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11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12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下午好:
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讲说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那么我们已经对三宝的功德和发心动机、用功之处,今天下午已经作了详细重要的讲解。除了认识以外,就要把皈依的正行、皈依的正要,这个菩提心怎么能发得起来。怎样能把皈依做好,作一个合格、如理如法的佛门弟子,在这中间总结了很多的利益。我们前面谈了什么是三宝,你的动机、怎样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的利益和学处,应该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徒,皈了依以后应该做哪些事情,我们这些统统都作了讲解。主要考虑到我们学修上,大家对三宝这一章虽然不断地在反复学习,虽有深刻认识,但是未必能够做那么周全,所以才不厌其烦地来讲述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讲了皈依的一个简短的仪轨,如何从修习皈依上,把三宝歌的赞颂三宝功德我们原来讲过,发心、忏悔、供养,包括观察修、安住修、发愿,这里面持五戒要发愿嘛,然后回向,我们都讲过了。
1、皈依的修习应注意的几点
关于皈依的修习,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修习应遵循完整的仪轨进行。按照正确的步骤,什么步骤啊?:加行、正行、结行这方面去做,去行持,这个才是如法的行持。包括前行、正行、回向三部分,首先以发心、忏悔、修七支供作为前行,我们前面讲过了,帮助我们积集资粮、忏悔罪障。集资,就是积累资粮,就象出门需要准备钱和粮食一样;净障,就是扫除前行的障碍,使你行程顺利。其次就是正行,包含着观察修、安住修、发愿三部分,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念诵三皈依。在这上面我们应该不厌其烦地、努力地进取,作为眼前的修行来说,头等大事莫过于三宝,我们也知道,作为你入密的基础,四加行当中的四皈依很重要,如果你对皈依这个法修不好,就是说对三宝你没有认识清楚,你做不到,别的就不能谈。别的还怎么谈啊?对善知识的认识你不重视、稀里糊涂,这个不行。这个必须要深刻认识,这是个严肃问题,不是说当儿戏啊,我们修行当中重要的环节就在这儿。最后是回向,将修行的功德指向某一个目标,尤其应该以菩提心回向,使这份功德百千万倍地增值。
第二,就是念诵三皈依或者四皈依之前,应该发起至诚恳切的求救之心:不断通过暇满难得、依止善知识、念死无常、念三恶道的苦、业果这部分、皈依三宝,都要从这上头不断地发生求救之心。若意识不到轮回的险境,皈依的心自然很难生起,而且不能生起真切的心。
第三,确定以三宝为究竟皈依处。这一个认识主要通过忆念三宝的功德来完成。选择皈依的过程,也是作出选择的过程。当我们意识到财富、地位只是过眼云烟,意识到其他宗教的不圆满,才选择了佛教。但这一个认识还需要在修习中不断强化。
第四,观想三宝的功德。将自己念念融入到三宝当中,就象一滴水融入大海。其实,三宝从未舍弃我们,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全身心地融入。这是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如果对这个认识不够,其他的就很难谈。
2、《仪轨》中发心的说明
仪轨当中的发心,从我们开始讲,我们修《上师供》、修四加行,都是要从发心开始,你不是拿一本书念一念就妥了。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念这个书?为什么要学这些道理?动机要搞清楚。也在发心,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如果没有心的参与,那么就一事无成,所以,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本。以什么样的心做事情,最终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这就影响到日常的一言一行,包括学佛这一点。如果不特别加以调整,难免搀杂凡夫心的阴影。这样,最终成就的也必定是凡夫心。这是值得我们考虑和思维的,在这上头如果认识不够,修行就不能上进。
