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 第21课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圆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 第21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菩萨摩诃萨!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弘扬大圆满的太阳——文殊大幻化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这一部殊胜的论典,正论部分,分成两大科判:【甲一、应须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这里面又分两个:【一、基立为实空;二、道择为无我】,现在我们学习【乙一、基立为实空】。

  【乙一、基立为实空分二:一、正义;二、断诤】。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二、断诤】。

  【丙二、断诤】分三:【一、于所诠空性断诤;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三、彼等摄义】。今天我们开始进入到【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中的“诠”,就是诠释的意思,大乘的教法,能够诠释所诠释的空性,所以,这就是“能诠大乘教”。对于这样一个教法,有一些小乘行人发起诤论,觉得大乘教法不合理——非佛所说,由此引起了种种诤议。对于这些诤议,如果不把它断除,有些根基的众生,就无由得入大乘的教法,受用所诠空性的妙义。所以,需要断除这些诤议。

  对于“大乘非佛说”这种说法,其实是一部分小乘的具有增上慢的行人(所发起的诤论)。这些增上慢的声闻,他们由于没有真实通达四谛,未得谓得。也就是说,本来没有证悟,却以为自己已经证得,由此而生起增上傲慢,故称为“增上慢声闻”,也叫“傲慢声闻”。他们觉得,大乘是佛陀圆寂涅槃之后,龙树菩萨等被魔加持入到心间以后,通过自己的臆造分别,所造出来的伪经。这样的伪经,他们并不承认,所以,对于当中所说的种种妙理,就无法接受。这是声闻行人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增上慢的声闻(所发起的诤论)。

  其实,声闻有种种分类,在有些地方,或者上师也曾经讲过,有三种分类。一种是化身的声闻,一种是真实入道修行的声闻,一种就是傲慢的声闻。傲慢声闻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增上慢声闻”。

  化身声闻,就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我们说,禅宗一法,是从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时候,当时得受心印,而传承下来的。所以,其实迦叶尊者也是我们大乘殊胜宗派——禅宗的祖师,从这一点来看,他有传承大乘的教法。但是,在小乘经典当中,并未见到迦叶尊者有这样的传承。他们觉得,迦叶尊者只是一个修小乘法的人,不会有大乘传承方面的身份。这就是汉地经常说的“外现声闻像,内密菩萨行” 。在外形上显现上,是比丘、声闻的形象,是小乘行人的形象。但是,在内在的境界上,却秘密地行持着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这是化身声闻。从他们来看的话,大小乘一切教法,都如同古佛一般,能够完整受持、亲证亲悟的。所以,不会有任何诤议。这是化身声闻。

  真实入道修行的声闻,就是依靠《俱舍论》等,而现证四谛、证得阿罗汉果的证悟者。这样子的证悟者,他们是真正能够了达四谛的,这样的真实声闻,他们也不会有任何诤议。因为他们知道,证悟人无我和证悟法无我,其实都是要证悟空性。所以,他们不会毁谤空性,他们知道,自己所证的人无我,就是证得了一部分空性。

  所以,这当中断诤的对境,主要指的是增上慢的声闻,起这种诤议的人,是未入道的增上慢声闻,他们没有证悟一分空性,所以,他们也没有断尽所有的烦恼。对于空性,一点认识都没有,他们才会因此而起诤论。这是我们在面对断诤之前,需要认识,需要了解的。下面,我们先看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再回头看颂词。首先,原文当中说:

  【诸声闻部认为:只需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现见而修,即能证得灭惑解脱果,何用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无此必要。】

  诸声闻部,就是前面所说的增上慢声闻,他们错解经义,依靠自己的错谬见解,鲁莽地认为:只需在四谛上面的无常等十六行相,现量见,见而修,依见起修,最后,依靠不断的修证,能够证得灭除一切烦恼业惑的解脱妙果,既然,能达到这个目的,又何必去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没有任何的必要。

  这当中提到,无常的四谛十六行相,是哪十六行相呢?四谛当中,分了“苦、集、灭、道”。苦谛当中,有“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当中,有“因、集、生、缘”;灭谛当中,有“灭、静、妙、离”;道谛当中,有“道、如、行、出”。由这四谛所别开出来的各自的四种行相,总共是十六行相。

  作为声闻部的修行人,他们认为,只需要证悟无常等(“等”字包含其余十五种行相),这些总的十六行相,见道的时候,就能证得灭除烦恼的解脱果。这一点,我们来看一看。在四谛的苦谛当中,就有“无我”。其实,苦谛当中的这个“无我”,就是空。因为,“无我”是在“人我”上空,就是显示人我是无自性的。但是,他不认识“无我”是无自性的。以为“无我”是中观宗所说的空性之外的一个法。所以,他就觉得,不需要证悟空性。这是他错解经义,也就是对于“无我”和“空”这二者没有真正了达。所以,在这当中,他们就说:“何用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这个“空性”,就是“诸法无自性”,这是大乘之空。大乘之空,也是“诸法无自性”,这是一个无自性的空相。而“无我”,也是“我无自性”,其实也是“无自性的空相”。这两个空相,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他偏执“无我”,不称之为“空”,而执著大乘所说的,才叫做“空”,由此,就引起了种种诤论。这是由于他们不理解佛经的意义。

