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空恩师讲《广论》68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空恩师讲《广论》68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正宗分共下士道念死无常这一章,念死无常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们讲解了念死无常中思维死无定期的三个因相中的两个了,还有一个没有谈,从前面的讲解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念死无常的概念,引发我们对三宝的信念之心,还要清楚透彻地了知念死无常的作用及法义,必须要把人身的价值利用起来,不要被世间的五欲八法缠绕。人身的价值如何体现?完全在于我们认真学习。

  如何转变身心对世间五欲八法的执着贪恋?宗喀大师语录中记载有寄当时修行者诸问中,有一则说:[一、不但口说无常,欲令无常义,深入有情心底(将无常的法义贯穿到我们心底里面),可取以为修法者何?二、死无常中最锋利所缘,能刺入有情心中,令其感动者,而为诸经论所赞叹之无常法为何?]后来,班禅·洛桑却季绛称见此语录答说:[心中所修无常,乃念死九因,(就是三根本九因相),如师所说。(我们如果了知了生死无常,但不能对治烦恼,那么自己是不能受用的)。三、所缘中能抓着吾人之心,而为诸经论所赞叹者,乃死期无定。]

  普朴觉·昂旺绛巴大师传中记载说:[有一次在年节里,大师见着僧院小有些僧众嘻笑连天,欢办年宴,对于出家装相,也不依戒律守持,大师生起感叹:[想到没有把握决定今天不死,死后何所归?仍然无知!还敢这样作的这些人,真是疯癫啊!”油然悲泪,无法止泣。](说明生死未解,世间有什么可欢喜的?)

  能念死者死时之胜利:上者死时生喜,中者无苦无恼,下者亦不畏怯。昔隆多喇嘛说:[我今晨未死时,佝凄龙钟,今夕死后,乃得光明圣者身,相去如是之远。]彼预知死时,又知死后生香拔拉国王,岂有不欢喜之理。本生经中佛将被罗刹食时所说:[我应作巳作,死复何畏。](我这一辈子该做的都做了,你吃我,我有什么畏惧呢?)

  达赖·洛桑格桑嘉措对无常缘念法门,生起悟达歌词:[思父除苦皈依处,(思父:就是法身父,就是上师三宝),上师佛前我祈祷,至心思念死无常,成就正法祈加持。金黄灿烂高巍山,如银云雾绕山腰,此景现在瞬变灭(再好的美景,一瞬间就坏灭了),由此无常观念起。夏季潮热俱盛时,嘉禾美穗实累累,终无一存咸堕地,由此无常观念起。从东高巍山峰顶,晨间出现一轮日,瞬没西山成夜景(早上起来出现的一轮太阳,瞬时间就到了西山成为了夜景,这就是在讲无常法),由此无常观念起。男女老少诸人类,明死今亡如流续,求说超度观生相,由此无常观念起。天空白云阴霾布,点点甘霖将降时,狂风忽来散十方,由此无常观念起。美丽广阔平原中,各方旅幕列如星,明朝他往留草秽,由此无常观念起。夏地炎热禾稼茂,心境闲适时不久,冬风吹来压寒气,由此无常观念起。亲传圣法胜妙药,除我烦恼大德众,而今多归清净刹,由此无常观念起。此身亲生父母等,及诸亲属虽难离,然今多已会缘断,由此无常观念起。粗鲁未驯诸老农,未来岁月作筹备,事半身亦不存留,由此无常观念起。已证不死金刚身,佛陀亦示涅槃相,血肉皮包此身躯,决定坏灭如水泡,成子父母生子嗣,最终只见埋黄土,睹此自虽称少年,不值死主成绝望,爱护亲友伏敌策,商时身安心亦怔,至午身抛尸林中,鸟犬争食岂非真(不要想着自己还很年轻,自己觉得还不会死,应该知道无常什么时候来找自己都不一定,当你的尸体抛在森林当中,鸟狗等争吃尸体的时候那些东西岂非真)。亲见与闻环境中,所有一切诸人类,寿长终至百岁中,无一存在决定死。外现任何情器境,心善缘念细思时,先后皆归变坏灭,以此皆为无常师。昔由童年渐成长,青春年少美妙身(年轻的时候美妙漂亮),至今遍观无美处(至今老了就没一个地方好看了,不论男相、女相都一样),此虽自身亦不悦(自己也不愿意自己,也不愿意老,但是再不愿意他也要变),各种苦乐虽等舍,然时善起时恶生,时现无记等心相,心亦无常刹那变。随观自他显现境,如电转变心难安,死主阎王绕身旁,现定灭我计何全。亲眷财物家屋等,人间景象起欲乐,由贪如缚无自在,此景何时将没灭。身最终成僵直倒(身体最终会成为僵尸),语最终变声音结,心最终渐细沉没,此情来到自身时,唯存昔作罪恶业(一切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时光洞洞,去时洞洞光。过去美貌、才华、学问、地位、良田、家产、财产,子孙等等都带不走,只有自己所作的善恶业跟随自己),缺乏能益后世善(没有做善业光作了恶业),死后何往不可知,现今思时死极危(现在就要念死无常呀!),以故我及如我众,无义行为少作中(我及一切众生在无义行中做不善业,在善行中也不清净的善行,我们要多做善事,坏事不做),上师本尊空行前,死时祈来作护送(上师本尊在你临终会护送你往生净土不堕恶趣),作善白业修心中(白善业就是无染污的清净业),无畏且喜趣死法,现当立修为最要,故应串习显密义,愿依此语如我者,心入滑退失法辈,出离鞭策应励力,成熟身心得解脱。]

