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空恩师讲《广论》82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空恩师讲《广论》82讲

 

  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今天我们又有这么殊胜的因缘,聚在《戒定慧学修室》,一起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正宗分共下士道皈依三宝这一章了,我们对三宝的功德,皈依三宝的动机,皈依的誓愿和戒律,誓言的学处,包括皈依以后应该做的哪些事情,从动机到学习佛法、修行一步一步地讲得很清楚,前面讲了很多,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讲:

  我们前面讲了三宝的种类,皈依的含义,皈依以后应该守持的戒律,包括三宝的功德等,也数数地宣说,前面讲了第一点、三宝的性相的区别,今天我们谈第二点,事业的区别。

  第二是事业的区别。佛对众生传授诸法;法是为了断除一切烦恼和痛苦;僧宝是行持诸法,证悟四身,获得教证的一切功德,发愿所有的众生也按自己的修行过程来修持正法,证得四身以及教证的一切功德,因而生起的欢喜的心是僧宝自身所行的事业。

  第三是信仰的区别。依次说就是对于佛宝我们应当要有亲近、承事的信仰;对于法宝,我们应当要有勤奋学修证悟果位的信仰;对于僧宝,我们应当要有同甘共苦的精神而集合在一起来修持佛法。这就是佛教中所提倡的“和合僧团”。六和敬的道场就是从这里来体验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要认识。

  第四是修行的区别。对于佛宝我们应当供养、承事等;对于法宝我们应当以瑜伽行来修持正法;对于僧宝,我们应当以法和资财的受用来作行持,这是修行的区别。

  第五是随念的区别。我们应当以虔诚的信念来思维佛、法、僧三宝各个的功德,前面我们反复说了,这就是随念的区别,佛宝有什么功德、法宝有什么功德、僧宝有什么功德,各个的功德要思维。

  第六是福德增长中所产生的区别。以补特伽罗和法两方面来说,都能增长殊胜的福德。佛和僧是为初者(就是补特伽罗)而言的。依止一位圣者而增长福德以及依止多位增长福德;依止僧伽增长福德必须具备四位比丘,亲近四位以上的僧团就可以增长福德,供养哪一个人,护持哪一个人,不行,所以对待僧团,对待大众,对待寺庙的所有师父,必须四个比丘、比丘尼以上才能称之为僧团,你护持哪一个人,供养哪一个人那都不是护持三宝之一的僧宝,况且,给哪一个人作护持,不能得到僧宝的福田,必须要供僧众才能得到福德,对这个内容曾经在《律经》中有所阐述。所以,我们依止三宝皆能增长福德。

  接下来说明自己誓愿要承诺皈依的道理,就是誓言。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和每个分别的功德,还有由知道差别而正皈依,发誓誓愿受,由自己誓愿受而正皈依,自己承诺视佛为导师;自己承诺视法为修持证悟涅槃的正法;自己承诺僧伽为修行的助伴。因此,要有这样的信念来发誓愿皈依三宝,这些内容曾在《毗奈耶广释》中有所表明。

  皈依三宝以后,不再皈依其他外道。这几天我们也反复说了,我们学佛的人要清楚地认识到佛教与外道的优劣差别后,只有三宝才是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与其相违的一切旁门左道都不是我们究竟皈依的对象。所以作为一名佛教徒,一定要懂得佛教及外道的导师的区别。我们皈依的究竟圆满之佛是已经断除了一切的过失,圆满了一切的功德,所以,成为学佛之人的导师。其他外道的导师不用说断除了所有过失,就连轮回也未曾获得解脱,他们仍然存在贪嗔痴等等的烦恼,自身尚未解脱,更何况具有皈依性相和资格呢?

  《释迦牟尼殊胜赞》中说:“我舍弃其他外道的一切导师,我要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呢?因为佛您已经断除了一切过患,而具有了一切功德,所以,我才真心地皈依您。一切外道和您恰恰相反,他们仍然处在种种烦恼的痛苦之中。这并非我贪爱自己的宗派导师和憎恨他宗的导师。”又说:“我们仔细地观察思维外道的经典,就不难发现,外道的一切经典缺乏智慧,甚至矛盾百出,很不圆满。因此,他们的导师是一个很不够资格的导师。我们再思维观察了佛及佛所说的法以后,对他的究竟圆满产生了极大的信心。所以,我从内心中生起了对佛的猛利信解。由此我可明确地懂得,一切外道的导师,既未获得遍知之果,又难以解救众生。他们的经典仍然存在三毒烦恼的染污,最终的结果必堕恶趣而已。心被烦恼所染污的这些众生们,就根本没有看到不具有过失的您――导师佛陀。”

  宗教的区别。佛教是殊胜的宗教,但彼此之间要要互相尊重,可以通过互相观察了解,“真金不怕火炼”需要大家观察和认识,发起皈依的心,因为佛道是安乐之道,所以,它所获得的果位也是安乐。只有修持佛法的内容,才能脱离三界的痛苦,才能熄灭投生轮回的所有的因,才能断尽一切烦恼。佛教是欲求解脱者的最殊胜的教法,从来不具有欺诳的性质,是独一无二的神圣教法,能完整地清净洗除一切众生所造的罪业,只有佛才具备了这些殊胜的特征,除了佛法以外的一切外道都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因为其它外道最终逃脱不了轮回的束缚。