  【其于大乘所说一切法空,心生惊怖而弃舍后,自以为无有证空性,仅有证人无我,而起诤难。】

  这里讲到了,增上慢声闻舍弃大乘空性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觉得,大乘所说的一切法空,是最大的断见。由于觉得是断灭见,在内心当中,生起惊恐和怖畏,觉得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然后,就把它舍弃了。在他自己认为,其实,一切万法不空,没有一法空,法法都是实有的。这样子,不需证悟空性,只要证悟“人无我”就可以了。

  学过中观的道友都知道,其实“无我”,就是“空”的意义。但是,他对这一点,却有偏执。我们汉地的道友都知道,汉地有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叫做《妙法莲华经》。当中就讲到了相类似的这种情况。也就是,佛陀一直赞叹他所证悟的妙法,妙不可言,妙不可思议。赞叹了以后,舍利弗尊者就觉得很不可思议:今天,世尊怎么会这样来特别赞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从往昔以来,从没有听佛这样说过。当时的四众都有疑惑,所以,他很想请世尊来开演其中的微妙、甚深的难解之法,就劝请佛陀来宣说。

  但是,佛陀告诉舍利弗尊者:“止,止,不须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也就是说,停止了!停止了!你再不要劝我了,不要再说了,如果我把这个妙法说出来,一切世间天人都会惊怖、怀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希望世尊您还是说吧!为什么呢?虽然会上有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他们都曾见过诸佛,善根都是很猛利的,智慧明了,听闻佛的所说,则一定能够敬信佛言。当时,舍利弗这样子讲了以后,又用偈颂来讲了这个意义:“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佛陀又再一次制止舍利弗。他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你看,这一句,讲得越来越直接了。也就是说,如果要把这件事明说出来的话,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都会非常惊讶、起大怀疑。尤其是增上慢比丘,他们将会堕落到深渊当中去。所以,佛陀就用偈颂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这当中,就讲到增上慢。就是说,增上慢声闻如果听到以后,会在内心生起怀疑,不会尽性持法,这样子就会堕落。但是,由于舍利弗尊者对佛陀很有信心,他又一次地重白佛陀,祈请佛陀说:“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说:今天现在这个大会之中,如我等这些众生,虽然有百千万亿,世世当中,已经得到佛陀的教化,所以,必定这些人,都会生起敬信的。在这个生死的长夜当中,能够依靠这个无上宣说,获得巨大的利益。所以,他就用偈颂再次祈请佛陀、赞叹佛陀,希望佛陀宣说这样一个让人天大众欢喜的妙法。

  当时,世尊看到舍利弗尊者三番祈请,就开口说:“你已经殷勤地三番祈请了,岂得不说呢?你现在好好地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正要开始讲的时候,这句话刚一说出来,当时大会当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有四众弟子五千人,即从座起,礼佛而退。你看,五千弟子,在佛陀的大会上面,听到佛陀要讲一个前所未闻的法,他们就依靠增上傲慢,以为自己能够完全了达佛意了。哪儿还有一个更上更妙的法呢?所以,他们就从座位上起来,虽然,他们对佛陀很恭敬,但是,他们无法接受这个法,就礼拜佛陀,退出会场。在《法华经》中说,为什么这样呢?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也就是说,由于他们罪业深重,然后又有增上傲慢。没有得道,以为得道了,没有证得,以为证得了。有这样的过失,所以,就没办法在大会当中安住。当时,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世尊其实是故意要让这部分人退席。以这种善巧方便,这些人自然退席的时候,世尊一看,这也是个好事情。所以,当时这些人退席以后,佛陀就告诉舍利弗说:“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这个大会,依靠这一番退席之后,在会的,就纯粹是当机者,没有其他的非法器,所以,佛陀就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也就是说,这些增上慢人退了也很好,你们现在好好地善加谛听。我就会给你们讲。

  所以,佛陀住世的时候,也有增上慢者,不仅仅是佛陀圆寂之后,才有增上慢者的。所以,佛陀讲到说:“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说的是,如果一个比丘,真的获得阿罗汉果位,如果不信解《妙法莲华经》这样一个无上妙法的话,是无有是处的。所以,阿罗汉听佛一说,很容易就相信法华经的。什么时候不能相信呢?虽然证悟了阿罗汉,但是,在佛灭度了以后,没有佛的时候,很难相信。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佛陀灭度之后,对于《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大乘经典,能够受持读诵、理解经意的人,很难获得。所以,他们很难信受,是依靠外缘不圆满。但是,一旦遇到其余的佛的时候,绝对会对于这一法生起信解的。

  这就是法华经当中讲到的“无有三乘,唯是一乘”这样一个大乘终极义理。对于小乘证悟的阿罗汉,他们不会惊怖的。他们会信受佛语,会趋入大乘的,会信受究竟一乘的。而作为这里面的增上慢声闻,他们就是依靠自己没有证悟,所以,不能够理解。听到一切法空的时候,内心就生起了惊讶恐怖,而想舍弃。这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证得了空性。其实,根本没有证悟真实的人无我。然后下面说:

  【驳:此诤极是下劣。何以故?舍空性外再无能断烦恼之根的对治故。因此,般若等教中说:“有法想者,则无三菩提解脱。”诸声缘果也是不依般若空性就不能证得,因此说这是能生四圣之母。其理下文当述。】

  中观宗从道理上来破除上面的不合理的诤议。就是说,这一切道法,都是要证悟空性才能够断烦恼的。没有证悟空性,是不可能断烦恼的。其实,空性是断烦恼根的一个最根本的对治教法。佛法最为伟大的,就是有这个般若空性。因为,这里面讲到说“舍空性外再无”,也就是说,舍此之外,再没有一个能断根的对治。能断什么根呢?烦恼之根。其它的虽然能够解决烦恼的表面现相,但是,无法从根断除。我们前面多次提到,不管其它的教法有多么殊胜,但是,它没办法从根上面去对治,都是从枝末上面来作一点调整。就像慈悲、不净观或者出离心,这些分别心,没办法从根上面来断烦恼。

  所以,“此诤”是极为下劣的。“此诤”就是说“根本不用证空性,只需修四谛,就能得到灭惑的解脱果”,这样的诤论,是极为下劣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学圣教的人,竟然公开地、公然地诤论说:没有空性,这是否认了三世诸佛圣道的根本!你是三世诸佛的子孙,又把三世诸佛所开示的圣道当中最为根本的,都把它否认了。你说,这一个诤论,是不是极是下劣呢?当然极是下劣了。这就是把整体教法最根本、最有力量、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把它给否定了。

  我们说,佛法和外道最大的区别,在见解上面,就是:一者有空性,一者没空性。外道没有空性,所以,他无法解脱;内道有空性,所以,内道能解脱。内外道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一者有空性,一者没有空性。这个时候,你就好像看不过去自己的佛陀的教法,想要把与外道最不共的空性教法把它舍弃,这样的话,不就是一个最大的罪过吗?因为把佛、外道最根本的区别,就把它给毁尽了。毁尽以后,哪还有内外道的区别呢?也就是大家都是没办法得解脱的,没办法断烦恼的。

  所以,一切圣道最为根本的,就是般若空性这一法。因此,在《般若经》当中就讲到说,有“法想”的人,就不可能得到三种菩提,三种解脱。是哪三菩提呢?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果菩提这三菩提。这三菩提的解脱,都不能够在心上通过“有法想”而产生的。因为,心上一旦有一个实有的法的想法,就会有承认、有执著,就不会离开这个执著、这种攀缘的心,依靠攀缘的心,就会受到束缚,不会得到解脱的。其实,声缘的果,也不能够不依靠般若空性。因为,不依靠般若空性,就不能证得。所以,下面就下一个定论说:“因此说这是能生四圣之母”。所以的话,你想把四圣之母都否定了,那么四圣者又从哪获得呢?又从哪出来呢?这个道理,在下文当中将会叙述无余。

  此处的话,最主要想引出对方不承认大乘教法,不把大乘的经典视为佛说。所以,想建立这个大乘经是佛说。同时,又想让一切行人了解,三乘菩提,都是要依靠般若而得成就,让我们认识大乘经是佛的善说的同时,能够了解一切佛的善说,最为根本的是什么。这就是要了知道之关要。那有这样子的一个意图,顺次下来,对方一看到中观师讲了这些根据以后,自然就会来攻击作为能立根据的大乘教。然后下面就说:

  【回应:你的能立大乘教在我等前不成立是真实教——佛善说之法,这只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寻思者所臆造的文句故。】

  这里面,是小乘傲慢的声闻,他们来回应中观师前面所说的一段。他觉得,中观宗的所立,三乘人都要修空性,这个根据有问题。根据是在能立上面说,引用了大乘的教法。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般若经。也就是说,大般若,中般若,小般若这三种般若经。还有呢,“等”字当中所包涵在三转*轮当中的部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

  他觉得,这些能立的根据是有问题的。就是:你大乘中观师一厢情愿,认为是佛经,而这一个呢,不是我们大家能够共许的。你的这个根本不是真正的一个能立的根据,你能够让我们承认这是佛说的,才能够成立:所谓的三乘人都要修空性。你的所立能不能够成立,要看你的能立能不能成立。能立在我面前并不能够成立。所以的话,你的这个教法是有问题,他不能做真实的能立。

  他觉得,在这个大乘的教法上面去看的话,大乘教法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龙树菩萨等,这些寻思者,胡编乱造的文句,就不是一个真实有根据的,而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凭空想象出来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所说的伪经。其实,龙树菩萨,作为一个佛菩萨的化身,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他虽然是一个圣者,在当时的时代,确实是引起了小乘行人的很多的诤议。也就是,很多人都诽谤他,说他是一个魔加持之下,宣说了万法皆空。说色也空,受也空,行也空,一切万法皆空。这样子,觉得万法皆空,是一个很恐怖的。一个世界毁灭了,一个显现不存在了,这样子来否定现量所见的这一切,他觉得,这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作为一切万法的所依,在前面我们以理辩诤的时候,就看到,小乘宗派他执著有实法,有一个所依,要依于这个实有的微尘和刹那。他觉得微尘和刹那是不能破的。假如把这个也破了的话,一切万法就不可能显现了,他就会有这样子的一个恐惧。所以,他就觉得,这些和佛陀的宣说是不符合的。然后下面还是对方说:

  【那么,你教如何成立是佛经呢?】

  中观师就对对方说,那你说我们的这个教法不是佛经,那你的教法,凭什么能够成立是佛经呢?对方就回答:

  【答:“我教为佛经”不是在你我二者前共同成立吗?因此,对其是佛经无有诤论。】

  他就说,这一点呢,我们俩个不是共许的吗?我们俩个共许的话,这就是无可诤议的。而你中观师的和我不一样,你们是有诤议的。所以,他就觉得二者前成立,像《阿含经》,《中阿含》,《长阿含》,《杂阿含》,这些阿含经,都是你我共许的。他觉得这一点一说出来,应该是无可诤议的。但实际上呢,中观师是非常的聪明的。所以,下面就看,中观师事怎么给他发过失的。大乘中观师就用他说的,二者前成立才是佛经,来反破他。也就是说,其实这个根据,有不定的过失,下面就说:

  【驳:当初你诞生等时,小乘三藏也不成立是佛说的经,当时并无所谓的“二者前成立”,以此如何是佛经呢?教与人无自性关联故,当初于你不可能成立是圣教量。】

  这个地方是很有意味的。对方呢,他以为是两者前成立,就是一个很可靠的依据,但实际上呢,这一点是很不可靠的。他没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可靠,中观宗呢,却给他很敏锐的点出来了。也就是说,当初,你诞生的时候,“等”字当中,还有包括住母胎的时候,童年幼稚的时候,还有出家以前,没有学小乘教法的时候,这些呢,都不了解佛陀的这个经典,对佛经的名称没有听过。即使听过佛经的名称,也不一定知道所讲的意义。所以呢,对于三藏,对他的名称和他的意义,其实都一无所知。如果是一无所知,那么,凭什么能够知道他是三藏教法呢?所以,对于这一点,是一个很敏锐的、很锐利的武器一样的,可以说,一下子就扎到对方的心窝里面去了。这样子一讲的时候,就是,当初你是这样的状态,那么,由于你面前不成立小乘三藏是佛说,所以,就无所谓一个二者前成立,即使我认为他是佛说的,你也不可能认为他是佛说的。所以,从双方承认上面,首先,你方就已经败下了,你方已经退出,就不能作证明。假如说,站在我方来说,我也有刚出生的时候,住胎的时候,童年幼稚的时候,没有学小乘教法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也是一无所知,一点都不知道。这样一看的话,我方也不成立了。我方也没办法在我的这个身份上面,建立小乘三藏是佛所说的。所以,在这两个方面都会出现这种情形。那么,我们两个“双方二者前成立”,这个时候就全部不复存在了。

  所以,这个能立的依据,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它是一个不牢靠的,靠不住啊!你说,完全以这一点作为依据,那假如我们俩个都没有学佛法,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可能说,你我共同认可呢?后面就讲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原因。这就是,实际上,教法和人,没有一个自性的关联。自性的关联,就是说,在体性上,自己成立有的关联。体性上自己成立的有的关联的话,也就是说,在这个人的体性上面,或者这个教法的体性上面,这两者的体性上面,决定能够相关联系,他们就是密不可分,有这样的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有人的话,就有教法,有教法的时候,就有人,这教法和人呢,就是决定能够同存同在的。这样子,就是自性的一种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同体相属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呢,又叫做彼生相属。同体相属的话,就像柱子上的红色和柱子本身,它们是一个本体。颜色和柱子,就是一体的关系。所以,有柱子,就决定有它的红色。假如说,人和教法,是同体相属的话,那有人,就应当认可这个教法,就有这个教法。但是,我们和教法没有同体相属。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根本和教法没有任何的联系。有什么一个同体呢?不可能说,一生出一个人来的时候,同时把教法给生出来了。所以,没有这种同体相属。然后呢,也不是一个彼生相属的因果关系。彼生相属的因果关系,就像因生果,种子生苗芽。这样子,种子和它的果,就是一个相生的关系。也不是说,我们人和教法就有这种因果关系,有这种因果关系的话,也就是说,一个人生出来,接下来,他就能够生教法了。那这样子的话,他自然靠他就能够出现教法。这更不可能的。我们做人的时候,出生来到这个世间,成长以后,最后,有种种因缘,才会碰到教法,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够有这个福报因缘,来接触教法。

  由此就看到,教法和人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关系。其实这个讲到说,没有自性关联,就是想给我们讲,他没有一种绝对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关系,你拿出来做依据的话,就没有一个决定性。他就不是一个很可靠的事情,然后下面对方就回答:

