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8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9讲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到我们学习《广论》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讲说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总结皈依三宝这一章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一部分了,今天我们接着总结。前面我们对三宝的功德、概念,皈依的动机、皈依以后的学处,包括由什么道理来皈依,首先为了修习我们后世安乐的方便趣入圣教解脱,所以进行皈依。皈依的动机、所皈依的对象,皈依的因相,知道三宝的功德,然后一步一步地知道他的差别,总的功德和各别的功德,自己誓受皈依的方式、方法,然后皈依以后受了誓愿,按照戒律的要求去做。皈依以后所学的次第,教授中和摄分中都说了,各别的和总的,别学中遮止应学的,修学应学的,都讲了,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说。
很多人皈依三宝了,皈依了以后,对于一些相似法和外道与内道的区别还分不出来,这里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作为我们要了解,由畏惧无常、念恶趣的苦,生这种动机来皈依三宝。决定:除了三宝以外,想到世间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方法,可以究竟皈依,能够帮助自己、有用的。相信三宝有实、有德、有能,堪作究竟解脱自已和他人苦的解脱的系缚的归救处。然后受皈依之法,要去掉谄诳、傲慢之心,下坐从师受(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遇到僧人,就要补受)。在三宝地求受,如果不行持皈依法,即便佛法的道理你懂得再多也没有用,不进入三宝里面那不行。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我们昨天按照科颂总结讲了。
乙四、行持。
受皈依之后继以行持,这是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大概分为两点:
丙一、别学
丁一、应止者。有三:戊一、永不皈依天神外道;戊二、不恼害一切众生;戊三、不与外道共住。
这三个能坏皈依体,所以应该止,不能做的,这就是给我们开示的止持和作持里的止持的。颂子说:不归天神外道等,不恼不害于众生,不与外道人共住,违此三法失皈依。违了这三个法,皈依就失掉了。这是应该止持的,就是不应该做的。
丁二、应持者(应该做的)。有三:戊一、永皈依于如来;戊二、永皈依于正法;戊三、永皈依于僧众。这一、二、三就是三宝,永远皈依,从现在直至菩提永皈依,应该受持。后头颂子说了:归敬如来是我师,归敬正法证教体,现前僧众四果等,直至菩提永皈依。这就是别学的内容、内涵。
从我们初发心,要了解,皈依上师三宝,我们前面也讲了修法了,第一点,就是要生信。
生信
何为生信呢?这个“信”有好多种概念,但不只是一个信心的概念,“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是佛法里常说的话,这个信是诚信、实信和正信、信心,都包括在里面,但不单是指的一种信心而已。因为信是一切道的起源而修皈依,一切道源之母,长养一切善根的根本。如上面求师得到了依止以后,依止善知识以后,就要了知三宝的功德,当殷重启请,于彼如轨如法地承事皈依。皈依以信为本,应该有净信(就是清净的信心,不是世间杂染的信心)、欲乐信(就是有这个意乐心)、决定断疑的信这三种信心。这是最初不管是对于三宝,还是亲近善知识,见到他的功德,要生清净的信心,这是净心;中间对于自已要观六道轮回、三有的苦,从忏罪积资多方面当中深生意乐,知道苦、无常,希求解脱成佛;最后对于三宝见为资粮田,舍彼无所依怙,如果舍弃三宝,没有能在三有苦海中救拔我们的,能够在这个苦海当中、三有轮回当中救拔我们的只有三宝,除了三宝以外,没有别的,所以舍掉这个,没有救护,惟彼能救,应该启坚固的信心,归心投靠依止求救。