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见解与行为
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见解与行为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开示
通常,修行人会有两个误区:有时会把“见解”当作“行为”,有时会把“行为”当作“见解”,这两者都是有误区的。“见解”是只对“见”的自性、对空性方面的认识,而“行为”是在世俗谛的角度上建立的,这时,见、行是有差别的。“行”分为两种,一种是通常行,一种是超越行。超越行是在修行的时候自然涌现出来的,这个过程不是刻意,是自然显现的,随顺修行的境界,该怎么做就会怎么做。咱们属于通常行,就是世俗因果真实不虚的世俗谛。世俗谛中,一定要以因果来计算,就是有善有恶的,所以莲花生大师一再强调的:“不要把见解当作行为。”“见解”是胜义谛的见地,而“行为”展现的是世俗谛的见地,世俗和胜义千万不要混为一谈。虽然说“世俗不异胜义”,二者没有差别,但毕竟就显现而论,胜义谛是显空无别的自性,而世俗谛的自性虽然是显空无别,但我们所说的“行”则侧重于显现分。因为如果着重在“空”上,那就不需要所谓的“行”了,所以从显现的角度上来讲,就是要遵循因果。
不仅莲花生上师这么说,历代的祖师都这样强调见解与行为之间的差别。祖师一再强调这个差别,主要是因为大家很喜欢用某种行为来验证自己见解的稳固性。比如说“坐怀不乱”就是个例子,其实恰恰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坐怀就乱了,误以为这时候的空性就是究竟的胜义空,但是建立见解时的胜义空,是针对究竟境界的,而现在的面对的却是相对于我们并非究竟的境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师五十颂》里这么说:“乃至大善不骄矜”,大善是什么呢?哪怕证悟了究竟空,究竟成佛,也没有傲慢。这时他的没有傲慢,是自然展现出来的法行,肯定是随顺于解脱分的,肯定是善行,而绝无恶行。这就是说,即便自己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不会摆在外表,反而会极为注重世俗的因果和行为。
敦炯仁波切在《密咒宁玛巴教法安立略说》中说,显教和密法最大的差别在哪儿呢?显教只受用善业而不受用恶业,就是对恶业完全地遮止;而密法连恶业都能受用。这个“能受用恶业”指的是能超越恶业,而超越恶业是需要现量的力量的。但是往往有很多学密法的人,是因为他有“超越恶业之力量”的“见解”后,误以为自己就获得了这种力量,就好比如说,“我是学大密宗的,可以受用恶业”,于是造了恶业。“受用”指的是什么呢?就像孔雀可以吃毒药一样,它是能够把毒药变成对它有益的东西。可是我们只有这种相似的“见”,而没有真实的把握,于是在用见解引导行为的时候,就丧失了正确的方向,很容易用笼统而难以把握的认识来搪塞自己本来就不安静的心灵。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莲花生大士所说的,“见解比虚空都高,行为比面粉都细。”内在的证德是密咒乘大圆满见,而外在是以别解脱戒、以三皈、五戒、十善、六度作为行为的。如果经常这样观照自己,就不会有前面所说的问题了。
我在藏地碰到很多修大圆满的人,大家都是觉得自己很有把握。后来我说了三条:“不要拿异性练悲心,不要拿异性练定力,不要拿异性练见地。”其实归纳起来就莲花生大师那一句话:“不要拿行为练见解”,就这个意思。我说的这三点是有针对性的。为什么只说说异性呢?因为异性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直观注意的对境,无论是因为自以为有恃无恐,还是因为好奇。后来一些事情就像我担忧的那样发生了:
拿异性练定力的人,总觉得“我是大圆满瑜伽士,知道一切诸法犹如幻化,所以我会坐怀不乱!”刚开始坐怀时还说:“这算什么,你就是不穿衣服我也不乱!”后来,“不穿衣服算什么?就是我抱着也不乱!”到最后,就不用乱了,因为该发生的事情和世俗间的没有任何区别,除了借口。这是一个问题,是拿异性练定力导致的。
“拿异性练悲心”,是有人总觉得:“我的慈悲心是无分亲疏远近的,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既然平等,为什么非得拿异性来尝试呢?但人们会疏忽这一点,至少是表面会觉得:“他们(她们)可怜,他们(她们)更值得同情!”一有了“更”这个想法,其实是已经有了私心,至少是偏向的意味,于是在这样“练悲心”的时候,即使是当初发誓终身守护别解脱律仪的僧人,也会变得缠绵起来,这也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当然,这不仅违背了真正慈悲的本意,也违背修行和解脱。
还有“练见地”,其实和前面两种情形是一样的,也同样都产生这种过失。