  【答:初时虽于我不成立,然从可信赖的传承师前获得听受,而且这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的教,以此等以理成立的缘由,基于深信,成立小乘教是佛的善说。】

  接下来,他就转向于另外的一个方面,他觉得,还是有理由来承认的。什么理由呢?两条。第一条,是祖师前得到听受,这样子的一个依据。这就是想显示,来源清净可靠,有传承可信。可信的传承,传承下来,代代相传。所以,这个来源很可靠,很清净,没有任何的问题。这就像我们一个人,去考察一个东西,就像你要去买一个东西,这是不是一个真东西。或者说,你要买一个名牌,你要想买一个名牌的东西。这个东西,首先,我们从货源上面去了解,进货的来源,是一个很可靠的,直接从厂家那儿一路上面都没有问题,这样子进来的一个货。所以的话,从进货来源很可靠。所以的话,就是讲到,来源清净可靠。

  第二点,就是说,我们的经律论三藏,他阐述了戒、定、慧三学,所以的话,他宣说了真正能够承办解脱的真实道的圣教。这样子就能够认定他是佛经。入于三藏当中,这就是以理来抉择,或者是说通过标准去衡量,这些三藏的教法,小乘的教法,他从本身上面,是符合于圣教衡量的标准。衡量的标准,那么,经藏,律藏,论藏,每一个教法,都会在这三个标准上面,要么是入到一个标准。入到一个标准,就说明它是合符佛陀的教法的。这就是可以去考核,可以去验证,可以去看到他符合这些合格的指标。这些合格的指标,去考核过关,那么就说明,它确实是佛的教法。这就像我们说前面呢,进货来源可靠了,有一个名牌的产品,把他拖过来,我们说,进货是从厂家那儿,一路拖过来的。但是呢,一路拖过来的,是不是厂家真正合格的产品呢,是不是里面的伪劣商品呢?不可能,这个时候,因为通过种种的考核,去判断这个产品,它是没问题的。或者,我们就说,拿到一张钱,这张钱,我的这个来源是从银行那儿来的,这一点的话,你就应当要相信,它是一个真的钱,那你说,假如要说银行出问题了,怎么办呢?那你不信,你就用验钞机去验。一验的话,那么,对,这是一个合格的,验钞机过关,那么,符合这些真钱的标准,那么,就证明这确实是可靠的。所以,在这儿也是这样子的,首先呢,要考察这个来源。我的这个小乘的教法,来源可靠。

  第二点,就是说,他符合于内道教法的、三藏的这个标准,你不信你去检查,他就有诠释了戒定慧三学,因此他可以入到经律论三藏,所以,这是真正佛陀能承办解脱的教法,他是一个真实之教。而这一点,他觉得,以理成立的缘由,就是一个很强大的依据,所以说,我这个是以理成立的,并非是信口胡言、并非是我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所以呢,是有理由做依据的。所以说,基于深信。那这个“深信”呢,就说明,他不是盲从、不是迷信、不是一个随人宣说、人云亦云,所以的话,是一个深信。而这个“深”,就简别他不是前面所说的盲从迷信。从正面来说,他就是有理有据的自信,因为是以前面以理成立的缘由,所以,基于此点所产生的这个深信。基于这个深信呢,才做这个成立的,所以,是一步一步的推导出来的结论,这应当是可靠的,他觉得是没有问题。那么,虽然他觉得这是没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没问题的推理,也可以说明大乘教没问题。

  【辩:如是可信的缘由大乘也同样具足,因此,你若具慧、内住质直的话,则近于成立故,这也是在你我二者前能成立的,并非不能成立。不然,任何二者共许或在其前成立,其教就真实的话,吠陀等也应成真实了,因为不只一人、有多人承许其为正教故。】

  这当中,就从这个正面和反面来讲到了,我们大乘教是足以信赖的真正的佛陀的正教。从正面来说,你宗上述所述的两种理由,在大乘教里面同样具有。从反面来说,只是以两者前承许,就断定为真实的教,那外道的吠佗等教,也应当是真实的教。因为不止是一个人,有很多人都承认它是真实的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让对方必须要认可大乘。

  这当中,就讲到一个可信的缘由。可信的缘由,就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信赖的因缘,或者理由。这在大乘当中,也是同样具足的。既然这是同样具足的,那么,这个身份上面,假如说具有智慧,具有智慧,就是说,他必须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按照道理上面去听得懂,去能够生起一个理解,所以,这个有判断的能力,就是必须要具有智慧。具有智慧,首先就是想说明,第一个条件--有判断的能力。然后,内住质直,这就是在态度上面,必须是公正而客观。客观公正的态度,才不会主观人为地故意回避真相,不会歪曲事实。这样的话,那么,不受主观的这种不正直的主导,那么,就不会去面对真相的时候,故意回避他,面对事实的时候,故意歪曲他。所以,真相是什么,事实是什么,最后,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就可以正面的来接受,没有贪嗔,而能够正直、无有虚伪地这样子来承认。否则的话,即使有判断能力,有时候,是一个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真相,那么,自己就会不肯承认、死不低头。这样子,也是一个很有问题的。