怎样调整我们的心行呢?学佛所要发的,是出离心和菩提心。发起出离心,就是把三界看成如火宅一样,家庭、世间、情器世间都看成是火宅,如果你还能看成是火宅啊,你对这个世间就要贪著啊,对这个世间的名利、五欲、各种的世间八法缠绕,所以要视三界如同火宅,世间如牢狱,自然无心贪恋,只求速速逃离。否则的话,生命永远是凡夫心的延续,深陷在贪心、嗔心、我慢心、嫉妒心的巨大陷阱里面。但出离心只能使个人解脱,当我们看到三界之苦,看到六道一切众生在轮回当中受难,如何忍心独自出离呢?希望帮助六道一切众生解脱的心,就是菩提心,依这个修行,方能成就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样才能成就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否则的话,其他都无从谈起。
皈依三宝的根本,是成就佛菩萨品质,这就必须从菩提心开始。正如仪规当中,不管是我们念诵的仪轨,还是四加行当中,还是我们学习的《广论》当中,给我们开示的方式方法都说,包括我们每天课程里面所念的文字当中,讲课、修法,每天念的,不是只念念而已,念念而已那还行吗?“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需要注意的是,发心不仅是念诵文字,更需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真切愿望。愿望有多强烈,投入的精力就会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也就有多大。如果能切实把菩提心作为人生最强烈的愿望,形式上的发愿便不重要了。在此之前,我们还必须通过不断念诵进行强化。所以不要认为天天念、天天念就腻了,因为你的量还不够呢。你真是量够了,能发起来,念不念也无所谓了,你不念佛、你不烧香、你不磕头,一样有加持力。如果你没达到,还是要串习,念诵就是串习的方法,所以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知道,发心,不仅体现在发愿文当中,还贯穿在整个仪规的修习当中。尤其在正修三皈依、四皈依、上师供、每一部仪轨的时候,更是消除狭窄的自我,训练发心的良机。我们要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念诵皈依。修金刚萨埵、忏罪、礼拜诸佛,包括发心求解脱,发心做事情,依止善知识、护持三宝、护持道场,都要有这种,共同投归三宝的无尽功德。带领六道一切众生,这样观想,正是对佛菩萨一切心行的模拟和训练。通常,我们的心中只是装着自己、家庭、朋友,即使能装下民族、国家,终归还是有限的。发菩提心,是要容纳一切众生,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是一切众生,确实存在难度。唯有从座上观修入手,逐步打开心量,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能向佛菩萨心行靠拢。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座下随缘随份地利益众生,座上修念,座下来实践,随分随力地做事情去利益众生,随分随力地利益众生,这样发心,使发心和行为得到统一,共同养育菩提心的成长。 包括仪轨当中,你看看,哪个仪轨不是发心、忏悔、供养、随喜、回向?普贤菩萨十大愿里面都给我们开示了很好的教授。
3、《仪轨》中忏悔的说明
发心之后,必须要以勇利的心修习忏悔。积集资粮、忏悔罪障,这是我们修法当中重要的两个环节。在无尽的生命当中,我们积累了太多的罪业,它会尽未来际影响我们。唯有至心忏悔,才能消除这些不善的业力啊。不善的业力才能忏悔、才能消除啊。
忏悔,首先要发露从今往昔的种种罪业,直面自身的问题,生起真切改过之心。仪轨当中,我们天天念忏悔文:“上师妙吉祥,十方诸如来,正法贤圣僧,慈悲忆念我,无始至今生,由贪嗔无明……”,回向文里面有这个忏悔偈、无常偈,包括我们天天上师供里面、显宗的八十八佛里面都有这个“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正是对种种罪业的发露。念诵之后,忆念自己无始以来所作的罪业,尤其是近来的不如法行为,于十方诸佛菩萨前生起真诚忏悔之心,并安住其中。
然后是修习“七支供”,供养七支。在汉传佛教中,“七支供”为大忏悔文,可以帮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忏除业障。在藏传佛教当中,“七支供”也是积资净障的重要方式,为修习一切法门的前行。这要知道。
