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法师法语格言:慈悲(海涛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师法语格言:慈悲(海涛法师)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不带执着的爱,是唯一不夹杂恐惧的爱,这种爱才是清净的。带有执着的爱是枷锁,蕴藏了情绪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种看不见的铁链。

  ◎送一块翡翠给公主,不如送一个面包给乞丐。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因为我爱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爱」最伟大之处,就是打开了人生的视窗。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如果仇恨是一种疾病,爱是唯一的解毒剂。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爱的升华为慈悲,慈悲的升华为大慈大悲。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最难转让的东西就是仁慈,它总是又被送回来。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一切。

  ◎慈悲即如来。

  ◎无私的爱是最美的礼物。

  ◎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

  ◎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普爱万物而无遗,此即开悟之道。

  ◎向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

  恒起慈心,与其乐。

  ◎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个愿意成为他人垫脚石的人。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

  ◎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

  ◎劝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着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须三餐。

  ◎和平是桥梁,斗争是围墙。

  ◎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识。

  ◎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

  ◎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

  ◎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

  ◎你必须将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厌离。那就是法的精髓处。

  ◎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

  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惟爱和谅解。依着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沈稳。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痛苦是快乐的兄弟。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试着在你遇见的每一个人身上,发现美的存在。

  ◎一切美的基础,在于一颗和善而乐于助人的心。

  ◎勿以容貌的丑陋为耻,而应以内心之丑陋为耻。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生命的觉醒。

  ◎把内心摆平就天下太平。

  ◎宁静就是永恒。

  ◎能够管理大众的人,必须先做自己的主人。

  ◎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

  ◎真正的仁慈,必须付诸行动,接纳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西哲云:「我不会把一个无故踩死一只小虫的人,列在朋友的名单里。」

  ◎自私者的心田里,开不出同情的花朵。

  ◎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要爱,但不要执着。单纯地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爱是消除仇敌最佳的办法。

  ◎「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帮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质。

  ◎善良是付诸行动的爱。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最勇敢的人,也就是最温顺的人,所以,唯爱人者方有大勇。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学习去爱,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生命无法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剎那即永恒。

  ◎一位具有爱心的人,满眼所见尽是惊奇与生命的喜悦。

  ◎善心慈爱是唯一不会垮的投资。

  ◎当一个人想谋杀一只虎时,他说那是游戏;但当这只虎要残害他时,他便说那是残暴了。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是没办法去爱他人的。

  ◎心慈无瞋,猛狮亦驯;各安生理,天下归仁。

  ◎为人设想多,为己设想少,抑制私欲,实施慈爱之念,即构成人性之完美。

  ◎内心拥有愈多慈爱,「自我」就会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内心就会显露出更多的爱。

  ◎若要终止感官欲望,可以将精神放在服务人群上。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诚实才是道德的核心。

  ◎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

  ◎赌博就是「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赢」。

  ◎错误的知见是永恒的牢狱。

  ◎烦恼的除灭,必须先离欲。

  ◎心好处处好,心坏处处坏。

  ◎忏悔就是转念,将以往的恨心、忿心等皆转为清净心。

  ◎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

  ◎忏悔包括改过。

  ◎真求即是不求。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着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令生欢喜心,不生瞋恨心,是名真布施。

  ◎惟有借着「宽恕」,我们才能从烦恼这座「牢狱」中释放自己。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善心观心,必能入道。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生命的本质乃是喜悦、欢喜、自在。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其心能离我慢,顺得涅槃。

  ◎禅者不离开生活,并且醒着生活。

  ◎空性的极致,就是一切法无生。

  ◎要能掌握现在,才有永恒可言。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槃之宅。

  ◎忍辱第一道,先须除我人;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

  ◎有求皆苦,忘心即乐。

  爱与慈悲

  ◎如果今天你只是个小角色,不需难过,更不应小看自己,因为神圣其实就在你的身上,只是你不懂去感激你所拥有的。

  ◎人往往不懂得尊重身边的事物,凡事只注重结果,而不去在意过程。谁会想过饭、菜、水的伟大? 又有谁在用一张纸的时候,想过纸的奉献精神而去感激它?

  ◎有了了解,才能有爱,有慈悲。爱与了解是一体的。

  ◎如果一个人太在乎别人,就是没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就会让快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人生活在无常而又短暂的世间,其实争不了名利,也带不走财富。重要的是要能觉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寻大我人生,懂得于日常生活中,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无限光明。

  ◎心灵上的富裕,是一种自我的尊严与满足。

  ◎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容忍,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人生修养,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够做得到。

  ◎反省是认识自己的秘诀,当我们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与自己相遇,也就会发现在自己的里面,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一切欲望,都是由一个非常微小的欲望引发产生的,所以在平时就要「慎心物于隐微」。

  ◎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愿力。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实践,才能舍出烦恼,才能转化心灵,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不停地造业,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总是做出习性的反应。如贪爱时,我们希望能延长这种快感。瞋恨时,我们一心抗拒,想把它排除,于是身口意就有「行」的造作。

  慈悲的生命

  ◎宽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实践忍辱的法门中,敌人是最好的老师。

  ◎将相顶头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有了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了谅解心,才能容人。有了忍耐心,才能做人。

  ◎唯有藉助同情的力量,来宽恕别人所犯的错误,你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

  ◎胸量大,虚空装得下;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当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你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中,得到无限的智慧。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

  ◎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大智心,不着我相。大愿心,广修善行。大悲心,救众生苦。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最大的愿望是绝不发怒、永远说真话、亲切温和、不责难任何人,以忍耐对暴躁的人,以善意对伤害自己的人。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

  ◎治疗自私与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

  ◎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大慈悲法门

  ◎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目,诚恳地剖视自己、分析自己、认识自己。

  ◎法的修持,落实在「观心」,而观心的始终要诀,在念念「自知、自觉」中。

  ◎以弘扬佛法为己任者,应不是用嘴巴重复佛陀的教语,而是以行动来实践的。

  ◎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着,通通放下。

  ◎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就修持而言,舍弃自我,是肯定「真我」和显现「生命」之悦乐自在。所以说,在舍弃自我之后,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就是「实在」和「恒常」的悦乐。

  ◎人,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的过错。

  ◎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因为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的良心。

  ◎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随缘是最好的性格,能随因缘,不计较、不比较、不执着,这就是佛法。

  ◎「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修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

  ◎信仰的层次,必须借着智慧、体悟的提升,是故听经闻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所有的佛法都是偏执,唯有正知、正见、正念,才是真正的佛法。常拥慈悲心

  ◎禅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并非外来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心。

  ◎凡是向外追求而不反求诸己的,到最后都会空虚,进而执着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烦恼。只要确立心灵的主体性,让心灵自由自在,不被外在的情感所牵绊,才是解脱之道。

  ◎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纾解心中的不平。

  ◎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再造「业因」。

  ◎人不聪明,愚笨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心,用心在佛法上,用心在道业上,用心在利众上,身心自然就能安住。

  ◎我们的「心」就是被这种「贪」,跟那种不喜欢的「瞋」,还有「无明」的这些不明道理、不正确的这些心态所左右。

  ◎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着傲慢。

  ◎人间的一切事物、财富、名位、爱恨、情仇,无一不是如露如电,剎那变灭。唯有不再执着,放下万缘,远离虚妄,才能生活在自立、自主、自由、自在的美好意境中。

  ◎财富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为了使生活更美好、幸福,我们可以追求财富。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心灵世界,它比有形的世界更宽广更美丽。只要用心去融合即可实现。

  ◎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慈悲与智慧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唯一法门。

  ◎理想的净土,是落实于现实的人间。

  ◎认错,是对自己最大的包容。

  ◎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身体的勇敢,是动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实的勇气。