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见解”完全当成是“见解”,“行为”完全当成是因果,只要有行为,那就“凡有所作,必有因果”,我们要这样地去建立因果,按照佛所说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做。这是我们行为上的准则。对于我们修行上来说,便是“自净其意”,而自己独自修行的时候,要确立究竟的见解。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思维清晰,如果能这样的话,基本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区了。
有时,见解非常坚固的时候就乐于作恶业,这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潜意识当中有一种“验证”的想法,另外一种就好像引发出某种法行一样,我指的是超越恶业的法行。刚才我说,“密咒乘能受用恶业”出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个,只要不是通过自己自然证悟而臻达化境、登峰造极之外,只要涉及到这一块儿,一定会造下恶业。因此在碰到这种事的时候,一定要警醒自己:“我要修行出离,我是凡夫。”完全要这样摄持自己的冲动,这应该就不会有大问题了。
“见解”方面的事其实是很危险的,野狐禅“大修行的人不落因果”和这个是非常接近的。现在我们密法的修行人当中,有很多人因为对于密法的见解的了解,而出现误区,因为对“见解的指示”、“见解的领会”,在实修的传承中似乎太容易了!因为这个”太容易了”,再加上密法特有的性质,很容易导致一些人从中产生一些习惯性的误会。所以一定要立刻警醒起来,让自己完全不去把见解和行为混杂在一起。见解是见解,行为是行为,只要行为上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见解上再高都没事。
还是像年龙上师说的好:“法及宗派勿以贪嗔诤”,就是见解的事不要和其它人探讨,因为我们密法当中,所有的见解来源于何处呢?不是来源于辩论,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上师的窍诀。既然来源于上师的窍诀,这种“见解”就不是领悟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密法的见解叫“指示”,而不叫“开悟”,不是“悟到了什么见”,是“见到了什么、证悟了什么”,密法就是这样的。密法的“见”既然是得自于上师,所以就没有什么好辩论的事。辩论是针对一些有可能会影响我们见解的邪见,为了驱除这些邪见而去辩论。自己的见解,应该是悄悄把握的东西,关起门是大圆满,对外就是谨小慎微的凡人。
在因果上,对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敦炯仁波切在他的教言里强调,真正实修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外在于所有人都相顺,而决无恶业的相顺。”这是一个玄机:跟谁都挺好的,对谁都给足面子;但是我决不造恶业!善业方面给你面子,一碰到恶业,我们显得很自卑,自惭形秽一样,“干坏事我不勇敢,我没那个本事”,自己要躲起来。独自修行的时候,要把所有的事情,包括面子的事都忘记,自己就像野兽一样,把自己修法的房门用泥巴封起来不见人,生活就依靠乞讨,有一口饭吃就行,剩下的时候就在山里闭关,直至死亡之间做修行,这样才是莲师的补处,才是真正的莲师的弟子!
秋霓仁波切说:“给足别人面子,‘你好,你好’。人家好不好咱不知道,但咱们观想人家都是好的。但如果是坏的,‘我不知道,我没听说过’,所有的坏话都不说,我们只说别人的功德,这就对了。因为我们是小人物,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他总是这样的。但如果说起见解的时候,“你确认大圆满见的时候,要自信、要勇敢,要像狮子王一样!在世俗当中不能像狮子,而是乞丐一样,可以承受他人的鄙视。像这种人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他从敦炯仁波切那学来的。秋霓仁波切对我说:“你要这样做!”我觉得大家都要这样做。世俗当中我们不需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只照顾别人的面子就行了。自己的面子可以让别人随便去踩,如果你觉得够不着,我可以把面子拿下来放地上,让你踹两脚我再戴上,无所谓!你要有这样的一种心胸,就像佛经上所说:“心如大地,方可入道”,这是一种能够接受的心态。而你在修行“见”的时候,要“心如虚空,方能入道”,就是完全包容,无所不至! 当然,这是说包容的心态,也不是说真的都去乞讨啊!
概括这个问题,见解的勇健虽然可以达到洞知诸法都是空性的,但是,行为方面,很显然,我们可以走在地面上,却不能漫步于虚空之中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