莲花生大士云:“一心依信三宝,决定得大加持,所求圆满。”以此信心,为生白法的种子。信心是生一切善法的种子,如果没有这个的话,犹如树没有种子,或者是成了焦芽败种,不能生长白法啊。信为七圣法财之一,最殊胜受用,不畏盗损(信心盗损都抢不了、偷不去),如金刚王之百辐金轮,御以飞行,任运往来。又如七宝盒,拾取如意,比喻取涅磐道者,亦复如是。故说信为一切加持(当然不光指信心),一切受用,加持等之大小,要视信力是否恒久坚固,信的深浅来定你加持的大小。有一分信心,得一分加持;没有信心,没有加持,所以这个信不容易。一般人不要说:我皈依三宝了,修了很多法了,念了很多经了,我就一定有信心了。或者有的说:我出了家了,我读了很多经,我接触了很多善知识,我求了很多法。这个信心未必坚固,为什么?时间长了,麻木了,为什么?正确的概念没有树立起来,学佛的动机明确了、道理明了了,但是就是没有办法串习、熏修,不对治烦恼习气,染污恶习深重,不能对治。所以得到的加持和受用,不在于上师三宝,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信心,有多少得到多少。否则的话,释尊当前,亦将疑二,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的慈悲愿力遍满虚空,没有信者难以摄受啊。你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要三资粮,第一个要信,信愿行嘛!没有信的话,没办法摄受。佛经云:“心中观念(就是忆念)三宝,则诸佛常在上面,时时加持灌顶。(心中如果时时刻刻观察忆念三宝,那么诸佛菩萨常在上面,师父加持灌顶都有)”又莲花生大士云:“汝信心在者,我时在汝前(你只要有信,我就在你的前面)。”以信佛见佛,犹天空无间隔也。
“藏地中有子,经常贸易于印度,这里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前面用《纲要》里举的这个公案,再说一下,在藏地有一家经商的孩子,他经常到印度去。他母亲就求他的儿子把佛的舍利带一颗回来,但是孩子去几回都忘了。有一次他母亲说了:“这次你要是再不带来的话,我就死了。”这次他去的时候又忘了,回到家门口不敢进家了,在家门口突然看到一块骨头,骨头上头有颗狗牙,就拿起来进家了,说:“妈啊,这是佛牙啊。”他母亲信心顶礼供养,时间长了以后,这个牙齿就经常放光,而且飞出舍利。到母亲命终以后,显现五色瑞相。”为什么缘故呢?因为母亲不生疑惑,感得诸佛的加被。只要有信心,一定会得到加持。我们的修行当中,就怕你没有信心,你有信心的话,你就会得到加持,感得加被,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所以,是知一切从信心来。在恭波地方有个信佛的,他本性愚痴。有一天他到拉萨一个寺院去朝拜释迦牟尼佛像,看见酥油灯和供品,和而食之,意谓供物,食了 的话肯定得加持。见到铜相莞尔,以为随喜这个事,至为欣幸。后来他将出时,以其靴安置佛膝上,管殿的喇嘛来了,准备把这个丢掉,不得动,这个愚痴的人以为佛为爱己。临行,他就握了一下佛手,若不忍去,邀请佛期年有时间到自己家。能他回去后而谋诸妇,到时候他妇人汲水,见水中石头上有影相,愚痴者识以为佛,在水里面显现了,入水负出到家里了,然后就拜。亦若释尊失足堕水也者,佛意不至其家,止于宅外,供养七日而归。及至今天数百年以来,石上的水中,有缘者亦往往能见到佛。见到种种瑞相、佛的显现等等,这都是我们的信心所感,不要太在这上头执着,这个没有什么好稀罕的。这个有信心的愚痴者,不知道酥供不可以吃,不知道靴垢(脏东西)不应当加到佛的膝盖上,也不知道铜相不可以邀请,卒以殷重爱乐的心,感佛莅临。谓非清净心敬信三宝之所致感得?
佛告诉迦叶说:“般若(智慧)非信心不能得。”印光大师也说:“想从佛法中得利益,须从恭敬中得,恭敬一分得一分福,得一分利。”你没有信心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的。所以说,般若没有信心不能得,唯由上师、三宝的加持力入于自已的心里面,然后自已的心得生空慧。此永不退转之信心,即是通达空性之左券。弥拉日巴尊者的一个弟子,随着他学了多年,将入山静修,尊者亲自送他,因启请,何时可以收弟子?尊者说:“汝何时以我为大持金刚者,那么那个时候可以为师,欲见空性本尊也是这样的。”又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有一天请师说:“上师呀!我求你加持。”尊者曰:“弟子呀!我求你的信心。”如是当知,信为道源功德母。你没有信心,光求我加持,我时时都在加持你,你心中有没有信心?没有信心,那就得不到加持。不光有信心,你还要有净信环去接,才能得到,不然的话,光要加持你,你没有信心的话,三宝怎么会有引度钩?你要有净信环,三宝岂无引度钩?这样才能得到。
