐高渐长,至人寿八万岁,弥勒下生成佛,转**。如此一增一减,至十八次的时时候,人的寿命无量,当贤劫最后一佛,正觉解意如来(桑结末巴)出世,亦如过去贤劫九百九十九佛,调伏众生,长住世间。如有众生,于贤劫中修学未得解脱,或曾发愿求解脱者,至此均得满愿。是知解意如来所作功德事业,正同过去九百九十九佛无二无别也。
又若一岁之中,迁变无常。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绿而苞者,或黄而落;夏葛冬裘,因时转易,就是一日之间,气候也有不同。昨日之日,不可复留,到了中午早晨没有了,到了晚上中午没有了,刹那生灭,念念迁流。言念无常,能不憬然于寸阴之可贵,而蹶然起修耶?真正念死无常,对一分一秒都要珍惜、爱护、可贵,不要让他浪费,要知道人身的可贵、暇满的难得、寿命的无常,所以你对一寸光阴的可贵都能用功修行,实现价值而不虚度。我们现在的修行人,有的时候修,有的时候放逸。真正能把念死无常的心生起来了,这样的人绝对时时刻刻分秒都不浪费,一分一秒都不虚度、都会珍惜。
如这样当知道:生必有死,合必有离,高必坠下,成必有坏,恩必变成仇,乐必为苦,故应观一切皆是无常。比如同在一个城市,百年前人,现在有没有?百年以后,又怎么样?因死神一至,任是天、人,亦只有裸体孤单,来时光洞洞,去时洞洞光,随业支配而往,眷属亲爱,同去者谁?包括大德高僧,他摄受了这么多的弟子,好官士民爱慕,到命尽时,曾有一弟子,或一百姓同去没有?
亦有在世的时候衣食高如天王,当临命终,谁复愿见?纵平日喜爱的子女,在你死的时候也多是畏而不前,亲朋不能救,财产不能赎,只一切善恶业,随身带去,是知或度或堕全由自身,不管是解脱还是堕落全由自己的业力所致,一切贪着,到此乃无能为力也。德格有一个大德将死的时候,其子知其必不起,欲求卓请仁波切修法帮助,大德笑说:"自度自堕,旁人何能为力?"卓请者,他也深通三藏之古学,尚以为何能为力?当知大德是深达法义者。
财宝受用,本来无常,曩(nang2)日(往日,以前)穷苦,此时权威,昨王今丐,宁有把握?牛羊成群,忽焉饿殍(piao3饿死的意思),故应以广大菩提心行布施也。聚散无常,如师弟眷属,同学伴侣,今日同居,明日分手,作是思惟,应勿爱勿嗔也。荡巴桑结祖师语弟子邓日巴曰:"师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场,短时间交易,应相与敦劝勤修佛法,方为此聚不虚。"就象做买卖一样,暂时聚集,总有分离的时候,这就是无常啊,时常要忆念,用功修道。
此日之颓垣(yuan2院墙)破庙,何尝非当年之庄严佛刹?如藏中某大寺者,为莲花生大士开光,持松大王赦造。又松真刚波以天王功德,建庙极多,此时不已成废墟乎?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教授说:"眷属受用,均不可保信(吃的、穿的、受用具足,来一阵运动,或者来一阵灾荒就用完了。亲属朋友很好,说不定明天就翻脸了,都是变化的),何如入雪山?或清净处与木石居,一心依止佛法,较为坚实,纵使穷的象乞丐死在岩石山野间,也没有退悔心。"此为甘丹派教法,(为了佛法,为了修行解脱,死而无憾)当具此心不畏法,法不畏穷,穷不畏死,死不畏野之四种精神,以勇猛修学也。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冤亲无常者,如:嘎打雅那尊者所见妇人食鱼打狗事,故见乞丐不应嗔慢,当思为过去父母,以彼前世嗔慢,故此世为人厌舍。抑思这一世的亲朋好友,谁愿舍离?因财成仇,反同陌路,应视如平等,冤亲无二,这是为大心救度也。
又或烦恼炽盛之众生,一闻佛法便生爱乐,这是为乐苦无常。当知修学佛法,纵然略苦,必得最后的快乐。倘五欲自恣短期受用,当来必生大苦,此可决定也。宗喀巴大师供曼达,寒暑无间,左臂磨穿见骨,仍不休息,弟子请他用右手。大师说:"地狱苦比此更甚,众生实长受之,我作此为时极短,亦欲救众生耳!且只手又安足惜?因我无始以来,得手无数,曾无此机会供曼达也。"
