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空恩师讲《广论》85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空恩师讲《广论》85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入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正宗分共下士道的皈依三宝这一章,已经讲过了三宝各别的学处,现在讲的是共同学处。共同学处一共有六种,这是皈依三宝以后应该做的六点,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两点了。

  我们皈依三宝的因讲过了,皈依三宝的缘,因缘和合就能产生皈依体。我们把皈依的缘再补充一下。前面说过缘了,我们为大家准备好了,为大家作皈依仪式前,首先是如法的坛场,然后如法的皈依师父,这一系列的事情,都必须在如法的状态下去做。合格的皈依师是要清净持戒的比丘或者比丘尼,戒腊高(在家人可能比较陌生一些,出家人就懂了,出家人受戒年头和结夏安居有多少个戒腊,安一个居就是一个戒腊。)精通律藏或三藏的更好。还有一些,皈依的时候,师父要选择好,道场要如法,一系列的如法仪式去做,拿着皈依单等。在皈依之前,要迎请十方的三宝,临降到现前的这个坛场里来,证明你们受皈依了,因为皈依三宝,不只是皈依某个地方,或某个世界的三宝,而是皈依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所有的佛法僧三宝,都是我们的师父,所以在皈依的时候,要迎请他们来此作证明。有人怀疑,我们这个殿,这么小,这么破,十方的三宝都来,哪能容纳得下呢?这点请放心,地方大小是凡夫分别心而有的,就理上来说“一多大小平”这个五字真言讲过,芥子可纳须弥,坐微尘里能转大*轮,理事无碍,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不必多疑了。

  迎请降临之后,我们要在十方三宝面前忏悔。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了很多的罪,起过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的身、心都是脏的。身外的脏,可以用水洗干净,起烦恼、造恶业的脏,可不能用水洗净的。过去印度有一种外道,认为到恒河里面去洗身体,河水就可以把自己的烦恼、贪嗔痴的恶业洗掉,把自己身心上的肮脏、业力洗除干净。河水能把自己的罪业洗干净,这是一种愚昧迷信的想法。真正要把罪业除掉,必须依佛教的正法来如法的忏悔,才能消除。什么叫忏悔?过去造的罪,认识到是不好的、不对的,也知道将来要入恶趣受苦的,痛切迫切追悔认错,以后发心誓不再犯,这个心就叫忏悔的心。有了忏悔的心,求佛菩萨慈悲加持,把自己的罪障洗涤干净,这是可能的。如果忏悔心没有,不知罪、不知堕,也不防护未来不犯,那这些罪是洗不干净的,后来只有自己受苦。现在我们要受皈依了,而我们的身、心是那么的脏,成为障碍,这个皈依体就很难生起,即使生起也是成为变质的、不好的。所以说,在我们皈依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洗涤干净,怎么洗呢?不是用一般的水或者恒河里的水,而是用忏悔的水洗。要忏悔罪障,对过去做的坏事、恶业,自己认识错误,以后绝不再犯了。在佛菩萨、三宝面前,至诚恳切地三次忏悔,所以在我们皈依、举行仪式之前,都要念忏悔偈,求三宝加持我们,把身上的、心里的罪障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皈依体就能够如法地生起来。打个比喻,假使烧了最好的饭菜,请你用膳,但是碗不洗干净,舀过大粪的,那么再好的饭菜,吃起来都是臭的;如果这碗是舀过砒霜毒药的,不洗净消毒,则那怕盛的是甘露妙膳,也会把人毒死。所以在正式皈依之前,一定要先忏悔。

  忏悔了,如法地按羯磨法去做了,就可以纳受皈依体,成为正式的三宝弟子。正受皈依,要三白羯磨,羯磨词就是'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在我们皈依时皈依单第一段就是,念三遍,叫三白羯磨。在白羯磨词时,皈依师白(说)的时候,耳朵一定要听清楚,所以皈依不能写个信就算皈依,有的人就是写封信,寄个照片来,叫师父办个皈依证,就算皈依了,有的人在家不能来,叫人代替一下,就算皈依了,那根本不如法,得不到皈依体,真正哪有代替的?必须要本人现前,不现前跟没皈依一样,一定要人现前,话要听清楚,它的意思要懂,想清楚。而且自己说的时候,嘴里一定要说清楚。有的人嘴巴动了一下就算说了,没有声音,或者举行仪式的时候,虽出声念而含含糊糊,根本不知道念的什么,轻轻的不清楚,都不能得皈依体的。一定要自己嘴里念得很清楚、耳朵听得很清楚,很有力地说了,说三遍,皈依体就生起了。这要注意的、很重要。