皈依发心
皈依发心(皈依动机)有三:一、从观恶道苦,希求下世人天福报,或为现世求妻子、福禄寿、子财者,这是下根;二、见六道都是苦,想自己解脱,这是二乘的中根者;三、对于流转大苦海当中,不但自己解脱,还要思维一切众生都如母,为了当令他们解除所有的苦,得到菩提正道而来皈依者,此为大乘要道,是为上根。这是上、中、下三根,不同的信心、不同的动机。或谓学佛比较难,有的人有一种概念,认为学佛比较难,时间长了,他就生懈怠心、懒惰的心,他觉得学佛要作功课,要起得早,要这个事情、那个事情,很麻烦,时间长了,堕入懈怠、懒惰,一上来就感觉害怕,觉得修行非常麻烦,学佛也是比较累,就生怯弱心。然后听闻了以后不思维,不知道法义的殊胜。只知道考虑身体不能成办,我做不到、累等等,不知道必须要发愿祁请三宝加持,这一生做不到,下一世乘愿再来,一定要做到。不管是康、藏、青、蒙的转世的大善知识多得很。假如认为:我们一个人何能度众生?此无菩提心,自断慧命,最为不可。应该思维人天短期享受,人在世几十年一刹那就过去了,福过灾生,福报享完了,那么灾难就来了。如作百年皇帝的梦一样,醒的时候有何受用呢?所以:佛法比喻,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你闯到哪里去,永远闯不出棺材里,这就是说无常啊!皇帝的梦,无论你是什么地位、钱财、势力,醒来时有什么受用啊?应该如是观察思惟,下根固不是。求声闻、缘觉,也只是自已得到出离,然彼长沦六道,如母有情的苦,谁来救啊?譬临阵前,人皆趣死,而我独生,生有何乐?是当发大乘心,为利他而求皈依。已经皈依而发心错误,当启白上师三宝,增上发心。刚开始发心不正,你可以反过来忏悔,将自己的皈依发心的功德转变增上心。以众生无量无边的缘故,皈依发心功德也无量无边。皈依本无分别,就因为你修行的因、发心不同,所以得到的果有差别,实不可以道里来计算。
皈依境
口里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普遍念诵的词。尤其在修行的教法中,不共的皈依者,应引身、口、意三门,供养上师。上师无量智悲力所显现之三宝,及金刚佛、本尊、空行、护法等大功德聚,是为皈依之境。特别在密宗里讲,自身的风、脉、明点,和菩提心的心要法,必须通达生起。然后对上师三宝所得大悲智慧、普遍圆满的法、报、化三身的境界都要皈依,都是皈依的对象,是由自已的心以理皈依,是为金刚皈依。这当依师开示,和经典所宣说而修学。莲花生大士云:“将来末法时期,男鬼入男心,女鬼入女心,小魔入小孩的心,大魔入出家人的心,遍布到各个地方,各挟一鬼。”当知皈依上师三宝,不要滥信土地神祗、神鬼、天仙等一些迷信的东西,应该具足正信,不要认为什么都是可以皈依、应该信奉的,应该知道他们的功德是否已经解脱。调伏自心,则魔皆成假相。若知世间一切梦幻,一切皆空,那么我执除掉了!即便偶然遇到魔了,须要认是业力所牵,不可降伏,速修此法,怨仇自解。
佛经上说:“究竟胜义禅波罗蜜,须以信心了解。”阿底峡尊者说:“我们人在未成佛果以前,当依止善知识,从闻、思、修得禅波罗蜜。假如现在无病而修,皆是善知识恩德所加持。”格西格月心严云:“共不共之功德,均由上师加持,倘通晓三藏十二部而没有皈依(佛法的道理都明白了而没有皈依),不得究竟义利也。特别是将来学密法,那就更不可以了。入密乘者,依止上师尤为重要。故修根本上师法,实较生起、圆满为先决条件。有两种修行人:一种喜欢学,不喜欢读经;一种人只喜欢读经,不喜欢听法,一听,听了半天不懂,就生起退堕心了。这都是一些毛病,应该相辅相成才行。因已经修了二次第,惟不知本尊为上师所变现者,是未能深切信解上师为金刚持,上师与佛无二无别。”不管什么法,本法及大小显密续全是这样说,如真有传承不中断的上师,他的加持力能使自已的心了解空智,与师无二,自已的心与师心相应者,一切没有不成就的。密法云:“多劫而修,不如刹那间观上师功德。”印度大德洒尔哈说:“依根本上师口诀而修,如智珠在握,见空性成佛不难也。”无垢光尊者也说:“依法修二次第,不识要门,则难得共不共法一切成就,若修根本上师合修法(上师供),则全得矣!”