为了加强忏悔的效果,再念诵“七佛灭罪真言”也好、百字明咒也好,观想无始劫以来所造罪业念念消溶于三宝的无尽功德当中了。“七佛灭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乃是泛指无量诸佛传授给众生的灭罪业真言。我们念诵真言的时候,通过佛菩萨的加持,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慧的化身,能够抵除无尽法界众生的一切业力、一切业障。得到他们的加持,当下就能化解业障。以虔诚的心念诵,加持力不可思议。我们说“七佛灭罪真言”与平日早晚功课中的发音略有不同。大家平常以往念诵的是唐译,为“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但同样的文字,唐代时候发音与现今已有不同。皈依仪规当中,我们现在谈的“七佛灭罪真言”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而来的,更接近于梵音。这个在我们现在菩提法师提倡的《妙法宝库》里面都有这种发音。而我们现在念这些,包括百字明咒,这些都可以起到灭除罪业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我们首先是发心啊,不过我认为念诵哪一个发音都可以,主要是你的心要发到,不然的话,你念诵再多也没有用。
除此以外,以清净的心称念四皈依也好、三皈依也好,也有忏悔的效果。所以说,修加行、修四皈依也好、三皈依也好,也有忏悔业障的效果。因为称念三皈依、四皈依也好都能够得到外在的三宝加持,也能开发内在的三宝品质,仰仗内在和外在的力量,共同化解业障。 仪轨当中,你看广论当中也提倡七支供。
4、《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
“七支供”出自经中之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佛法修行当中有着重要地位。普贤菩萨的大愿,又称“十大愿王”,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殊胜。《广论》当中六加行里面、前行六法里面都有重要的开示。我们前面讲兜率天上师瑜伽、上师供里面也强调。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等四颂为“礼敬支”,其中第一颂为三门总礼,后三颂为各别礼敬。“以诸最胜妙华鬘”后面三颂为供养支,其中前两颂为有上供养,最后一颂为无上供养。“我昔所造诸恶业”一颂为忏悔支,一颂就是四句,“十方一切诸众生”一颂为随喜支,“十方所有世间灯”一颂为请转**一支,“诸佛若欲示涅槃”这一颂是请佛住世支。“所有礼赞供养佛”这一颂是回向支。
“七支供”的内容看似平常,但因它建立于普贤行愿的基础上,所以是无比的殊胜。我们可以把《普贤行愿品》的修行归纳为两句话,即“无上菩提的观修,佛陀心行的模拟”。依普贤行愿修行,直接以佛菩萨为榜样,通过模拟,一一对照并且修正自身心行,用这个来对照自己,改善自己,这个是最殊胜的,不可思议。
普贤行愿所以称为“愿王”,是因为每一愿皆以无限为对象。我们供佛,只是供一尊佛,拜佛,也只是拜一尊佛,所做的有限,供养物品更是有限的。依普贤行愿观想,每念一佛,或礼拜、恭敬一佛,都是以十方尽法界遍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为对象。而这种礼敬和供养不是一天、两天,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所谓《行愿品》讲“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何等恢弘的愿力,何等广阔的心行。
这样无限的心,正是佛菩萨的心。通过《普贤行愿》的修行,就可以打开自我。当我们观想十方一切诸佛作为礼敬的对象的时候,心当下就可以契入佛菩萨的心境。以这无限的心供养,就能成就无量福报。因为建立在无限基础上的任何行为,都会成为无限,就象任何数字乘以无穷大之后会变成无穷大一样。所以,根据“七支供”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圆满成佛资粮。反过来说,若以有限心行积累福报,永远是有限的。正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啊,这个是何等的殊胜啊、何等的不可思议啊!
5、《仪轨》中发愿的说明
皈依的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的功德。这就需要从做人开始,如果不具备基本的做人准则,如何修菩萨道乃至成佛呢?