  这就是缘够了,还要我们自己有至诚的信念,去发心,去做,才能真实得到。缘有了,因有了,仪式举行了,把学处了知了,三宝的功德明白了,各别学处知道了,共同学处如法去做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佛门弟子。这是需要大家认识和注意的一点。

  今天我们还是接着往下讲,共同学处我们已经讲了两个了,讲到念恩了,念恩我们还是谈供养这一部分,首先我们打开书看原文我们接着往下讲:

  原文: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又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四合长香--四种香和合地混在一起的长香),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沉水香-紫丁香、黑色,兜罗脂白色,有说在北香巴拉边境,出此二种香,其香最妙。详细可以见《略论释》393页),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惟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略论释》394页讲:谓凡夫稍得心无分别,便妄自满足,自以为得空性定(证了空性了),辄以悭吝心而发漫言,谬谓我以刹那定心, 胜过有为功德,不须修世间有为善法,是乃于法因相全未窥见所致(对法相全不了知)。),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造次-轻率、鲁莽)乱言,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在做功德的时候,不执着有没有功德而去做,而是如法的去行持,布施、供养等能做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布施的物不执着、布施的人不要去执着我在布施,别人在受我布施,因为你执着就会生贪著心,为了名利和功德而做供养,就失去了供养的意乐和发心,所以在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三轮体空,而且在皈依三宝上,一定要有真实的信解心、意乐心去承事、去做。因为我们讲了,进入佛门,皈依三宝,“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所以一定要把真实的信解心生起来。)

  讲解:这段原文主要是给我们讲的第二种念恩当中的供养的意乐心,要如法地去做。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意乐心,没有意乐心,不能念恩生敬,要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大家要以报恩的意乐来供养,这是非常关键、重要的。

  供养的时候,物品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供养的时候所生起的虔诚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如果具有了这种至诚的心,只是用蔓札――蔓茶供、净水或者心无所摄的一切的供品作供就可以。不具有财物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供养。如果你具备了供养的财物,你却因为吝啬而不能供养,便说:“因为我没有福德,特别贫穷,所以没有其它多余的财物来做供养。”如果你这样讲,本来你条件很好,但是你这样说,就构成欺诳三宝的妄语,最终欺骗的还是自己。原文中讲到:博朵瓦大师讲到:“在一个熏沾烟垢的破碗中,燃烧一些甘香松而观想说‘这些檀香、冰片、香水等等’,这就象是瞎子在欺骗眼睛明亮的人一样愚蠢。”你有条件,可是你不去奉行。没有条件,只要你发心做到了,而不是说限你供养的资具有多少,关键是度我们的悭贪心,有条件的必须发心,你不能说有条件糊弄糊弄就过去了,那要不得。

  原文中,朴穹瓦尊者也说:“我最初供养的是甘香松之类的比较差的香草,其味辛辣;稍微有条件的时候,供养的是四合香味的长香,其味具足香,现在供养的是沉香和安春香,这两种香的味道是特别的香、美妙好闻。”  如果我们没有财力,把微薄的供养看作无任何作用,这样就是舍弃了此生种植福田的机缘良机 ,实在是可惜。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具有财力的时候,以微小的供养,认真虔诚地去做供养。没有条件做没有条件的供养,只要是心发到了,认真去做。有条件了,按有条件的去做供养,这就对了。有的按有的去做,没有的按没有的去做。不要说,有了不去发心,没有硬要那样去做,要不得。根据自己的能力,没有能力的也可以用现在微薄的能力去供养,认真的虔诚地去做供养,一定会好转的,逐渐会获得最上等的物资,所以必定会有用这些上等的物品来做供养的。你刚开始就要养成这种心去做,不要说非要等条件具足了才去供养,或者说,没有条件就不去供养。有条件的人想了,我少供养一点,没有条件的人说,有了条件再去供养,可是有了条件就怪悭贪了,不去供养了,所以说要点点滴滴去做。

  所以必须以这些上等的物品来做供养, 从点滴开始发心。就是没有也要发愿将来去做,这种供养的仪规就是朴穹瓦尊者所做的,为此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当如此做供养。据说这位尊者每次配制供养的香要花费二十二两的黄金。对三宝供养不能吝啬。