弥拉日巴尊者坐地山上修与师相应的上师法,忆念师门,起见白云在空,因亟诵上师赞,忽云如鸟多,化五色虹光。玛巴洛渣现身谓曰:“吾与汝常在一处,无时或离,勿生分别,只要净信我与汝无二,则一切易修也。”故说修金刚本尊也好,修哪个法门也好,念佛也好、参禅、打座也好,不管你修什么,果报不殊胜,结局不圆满,都是因为你发心不净,则护法与以违缘障碍;比如你修上师供、修加行、念佛等等,一切本尊要齐修。秘密法说:“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功德,不如刹那观善知识的殊胜。多念上师三宝的功德、咒,尤得加持。”又本法云:“如想善知识时在顶上心中,及在左右肩者,其功德与贤劫千佛无二无别。”这个应深信无疑,亦勿以所修本尊为不是,所以得到无量的加持。作为我们来说,不能够生起这个信念,修行当中你得不到摄受加持,或者修行上不了道,都是这个原因,你的信心生起来了,对善知识不是讲了嘛:你对善知识作佛想,得到佛的加持;作凡夫想,就得到凡夫的加持。这个就看自己了,所以上师与一切本尊是一体的、无二无别的,以上师为三世诸佛所变现故,就是看你自己的信是多少了。
如公足巴仁波切(龙树菩萨的化现)说:“根本上师为佛,四身具足,如雪山。教导我之善知识如日,如无此则雪山不能融化。”谓无善知识引导,犹如居北方岩洞中,想见到太阳是不可能的。拿若巴尊者云:“人学法有得,以为自修自证,不信是上师功德所加持,此为最大的过患。” 通过善知识引导,闻思、了知、明白三宝的功德,从此依法修行,出离、解脱。
从今日起,直至菩提,你的心唯依靠上师、三宝,别无皈依处。凡所作所为,不商父母,不自主张,升、堕、苦、乐不计一切,只倚赖上师、三宝,依教奉行,这就对了。
巴祖仁波切到一个地方,当地的教派很多。因着出家衣,人们就问他:你修什么啊?他说回答:“佛教。”问修什么本尊?回答:“三宝。”又问,只答我母亲而已。故云:离开上师、三宝,别无本尊法。我们听闻一切法,三藏十二部,教证二法,密法也好,都是讲的修三宝。父母怨仇,同为无始有恩之人。怨仇在前者,以怨仇为忍辱的境,可以把嗔害,这个违缘,我不嗔恨,我能忍耐他怨害,使我进一步修行,恩德尤大。若父母爱我,予取予求,反令我容易造业,或使不得精进,远不如怨仇的有恩而违缘帮助我。比如父母,贻我受用,仇人来毁坏我,使我知道一切无常,正给我以修学的机会,因往往见有受用者好者反无行持。故说佛法上的助缘,父母不若怨仇,其意至深。魔鬼在前者,以受病害损恼必可消业,恩德特大。如“弥拉日巴尊者家产荡然,因复仇而造业,又因悔悟而求法成就。”又藏中一比丘,患传染病,知为宿业,励修观音法,得见本尊。无垢光尊者也说:“怨仇每为得道之路,由苦恼而成大乐,受怨魔和重病后,闻法不生恐怖,容易得到悉地。”这一切境都是考验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所以在藏地当中常请上师、三宝违缘加被者,岂无故欤?至劝人学佛,其恩亦大,当以功德回向。
行者行住坐卧,均当不离上师、三宝。行时,想着上师在右肩,举步当若绕塔;坐的时候,想上师在顶上空中;吃饭的时候,想着变成甘露,先供后食;卧时,想住上师情景刹土。一切行动,应启请上师、三宝求加被精进行持。特别对于念诵回向时,不管你念佛、念经回向的时候,一心都要请求慈悲摄受,令一切有情皆成菩提道,不要有一个众生流转在三有苦海里面,这才是如法的。
皈依之后应依止上师修学
皈依后应远离者有三个:
一、皈依佛,不皈依天、神、邪魔、外道。以天虽然有福,但没有脱离轮回的苦;山神、土神、灶神等,也没有出三界;魔、外道纵有神通,非正道,我们人死了以后都不得帮助,故不应供养礼拜。
二、皈依法,不伤害有情众生,乃至不嗔恨吓他,以嗔恨吓他当受疯魔报。即便在梦中也不起杀心犯罪。
三、皈依僧,不信外道邪见,不与同住,也不与疑谤三宝密法者为伍(不与这样的人为朋友,以免相互影响,为朋友)。
这是应该止持的。
应该作持的,皈依以后应该学修的有三:
一、皈依佛,见到画的、塑的、雕的、铸造的等佛像,应没有颠倒地生起恭敬供养之心。龙树菩萨说:“世尊像,无论泥、木、石、瓦造成,或坏损者(佛像残缺不全了),均当供养,因有护法护持。”不要把他放在杂货摊上乱扔,而且也要注意不要在一些货物上印造佛像等,看现在就不如法,一些香盒上、一些商标上、一些纸上,到处印的都是佛菩萨的像,这都是不恭敬的。
二、皈依法,下至经典一字一偈,亦当尊重,不要随便秀在床上,或者不干净的地方,座位上、地上,不可以把其他的东西压在佛经上。过去世尊将入涅磐时,曾告阿难云:“我过去没有经典,只有我自己记!五浊恶世,可以结集流通,当视之如佛。以字音如法,义如佛如僧,实三宝具足也。”德格学人见到经即置于额头目间,或云眼镜、香等均不可搁压。什么东西都不可以压在经典上,连佛像都不能压在经典上,祖师等开示郑重如此。
三、皈依僧,对不管是汉地、藏地、南传的、北传的、男、女出家人,均当尊重,见到僧伽衣亦应恭敬。皈依后有顺应者三:
(一)恭敬善知识如佛,常听开示,如教修学,不踏上师日影和脚印。
(二)以善知识教诫为法宝,不可违背。
(三)上师的侍者和同学兄弟,均视如僧宝,不可侮慢。此为重要,否则犯戒。特别与密坛灌顶上师,当视如三宝具足身,为佛代表,以其行动皆为救度众生,而且多方便法门也。