  ◎小偷,其实是向自己偷东西最多的人。

  ◎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聪明的人看见之后,会毅然的离开道场。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以「是」为学习,以「非」为检讨,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并且精进不已。

  ◎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及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及才华,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当下」,就是此时此刻,也就是一心不乱,也就是平常心,也就是正念相续,也就是不跟着五光十色的妄念走。只有「现在」,不沈溺「过去」,不幻想「未来」的心境。

  ◎人生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牲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信仰是「理智」的延续,而不是「感情」的作用。

  ◎世间人要对法律负责任,而修行人是要对「因果」负责任的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而拥有却是为了做更多的付出。

  ◎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以慈悲为住

  ◎渡众利生,是一种义工圣职,也是一种生命的奉献,更是一种力量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严格说起来,义工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

  ◎承受业报,也是一种消业的方法,因为当一个人的业力重到无化解余地时,唯一的化解方法,恐怕只有承受业报才能消业。原因是自己的业力太重,又没有足够的福德可以转化业报的缘故。

  ◎真正的看透(不是看破),是提起精神为大众服务,付出心血的。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自己生命交给别人,任人宰割一样。

  ◎感受清净、自在、万缘放下的轻安,是一种真正解脱的柔软心安。

  ◎不要用贪婪、瞋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能够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生命。

  ◎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而执着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生死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转变,并无「真实」之体。

  ◎以道德为衣,以无为为食,以慈悲为住。

  ◎生死轮转如时钟,没有停止,要脱离生死轮回,必须要涅槃,从世间生死到出世涅槃,不外要修行。

  ◎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力所成,非独一人所能,是故应怀感恩的心。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无常变化,唯有放下内心的贪、瞋、痴,证悟真如法性,才能真正不受「无常」的影响。

  ◎「我」之存在,其确实性是一定的时间、空间,因果、行动、反应之间的关联。时光流逝,关联就会改变,所以,「我」之所以为我,大部份也是现象的。

  ◎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无我」方能与人共生、与人共体,才不会有纠纷争执。修行就是慈悲

  ◎学佛须知三件事:(1)深信因果。(2)恭敬三宝。(3)无限的容忍。

  ◎自己有过,高高兴兴地改过;别人有过,心平气和地劝导。

  ◎不肯布施是贫穷相;永远布施的人,永远不贫穷,因为至少他内心富有。

  ◎要显现空性,先懂得二种心态,(1)感恩心。(2)柔软心。就具足忍辱。

  ◎要求别人很容易,要求自己太难了,这是大多数人易犯的毛病。

  ◎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也使他人安乐。

  ◎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他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印度圣雄甘地说:从一个民族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民族品质的高下。只有善待动物的民族才能建立伟大的国家。

  ◎令人尊敬的人有共同的特性;懂得照顾,能体察别人的感受;懂得谅解,能同情别人的处境;言语温和,行为有礼,常保自己美好的品质。

  ◎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先实践再说,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真修行人。

  ◎若闻苦恼悲伤事,心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有一些话,祇能存放在自己心中,作为智慧的教育,说出来好似在训导对方,反而显出自己的愚痴。自己要做好,也要尊重别人。

  ◎原谅别人,检讨自己,吃亏便是占便宜。

  ◎学佛最重要是学大地的谦虚,学虚空的如幻、包容。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广结善缘,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谦顺,不起爱憎。利益他人,圆满他人,感动他人,心中无事,无烦恼,一切言行皆为报恩,祇是尽本份而矣!无有功德可言。

  ◎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说话是一种责任,不是权利或享受,要尊重对方的自尊心。

  ◎讲话急促的人,修养一定不好,沈默微笑、从容,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别人,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别人的问题,要求自己(严以律己),不要要求别人(宽厚待人)。慈悲之爱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有人问:「何谓慈悲?」大德答:「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罣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

  ◎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完成的象拴在一起。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气质,好的环境和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师长以五事敬视弟子:

  (1)顺法调御。(2)诲其未闻。(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4)示其善友。(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这个从此剎那到下一个剎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

  ◎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所得就无所失。

  ◎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

  ◎将顶礼转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关怀的方式。

  ◎寂静是形成一切伟大事业的基本要素。慈悲就是戒

  ◎贪心犯戒,其罪尚轻。若瞋心犯戒,其罪甚重。何以故? 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大宝积经》

  ◎食众生肉者,即失一切慈心,断于信根。是故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戒一切诸肉悉不应食。何以故?世人食肉,多不信三宝。杀啖众生,如恶罗剎,断我*轮,灭绝圣种。一切不善,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应生食肉想,何况食啖。《入楞伽三昧经》

  ◎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大报恩经》

  ◎犯戒有五衰耗:

  一者、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阿含经》

  ◎破戒有五过:

  一、自害。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

  二、为智所诃。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

  三、恶名流布。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

  四、临终生悔。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

  五、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亏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四分律》

  ◎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爽。时恒水边,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身溃澜,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啖诸肉,杀害众生,今受华报,果报在地狱。一鬼常患头痛,男根溃败。问言是何罪报? 尊者言:汝为人时,于塔庙清净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报。一鬼常在不净中啖食秽物,臭恼缠身,问因何故?

  尊者曰:汝生为婆罗门,不信佛法,尝以秽食,施持戒沙门,以是因缘,受此臭恼苦报。《饿鬼报应经》

  ◎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大集经》

  ◎昔有沙弥,贪食乳酪,其心时常恋着酪味,思念不离,命终堕为酪瓶中虫。沙弥之师,得罗汉果,值僧分酪时,其师言,汝等食酪,莫伤酪中沙弥。僧言:此是虫,何言沙弥? 答曰:此虫生前是我沙弥,不守戒,心贪爱酪味,随念堕为酪瓶中虫。《大智度论》

  ◎诸天报满,命终时。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若先世有妄语业,闻诸天女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于地狱。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是则名为五衰相也。《正法念处经》

  ◎妄语之人,口气常臭,入苦恶道,无能救者。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途。《大宝积经》

  ◎今世恶业成就,或因贪欲、瞋恚、愚痴应堕地狱,受其罪报。是人若能悔悟,修心、修身、修戒、修慧、所得重罪,现世轻受,不堕地狱。《涅槃经》

  ◎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占察善恶业报经》

  慈 爱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慈爱大师

  ◎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

  ◎要和睦人间、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学佛。

  ◎别人批评时,要问心是否无愧? 无愧则心安。

  ◎一个双手健全却不肯做事的人,就等于是没有手的人。

  ◎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因缘; 因缘消逝才想做,就来不及了!

  ◎任何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镜子!看他人的优点,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点、反省自己。

  ◎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能冲破。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就难以成就。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

  ◎要想让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欢喜心。

  ◎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的。

  ◎把贪的念转为满足,把满足的念换做慈悲。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能与不能的事,只怕不肯!

