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 第3课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圆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 第3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共同学习,弘扬大圆满的太阳——文殊大幻化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对于这一部无比殊胜的巨大加持的论典,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对本品的注释当中所开出的两大科判的第一科判“应须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科判的内容让我们看到,我们一切听闻佛法的主要我们一切思维佛法的主要,我们一切修行佛法的主要,就是要在般若上面。般若是我们闻、思、修,一切教法的根本,是根本*轮,是我们得解脱的最根本的希望。它是我们佛法当中,所有具有神奇力量当中,最稀有、不可思议、无比巨大的根本的力量。所以,我们对般若的功德要有充分的认识。学习它的必要性也要深入我们的灵魂深处。这样我们才会在学法的过程当中,能够抓主要、能够抓根本,不会失去主要的,不会失去根本的。这是有智慧的学佛人所应当做到的。这样我们的学修才会在根本上面,拥有着无比巨大的人生意义。

  古人都在这般若上面用了很多心。古人为了了生脱死,放下一切世俗的享受欲乐,在佛法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奇的成就。这些都是在般若上面所获得的,都是般若的力量所产生的。我们必须要认识这一点。元朝的高峰妙祖禅师,他当时为了参一句话头,即在睡眠中没有梦的时候主人翁在什么处安身立命(对于这个他无法悟透),给自己立下一个誓言:“拼一生做一个痴呆汉,决要这一著子明白”。他这样发下誓愿,五年之后果然大彻大悟。他立的誓言在哪儿呢?一辈子我但愿做一个痴痴呆呆的——别人看起来痴痴呆呆的人,我拼我的一辈子这样去做,我绝对要在这个心性上面弄明白。发这么一个誓言,修行般若的禅者一心专注于禅修的过程当中,食不甘味。每一天都没有任何的渴求、贪求。在这个世界旁人看起来是痴痴呆呆的什么都不懂的。世间的享受也不懂,世间的五欲也不懂,时代发生的变化也不懂,不懂新闻,不懂娱乐,不懂交际,不懂活动,看起来就是这么一个痴痴呆呆的傻子。其实,这就是对于一切世间的万法放下了。对一切世间万法放下、不感兴趣,在这上面无所用心。在别人看起来很傻,全然放下,完全在这上面没有任何的表现,没有任何的动静。别人以为聪明的地方,其实是最傻的地方。禅师觉得这些最傻的地方,自己不愿意去傻。在别人看起来是一个傻子。其实呢,世间人都是假聪明;禅者、修般若的人才是真聪明。把这些该放下的小聪明放下,把这些世间五欲六尘的追逐放下来,一心寂静,单单的的地只提起一个念头,弄明白这一念心的般若心光。把这心性的般若光明能够悟透,才是我们生命最有意义的。高峰妙祖禅师说,他要把这一辈子拼过去,拼一辈子在这个般若上面,来悟透般若。把这辈子和般若拿来做一个比拼,将这一生奉献给般若。这样发的誓愿很真,很切。就在这一辈子,不需要多长时间,五年的时间就大彻大悟。在般若上面弄明白,弄通透,弄出结果了,般若的心光照彻天地。这就是我们的祖师高峰妙祖禅师!他在般若上面认定了这个道之主要以后,一辈子在上面用功夫。

  高峰禅师自己开悟以后,他引导其他的居士、出家的修行者时,都是在教诫大家,要一心在般若上用功夫。他曾经开示一个叫做直翁的居士,让他一定要悟透本心。如果一下子没办法悟透的话,至少要在这个疑情上面猛做精彩,让内外打成一片,把平生的伎俩完全地放下去。然后说,自然你会有一个悟处的,也就是说,你自然会有所悟的。最后也给这个居士说,假使今生你还是透不过去,在你眼光落地之时(就是在我们死亡的时候,这个时候眼睛没有光了。这个眼睛一没光的时候,就叫做“眼光落地”。在我们古人的教言当中,经常有这样的说法。这一句话,我们学般若的道友,一定要想起来。因为,道友们会觉得,学般若,现在我不一定能够学得很通达,甚至我这辈子根本就不可能证悟般若。我听这个般若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道之主要,这个道,就是一个妙道,它是一个神奇之道,它是一个无比之道,最尊、最上、最第一之道。所以,在这个学修的过程当中,你所获得的绝对不是一般的。)高峰妙祖禅师说,即使今生你没有透过去,在你眼光落地临终之时,纵然你在诸恶趣中,你也仍然不惊不怖,无拘无绊。假使遇到阎王老子,或者是诸大鬼王,他们都会拱手恭敬。这句话听起来是很震撼的。或者说,这是我们学般若的人非常兴奋的一句话,巨大安慰的一句话。只要你今生一直用心在这上面,那么,在临终、你要到后世去的时候、到后世的过程当中,你即使看到了阎王,看到了大力鬼王,这些都会拱手相让,把你看成一个人物。然后,高峰妙祖禅师“设问”,“何以故呢?”,为什么会这样呢?“盖为有此般若不思议之威力也”。就是因为有般若的、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有此大般若的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在你临终的时候,阎王和诸大鬼王都会拱手相让。即使你这辈子还没有透达,还没有证悟,依靠般若的力量,不是你自己的力量,这是般若的、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会让你成为一个人物。这个人物,让阎王很看重,让鬼王很钦重,就是这样的结果。所以啊,我们在般若上面,一定要花功夫。就像金刚钻一样一直钻进去。而且,在高峰妙祖禅师的后面的说法当中也讲到过,他很感叹:当时的很多人,都只是在这个心识、识神上面用功夫。不求证悟,不求了生脱死。他觉得整体情况,求道之心不是那么圆满。但是,他说了,今生既然种下这样一个般若的种子,那么,你才一出头来,管取你福慧两全,超古逾今。他就给我们下结论,不管怎么样,你今生只要是种下般若的种子,来生你一出头来,就是一个福慧双全的人,超古逾今。也就是说,古今当中,都是一个超越的人物,是不一般的一个人物。

  他给我们举例,用一些人的例子来给我们证明这一点。我们看到这些例子,内心要生起大欢喜。什么例子呢,像裴相国,也就是裴休,他是个开悟的相国。还有李驸马——李遵勖,他也是开悟的。还有韩文公,就是韩愈,刚开始是辟佛。后面呢,遇到大颠和尚以后,得到了直指,悟明心性。还有呢,白乐天——白居易,也得到大禅师的指引,最后在生死上面得到了办。还有苏东坡,也是参访诸大知识,获大自在者。张悟净居士,也是获得大自在者。这些就属于是前面所说的,在以前种下过般若的种子,后来一出来的时候,遇到了禅师,指点之下就开悟了。所以,高峰妙祖禅师就说,这些人啊,他们虽然是沉迷在五欲之境,他们并没有放下五欲,而是在世间当居士,并没有出家办道,他们也不曾用功,也就不像一个参禅者,一天要做几支香,日日夜夜都是以坐香参禅而度过。但是,才一参见善知识,一言之下,顿悟上乘,超越生死。他们虽然是在家人,沉迷五欲当中而不得自拔,而且也不是那么很用功夫。刚一遇到善知识,参访之下,一言两语之中,就顿然开悟无上真乘的、佛的心中,由此而超越生死,了生脱死。在红尘当中,却像游戏三昧一样自在。得到自在以后,也不忘佛陀的嘱托,做一个外护,来护持佛法。他们都记载在我们的《传灯录》的这些祖师的灯录当中。