作为佛弟子来说,做人的基本准则应该是遵守“五戒十善”。在业时里就要谈,我们再开始讲课就要谈,“五戒十善”。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修行意义。这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不杀生可以止息杀生的恶行,进而止息嗔恨心,培养慈悲心。不偷盗又名不与取,在戒律上又叫不与取,就是没有通过别人同意不能动用别人的东西。这个不与取是我们佛教的术语,我们说不偷盗,凡是别人没有给予的东西皆不可占为己有,包括偷抢、坑蒙拐骗。止息偷盗的行为,也在帮助我们止息贪心,进一步培养布施的心,把自己的财物、技能和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不邪淫即是断除合法夫妻以外的一切性关系,帮助我们止息对异性的贪著之心。在佛教看来,“淫欲”为生死的根本,更是修道的最大障碍。止息邪淫乃至一切淫欲行为,能帮助我们早日解脱。不妄语就是不说假话,其中又有大妄语、小妄语和方便妄语的区别。大妄语,什么是大妄语啊?就是未证言证,没有证悟说自己证悟了;没有成就,说自己成就了;或者我得证禅定了;或者我得阿罗汉道、我已经开悟了等等这些装神弄鬼的话。不能乱说的,你这个如果????那就是大妄语啊,所以呢,这个的重大欺骗行为,或者谎称修行成就以骗取他人的供养或者信赖,通过装神弄鬼骗取这个钱财等等;小妄语就是没有看见说看见之类的欺骗的话,谎言,为日常生活中的欺骗行为。妄语乃虚妄之因,也是获得真实智慧的障碍。不饮酒,包含酒精及一切影响心智成长的食物乃至精神食粮,它们会张扬人性中的丑恶面,阻碍智慧开发,应该坚决戒除、戒除这方面的,不应该做。做了这些了,障碍圣道,障碍解脱。你修行,就是说“五戒十善”我们佛法讲了这是人的标准,你人都还没做好呢,你谈别的能谈吗?你谈解脱。那就别谈了,你天天念多少经也没有用,磕多少头也不行。必须要把这个人的标准、最起码的,这个你都做不到的话,那你修什么啊?不应做,这个障碍智慧,阻碍智慧开发,所以应该坚决戒除。
戒的意义在于防非止恶,戒是干什么作用的?就是防非止恶的,防止杀盗淫妄等等犯罪行为。古今中外,时代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人性却没什么两样,还是这些。犯罪的行为也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永远不会过时的。有些人说,佛教的东西,两千多年了,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潮流变了,不时兴了。佛教的戒律是永远不会不时兴的,因为人性不变,永远不会过时的。众生的共性是贪嗔痴,这是共同的本性,所以导致种种犯罪行为。五戒的修行,正是为了止息贪嗔痴,止息不良的串习、不良的习气毛病,成就内在的高尚品质。
五戒虽然道理很简单,意义却非常深奥。皈依仪规当中的五戒内容,(虽然你皈依时没有受五戒,但是你要发愿,在这方面努力。不是说我没有受戒就不需要约束自己了,同样自己要发愿,一定要发心去做)由法国梅村禅修中心一行禅师编写的,内容非常契合时代,希望在家居士能够每天念诵,将这个作为人生基本信条。这不仅仅对个人修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安定、人类和平有着促进作用。
五戒偏于止息恶行,四无量心则重视修习善行。四无量心的修习贯通三乘,若以世俗的心来修习,所获得的功德能生梵天,故四无量心又称四梵住;若和空性慧相应,超越我和我所,不起自他的分别,则为无量心解脱,能成就声闻乘圣果;若与菩提心相应,那么于无尽的悲愿中修习慈悲喜舍,就成为菩萨道的修行,能圆成无上佛果。
四无量心的修习,在声闻乘和菩萨乘当中都很重视。作为在家的居士,应该以修习四无量心作为基本心行的培养:时时想着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对于一切众生获得成就和利益由衷地欢喜;对于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进一步以菩提心、空性见,直达无上佛果。必须在这上头去行持。为什么你看我们很多仪轨的开头,包括我们讲法、念诵的上师供,包括四加行,开头都是这个,都是教导我们这个,你这个都发不出来、做不到,你何谈别的啊?别的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这个是重要又重要的一个问题。而我们必须,不要不在乎、无所谓,那就坏了,所以应该在这上头不断进取,这是一个佛子的标准,也是自我完善的一个镜子,来对照自己,重点放在这儿。所以希望大家从中好好地进步,这样呢,在解脱的道路可以迅速成就。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更是成佛的保障。不论出家人或者在家的佛子,都应该把皈依作为修学的重要的重心。希望每个初学佛的人能将修习皈依视为首要,为未来的修行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建议每位佛子,不论学佛有多长时间了,修行有多大成就,一生当中都能以相当的时间修学皈依。这不仅能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和感恩心,对提升个人修行也有莫大的帮助。所以,我自己在修习皈依上也很受用,以念诵四皈依也好、三皈依也好,作为日常修持。皈依修学是可深可浅的,不是皈了依就拉倒了,有的好象领了皈依证就结束了,什么事也没有了,心里面根本没有三宝,时间长了,把三宝都淡忘了;时间长了,把三宝都抛之脑后,没有印象了。所以,若以至高的见地修习,那么皈依同样是最高、最快捷的法门。