玛巴洛渣到印度,访那若巴上师的时候,闻已入涅磐了,因思维法身不灭,遍求之,冀得一见。一日入山,见师结跏趺坐,当前有六十二尊金刚本尊等坛城,那问:'礼上师乎?抑礼金刚坛城乎?'玛思金刚难见,因先礼拜,随见金刚等入上师心中(他想,是先礼拜上师还是先礼拜坛城啊,一礼拜坛城,马上见到坛城入到上师心中了),始知为上师功德(佛、金刚)、事业(护法)所显现。”故当视善知识即具足一切金刚本尊加持力。智悲光尊者云:“上师恩德甚大,无论病痛快乐,顺缘违缘,应视为上师、三宝所加持,不可变动自己的心志。如偶有病患,亦当力疾修学(不要有病了就懒惰懈怠、不修学了,无常啊!),无病精勤,更何待言耶?又应该思维心中刹那起一善念,成一善业,或热的时候得一线凉风,冷的时候得到一丝暖气,均当视为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也。”经论中广都是这样说的。入佛子菩提行论说:“世尊、大德均入涅磐,犹黑夜无月。凡夫心中,偶起信心,或生一善念,当如雷时掣电,即由此一线光明,应认为上师加持力所得。”故应时时依靠上师三宝,不可忘失。如病求医药,应当思维为方便显现,以所见医生视如佛,闻声为法,其余人为僧。旅行中亦当作观礼拜,不可谓没有佛堂就不礼拜了,以十方诸佛遍满虚空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我们修内加行,须念四皈依,或内外金刚皈依赞,随念一种即具足了。皈依了,每天都要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睡的时候,想五聚皈依境在中心,在身旁观看令明显安卧。吃的时候,想着舌头为佛母,食物如甘露,以供三宝;或没有吃先供,想着我吃的为供剩下的。如着新衣服,想变化天衣无数,以供养三宝,其余一给我。这样观想,均是在略修定,都是在积集福德资粮。其他受用也是这样的,不管是美丽的园林,庄严的宫殿净水明山,吃的、穿的、用的,所显现看到的山河大地万物,胜妙品物,虽非自有(不是自己的),也可以净发欢喜的心,供养三宝。所以藏地当中汲水,先供后用,就是这个道理。
普贤行愿品说:“过、现功德及未来身根受用,都必须供养三宝。”又朔望晦日,特别设供,不可间断,一切受用,美满者应思为三宝加持,你吃的、穿的、家庭很丰盛、不缺乏,这是三宝的加持。遇到恶的因缘境界,及晚上作恶梦,也当依靠三宝求加持。常念四皈依,这样串习时间长了,那么到中阴身时,自然念念不忘三宝而得到加被。总之,一切行动当仰赖三宝,纵舍身命,亦勿退失。舍弃三宝,永远出离不了轮回。因无始劫以来无始的身命,数如恒沙,如果不遇三宝,我们这个身体生生世世轮转三有恶趣、善趣,快乐也受过,痛苦也受过,但是能够得到人身、遇到三宝,那不容易。印度有一个居士,为外道所逼,逼舍三宝,居士终不为夺,他就是不舍,后来这个外道就把他杀了,血如甘露,立生净土。阿底峡尊者初入西藏时,人家问佛、外之分,尊者云:“视有无皈依处,和皈依清净与否为断。”印度外道掌简巴,常修气功,亦戒杀、盗、淫,而且作七供,虽然得到相当成就,但不能解脱轮回。即以不知皈依三宝故。莲花生大士云:“当来藏中佛法衰微,我将化身入藏宏法,唯导人皈依三宝,持清净戒。”相传就是阿底峡尊者。
佛经说:“皈依佛者,为佛子。皈依法者,不杀不嗔。皈依僧者,不与邪师外道为友。”如以佛子而贩卖佛像(如果你是皈依三宝弟子贩卖佛像),造业甚大;见到佛像不佳,当说作的不好,不要评论佛像不好;置经床上地下,或跨越过去,这个罪也不是轻的;经上也不可放置佛像,这个有至理。因业重不闻法身佛说法,经典为法身舍利,一阅而知法义,能说能行,出生诸佛故。
特别学密法的,对于铃杵应当尊重,须知九股杵表示九乘、五股表示五佛五智,杵上的佛相为毗卢遮那佛,铃中坠子,表示法身的佛母,中间有咒轮。一切智慧三宝具足,所出来的音声无异于佛语。又最胜秘密佛的铃杵与坛城没有差别,勿以铃置八供音乐上,当另供乐器。牟亚乡有一位大德,内外深邃,所用法器,弟子亦不尽知。只见常念药师经而已!在他入灭、涅槃的时候,弟子在他衣袋中拿出小铃杵,及小坛城,有秘密法典,庋柜中,人皆不知不见也。所以说坛城、密法、铃杵啊,这些不要到处去宣扬,不要这个看,那个看,你看这个大德,他的一生当中,弟子都不知道他有这些加持物。真正学密者,不当如是做啊?到处去借、到处炫耀,这要不得,这都是不如法的事情,所以都要把这些不如法的转变了,都要去对治。
这些就是我们皈依应该止持的和应该作持的,就是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三宝的功德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三宝生信,这当中都给我们讲了。如果这些你了知了,修学就容易进步了。知道别学了,要知道共学。
皈依上师三宝的功德
皈依的功德,不论显密,当先持戒,戒之所依,为皈依处。所以说得到皈依处,如得到大地,其余地上的一切东西,一切都能生。所以皈依为诸戒的根本,从入佛子乃至涅磐,一切功德,即从皈依起,亦就是说净信皈依。我们应该说共学了。
子二 共学
一、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
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由报恩德意乐供养。