释尊转**时,有日光(你阿)国王出家,成阿罗汉,后归国,其子恐不利己,谋诸臣,杀其父于途,且复毁谤三宝。嘎打雅那尊者以神通见之,诫其国人曰:"此地无佛法,业力甚重,七日后当雨沙。"人皆不信,果于次日雨衣服,次雨食物,次雨珍宝,至七日雨沙,人皆埋死。释尊云:"是诸人等,本有福报,故先衣服、珍宝,而后雨沙也。"此谓造业之人则乐短苦长。
世间贤、愚、善、恶亦无常,有初传戒为昆波,后乃犯戒,或初甚造业,后皈投三宝,亦能得成就。"扪公甲初为盗,凶恶,人诱以岩窝有宝,断绳坠岩中,因自思业重,当死,悔求三宝加持,忽飞腾出险,得不死,后为格西。常语人曰:'人见外面似我,内实不同'。并礼诱之者为善知识焉!"是故当知,学习佛法,应当心起变动,假如身入了佛门,但仍是满腹的贪嗔痴,与五欲凡夫何异耶?要观一切无常之理透澈了知,自能通达无我,断贪嗔痴三毒妄念,即以此矣!
见人鲜衣,应随喜他,有福当着。见人受苦,思彼业重,应代忏悔。处心要卑下,如弟子事师。自然见善恶乐苦,俱能洞了无常。某比丘虽然已经能飞行,一日放朵马(施食),见鸟集众多,以为冤仇当尽矣,即此一念,又堕常人。盖修学者应如持镜在手,时时观照自己的身语意,不应置镜在眼,只见到他人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的毛病。
不了知这些道理,对修行的法义不能深刻地觉知和认识,了知无常才能促使自己进步,才能使自己修行解脱。念死无常,主要是在修道上让我们起精进的心,去掉懈怠的心,所以要常念死无常,这就是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在共下士道次第里,念死无常就是粗分的出离心的心要。
一、《集经法句》中说:[相好金刚不死身(只有佛),须现无常应舍相,何况吾身如蕉树,欲坚不坏何可得。]
佛都要现无常的身,更何况我们的身呢?就象芭蕉树一样,哪有不坏可以永恒长存的道理?
二、《俱舍论》中说:[此时能携去使死后荒凉转为安乐者,惟所积的福德资粮。]
三、龙树菩萨的《亲友书》说:[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燃烧,况此微弱躯,那不成煨烬。]这个话就是因为扎了一个刺这个一个微细的因缘,以致不治而突然死去,这样如水泡一样的身躯,真是异常危脆,还能于劫火中不成煨烬(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吗?
大地迷茫象卢海一样,七日出来燃烧,何况我们这个微弱的身体,总会成为灰烬的。
四、仲敦巴尊者寄伯穹书中说:[应思佛世尊,出现于此世,任说何教义(不管说什么法),所有甘露法,于诸实义中,未说彼是常(没有说哪一个是不变的)。所说决定语,无一非无常。常与无常义,应知如此喻,前代已逝世,吾人祖父母,而今仅存者。岂非唯一名?(包括我们的祖父母,现在只是一个名字)彼若是常者,而今在何处?(如果是永恒的话,过去的祖父母哪去了?)即以自身论,亦应如是思(包括自己也应该这样思维),所有我同年,老少尊卑等,现我心海中,无非尽死人(没有一个不死的)。若以耳所闻(以耳朵听闻到的),为数更难数。噫嘻君不见,去岁近今日,或因受刽伤,或因诸疾病,致死数复多(死的因缘很多)。如是法性中,众生无一免(没有一个可以免去死亡的),死之一轮次,吾人均须临(我们必须要经历,没有一个有自在力,可以主宰自己),实无自在力,推延今与明,一切尽无常,犹如虹霓彩。身似南方云,渐次而消逝,命如蛛丝细,易断虽永固。息如缕烟云,方起瞬即无,寿命如闪电,刹那即消逝。吾人此蕴身,虽亦作珍惜,但如观彼等,无耻谄曲人,一时心愚暗,本幻执为常,一时心颠倒,本空见为实,作法任如何,自与此蕴身,亦不思分离,而思常相伴,此如换旧衣,到后须弃置(这一生把这个身体扔了,又换一个身体),身心各分别,汝心思此否?由福业所成,四大和合身,犹如荡中水,花开枝叶茂。如敌八识中,若已和剧毒,与此如幻身,今应作何想?若不由正士,良医诊此身,施以八解脱,胜药善治疗,所遭死魔殃,障大且力强,无明三毒等,痼疾根既深,无常将死病,复紧缠不放,虽有药童子,俗药岂能疗(再好的妙药,也不能医不死的病)?