  《释迦牟尼殊胜赞》中说:“我皈依佛教的原因是,只有佛的教法才能使一切有情众生得到安乐。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是以度自己的思想而出发,获得解脱的果位;大乘是以度己度彼、自度度他的利益而出发,尤其是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获得究竟快乐的果位,也就是证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所以狮子吼,狮子吼就是世尊的称号,佛的名号也叫狮子吼,所以狮子吼如来的佛法是最殊胜的,最能利益一切含识的事业。”

  《可赞可颂经》中也说:“佛法是我们修行者趋入修行的殊胜之法,而一切外道之法是我们应当舍弃之法,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另外,外道的教法内容由整个无明烦恼所染污,而佛法的内容则充满了净治无明烦恼的教诲。所以,佛法和外道之法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此。佛法能阐明法性本空的道理,但外道无法阐明这个道理,所以,它属于欺妄之法,这也是两者的不同区别之处。佛教时时刻刻在指导众生向善,可外道经常对此设置障碍,不愿众生脱离轮回,这又是佛教和外道的不同之处。外道的经典中所讲述的一切内容都是自相矛盾的,对轮回的学说,被整个邪见烦恼所染污,而佛教以正确的观点阐明了轮回的根本道理,清洗了被邪见无明烦恼所污染的学说。所以,佛教的经典是极为殊胜的,这也是佛教和外道的不同之处。”以上是说明了佛教和其它外道的差别,以此类推也可以得知僧伽的区别。

  皈依三宝以后,应当学修的次第分为两种,我们现在要讲的就是皈依三宝以后所修学的次第。现在我们打开书看原文:

  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皈依以后应该学修的次第分为两种:)一 摄分(摄分――也叫瑜伽行派)中出  二 教授(教授――就是中观派)中出  今初

  原文: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也就是说学修的次第分为两种:就是摄分中出现的传承和教诲中出现的传承二者。摄分中出现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再分为四个小部分来说明。这是无著菩萨的传承:)(第一部分、)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

  讲解:第一大部分的第一个小部分是说明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道理。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再前面已经介绍过,善知识是一切功德的所依之处,我们定要懂得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原文: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

  讲解:这是皈依以后应该做的事情了,不是皈依完就拉倒了,我们弃恶行善的这一切知识,这一切功德都是亲近善知识的结果。如果不依止亲近善知识,就无法掌握善恶取舍的道理,因此我们依止善知识以后就要按照上师师长善知识的教诲去修行,才会善恶分明,不能我执我见听不进去,那样你就会走错路。既然如此我们就要依止传授正法的善知识了,所以,皈依佛也就是皈依了对我们传授教诲的善知识。随其后而修行,也就是说,我们真实地亲近了善知识、上师、法师等等,才迈开了学法的第一步,只有亲近善知识才是迈开了学佛的第一步。你亲近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学修。不然的话,你找老师干什么呢?那么亲近有亲近的轨理和方法和规矩,你不能说依止了,亲近了,不按照依止法去做,违背善知识的教诫教授,自己我执我见,邪执邪见,这个要不得,这个道理要明白。

  原文:(第二部分、)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此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即是彼随顺行故,

  讲解:听闻正法,还要进一步对听闻的内容多做思维。我们要认真地听闻佛和佛的弟子所说的诸法,譬如经律论而言,假若我们对听闻过的内容加以思考,就能净治烦恼业障,就能修习这种善所缘境。所以,皈依法也就能够对听闻的教证二法产生证量,也就能随这个如理地修持了。这是第二小部分的内容。

  原文:(第三部分、)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讲解:随法而修行正法,就是随着法修持证达涅槃的果位来说的。主要依赖于闻思修和戒定慧的修持。至于对闻思修和戒定慧的修持方式,因为这本论的前部分中已经有了翔实的介绍,所以,这里不再赘述,这是三小部分的内容。

  原文:(第四部分、)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讲解:皈依僧,就是趋入涅槃大道的助伴来说的,所以你脱离僧团,脱离大众的熏修,你是不会有解脱的,自己跳光杆舞那就要出问题,离开僧团就要出偏差,所以必须以僧团、僧宝作助伴,我们应当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还要有同修善友的帮助,脱离大众集体的熏修解脱是无望的,就会出问题,这一点一定要了解,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在家人、出家人都一样,不可离开僧团,不可离开大众,不可离开善知识,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既便今生不会成就,也不会走歪了,更不容易犯重戒,将来堕落是很可怕的,所以要注意,我们应当随这些助伴法友共同来修持,解脱轮回助苦的束缚,这是第四小部分的内容。

  原文:第二四聚中,(第一部分、)诸根不掉者,谓根(根就是六根)于境(境就是六境,也就是指六尘,六根对于六尘所贪著)放散之后,(第二大部分的第一小部分是修持阻止诸根不放逸。就是要经常放松诸根而面对境所),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