当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现象,不少人皈依多年之后,内心依然迷茫飘泊,不知如何着手去修学。纵有所学所修,也大多数不得要领,心行依然没有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和忽略皈依的修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希望佛教界,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应当大力推广四加行:四共加行和四不共加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学习作为我们成就解脱的扎实地基,要在这上头下功夫。所以,你不得要领,学佛多年、皈依多年,心没有改变,心行没有重大的改变,这些都是忽略了皈依――修学的重要部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希望大家共同推广、共同修学这些。所以,希望大家在讲解皈依三宝当中,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皈依的重要、三宝的重要、解脱的重要。有些人都问:师父,我怎么修啊?师父现在讲的这些东西都是告诉你怎么修。不一定要念什么,看你把这些改善了没有?完善了没有?心行调整好没有?这是重要的。你上师供得到了,皈依也受过了,加行也传了,你的品质没有达到也没有用。 所以,在这个上头要多加努力、认真修学。
我真诚地希望,每位佛弟子都能以弘扬皈依为职责;也希望,每个道场都能举行,最起码来说,居士也好、寺院也好要提倡,密宗里面就不说了,每天都有加行要修,没有这个方法的希望一周在寺院举行一次“共修法会”来熏习,使所有的在家信众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借着由共修这一个殊胜的因缘,不断强化并且深化对三宝的信心,念念与三宝相应,使皈依真正成为觉悟之旅的起点。由这儿出发,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最终成就本具的三宝的品质。在这上面不断地完善,这就是重点,重点上要在这方面努力,这样才是真正一个佛子修行的正业,不要说稀里糊涂一天到晚,修什么呢?盲修瞎炼不行啊。盲修瞎炼不是师父让你盲修瞎炼,你自己不去听闻、不去闻思经教,稀里糊涂,不依止善知识,自己闭门造车,看点书,听点带,就想解脱,自己念几句佛、磕几个头、烧几柱香,就什么都想得到,你把解脱看得也太简单了。如果解脱都这么简单的话,那所有人都成佛了,哪还有这么多众生啊?是不是啊?重点的重点,所以,我们先把自己出离心、皈依的心也好、菩提心也好发起来,坚固起来,是不是啊?现在没有行,得先有愿啊,得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去努力,这样子去修。
今天晚上我们要谈的,菩提心的特点我们说一下。你皈依三宝了、你学修佛法多年了,你在这上头要多下点功夫,所以你怎么样证实你的出离心、菩提心、皈依的心它生起来了,它是什么样的概念呢?你得认识。
七、菩提心的特征及实践
凡夫的心灵世界当中,每一种心行都有各自的特征:贪心有贪心的特征,贪心是什么特征?欲望、想要、贪求这个东西,它有它的特征;嗔心有嗔心的特征,嗔心的特征是什么啊?恼怒、不高兴、发脾气啊等等,这就是它的特征。不然的话,我们说,你现在是在造贪也好、嗔也好,你连特征也不了解,你自己在干什么你都不明白,你知道它的特征了,你就知道你是在修行呢,还是在造业;慢心有慢心的特征(我慢)。那么,菩提心的特征又是怎么样的呢?《华严经》告诉我们:“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佑一切世间故;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灭一切苦、得一切乐);发饶益心,令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愍心,有怖畏者,咸守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清净心,于三世法,智无违故;发智慧心,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这是《华严经》当中给我们的开示,我们要在这上头去了知。
