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七十七天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   作者:阿扎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七十七天

 

  为利众生愿成佛,为此来听闻大乘佛法。现在我们听闻的是《入行论》第九品:智慧品。

  昨天我们讲道:

  从种种缘所出生幻化亦是众缘性

  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

  各类事物的出生,都是由因缘所感。即便是幻化的东西,如咒术咒语等所变出的牛羊士夫,也是依各种各样的因缘,才能出现虚假幻化的景象。诸法均是由因缘所生。只依一个因、没有任何外缘,而产生一切的果,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因出生多果,如外道认为的大自在天、上帝等为总因,这是绝没有的。

  丑五、断有轮回涅槃差别不合理之诤:

  这是经部师的观点了。经部师没有将自性涅槃与涅槃区分开。自性涅槃: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即本来清净、自性的涅槃;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涅槃,则是远离客尘、断尽烦恼之涅槃。自性的涅槃和远离客尘、通过修道证得的涅槃是有差别的。而经部师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因而产生诤论。

  若由胜义成涅槃 由世俗故成生死

  如来亦转生死中 修菩萨行复何益

  这是经部的诤论:“中观师承许一切法自性空之空性(胜义无生、无老等)是自性涅槃,又承许惑业所生的生老等是轮回。”一方面自性空的空性是涅槃,一方面由惑业所受生的是生死轮回。对于这样的观点,经部师便诤曰:“如果一切法(胜义无生、无老等)是自性涅槃,就应是涅槃。”

  这便是发生诤论的地方——他们认为自性涅槃,就应是涅槃;而我们则认为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本来清净,是自性涅槃;要想证得远离烦恼的涅槃,还要修道、修空性和无我的道理,断除烦恼后才可证得涅槃。

  由上,对方认为就有了这样的过失:“轮回既是自性空的胜义,或者说为自性涅槃,同时,又于生生死死的轮回世俗中流转不息,这样的话,轮回与涅槃就不再相违。”轮回是自性空的,所以轮回本身也是自性清净、本来寂静的自性涅槃。轮回本身又是生生死死中的轮回。这样经部师便认为,轮回和涅槃不再相违,是一回事。“若是如此,不仅有情,即便诸佛也会在生死中流转,那么,为了证得断尽轮回的解脱,诸位菩萨修学广大的佛子大行又有何益呢?”(此处的涅槃是客尘清净涅槃,与自性涅槃有着不同的意义。)

  轮回和自性涅槃有相同的部分,均是性空;然而轮回与涅槃并无相同之处。

  简单地说,轮回是自性空的,轮回里面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自性空,即自性涅槃。一切法是性空,轮回也是法,所以轮回也是性空。轮回性空,则为自性涅槃。对方认为轮回就是涅槃,理解错误,将自性涅槃和远离客尘的涅槃混为一谈。这样便推论出佛陀圣者证得无住大涅槃,则所证得之涅槃同轮回一样,也就是证得涅槃还在轮回。因此产生这样的争论,“如来亦转生死中”——如果按你们中观师的思想,如来证得涅槃了,还在轮回生死;修菩萨行又有什么好处呢?

  涅槃一般分为四种,此处只讨论两个,即自性涅槃和远离客尘的涅槃。后者一定是通过修道来断除烦恼、证得灭谛;前者则是空性,本来清净、自性涅槃。我们都是自性涅槃的,但并未证得涅槃。如果混为一谈,便相当于轮回里面也在涅槃,涅槃之后又在轮回。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自性涅槃和远离客尘、断除烦恼后的涅槃是有差别的。像远离客尘的涅槃,到佛陀的位置就是佛陀的自性法身。什么叫自性法身?即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灭谛。佛陀修道的基础在哪里?正是我们自性涅槃、本来性空。依此修行,就会渐渐证得那种客尘远离的涅槃。如果本身自性不是本来清净,而是染污的,那永远也无法证得涅槃。正因自性清净,才有通过修行证得的可能。

  如果把佛陀证得的完全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之后的状态,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性空状态混为一谈,那佛陀也在轮回。证得果位还在轮回,那还有什么意思?经部师主要就在这方面和中观师争论。

  下面即回答:

  若时诸缘流不断 则亦不能遮幻化

  若彼诸缘流断时 世俗中亦无流转

  这便是说轮回和涅槃的情况了。像十二缘起里面的,答曰:“无明、行等惑业缘,如果未由修道的力量断除其相续,有情就要在轮回中流转,”虽然一切有情都是自性涅槃、本来清净的,但你若没有力量断除这种无明,还是要照样轮回——因缘具足的缘故。“而且,幻咒与幻物等因缘若未断除,幻化的牛马亦无法遮止。但如果以修道的力量断除无明、行等惑业缘的相续,”倘若不再造轮回的业,“轮回不仅于胜义中不会发生,”在胜义的空性的境界里面当然不会,“在世俗中亦不会发生。”轮回法在圣者的根本智中自不必说,若断除无明等诸缘,在世俗里你也不会轮回、而是解脱了。

  壬三、断唯识师之诤,分二:癸一、说出其观点;癸二、破其观点。

  初者:

  唯识师所辩论的观点:

  若时无有错乱心 谁能缘于彼幻事

  唯识师诤言:“一切法无实如幻,”他问难说如果一切法没有谛实性、没有自性,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时,能执持境的有境——错乱的心识亦是无谛实的,”唯识认为心外无法,而我们总是认为心外有法,这就是错乱的心识——你没有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认为心外有法。