此如魔绢索,牢缠被缠者,只依巫供祭,作法岂有济(找大仙给你摆一摆、供一供、祭祀,也不能让你不死)?由时不由己,决定如盖印,仅仗众亲友,时护岂有益?应知常尽非,诸法本无常,若有常可许,彼诸佛身等,实际全非有,一切尽归无,若许为有者,识心应实有,实际全非实,诸法尽虚妄,若许有实谛,正法应实有,实际无固定,诸法亦无定,若许为固定,善恶业果定,贪欲与嗔恨,无明诸染中,不明如痴睡,正睡末酣中,应以十善法,勤行常防护。无明痴睡中,生起清醒时,法静真谛寂,喻如拂晓时,晴朗虚空里,现起一轮日,应与此怙主,佛陀来相会。](思维在活着的每一天,珍惜生命、用功办道,好趋向入解脱成就。)
五、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喻如长绳拴牛犊,贪此世心如此长绳(木钉),犊牛偶欲往他处食美草,则被钉绳系缚,直至缠绕不能动转。能解此贪绳者,唯念死心。]藏地中修士有偶生感动,去到雪山静修,不数月就归来者,皆由未生起念死之心,不能舍现世。(对现世的名闻利养、地位放不下,在家人放不下子女、钱财、地位,出家人放不下徒弟有多少、供养有多少、庙有多少、名气有多大,放不下这些,所以不能用功修道。为什么我要闭关啊?就是要放下,不管自己有多大的地位、有多大的权,该放下就要放下,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没有不变的,不可老贪著这些,贪著这些,自己一样解脱不了。)
六、甘丹派大德普穹瓦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早晨你要不念死,白天就空过,晚上要不念死,半夜就空过,所以时常要念死无常。)
七、又善知识普穹瓦呼侠峨岗巴(为其弟子)名而说道:[侠峨岗巴:阿底侠之徒,不晓死它将人尸如粪肥那样送走的这点,任用所有一切世间法来观诸法的真实,此心是虽以置信的!对于这一说法,忽视的人是有很多的啊!]又说:[侠峨岗巴:我今天在你面前,要听你说一法门。你说,特谟塘(焚尸处)那里所烧的所有的尸体吧!]侠峨岗巴说:[那边正如所说,在作焚烧等事。]普穹瓦说:[既是那边正如所说,在作焚烧尸体等事,以此应知这是给杂烦恼活动的人,能活动的皮囊人,整块肉蹄者们,留下的法门。]侠峨岗巴说:[比起这一知晓者来说,尽管智中还有上智;比起智者来说,尽管多中还有更多的,但是都不如这一法门的知道的人最有智慧。]普穹瓦说:[多修死无常和业果吧!哪怕犯了四他胜罪,也能净治的,这是我的遗嘱。]
八、甘丹派大德伯贡嘉在他《谈理》一书中说:[众生本无常,希望有常想(都想着永恒地活着),噫嘻实可悲!君不见有情,往昔死去么?未感未来时,死神将至么?世间诸事业,无有尽时期(世间的事业,没有无穷无尽的,都是短暂的),生与死二者,无有解脱时,彼虽失常乐,亦无追悔时,诸法本性体,彼无证见时,枉费劳苦力,谋建永固室,妻妾满金屋,实际是苦具,仆役满阶下,不过是讼因(不过是一切斗争的因),财物纵满库,亦是扰心因(也是扰乱心的因,天天走到哪都坐立不安,要想着存折、钱等等),虽有贤美女,温情仅暂时(甜言蜜语暂时的),逐渐成寒冰。任君思何种(不管你思维哪种),均不成有益,以故对自心,唯一观应深(对自己的心,应该时刻观察无常的道理和法义)。]
九、甘丹大德卓位奢贡波说:[虽修至密部之王(密集金刚),若未生起死无常观即为浅,如果已经生起死无常观了,虽仅修学入法之门(三皈依)即为深。没有生起无常的心,而好高攀登者,如堕险处。]
十、昔大德阳滚巴亦说:一般人皆好高骛远,学低下者,则心不乐,学空法、空义谛皆为此而喜。但此诸法,每与有情器量不合(众生不具器),虽圆满次第亦无意义。不在所修之法深广,而在能修有情,须为圆满次第之有情(你要具条件、具器)。于所修法,虽夸如千金马价,然不能修的人,不如死狗的价值。故吾所修者,仅为死无常、业果诸法而已。]