  你看,在家居士遇到了善知识顿悟佛乘以后,还立在祖师的《传灯录》当中,继佛慧命。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不会去想很多。看到苏东坡啊,看到韩愈啊,看到白居易啊,看到李遵勖啊,看到裴休啊,张悟净啊,他们在这些禅宗公案当中出现,我们很多人缺乏思考。其实这些灯录啊,或者这些公案故事,都是对我们有着多方面的信息的,能够让我们对自我的修行有所思考,有所参照。

  我们要根据高峰禅师的一句话,来了解到这个参照的方面的意义。什么方面的意义呢?就是般若的种子不可思议。高峰妙祖禅师说过这样的话,他们这些人啊,如果不是前世栽培,种下般若种子,怎么可能会像那样开花结果,顿悟上乘呢?这些大自在,都是由于前世栽培过般若的种子,最后才能够开花结果,一闻千悟。这是我们需要记在心里面的。凭什么他们这辈子又有福报,又有智慧呢?福足慧足,也就是福报具足,智慧具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不是前世栽下般若的种子,培植般若的种子,怎么可能出现这些福慧双全呢?福慧双全,绝对是前世种般若的种子。能够这样开花结果,证悟佛乘,也是由于前世种下了般若的种子。听课的道友,我们大家一起来共学这个《般若品.易解句义释》,这是在学般若的法。这个善根是金刚种子,这个金刚种子就像前面引用的、高峰妙祖禅师讲的这句话,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妙法。这个妙法所产生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上根者可以即生开悟成就,了办生死,得大自在。中根者,也能够在临终的时候,得大自在。即使是下根者,也会在来世的时候,福慧双足。即使来世不用功夫,因为今生种下般若的种子,来世也会一闻千悟啊,轻松地就成就了。而我们现在,放下了很多,努力地修行,也不一定能开悟,不一定能成就,就是前世在般若上种下的善根太浅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上面狠狠地种善根。就像高峰妙祖大师所立下的誓言一样,“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这一著子明白”。我们要把这辈子拼过去,把这一生拼到般若上面。别人即使说我们在其他方面痴痴呆呆的,傻傻乎乎的,我们不在乎。只要我们在般若上面,像螺丝钉一样使劲地钻。在这里面钻进去,用工夫,闻思修,不断地用工夫,这样,我们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要看到这一点。今生我们是有意义的,来世依靠般若的善根,也是有意义。更何况,我们可以用普贤行愿品把这个善根回向到极乐世界,那真的是一个大翻身。我们道友们要认识到这个“道之主要为般若”,这个功德,这个意义。我们看到以后,才把主次分清,看到般若的功德是主要的根本之法。我们人生就要抓这个大根大本。在修行上面、闻思上面,要抓这个大根大本。要在这上面,拼一辈子的力量,把它给用尽,把我们的劲用在这上面,使在这上面,我们就会有一个大的境界出现的。

  前面的“应须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讲了以后,有一些道友还对般若信心还不是太足,所以,这又给大家再提示一下,大家要记在心里。我们大家都共同来提醒,你们提醒我,我也提醒你们,我在给大家介绍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提醒我。我提醒你们的时候,我自己受到感染了。你们也会依此而建立信心的。我们在般若上面,就是要建立大信心。其他的般若经当中,讲到很多般若的功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讲那么多。今天我们进入到第二个大科判。

  【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

  我们要拼一辈子,在般若上面弄个明白。怎么明白呢?下面就正式地给我们阐述,让我们能够通过这种阐明,而能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正式地阐明般若波罗蜜多,从哪些方面给我们阐述让我们明白呢?分两个科判:

  【一、基立为实空 二、道择为无我】

  就是在基和道上面,基是道之所依:没有基,就没有道;没有道,就没有果。有了基,我们可以按照这个基,作为所依,去修道;只要修道能够圆满,结果自然成就。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了知基,了知道。我们拼一辈子,就要认识基,勤修道。这样去用功办道。用功办道,就是首先要在基上树立见解,在道上树立修行。这样,就会让我们得到证悟成就的结果。

  基,就像基本,或者基础一样,它就是一种所依。它是什么的所依呢?就是依靠它,才能够建立一切道,才能够建立一切果。所以,我们对基的了知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前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于我们的见解的引导。你怎么想的,你就会怎么做。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你的活动就会受它的支配。这就是我们对于基的认识状态。我们的所依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成为众生,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并没有看透。在这个梦中花里生活,雾里看花,没有看清楚真实的世界。依靠迷乱而把它当成了真实,这就是我们对基的一种误解。我们处在一种迷乱当中。看错了这个世界,你的见解就是错的;见解一错,你的行为就错;你的行为一错,你的结果不可能好。所以,我们的结果就只是众生。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过基的本性,没有产生过正确的无误的道。我们没有出现过圣果。

  第一个科判就给我们开宗明义地来介绍基的本性。基的本性给我们安立为实空。“实”就是“实有”,“空”就是“空性”。实有之法是空性的。在我们“认定所证二谛”的内容当中,大家会看到这一点。我们以为有的这些东西,其实是空的。我们要认识万法:没有一法实有,无一实法可得,纯粹是一个通彻无碍的、大空离戏的境界。一片大清净的虚空,一片大清净的这样的实相,而没有一法是实有,这样才是基的本性。我们必须要安立上它。如果在我们的见解当中,立不起这样的见地,那道就无法成就,无法启用真实无欺的圣道。道就要在这上面用,这就是实相般若。诸法的实相,真实的本性,就是实空。通过下面内容的抉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以理抉择,而在内心建立这样认知的见解。实相般若的这样的见地能够在内心树立起来。一旦树立它,我们人生就有了第一步的、朝向圣道的意义。是一个清醒者。至少我们的见解,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观念,是按照真实相去认为的。这就是“基立为实空”的内容,它是一个根本所依。它是见道修道的所依,也是成就一切圣果的所依。三菩提都是要遇到真实的基以后,才能产生真实的道果。尤其本论当中所说的这个基,是应成派的大空性、了义的实相般若。它是能够产生大乘的见道,大乘的修道,能够成就大乘的佛果的实相。我们就是要在内心建立这样一个实相见地。有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其他的才有意义。