除此而外,很多大乘经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菩提心的内涵进行了讲述,内容很丰富。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个人的修学心得,主要归纳为几点。首先,如果能把握这几个要领的话,发心决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也就是说,不会走错路,这是关键的。
1、觉悟
凡夫心的特点为不觉,又称为无明。因无明所惑,导致我法二执和贪嗔痴三毒,由这个造作轮回之业。所以,十二缘起的第一支就是无明。凡夫因为无明而念念不觉。我执生起来的时候,因为不觉而陷入我执的泥沼当中了;贪心生起来的时候,因为不觉而陷入贪心的作用当中了;嗔心生起的时候,因为不觉而陷入嗔心的怒火当中了。这样的话就越陷越深,不断执著贪嗔痴烦恼和所缘的影相,长劫流转在生死轮回当中。这个是何等的可怕啊!
菩提心、出离心、四无量心、皈依三宝的心代表了觉悟的力量。正如菩提心就是把一切心来总称,一切善心、一切利益众生的心,它的总称就是菩提心,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凡夫和圣贤的区别,关键就在于“迷”和“悟”。一念间,“前念迷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前念执著境就是烦恼,后念离境就是菩提”。发起菩提心,标志着有情生命的觉醒。这一个觉醒,驱散了无明的长夜,照破了生死迷梦。菩提心的修行当中,必须以觉悟为本,于念念中保持觉醒,观察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梦幻泡影,对贪嗔痴和种种凡夫心的显现了了分明,这就叫觉悟,不随着它转,控制自己的心行,调伏自己的心行。《大集经》云:“云何名为发菩提心?了知贪性则名发心,若复了知瞋、痴、悭、妒阴入诸界,无明行识名色六入,乃至生老病死大苦是名发心。”(你了知这些,十二因缘)可见,了知贪嗔痴的实质,也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内涵。
身为菩萨,不仅了知我执是一切过患之本,更要了知利他、利益众生是成就功德之源。“菩萨”之称,什么叫菩萨啊?菩萨的称呼来源于梵语菩提萨埵,意思为觉有情。因而,菩萨在自觉的同时,更以觉他为己任,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个四无量心救济、普度众生,共同迈向觉行圆满的境地。这就是觉悟,我们讲觉悟的心,就是标志着发心的特征做到了。
2、无我利他
凡夫心是执着我的。生活中,人们最常想到的正是自己,从来不想别人,什么事情光想自己,这就是凡夫心的执着我。一生都在为我的衣食住行、名利地位、事业财富而拼搏。可是呢,世间的一切烦恼痛苦、是非纷扰、斗争也无不因“我”而起。
无我,是佛法不共世间和外道的思想,佛教当中列为三法印之一,或者是四法印之一。无论是声闻乘还是菩萨道的修行,都是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声闻,就是阿罗汉的修行者因为了知无我而成就解脱涅槃;菩萨乘的修行者因为通达无我而能真正利益众生。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不希望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总想着沾点便宜,这是凡夫无始劫以来自有的本事,利益别人就觉得吃亏,总想沾点便宜,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就是在做一件善事的时候,还在想着回报,还在想着,这个人他是受我的恩惠,我有恩于他,这都是凡夫啊,不是修行人啊,必须要冲破这些。因为凡夫心的特点是处处为“我”着想,这一个习气根深蒂固啊!当我们发心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必然面临着和自我利益的尖锐的冲突。唯有铲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们才能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皈依才不退失,出离心才能发圆满,四无量心才能发到位,菩提心才能发起来啊!不然的话,其他的话都是空话啊。那么,如何解除这一障碍呢?佛法告诉我们,我执,执着这个我是无明所导致的,因为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或者执著这个色身为我,或者执著各种想法为我,或者执著财产事业为我。如果以般若智慧加以透视、观察、思维了知,便能明了,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诸法皆是因缘合和显现的假相,无常亦无我。