  对于资具,也就是用具,已经获得自在的登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还有化自己的身,为千万尊身,每一尊身有化现出无数的双手,到各个刹土,用这个无数的双手做供养,长达数劫的时间,可我们产生一点非真实的近似的功德,就感到满足了,便认为我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境界,再不希望求菩提了,就这样轻视了供养,这种想法,是对修持正法内容的正知见知之甚少或一种偏见的表现,是属于胡说乱道的绮语。

  《宝云经》中说:“诸经中曾经说,应该要听闻诸天做供养,以及人们做承事的一切广大供养,其中一项我们都必须行持,至诚地把所有供养的功德,引发起殊胜的心念,回向给诸佛以及一切的菩萨,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都成就。”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就是第二点。

  第三点:随念悲故,安立有情令受归依。

  原文: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三、随念悲,使得别人也安立在皈依中。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殊胜的教授。当我们欢喜这个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把他度进入佛门帮他皈依,当我们不欢喜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想到要帮他,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错了。叫欢喜的人皈依并不是因为悲,是因为情染,悲的行相不是这样,如果不净化情染,跟佛法是不相应的。真正的悲心,怨亲平等,是怨是亲都没什么关系,什么都能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这是最重要的,不管逆境、顺境。对欢喜的人不去攀援,不为名利去忙,对讨厌的人,也能发心去帮助他们,这样去做,就是如法的承事了。

  所以说随念大悲悯的缘故,引导其他的众生趣入皈依,我们一定要悲悯其他的众生,力所能及地让他们皈依三宝,无论做什么事情,心中希求什么,都应该首先皈依三宝,然后再作祈祷,但不能依止世间的其他方法。无论是做每一件事情,或者乞求某一件事情的成功,都必须依止三宝,按照这一切供养的内容来供养三宝,在如何情况下都万万不能以与佛法相违的歪门邪道等等作为依止的对象,应该对神圣的三宝生起虔诚的信解心,信心是最重要的,任何时候都要具有这种坚定的信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这些事情弄明白,然后认真地去行持。要使一切众生都能够皈依三宝,都要发这个心。

  第四点: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这是我们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我们对众生有悲悯的心,不论做什么事情,心中都要祈求三宝。我们懂得三宝的功德以后,要不断地念恩生信,然后供养,力所能及地让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做什么事情,心中希求什么都应该首先供养三宝,然后再祈祷,启白,不能依止世间的其他方法。做每一件事情,乞求某件事情的成功,都必须启白三宝,按照这一切供养的内容做供养,在任何情况下,都万万不把与佛法相违的人、不随顺三宝的人作为依止的对象。应该对神圣的三宝生起虔诚的信解心,任何时候都要具备这种坚定的信仰,这是应该做到的。

  第五点:由知胜利,勤修归依

  原文: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

  我们懂得三宝的功德之后,以昼三遍、夜三遍来修持皈依,这种修持规律的内容分为两种:是摄分中分出的功德和教诲中分出的功德。

  关于观修三宝的功德,像我们传承里面有一个三皈依观的修法,但是由于牵扯有些不该讲,所以有些不能说,有的人传过,就可以按照三皈依观去修皈依三宝。后面我们再顺便讲讲怎么样修三皈依观,我们把这章讲完以后,最后讲皈依三宝的时候,给大家稍微略略的说一下,下面我们在看原文:摄分所出胜利

  原文: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摄波罗蜜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二获大欢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归依佛者,此是人所得。”于余二宝亦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这段原文是从摄分中所出的胜利:

  首先说明摄分中分出的功德。摄分中分出的功德分为两个部分介绍,每个部分又分为四个小部分加以说明。

  一、说明获得广大福德。在《不灭鼓声等持陀罗尼经》就是《无死鼓音陀罗尼》中说:“佛是不可思议的,正法也不可思议的,圣僧又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对这些不可思议的三宝至诚信仰的心能生起来的话,所获得之果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摄波罗蜜多论》也就是《现观庄严略论》即《般若要义》中也说:“如果对皈依三宝的福德,按有形来衡量的话,这三界也是变成了很小的器具;对皈依三宝的福德作衡量,就像大海之水,无法用手来捧量一样。”