  所以的话,这两个假如,都扫除了违品。也就是说,具足了智慧、内住质直的话,这两点一具足,就能够知道,佛经是近于成立的。也就是说,在你面前,是近于成立的。近是什么意思呢?近就是接近,或者近乎。也就是说,接近于成立、近乎于成立。所以,上师在讲记当中就讲到说:很快能成立。也就是说,只要你有这两点,那么,我们大乘可以给你提供可信的缘由,让你在一接触到这些可信的缘由以后,那么,你我面前,很容易了,马上就可以承认,马上就可以成立。

  为什么呢?大乘教,它也是有传承可靠的,代代相传。它分甚深和广大两部分。甚深部分,由佛传给文殊菩萨,再传给龙树菩萨等,代代传承而来;广大部分,由佛陀传给弥勒菩萨,再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再代代相传而来。这都是一代代有可信赖的依据。所以的话,来源清净、可靠,这是其一。第二,就是按照《大乘观庄经论》上面的教证所说的,我们后面会讲到,大乘的教,它也同样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这样子,来诠释了真实之道。所以的话,这样子的教法,也同样具足一个可信的缘由。

  然后,假如你觉得信的人多,那就是真实的教,然后,以此做为根据的话,那是一个不合理的。所以的话,人多不能做为依据,人多做为依据的话,那就是完全看人多势众。假如说,人多势众,只要这一点就能够成立的话,那学吠陀教的,学外道的,甚至学邪教的,也有人多势众的。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很在乎人多势众。在于学佛以后,不用佛法的观念去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取舍的时候,不依靠佛法的智慧。就说是,你看嘛,其他人都这样子嘛,或者人家这些人都是这样子,所以,你看,为什么不去练气功呢,你看,这么多人都去练了,你怎么不是练呢?为什么不去贪著名闻利养呢?你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看,大家都这样子说。你看,很多人就是很容易在人多势众上面,受到这个群体的潮流的影响,去追风。这一点,其实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智慧去认定。下面,中观师进一步的对对方说:

  【若说:小乘没有是否为经之诤,大乘却有此诤,故非佛经。】

  假如对方说:不同!不同!你们和我们不同,哪里不同呢?就是:我们是没有任何诤议的;而你们呢,是有诤议的。所以,有诤议,就成立是伪经。无诤议,就是成立是佛经。所以,小乘《阿含经》,它没有任何诤论,所以成立是佛经。大乘经有诤议,有诤论,所以,不是佛经。所以,他就觉得,有诤议就有问题,没诤议就没问题。其实,这也是我们大家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我们总以为,什么东西,只要有诤议,就是有问题的。然后,这个东西,假如没有诤议,这个就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世间的邪说,假如真正的讲了一个断灭论的时候,大家觉得没有诤议,啊!好的!这个就是对的。就像科学,他发现了什么,实际上呢,大家共许了,大家没诤议了,哦!好的!那就是这样子。其实,根本没有发现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暂时大家共许。大家觉得,没诤议,那就好,我们就接受。噢!假如说,有诤议,而且,大家都在诤议,而且,诤议的人都很多,那都是有问题。所以呢,其实,佛法在这个世间,很多人都不理解。那按照有诤议就有问题的话,那有可能说,尤其在这个时代,有几个人能够有智慧相信佛法呢?甚至学佛的,连因果观念都不一定那么强烈。所以,从这点来看,对方所说有诤议就有问题,我们下面就来通过道理去讲:有诤议,不一定有问题。

  【驳:仅以“有诤”不决定是非真实教。不然,于内道总的佛教,外教有诤;持部分圣教后,各派及声闻十八部等也内部有诤,由此你也应舍弃小乘了。】

  也就说,假如有诤议就有问题的话,那你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所以,如果说有诤议,就不是佛经。那么,外道与总的佛教来说,都有诤论。不仅我大乘应当舍弃,而且,你小乘也应当舍弃。因为,外道对我们有诤议。然后,你就说:外道的话,有什么可以信的呢?外道有诤议,他们本来就是没有因缘,他们不懂佛法,所以有诤议。那,好的!你懂佛法,你懂佛法的话,内道当中的小乘,内部当中也有诤论啊!内道小乘,本来就有不同的教派。不同的教派,在诠释佛经时,有不同的安立,各派都有不同的观点。在某些部分上面,都是有诤论存在的。这样子,有诤议就有问题的话,那每一个小乘的宗派都有问题了,那就应该把所有的小乘都舍弃。是不是应该这样子来做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据相同。以相同的根据,有诤议就有问题。那小乘教法有问题了,我们佛教有问题了。是不是真的要舍弃了呢?这样子,问题就可大了。