㈠供养的事情里面分十点:
1、供养身,亲自供养真佛的色身。
2、供养塔,供为佛所建塔等等,法身舍利嘛。
3、现前供养者,前面两个事情,现自根前而设供养。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了供佛故,造像及塔,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念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诸佛佛塔,极为切要。
5、自已作供养,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惟自手作。
6、教他供养,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惟教他供。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
7、财敬供养,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
8、广大供养,这里面分七点:所供的物,①众多②微妙(最好的、殊胜的),③现、非现前,④自作、⑤教他,⑥至心欢喜,⑦猛利胜解,而为供养,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这就是广大供养
9、非染污供养者,这也有七点:①不由轻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②殷重供养,③不散漫心而设供养,④不以贪等杂染供养,⑤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⑥以随顺物而设供养。⑦若自无物,无从他求,应于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具,以欢喜俱及于广大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
10、正行供养,于下至构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这是正行供养,就是讲的法供养。
这就是第一个,供养的事情里面的十点。
㈡供养的意乐,分六点:
1、无上的大功德田;
2、无上的有大恩德的;
3、一切有情中最尊贵的;
4、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就象昙花一现一样;
5、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
6、一切世出世间圆满的根本。
复次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择其妙者而供。 “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故如《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上不去,修行功夫不得当,或者得不到受用,就要以这个福田力生教授) “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惟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这就是第二个,供养的意乐里讲的原文。
㈢、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㈣、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㈤、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摄分所出胜利,教授所出胜利。
1、摄分所出胜利:
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比喻皈依的福报,三界器犹狭,比如大海的水一样,并非手能测量的。二获大欢喜,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都是由等持和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
这就是在摄分中的胜利。
2、教授所出胜利,分为八点:
一、得入内道佛弟子,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
四、积广大福。
五、不堕恶趣。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
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
八、速能成佛。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
这就是八点,教授中出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的内容了。