  二、说明获得欢喜及大欢喜。在《念集经》中说:“如果能在昼夜当中,随念诸佛的殊胜功德,而正式向佛作皈依,那对暇满的人身来讲,确实是获得了重大的意义,实属难能可贵。”另外的法宝和僧宝的道理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获得了暇满的人身,同时又获得了皈依三宝的大好机会,自己感觉到十分荣幸,所以,心中充满了欢喜。这一点更要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心发起来,至诚地去忆念和思维。

  三、四、说明获得禅定和获得清净之观。就是经常以定慧三学的修持来获得解脱。

  再往下看原文:

  原文: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净。三得堕入正行(正行――《瑜伽师地论》卷八: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名正行。)正至(正至――《瑜伽师地论》卷八:“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名正至。”)(《披寻记》卷八427页:如预流果,永断一切见所断惑故得,一来果、不还果、进断欲界所余烦恼故得,是名已趣各别烦恼寂静,唯圣能证,故名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成就多住归依就是成就皈依,多依皈依,修持佛法)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这段文讲的是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摄分中分出的内容。首先说明大守护。皈依三宝,能在过去世或现世中,我们因邪念所造的种种障碍都能变得轻微,或者全部可以消除。关于永不产生之理就是说,因为过去我们产生邪念而依止了外道的导师、对邪法以及恶友,作了皈依的缘故,积集了不少的罪业,若能皈依三宝奉行正法,这些罪业逐渐能变得轻微,甚至完全清净除去,也可以正式地能进入清净的诸大德、善知识的行列之中。

  对于佛法如理地修持,就能够得到众导师、行持梵行者以及欢喜正法的诸天,一切护持佛法的天神等等,因为他们生起了悦意而得到欣喜。我们皈依三宝后,行持正行,守持梵行,所以能进入大德的行列之中,从而也赢得了一切导师和众护法神等等的护佑,使他们皆大欢喜。

  那么,诸天,就是欲界及色界,生起了怎么样的欢喜心呢?当他们看到在某个地方有人皈依三宝之后,就能感念到往昔劫他们也因为皈依修持佛法,弃恶扬善,死了以后才生到了天道当中。同样,现在这个皈依三宝的人,如果能修持佛法,将来死了以后一定会投生到天界去,可以做诸天人的助伴,所以,他们反复地这样感念而生起了巨大的欢喜之心。

  以上句子包括了四个小部分,这就是四个小部分的含义。作为我们来说,我们要认识,我们皈依三宝以后有三十六位护法善神常随其身,加被护佑我们,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真实地去皈依三宝,而且能不能真实地生起这个心来,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就是第一部分,摄分中所出的胜利。

  另外一部分就是教授中分出的功德,我们看原文:

  原文: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沃与寂静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等――正修法、修助伴,包括三宝中法和僧),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八律本――就是七众别解脱戒以及八关斋戒的根本),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在《略论释》398页:谓三十三天昔有一天子,福报已尽,五衰相现,彼以通力,自知当堕畜生道变猪,悲不自已,帝释闻之,劝令皈依三宝,天子诚心信向,七日夜不舍,一心皈依。死后,帝释遍观下界,不见彼生处,以问佛,佛云,已生兜率,帝释因作赞赞佛,如前颂云云。)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若罄尽。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风索外道――在《略论释》399页:过去,有谟底外道,习一种风绳,能以逼致人死,一方尽为所伏,惟有一童子未为所伏,外道怒甚,以其绳施之,屹不为动。外道自疑绳法失灵,以试犬,犬立毙。因诘童子有何术,童谓我皈依三宝。外道因此尽弃所学而敬佛。)等缘,而为譬喻。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广论译释》中:对三宝生起不退转的心,故舍弃八无暇,任处何处环境(顺境、逆境)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不退,因为你生起来信解的信了,才能入三宝的门。所以说发“信为能入”,只有信能生起来才能入三宝的门。故舍弃三恶趣的苦,对三宝、业果生起信解之心,这个信,有信心、恭敬心、相信、意乐等等很多,这里关键就是看大家怎么样如法地去做了,如法地去思维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你的信念没有的话,皆不能入,如何能够解脱?皈依三宝最主要的就是从信解开始,这个信,和“相信”的概念还不一样,不要说,认为我相信了那就是信了,这个信的面比较广。所以说这个非常重要的,对恶趣的苦、对三宝、对业果生起了信解的心,因为你生起了信解心了,因此就生起了意乐信心了,故舍弃了邪见和投生长寿天界,对于为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佛果而生起了恭敬修学之心,因此生起了清净的信,故舍弃了其余的三无暇,就是没有佛的地方,边地,六根欠缺的地方,知道三宝的功德,生起欢喜、欣乐之心,这样修行就有所进步了),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这就是教授中说的勤修皈依,第五点共同学处,到这就完了,这段原文给我们讲的就是:

  教诲中分出的功德共分为八种。皈依三宝,就是正式进入了佛门。判断佛与外道的差别虽然有多种,但从见解上作分析的话,行持佛教的所有的派别,依止四法印而承认无我的见解,可外道与其相反;从行持上作分析时,佛教以取舍善恶为主,可外道对于佛所禁止的具有过患的事物妙欲、五欲等等,财色名食睡,恣意地贪爱,纵情受用,依止二边去行(纵情享乐事物的一边和苦行折磨自己的一边,堕到两边去了)。可是,阿底峡尊者和显谛巴(寂静)尊者都以是否皈依三宝作为判断内、外道的界线。这个一定要认识到位,我们修行当中就怕内道、外道分不清楚,稀里糊涂,这样就可怕了。所以作为我们学佛的人,你连内道、外道都分不清楚,一下子误入歧途,或者信歪了、走邪了,那就坏了,说是在修习佛法呢,不知道自己已经偏离了佛法,那就非常的可怕了,希望大家把皈依三宝这一章,内道和外道的差别在哪里、四法印要深刻的学习,要了知,会判断内道与外道的差别,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努力地去闻思修学。因此,成了佛门的弟子,首先真诚地皈依三宝,要认识清楚佛就是我们的导师。如果不明确佛法僧三宝,无论是持咒,包括念咒语,或者念佛、诵经或者做一切的善事,都很难说也可以说不算是佛教徒,能难说你做的是佛教徒做的事情,这点需要大家慎重。所以,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地认识佛法僧三宝,必须念三宝的功德,念三宝是皈依的对象,要懂得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要明确内、外道的差别,立誓发愿成为佛门弟子,不与外道共住,不去信奉世间的一切旁门左道、邪教、鬼神等这些迷信一类的世间的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去信仰。

  皈依三宝后,就成为一切戒律的依物。《俱舍论疏》中说:“皈依三宝的众生,就等于接受了一切戒律,因此,他们就成为初次的佛门弟子了。”这句话也就是说明了守持戒律的重要性,如果皈依佛门必须首先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以后,就必须守持五戒十善等等的戒律,一步一步向上走,恒常要勤奋以三门修持善行。三皈五戒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作为一名佛弟子,皈依三宝当中首先要搞清楚的,三宝是什么?五戒是什么?第一步是皈依三宝,第二步就是行持五戒十善,这是次第,必须要去做,恒常要勤奋以三门修持善行。。

  又在《皈依七十颂经》中说:“行持三皈依的皈依居士(皈依居士是众居士中持戒最少的一种居士,共有六种居士,依次是皈依居士、一戒居士、二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满居士、梵行居士。因为受五戒的时候不一定五条戒都能持,有的人持一条的,所以叫一戒居士;能持两条戒就叫二戒居士,你持三条四条,这就是多戒居士,五戒都能做到,这是圆满居士;能持出家戒或者八关斋戒的这叫梵行居士)。对三宝具有至诚的皈依就是八别解脱戒律律仪的根本。”这句话的含义是,若能皈依,就能趋入涅槃。因为皈依以后就能守持戒律,如果连皈依都做不到,持戒就更难说了,所以,思惟涅槃,使信念坚定不移,就能引发起持戒之心。

  皈依三宝就能把原来所造的种种业障变得轻微,甚至能完全清净、对治所有的业障。在《集学论》中有一段阐述,皈依三宝以后有净除业障的譬喻。这个地方也按照投生为猪的故事做例子。一天子死后,将要投生为猪时,至诚皈依三宝以后,脱离了恶趣之苦。因他皈依以后,努力行善,便净除了投生恶道的报应。这个故事是出自《受生猪比喻经》,该经中说:过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当看到自己身上的鲜花装饰变旧的情况后,知道自己活不多久了,就用神通――天眼通观察来生到哪去,发现自己要投胎于猪中去。“呜乎哀哉,三十三天!”就这样口中连连叫苦,痛不欲绝之际,帝释天知道了以后就问他,他把事情的经过又说了一遍。帝释天大发悲悯心说:“没有别的办法,你就诚心地皈依三宝吧!”这位天子就皈依了三宝。因天子虔诚地皈依三宝以后,死后投生到了喜足天,就是六欲天之一,妙欲用具皆殊胜于其他诸天人,身心安康,而且喜足能闻到大乘佛法,故称喜足天。帝释天用神通观察了三十三天以下的所有地方,都看不到天子。帝释天不具备观察以上诸天的能力,就去问佛。佛回到说:“天子已经生到喜足天了。”帝释天听了以后惊喜不已,就说了以下的句子:“是谁若皈依了佛,他就不会堕入恶趣,舍弃这世的人身,就能转生到天界,会获得天人身。何人如果皈依了法……”。至于皈依法及僧,也是如此。所以,皈依三宝的话,就能减轻从前所造的各种业障,乃至有些罪业完全可以清除。