如果能够彻见“我”的虚幻不实,执着我也就毫无意义了,自已和他人之间的鸿沟也将不复存在了。通达无我,才能彻底地利他;而通过利他的修行,又能不断地瓦解我执。《金刚经》中,特别强调把无我正见落实到修行当中:“佛告须菩提: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界;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类似的经文在经中多处出现,都是佛陀谆谆的教诲、虔诚的教诫、苦口婆心的教诫,告诫发菩提心的修行者,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必须以般若空性慧了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此以来,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这就是第二个,无我利他。
3、无限
凡夫心是有限的。其中的所有心理因素,都是来自于生命延续过程中某些经验的积累,也有它特定的对象。贪心有贪心的所缘,嗔心有嗔心的所缘(所缘――就是对象),慢心有慢心的所缘(我慢),而这些所缘境必然是有限的。人们只会对己所喜乐的东西要、境界生起贪著,不可能贪著一切;也只会对不如意的所缘境生起嗔恨心,不可能嗔恨一切。
菩提心那么就不同了,它的所缘是无限的。菩提心的发起,是缘一切众生为对象,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就菩提的心行。这一点,是很多大乘经典都谈到的。《华严经》云:“菩萨不为教化一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教化百众生,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众生故发菩提心,广说如阿僧祇品……是故我发此愿,净一切刹,我愿乃满。断一切众生烦恼习气,我愿乃满。”这是何等弘大深广的愿力啊。在《金刚经》中,佛陀也就发心问题这样开示的:“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同样告诉我们,菩萨应该以救度一切众生为所缘,不论他身处何道,也不论他生命的形态怎么样,都是菩萨尽力救度的对象,没有一个例外。《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世尊,云何发菩提心?’佛言:‘大王,如生大悲。’‘世尊,云何生大悲。’佛言:‘不舍一切众生。’”诸佛菩萨之心量,因为不舍众生而宽广无限。在我们所熟悉的《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当中,不论是礼敬诸佛还是恒顺众生,每一愿都是以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或尽法界、虚空界,或者尽法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为所缘境,充分体现了菩提心的广大和无限。这个是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反省、思维、改变的。
4、平等
凡夫心是不平等的。因为凡夫有我和我所执着的,注定不能平等对待一切。因为有我,就有自他之分(你和他人的分别);有我所,就有亲疏之别,这个是跟我沾亲的,那个是跟我没有关系的。身为凡夫,总是执着我而嫌弃他人、讨厌别人,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更是充满着好恶取舍,好的就贪,坏的就不要,取舍,都是因为这个而导致世界的种种不平等现象。
菩萨的修行,要从不平等的凡夫心当中摆脱出来。发起菩提心之后,一方面要通过闻思经教认识到一切法的平等性,认识到一切众生的平等性;一方面要在观修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一切有情生起真实的平等心。对于菩萨道的修行者来说,假如他还有一丝毫的好恶亲疏的分别,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正如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若不先断除对于一类有情起贪,及对一类有情起嗔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所以,平等舍心也是菩萨行者所应该修习的重要内容。