  第七世达赖·格桑嘉措说:[吾人生命无一息住,如驰骏马奔死主前,常人衣时、食时、造屋时、取名获利时,皆以为甚易安住,不知骑马犹有休息时,寿命则无片刻之停息。]

  虽修而心不能感动,生起决定者,非未闻甚深法要(如密法等),(不论修什么法门,如果你念死的心生起来了,那么功德利益很大。如果你修,但不能生起决定,非未闻甚深法要),乃由未生起念死心,故未入佛法之门。颇公说:[能劝导吾人入于佛法者,舍念死外,无其他法。]

  常人临死时,每思若我病愈,当舍一切,精进修法,然因平常未念死,而无及了。(等死的时候再念死无常就来不及了),颇公说:[西藏有名[扪珠却扎]者,其智识能力,甲于一方,无人不赞,彼亦对于世事努力工作。彼忽患热病,乃匍匐往日中酣睡(此二为热病大忌),乡人见之很诧异,对他说:你今天何太愚?答说:“我诚愚不可及,然我之愚,乃由你等称赞而成。我由你等所赞不应作之事,竭尽智谋去作,应作之事,皆未丝毫去办(这是思维世间人做事善业不做,不善业去屡屡造作,等大苦现前思维到无常了,思维到苦了,说:善业我还没做呢,做了很多恶业还没忏除呢,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呀!)

  依上师口诀说:念死无常法门,于修三根九因后,再加修死相,乃根据经教而来。《教授国王经》中说:[国王:如此喻,死王以鞭策吾人至死所时,无名、无色、无人民、无财物、无依、无怙、口渴身痛、寿暖既尽,如入于黑洞中,津依涕泗,污秽全身,但有息出而无息入(死的时候只有息的气,没有出的气),人皆瞪视而不能救(眼睁睁地看着他死而不能救他),自思得病不治,灌药者灌药、念经者念经,嚣然一室时,自己心情为如何耶?但感痛苦,呼吸困难,身暖或由上或由下,而渐消失。(气息一断,呼吸一停止,身体慢慢僵硬了),家人近前问询或愈否?复至屋角聚商如何办理后事。四大各各分离,地大分离时,身如山崩裂,水大分离时,身如没巨流中,火大分离时,则烦恼难当,风大分离时,则身觉飘荡。刹那之间,中有现前,此时则易名为最不吉祥之死尸。乃于自名之上,加以新故亡人,而不知其为某官某长矣。细思此种情况,不定今年来,或本月来,甚至今日即来。]上师说,加此一段使心易得感动,应加本乡习俗而谛思之(谛思:细细的思维),重在能舍此世心(念死无常就是不贪恋这一世,不是重现世的享受而是重在能舍这一世的心,求增上生或者决定胜)。求法学人应舍此世间八风,不贪着于衣、食、名声三者,所修善行,始能入道,否则,如美食和毒,不堪受用,纵勤精修,难获佳果,此固不待言,即以传法为师者而论,有类法门,亦当恪守舍世八风,不贪着衣、食、名声三者之誓戒。如昔玛巴译师摄受至尊弥拉惹巴史事中记载说:

  玛巴译师传授至尊弥拉以《空行单独耳传教授》时说:[汝勿想是于我座前,无财物供养(弥拉一生苦行,常说我无财物以供师,唯以实修作供养),师不尽传汝教授。汝以财物供亦不喜,我喜汝能依师教奉行而作供养(此中即包含舍世八风,一心向道等),及汝之精进毅力,故我以极密独传之法传汝一人,当知若为财物及此世赞誉而作此法施,将受空行之严惩,汝应严格实践,如有具足贤善因缘,合此法器之门人,彼无财物供养,亦当以此灌顶及教授尽传于彼而作摄受,愿如是使教法增盛长辉。](在弟子相里面讲的就是具德具相的弟子,所以才传给他)。

  阅读《至尊弥拉惹巴清净行传》时,使吾人感觉至尊弥拉惹巴一生行传及其实修德风的一贯精神——即是决心舍此世间八风,不贪着于衣、食、名声三者,一心趣向成佛正道。由此引生猛利毅力,不畏艰苦难行,不懈精修。以此精神,精湛勤修,故能此生即身获证究竟殊胜成就。兹举其史事数端,以见一斑(为了使大家生起念死的心,放下世间贪著的心,否则,你很难趣入解脱)

  传中记载:至尊弥拉别师回乡后,遇昔日蒙师之子劝弥拉道:[你应收管田园,修复房舍,与哲色(幼年订婚未婚妻)完婚成家]等语。至尊弥拉答道:[总从轮回中我生厌离,内心常思除修上师所传教授外,其余任何一种,我无需要。我心中除思修外,不知其他,不算其他,不想其他。特别是这次回乡后,目睹当年父母所成家业,所积资财之最后果相(家破人亡),这样明显的实例作增上缘,更使我修行之心,愈趋猛利,如火难息。未亲受这种痛苦,未念死无常及恶趣苦的一般人们,享受世间乐法,固无不可。而我今唾弃世间八法,不贪着于衣、食、名声三者,一心思修的当中,复来此诸种因缘作策励,我何忍作彼世乐诸事。]边说也就泪如雨下!

  特别是至尊弥拉在家乡行乞时,与未婚妻哲色相会时,哲色劝他收管修复家园,成家立业。至尊弥拉知彼心事,心思依世法,彼所说不无道理。于是对哲色说:[此间田园,若能寻得我妹,汝与妹分得,如妹已死,则汝独得。]哲色道:[这样说来你不要家园么?]弥拉答道:[我能苦行,如鸟鼠寻食以为生活,田园我不需。我常住无人山林岩窟,房屋我不需。在此瞻洲中,我死随处抛,现能舍此世,今后二世乐。以此我之所行,与世诸人相违背,我未向世道为人法去作。]哲色道:[那末,或许应说是你这一学法人,与众也都相违背。你昔日最初心中存在的是世法方便,所学的也是世人所喜之诸言说。现在你的思想是如果自我战胜,他人失败则喜的罪过作风,与及积集财物,贪得声誉。这种身着缁衣只有虚名的学法人,是应和他们相违背。是啊!是应该这样作,也应该这样作。然而除那种学法人外,还可以见到有正当装规,各乘作风,而且如果没有如上所说那种心行作风,于义相顺,又有何违背之可言。若与义不相顺,才是真相违背。以此之故,象你的装式比穷丐还不如的这样学法人,为空前未见。这是大乘何宗的装规作风才是这样呢?]弥拉答道:[这是一切大乘中最殊胜者,为此生成佛故,叫作将世间八法全寄之于颓风之乘的宗规装式。]哲色道:[你与他们的装式、作风,一切都如你所说的那样,显见是相违背的。以此无论如何,看来是非法,是法则与他有所同,他者当喜。]弥拉答道:[像你这样世人所喜之法,我是不喜的。我和身着缁衣顺义之学法诸人或许都带有少许世间八法,应该是一点儿也没有。此关系成佛之迟速,有一不可思议之差别这是你所不知道的。以此你有能力的话,学佛正法吧!如果不能,仍照我说房屋田园归你的办法去作吧!]哲色道:[我不需要你的房产田地,给你的妹子吧!我当学佛正法,但是像你这样我不能做到。]说后也就走了。