  ◎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讲话要温和轻柔,态度要谦诚亲切。

  ◎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灾要自己消,福要自己造。

  ◎什么人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实的人,不可以原谅。

  ◎人与兽之间,以道德为界;道德沦丧,社会必乱。

  ◎能「舍」才能认清自己。

  ◎爱心是无尽的财富。

  ◎想过去是杂念,想未来是妄想;最好是把握当下的时刻。

  ◎平安是福,快乐是慧。 施比受更有福。

  ◎凡事善解,什么挂虑都没有。时时欢喜、时时吉祥。 空性大爱

  ◎人最怕「苦」脸,不带笑容,也最怕「美」言不说,说怨言。

  ◎孩子的命运是由父母所创造或养成的。而父母的德行,却是孩子最好的遗产。

  ◎爱憎、取舍、美丑、好恶 以及是非盘旋于心,怎得自在? 所以说:要解脱倒悬情结之苦的唯一法门,就是「割舍」。

  ◎一个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优雅的谈吐、恢宏的气概,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奋斗不懈的人生观,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

  ◎「忍」是一种力量,一种承担,一种功德,更是一种智慧。

  ◎遭到现实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业,而间接原因就是 无明、执着、欲望等烦恼所致。

  ◎不执着的人,溶化在宇宙洋溢的喜悦中,对事物没有执着或憎恶,只是在爱中享受着喜悦。

  ◎我们需要一个很长的寿命,那就是法身的「慧命」。法身需要「福德智慧」来培养延长,就像色身需要衣、食、住、行来保护一样。因此,我们除了照顾色身的寿命之外,更要为未来的法身慧命培养延长, 使「爱心」永留人间。

  ◎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病根,只在于「我执」。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认虚为实,以假作真,随着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 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陀所讲的「空」,就是教我们 要以「空的思想」作基础、作准绳,好让我们在「有」的世界(物质世界)里,空掉心中被外境所迷的各种心态,如自私心、怀疑心、忌妒心等等不良的心理,才有可能让自己生活在无染及纯净的清醒状态。否则起心动念,都会为自己带来痛苦。 爱的生命

  ◎人要学习包容、调心、转境,生活就会过得更心安理得,法喜禅悦更充满。

  ◎有一念的惭愧,就有一念的善根。

  ◎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我执放下,菩提心流露,道心就出现了。

  ◎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

  ◎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真理之上。

  ◎我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道德上的历练。

  ◎真正失败的人,是向环境屈服的人。

  ◎逸乐和痛苦,都是伟大的老师,人从善恶中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

  ◎宁静,并不是寂静无声,而是「无我」之境。

  ◎人生的意义,是肯定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不在于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于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宝贵的生命。

  ◎要精进,就要先自觉,自觉以前的点点滴滴有何不对,任何偏差都要以决断的真心,确实改进、改变,进而提升自我。

  ◎看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所以说真正的看破,是提起或振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学道是一个思想,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种修行。

  ◎「忍」是勇气、担当、奉献、负责的表现,有「智」的人才会忍,有「慧」的人才会忍。

  ◎融和是一种容人的雅量,一种平等的对待,一种尊重的言行。

  ◎人心须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所学的,才是实用的能力。务必在实务中历练拥有的智识,才会化作生命的力量。光凭空想思考,不能实地解决问题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正觉的爱

  ◎保持现状就是退步,安于现实即为落伍。成功的秘诀,不在方法,在于不断努力的随机应变或转型,如此,才能得到美丽丰富又满足的人生。

  ◎唯一不犯错的人,就是那些从来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完美的人生是无止境的理想,追求此一理想,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并提升自己。

  ◎修禅悟道,就在所有日常环境中。因为「实相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或具体世界中的每一见、闻、觉、知,都可以成为「悟」的契机。

  ◎尽心,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缘相叙,应说些有益对方的话; 无缘相聚,必以安祥祝福对方。

  ◎知足是一种智慧,礼让是一种修养。抛弃以物质、名利为主体的生活方式,以无私、无欲作为生活的原则,从俗务里培养出超拔世物的操守,忘怀自己的形骸,追求超越的精神领域,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扩大,甚至超越宇宙、融会宇宙。

  ◎真正的忘我,就是无私的境界。

  ◎「难行能行」的苦行,并非仅指色身的忍饥耐寒,而是要求自己降伏其心,净化贪、瞋、痴,去除愩高、我慢。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这些因缘或机遇中,正是给予我们磨炼、修行的好机缘。

  ◎修行要有 「雨天聆听雨声,晴天沐浴阳光」的心境,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执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我们因为有「我」而产生自私,因为自私而犯他,也因为许多的犯他,而造下无边的因果罪恶。

  ◎去宽容你的朋友,并不能说明你的大量;能正确地去谅解你的敌人,那才算是到达了「宽容」的真谛。

  ◎没有「舍」,那有「得」。在布施的过程中,就是种法喜,就是福田,更是金钱无法取得的快乐。

  ◎世界上最近和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求「知」到底,纔能求乐到底; 求「行」到底,纔能求生到底。

  ◎思想关系着我们一生,正确的思想乃是「修身」之要题。我们要以思想来修习自己,只要正确的思想一天不离开我们,我们就会乐观进取而富有创造力。

  ◎「坚持到底」,是一种成功的万能钥匙,这种成功因素还没有找到代替品, 它是那些 能够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物的特殊性格。

  ◎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实践自己的义务,就是尽职的一种表现。

  ◎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我们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顾着求财富,因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乐、一生受用不尽,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将拥有更多的财富。懒惰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上的自由。心灵自由了,就没有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了。

  ◎把别人给你的爱,当作温暖;把别人给你的恨,当作磨炼;把别人对你的疏忽,当作训练自己独立精神的好机会。

  ◎成功的重要条件,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要加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天才出于苦心的努力,奴才基于思想的自卑。

  ◎要抱持兴趣的态度,纔能学到心得;要抱持乐观的态度,纔能求到心安。

  ◎学问要从「静思」上着力,道业要从「活动」中着力。

  ◎修行法门在于戒(道德的生活)、定(意念的制衡)、慧(心灵的净化),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觉知与平等的心去面对一切,使自己能够真正作自己的主人,不作习性的奴隶。

  ◎即使是个平凡的人,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怀别人,因为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与亲友的关怀而茁壮; 他的心灵,自然也以关怀为基本动力。表面上看来,关怀是一种付出,其实是无可比拟的收获,是自我实现的光明大道。

  ◎犯错是平凡的,能够改过自新或原谅别人,才是超凡的。

  ◎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个不肯妥协、势不两立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天堂在那里?天堂就在「饶恕的爱」里面,一颗有爱的心,一个有爱的家,一个有爱的社会,一个有爱的世界,就是天堂。

  ◎欲望过分放纵,将使自己成为奴隶。若能培养正直、纯净、善良的意志力,将可把欲望净化成为建设生命的力量。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喜欢你做正确的事。

  ◎无明和烦恼,是人类所有的病症之中,最顽固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心病。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

  ◎美不是出现在自己的镜子里,而是出现在别人的眼睛里。

  ◎认可人间必有痛苦,这就是「豁达」的开始。

  ◎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 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生命的深远。

  ◎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上所留下来的美德,也就是无限的慈悲,无尽的关怀。

  ◎从淘金者手中流过的沙,可以堆成山丘,而纯金却只能一粒一粒地积累。读书研经好比淘金,博览经书,宝贵的真知与智慧,才会一滴一滴地获得。

  ◎当你发现自己幼稚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人,可敬;爱自己胜过爱他人的人,可怜。

  ◎在屋檐下安居的,只会是麻雀,绝不可能是鹰。

  ◎一旦把「爱」视为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部份,它就会长期助你耕耘。而那些与岁月同步增长之「爱的智慧」,就是你持之以恒的收获。

  ◎知人难,知己更难;知己又能处处把握好自己,则难上加难。

  ◎只有重重地跌倒了,人才会知道真正呵护自己的,并不是空中的高枝,而是地上的小草。

  ◎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健康,二是功德与罪过。能真正带得走的,只有功德与罪过了。

  ◎在书本里可以寻找知识,但不能找到「智慧与真理」,因为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

  ◎误解了别人,第一是反省;被别人误解了,第一是宽容。

  ◎太阳的仁爱和宽厚,在于他懂得给月亮让路。

  ◎给小草以一寸泥土,是比给巨松以一座高山,更大的仁慈和善良。

  ◎容貌可以苍老和粗糙,但心灵却不能浑浊和黯淡。

  ◎痛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在于强者敢于面对痛苦;智者和愚者的区别,在于智者知道如何升华痛苦;胜者和败者的区别,就在于胜者战胜了痛苦。

  ◎不重复犯错误,错误就成了功德。

  ◎产生悲剧,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很好地战胜痛苦,二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幸福。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能征服痛苦的,必定被痛苦征服; 不珍惜幸福的人,怎么会长久地拥有幸福呢?

