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7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27讲

 

  《广论奢摩他27》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3-21

  现在谈到的段落是如何成就安止,在成就安止方面,分成两个大纲,首先说明:一、如何生起无过失的的等持。二、以此住心生起的次第。分成这两方面来做说明的。透过这两种方式,就能成就安止,首先要引发无过失的等持、安止,在内心先产生,慢慢经九住心的次第,就会得到它的果,获得安止,大纲分成两项,通过这方面就可成就一个果,能获得安止。一、首先生起无过失的等持,分成三项来说明:(一)在持心于所缘的前面要先怎么做?(二)之后正在持心于所缘的时候要怎么做?(三)已经持心于所缘之后,已经做到了,之后该怎么做?于所缘的对象,心要维系在上面,前面要做什么?中间要做什么?后面要做什么?

  现在(一)「在前面要做什么」的段落,前面要做的就是加行法。在还没有正式观修缘取所缘的时候,前面要做些什么事情?前面要做的是加行法,主要是六加行法:依止善知识段落曾经说明过了,前面谈到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到最后胜观之间,全部都需要有加行法。因此,现在在持心于所缘的对象的时候,当然也需要有加行法。这六加行法之中,首先主要要调整动机,接下来要正式观修安止,观修安止对我所修安止有什么功德、利益、好处,这个也要先思惟一下,调整动机之后,思惟一下观修的利益。之后才进入所缘的对象,正式去观修所缘取的对象,这是正行的段落。前面因为思惟它的功德利益之故,对后面要进行的正行观修,会产生兴奋好乐之心,很想去做实修。

  接下来(二)正式持心于所缘对象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持心于所缘对象这个部份,分两个段落来做说明:就是(1)所缘对象→持心的基础,作一个说明;之后(2)如何持心于所缘的对境。首先就(1)持心的基础是所缘的对象,所缘的对象要分二项:总体说明「所缘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阶段讨论「持心的所缘对象」是什么?总体要分三项来说明:(a)正式的说明「总体的所缘对象」是什么?(b)何种人应观修什么对象?(c)所缘对象不同的名称是什么?

  前面(a)(b)二项已讲解完毕,现在讲第三项(c)不同的名称是什么?三:显示所缘异门(不同的名称)(P.355 倒4行)。现在谈到所缘对象,讨论了四种:(1)周徧所缘(2)净行所缘(3)善巧所缘(4)净惑(烦恼)所缘。对四种所缘对象,全部都是所缘,可是在很多的书里面,讲到所缘却不用「所缘」这个名称,而用其它的名称。归纳起来,其它的书其实是讲到,却用不同的名称。

  「即此1影像、亦名2三摩地相、亦名3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4三摩地方便、亦名5三摩地门、亦名6作意处、亦名7内分别体、亦名8光影(P.355倒3行)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共八个名称,讲的都是所缘,但用不同名称,这个段落叫「显示所缘异门(不同的名称)」。虽然有好多不同名称,解释第一个即此1影像容易明白了解。前面说三:显示所缘异门正式修等持所缘取的对象、摄持心处,就是心要摄持、要持心的对象,就在前面所讨论过的,内心中所出现所缘对象的影像,称之为影像。举一个例子:净行所缘所缘对象,内心贪心较重时,修不净观。修不净观,修安止所缘对境,不是不清净的对境。为什么不是不清净的对境?因为它是根门识的对象,我们观修时,不是用根门识来禅修,应该是用第六意识来作禅修。如果是用第六意识来作观想,所缘取的对象,当然不是外在不清净的对象。

  因为不清净的对象,是根门识所执取的对境,但是能观修者不是根门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所要缘取的对境,当做持心之处,应该是在内心所出现的影像。就所缘的对境,让对境的形相→影像,在我的内心里面出现,在我的内心里面继续保持,不断维持下去,这就称为观修。观修时候所缘取的对境,举这个不净观为例子,不是不清净的对境,因为不清净的对境,它是眼识所执取的对境,现在观修是用第六意识来观修。不清净的对境本身,要在我的内心出现它的影像,影像继续在我的内心保持下去,这称之为观修。在我的内心出现不清净的对境,它的影像→出现的形相,即前所说心中所现所缘对境之影像,所缘对境它的影像,它的形相,用第六意识一直去专注指向于它,这称之为观修。