㈥、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要舍弃三宝,生生世世轮回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能舍弃三宝)。
是故皈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如果有了归依,非惟虚言(不是嘴上说的),则是依止最殊胜力(是依止了最殊胜的信解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加倍增长)。故如前面说的,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皈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佛是皈依的大师,僧是皈依正行的助伴,故正皈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怖畏之苦。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正对治其意随不善转(断恶业,修善业),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这就是所有科判里皈依三宝的概念,给我们讲了皈依三宝功德了。我们皈依了以后,想到他的功德,如同大地一样,一切时处不能恼害,所以我们在皈依的时候,要把这个概念认识清楚。三宝福田要做到应遮止的、应对治的。
丙二、共学。
共学对别学来说,分六点:
丁一、常念三宝殊胜功德
如对三宝中佛宝,常念佛如医王,他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十力,并且智断悲等各种功德;对三宝当中的法宝,常念法如妙药,并且三藏十二部显密的性相或教或证的功德;对三宝当中的僧宝,常念僧宝如病者的看护(就是护士),并住持三宝等之功德。此处有宜注意者,即念三宝的时候,不可稍加杂念,一加杂念,他生便有障碍。
丁二、报三宝恩。故凡诸受用,先当以事,以意供养。
报四种恩中有报三宝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我们天天念啊,四重恩中,有报三宝恩。既思报恩当然供养,供养有二:(一)、以事供养;(二)以意供养。前者是种种供品,后者是观想。然皆当以恭敬心来做,不管是事供养,还是观想供养,都要以恭敬心来做,是为至要,最重要的。总之两种供养当中,事的供养不易满愿,意的供养容易得到十波罗蜜。于此有一个问题,有的人说,事的供养是实在的,意的供养,是假想的,为什么假想的供养,反得到十波罗蜜?答曰:不知汝所说事的供养是实在的,亦可说是假想的。何以故?万法唯识,同为心所变现故。
丁三、发四宏愿,晨夕各作三次。
四宏愿即:(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宏誓愿晨夕各作三次,即每日六次也。
丁四、凡有兴作,或有所求,皆先呈白现前三宝。(除了世间的常事)
除世间常事外,如(一)有兴作,(二)有所求。必须先呈白现前三宝,藉以抉择。比如西藏僧人修护法天女法而卜卦,即其一例。大概西藏的风俗,持戒精严的大德,往往不藉卜卦以决当行与否,但以戒律为标准,合乎戒律的就做,不合乎戒律的不做,此一类。神通具足的大德,其事的如何,藉神通力本可预知,但不欲以神通示人,藉卜卦以判断其事,此又一类的。普通的则卜卦之风盛行,这就是皈依三宝诚心所表现,故必须呈白三宝,此乃共学中行持之一种,与世俗算卦来占卜吉凶,徒怀求福、免祸心理者不同。
丁五、了知三宝利乐,早晨晚上各作三次皈依。
利乐,谓三宝加持众生的利乐。早晨晚上各作三次皈依,每天作皈依六次。
丁六、守护三宝,如人爱命,虽游观等时,亦不失念。
失念为八大随烦恼之一。失念者失其守护三宝的正念也,比如我们在殿堂上念经,就缘在殿这个境上,念佛就缘在念佛这个境上。但是一到大街上、到市里头,繁华的世界上,环境就动摇了道心了,就失去了正念了,对三宝的正念就没有了。所以游观玩等时,为最容易疏忽之时,亦即容易失念之时,于此而不失念,可谓善于守护矣,如人爱命,正喻守护心的至诚。这就比喻,护持正念,行住坐卧,不舍三宝,而且正念现前。
以上的六种,是共学中所应该行持的。
颂云:
常念三宝胜功德,恩德无边应供养,于诸众生发宏愿,
凡所兴求白三宝,晨夕三次作皈依,守护归戒如爱命。
这就是讲的皈依三宝,必须要把这种心念提起来,发起来,做到,这样的话,才不枉费真正皈依的意义和概念。
三宝皈依法
在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有清净无垢、威力无穷、稀世珍宝之义。佛宝指具足四身r 佛,法宝指八万四千法和道、灭二谛,僧宝大乘佛法专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菩萨。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