  古代的禅师说,“不贵汝行履,只贵汝见地”。就是讲,不是看重你的行持怎么样,你一天只吃一顿饭,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不想享受,摒绝万缘,独自闭关实修。这样精进禅定禅修,假如说你的行为看起来是很好、很妙、很贤善,但是由于你的见地不高,你的修行仍然不高。所以禅师是要站在至高点去看的。至高点一衡量:什么才是最好的呢?最初一步你要树立一个高的见地;有了高妙的见地,你才有高妙的修行;才有高妙的行为,才有高妙的结果。从最初一步就要走好走妙,一步好了,步步好。一步没有建立好,步步都没有到最高最妙。所以我们前面说般若是最尊最上最第一。在见解上首先就是要树立最尊最上最第一的见解,修道才能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修道,结果才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果位。这是我们一连串的相应的反应。第一个“基立为实空”很关键。没有这一点,其他都是虚设的,无法安立。假如说修显宗的法,没有这个基的实相的认识,就没办法走中观之道。假如修密宗,没有这个基的本性的认识,那么密宗的修行,也是一个分别念的勤做,不可能有真实的超凡的密宗的修行。

  前段时间大仁波切说现在很多人的次第搞乱了。本来我们的次第是要首先听闻,然后思维,最终去修行。这是闻思修无乱的一贯的次第,这是一个善妙的普示大众的次第。但是有些人的次第就已经错了,还没有见解的时候就去修行,一修不上去就想,我怎么办呢?然后就开始思维。思维不通,没办法想通,最后要去看书,要去听闻,又回到听闻来。这些人的次第已经颠倒了。从什么样的次第呢?本来是闻思修,他变成了修思闻。首先修行不上去,就说哎呀我好好思维;思维还是不行,然后就还是回到这个听闻上面来。一开始没建立这个见解就去鲁莽地实修,最好还是要回到思,还是要回到闻来的。最后又从终点跑到起点来,而人家早就把起点一步一步、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好了。作好以后人家就开始走到一部分去了。最后你走了一辈子再回头来的时候,人家都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千万不要把次第搞错。什么东西都是讲次第的。有了次第才好把握,才好成就。世出世间都是如此。所以第一步要用基来树立实空这种实相般若的见地。让我们第一步在见解上面能够树立大空性的离戏的见解。这样作为一个根本所依以后,我们的道和果,都能展开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其实一切三世的菩萨,他们都共同学这个般若,学这个实相。三世诸佛所同证也是证悟这样一个般若。一大藏教所诠释所显发的也是这个实相般若。一切众生迷了,也是迷这个般若。一切修行,想要让我们开发证悟,也是要悟这个实相般若。一切祖师,祖祖相传,也是传这个实相般若。天下的修行人,到处参访善知识,都是想参这样的一个实相般若。

  我们第一个科判很重要。要看到这是三世的菩萨他们都共同想学的,十方三世的诸佛所同证的,一大藏教所共同诠显的。一切众生迷的也是迷这个,一切修行悟的也是悟这个,一切祖师传的也是传这个,一切修行人参访的也想参透这个。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第一个科判对我们来说有很大意义。在这个科判当中我们就会要花很大的功夫,从见解上去树立一个真正不可思议的应成派大中观了义的实相离边及戏的大般若的法理,要在内心当中树立这样一个见解。在后面具体的内容我们会花很多的功夫。

  【二、道择为无我】

  既然一切的实有不存在,完全是彻底大空离戏的,现在开始在这个见解的基础之上我们也去勤修正道了。勤修正道在哪里抉择呢?就是要在这个“我”上面,法我不存在,人我不存在。人我不存在就能证悟人无我的空性,法我不存在就能够证悟法无我的空性。这两个空性,通过两种无我能够实修证悟,最后就能够在内心当中一步一步地以我们的心光而现前般若实相(般若的这些妙理)。这些妙理就会通过无我之道而让它一分一分地放显光明。这是第二个科判,道择为无我。

  我们看第一个科判:【乙一、基立为实空】

  这里面分了两个科判:【一、正义 二、断诤】

  正义,就是正面地给我们阐述这些基立为实空的义理。断诤,就是断除很多对此正义有所争议的一些敌宗的观点。把这些观点断除以后,我们就会在内心当中扫除疑惑,确信无疑,而能够安然顺理成章地受持正义当中所开显的般若的实相。

  【丙一、正义】,这里面分了三个科判:【一、认定所证二谛;二、述能证士夫之次第;三、述如何证悟之方式】。我们首先看第一个科判【认定所证二谛】,当中有一个偈颂:

  【世俗与胜义,许此为二谛,胜义非心境,心者是世俗。】

  这个偈颂,帮我们来认定所要证悟的二谛是哪二谛。颂词前半颂就讲了这二谛的分类:世俗谛与胜义谛。这两种谛承许我们的二谛是世俗谛与胜义谛,就是分为这两类。后面两句是给我们认定这二谛的体相。胜义谛是什么呢?胜义谛是远离心的行境,并非是心,是离心之境。世俗谛是什么呢?心者是世俗,所有的心的对境,都是世俗谛。这个心,包含了一切凡夫心,一切圣者心,甚至包含佛心。只要谈心,有他观待的对境,都是属于世俗谛。有心有法即是世俗,而不是胜义。我们通过这一颂,能够了解我们所证的就是两种真实:世俗和胜义这两种真谛。这两种真谛去认定它们各自的体相,就是要在心上面来作为一个区分点。有心,就是世俗;无心,完全远离心,这样才是胜义。这就是二谛。

  具体的注释。注释当中,通过非常严密的逻辑,通过非常圆满的诠释,给我们把这一颂的意义彰显无余。这一颂(的意义)是我们学习大中观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在学了《中观总义》以后,道友们都会知道,寂天菩萨是一个应成派的代表论师。在开篇讲到随持中观的时候,就提到过他是作为应成派的一个杰出的代表。我们在学中观总义的时候就讲到过,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了大空性。这个颂词就是一开始就从至高点,从这个大空性的至高点,给我们顿时和盘托出诸法实相的究竟密意。大藏诸佛本怀,给我们开显诸佛所宣说离戏妙法当中的了义当中的了义。把这个应成派的大空离戏的境界,给我们和盘托出,就是以遮心(以说心是世俗,心者是世俗)给我们谈这个胜义是什么呢?完全不是心的境界,既然不是心的境界,你有什么可以承认的呢?有所承认绝对就是心的建立。无心的话你有什么可承认的呢?无心者无法,所以这是一个大中观的非常殊胜的一个代表的一个颂词。我们在认识胜义,什么是应成派所认为的胜义的时候,这个颂词是一个很经典的根据。我们要对这一个颂词的以下的注释内容去准确地把握,要下功夫来认识当中的意义。注释当中说:

  【此处承许染净所摄诸法住于有法尽所有唯现相世俗谛及法性如所有空性胜义谛如是二谛中。】

  在这,第一句话,全知麦彭仁波切给我们以文殊大智慧来直接地点示,给我们一锤定音。这当中讲的二谛是什么样的二谛呢?就是讲的显空二谛。前面讲到了唯现相的世俗谛,讲的就是显现。后面讲空性胜义谛,讲的就是空性。就是空性和显现这二谛。这二谛是显现和空性,就是显空二谛,而不是实相现相二谛。这是自空中观的观点,自空中观是讲显空二谛的。一切显现的诸法自体本空,并未引出他法建立另外一个在胜义当中存在。在胜义谛当中,完全是纯粹一味的大空性。这就是讲的显空二谛。二转*轮的般若实相,就是开显这样一个显空二谛。我们学了《中观总义》的道友,就会建立很多基础,对这些显空二谛啊、实相现相二谛啊,有概念的了解。我们要知道,这不是讲的三转的如来藏光明。不是用如来藏光明的这种实相现相二谛,而是用二转的显空二谛。第一句给我们标识得很清楚,一锤定音地让我们认识,这是在诠释二转般若*轮的般若实相的见解,是从离戏空性上面来诠释诸法的实相的,而不是诠释如来藏光明。我们知道寂天论师是应成派的一个代表,而应成派是属于自空中观的随持中观。自空中观的根本中观就是龙树菩萨和圣天菩萨。随持中观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而寂天论师是应成派的一个代表。这些都是在诠释二转般若法门的意义。所以认定,二谛就是显空二谛。

  世俗谛具体的是什么呢?“染净所摄诸法住于有法尽所有唯现相”的这个侧面就是世俗谛。空性胜义谛是什么呢?“染净所摄诸法住于法性如所有空性胜义谛”,就是胜义谛。“染净所摄诸法住于”什么,这是一个公共词,通用于世俗谛和胜义谛。染净诸法本身就具有这二谛,就具有显现的侧面和空性的侧面。显现的侧面就是有法,空性的侧面就是法性。有法,就是具有法性;具有法性的法,就叫做有法。法性:这些显现法的本性是什么,这就是他的法性。而二转*轮诠释有法的时候,就包含了一切染净诸法,不管是轮回的法还是涅槃的法,都是有法。都是尽所有的这些现相之见,是随显现的侧面。要么是染心面前的显现,要么是净心面前的显现,不管怎么样都是显现。法性,就是指它们的空无实有的本性。就是如如不动的遍含一切万法,而平等一如的这种空性实相。

  “染净”我们也大概了知一下。染,就是指的轮回杂染的境界。杂染的境界包括有情世界和器世界。不管是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是杂染之法。杂染从三个侧面给我们来描述:首先是烦恼杂染,然后是业杂染,身杂染。有烦恼就会造业,有业就会出生,这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烦恼指的是贪嗔痴。现在大家都有贪嗔痴的烦恼,这就是一种烦恼杂染。我们由于以前有贪嗔痴的烦恼,在内心当中就造下了非福业的恶业和福业的善业,还有修行不动业(也就是禅定的这种业)。这些都没有依靠圣道而超出轮回,还在取舍分别当中,造善、造恶、造不动业。这就是我们业的杂染。有了这个业,我们就会自然呈现我们的结果,会受身为五蕴身心,来到这个世界。以杂染的身心处在杂染的世界,一切都是染污的轮回。这就是我们的境界。假如能够把烦恼断除,能够把业空,就不会结生相续,不会出现这样浊秽业惑之身;不会有这种杂染的身心,也不会来到这个杂染的世界,而会出现三乘的圣道和三乘的圣果。见安处的都是在清净的刹土,不会来到这样一个浊秽痛苦的轮回世界。这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指涅槃的侧面。杂污就是讲轮回的侧面。染净所摄诸法住于有法尽所有唯现相之世俗谛,就是指的,不管是轮回的法也好,涅槃的法也好,只要是从显现的侧面去看,那都是属于世俗谛。凡夫的显现是世俗谛,圣者的显现也是世俗谛,包括佛的显现也是世俗谛。只要是显现,就是世俗谛。不管是凡夫的轮回,还是圣者佛陀的清净涅槃,它本性的侧面、空性的侧面,就是胜义谛。

  胜义谛的本性,不仅诸佛有,凡夫也有。空性胜义谛,不观待于你是轮回还是涅槃。空性,在你轮回的时候,仍然是空性;你在成佛以后,还是空性。证悟和不证悟,轮回还是涅槃,都是一味平等的大空性的胜义本性。这是不能够改造的、前后一如的。前前是如此,后后也是如此。这就是如所有的大平等性,是轮涅的平等本性,是圣凡的平等本性,是一切染净的平等本性。这就是指的胜义谛。所以,胜义谛,我们众生是有的。众生有这个实相,但是众生不悟这个实相。我们由于不悟这个实相,才觉得在轮回当中。我们一悟这个实相,就不是轮回的境界了。我们即使不悟,这个世界也仍然是空性的。从轮回的那一天开始,这个世界就是本来住于如是、如如的法性空性实相当中。我们要看到,染净所摄诸法,它本生就具含着显现的世俗谛和空性的胜义谛。这二谛是诸法本具的,不是谁强加给它的,不是谁创造的,不是谁改造的。它是诸法本质具有的二谛。

  我们看一下这个名词当中的“尽所有”和“如所有”。“尽所有”,就是指凡圣所有的清净和不清净的这些现相,这些就叫做尽所有。在我们汉地经常所说的差别智所见的一切,见到的是差别万法。差别万法是有无量无边的种种分类。一切无量浩瀚、广大不可思议的显现,穷尽这一切显现,都属于现相,这就是尽所有。穷尽一切千差万别的纷繁万象,就是尽所有。轮回的不清净的显现,和圣者的清净显现,穷尽这一切显现,都在现相的侧面,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地出现。这一切,尽其一切所有,就是现相的侧面,就叫做尽所有。它是从显现的侧面,是从千差万别的侧面,是差别法。

  “如所有智”,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现相,具平等一如的法性。清净法是如此的,不清净法也是如此的。就是一个如此平等的、遍含一切万法、而一味无别的一真法界,空性实相。这就是诸法平等具有的、一如的法性。从二转去衡量的时候,就是在空性上面,远离戏论上面,是平等的,是一个离戏的平等。不管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是远离戏论的本性,这就是如所有。这就是从平等上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前面尽所有呢,就有高高下下,清净杂染,种种不同的显现。染净一切法,在如所有的侧面,就无染无净,像《心经》里面说:“不垢不净”。不垢不净,离戏大空,这是贯通于一切轮涅万法平等具有的。我们现在在轮回当中,是大空性的。我们成佛以后,是大空性的。极乐世界显现清净刹土,也是大空性的。其实都是大空性。这是我们所有显现的最真实的大平等,就是如如的这种本性。这是如所有。

  这里讲到过“唯现相”。“唯现相”,只是在我们心面前显现的一种虚相。唯一只是内心当中,显现了虚妄之相。除了是心前显现的虚妄之相以外,它根本没有其他侧面的真实存在。它仅是一种“无而现”的虚妄而已。仅仅是虚妄,根本了无其实。无有一个实有的自性,完全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而已。这是观待心而建立的。观待于轮回的心面前,有杂染的虚相,观待于涅槃的圣者的心面前,有清净的虚相,就是观待于境界面前所呈现的。它不是一种不观待的、绝待的法,它完全是观待法。观待于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显现。由于是观待法,所以无自性,完全是一个虚相。