  广论里面谈到,第三:显示所缘异门,正定所缘摄持心处,即前所说心中所现所缘之影像,这里面谈到所缘异门的时候,心所缘取的对境,做为修等持所缘依靠之处,前面谈到各种所缘的影像,我们实修观想,所缘不是所缘的本身,而是所缘的影像,才是真正的所缘。所缘的影像用不同名称,是同义词,不同书用不同名称。界定修安止所缘对象是什么?这里谈到很多所缘,安止所缘不是字面上所说的所缘,而是那些所缘的影像。正式修持禅定,摄持你的内心,正式的所缘是所缘的影像,才是真正的所缘。这些所缘在我们第六意识里面所出现的形相,才是禅修要缘取的对象,影像和所缘形相都是相类似的意思,所缘不是所缘,真的所缘是所缘的形相。安止的所缘,所要缘的对境,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些所缘,而是前面所说那些所缘的影像。

  影像就是心中所现,心中所缘取的对境,要在我内心第六意识出现一个形相,所缘在我内心出现一个影像,才是修安止的所缘。对境在我的内心第六意识出现的形相,它有很多名称,叫影像。即此影像本身、亦名三摩地相,也可称三摩地相、三摩地所行境界(三摩地所行方便)、三摩地门、作意处、内分别体、光影,异门是相异不同名称,如是等类都是它的名称。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诸名差别,了解前面的这些名称都是所知的对象→对境、事,所缘的对象,内心所出现相类似(同分)的影像,诸名差别各种不同名称,所要观修的对象是所缘,所缘在我内心所出现相类似的影像,影像有很多不同的名称。

  二明此处所缘者(P.356 巻15)

  要说明这个段落所缘的对象,到前面把三项讲解完毕,进入根本大纲的第二项。前面根本大纲第一大项,关于总说所缘的理论。在总说所缘的理论要分三项:第一项,所缘基础是什么→正式说明所缘对象,有什么的理论。第二项,何人修何种所缘。第三项,了解所缘对象有什么不同名称,显示所缘异门。这三项合在一起是第一大纲总说所缘的理论,总体的说明。

  现在进行到第二项,界定清楚这个段落所缘的对境,明白界定清楚,前面讲了很多所缘。至尊大主谈到成就安止的时候,这个段落要缘取什么对境?所缘的对境要明白界定。已说如是多种所缘,前面说了所缘对象是什么的总体理论讲了很多。今当缘何而修止耶,现在讨论如何成就安止的时候,修安止要缘取什么对象,来成就安止?答如前经说,无有限定,答复:前面已引用佛经讲解过了,并没有固定,实修的时候不是要有一个固定的对象。须各别缘,以补特伽罗有差别故。不同的人修不同的对象。就某一个人个别情况,要观修某一个对象,不是每一个人全部观修同一个对象。

  尤其上品贪行者等修奢摩他时,所缘各别决定。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它的所缘却是决定的。前面总体来讲禅修时缘取什么对象是不固定的,因为每一个人情况不一样,所修对象不一样,不能全部都修同一个对象。可是个别情况之下,它的所缘却是固定的。贪心比较严重修什么所缘?愚痴比较严重修什么所缘?瞋恨比较严重修什么所缘?内心散乱修什么所缘?贪心严重的修不净观,除了不净观修其它所缘都不适合。对这个贪心比较严重的补特伽罗,所缘是固定的。然而上品贪行者修不净观,镇压住较严重的烦恼,修其它所缘都不适合。贪瞋慢愚痴严重者,所缘固定的,修其它所缘都不恰当。各别士夫修各别所缘是固定的。

  后面说明原因,若不尔者,为什么各别情况之下,修各别所缘是固定的?譬如贪心的力量强大,一定修不净观。若不尔者,纵或能得奢摩他相应三摩地,然不能得实三摩地。若不久修净行所缘,尚说不得正奢摩他,况全弃舍净行所缘。各别士夫修各别所缘对象是固定的。若不这样子做,虽然安止可得相随顺的等持,也不能得真正的安止。不能得到的原因?就算修净行所缘,都要经很久的时间,如果不能花长久功夫在净行所缘上,那不能够得到安止,声闻地里面有讲过了,若把净行所缘丢掉了,就更没机会得安止了。

  某一个人个别情况是固定,一定要这么做的,譬如贪心力量比较严重,当然所缘一定是不净观,这个是确定的,若不这样子做,不可能得到正式的安止,只可能得到安止前面相随顺的等持,就算得到,也可能衰损,也不会更加进步。如果等持不能进步,不能变成安止,所以安止根本得不到。不这样子做,不能得到安止的原因?声闻地里面讲到,各别士夫修各别所缘,在净行所缘的段落,首先要前面里(前行)修净行所缘,要花很长期时间,把内心烦恼全部镇压住,之后才进入正式实修安止的方便,实修才能得到正式的安止,必定要这样子做,净行所缘要花很长期时间。现在净行所缘都不做,成就安止更没希望了,内心烦恼不能压伏住,如何得到安止更加不可能了。