  至尊弥拉继到达索岩窟闭关专修时,所立不得殊胜成相,决不下山誓词中有句说:[在此山中,可能因饥饿而致死,也决不下山去求僧食和荐亡食物(荐亡食物:死人的祭祀品),可能因寒厄而致死,亦决不下山去求衣;可能因烦闷而致死,亦决不作尘俗放逸事;可能因病而致死,亦决不为求一药而下山。总之,决不为此生世事,丝毫牵动此身,一心唯修成佛事业,一切本尊护法祈加持于我,成此誓愿,我若违犯誓言,空行护法立夺我命。]

  后来猎人们偶来山洞,见他衣不被体,形如枯木,初认为鬼怪,细观其缺牙,有识者说这是本乡中的[闻喜]<藏语妥巴嘎,弥拉俗名)。因此说道:[你的衣食看来不能养身,男儿汉可以给人作仆役,也不致受这样的饥寒。在这南瞻部洲中,没有一人像你这样苦楚的,像你这般可怜的!]弥拉答道[你们不必这样说吧!我认为我是不辜负此人身的一位英杰。我能与玛巴上师相遇,获得一生即身成佛的教授,生起了舍此世心,来此寂静山林,一心精修,成就究竟意义,早将衣、食、名声三者寄之于颓风,在此生中将摧灭烦恼敌。以此南瞻部洲中,无一人能比得上我真是男儿汉大丈夫,能比我好的志趣。比之于你们虽生在有佛教之土,不必说实践精修的话,你们想听闻佛法的心思也没有生起过,哪能知道苦狱有多深,苦时有多长,所作既是罪业,思想志趣也难超出罪大恶极的范围。我到底究竟自然是安乐,现在暂时我也是心中充满快乐。]说后唱出五乐歌。

  后来至尊弥拉胞妹白达寻到吉普岩洞,兄妹相会,白达劝弥拉去到坝日译师座下,求当一侍仆,可免饥寒(亦不失学法),否则,衣不被体,实为可羞等语。弥拉答道:[白达你不必这样说,你以我无衣赤身为可羞。(将可羞事颠倒)这阳体(指下阴)凡是男儿皆具有,我亦为此而满意,遇见有何羞?值遇正法故无羞,以从父母生而有此故,有何羞可言。当知可羞事,为知罪而不畏,扰乱父母心,抢夺上师三宝财,为满自欲望,以狡诈奸恶诸行为,损害他有情,如是自他皆损害。人天凡圣皆以此为羞耻,以此今后二世皆可愧。特别是汝以此身为可羞,当知汝从母生时,原无突乳思羞否?汝之心中想是我因不得财物与受用,只好不顾衣食而修行。应知不是这样啊。总说起来我是畏轮回三途苦,生起如将活人投入火坑的怖畏,以此我见尘嚣散乱,世间八法等时,如给食物与患呕吐病者,生厌而拒绝,如见杀父仇人心中不悦而远离。特别是至尊上师玛巴对我有这样的教诫:[汝应离世间八法,尘嚣散乱;”当舍衣、食、名声等衰损(名闻利养是损道心的);应去住无定山林处;应生起猛利舍此世心,而一心以修为主要。]以此我是依师教而行,由此依教修行力,不只是使来我前的少数有情,能得此生安乐,将是任于何时,使所有自他一切众生皆能获得永久的究竟安乐。又当知[死来无定期],以此我抛弃以此生世间八法为主之方便,我若行此方便,不仅是作”坝日译师的仆役,如坝日那样我也能办到。于此生中我渴欲成就佛果,以此我精修不懈。我愿白达你也抛弃世间八法,随为兄作风,入山修行吧!若能舍世八法而修行,则今后二世之安乐,将如旭日而现起。]说后并唱出应知羞耻舍世八风歌如下:诸上师前我敬礼,穷丐知耻祈加持,羞耻紧缚白达妹,细听你哥唱歌词。汝昧名言作愧人,不应愧者作羞愧,能知耻义瑜伽我,严慎约束我三根,有何可耻之言生。既晓生就男女身,有此密根谁不清。真守惭愧诸正士,世俗众中难觅寻。重金买得含羞女,可耻男儿怀中嬉,毒心害意邪见果,恶行骗窃与劫夺,诱诈背信诸世人,是真可耻知者稀!舍此世心大修士,殊胜教授作修要,运用金刚深密行,渡此人生趣正法,造作之愧无意为,以故未筹自苦计,白达心应泰然安。