  我们说,这个人做事情,一点儿都不真实,很虚!就是说明,没有真实在里面。这里让我们认识到一切显现的虚幻性。从无实有、虚相的、显现的侧面,它就是世俗谛。从它的本性上面,由于这是一个虚相,我们认识这个虚的本质,就是一种空无自性的真实义,从这个侧面,就叫做空性。显现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就是空无实义,空无自性。这样的本性,就叫做空性。由于凡夫不认识空性,圣者认识空性,所以把空性安立为胜义谛。胜义:圣者所见的殊胜义,这就叫做胜义。或者说,又叫做一切义当中最为第一,叫作第一义谛!就是说明,这不是一般人能见的。这是很殊胜的圣者于他们很殊胜的境界才能够见到的空的意义。而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执虚为实,执无为有,以假当真。在这样的实执当中,看不到空性,认识不了空性,安住不了空性。我们就只能看到显现。由于凡夫也能看到显现的侧面,显现的侧面就安立在世俗谛里面。

  其实这种用词,是观待于我们凡夫众生的,主要针对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虽然圣者面前也有显现,不一定说,只要是显现,就是业障,只要是显现,就是障碍,不是这样。因为圣者面前,也有这种“无而现”的这种虚相存在,清净的虚相。我们是杂染的,不清净的这种虚相。由于我们凡夫只是看到这些显现,而不见空性,不了知它的虚幻本质,所以,能见到显现的这个侧面,我们就把显现安立观待于众生的时候,就叫做世俗谛。其实不一定都是世俗的境界,不一定都是凡夫的境界。

  “世俗”,我们大家都容易了解。世俗按照藏文当中去讲的话,那就叫做“诸虚”、“普虚”等。比如说,它就是一个虚妄的显现,或者说是一种普遍虚妄的这种显现。为什么在我们汉语当中又叫做“世俗”呢?我们去分析一下,“世”就是世间,“俗”就是庸俗,世间庸俗的这种显现。难道佛菩萨的这些显现,也叫做世间庸俗吗?不能叫世间庸俗。针对我们这些世间众生安立名词的时候,要让我们知道,见到显现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显现当真。这只是世间人庸俗的看法而已,以为是真实的。这是让我们看到显现法的时候,不要执著它。让我们放下执著。所以,针对凡夫,要打破对于显现的执著。这个时候,要安立世俗。让我们看到显现的时候,不要执著它,这是世间庸俗的境界。而我要做一个世间庸庸碌碌之辈呢,还是要做一个超凡的修行人呢?我要想超越世间的一切行径,而成就为超凡的圣者。这样的见地,要在哪儿寻求呢?就要去认识它的虚幻本质,要透达空性。透达空性的时候,要用一种很殊胜的词来赞叹它,所以用胜义谛。空性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我们的人生要建立超凡的见地,就要有空性的认识。如果你不认识空性,那你就和世间庸俗者一样的。我们就要和圣者看齐,见贤思齐。入定的菩萨见的法界、空性实相是什么样子,我们去了解它,就有超凡的了解;去思维它,就有超凡的思维;去修行它,就有超凡的修行;然后,成就它,就有超凡的成就。所以,在胜义上面,我们看到,空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也是针对于凡夫来说的。对于圣者来说,哪里有这些戏论呢?显现的本性也是离戏的,空性的本性也是离戏的,显现和空性都是一味无别,无高无下,是法平等,根本没有两分的。对于众生来说,我们看到什么,就攀缘执著什么,以假为实,整日在这个显现里面打滚,在这里面摆脱不了,受显现的摆布。在这里,没有看到它的虚妄,而无法超脱。这个时候,要让我们建立超世见地,看到显现的时候不要去执著它攀缘它。要让自己知道,这只是平淡无奇的。你也看到显现,其他人也看到显现,只要在显现里面搞,这都是一个基本平等的,大家都是一种世间庸俗,可以达到大致平等的,你和他没啥区别。你也在显现当中,他也在显现里面。没有超越显现的这种见地。我们要看超世之见,就是要认识空性。所以,后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主要就是在空性上面去学,而不是在显现上面在世俗谛上面去花很多功夫。主要是在胜义谛上面,让我们认识真正的空性、真正的胜义谛是什么。让我们去看到它,去认识它。在世俗谛上面,并没有给我们开很多显现的侧面。而在空性上面,给我们介绍佛法的非常精华的殊胜要义,空性离戏的实相本性。让我们在这上面看到最尊、最上、最第一的般若的空性实相。这才是我们要努力去寻求的。我们要向圣者看齐,要学超世之见,要做世间上面超越凡俗的一个人,超越世间庸俗的一个人。我再也不在世间,所以要有出世间的见地。我再不做庸俗,我一定要成圣成祖。一定要成一个圣者的证悟,殊胜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勤求圣道的这种实相本性,也就是法性如所有的空性的胜义谛。这是我们要去用功夫的地方。不要老是在显现里面,一天仍是显现,来天还是显现,天天都只是抱着显现,而从来没有想到过它是虚妄的,从来没想到过它是空性的这种胜义。我们学中观,就要首先把这个胜义谛能够学透。学透胜义谛,我们就能够走好这种人生的真理之路。这一个侧面,我们在用词上面需要这样把握。世俗和胜义,其实这是针对我们来说的。其实对于证悟者来看的话,显现并不成为低劣的,空性也不成其为高贵的。但是呢,作为凡夫人不一样,凡夫人受显现束缚。一看到的时候,就束缚在这上面,无法看破显现。凡夫就把显现当成了一种束缚的境界。我们必须要放下这些。对于人的显现,对于财的显现,对于名声的显现,对于地位的显现,对于一切苦乐的显现,都需要我们把它放下,认识它是一个虚相而已。现在我们认为是真现实的东西,其实只是一场梦,只是一个幻化,我们需要认识这一点。这是针对于凡夫而用了这个世俗与胜义的词。实际上,对于这个圣者来说,这是平等的。因为显现不会障碍自己,因为空性不会增上自己,因为显空二者是大平等的本性。所以,在圣者,所谓的世俗,所谓的胜义,其实是一味无别的。作为凡夫人,需要这样强化的认识,这是佛陀的大悲,度化众生的必要,而给我们安立了这样的名词。让我们能够提醒自己,看到显现的时候,千万要知道,这只是无而现的虚相,它只是一个世俗。要想成就圣道,要超越凡夫,要想建立一个出世见地,就要知道胜义是什么,殊胜的义是什么。看到显现的当下,必须要认识它的空性的如所有的法性,诸法的本性需要这样的认识。这就是第一句话,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地方。

  这当中我们需要交待清楚的一个字是“谛”。谛就是无欺的意思。世俗谛,虽然是世俗显现的境界,也是一种无欺的显现。我们观待于凡夫心,有这样的心,在面前就有这样的显现。就像一个人,他在做什么梦,观待他的梦心,就有他的梦境,这是一个和事实相吻合的,所以叫做谛。与这种心的事实相吻合的显现,叫做谛。世俗谛,也有这种无欺。胜义谛呢,也有这种无欺,是一种无欺的真谛。