  ◎只有自身生命达成和谐的人,才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

  ◎最苦恼的不是丑人,也不是漂亮的人,而是认为「相貌」比什么都重要的人。

  ◎不知后悔是个错误,只知后悔而不知改进,更是个错误。

  ◎如果你能知足,并拥有丰富的内在美,虽然没有财物,你仍拥有至宝。

  ◎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饭,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届时,你一定会受到尊重,因为所有你所尊重的东西,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 宇宙大爱

  ◎人的思想,有时候就像一只杯子,盛满着自己的看法、想法,如果不事先将自己之杯子空掉的话,就是再好的佛法,也听不进去的。

  ◎你今天做对也好、做不对也好,在那遥远的「未来」,有一个「果」,在等待你去接受。

  ◎修行,是为了众生来承受苦难的,因此必须坚忍,才能完成道业。

  ◎「持戒」是修行上不可或缺的精进法门,经由戒律 来衡量自身的言行、善恶之标准或对错。

  ◎当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时,由于信仰深、愿力大、有佛法,内心深处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爱了。

  ◎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净的心灵,修出欢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

  ◎布施、宽容、慈悲、欣赏和无瞋,是开悟心理生活的法门,能孕育性情的醒觉,能开发真空妙有的性情,是悦乐情怀之所寄,是迈向净土路径的指标。

  ◎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更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 绝对自在境界。

  ◎学道者应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发菩提心、慈悲心,随缘随份的给人方便。但方便不是随便,也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要在众生的身上行方便,因为离开了众生,也就没有方便可言了。

  ◎信佛而不去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是迷信。学佛是要学得像「佛」一样。如能再进一步地去学佛的修养,去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并且实际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的学佛,也就是像佛了。

  ◎慈与悲,并不是感伤的体谅与救助,而应该是快乐的宽恕与导引。慈悲,如果不是天性的话,也应该要把它养成一种习惯才好。

  慈心无限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慈心无限

  ◎解脱,是不因得而喜、不因失而悲,不执着于天下万事万物的变化,一切顺其自然的进入「无我」之境。

  ◎如要保持快乐,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不问环境是逸乐、是失意,胸中自有「主宰」,吾心不随环境转移,自然保持着纯洁、光明和宁静。

  ◎能欣赏人间一切美丽清香的人与事,对人间万象抱着更宽容、更喜爱的胸襟,把「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之美,这种意境,就是「空即是色」了。

  ◎「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限,我们应该要有无限的慈心、无限的悲愿、无限的热诚、无限的亲切,才能广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空」并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它的不永恒性。

  ◎生活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现万德庄严的本质,也是流露生活之美的源头。

  ◎「平凡」是人生最好也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而「慈悲」是你待人接物最好的贴身武器。

  ◎布施之实义,就是凡以自己的财物分布给他人,名为「布」。以人之忧为忧,以人之苦为苦,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克己待人,谓之「施」。

  ◎请你不要用贪婪、瞋怒、愚痴的眼睛 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忍辱心」之广义而言: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道衰」的大悲心。

  ◎真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人、事、物可以来束缚你。

  ◎人生的道路,平稳舒适的路也许难求,但至少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稳的心,如此就可不必管它是顺境或逆境、快乐或悲苦,都将成为生命中的调味料,不再是生命的主角了。

  ◎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而对人「恭敬」的人,就是在「庄严」自己。

  ◎欲服务大众,必先调服自心,所以,学佛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美丽身心

  ◎个人解脱的戒律——无害众生,不起贪瞋。

  ◎菩萨的戒律——(1)作善去自私。(2)发展内心帮助别人。

  ◎个人解脱和戒律的修行,能够培养忍辱和耐性。佛陀说:耐性是苦行的最高形式,由此可以到达涅槃。

  ◎注意自己对食物、衣服及住宿的执着,在居家日常的生活里,实践出家人的知足修行。运用多余的闲暇时间来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

  ◎真实的止灭(涅槃),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

  ◎在身体或语言上,培养一种避免伤害他人的强烈欲望,无论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责、被使唤、或者被打。

  ◎修持个人解脱的戒律,有助于增强正念和内观。

  ◎生命中最大的危机是什么?那就是对别人或众生失去慈悲。

  ◎仁慈是心理和平的基本条件。

  ◎证悟,就是身心达到完整发展,以期服务他人的一种状态。

  ◎什么是证悟之道——获得内心平静,以及更大的慈悲能量。

  ◎为了要成就一种友善的态度、一颗温暖的心,对他人权利的尊敬,以及对众生福祉的关怀,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

  ◎慈悲是生命,更是全球的必要粮食。

  ◎对全人类来说,心中的平静是一个基本需求。而建立一种健康、慈悲的动机,乃是心灵成长的基础。

  ◎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慈悲,来认清人类价值和人性的一体性。这是达成永续幸福快乐的唯一方法。

  ◎修持慈悲和爱,也就是真正去感受四海之内皆兄弟,众生皆平等,这乃是宇宙的法则。

  ◎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表现出轻声细语,微笑宽容。用爱感动你的心

  ◎恨怒有如刀的两刃,能伤害别人,也会伤到自己。而爱心、宽容,如香水能够自香,亦能使人常闻到香味。

  ◎学道修行,不但要学会顾念相关的人类(如世间人道的救渡),也要推及一切的众生(如法界之间还有无数的众生等待救拔),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写照。

  ◎以群体的智慧与护持精神, 共同改善众生的心灵品质,是对人心「从根救起」的第一步。也是修福同时修慧的高尚道德,及高品质功德。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世寿的长短及色身的强弱,而在于善自利用有限的生命,为众生谋取福利,为世界留下贡献。

  ◎有德行的人,受人尊敬、称赞,本人更加会谦虚。万一被人诽谤、损毁时,本人更会加强检讨。

  ◎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中,可能都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深水」,有时这些水会化为奔腾的激流,不断溅起飞沫,而以弯曲的形态,流注到「情欲」的泥沼中。

  ◎佛陀一再的说:人生是「苦」,是很有道理的,那「苦」的感受,正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 人必在「受苦、受难」的环境中,「人性」最高的「情操」,才会被逼显出来的。

  ◎常怀惭愧、谦卑的心,你会发觉自己是多么地幸福。惭愧心使你心地庄严,人生更光明、更喜悦,而怀谦卑之心,则使你丰富了人生的旅途。

  ◎恨就是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人是我自己,而非我所憎恨之人。

  ◎身为修道人,是不能有退休的念头,或有罢工的行为。那就是人心用事,是不屑一顾的。

  ◎烦恼固然是众生苦厄的根源,而执着同样是一个人受苦的主因。

  ◎为了保持某种「形象」,而去装模作样、失去天真,这种伪装自己的人,实在可怜。禅心、悲心、佛心

  ◎待人,不管别人好不好,自己要做得好。处事,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要做得对。

  ◎抱着「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美丽的,娑婆就是净土。如果对世间充满了瞋恨,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

  ◎人,很容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患得患失,感到痛苦。所以,想要快乐、欢喜,内心的「定力」是非常重要的。