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同体,就没有自他和好恶亲疏之别,没有这个分别。这样的慈悲,是建立在自他平等的基础上。《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因为对一切众生你都能平等没有分别地看待,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悲。事实上,不仅菩萨的修行者应该常行平等法,佛陀自己也是这样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与会菩萨如此赞叹道:“了知平等菩提心,世尊常行平等法。”世尊所行、所做的,正是说明了修习平等心的意义所在。如果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则为庄严佛大众,这是《大般涅槃经》里面开示的。
5、无相、无所得
凡夫心是执著相的。因为凡夫充满着自性见,永远是自满的,对身心世界的一切都生起实在感,执著有实在的美丑、垢净,有实在的我、我所。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当中,都带着有所得之心。如果是立足于有相、有所得的凡夫心,无论你怎么样努力,最后成就的仍然是凡夫心。
而菩提心是无相的。首先,“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即是无相。其次,在行菩萨道过程当中也不能住相,正如《金刚经》所说:“(布施的时候)应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告诫我们:布施的时候不可以住布施相,不可以执著有能布施的我、所受的他(他在接受我布施)和所布施的东西。唯有三轮体空,才能圆满布施波罗蜜,才能成为菩萨道的资粮。否则的话,与人天善行没有什么区别,布施是这样的,六度万行莫不如此。第三,菩萨修习一切法门时,不仅不能住相,更不能生有所得之心。这也就是《金刚经》所强调的,“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无论是住相还是生有所得心,都是凡夫心的表现。唯有通达无相、无所得,才能成就胜义菩提心,圆成无上佛道。
菩提心的实践,由愿菩提心而落实于行菩提心。无论是发愿还是行持,都应该依照菩提心的特征进行检讨,检查一下这一个心行是觉还是不觉?是有我还是无我?是利益自已还是利益他人?是平等还是分别?是有限还是无限?是住相还是离相?是有所得还是无所得?菩提心的实践过程,正是不断调整心行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发心是不觉、有我、利己、分别、有限、住相、有所得的,那就说明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凡夫。反之,如果我们的发心具足觉悟、无我、利他、平等、无限、无住、无所得的特点,才是合格的菩提心,是与诸佛菩萨不二的心行,就是说,和诸佛菩萨没有分别、没有区别,一样的心行。云何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满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这是《大般若经》里面开示的。这个就是我们需要学修和了知的,关于这方面,我们日后有时间再细谈。
希望我们大家通过以上的教诫、开示,能够深刻体悟到佛教的伟大、佛子的难行,合格的修行,如法的窍诀和要领,提升自己、净化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在修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迅速成就解脱利他之行。愿大家在师父放假这半月过程当中,能把师父交待的事情做好,我们半月以后继续接着开讲。然后成立速成班,今年这个善缘之旅,我们要举行秋令营引导学修的课程,安排名额是100人,多了就不招收了,因为管理不了。我们要进行系统的教育,为期是七天,正式的课是七天,其他的时间有三天,一共十天活动,到时大家可以根据其他网站登的报名方式、方法,我们再细谈,我们将进入到秋天的时候举办,夏天比较热,而且还要讲很多的课进行培训,所以我们的课就不多讲了。我也就讲这么多,因为我这也是抽宝贵的时间来讲这两堂课,因为一会我就要坐火车出门去办别的事情了。所以呢,不容易,为网络的佛子讲这两堂课是不易的,大家要珍惜。在师父不在的这段时间内,把师父规定的安排的事情大家好好地调整、安排一下,今天下午我们也讲了,今天晚上也讲了两节课。
希望大家对讲解过的东西和内容,能够细细地品味,如法地观修,不辜负师父对大家的期望,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佛子在修行道路上掌握要领、掌握法,懂得什么是修行,今天就到此,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有什么不懂的,通过网管和班长,大家讨论,还有什么事情要问的就问一问,今天就不回答问题了。
回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