  我们前面讲到了,世俗和胜义有这样用词的一种关键。现在我们在学般若,我们在学佛法当中灵魂一般的法门,根本法门。那么,我们就要想到,要尽量地能够生起一点对于胜义的了解,对于第一义谛的了解。别人在谈,哦,这个是在谈世俗。世间庸俗者,他们也在执着显现,我们能不能够谈一点超胜的东西,能不能谈一点超胜之义呢?也就是能不能谈一点空性。尽量想到,“哦,我要去思维空性,我要去听闻空性,我要多听闻,多思维空性”。这就是我要寻求胜义,或者说寻求第一义。我们在面对这些词汇的时候,这些法相其实和我们的当下的念头是息息相关的。念头当中有没有寻求圣者殊胜义,圣者所见的这些殊胜义呢?千万不要只像凡夫一样,一天只知道抱着显现吃,抱着显现穿,抱着显现睡。都像世间庸俗者一样,在吃喝拉撒的这些显现法上面去执著,这样过一种庸俗的生命。我们要过不俗不凡的生命,就是要听闻一点空性,要去思维一点空性。我在谈法的时候,能不能有机会去谈一谈殊胜之义的空性?能不能够谈一谈,思维一下?这都是要提醒我们的。念念之间去看我们的善根,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

  【如《父子相见经》:】

  “父”就是指的是净饭王。“子”就是指的是释迦太子,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后与他的父亲相见。这个父子的相会,是人间最庄严、最神圣、最不可思议的相会。父亲是真正有意义的父亲。因为他有这样的儿子,他的儿子是成佛的儿子。儿子呢,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孝之子。释迦本师,他去见他的父亲的时候,他带给他父亲证悟心性的法门。让他父亲转凡成圣,如幻化一般成就解脱。这一个真正的孝子,是人间最不可思议、最伟大的孝子。所以,这是伟大的父子相见。这不是我们世间一般的,哦,父亲想我了,我也是执著的儿子,我去见我的父亲。这样父子相见的话,就是轮回当中搞轮回的事情,两个人纠缠不休在轮回里面。一个牵缠另外一个,一个拉一个。你想轮回吗?你不想也得想。你只要一想我,我就把你拉到轮回。另外一个也是,你要想我的话,我也把你拉到轮回。这样的父子相见,从来没有想过,依靠我们的这种父子相见,成就解脱。这里的父子相见,在经典里面成为标题。它的父子,不是一般的父子,是释迦太子和净饭王。这一对父子他们的相见成为了我们学习的经典的妙义啊!这整个的过程,我们学习效仿,能够追随圣者的这些足迹,让我们真正成其为孝子。让我们所有的这些老母有情,让我们的这些轮回当中的父亲,都能够从此以后,心性休息在空性的法性里面,超然自在,而得大成就。这是我们遇到的很殊胜的一部经典。在这一部经典当中,这样说:

  【云:“世间知者此二谛,非从他闻自证悟,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谛。】”

  这里的世间知者,指的是佛陀的异名。我们在一些地方(会看到佛的异名),像在《随念三宝经》刚开始所念的“世间解”。“世间解”就是这个世间知者。不过在《随念三宝经》的注释当中,那是偏重在利他的侧面,来解释这个“世间解”。佛陀以他的大悲关照一切世间的凡夫的时候,能够无碍彻见一切有情世间,器世间和痛苦世间。从所化的这个世间来讲,他能够无碍以大悲心观照一切世间界。他的法身虽然不动,但是可以依照关键的情况,而随机幻化种种的事业。知道谁是衰败的,谁是在痛苦的,谁可以调化,昼夜六时都恒时观察整个宇宙世间。对于所化,丝毫都不会有越时,从来都不会错过时机而对于可度化的众生去度化他。从这样的世间解的利他的角度,我们应当对佛陀生起信心。也就是说,我现在是在衰败的,那佛陀一定知道我;那我祈祷佛陀,佛陀的大悲绝对会涌现他的幻化身,来救度我的。我现在是痛苦的。我的痛苦,佛陀比我还清楚。他一定会观照到这一点。我一祈祷他,他绝对当下就在为我而成办。我是想调化的,而佛陀观见到我,对他有信心是可以调化的,他一定会在恰当的时机,将我调化无余。所以,这个“世间解”在有些地方是从利他的角度来讲的。通过这种无碍照见一切世间,而度化一切世间。这个颂词当中讲的世间知者--世间解的意思呢,主要是从自利的侧面。佛陀他能够了知一切世间,对世间的一切有法和法性,都能够彻了无余,能够周遍觉知。这也是佛陀的全知智慧,对于一切有法和法性,都能够彻然通彻地了知无余。这就是以自利的侧面。而具足这种自利呢,“非从他闻自证悟”。这不是从别人那儿听到以后,成为的道听途说的了知;也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辨析,推理逻辑而获得的了知。既不是以理了知或听闻了知,而是以尽所有和如所有的智慧,自己亲自见到了尽所有的境界显现和如所有的法性空性。这都是自己亲证亲见的。就像摆在佛陀的面前的。二谛有世俗谛,胜义谛,都是依靠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所了解的尽所有法和如所有法。这是依靠他亲自能够观见无余的,是他现量的境界。证悟了这样的智慧,才有这样的了知。这就是佛陀的自利圆满了。他的自利圆满,成就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或者呢,就像我们在汉地经常所说的,根本智和差别智。依靠根本智和差别智,或者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就能够彻了二谛的真实相。这二谛是哪二谛呢?就是所谓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第三句就给我们讲这个二谛的具体的名称,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第四句,“离此更无第三谛”,“此”就是指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更无”也就是说再不会有第三谛,这是讲数量决定。数量决定也就是:要么是显现,要么是显现的这个本性。除了显现和他的本性以外,再不可能有其他的侧面。不是显现的侧面,就是他的本性的侧面。不是有法就是法性;不是法性就是有法,就是这两个侧面。或者不是尽所有的差别法,就是如所有的平等本性。就这两个侧面,没有中间灰色地带,是非此即彼的两个侧面。不会再有第三品的第三谛。世俗谛和胜义谛,就可以含摄无余。虽然,我们也会讲说苦、集、灭、道四谛。其实,那四谛还没有显空二谛的,或者世俗胜义谛的这个二谛的范围广。还有呢,就是有讲到其他的谛,三谛啊,或者无量谛啊,不管多少谛,它最终归属下来,只会归属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即使讲无量谛,只不过是广开而已,都是依靠世俗谛和胜义谛去广开的。把无量谛合在一起,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就这二谛,再也不可能有第三谛。这是显示了数量决定。