  讲解:就是说我们要对于六根面对所有的境所,保持心情舒适的状态,不为所有的境――六尘所动摇,而不散乱心情,分散精力,要看到六根放逸的过失,对此要产生厌离。六根在修行当中,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定也好,修加行也好,念经也好,包括我们一天的行住坐卧的修行,都要把握六根,善护身口,观察你的六根,是不是在放逸、放逸的过失,对这个要产生厌离。要知道六根的过患,这是第一点。

  原文:(第二部分、)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

  讲解:第二小部分是要认真地修习戒律的内容。就是要尽力而为,不能说我习气毛病很重,但是就是不改,那就不行了,必须要改,力所能及地守持佛所宣说的戒律、威仪,自己的习气毛病从脑海里、从身心里去改,这才行,如戒定慧等的戒律修学。这是第二部分。

  原文:(第三部分、)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

  讲解:(第三小部分是对所有众生起悲愍之心。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佛教的宗旨是以慈悲为本。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要具有悲愍之心,要关心大众、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所以我们佛教常说: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启迪智慧。就是这个道理,要有这个悲愍众生的心,具有了这种慈悲的殊胜之心,就不会去伤害每一个众生,这一小部分里也暗示了皈依僧宝的道理。

  原文:(第四部分、)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讲解:第四小部分是经常对三宝勤奋供养。就是我们要每日都必须时刻对三宝勤奋地作供养,要承事,要侍奉。出家人作执事要维护常住,大众、僧团里面没有执事的事情的,要尽自己本分来承事三宝,供养三宝,为僧团多做一些事情,无论在家人出家人都是一样,在家里也好,在三宝地也好,一定要承事供养,做一些事情,供养不一定拿钱,身体力行、侍奉、修行,来供养三宝。

  既皈依以后所学的次第,皈依以后要做哪些事情,这是给我们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对这些道理,要从内心里面深刻地串习和思维。

  正信皈依三宝已,不是没有所修持便能离苦得乐,皈了依就结束了,不是什么都不学就可以解脱,皈依完就拉倒了。而是三宝只是教示――教诫开示我们修行者的道路、方向而已,解脱生死必须自己修行,如果不修行终不会解脱,这个过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如经云;“当自精进无令空过,后致有悔,(应该自己精进修行,不要空过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去的时间不再来,刹那之间几十年就过去了,等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引导的人把你导向行善的道路,但是你不走,那就没办法了。

  那么皈依三宝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呢?

  瑜伽论说了八件事――两个四种正行。

  一、皈依以后应该经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步、得利益。

  二、依师愿为学法,把善知识、师长作为自己学法的依止之处,故必须常常听闻正法,由听闻正法,乃能了如何者应断,何者应修,断修关键之处,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

  三、听闻正法以后,应自审谛如理思维,必须以现量比量等等观察其是理非理,这样能引起定智,就是禅定的智慧,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思维方能引生思慧。

  四、既然善思维了,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谛真是苦,惑业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等,必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一步一步地由戒定慧三学,或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五道来修行,一步一步地解脱,进一步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即是瑜伽论说的、“当知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第一四种正行。

  复次有第二四种正行:

  一、皈依三宝后必须一步一步地学调伏、制伏烦恼。烦恼之起,多由我们的六根随着六境――六尘转动,引起非理作意而生烦恼,不顺自己的心了,不顺自己的眼了,耳鼻舌身意等,不随顺六根了,心里不舒服了就生烦恼了,所以要防护六根。故防护根门,制止烦恼生起来的因缘,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点。无论在家人、出家人都一样。通常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者就是这个道理,即亲近这个法,躲避现前环境,虽非真能对治,在初发心的学习当中,先使心有所专,减少烦恼生起的因缘,这样慢慢烦恼比较易调伏了。并不是说躲避烦恼,躲避不了,要对治。但是你现在你连遮止都遮止不了,将来你怎么对治?

  二、皈依三宝后,要依佛说的来行持,进一步必须要随自已的力量、能力受学学处,学处就是戒律。如佛说随佛学者常发大悲心,爱护众生命,故须不为己利而杀生。若皈依三宝仍然喜欢杀生,则难得学佛之益。当随自己能力,学习如来所制学处。要持戒修行得解脱。皈依以后,将来慢慢地要受学处、要受戒。

  三、随佛学者必须修悲心。当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过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既是亲属,则皆于我有恩,皆应该报答。幸我今日皈佛因缘,了知世事无常而复得知正趣解脱之道,然此世间于我有恩众生,处此苦海,竟无知觉,实可怜悯。我须发心精进学佛,出家修行,断恶修善度众生,度一切众生,皈依三宝也是要有这种心。

  四、由知三宝殊胜功德故,则知唯有三宝是无上福田。又知众生所受苦乐都是由于随自己的业力感召的,唯修福善业乃能得乐。不修善业就有苦呀。今我值遇如是无上福田,若不培福,不听法,不修行,不断烦恼,如入宝山空手而返,殊为可惜,故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涅槃经》说皈依三宝后,有三个学处应当修学,现在我们往下看,就要说学处了,看原文:

  原文:二 教授中出分二 一 别学 分二 二 共学  初中分二  一 遮止应学 二 修行应学  今初

  (教诲中出现的内容,此系龙树菩萨的传承,中观里的教授出的,分为分别学处和共同学处两大部分。分别学处方面又分为阻止的学处和修持的学处两个小部分。阻止的学处就是止持,应做的就是作持,前面我们说过的皈依的六条戒,阻止的学处是以阻止一切恶行而言的。)

  原文: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讲解:《涅槃经》中说:“我们皈依三宝以后,就成为清净的行者,是佛门弟子,皈依佛宝以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宝以后,就应该舍弃伤害众生的心,从不做杀生害命之事;皈依僧宝以后,就要远离外道的行者,不能听从其所说的外道之法。”以上句子中说明了我们皈依三宝后,就要学修、阻止的三个问题。就是皈依的六条戒律。第一个自己皈依佛以后应该思维唯佛如来是我大师,其余世间天神如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牛鬼蛇神等等皆非真皈依处,故皆不应再行皈依。第二自皈依法宝后,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悲悯心,不应故意损恼有情、恼害众生。第三自皈依僧宝后,应与正知正见之善友共住共学,不应与邪知邪见不信三宝外道邪众共住。如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略论释》383页:此谓谁以诚心皈依三宝,彼人即成就正净善,称为近事,亦称居士,谓日近涅槃而为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原文: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然与佛说的有矛盾处,则依佛说而行。)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讲解:我们皈依三宝以后成为清净的修行者了,是佛门的弟子了,皈依佛宝以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宝以后就应该舍弃伤害众生的心,从不做杀生害命的事情,皈依僧宝以后就要远离外道的行者和他所说的外道的法,以上的句子中就说明了我们皈依三宝以后就要修学阻止的三个问题,其一是学佛的人不能再皈依外道或世间的一切神祗;其二是学佛的人不能伤害生灵,不能杀害众生,要远离这种伤害之心;其三是学佛的人不能和外道共住,不能服从他所说的外道的法。一、皈依佛宝后,再不能皈依天魔外道。即使对世间的大自在天和遍入天等境界较高的天神,也就是老百姓讲的老天爷,都不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更何况皈依那些鬼类――牛鬼蛇神之物的山神、土地、龙王等呢?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世间的神,自己也尚未解脱六道轮回,所以,他们根本普度不了众生。我们千万不能做不信仰三宝,而去皈依这些世间神鬼的事情。我们应当虔诚地信仰三宝,把这些世间神作为我们的护法,而修习佛法,就以这种观点来对待世间的诸神是完全可以的。譬如,修行的时候产生障碍,可以祈请他来帮助我们清除这些障碍等,就像修行时需要施主来帮助生活上的条件――衣食、汤药、床座等等这些四缘修行的条件和生病时求医师来治病一样,只要从内心中不皈依他们,以作为护法,完全是允许的。

  原文: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

  讲解:二、皈依法宝后,就要断除伤害众生的心念。因为我们行持的佛法是以慈悲为怀的角度出发的,成佛的主要因素也是以悲心来修持证悟的。所以,我们对其他的人或者是对畜生决不能鞭打、捆绑、囚禁、穿鼻孔、脚踢、追赶、强迫使它驮沉重的东西等。对于一切与佛法背道而驰的心念和行为,我们坚决要舍弃,从来不能做伤害众生的事情。

  原文: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讲解:三、皈依僧宝后,绝对不能听从外道教徒的所说之法。我们要坚决远离不信仰三宝或者诽谤三宝的邪见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和这一类恶友共同居住的时间过于长久,自己逐渐会染上恶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自己刚进入佛门,对佛法的很多道理都不太明确,还没有建立起正知正见,所以很容易接受外道的观点,包括我们修行当中的同行善友也很重要,如果你选择不好,本来你对佛法的信心就不够,接触的人坏了,就会使你的信心退失,因为你还没有生起正知正见,别人说什么马上就信,都被眼前的假相迷惑住了,所以很容易接受外道的观点,别人说什么你都信,自己的师长、善知识说什么你都听不进去,而背离佛法,会造下诽谤三宝的深重罪业。为此,我们刚皈依三宝的弟子也好,多年的出家人也好,务必多次亲近善知识,与学习佛法的善友常住一起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了解这些道理,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误入歧途。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丑二  修行应学

  修行应学的是什么?

  第一个就是敬佛像。

  接下来再讲修持教诲的内容,应当修持的内容,也以佛、法、僧三方面来讲解,首先我们先看原文:

  原文: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麈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讲解:接下来再讲的就是修持的教诲了,从三方面说了,也就是皈依的六支论说了,皈依三宝以后有三个事情应该知道,首先讲解佛宝的内容。皈依佛宝以后,对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的形象,不论他是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就是对于佛像我们心中要生起象见到佛一样的感觉,无论是画的还是泥塑的,一切的佛像我们应当生起恭敬的心来供奉,决不能批评佛像的好坏等等,佛像的造型方面只能评论匠人的技术好坏以外,决不能乱说佛像的好坏之分,这是一个比较注意的问题。当今也有很多学佛之人,对于这个问题不引起注意,胡乱地批评、乱说佛像的好坏,这样就造了许多口业。佛像造型的优劣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用恭敬的心来供养佛像,绝对不能随便搁在地上、床上、座垫上,或者不干净的地方,或很低处,或者雨淋的地方。坚决要舍弃对佛像诽谤的种种行为,视佛像就跟亲眼见到佛祖一样,要生起恭敬之心。《致亲友书》中说了:“无论是木雕的佛像还是泥塑的佛像,其造型尽管如何,但具有智慧的智者们是供奉的。”《广戒经分辩教》中说:古印度有一位叫劫比罗的比丘,他和其他有学和无学,简单地说,有学是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菩萨等等的果位,无学是已经证得阿罗汉、菩萨等等的果位了,这样的众生,在辩论的时候用恶语攻击这些僧众说:“你这个象头还能懂得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呀?”等等。用了十八种畜生的名字,咒骂了这些出家众,所以这位比丘死后投生到畜生道中,成了一个头上长有十八种不同种类畜生的多头大鳌鱼,而遭到这样的报应呀,在我们晋美彭措法王出的《百业经》书中里面很多都讲了,关于身口意里面,起心动念,无意中造的口业非常可怕的。这个大鳌鱼就是原文上讲的“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就是说这个大鳖鱼从伽叶佛,或称饮光佛,是贤劫千佛的第三位佛,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之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他仍然在畜生道中受苦。这里引出这个故事的原因就是希望诸位学人-在家人、出家人,不要胡乱评论佛像的优劣、好坏等等,以免造成诽谤佛像的罪业。

  原文:《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

  讲解:《律经杂事品》中说,拘留孙佛,或称灭累佛,是贤劫千佛的第一位佛,七佛的第四位佛,他涅槃后,具美国王为了供奉佛的舍利,就聘请了许多工匠修建舍利塔。其中有一位工匠,用讽刺的口吻说:“修造这么大的一座舍利塔,何时才能竣工呢?”连续诽谤了两遍。后来舍利塔完工以后,佛塔显得十分庄严,这个时候,他忏悔的心不禁油然而生,于是,用所有的工钱,打造了一个金铃,挂在塔顶上。后世中,他虽然获得了人身,因为他在前世中轻蔑了佛塔的缘故,他所得的人身却非常丑陋,又黑又小。又因为打造金铃的功德,他的声音十分宏亮、悦耳。由此可知,我们对于佛像不应该评他的好坏如何如何,对于他人所造的佛像,无论是金银铜铁所铸,还是木雕泥塑以及绘画的等等,都不应该嘲笑讥讽、批评诽谤他的优劣、美丑等,不然就造大业了。所以:

  原文: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觉沃答云:至尊妙音(就是文殊菩萨)之身,无所不善,师工(就是工匠师、工艺师的工艺。)中等,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讲解:一段文讲的就是:有一位大瑜伽师,他把一尊文殊菩萨的像请到阿底峡尊者的面前,觉沃,就是阿底峡尊者,让尊者观看,他问阿底峡尊者,这尊佛像好坏如何?如果你觉得好的话,我就拿绒瓦嘎瓦所供养的四钱黄金把这尊佛像买过来,阿底峡尊者回答说:“文殊菩萨以及一切佛的身都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不过制造佛像的工匠只算个中等水平。”说完尊者把佛像举到头顶而放置于头上,以表示对佛的恭敬。因为我们对于一切的佛像也要保持上面讲述的这种心理,应当要恭敬。决不能把身语意诸依止物当作买卖来从中牟利。买卖佛像造下的恶业是不得了的,很可怕的。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些道理,不知道的话就很容易造大恶业。这就是对佛宝的恭敬――敬佛像。

  第二个就是敬佛经,就是法宝。

  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偈、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我们看原文:

  原文: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就跟前面敬佛一样不能买卖不能乱放,不能把佛像,护身佛带到厕所或者洗澡的地方去,更不能抵压、买卖佛像,包括经典也是这样的,也要懂得这个道理。)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讲解:下面我们讲解的就是法宝的内容。我们对于一切正法,以及对于短短的四句经文,就是耳闻目睹一偈颂后,就要以法宝来看待,决不能起不恭敬的心,断除一切不恭敬的心。就是说把经卷不能当作抵押品,也不能把经书作为货物来买卖,或者不能随意把它丢在、搁在地上,或者不能放置在风吹雨淋的地方,更不能和鞋袜装在一起背上出门、远行或者旅行,或者从经卷上跨越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法宝的不恭敬。把它放到地下都是不如法的。我们应当远离弃法之罪,应该对所有的法宝毕恭毕敬。这是最重要的,包括我们与某些人写书信、写笔录,僧人之间写信,居士给师父写信,开头肯定要说“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象“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你在写信的时候就可以用拼音,为什么呢?你写出来的“阿弥陀佛”这几个字就是一个圣号,这个信件到处乱扔就是对法的不恭敬,所以凡是对三宝的形象带有圣敬的词句,都要用拼音来代替,不能说直接写了这些佛字等等,到时候没法处理。乱扔乱放都是过失。所以一定要注意这方面。对法宝一定要恭敬,所以,写信也好,记笔记也好,都要注意这些,将来你要是要还可以,你要是不要,乱扔,这个将来就有过失了,所以要注意。