  念死无常就是让我们知道不要贪著世间八法,舍弃求现世之心,像祖师大德一样用功办道。虽然我们学不了密勒日巴,但是最起码要对世间生起厌离,不要太过于追求世间八法、五欲,应该少欲知足,如果这个心都生不起来,无常的心也就是一句空话,修行也不可能有进步。

  现在我们继续讲原文死无定期的第三个因相

  3、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原文讲解: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惟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我们要思维死无定期的道理,世间八法、五欲都是不究竟的,世间安乐都是不可保信的,因此要善用我们暇满的人身,不要拖延懈怠。世间法的看法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但是修学佛法的人要了解“天增岁月人减寿”,要思维一下,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时间如此,空间也是如此,帮助我们存活的因缘也是促成我们死亡的助缘,所以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没有一个可相信的,生活中除了修行以外,其他都是虚假的,因此我们不要把精神浪费在吃穿享乐上, 要努力找到贪著现世安乐的病根,就是念死的心不猛利,对人身的价值没有认识,找到这个病根后,要把它连根拔除,一定要善用暇满人身,莫拖延时间,要用功修行呀! 我们的身体就如水中的泡沫,随时随地就会坏灭,不是究竟的,小小的蚊子、虫子叮两下,都可能丧命,身体如此脆弱,使我们死亡的因缘如此多,不要认为还有时间可以拖延,觉得还有很多光阴等着自己去修行,等到退休、有钱、有地位我再供养三宝,再发心修行,那可就来不及了,一定要下决定的心, 要趁着人身还有一口气,还有精力,当下就要修行,阎王随时都会来的,谁也不知道何时到来。生下来注定要死亡,生不起这种认识的原因,就是被无始劫来的无明所覆,不能认识这个道理,必须作意来对治,从头脑里生起一种力量,要不断的思维观察,否则自欺欺人,自误误人,要思维死缘多,活缘少, 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就是一个小刺伤着你了你都有可能丧命),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七日就是末劫的七日,七个太阳出来以后燃烧诸有情的身体),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山河大地须弥山都要烧毁,何况极微弱的人),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从现在开始就要决断修习正法,不要拖延时间),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无亲:不沾亲,不讲情面,阎王要你命的时候随时随地就找你要来了,他不会讲情面的,不是说拿点钱贿赂贿赂,买点关系就不死了),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行就是做,不要想今天我做不了,明天再做吧,要当勤精进,拖延不得,世间两种事情拖延不得:一种是孝敬父母,一种是修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今天脱了鞋明天穿不穿还不一定,要仔细思维),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所借身就是假借之身),无病衰乐住(暂时无病衰安乐而住,也就是说暂时看你的身体没有病安乐而住,但是慢慢就会衰了,只是将衰败暂时隐藏而已,不是永久的),尔时取坚实(取坚实:修行佛法,以修习佛法的心要来对治烦恼习气),病死衰无畏(这样的话病死衰败的时候就不会有畏惧),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等死的时候,再念又有什么帮助呢?)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应该思维死无定期,变此心励力修行)。

  念死无常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其他都没意义,死了以后除了佛法以外什么都带不去,都是假的,“万般皆不去,惟有业随身”。以上是第二个“死无定期”,那么第二个根本的三种因相就讲解完了。

  下面讲第三个根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它也有三因相:1、亲友无益;2、财物无益;3、自身无益,下面看原文:

  原文讲解: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除了法以外任何东西都没益处,下面比喻说):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就是没有随着自己一起死的。世间讲:“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哪有这样的事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到来各西东”,黄泉路上不相逢,所以不论怎么怜悯你,舍不得你,围绕你,都爱莫能助,只有“节哀顺便”一句话了),尽其所有悦意宝聚(前面第一个是亲友帮不上忙,现在自己喜爱的钱财,名利、地位),然无尘许可得持往,(金钱、地位等等一切的受用,此生不论你有多少存折,多少家产,多大的地位,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走,所谓“钱财万贯、良田千亩、子孙满堂”等等,就是你当了几辈的老祖宗也没用,到这个时候一个也带不走,来时光洞洞,去时洞洞光),俱生骨肉尚须弃舍,(俱生骨肉:自己的身体。不但财物带不走,帮不上忙,就是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臭皮囊你也得扔下呀),况诸余法。(何况其他的?),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它既然都要舍弃我,我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所以现在就不要贪著吃的、穿的、名利、地位,钱财,这些都是假的,为它劳碌、为它受苦,有什么用?知足就行,不要贪图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拿就坏了),而赴他世。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惟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能够感得此生诸异熟先业的时候),先业弃汝已(前面的业舍弃你了),与新业相系(又结新业了,又流转生死了),死主引去时(阎王爷夺你命的时候,鬼差、狱卒把你领走的时候),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富:富贵荣华),死赴他世时(死的时候去它世的时候,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要知道“看破红尘及早修,莫在红尘浪里游,荣华富贵春一梦,转眼之间到白头”,有位祖师曾写一首偈子说“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时还有钱万贯,死后空留手一双”),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这一生你什么也带不走,有什么可争的?有什么可斗的?世界都是你的了?又能怎样啊?你把所有的土地都争到了,全部种上粮食,你一天能吃几顿饭呢?全部都盖上房子,你能睡多大地方呢?全部都弄成车你一个人能做几部车呢?全部都是你的子民、儿女,在你死的时候哪一个人能帮助你?这都是苦呀,要好好思维其中的道理,所以死的时候什么都对自己没有用呀。死之后除了所修的佛法以外,其他一切都是梦境,包括我们的兄弟姊妹、朋友亲戚等没有一个人能跟着你走,财宝名誉地位任何东西都带不走,即使自己最爱的身体死时两脚一伸什么也没有了。可是我们现在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这个也贪,那个也要,真是可怜、真是颠倒!贪那么多都是累赘呀,为了贪这些东西,不知造了多少恶业呀,可是到最后自己能受用多少呢?无非就是给自己入地狱恶趣受苦多积聚资粮罢了)。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知道人身暇满义大难得,远离八无暇得到八有暇十圆满,但也要知道虽然难得但是很容易坏灭,这就是无常呀),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后世(勤修后世:勤修增上生),以往毕竟安乐(指得到人身要以获取决定安乐的决定胜来修行),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不是为了成佛,得到增上生或者决定胜,而是对于生命能存活、吃喝玩乐、除苦者,此中的乐就指的现前的安乐,为了现前的安乐是没价值的),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你可以看看那些畜生它们的本事,高于我们人呀),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如果不这样的话,虽然你得到人身了,仍同没有得到一样),如《入行论》云:(《入行论·禅定品》卷八《入菩萨行论广解》云:“唯为现世求乐除苦,畜生之力犹胜于人。何可为彼之故,今难得大义有暇圆满。由贪颠倒境业,以诸苦而摧坏之,应思维如是过患,于暇满所依,勤求心要也。”要如法修行,不可贪著现世的人天福报,我们得到如此殊胜的人身不好好修行,就是为了现前的一点点快乐,也太不值得了,这一辈子的快乐享受完了,还会轮回生死,不能受尽世间永久的苦,不能得到世间究竟的乐呀,这是密勒日巴尊者说的,还有就是要在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呀,要出离世间生死轮回呀!)“畜亦不难办(唯吃喝玩乐畜生也能办到),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博朵瓦云:“除我光荣者(光荣就是傲慢、荣耀心),即是修习无常,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法就是正法,除正法而外),皆无所为(一切都派不上用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在《略论》上讲:“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略觉艰难即得生起。”(《略论》上讲:“何由不能生起耶?”《略论释》298页讲到:“博多瓦谓此种心量,本极难生,须照三根本、九因相,励力思惟,并修积资净障,启祷本尊以(而)为之助。以诸无常法性不安住,随时均易感触,亦不难使心变动。”),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略论释》298页讲:“(迦马巴弟子)有修死无常,心略变动,启师欲修余法,迦马巴仍令续修。”重述前法。(仍如前修念死无常),请其后者,则云后者全未能至。(前面的法尚未能见怎么能见到后面的法呢?不可越次第,必须依基础,次第而行。《略论释》298页讲到:“惟念死,能断一切可爱境,亦惟佛法可获善逝。如此心未生起,任修一切善法,皆不能作为成佛资粮,以心尚系著现世故,对於成佛深法,尚在障格中。死无常生起之量,须如临死人,医药已穷,生望已绝,如是心相任运而起,常现於前,即其(合)生起之量。(如果念死无常的心何时都能生起,且特别心切殷重将来必定有成就道业的功德资粮。所以念死无常乃是修行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暇满人身有大的义利且难得易失坏,如果不趁机会修行,只忙眼前的安乐、吃穿住行、人情世故等等不相干的事情,倒不如畜生,畜生对于谋世间生活的力量远远的超过人,天上可以飞,海里可以游,人却没这个本事,他们地下挖个洞就可以住,吃活东西不用吐皮,人却没有一个能比过他们的,就是可以利用暇满人身修行跳出轮回,若不趁这个机会好好修行,死后所求的现世的一切安乐,没有一样能带走的。要辗转思维暇满难得,念死无常的道理,纵然很难生起,但是这是修道的基础、根本,所以一定要努力。如果不是打妄想就是昏沉,说你是在修行那简直就是妄语。我们修行就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内心,修学佛法必须有完整的认识、一定的步骤、次第,否则讲起来很动听,修起来一无是处,要无常心切不问世间事呀,也就不会贪著五欲,世间一切的圆满,到死的时候都是虚假的,一切有漏,皆是痛苦的,皆是无常的,只要是无常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众生都是被五官的刺激,眼前的快乐迷惑本性,颠倒呀,执着放不下,我们想想世间有漏的东西?死后一样也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就是自己所造的业。”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应如前说而正修习。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根本九种因相,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如果不能取三根本九种因相,就观察现世法当中所有的事情犹如临死被杀时候的装饰),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这段文在《略论释》298页讲到:“上述依师暇满大义念死等法,修时应依类检取诸大经论所说,反复研究,作修习资料,则能速得诸佛密意,修余法时亦当如是。”余处:就是修其他的法类,修其它法时也要这样做)