  所以,这儿讲的问题,实际上就看到,中观师是具有非常强大智慧的,抓住一点,一放,就看到过失:噢,假如你有一个错误的地方,一抓住的话,把你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观点,全部打破无余。那么,我们来看,外道对佛教的诤议,我们都知道的,就像现在,很多不学佛的人,都会觉得学佛的人有问题,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那么,很多道友不一定知道,小乘内部的一些观点。我们要是学习佛法,时间长一点、系统一点的话,就能够了解。小乘有经部和有部,经部觉得,见色法的时候,是用眼识来见。我们前面,在破实事师之诤的时候,稍稍提到过;小乘有部,觉得见色法,不是用眼识,而是用眼根。对于这两种观点,其实,经部宗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眼根是一个色法自性的,它没有这种明知的自性,只有眼识才有这种明知的自性。所以,只有眼识见色法,才比较合理。所以,能见的,一者是识,一者是根,根是色法,是不合理的。但是,有部派一直保守这种观点,经部派就执著另外一个观点。所以,这两派在见色法的能见上面,就出了不同的观点,这就是有诤论。然后,对于非择灭的这个无为法,有部派觉得,是有自体存在的,经部派觉得,没有自体。还有很多的讲法上面,有部觉得都是有实体,经部觉得是无实体。这样子,你看,也是有诤论。然后,在戒律上面,更有很多的不同:在造佛制罪的时候,到底造的是重罪,还是轻罪;还有理眉毛,把眉毛剃掉了,这样子是恶作罪,还是不是恶作罪,声闻各部的主张,也是各有不同。

  由于有诤论的缘故,那这些经部和有部应该放弃,然后,十八部有不同的地方,也应该放弃,那是不是应该这样子全部舍弃呢?而且,从历史上看,也确实是十八部,就依靠他们自己不同的见解,在历史上曾经诤论过一番的。在历史上,也就是第二次结集佛经之后,由于众生的福报不断地薄弱,慢慢地就有很多的状态就出现。特别是佛教内部当中,小乘宗派分为十八部派,他们在内部就有种种不和的观点,都各以自己的观点为是,而认为其它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而起了纷争。这样子,对于正法的戒律,对于读诵,对于闻思,以及修习禅定的规范上面,都会有不同的见解。

  由于产生了十八部的这些诤议,当时佛陀悲心和愿力的摄持之下,大众就得到了一部经,这部经就授记了十八部的情况,这就是《讫栗积王梦兆授记经》。这就是迦叶佛对于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迦叶佛的施主,叫讫栗积国王。他做了一个梦,梦当中,讲到了很多方面,是对释迦佛教法的一个预言授记。其它梦,我们就不说了,就讲其中一个梦:这个国王,在梦境当中,梦到十八个人,把一匹布撕下来,分成十八块,每个人手中,都有同样的一块布。那么,这个梦境是什么意思呢?迦叶佛当时就给国王讲道:这些梦兆,都不是国王你的罪恶,而是未来世,人寿500岁的时候,那些对于正等正觉释迦佛的教法,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其中,见到十八个人分了一块布,每个人手中仍然有原来的那一块布的话,这就是说明,释迦佛的教法将会遇到一个情况,也就是,释迦佛的教法将会分成十八家。分成十八家以后,每一家,其实都是合理的教法。也就是说,每一部派,都是得到解脱缘分的征兆。也就是说,分出来的每一个都是佛法,就像一块布,分了以后,每个人得到的还是原来的那一整块布。本来,一块布,分开以后,应该是一个人得一半。但不是这样子。他做梦的时候,这一块布在分的时候,其实分成了十八块布。但这十八块布,和前面的那一块布都是一样大小的。所以,十八个部派(宣说)佛陀的教法虽然有种种差异,但每一个部派,都是完整受持佛陀教法的宗派。所以,见到这样的授记以后,十八部才志同道合地去尊重彼此。虽然,在语言上面不同,在出家的僧众所穿服装上面不同,但是,都是符合佛经的。所以,最后又通过第三次结集佛法,而使佛教复兴的。所以,你看,在历史上,十八部内部就有诤论过,有诤论就有问题的话,就应当和授记预言有相违,有抵触,就觉得,应当舍弃了。是不是应该这样子呢?这样子的话,就是极大的教难了。所以,他是不敢接收这个过失的。然后下面说:

  【再者,圣教之本即圣教住世的所依为真实比丘,彼等比丘也成难以安住或存在了。戒经中说有名想、自称、乞食、圆具、破惑五种比丘,其中前三徒有其名,后二为殊胜,故是圣教的根本。】

  再进一步地说,圣教的根本,是指真实比丘,不是指假名比丘——非真实的比丘。因为,非真实的比丘,是徒有虚名,不能成为真实圣教住世的根本。这当中讲到,“圣教住世的根本”,大家看看上师的讲记,就比较明确。里面就讲到:因为不论是传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是安居,受戒,或者是阿奢黎说法,或做引导的这些,都是依靠比丘的身份,才有资格去做。其他的身份,就没有这种资格。假如没有资格去做的话,没有一个比丘,佛法的事业就会消失了,就没办法显现了。所以,讲到圣教的根本,就是真实比丘。那么,为什么这些比丘难以安住,或者存在呢?下面,首先分析五种比丘,从五种比丘当中,认定后两种比丘。因为,前三种比丘是徒有虚名,所以,不值得考核。就是说,考察的是两种,因为,前三种就不是圣教住世的根本所依。所以,就只是考核后面两种。