  第一段是给我们承许所证的二谛是哪种二谛。给我们承许的所证二谛就是显空二谛,或者说是世俗胜义二谛,就是这二谛。

  第二段讲的,首先是如何认定二谛,全知麦彭仁波切就给我们这样认定的。

  【于此,世俗者,即是无有生等自性的同时,显现彼如梦、幻、毛发般的现相;若观察彼显现之体性,生等相空的真实性,即是胜义。】

  这里,我们看什么是现相世俗,什么是空性胜义。世俗,就是讲,虽然没有生(包括住和灭),虽然没有生、住、灭的自性,我们在学《中观总义》的时候,就在破生、住、灭。破了以后,就能够知道无生、无住、无灭。那个地方就讲到,是自性的生吗?还是无自性的生?无自性的生,我们不会去破它的。只要你说它是自性的生,我们就会去破它。所以,虽然没有生等自性,就在没有生等自性的同时,也就是说,没有舍弃无自性的同时,又显现了它的现相。这种显现是一种无自性的显现,也就是无的同时(而)现。“的同时”我们把它划一括号,叫做“而”,所以的话,也就叫做“无而现”。无而显现的。也就是没有生等自性的同时,又显现了如梦、如幻、如毛发般的这些显现相。

  这里用比喻来让我们认识,它就像梦一样的。梦虽然没有一个生、住、灭,但是,又好像梦里这个出来了;再一段时间,又没有了。看起来好像是有这些显现,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自性。

  幻化也是如此的。没有这些象、马、车、臣,也没有这些俊男美女。通过幻化师,就像魔术一样,给我们变现了种种的一切,这就是无有的同时而显现,无有自性的同时而显现。毛发也是如此的。“毛发”,就是眼睛出了眼病、出了翳障以后,依靠这个翳魔的障碍,看起来在眼睛面前有飞来飞去的头发一样的东西。用手去弄的话,又无法弄走。因为它是一个虚相,你一用手去弄的时候,就通彻无碍的,反正它也没有碰到。但是你也还是没办法放得下来,前面它还是在那活动,这就是毛发般的显现。

  这种梦的显现也好,幻化的显现也好,毛发的显现也好,实际上都是子虚乌有的虚相。虚妄之相,不是真实的相。梦里面觉得有的东西,醒过来才知道:噢,一场梦。

  我们这个世界的显现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觉得有的这些:面前的人啊、面前的电脑啊、面前的这个房子啊,这些我们觉得有的东西,当我们证悟的那一天:噢,原来那个时候是一场梦。我们现在觉得有讲法者,有听法者,觉得很真实。实际上呢,这只是一场梦。醒梦的那一天,这一切了不可得,这就是世俗的意义。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噢,有谁在讲法了,这是无而现的、一场梦的声音。我手里面拿着书,这本书我拿着有一定厚度,我感觉它柔和度或者硬度,这些触觉,都是一种梦的感觉,都是梦当中的一种感知。点着香,噢,是檀香的味道。这时候的嗅觉,实际上是梦当中的一种觉知。我们觉得在起心动念,而这一念心,仍然是梦里面的心,实则无有一心可得。

  我们任何一个侧面,见、闻、觉、知的方方面面,其实都是没有生、住、灭的同时,又显现了这一切景象的生、住、灭,这就是一场梦。我们的人生,实际上是一场梦;我们的学法,实际上是一场梦;我们的听法,是一场梦;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场梦,彻底的一场大梦。如果我们哪一天醒过来,就称为大觉。彻底觉悟的时候,把这一场梦醒过来的时候,就看到无梦真实的境界。但是现在,我们只以为是真实的。我们没有觉得,没有它的生、没有它的安住、没有它的消失。都觉得是有它的最初出现、中间驻留、最后消失,都会有这样的很现实的认为。就像我们现在觉得是活在现实里面,实际上这是一场梦,根本不现实。这是世俗现相。

  幻化也是这样。演魔术的人,本来没有一个东西,依靠手绢在那一幻化,噢,一个鸽子出来了;然后,再用手绢一幻化,唉,一个女的出来了;然后,再用手绢一幻化,一辆车出来了;但是,根本没有这一些东西。假如说,这个魔术师很高明,他一幻化,哦,整个宇宙出现了,我们觉得好像活在一个世界里面。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影像、幻化的影像。没有这个世界,没有这一切的显现,没有它的自性存在,实际上,只是一种幻化师的变化的幻术而已。实际上,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河大地,人文事物,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一些幻化师幻化出来的。但是呢,我们没有把这个幻化当成是魔术一般,唉,怎么会出现这些显现呢?我们一看到的时候,噢,我要出门了,我要去听课去了。现在大家道友聚在一起了,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还听到声音,今天这个网速还很流畅,还没有中间的这个卡的情况。今天的情况不错,实际上呢,我们就被幻化给欺骗了。实际上,这些幻化,它幻化的本质不会束缚我们。但是,我们一旦当真的时候,它就把我们埋葬在里面了。

  我们在虚妄相中执著为是真实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超脱不出去了。本来这是一个幻化的世界,但是我们总是穿透不了,被这个显现给束缚住了。这一点是魔王最高兴、最欢喜的。魔王看到,唉,你被那些本来没有的东西给欺骗了,这样,你就好好在里面吧,当一个生死凡夫。你越是对这些幻化的显现,不知道幻化,不觉得是虚相,觉得是真实,那么,魔王就觉得是很安稳,很安心,他内心里面就会想:啊,你看,又成为了我的魔子魔孙。把这些显现当成是真实的。成为了他统领的轮回境界。魔王的境界这个时候就安稳了。

  我们把幻化的这个世界无有生住灭的显现,当成是真实的,而不是当成一个虚相;不把它当成虚假,而把它当成现实,把它当成真实。以为活在真实里面,感觉很当真。一当真,我们就已经入到魔王的统治里面来,超越不了,这是我们可怜的地方。

  我们在这种梦幻世界当中,流连忘返,迷不知返。我们看到什么东西,不知道是梦。看到什么东西,不知道是幻化。一看到的时候,就迷恋上它。看到什么显现,就迷恋什么显现。看到人的显现,就迷恋人的显现;看到法的显现,就迷恋法的显现;看到钱财就迷恋钱财;看到名声就迷恋名声;看到地位就迷恋地位。只要有一法在我们面前显现,就依靠我们的痴迷去执著它。执著它的时候,要么把它执著成对我好的,要么就把它执著成对我不好的,都是我们的一种痴迷。

  就像一个人看戏,入戏了以后,不知道自己在戏里面,以为自己活在现实里。这就是我们众生看到现相的时候,也就忘却了前半句所告诉我们的,“无有生等自性的同时”。我们没有把这种无自性放到心里面,把它当成有自性的。看到现相的时候,觉得是有自性的,忘失了它的基本的本性。我们的这种认为,实际上是不符合于真实的,是对它的一种捏造,或者是对它的一种变形了的理解。

  后面引用毛发。毛发,像前面所说,眼睛出问题的人,眼睛面前总是出现这个漂浮的东西,一个黑影子。他觉得是毛发,或者,像现在所说的飞蚊症。眼睛出眼病的时候,前面总觉得是一个小蚊子飞去飞来,飞去飞来的。有些医生就说了,给别人摘了很多个蚊子。为什么呢?以前他眼睛有飞蚊症,前面就有很多个蚊子飞去飞来,最后通过按摩啊,通过其它的药物啊,治好以后,没这种眼病,眼睛面前一个蚊子都没有了,也就说,我把他的一个个的蚊子都给弄掉了。