  原文: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

  讲解:就是说大善知识显阿瓦看到有人请经典路过时,必定要站起来合掌,以表示对法宝的恭敬。后来因年迈体弱的缘故,虽身体无法站起来,但他看到佛经时仍然合掌,表示恭敬。再看看我们现在,印刷术也发达了,经书到处乱扔、乱放、乱丢,根本显不出对法的恭敬。不仅念经的时候不在头上顶一下,念完了也不顶一下;有时候念个半截就去接电话、干活去了,书还在那儿打开了,没有合上;有时候一半在桌子上,一半在半空中悬着,这都是对法的不恭敬啊,在经书上乱写乱画,折角、作记号等等,你如果要作记号,没完看可以用书签嘛,不要折角,乱写乱画要不得,这是不如法的,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些。

  原文:又说觉沃至哦日前(哦日――藏西北边的一个地方),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记录――《略论》上讲写经书的人),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

  讲解:这是讲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阿里传法的期间,有一位密咒师心生傲慢,不愿意在尊者面前闻法,尊者看到这位密咒师记录笔记的时候,用手醮舌头上污垢的唾沫,来翻阅经典,尊者于是心中不忍地说:“哎哟,不能这样做!不能这样做!”这位密咒师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就对阿底峡尊者产生了无比的信心,并成为尊者的弟子。你想想,我们现在有的人书请了,也不用毛巾包,念了没几天就烂了,为什么啊?不知道爱惜。翻经书就跟点钱一样,也拿手一沾唾沫就开始翻书,这都是过失啊!不要看这是些细节问题,你不如法就造了大业了!你还不明白呢,那非常可怕啊!要知道这些道理,注意这些方面。不然的话,你做了不如法的事情,你还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呢,那就坏了!

  原文:霞惹嚩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讲解:霞惹嚩大师也说了:我们经常轻视、玩弄佛经,乱丢乱放,对法和讲经的师父产生不恭敬的因素,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智慧衰损的主要因素,是损坏智慧的因,现在愚痴蒙昧,所以根本开发不了我们的智慧。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这些道理,从此以后,不应该再做这样愚痴的事情,不应该再积集愚痴无明的恶因了,假如说再继续造这种恶业,有什么比这个更愚痴的事情呢?我们一定要谨慎牢记这些殊胜的教诫教诲,不然的话,你稀里糊涂造恶业了你还不明白呢。我们拿经书,手一定要洗干净,听经闻法一定要衣着整洁,身上要卫生,手要洗干净才能拿经书,手脏乎乎地就去摸经书了,那就是过失啊,一定要注意这方面。为什么我们上殿的时候要拿个毛巾呢?你摸脚也好、提鞋也好,就要用毛巾擦一擦手,不然的话,翻经书都是过失啊!这些小节你不注意那就坏了,包括经典上有残缺的,有佛教的文字印刷坏的,这些东西都是圣物,都要好好地去处理。佛像有残缺了要修补,经典有残缺了要修补,这都是有功德的。你乱丢乱放,那个过失就大了,所以要注意这方面。这就是第二点,对法宝的恭敬。

  三、敬僧宝

  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他持戒、犯戒、有修行、没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的僧相――现了僧相了、剃了头了、染衣了,皆应恭敬,起僧宝想。遇到了破戒的僧人,应如是念(应该怎么样忆念呢?),五浊恶世当中,多诸圣者(很多圣者),为普利一切恶行众生故,示现同事(为什么他犯戒、造恶啊?他是为了教诫这些恶人啊,示现的!不要想到他犯戒了等等,口犯过失,说僧过恶犯大众罪啊。),非我们肉眼凡夫所能识别的,所以应以净心视之,于自已有利益没有损。如论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所说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现为善士。”

  原文: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其相――沙门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略论释》上讲:分彼我派――分派别),视如怨敌(跟我修的不一样,就如怨敌一样),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林薮――寂静修行处),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讲解:僧伽――在《略论释》388页:如系圣僧,一人即表僧众,如非圣僧,有四人以上,即表僧众。(如果是圣僧,象阿罗汉、菩萨啊,他们属于僧宝,一个人就可以称为僧宝。如果不是圣僧,四人以上,就表示僧宝。)

  持沙门相――《略论释》讲:或仅具出家相

  一劫不能得解脱――如果你轻毁轻劣比丘,一劫都不能得解脱。

  此是此教正次第――在《广论义释》上说:根性下劣的比丘,若按照以菩提道的次第修持的时候,也逐渐能通达经典的含义,最后也能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佛教的程序的次第,一定要懂。这段文就是讲到敬僧了,最后讲解的就是僧宝的内容。我们对于一切的僧人或具有出家相的人,不应该辱骂、毁谤形象,沙弥形象、比丘形象,他们虽然没坐在那儿,现的是形象沙弥、或是形象的比丘,都不应该毁谤,也不应该划分宗派而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堕入党类,分党或看作是怨敌来对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产生这种互相仇视的心理。我们应当对一切的僧伽都要看作是僧宝,用恭敬信仰圣僧一样的心而生起恭敬之心,就会得到同样的功德。《劝发殊胜意乐经》中说了:“为了获得究竟安乐的功德的比丘在树林中修持之际,不能观察他人的过失,若观察思维别人的过患,就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 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以为自己最殊胜、最完整的比丘,心中会生起我慢、自以为是,这种傲慢心理会遮盖住悲愍心,所以它会成为放荡不羁的因素。殊胜的比丘不应该轻视根性下劣的比丘,如果鄙视、轻毁、恶视,不以好眼相看,这位殊胜的比丘在一劫长的时间内很难得到解脱。根性下劣的比丘,如果按照以菩提道的次第修持的时候,也能逐渐能通达经典的含义,最后也能获得无上菩提,这就是佛教的程序的次第,一定要了解,不了解的话那就坏了。