  若不久修净行所缘,尚说不得正奢摩他,况全弃舍净行所缘。没有长久修净行所缘上,安止不可能得到。(P.353第2行)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贪心比较严重透过净行所缘,比较容易去除贪念之心。因此之故,依此易(容易,但没讲快速)得胜三摩地,靠着这个方式易得殊胜的安止、等持,容易得到。前面讲容易后面又讲要长久,前后并不相违背,因为讲容易,并没讲快速,容易和困难相违背的,说容易就不会困难,容易和长久并没有相违背,说容易可能要非常长久。

  多寻思者(妄念多,胡思乱想),尤应修(出入)息。(P.356第4行)

  前面举修净行所缘,贪心力量强大者,修不净观。

  瞋恨之心力量强大者,修慈心观。

  愚痴之心严重者,修缘起观。

  傲慢之心严重者,修界分别观。

  心思散乱胡思乱想比较严重者,修数息(出入)观。(P.351 第7~12行)

  修数息(出入)观,一心专住鼻孔气息的出入,一心专住所缘缘在对境。缘在气息出和入,心易变成无记,比较不会胡思乱想,对境本身是无记的对境。所缘对象是善,易引发胡思乱想,想到它的美好,会想很多;所缘对境如果是不善,内心会产生不悦意、不高兴的很多念头;所缘对象如果是无记,心比较容易安住在上面,心比较容易趣入于无记。缘取鼻孔气息出入的时候,对象是无记的对象,心很容易安住,容易平稳下来,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气」是我们命所依靠处,能不能活命就靠「气」,「气」和性命密切相关。心专住在「气」上,这是我的命,跟我很靠近、息息相关,心比较能安住在上面,有这个好处。心专住在上面的同时,首先气息的出入是自然的,自然的呼吸,自然的出入,心也容易达到自然平稳,不疾不徐,修出入息的时候,也不必特别造作让气息很快或很慢。气息自然的出入,心放在上面,心续自然趣入之故,心也自然达到平衡。经教乘门没有谈到,密咒乘门有谈到心和气同时趣入,当心放在出入息上面的时候,平稳出入的时候,心也容易稳定下来,「气平稳,心也平衡。」

  若是等分补特伽罗,或是薄尘补特伽罗,于前所说诸所缘中,随意所乐作所缘处。(P.356 第5行)若是贪念之心比较严重,妄念之心比较严重,是什么情况?各别情况讲解完毕了。但是有一种烦恼都平均的,没有哪一种特别严重,或者烦恼都很薄弱的,若是等分(烦恼平均)薄尘(烦恼薄弱),喜好所缘对境都可以拿来作实修。

  又修次第中下二编(莲花戒论师作),依于《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及《三摩地王经》,说缘佛像修三摩地。觉贤论师说多所缘,如云:「止略有二,谓向内缘得及向外缘得。内缘有二,谓缘全身及依身法,缘身又三,谓即缘身为天形像、缘骨鏁等不净行相、缘骨杖等三昧耶相。缘依身法又有五种,谓缘息缘细相缘空点缘光支缘喜乐。向外缘者亦有二种,谓殊胜平庸,殊胜又二,谓缘佛身语。」(P.356第6~10行)

  觉贤论师说「安止所缘可分为二种:(一)向内所缘而得到的安止、缘取内在对象而得到的安止(二)向外所缘而得到的安止、缘取外在对象而得到的安止。」向内缘可分二种:(一)缘取全身、(二)缘取依靠在身体上面的法→依身法。向内所缘缘取身体又分三种:(一)缘取身体为天尊形象、(二)缘取骨鏁等不净行相、(三)缘骨杖等行相。

  向内所缘缘取依靠在身体上面的法→依身法,有五种:(一)缘息、缘取气息的出入,(二)缘取细微形相、(三)缘空点(明点)、(四)缘光支(光亮的分支)、(五)缘喜乐(快乐)。

  向外缘分殊胜和普通二种,殊胜又分(一)缘佛身→缘佛像、(二)缘佛语。修次第中下二编(莲花戒论师作),说缘佛像修三摩地,缘取佛陀身体修三摩地。现在去缘取佛身观修,是在《广论》下士、中士共通的道路修心已经结束了,净行所缘已观修过了,贪心严重、瞋恨之心严重、愚痴之心严重等,已压伏了力量强大的烦恼,把这个当前提,这个已经达到的情况,现在去缘取佛身观修当然可以,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第二个原因,现在《广论》这个段落是要引入密咒乘的道路,止观方面产生造作的觉受之下,先观想佛陀身体的形相,止观只要产生造作的觉受,接着要引密咒乘门,观想佛身形相,将来进入密咒乘门,观想本尊的形相,会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修安止,缘取的对象以佛身为例,前面共通道路修过了,将来进入密咒乘的道路,观想佛身,对将来实修有很大帮助。佛身的观想,本身也是殊胜的,引了《修次中、下编》、觉贤论师提到是向外缘的殊胜者、佛尊阿底峡《道炬论释》也引用到了。前面已引经据典作了说明,根据教言开示,缘取佛像来作观修。