有人说为什么藏传佛教在三宝上加了“上师”,成了“四宝”,这是不对的。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因此佛说:“无师哪知佛名、佛法?有师父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师父恩重于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经典,必须有上师亲口传授,因此密法称:“上师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藏传佛教特别看重上师的作用,它的原因就是这个。
三宝有因三宝和果三宝。因三宝是指向众生说法和普度众生的诸佛、指引成佛的经典教义、启迪心扉的佛智以及诸圣增菩萨。果三宝是指自己争取达到的目的。
自己通过学修,获得戒定慧成就便有了法宝;获得见性智,成为僧宝;成佛便成了佛宝。皈依因三宝是手段,证得果三宝才是目的。学法、修法的全部过程和最终结果,都属于三宝皈依法的范畴。因此要想懂得“皈依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句经文的全部含义,非常重要,非掌握整个佛法的内容不可。佛法经文的深奥,由此可见一斑,不是我们凡夫的知见能够认识得了的,能够了知的。
我们要了知佛法的总的概念是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个概念认识的话,就稀里糊涂了,皈依的概念,皈依法的重要性,信与解的重要性,三宝的原理,这些概念上都要统统地搞明白,你不搞明白了,这上头就稀里糊涂,修行就深入不下去,将来就会麻烦,容易出现障碍。所以,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不能把这些问题掌握了,修行就上不了道,而且容易跌跟头。所以说希望大家对这上头要反复地去学,不要嫌麻烦、不要嫌罗嗦,这个必须不但从概念上认识,而且从信心上头要生起来,知功德,发信心,好好地修学。
皈依三宝、皈依的因和境,在传承祖师的语录说了:
皈依的因和境
一、班禅·洛桑却季绛称说:“皈依因有二:一、生怖畏恶趣的苦;二、知道唯三宝能救护。皈依清净与否?以是否具备这两个因来定。”这个话,一,当思维容易堕入三恶道受苦,而希求救护;二,当认识何者方能有这个救护的功德和能力,具备这两个因,这才开始为正皈依。
二、藏地中谚语也说:“畏苦而思救,畏寒而思衣,畏雨而思伞。”(只有畏惧苦,才能思维救助;畏惧寒冷才思维衣服,畏惧雨才思维伞)
三、月称菩萨所著的《皈依颂》中大意说:“佛为断一切恶,证一切功德者;断证的工具为法;断证的良伴为僧。”
四、依上师教授要诀说:“须知现前能说法者上师即佛;法为所说菩提道次第的教义;僧为能依菩提次第,如法修行的良伴。”
五、甘丹派大德博多瓦说:“我们对一切智佛世尊的信心,反不如对一黠狡卜师巫婆的信心为重。”这个话是值得皈依三宝者深思反省的。邪师外道、算卦的说一句什么话,我们非常的相信,但是正法、善法、修行解脱的话,听不进去,不能生信,不能如教去修啊!师父说多少遍,但是你听完了,就忘掉了,根本不去做,不去对治烦恼修行。
六、颇公开示说:“藏地中对于皈依境错误者不在少数。侠日扎仓(地名)有大力鬼神,经此者彼往往为祟。一日有遇此者恐其作祟而拜之,夜间见众鬼趋前分肉,一鬼不得,全体骚然,大力鬼回顾其人颈瘿,顺手抓取其颈瘿与未得肉鬼,次日颈瘿顿愈。归以告人。别有患颈瘿者,听得后携供品而往。夜又见分肉而余一块。大力鬼与其人置在脑后,次日不惟前病未愈,且脑后又增加了一病。”颇公举此事,为说明余鬼神为不应皈依处。他们不是究竟解脱的皈依处,你供养他,他一时保护你,你明天没有供了,或者他根本没有慈悲心,他救护你是有一定的目的,明天你没有这些供养了,他就不护持你了。
应知总义
七、如经中所说摄要而言:谓佛身功德具庄严。三十二相随行好;语功德具六四故,一音说法随类解;意的功德具悲智;事业的功德令众生,暂时究竟皆能获,离开一切苦得到安乐;法的功德者诸佛德,从教证法灭道谛,断过修德依修行,以及现证而出生;僧功德者圣为主,我们应该由念法的功德,如理修门应忆念,应该忆念三宝的殊胜无边功德。
应知差别
八、如《明灯颂》摄菩提道次第要义说:“接受皈依之差别,认佛为皈依大师,应知法为正皈依,僧为修皈依的良伴。”
九、又说:“不说有余皈依处,差别为知内外师,及教差别惟皈依。三宝等义应善知。”外道虽然也有戒定,但是不如内道圆满。能示无倒应取应拾之法,唯佛堪能,外道大师所不能。故惟皈依三宝。
这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了知,这是在祖师语录中给我们开示的法义,希望我们能清楚地知道,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总结到这里。
(回向……)
希望大家对以上的法义反复串习、思维,何者应皈依,何者不应该皈依,动机是什么,不要高兴的时候就忘了皈依三宝了,有困难有烦恼了、有过不去的事了、有麻烦事了,才想起三宝来,那就坏了,“临时抱佛脚”要不得,希望注意了,今天就到这儿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