  皈依三宝以后就能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其内容就和前面所讲的内容相同。

  皈依三宝以后,就能修持佛法,弃恶行善,不堕恶趣,这个道路在前文中有所表明。

  皈依三宝以后,人与非人难以加害。在《听闻集》中说:“三宝及戒律为主的圣道是我们所依之处,颠倒邪说非为我们所依之处,佛在大神变节(佛为了制伏众多外道而大显神通的节日,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就叫大神变节)之际,看到有些外道依止大山,一部分人又依止树林、园林、树木等后,佛宣说了以下的道理:有些人遭受了恐惧之后,就去皈依山林、园圃、树木之神鬼。你们皈依的这些对象不是所依之处,这些对象不是殊胜的皈依处。如果把这些神鬼作为皈依的对象,你们就无法从痛苦中解脱。你们若如能皈依佛法僧三宝,就能知道苦因和苦果是怎么样产生的,那么才能阻止这些痛苦,并从这些痛苦中解脱。若能行持八正道(又称八圣道见,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依着这八正道如法修行,就可以使我们破除邪见,不入外道,趣入正道,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能趣入涅槃,以及四圣谛的道路。倘若以智慧观察,便可以通晓以上的诸行才是皈依的对象,也是殊胜的皈依之处。若能皈依这些殊胜的对象,才能真正从一切痛苦中获得解脱。”这个内容是一个外道修炼成功“风索”就是风绳法术慑伏他人而未能制伏一孩童作为比喻的。这个故事讲的是,噶丹经典中说,从前又一位外道,修持大自在天,因而得到一个风绳,把谁都能慑伏在他的手下,有一次他把风绳法使向一个小孩的时候,未能起到任何作用,以为是自己的法术失灵了,就用狗作实验,结果狗当场就死亡了。外道奇怪地问孩童:“你有什么高明的法术?”童子回答说:“我没有什么法术,只不过皈依了三宝而已。”外道听了以后,就抛弃了恶法而正式皈依了佛门。

  皈依三宝以后所希求的愿望,皆能实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向三宝做供养、修持皈依后再为所做之事而祈祷,就能借助这些功德的因缘,会顺利地成就所求的事业。

  皈依三宝以后,能迅速获得成佛。在《狮子禀问经》中说:“因为对三宝产生不退转的信仰,故而舍弃无暇;因生起胜解信,故能舍弃三恶趣的苦;因为生起欲净信,故舍弃邪见而受生长寿天界;因生起清净信,故而舍弃其三无暇。”就以四种信来舍弃八无暇。四种信是:净信、乐信、胜解信和不退转信。净信就是明白信仰对象的功德,而生起的欣乐之心、欢喜之心;乐信就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而生起恭敬学道之心,学法的心;胜解信是对因果道理和三宝生起信解之心;不退转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自己无论处于苦乐、美恶、高下的环境之中,仍然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仰不退。

  我们相信,最终自己的肉体、生命以及财产都要抛弃,一定要离开这个世界,但为了肉体、生命、财产的利益而舍弃三宝的话,在以后的生生世世当中将要遭受不断的痛苦。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或者遇到什么样的逆境的时候,多么大的违缘、多么大的痛苦都不能舍弃三宝,也不能产生舍弃三宝的心念,连这个起心动念,这个心念都不要有,坚决要生起护持三宝的信解,就连开玩笑、嬉笑的时候也不能轻易的说出舍弃三宝之类的话来。