  ◎「心」,要自己去掌握,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生受用不尽。

  ◎参禅修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外,更要能长养慈悲心,而以禅心、悲心加上佛心来净化心灵。

  ◎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人生就是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着、烦恼背在心上,流浪生死,无有休期。

  ◎如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请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剥除,使生命回归于清纯及空虚,让历尽折磨的精神,超越了世间的名利价值,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超脱。

  ◎成功者,有赢取别人掌声的决心,也要有给别人掌声的雅量。

  ◎「戒」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可以修身,提起正念,培养身心,是一种心灵的提升,让人在自然欢喜中遵守。

  ◎如能体悟「缘起性空」的真理,就能了解到事物虽有千差万别,当体即是「空」。于行、住、坐、卧中即能自在无碍,并由无尽的烦恼中得到解脱。

  ◎时间是实现理想最根本的资源,要好好把握与利用。

  ◎受戒,并不是桎梏,而是保护自己、稳定自己、增长智慧,进而圆满生命的「地基」,圆融修行的「梁柱」,也是实践佛法的「梯阶」。真心、真意、真情、真爱  ◎「心」,是我们最险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能将「心」跳出物欲的囹圄,再用佛法来庄严身心,那我们的人生道路,将会越走越踏实。

  ◎「因果观」是肯定人生方向、上进及修行乐观进取的真理。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或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人生。

  ◎「我执」是修行者的最大敌人,它能障碍智性、蒙蔽真理。如果没有透过克服我执的修持,你可能还是随波飘荡在宿命的生死海中,做了「我执」的忠实奴隶,而与「大自在」绝缘。

  ◎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是人之所欲,拥有是一种「福报」。而放下,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

  ◎丰富的生命,乃是一个体现的生命,乃是大我完成而非小我的成就,也就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牺牲。

  ◎修行的功课,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说你于日常生活中,怎样去与人、事、物相处。

  ◎知足常乐,就算人生拥有再多的金钱、物质与财富,也买不到一分真正快乐和真心、真意、真情、真爱,进而深深觉得人生最富有的,或许就是拥有一分「清贫」的滋味吧!

  ◎修行,若非趋向于「智慧的开发」、「烦恼的断除」,那么一切所谓的修行,都不是佛法的修行。

  ◎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着安祥与快乐,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着埋怨与不安。

  ◎一位真正在修道的人,定会在受苦当中去感恩、去忏悔, 而不会去埋怨。

  ◎拥有「正观」的人,即使受苦,也能够因为自己光明而正确的人生观,让受苦转成福报,转识成智。

  ◎戒律不是一道围墙,也不是隔阂,戒律应该是一艘船,一艘前往自己心中理念的船。

  智慧之光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皈依「自性佛」,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与自信。承诺的是从皈依的那天开始,自己必须用心恒长的学习佛陀之精神与教诲,为自己行为的依止。而自信的是,必将因此而超越,提升自性,相信自己不会轻易受外在的影响而迷失。

  ◎「悟」得从身心开悟,认清「我相」只是因缘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当「真我」醒觉时,自可觉悟。

  ◎修行,是美好的事,因为生命将有转机而美好。修行也是一件苦差事,要能一次次地扫除心尘念垢。

  ◎修行人与没有修行的人之不同处,在于为人处事上,都先要有因果观念及慈悲精神,并且能任劳任怨。这必得每一个修行人所建立之「戒定慧」的内在涵养在内。

  ◎「悟」的本质,就是看出因缘、因果,「悟」要不断的看出因缘、因果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说,能看出因缘、因果关系,才能衍生「智慧」,才能得「悟」。

  ◎修学佛法要先学着放下俗世的种种执着,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个完全觉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后,还能承担宣扬真理的重责,继续行走人间。

  ◎「我」是痛苦的根源,人生的苦本。「我执」不除,与大家不能和谐共处。须知「我」是无法独处的,世间的一切都要靠众缘和合所成就的。

  ◎就佛法的观点来看,真正的主宰,即人的「觉性」,是一颗清楚明了的心,当心清楚明了,不受尘染时,触目遇缘皆能流畅自在,并生智慧。可惜众生的心多半是蒙尘的,被污染的,心生病了,就失去判断和正确的觉知了。

  ◎生命的主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而内心深处的智慧,是由「放下」开始作起。完成自我

  ◎若要完成佛性的觉悟,就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菩萨。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那么心的频率就与诸佛菩萨相同,自然就是佛了。

  ◎学道进德,应该以「缘」为师,才能从体会与领悟之中进步。而所谓的「缘」,就是在平常生活当中,观摩学习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而观摩学习,是提升进步的原动力。

  ◎禅者说:「日出方知天下明,无油怎点佛前灯」,如果你心中没有「慈悲」,没有「觉悟」,那怎么能够进入佛法深处呢?

  ◎佛学是生活的学问,目的在学习正确的生活。学佛也是为了圆满人格,目标是在学习过着正确完美的人生。

  ◎我们必须时时修戒定慧,以「空观」来看待世俗的过眼云烟之成就,以「止观」来对治一切染执,进而过着「中观」的生活,以现大乘菩萨之行。

  ◎「佛学」是研究佛的学问,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也是「知」的开始。而「学佛」是学习佛的行为,是在心地上下工夫,也是「行」的实践。

  ◎一个未了悟人间事理的人,倘若心系外物,必为物欲所囚,得失之间,终将为烦恼所困。而长久于名利堆中打滚的人,也势必罪业满身,而为「业力」所拘束。

  ◎人生的痛苦,来自「无明」,对「我」和「我所有」的盲目攀缘,因此,只要放下「我」和「我所有」,就可证得涅槃。

  ◎修行的人要学习「认命」,真正去体会认清生命的本质,以及自然的规律。知命的人,他会利用时间去充实自己,由积极修为中获得满足。这也是一种法喜。 因为痛苦中,自有获得痛苦的学习代价——法喜充满。

  ◎以智慧为究竟,便能以正念为宗,应物照形。倘人我、是非、恩怨 足以影响原本清净的心灵,生起无谓的痛苦、烦恼、执着,此为业力现前,当断然舍去,莫生憎爱,可免再次的堕入无边的苦海。大智慧

  ◎佛理,是以自觉、觉他为最高原则,更由此而达到觉行圆满为究竟,其意义是要解脱人生的苦恼,其价值是要使人生得到无限的安乐,因此吾人如果要充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便应该明了佛理,更应该研究佛理。

  ◎金钱只可化妆你的外表,但是佛法却是能够启悟你的内在。

  ◎爱欲的缠缚,是生死轮转的根源,但是没有佛法的大智慧,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割舍出离呢。

  ◎佛法的布施,真理的指引,才能净化心灵,才能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可及于生生世世。

  ◎修行是「逆势」的,逆着世间一般的观念和习俗,逆着自己累世以来的积习。而众生都是顺势而行,顺着累世的习性,顺着共业环境的运转。一个运转已久的大轮盘,要它停下来,决非易事。要它朝着反方向运行,更是困难重重。

  ◎当一个人能把「有」的观念摆开时,才能看出事事物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发现真理,一切自在洒脱。

  ◎虚言和妄语,就如同我们躲在围墙后面生活,这是使生命堕落及虚假和不自在的原因。

  ◎我们要感恩「逆境」,逆境就是我们的「名师」,也是促使我们成就佛道的「逆增上缘」。

  ◎归依自性,就是诚恳的接纳自己,实践自己。

  ◎布施的确是修行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布施是在培养自己的供养心、喜舍心,从欢喜供养、舍去爱执中,拓展心量、广结善缘。因为心量大,善缘广了,福德因缘俱足了,才容易与佛法相应。因此之故,布施其实是进入佛道的前行方便法门。