  实际上一个蚊子都没弄掉。因为本身就没蚊子,只是眼睛出眼花了。眼睛花了以后,看花了,看走眼了。这个时候,觉得面前真有那个东西。实际上觉得有的时候,当下就没有,不是说以后才没有的,不是治好病后才没有前面的那一个法。而是就在你出眼病的当时,这外面就没有一个法,完全是你眼睛里面的一个病态。

  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显现的时候,唯一是观待我们心的一种显现,是一种无自性,如同毛发。虚空当中本身就是本来清净的大虚空。由于我们的这种心一分别,一执著的时候,就在这个晴明的虚空当中,看出了种种的世界、种种的人物、种种的生命、种种的事物。一切的人文事物,都是由于我们的眼睛看花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感知、认为、所见所闻、一切的见闻,都是看错了的,眼睛出眼花了,看花了,看走眼了的镜像而已。我们要认识这是一种如梦、如幻、如毛发般的一种虚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都是一种虚妄的显现。因为,它没有生等同时又显现,是无而现的。不是有而现。有而现是一种真实,无而现就是一种虚妄。我们所见的一切相,都是无而现的,所以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下面,让我们还原真实,恢复这个世界的本来真相。让我们揭示本来的面目,看清楚本来面目。也就是在《金刚经》里讲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下半句,下面所说的,如果我们去观察显现的体性的时候,就看到其实没有生等自性。以生等相空无自性,这样我们才知道,原来真实的本性是如此,这就是最殊胜的胜义了。

  这种观察很重要。我们不观察的时候,以为有生等相。而一观察,生等相空,就像古大德所说的,“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即使这个世界的显现充满虚空,宇宙万有都是无量广大,好像把整个虚空都给充满,把它给塞满了。但是,真正用智慧眼一看,连一个微尘相都见不到。观察,就是让我们用智慧的这种眼去看它,追随智慧的眼而用正理去观察。让我们看到,其实不见微尘相的空无自性的如如状态,如所有的法性、诸法的体性,就是生等相空。所以,这个观察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觉得有种种的显现呢?这仅仅是不观不察才有的。如果你去详观细察,以胜义理论去观察,所有的显现连一微尘许都找不到。我们在学五大因的时候,用胜义理论一观察,整个万法当体即空,没有一法可得。空无实有的自性,这就是真实性。我们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就都活在虚妄里面,都没有活在真实里面。所以,空性实际上是还原诸法的真实,是恢复诸法的原貌,是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给我们展现万法的本来面目。能够认识空性,就能够认识诸法的真相。而能认识的根据或者方法,就是观察。如果不观察,我们凡夫人以为是真实的,没办法了知是空性的。所以,必须要以正理去观察。

  我们学中观的正理的时候,叫做能破的正理,能够破除我们对于生等自性的这种实执之心。最后把这一切所破全部打破的时候,内心就能够认识到,原来万法荡荡无有一法可得,就是一个晴明大虚空的空性境界。空性不是害怕之处。很多人以为“空、空、空”,就是把万法打灭了,把我们的人生价值给否定了。实际上不是。人生的价值就是要认识真理,才有价值。没有认识真理的话,人生价值都是虚妄的,都是等于零。只有你认识人生真相的时候,那一天,你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不要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生,当成价值;而要把真实的生命,当成价值。空性就是让我们能够建立最根本、最真实的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地方。不需要去害怕空性的。在后面还会讲到的,空性并不会让我们吃亏,不会让我们吃苦。反而是我们执著为实有的东西,这种实执之心,让我们受苦。就像前面,我们一看到显现的时候,本来没有生等自性,却把它执著为有生等自性,这样我们就会吃亏上当了,在这上面活埋了自己的生命。本来显现是无自性的,依靠我们的实执,就把自己活埋在显现里面。一辈子又一辈子凄凄惨惨、凄风苦雨地过这种显现的日子,流连忘返,不得自在。这就是我们苦的地方。其实,我们把显现执为实有,这才是应当恐惧之处!而空性是让我们得到解脱的。再不做这种无聊的、活埋自己生命的事情,而让我们从此得大自在、得大解脱,让我们所有的苦当下消歇、当下解决。这是让我们迷途知返的正理,让我们看到一切对于显现的痴迷,是何等的可笑,是何等的可悲。看到这种可笑、这种可悲以后,我们现在在迷途中,通过对空性的认知,而能够了知到实相以后,才想到要返本还原,要想回到真实的状态。这个时候就是迷途知返,就路归家。最后能够到家的那一天,就是现证空性、实相的时候。这里面讲的,我们只是观察之后才能了知。其实你观察也好,不观察也好,诸法就是这样的大空离戏,只是你不观察就不了知,观察以后才了知。不观察,不了知就会把自己的生命抛散在这种显现里面,毫无意义的凄风苦雨。假如说,你能够观察能够认知的话,就能够从此做一个有智慧的、清醒的、觉醒的生命。能够觉知万法的真相,而返本还原,回到真实里面,活一个正常的人生。执著显现的生命,就是毫无意义的生命。真正认识空性的生命,这才是有意义的生命。所以,要在这上面下大功夫。

  【《入中论》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

  引用《入中论》的颂词来给我们认定二谛。二谛是由什么来认定的呢?是由两种见来认定的。由见真和见妄所得的两种法的本体而建立了二谛。见真的诸法体,就是真谛;见妄的法体,就是俗谛。在《自释》当中讲到过,凡夫的所见就是一种虚妄见。虚妄见的法,就叫做世俗谛。其实这只是从主要的侧面。世俗胜义是针对我们凡夫来安立的。因为这样对我们实修,证悟万法获得解脱,有着巨大意义。佛陀的大悲处处都在观照着我们这些不得超脱的凡夫有情,以他的大悲安立了这种名词。这里说“所见虚妄”,就是我们以凡夫为主的众生,这只是从主要的侧面。圣者菩萨出定的时候,他也见到这些无而现的种种如幻的显现。所以,“见虚妄”不完全是凡夫见。但是,主要针对凡夫来说“见虚妄”,安立为世俗谛。说“见真谛”“见真境”,就是见到真实本性的这种境界,就叫做真谛。这是从“显空二谛”上面说的,见到真实就是见到空性的法性,见到虚妄就是见到显现的世俗。这是显空二谛的安立方法,就是从所见、从对境上面安立二谛,不是从能境上面去安立。不是从我们心的境界上面去安立,而是从我们所见的法的对境,它本身俱有二谛。从全知前面的讲解和后面引用的偈颂,我们就了知到:这里所认定的二谛是显空二谛。而且我们知道:显现就是虚妄,空性就是真实。因为显现是无而现的,而空性是诸法显现虚相的真实义。这个真境圣者能够见到。以圣者见到真谛的原因,我们就说这是殊胜的一种所求之义,就叫做胜义,或者真谛,或者第一义谛。这是我们如何认定二谛的内容。

  我们今天就学到这儿。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