  以上说明了教诲中分出的八项内容,尤其是最后说的不舍弃三宝的话,嬉笑之中都要注意,有些皈依、学佛了,怕人家知道丢脸、隐瞒,别人一问,皈依三宝没有?没有皈依三宝,隐瞒自己的身份。这一句话,皈依体就没有了,所以舍命因缘不舍皈依,更何况嬉笑,开玩笑等,都不能说这种话,不皈依的心,坚决不能说,这个要不得,说了的话就坏了。大家一定要知道,皈依学佛不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这是世间最殊胜的事情,也是我们解脱最大的事情,必须把他当成大事来看,不要儿戏,今天高兴皈依,明天不高兴舍弃了,这是对自己生死大事,解脱大事不负责任。

  有人曾经说,修行者想往生哪个世界(就是哪个佛的国土),就应该皈依那个世界的佛。比如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要皈依阿弥陀佛,往生琉璃世界,就要皈依药师佛等等,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经典中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念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念药师佛就往生琉璃世界,念药师佛极乐世界不要,念阿弥陀佛,琉璃世界不要,这不是颠倒吗?诸佛的国土都是殊胜的国土,希望大家不要以分别心去看待教法。

  以上告诉了我们要注意的,尤其是我们最后说的这一种,第六种,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烦恼、痛苦等也不能说舍弃三宝的话)。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就是刚才我讲的上哪个世界便皈依哪个佛,不要有这种见解。包括最后这一种,舍命因缘乃至开玩笑等中不能说出舍弃三宝的话)。

  这就是六种学处,第五种是念皈依的胜利。而后昼三夜三恒常勤修皈依。不管是清醒,还是糊涂的时候,也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都要勤修皈依。怎样才能做到糊涂时也是一样呢?就是说如果很强盛的皈依的心生起来,这个余势还在的时候,不管是醒还是睡,都在皈依。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在六道当中轮回,尽管想皈依,但是轮回的势力还在,就是做任何佛法的事情也都是杂染的,不是清净的,虽然在做、在发心,但是不是清净的。我们在修行当中一定要把这个做好,念念不忘,勤修皈依。每天昼三夜三恒常勤修皈依

  六、戏笑乃至命难也不舍皈依,应当努力守护不舍三宝。

  以上就讲完了六种共同学处的所有内容,是依《菩提道灯论注释》而讲解的,其中分别学处中遮止的三种学处是按照《经藏》所述的内容作了解释,分别学处中的后三种应该修持的部分是依照《皈依六支经》讲述的。所以原文中说:

  原文: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就是依《菩提道灯论注释》而讲解的)。各别学处等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后面个别的学处,遮止的三种学处,按照《经藏》所述的内容作了解释,分别学处中的后三种应该修持的部分是依照《皈依六支经》也就是《归依六支论》讲述的。)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皈依六支论》,乃印度大阿阇黎毕麻礼所著。该经中曾说:“对于一切的佛像,一偈以上的佛经和穿着还有碎黄布(也可以说穿着僧装的人)的僧人,一定要生起虔诚的信仰来作恭敬,就是视为僧宝。对于他们所说的诸法,不作诽谤,去至诚地接受,无论是圣僧还是凡夫僧都一视同仁,按照僧宝对待,应当视僧为僧宝。”

  前面在亲近善知识的部分中,已经讲过了有关依止善知识、上师、师长的道理。我们依止一位善知识、师长、上师必须首先观察善知识师长上师的德行、学问等等方面的有关问题,不能盲目地去亲近他。如果我们将要依止的这位善知识师长上师真正具备善知识的资格就应当去依止亲近。若依止后看到善知识师长上师确实有不足之处或者在说法的时候出现错误时,不应该作诽谤,应当对他的功德学习,对错误,比如说讲经时不属于教诲的语言等,要舍弃、远离,决不能藐视、讽刺、诽谤善知识师长上师。所以我们无论看到黄金铸造的佛像或者是泥塑的佛像都要看作是佛宝;一四句偈甚至一句以上的佛经或所有的佛经都要看作是法宝,当然真正的法宝是无性;一切凡夫僧,或者具有形象的僧人,无论是否具备了僧人的资格,或者是圣僧我们都必须看作是僧宝。如果真正能生起这样的恭敬、正知之心,就能获得恭敬三宝的功德。