  ◎我们应慎于一念,时时在起心动念处观照反省,将自己当下的每一念,都安住在慈悲、般若、大众、佛法中。

  ◎修身的意义,是在自己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能尊重众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的智慧

  ◎罪福由心而分,果报由心而异。

  ◎学佛是让你更懂得关心自己,照亮别人。

  ◎迷叫做灵魂,悟叫做本性。

  ◎忍辱是修身养性的根本,能忍即有德,人见先欢喜,亦可感化他人。

  ◎布施不是为了回馈,是为了升华自己的内在。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生灭,寂静安乐生。

  ◎三种话不能听:(1)着私恩,不知大体,妇人之言也。(2)贪小利,背大义,市人之言也。(3)横心所发,不知礼义,野人之言也。

  ◎用一颗感谢的心可治好万病,这是信仰真理者的体验。

  ◎「爱」必须伴随着永远的宽恕,而「喜欢」常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对方。 两者大不相同。

  ◎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

  ◎利己主义必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

  ◎心中常默念:「你我是弟兄,应彼此相爱,放弃各自的利己主张吧!」

  ◎贤者留德子孙,其益感天;愚者留财子孙,其害无穷。

  ◎圣人不责人至于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

  ◎一言足以召大祸——慎言。一行足以辱终身——慎行。

  ◎天下有两难,登天难,求人更难。

  ◎地上有两苦,贫穷苦,病死更苦。

  ◎凡责人甚于责己,不足与同谋共事。

  ◎亏人是祸,饶人是福;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钟不扣不鸣,人不劝不善。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务请珍惜因缘。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外无所求,内无所著,悟道近矣。

  ◎无位非贼,无耻乃为贼;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自奉(享受)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起初我们造「业」,来世「业力」牵引我们。

  ◎心在名利船上的人,身体想不摇是不可能的。

  ◎众生最可悲的事,乃是生时摆不脱欲望的枷锁、烦恼的缠缚;死后拖着那以「业」为素材的灵魂出没六道,沈沦业海。

  ◎看破是真精进,放下是真功夫。

  ◎活着就是为了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有勇气自杀,为什么不拿自杀的勇气继续活下去。

  ◎「善」是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戒怒恼、节色欲、调饮食、慎风寒、少言语、可以延年。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博声名,不如正心术。

  ◎口中常「能许则许」,知其德厚焉;口中常「不满抱怨」,知其德薄矣。

  ◎生活中如果没有爱,就是生活在罪里。

  ◎佛前多劫兴供养,所积广大之福德,一念瞋心才兴起,尽焚彼福成灰烬。

  ◎佛教的忍辱波罗蜜需要忍让、耐苦、坚毅和宽恕四种德行,缺一不可。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菩萨一切悉舍,心无贪着,是名布施波罗蜜。

  ◎以心住空性的超脱境界 来行入世的悲济众生之事业。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

  ◎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生命之学

  ◎发心修行,是人中的「上品」,而修行能与正法相应,是人中的「菁英」,修行能证果,修行能入三摩地,立大宏愿,广渡众生,才是佛门中的「龙象」。

  ◎人一旦太执着于「色相」,太迷恋于「我相」、爱争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凡事在意的结果, 便会感到别人都在注视着自己, 自己的言行举动,即刻变得不自在、不自然而不快乐了。

  ◎追求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物欲」做无理的要求,应从「知足」、「感恩」中,喜舍奉献上去获得。

  ◎佛陀要我们「自净其意」,也就是要净化自己的意念,只要意念清净,所作所为皆是「善」,反之,若意念污浊,则一切作为都是「恶」的。

  ◎「无我」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人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也只有「无我」的人,才是精神造诣最高境界的人。

  ◎什么是「空」? 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能「空」即能自在安祥。

  ◎修行,就是要改变自私、自利的心态,演变到行善利益大众却不自知的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出一份「功德」来,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的解脱能力。

  ◎学佛是要学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脱、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佛学是属于生命之学,不容易懂,要从信仰、慈悲、发心、愿力中去体会。

  ◎皈依佛就是觉悟,皈依法就是平等,而皈依僧就是清净。

  ◎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养到看见任何人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美德与智慧

  ◎欲望是众苦之本,人之所以生死疲劳,均从「贪欲」而引起,唯有少欲无为,才不致为根尘所累,身心自然就会获得大自在了。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养,唯有智慧才能庄严真正的爱,而在智慧的引导之下,爱心才能发挥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伪装的爱心。

  ◎修行到底是个人的事,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自己要如何修行。如果去议论别人到底有没有修行,实在是很无聊的事。

  ◎不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应该用心去做应该做的事。

  ◎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能从多方面去了解人生,而对众生产生一种慈悯与恕道。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永远别想把别人雕塑成你所希望的那样。

  ◎我的生命,如果有一个不可妥协的,或势不两立的敌人,不会是别人,恰恰就是我自己。

  ◎真正的快乐,是无忧无虑的,人唯有在不断的牺牲奉献与行善中, 才更能体会得出其中的滋味。

  ◎「真诚」是生命中最好的德行,也是生活中最佳的品质,而虚伪就是低俗。

  ◎伦理是一种自发性的能力,不是一种外与的信条,它是从学习中得来的,也是透过明白事理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

  ◎心灵成熟,是要把自己 训练成一个具有美德与智慧,使其依赖这永恒不变的真理,引导我们至完善光明的境地。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因为有慈悲就没有敌人。能消除燥心就是慧,因为有智慧就没烦恼。

  ◎一句温暖的话,就像往别人身上洒香水一样,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 奉献的生命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修行是在每个起心动念处观照,动静、闲忙都不离善念、正念,这就是最好的护身符,亦唯有慈悲心、精进心、平等心等 菩萨心境,才能点亮自性的光芒。

  ◎能提起是「大愿」、是「福德」,能放下是「大行」、是「智慧」。修行是为了解脱,解脱狰狞虚伪的面目,与自己本来面目相认。

  ◎放下,就是看得透世俗的名利、权势,只是一时的荣耀,不足为念。也因为放不下,所以只好把执着、烦恼背在心上,而流浪生死。

  ◎修行要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

  ◎一颗充满慈悲利他之心,自然尘心渐远,佛心显现,便能与道相应。

  ◎无常的色身,可以是贪、瞋、痴、老、病、死的奴隶,也可以是行菩萨道的利器。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可以在爱恨情仇中消磨殆尽,也可以将此身心奉献众生,换得永恒的佛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此理应爱护环境,尊重生命,俭朴知足,惜福感恩,布施利他,和平共处,共创人间佛地净土,才是每一位修道者的崇高使命。

  ◎对说谎者的惩罚,决不在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是他不能相信别人。

  ◎不埋怨,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金钱、地位与学历是无法帮助我们 建立「品格」、增进「智慧」,唯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在苦难中学习到这宝贵的功课,即品格的成长,智慧的成熟。服务众生

  ◎人与人之间,完全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协和则双利,分争则两害。每个人都以感恩情怀的心情去对待他人,社会一定安乐祥和,世界一定太平。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能真正征服自己的,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守五戒,实质上只是守一条戒,即「不侵犯戒」而已。

  ◎戒律是一种对人对己的包容。

  ◎人的生命有二种,其一是外在的,有形的肉体生命,其一是内在的,无形的心灵生命,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迷昧的追求外在的肉体生命,而忽略了内在的心灵生命。

  ◎真正的欢喜,从服务众生身上求得; 真正的欢喜,是从真理中发觉自己内心的宝藏。

  ◎能怀着一颗「感恩心」的人,必定能忘记别人的缺点和错失。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执着,不但是生命成长中的绊脚石, 更是生命的休止符。