十一、妥默让波大师诫其弟子,应以死无常作鞭策颂说:[时速山阴蔽春阳,老影压遮身山岗,死之黑暗决速来,尔有暇图闲乐耶?(想想时间很快,就象山阴蔽春阳一样,早晨太阳升起来下午落了,死的黑暗很快就来了,把有暇的圆满人身用在吃喝玩乐上,这是多么可笑的)背有岁过多军逼,前临未脱死险处,任观何处无路时,尔有暇说空谈耶?(背后有军逼迫自己,前临未脱死险处,任观何处也无路时,哪有时间空谈呢?)极为脆弱如泡身,违缘诸风吹游荡,刹那能住无定时,有暇枉思非法耶?今日不死无把握,死生何处无自在,专勤无义此世业.岂非自我作欺耶?虽富空手孑身去,权威顷刻无权留,眷众难伴独自去,彼时除法何可益?尔昔专勤此世图,散乱途中尽形寿,若仍放逸随惰转,死时岂不后悔耶?无他相害心安住,思念经教现时中,贪嗔幻见不勤摧,中阴幻起何思耶?无调之敌无抚亲,外无主官内无仆,如是静处不调心,嘛呢瓦(对修行者的通称)尔何为耶?以此当离名利等,贪爱放逸依正知,应由悲智双运道,净治二取颠倒习。]
这都是祖师大德给我们开示念死无常的法义和殊胜。
壬二 修习胜利――修习念死无常的殊胜利益
原文:第二修习之胜利者,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归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升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是故经以多喻赞美,《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讲解:一切迹中,象迹第一,《略论释》282页:1、象迹印在污泥中,深广明显,比喻念死的影响深广明显。2、象迹如莲花相,任何的烦恼依念死之心马上就顿然清净。3、象车所经之路,绝无险道,故可遵行。象走过的道路,绝无险道,也就是以念死为修行的前导绝没有差错。
念死心亦然,在诸念中最为深稳。
原文: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
讲解:瓦器--比喻容易坏
阳焰--无实,不真实的
魔花--指名利的诱惑
刃剑--威胁逼迫。
五花箭者,皆是为烦恼所摄,比如说所有的魔王有神通力,见到修行者内有烦恼,就投以相当烦恼的箭,没有证阿罗汉以前都可能被魔王的射箭所中,只要你的贪心重,修行的心不精进了,马上就射一个箭进来,受者自以为美观,反以不被射中而可惜,第一是我慢情箭,第二是贪欲情箭,第三是嗔恚情箭,第四是嫉妒情箭,第五是愚痴情箭,就是贪嗔痴慢疑五毒情箭。
死王无见位――阎王无可见觅处,无见位--甚深的空性
原文: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总之能修士夫义时,惟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
讲解:如牢家--如牢狱一般三界之家,三界如同火宅
世庸岂能远离欲――欲皆是贪心所致,对名利、世间八风,放不下贪著的心,我们要把这个对治掉
义--义利
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即使你不是久住恶趣,但是偶而来一次善趣,多部分是在无暇之处。纵使得到一次人身,可是没有如理地修法,而是修**功、修气功、修旁门左道,走歪了。
遇此且不死心――凡夫任运现前无始的习气,随着习气转,自己不能对治
原文: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讲解:不要认为念死是很低的法门,应该知道它是一切圆满之门。不应该执着的认为它不是我们修的。
初中后――《略论释》238页:初为劝导心要,须用死无常念。中为鞭策精进,须用死无常念。後如阿罗汉欲得涅槃时,乃至修圆满次第时,仍然须修死无常一念,为之催促。佛初出家,即为此念(佛为什么要出家,王宫宝贵都放下、父母妻子都放下,就因为他有念死无常的心),直至成佛,皆由此念之所引导而来。(佛成佛,都是由念死无常引导而来的。)
这就是修习念死无常的胜利,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