  一切的佛是等同的,根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皈依这一个佛那个佛不欢喜,没有这个。除了某一个佛在他居住的国土中是以主尊出现的,绝对没有分别的,有些学佛的人认为:这一个佛比不上那一个佛,那一个佛的威力超过了这一个佛,产生了有过而无不及的错觉。今天去信仰这个佛,明天又舍弃今天所信仰的佛,而又去信仰另一个佛,结果一事无成,对佛产生严重的分别之心。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印度人信仰甚为虔诚,修持一位本尊,能看到一百位佛。而不虔诚的人,修持一百位本尊,最终看不到一位佛现身。”要知道,一切的佛法也是同等的,有些人以为我们初入佛门所学的是皈依方面的道理,皈依经肯定是一个小小的法门:“皈依我明白,我皈了依了,这个我不用修。”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我们这一生能把皈依修好了,就不简单了。所以要觉得皈依是一个小法门,四加行第一个-四皈依,要觉得皈依是一个小的法门,这个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如果你懂得《皈依经》内涵的人,就知道其中总括了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不能把皈依经看作比较低层或者是小小的法门。

  从前西藏迎请了佛教论师阿底峡尊者,到藏地以后最初只讲皈依经和因果方面的内容。有一位藏地的修行者认为,这位从远方请来的大德肯定要讲述与众不同的佛法,讲很殊胜很高的佛法,他就前去听闻了,但每天听到的就是皈依和因果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尊者没有讲解其他的内容,这个修行者不满意地给尊者敬奉个绰号叫“皈依喇嘛”和“因果喇嘛”,当阿底峡尊者听到后非常高兴,并且说:“这个因缘太好了,一定能利益众生,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僧宝中,有见道以上的圣僧,阿罗汉、菩萨这都属于圣僧,也有学道的凡夫僧――出家的人没有证圣果。但我们学佛的人对圣僧和凡夫僧,要同等地看待,绝不能划分界线去信仰。有的人在恭敬僧宝上就有很大的分别心,什么分别心啊?这位是凡夫僧,我就远离,不冷不热;这个是活佛、仁波切、法师,就高攀、去护持、作供养,一般僧人看不起,不能普同供养,一视同仁地去看待,这个是大错。所以佛法里讲: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此一凡夫僧。如法去做,如法去供养,不如凡夫僧。平等对待功德大,所以一定要把这种分别心去除掉,这个是我的师父,我就护持;那个不是我的师父,我看不起。这个是我的师父,我就听他讲经,那个不是我的师父,我就不听他讲经。这些都是分别心,都是邪见啊,应该断除这种分别心。要同等看待,恭敬皈依一切清净福田僧,绝不能划分界限去信仰,这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上师看作是凡夫,那只能获得凡夫的加持。我们把所有的僧人以僧宝看待,会获得视僧人为僧宝的功德。对于僧宝方面,很多的修行人容易出现错误,用分别的心来观察僧人的高低、优劣之分,这也是不应该的,如果这样做,也得不到恭敬僧宝的功德。《赞僧功德经》可以去看一看。目前很多学佛的人执着哪一个人是佛的化身,某某活佛转世,某某菩萨再来,我就皈依他,我就跟他学,一般的凡夫僧看不起,那你就错了。所以,不要这个出家人他没有修行,我们就不恭敬他。“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披如来三顶衣”啊!代表僧宝啊,应该注意恭敬。哪一个人具备了神通等等,就去皈依他,舍弃了德才兼备的善知识,这确实是一种无知偏见的表现,可以说,的确是不幸的,没有做好,不如法的。所以,这一点,希望大家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这是这一段文给我们说的。

  原文:《摄抉择》中所说此等。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此语出于此师所传(就是内邬苏跋传垄跋嚩缚)垄跋嚩缚道次第中。

  讲解:这就是在《摄抉择分》中关于对分别学处和共同学处的皈依内容,乃斯瓦尊者的菩提道次第中未曾提及的,嘎嘛瓦热奥赛看了以后呢,乃斯瓦也是这样说的,我们两人同时在贡巴瓦大师前听闻的,这位上师传给了楞巴瓦益西香其,在楞巴瓦尊者的菩提道次第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另外在乃斯瓦至益则香菩提道次第传承中也有记载。这一点大家要清楚地认识,皈依三宝一定要把这些做到,这里在《摄抉择分》里面讲的法义。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把这些法义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对这些法义能反复地去思维、去学、去认识,然后对治我们的习气烦恼和毛病,不断地完善自己,能够认认真真地把这个学处做好,迅速成就。不然的话,你稀里糊涂,对我们修行不受用,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大家要把这个法义好好串习,今天就到此。

  (回向……)

  寒冬、界恒恭敬整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