  原文: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讲解:《佛说诸法本无经》中说了:“因为你修持菩萨行,已经获得了佛位,对于佛的无数的功德,所有菩萨逐渐修持这些殊胜功德的次第,渐渐地就断除了一切烦恼,从所有众烦恼当中获得殊胜的解脱,而不是刹那间就舍弃了所有的烦恼。所有的菩萨是经过无量劫中披挂起勤奋勇猛的对治烦恼的盔甲,积集圆满的资粮才逐渐地净除了、对治了烦恼,根本不会在一劫或者一瞬间圆满了这些功德,都是经过多生累劫去做,在点点滴滴上去行持,不要藐视这些。”

  紧接着,再讲解恭敬三宝的功德,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段文。敦巴仁波卿和大瑜伽师在路上看见有块碎黄布的时候,不会从上面跨越过去,而是把这些碎黄布拣起来,抖干净以后,放在比较清净的地方,他们的这种作风应当是我们所学习的。自已怎样地恭敬三宝,将来别人也会同样地恭敬自己,《三摩地王经》中说:“如果哪个修行者看到别人的过患的时候,不应该去揭露他人的过失,而要去帮助他人行善,引导别人走上正路。自己如果造了什么样的业,就会得到同样的果报。”所以对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和认识,这是很重要的。

  阿底峡尊者所传的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以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

  一、应常时间随念三宝的功德差别,数数皈依;

  二、应常时随念三宝的大恩,恒修供养;

  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所有的众生,令受皈依;

  四、随作何事,不管你做什么事情,皆应该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所有的邪方便;

  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的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

  六、轻如戏笑――开玩笑、耍闹,重至宁舍生命,绝对不说“弃舍三宝”的语言。

  总之,我们人皈依三宝,原为随佛修学,以求出离生死,证大涅槃,若自已不学,则终不能达到目的。故皈依三宝之后,实在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为我们初学佛者最重要的随行之方便。关于皈依的问题,大小乘论中多有讲述,并有辟为专题来说的,这儿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对这个认真去总结思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在这上头去分辨。

  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还有一点要注意:皈依三宝了,我们吃饭、喝水、穿衣服等等都要作供养,皈了依最起码每天要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者“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在家人最起码得念三遍,皈依单最起码得念一遍,有文化的就念这个,没文化的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可以,将来还要修。所以说,不懂这些的话,你怎么修啊?修不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希望在这上头把我们的心树立起来。

  第四、皈依的学处

  这就是我们皈依的学处,你不把学处做好了,那么对修行的进步上,就有一定的障碍了。这就是第四点了,皈依的学处。我们已经得到了皈依的戒体,现在开始开示皈依的学处。

  皈依的学处分为两部分来说:

  一是各别的学处;二是共同的学处。

  一、各别的学处

  刚才我们讲的就是各别的学处,各别的学处这个部分分为佛宝、僧宝、法宝,他们各自又分为应行和应止这两个学处。

  佛宝的学处:应止的是我们不应该皈依世间的天神,也就是外道以为的那些世间的创造者;应行的是对所有的佛像,不论是画的还是塑的,我们都应该生起很大的恭敬心,要把他们当成真实的佛陀;不可以买卖佛像,也不能说这个像好还是不好,如果买卖佛像或者评论佛像的好坏,都有很大的罪业。不论佛像的质地、做工和质量是怎么样的,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成真佛一样,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恭敬心。

  法宝的学处:止持的是对众生生起损害的心,也就是皈依法以后,我们应该远离损害众生的心;应行的――作持的是我们对佛所说的经典,哪怕是一句偈、颂子,都要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并且不可以买卖经典。

  僧宝的学处:止持的就是我们应该做到,不与恶友以及外道共住;应该作持的是对所有的僧人我们都应该生起很大的恭敬心,不能去毁谤僧人或者说僧人不好,如果谤僧,罪业是很大的。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应该观出家人的僧衣就是佛。这就是三宝的学处。

  二、共同的学处

  刚才就是不共同的、差别、各别的学处,往后的文就是要讲共同的学处。我们先不说原文,先简单地把共同的学处分了六个重点来讲:

  1、我们随时都要随念三宝的功德而增长皈依的心;

  2、随念三宝的恩德而恒修供养,在我们饮食前,吃饭、穿衣服、喝水都应该先供养三宝,然后再饮食;

  3、我们应该引导其他的众生来皈依三宝;