  ◎人,因为修行才显得尊贵,只有牺牲及奉献,才能丰富你的内在。

  ◎放生,即是人类于其他生命面临凌虐、苦迫,甚至于死亡时的及时救援的悲悯。

  ◎要能具足现代学道者的见识与风范,才能做到同体的慈悲人、融和的正觉人、明理的智慧人、包容的忍耐人、布施的结缘人以及清净的修道人。

  ◎一个警觉自己无知的人,才能开启真正的智慧之门。 现今世上有很多自认为有智慧的人, 其实顶多只是一些世智辩聪而已, 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要为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为生活而工作。

  ◎气质,乃是发自内心的修养。

  ◎无精进修持的信仰,终必停留在哲学的阶段;缺乏修行法门的修持,有如入宝山而空回。

  ◎世上以事情之成败为主, 而在真理法界内, 是以心念之正确与否为主。

  ◎这个世界是一个同体共生的世界,每一个众生都是共存、共荣的。

  ◎修道的目的,使人格可以提升,道德得以完成,身心更能净化。

  ◎「一念之间」何等珍贵,智者能以师心为己心,追随大善知识,见贤思齐。愚者却自傲自私,不肯向人学习,而自以为师。

  ◎惜福的方法: 只字必惜,贵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谨,福之基也。微命必护,寿之本也。

  ◎「动」是生命的活力,人生的意义在于能「动」,因「动」才有思想,才有感情,才有活力。

  ◎修道人的生命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服务,是心存感恩,愿与众生分享的高尚工作,也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神圣情操,更是进德修身的初步阶梯。

  ◎忏悔,是可以藉真理法水净化人心,是可让人「脱胎换骨」,重整心理、健全人格的。

  ◎清贫不是一般的贫穷,而是由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积极创造出的简朴的生活形态。

  ◎服务人群,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考验」的历程。

  ◎低声下气,你才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先把自己里面的东西抛弃掉,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

  ◎当你的意见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不要「贪」恋自己的面子,不要「瞋」目恶语相向,不要「痴」执一己之念,应该转移立足点,摒弃眼中的细沙, 发挥心中的至爱而与人共事。

  ◎把所有的需要缩到最小的限度,精神活动才能自由。心为所有欲所夺,良心的动势就会受到阻碍。

  ◎就生命性而言,能服务人就是一种「福报」,也是一种令人赞叹的「喜悦」。增福增慧

  ◎生活本身,即是服务人群,如此才能表现出万德庄严, 也是流露生活之「真」、修行之「善」、进德之「美」的一种至高无上真善美境界。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得住「笑」的攻势,也唯有由内心发出之「诚实的笑」,才是化戾气为祥和,导事情解决的方法于正轨的良方。

  ◎把一切众生都看成善知识,能引导我们走向光明的坦途,把自己所接触的人、事、物,皆视为教我的好老师,则能时时观照自己,不使其自大、自负、自夸、自傲,自命不凡的自以为是,就能远离我慢之过患,亦可免堕生死轮回无穷之苦楚。

  ◎有钱是一种「福报」,懂得正确的使用金钱, 则是一种「学问」与「智慧」的结晶。

  ◎人间最好的美德,是惭愧、感恩与愿力。

  ◎修苦行,就是对一切「粗」、「贱」的工作, 都要无分别的去做,主要在于磨灭我们的傲气,消除业障。有「苦」才有「行」好修,没苦就没有道行可修。

  ◎平常心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建筑在忍辱与智慧的基石上。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会更懂得谦让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给人责骂而心不去计较,必能增福、增慧。受人赞美而竟自鸣得意,一定暗伏危机。

  ◎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

  ◎烦恼重的人,即使是芝麻小事,也会令他烦恼。想解脱自在的人,再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世上的一切快乐和痛苦,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由很多事情结合起来,才形成今天的痛苦或快乐。当你面对苦或乐的时候,能以「慈悲关怀」、或从「感恩知足」、或以「冷静思悟」来面对它,甚至用「观缘起法」来面对它。那么我们必能超越在「苦」、「乐」之上。

  ◎越是接近真理,越能包容别人。福慧人生

  ◎人活着唯一的任务,就是要净化自己,发掘生命的唯一真实。

  ◎智慧是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而聪明是由知识之累积而得。

  ◎学习佛法的最根本课题,就是要自我突破。

  ◎真正瑰丽的人生,并不在于己身自度成佛、自行的解脱,而是要能谦虚的再回向到一切有情的众生,使他们也能够继续成长,一起承担苦难,一起快乐欢欣,一起走向解脱之路。

  ◎一个人是否成功,就要看 其所承受挫折、难堪,侮辱的耐力有多少。

  ◎要求,是一种自我要求,并不是别人所要求你的,或是你要求别人。

  ◎凝聚生命力,不再浪掷于日常生活琐事中,也不再空费于人际的是非烦恼中。对于世上许多的名闻利养,能以一颗云淡风清的心相应,人世间的炎凉冷暖,更能用透明的心眼来观照,对于生命的无常幻灭,必有一番铭心的体悟。

  ◎本身自私,才会认为别人有私心,本身多猜忌,才会认为别人对不起你。

  ◎一切的磨炼,都是叫修行者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产生大悲心,尽本份来救渡众生而已。

  ◎把自己看成珍珠的人,则有被遗忘(弃)的痛苦,请把自己当成泥土吧! 让众人踩成一条康庄的大道吧!

  ◎将佛法融入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妙用。

  ◎修行,需要有赞叹别人的言语布施,因为适度的赞美,能够激发别人的向道心,增长菩提心,使人心生欢喜,是广结善缘的秘诀。

  ◎对于人生的痛苦,只有承担、化解与宽容。承担痛苦,是因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存在。化解痛苦,是因为不能脆弱地被击倒。宽容痛苦,是因为悲悯的定力发生了大智慧。

  ◎修,是实践的代名词,有修的人生,才会圆满我们所发的「愿」。才会增长我们的「福慧」因缘。

  ◎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一切举止言谈之中,没有「贪、瞋、痴」。悲心放生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放生问答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

  ◎当遵慈仁,普惠恩及群生,视天下群生身命,若己身命。《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无量寿经》

  ◎大慈大悲,名为佛性。慈即如来,如来即慈。《涅槃经》

  ◎慈心即是一切安乐之因缘。《优婆塞戒经》

  ◎佛法以菩提心为正因,以大慈悲为根本。《大日经)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

  ◎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梵网经)

  ◎贪他一脔脔还他,古圣留言终不伪;戒杀念佛兼放生,决到西方上品会。——佛印禅师

  ◎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修桥砌路煮茶,随意奉行善事,报答生身父母,乳哺三年大德。——真歇禅师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沈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莲池大师

  ◎放而不杀,与物无冤,非惟安乐今生,以此善根,当来之世,长寿永福,乃至成佛,万类有情,倾心归附。

  ◎今更立简易一法,佐使并行,不拘时日,见即买放。于某月下书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个数计,细生以斤数计,岁终总算,存以自考。

  ◎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印光大师

  ◎古圣先贤,莫不以仁慈济物,博爱利生,是知凡为人者,要当以仁存心。——谛闲大师

  ◎放生一事,原为启发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则全吾心之纯仁,大则弭世界之杀劫。

  ◎近来世界人民遭难,杀劫之重,皆是果报所遭;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吃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诸位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虚云老和尚

  ◎疾病癌症,灾难不幸之所以会发生,就是缘于我们以前所造的杀业感召而来的业报。解决之道就是放生,借着出钱出力赎命放生,来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圆因师父

  ◎每一个众生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生命,杀了他,他最恼恨,冤仇结得最深,所以说杀业最重,每一个众生最珍贵的还是自己的生命,救了他,他最感激,福善积得最深,所以说放生第一。——圆因师父

  ◎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本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圆瑛大师

  ◎所有的善事中,没有比放生更彻底更完美的。

  ◎放生最重要的是皈依以及念佛。物命在经过三皈依仪式后,承佛法僧三宝加持,畜生报尽,不再沦入三恶道中,得以转世超生, 并且物命亲闻南无阿弥陀佛圣号。 六字洪名盈盈入耳,既植道种,他日因缘成熟,必能值遇佛法,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断六道生死轮回,此乃放生中之大放生, 是放生中最重要的意义。

  ◎希望社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圆瑛大师

  ◎放生最容易消业障,但放生所遭受的阻挠最大,所引起的批评最多;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的缘故。因为业障深重,众生物命无福值遇善人受救免除死难,因为业障深重,人们无福救赎生命,偿还杀债。

  ◎将我心比他心,把自己设身处地当做异类畜生来想,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放生的功德是多么地大,批评阻碍放生的罪业是多么地深!