  我们平常为了这个“我”,用种种的方式来庄严它,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被世间五欲所覆。了解这些以后对于现在的一些东西不仅不会被它欺骗,甚至逃都来不及,学佛法的第一关键,就是念死。念死的心没有生起,修再深的法都是空话。我们明明知道修行要精进,要集资净罪,要祈祷本尊,但是修的时候就是不行。如果你先修念死无常,一旦无常的心生起来,叫你不念佛、不忏悔、不修法、不磕头念经、不做善事,你都办不到,你不敢懒惰懈怠。因为你清楚,以往造的这么多罪业,马上就要死了,还没成就,罪还没有洗刷干净,你哪敢懈怠?你思维一下,罪没有忏除清净,死了以后要下地狱,这个时候,你还愿意忙世间的事情吗?你就不敢追求名闻利养贪图享受了。

  修行不利等,因地要努力修上去。有人向大善知识伽摩巴请法,他一遍又一遍的说:“修无常。”无常的心没有生起来,任修任何高深大法,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修行千万不要越次第,一定要从基础上一步一步的修上去,真实了知亲近善知识,暇满难得义大与念死无常的道理,不要因为认识不够、不相应、听不懂、搞不透等就放弃。你不了解一切事情,都有因果关系,要想成佛,要在因地上努力,资粮要积聚,照着相应的经论。如理思维观察,努力的修习,得到佛法的精要,这就是我们现在真正要修的事情,而不是一天到晚争论、说是非,在法门上评高低,能不能调伏心性、调伏烦恼、制止恶业,使畏惧无常的心生起来,令办道的心生起来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这一点你都做不到,还能谈其它的?其它的更是一句空话了,这就是整个共下士道念死无常原文的法义。

  三根本、九种因相的原文我们一一谈完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谈思考题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界恒恭敬整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