  4、赞叹利益之门,我们应该早上三次和晚上三次念诵皈依;

  5、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很值信地托付给三宝;

  6、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或遇到任何的危险,都不可以舍弃皈依。

  这个就是共同的学处的六点,就是阿底峡尊者讲的。这方面的共同学处,就是下一课要讲的内容,今天就是把这六点的标题,重要的给大家谈一下,希望大家能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这是重要的。

  皈依有三种:我们对三恶道的苦难感到恐怖,而求靠三宝来解除的,这样子的皈依,是下士道士夫的皈依。对整个生死轮回的苦痛,生起恐怖心,皈求三宝来解除轮回之苦的,是中士道士夫的皈依。对整个有情在轮回中受苦,心生不忍,感到恐怖,而皈投三宝,希望他们都能解脱轮回,得到成佛的安乐,是上士道士夫的皈依。不论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只要发了恐怖的心,而希求三宝是唯一能救怙脱苦、离苦得乐,脱离苦难的,都能得到如法的皈依。但是你要把学处做好,不把学处做好,那就坏了。

  再者,就是从因果两面来说,皈依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的皈依,一种是果的皈依,而重要的是果上的皈依。为了要解脱自他,脱离生死轮回或者三恶道之苦,求三宝救度我们,这是因的皈依。为了要解脱自他,出离生死轮回或者恶道的苦,而发心赶快使自己证到三宝的果位,这样的皈依,叫果的皈依。我们的要求是通过因的皈依,而达到果的皈依。果的皈依使自己证到三宝的功德,能够广度一切苦难有情,这个与发菩提心是极为相似了。正确的修皈依,先要思维皈依因,思维自他轮回三有包括恶趣之苦,及确实知道三宝具有救护一切有情出离一切险恶苦难的能力。皈依究竟的意趣,是为使自己生起能断除自他一切有情烦恼习气的证德,从而解脱自他一切有情的苦报。认识'佛'是引导我们修行的导师,'法'是正使我们脱离苦难的方法(所修之道)。'僧'是帮助我们修道中的良师同行伴侣。以这样的猛力的信心而修皈依。必须要把这个认识清楚。

  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有些人以前不知道,学过气功外道的,那么,要皈依的话,一定要把以前学过的外道那一套彻底放下、完全断掉,不能再拖泥带水地夹杂在佛法里边,否则的话,是得不到皈依体的。不论你头磕得再多,供养的红包再丰富,皈依体是没办法生起来的。还有以前虽没有练过气功外道,皈依三宝之后,有什么因缘,譬如说做生意的并没有发财,或者原来有病的病并没有好,他就怀疑皈依三宝到底有没有灵感,疑惑心一起,遇到了外道,甚至信外道去了,练气功,或者求外道做祈祷、祷告去了。这样一做,果报是很严重的。《地藏十轮经》里有一段文,'谓若有人,或受三皈,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起疑心,或皈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祭祠鬼神等等,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所以说,皈依三宝之后,绝对不能再去盲目信仰外道,修什么外道气功之类的法了。近无间罪,就是说这个罪与无间罪是相近的,受的苦报也是和无间地狱差不多的。有的人信了三宝,皈依了,总希望皈依之后立即见效,譬如说他身上有病苦,皈依三宝之后,总希望病就很快地消除了。但是实际上皈依三宝,就要明白法宝里说的业果缘起,病从何来,大多是过去的杀业,伤害众生,不敬三宝,毁谤三宝,不孝敬父母等等原因而来。皈依三宝之后,得到了加持力,巳使你的病减轻,依靠法宝,明白善恶业果,断除杀业等等的害病之源,佛菩萨又慈悲告诉我们很多忏悔方法,依之而行,精勤不撤,必能见效。皈依三宝,核心是法宝,首先是要明业果,业果是客观的规律,掌握了业果,就知道苦果是由烦恼造恶业而来,乐果是由善心造福而来的,无漏的解脱果,是从修无漏道得离系果而来。这样你的思想行动就有了标准,自行取舍,善的,无漏的要取;恶的要舍,是非常理智,合乎科学的,不是盲目迷信,求鬼拜神,希求奇迹,照这样去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一定要知道皈依的因和动机、共同的学处,了解这些,不可再稀里糊涂去造这些恶业,希望这点大家要深刻地认识。下士的皈依,刚才我们讲了,要认识到,要走的佛的境地、佛的果位,一般来说分三个层次。首先说明第一个层次的皈依,了解佛法以后,透过佛法去思维观察,相信人死了以后并没有就此结束,造的业决定去哪里了,造了哪一道的业,就会到哪一道去。认真地检查自己,发现造的善业非常的有限、很少,造的恶业很多,非常的可怕,所以我们多半是会堕落到三恶道。大家想一想看、思维一下,眼前现实生活中,小小的苦都无法忍受,何况将来受非常严重的苦。所以我们怕堕落三恶道的苦而去皈依,然后随分随力行十善业,这种皈依为下士的皈依,然后中士的皈依、上士的皈依,都要明白,不然的话,我们走了多少、行持了多少,在哪个位置上,根本不清楚,那就坏了。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寒冬恭敬整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