  缘取佛像来作观修,它的必要性、原因、特色作说明。

  其缘佛身摄持心者,(1)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2)若佛身相明显坚固,可作礼拜供养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及悔除防护等净障之田,故此所缘最为殊胜。(3)又如《三摩地王经》说,临命终时随念诸佛不退失等功德,(4)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尤为殊胜,有如是等众多义利。…(P.356 倒数2行)

  某一人缘取佛身作观想,摄持心者,它的功德利益如下:

  (1)随念诸佛,故能引生无边福德。

  (2)观想佛身明显坚固,作顶礼、作供养、发愿,是福德田的对象,忏悔罪障也可当对象,以这个来作观修,当然最殊胜了。

  (3)又如《三摩地王经》说,好好观修将来死亡临命终时,随念诸佛,忆念清晰的好处、不退失等功德。

  (4)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好好观想,实修密咒乘门,观想本尊瑜伽更有帮助。

  共引用了四个特色。

  【必要性解释】:

  随念诸佛,佛有多少福德,随念它也会得到相类似的福德。持心在佛身上面,佛的福德类似的部份,我也可以得到。对善行,我作随喜的话,对方善行的善根相类似部份,我都可以得到。随念也是这种情形,随念像随喜对方善业,可以得到许多的福报。顺着随念的对境,对境的善根功德,我也可以得到相类似的部份,随念佛身也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缘取佛像来作观想,观想佛像明晰、坚固,如果这样作到的话,在所观想的佛身前面,来集聚资粮、忏除罪障,威力非常强大。所缘对境观想的清晰,坚固稳定,所进行集资净罪威力非常强大。在前面放好佛像,内心缘取观想这个佛像。观想清晰,内心非常坚决确定就是佛亲自本身,作献供养,是供养佛的福德;来忏罪,等于在佛前忏罪,威力就非常强大。若不是这样做,仅仅只是念诵七支供养(七支分)的词句,威力不是那么强大了。缘取佛像努力观想佛身明晰,集资净障上更加有必要性。

  引用《三摩地王经》说,死亡临命终时,随念诸佛,忆念之力不衰损,缘取佛像,心里面坚决确定,佛本身亲自降临。长久观修,一方面得到安止,就算没得正式安止,经常缘取佛身观修,也会得到很广大的利益。未来临命终时,很自然就会清晰地回想起来佛陀,活着的时候,再三观想佛观想清楚,内心产生定解,就是佛本身亲自降临。这样修了很久,透过长久观修之故,心缘取对境,得到佛陀加持了。依于这些助缘之故,加持和助缘的帮助,在临命终时,自然就会很容易回想起来,就会想念起来佛陀,宛如亲自见到佛陀降临一样,这就是真正的破瓦牵识法。在临命终的时候,自然想到上师、佛陀,仿佛之中,如佛亲自降临,跟上师亲自示现一样,这时得到上师、佛陀的加持、摄受、迎接,投生在净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方面的利益非常广大。它的好处,到了临命终时,内心会自然想到佛陀,思惟不会衰损,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不要误会,其缘佛身摄持心者,这个项目缘取佛身,不是我们放一尊佛像,内心来缘取这一尊佛像来作实修,不是指这个意思。当然必定要有佛像,心缘取佛像之后,内心要产生定解,确定真真实实就是佛陀本身,佛陀亲自降临,缘取佛陀亲自本身来作观修,应该指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来观修安止,这个意义是前面所引《修次中、下编》所讲的来观修安止,当然也靠一尊佛像,我先去缘取这一尊佛像,不是把衪土木石头做成的一尊佛像,我缘取来作观修,这样就错了。当我缘取佛像时,内心缘取它的时候,心中要坚决确定,这是佛陀本身亲自降临,我是缘取佛陀亲自本身来作实修。如果这样子去修,把佛陀行相观想很清晰,内心很坚固,没有动摇,宛如拜见佛陀,好像佛陀亲自降临一样,因此亲自从佛陀得到加持。这里谈到许多功德利益,谈到几个必要性,这些功德利益才会产生。