  这里我们要明了的是,一是境,一是有境。有境就是心识,具有境的心识叫“有境”。境和有境是相互观待的。没有心的境或没有境的心都是不存在的。唯识师问难说,既然一切法无实如幻,错乱的心也是无谛实的。若无谛实,执境的心识就纯属乌有。这也是我们以前破斥过的观点:一提到谛实无,就说完全没有。唯识师也是这样的观点,一旦心没有谛实性,这种心就不存在,这样是不对的,虽然不实有但仍然存在。“这样的话,执境的心识就成为没有的东西,那么,那些如幻的境,由什么心识去缘、去了知呢?由此,那些境也不会存在。”

  如果执境的心识没有,对于那些如幻的境又用什么形式来缘呢?这样,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心与境俱无,则一切的因果无法安立。唯识师是这样来辩论的。

  刚才唯识的辩论主要是这个意思:心识是自性有的,对于境的执持也是以自性的方式去攀缘。如果没有自性、实有,错乱的心识也就因此不存在,而心一旦不存在,境也不存在。如此心、境俱无。这样便成了一个很大的过失。

  癸二、破其观点,分二:子一、出相同的诤论;子二、破其答复。

  今初:

  下面,中观师以相同的情况来驳斥他。

  若汝幻境无自性 尔时以何为所缘

  这里,中观师以两种方式来反问,第一个:“唯识师你若是认为,显现为外境的色等如所显现的那样存在的话,则应存在外境;”在这点上,唯识师认为显现为外境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外境,亦即没有外境,所以第一个方式他不会承认。第二个便问:“若非如显现的那样而存在,”虽然显现为外境,但并不是外境;“则色等无谛实成就,”则显现为外境的色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这时矛盾就开始出来了:既然显现为外境的色不是真实存在的,就是如幻的。如幻的、无谛实成就的,按唯识师的观点就是不存在的,“由此在你宗义中色等应无谛实的自性,显现为外境的色等如幻之境不复存在,”显现为外境的色是没有的、毕竟无,“尔时,有境的心识以何为所缘的境呢?色等所缘境都没有呀!”你攀援的境没有,则心也应该没有,心、境俱无。同样的道理,起初唯识师对中观师辩论时说,你们境没有、心没有,没有心则以什么攀援境呢?这样心、境都没有。通过这样的分析,中观师的回答,出相同的过失。你说我心、境没有,你也有这样的过失,你们心、境也没有。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个重要的观点:唯识认为“心外无境”,“万法唯心”,一切都是心变现的,显现在自己面前的都是心幻现的。

  像应成派是认为心外有境的,小乘的经部、一切有部也认为心外有境。但同样“心外有境”也有不同认识。在应成派认为心外之境也是无实如幻的;而小乘则认为境是真实存在。

  这里,中观师破斥唯识师的观点,就是说你们认为心外无境,那显现为外境的色法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若是真实的就是心外有境了)。既然是虚假的,按照你们的观点就是没有的。既然这些色法显现为外境是虚假的,是没有的,境也就没有,心也就没有了。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心仗于境而生”——心要靠境才能生起来,同样,境靠心去证明。不能靠心证明的境是没有的,不能攀援境的心,也是没有的。心、境一定要合在一起来谈。一旦没有境,攀援它的心也没有;如果没有心,心所缘的境也没有。因此唯识师无法承认,在他们观念中,心还是存在的。

  下面他会说,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呢?以此来进一步回答。

  如我们平常看到蓝色时,会生起一个认知蓝色的心识。这心识的产生,需要很多的因素:一方面需要所缘缘——起码面前有个蓝色对境;另一方面需要增上缘——即我们的眼根,然后需要等无间缘等,具足这些因缘,认知蓝色的心识才会产生。而唯识认为生起蓝色的眼识不需要外在的因缘,单凭内在的种子即可,即阿赖耶识的显现。所缘缘不是外在的存在,而是阿赖耶识上种子的影现,同时让你生起眼识,看到蓝色。能让你看到这样的蓝色,所有的因缘都源自阿赖耶识的见分和相分,而并非靠外在的境。

  像唯识,讲到阿赖耶识上有三种习气。一种是言诠习气,一种是同类习气,一种是我见习气。由这些习气产生对认识的不同看法。如颜色,当我们看到蓝色的时候,把蓝色显现为蓝色、把蓝色显现为比较粗大的形象,唯识里面有些认为是错误的,认为其中受到无明的染污;有些认为不是错误的,认为其中没有受到无明的染污,因此分作实相唯识和假相唯识两种。最关键的是,把蓝色显现为外境,这一点是错误的一种显现。我们每个人,在每看到一件东西的时候,都自然地有这三种状态的存在。唯识认为,最根本错误的就是把所观察到的境,显现为心外的境。

  由同类习气,是把蓝色显现为蓝色、瓶子显现为瓶子,各种各样的东西显现为各种各样的东西;言诠习气,则是把事物显现为非常粗大的现象,否则眼睛无法看到;我见习气则是把它显现为外境,执一切外境为实有,就是我见习气捣的鬼。

  在唯识,所谓现行熏种子,我们看到境的显现时,如看蓝色时,第二刹那蓝色的种子又被熏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

  阿赖耶识,又称“藏识”,和银行一样,从里面存了又取,取了又存。就唯识来讲,是“心境一体”,境为心的本质。如果你把境看为是心外的东西,和心的体性不是一样的话,那就是错乱的显现、错乱的认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