  ◎当一个人身患重病,遭遇急难的时候,自己立下誓愿,愿意广行善事,弥补罪业,藉以延长自己的寿命,方法就是放生。

  ◎我们自己赶快去放生,短短的时间内,即可满足我们的愿望,短短的时间内,马上会得到成效。

  ◎想要自己所行的善事既深又广,真的非放生莫属。所以说,放生功德最为第一。

  ◎戒杀放生,长养慈悲,是佛陀金口告诫我们终身力行之事。

  ◎放生是转移命运浩劫的大运动。

  ◎印光大师亦云:一切生命,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放生可长养自己的慈悲心肠,悲悯众生,视万物生命如己出。

  ◎放生功德广大无边,不可胜数:(1)无刀兵劫,免战争杀祸。(2)长寿、健康、少病。(3)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4)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 (5)多子宜男,所求顺遂。(6)官禄亨盛,一帆风顺。(7)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诸佛欢喜。(8)解怨释仇,诸恶消灭,无忧无恼。(9)喜气吉祥,四季安宁。(10)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印光大师云: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杀彼身命,或食其肉,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轮转,互为高下,无有休息。《楞严经》

  念佛与放生

  ◎戒杀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素,断绝一切肉食,因为佛陀早在《楞伽经》上告诉我们,食肉与杀同罪,吃肉就等于杀生,每天吃肉就等于每天杀生,三餐吃肉就等于三餐杀生。

  ◎戒杀放生是一体的二面,须要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一个是全部命丧黄泉,一个是万千中一二不幸死亡,一个是锅鼎中挣扎,痛苦含冤而死,一个是有众多法师居士为其恳切念佛,超渡脱生,其间的差异,有如天渊之别,实不可相提并论。

  ◎每一个参与放生的人,都是有智慧,有大福报的人。

  ◎放生的居士们终年累月不怨不倦地放生,救命危旦夕的物命,活命无数,放生的过程中,更为物命说法皈依念佛忏悔,不只救了众生的生命,而且救了众生的慧命,这真是放生中的大放生啊!放生的居士真的可以说是菩萨了。

  ◎我们在放生的过程中,事实上受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因为在放生的行为中,自己不仅偿还了宿世的杀债,而且物类感恩,龙天护持,诸佛欢喜。 ◎在放生的仪式中,我们自己也跟着物命一起皈依,一起忏悔,一起念佛,激发了自己本具的菩提种子与慈悲心,更为自己无形中创造了无数的福德因缘,藉此功德,正好作为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粮。

  ◎诸佛以慈悲为心,放生救赎物命,就是唤醒每个人原本具足的慈悲佛性,放生就是长养吾人的大慈悲心。常行放生,则常养慈悲,常行放生,与佛心更相契,与佛更容易感应道交,常行放生,自心充满了慈悲,自心就是佛心,焉有不成佛的道理?

  ◎吃素放生应该同时并重,既不再造杀业,又能偿还杀债,如此修行最为圆满。

  ◎印光大师在《复愚僧书》曾云:彼必期于万无一失。方肯行放生。则令世人尽寿皆不行戒杀放生之事矣。其人将来必膺万无一人能救己于将死也。哀哉痛哉。印祖所言,乃今日阻挠批评放生的所有人士一大警语。

  ◎阻挠批评人家放生,其罪过就等于杀生。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

  ◎放生就是我们见物命众生受擒受抓,失去自由,行将被砍被杀之际,一如见到自己父母手足妻女般,不忍见其苦难,遭受杀戮,发起慈悲心,予以救赎,还其自由,放其生命,如此而已。

  ◎放生就是积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放生。

  ◎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在礼忏的同时,身礼佛,口念佛,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以清净心忏悔,其功德不可思议! ◎吃一次肉,造一次杀业,结一次怨仇; 吃十次肉,造十次杀业,结十次怨仇。

  ◎善导大师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金光明经》云:所谓金光,灭除诸恶,千劫所作,极恶重罪,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我今已说,忏悔之法,是金光明,清净微妙,速能灭除,一切业障。

  ◎《大集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最精华,是捷径中的捷径!是妙法中的妙法。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禅,《大集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戒杀放生

  ◎莲池大师云: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 故偏重放生也。

  ◎印祖云:瘟疫水火诸灾横多,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杀报。

  ◎戒杀之众,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除。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余向提倡戒杀放生,因果报应等事理,以期挽救天灾人祸。

  ◎印光大师云:戒杀放生者,来世得生于四王天,享无极之福; 若兼修净土者,直可往生于西方极乐国土,其功德实无涯矣。

  ◎凡有愿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

  ◎人惟愿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

  ◎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

  ◎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祉。

  ◎圆瑛大师云: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方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经》云: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分别善恶报应经》:何业获报长命? 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自无杀。二、离劝他杀。三、离庆快杀。四、离随喜杀。五、救刑狱杀。六、放生命。七、施他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幡灯供养。如是十种获长命报。放生乐

  ◎放生就是给物命众生一个机会。一个重获自由,重拾生机的机会;一个皈依三宝,听闻念佛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任何的毁谤阻挠,让受苦受难的物命,一点机会都没有。

  ◎放生也是给我们自己一个机会。一个救生赎命,偿还杀债的机会;一个广积福德,清除业障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任何的讥议批评,让业重福薄的我们,一个机会都没有。

  ◎救众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来佛。

  ◎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

  ◎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变命运的力量最为显著。

  ◎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杀债还是有果报的; 放生而不吃素,所赚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

  ◎修行人以念佛为正行,以放生为助行。

  ◎虽有许多批评阻挠,我们更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与承担去放生,坚定放生,信愿放生,用一辈子去放生。

  ◎放生三施俱全。

  ◎别让知识学问匡住了慈悲心。当我们真正放生时,所有一切的知识学问都应舍掉,都应放下,只留那一念我们对待众生清清净净的慈悲,这才是放生真正的意义。

  ◎提倡放生的善知识难遇难逢。

  ◎鸟店一如等待大赦的囚犯集中营,不要有如果我们不放,他们便不会去抓的想法。

  ◎放生,正是佛陀亲口告诫我们长养慈悲灭罪消愆的最好方法。

  ◎跟随佛陀,跟随历代诸祖大德,跟随善知识的步伐,努力实践,终生不悔不倦。

  ◎但愿所有世人,力行放生;更愿所有念佛人,常行放生,因为放生功德,最为第一,舍此不行,是谓痴狂!

  ◎父母教子女,老师教学生,记者赞放生,作家弘扬放生,出版商提倡放生,明星现身说法带放生,政府首长鼓励放生,富翁用钱放生,盖放生园,弘法人开示放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