  如果我把它当成一件物品,是一尊佛像,我去缘取它的话,那怎么会有这些功德利益?现在谈的不是指物品的佛像,而是我去缘取这尊佛像之后,我的内心要去把它当作佛陀亲自本身降临,我是缘取佛陀来作观修。因此之故,还会得到一个利益,我把衪观修清楚、清晰的话,将来临命终时,就会想念起佛陀,好像亲自拜见佛陀,佛陀亲自降临,赐给我加持,自然接引到净土之中,所以才会有这个利益。真的像字面上所写,其缘佛身摄持心者,直接把它当佛像作解释,怎么会有这些加持力呢?这是缘取佛像来作观修,但是要把它视同佛陀亲自本身来作观修。我们要观佛像,要把它观成活着的佛,因为我们过去没有看过真正的佛,譬如我们要观释迦牟尼佛,世尊唐卡就有很多种,选一尊相应的,观成活着的佛。观根本上师、仁波切或法王为佛来作观修也可以。

  第四个特色,若修咒乘道路,对于本尊天的瑜伽,尤为殊胜。这全指的是未来,因为现在修止观时,安止的段落,缘取佛身来作观想,未来要进入咒乘道路,要观想本尊天,对观想的帮助会很大。现在《广论》讲止观禅修讲止,主要所缘是佛身,将来要引入咒乘道路实修,这样的禅修方式,将来咒乘道路实修做为准备,将来会有很大帮助。

  有如是等众多义利,字面上讲只有四种利益好处,不祗四种,还有很多。

  …又此胜利及思佛之法,广如《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所明。又如《修次下编》所说,定应了知,因恐文繁,兹不俱录。故求所缘既能成就胜三摩地,余诸胜事兼能获得,如是乃为方便善巧。(P.357第2行)又此胜利(利益)及思佛之法(观修佛身),详细的方法如《现在诸佛现住三摩地经》内明白做了说明,又如《修次下编》也明白做了说明。在观想佛身上,有什么功德好处,但要如何观修,在我的心中,能够出现佛身行相明晰,这种禅修方式,佛经、《修次下编》也说了,可以自己去看,就会明白的。至尊仁波切引用经文,要讲的都是关键重点,精华的部份摘录出来,作个说明。其它有些方面是很容易自己去看而明白了解的,文句繁多的,就不摘录在这里了。

  在缘取佛身来修安止,一方面也可以成就安止,一方面又有许多必要性、殊胜特色。前面引用了四项,这四个项目引用了《现住三摩地经》、《修次下编》作为来源根据,这样的解释说明,总是有来源根据。故求所缘既能成就胜三摩地,所追求的所缘对象→佛身,能成就殊胜三摩地(安止)。余诸胜事兼能获得,如是乃为方便善巧。有很多必要性,附带很多利益,也能够去达成。修安止的时候,要有安止的所缘→所缘佛身,去应用所缘作实修,一方面也成就等持,很多必要性又能达成。用这个所缘来作实修,乃为方便善巧。

  莲花戒《修次中下编》、《道炬论》提到佛身作为所缘对境,来作实修安止,解释这种实修方便善巧。我们现在这个段落,直接缘取佛身作实修非常困难,原因是共通的中、下士的道路,这些我们都还没有完整学习完毕,就菩提心部份,还没作观修,现在烦恼力量强烈,贪念之心力量也强烈、瞋念之心的力量也强烈、愚痴之心的力量也强烈,这些都还没有锻练过,现在直接缘取佛身作为所缘的观修,当然是比较困难。

  现在我们这个阶段,不要去观修安止比较好一点,因为造作菩提心没有产生之前,去修安止都没什么好处,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现在观修的时候,就算没有得到安止,在内心的稳定稳固不让它摇动,这方面的观修可以做,这是有必要的。虽然没有得到安止,但可以随顺类似等持,先作准备,这方面可以来作的。我们现在把中下士道路完整学习完毕而已,都有点困难,在这些道路没有完整学习完毕之前,不能好好修安止,随顺类似安止的等持也不修,这是太可惜了。因为随顺安止的等持稍为作一点禅修,对中下士道路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不能正式实修安止,随顺类似安止的等持修一修很有必要。

  随顺类似安止的等持实修,前面谈到净行所缘,这一部份好好实修有很大帮助,直接缘取佛身作观想有点困难,应该对净行所缘花多一点时间来作禅修,内心很容易稳定,之后好好学习教法。随顺类似的等持我得到了,内心很容易稳定,我直接去修安止,其实危险比较大,利益又很小,因为造作菩提心觉受都没有产生,去修安止都没有好处的。所以至尊仁波切开示教法的时候,把安止禅修放在菩提心后面,这是有原因的。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