  首先,我们看这五种比丘各自之义。名想比丘,就是明知道自己不是,但是,在别人面前,现出家身相,穿三衣等。别人呢,心里面想:噢,他是一个比丘。这就像有些人,穿着出家人的衣服,所以,出家人的衣服,不能随便乱穿的。有些人,就把出家人的衣服随便穿着玩,随便穿着耍,这样子是不合理的。所以的话,那么,假如这样子的话,有一些人,甚至还提到在印度,有人会起名叫比丘,那这样子的话,别人就叫他比丘。或者有些家族就叫做比丘,那这样子的话,他也叫做比丘,会有这种名想比丘,也就是,别人心想,他是比丘。

  然后,自称比丘,就是从自己方面来说。自己已经破了根本戒,没法具足这种比丘相,但是,他还是自称自己是比丘,也就是贼住比丘,在戒律里,称为是贼住比丘。其实,他自己已经破了戒了,他根本没有资格称比丘,但又自称比丘。

  还有第三种,就是乞食比丘,这就是以乞食为谋生的手段,那么,在历史上面,就像三武一宗出现的时候,当时就说,因为社会上面,从上到下,王族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都是在信奉佛教。由于佛教很兴盛,有一些在内心当中动机不纯的,他就想到依靠佛法,去端一碗饭吃。所以的话,就混入佛门里面,然后,混佛门吃饭。所以,最后的话,就是以乞食来谋生。其实,他不是一个真实生起出离心,受了比丘戒,然后,成为一个真实比丘的一个身份。所以,就像现在说的,要想富,先剃度。所以的话,就去做一些假和尚啊这些,那么,就像这一类的,就是乞食比丘。所以,当时三武一宗看到有些情况是这样子的时候,那么,就对于佛门不满。还有呢,后来发展到什么地步呢,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烫一个戒疤呢?烫戒疤的话,就是由于一些乞食比丘,混入佛门当中,当时的话,就要在真正受戒的人上面,就烫这个戒疤,所以,在佛陀时代,没有烫这个戒疤。但是,在我们汉地,就有这种习惯。当时,就是有针对的一次整顿。

  但是,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比丘,他只要是穿了这个衣服,就功德无量,不管是自称比丘也好,名称比丘也好,乞食比丘也好,所以,现在的假和尚,作为一个居士,千万不要去所谓的报警啊,所谓的要去剥夺他的衣服啊。其实,连一个国王在以前的时候,要去惩罚一个坏人的时候,他穿着出家人衣服的话,都不能在他穿着衣服的时候,去惩罚他,必须是他自己脱了衣服之后,才能够惩罚他的。所以,这样去惩罚这些所谓的假和尚啊,这是很不合理的。甚至在《地藏十轮经》中讲到:就是出家人一块僧衣的布块,带到身上的话,其他的邪魔都不能妨碍。所以的话,即使是有些演戏的,像电视剧中演的,电影当中所演的那些,打打杀杀的,只要他穿了出家人的衣服,往后他绝对会出家的。依靠这个缘起力不可思议,因为,出家的这个衣服,确实是功德无量,所以,他只要是做了这个行为,以后都会依此得度、得解脱的。历史上,就有一只猴子,看到出家人的衣服后,拿来玩耍,依此也得度出家。

  所以的话,这当中所讲的,不是真实比丘。真实比丘,就是后面的近圆比丘和胜义比丘。近圆比丘,就是在受戒上面,已经得到圆满的戒法,通过次第的去受居士戒,再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这样渐次把戒体圆满了。那么,就叫近圆比丘。这是戒法圆满所出生的一个比丘,虽然,他没有证悟的功德,但是,已经是真实的比丘了。然后,这个胜义比丘,就是从了义上来说,像舍利弗尊者那样的已经断了烦恼的圣者,这些小乘的圣者,就是胜义比丘。所以的话,有些瑜伽士,在他真正证悟的时候说:噢,我今天才是真实的比丘。这是从了义上面来说:断烦恼,才是真实的比丘。这是了义上面来说。就像我们汉地常说的:息心达本原,故号为沙门。这个就是从了义上面来说,一个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说,真正能够悟明心性,开悟成就的,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在的出家。所以,有内的出家,有外的出家,有内的比丘,有外的比丘。所以的话,前面所说的近圆比丘,这就是外的比丘;胜义比丘,就是内的比丘。不管内和外,这都是真实的比丘,所以的话,后二位殊胜,他们是真实的,然后,前三是图有虚名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才是圣教的根本。那真实的这两种,能不能出现呢?下面说:

  【尤其,殊胜的胜义比丘定义为断烦恼,也将难以存在,因为不可能有断惑之因的现见真谛,因你承许无有诸法实相的空性故。又,圆具比丘也因各部承许有差异等,以有诤故,由上说附带推出难以存在。】

  这就是进一步来讲到,后面的两种比丘,实际上,是无法建立的。首先,讲到这个胜义比丘,胜义比丘,就是要断烦恼。但是,由于在你的教法当中,没办法有断烦恼之因,而现见真谛。所以的话,也很难存在。为什么没有断烦恼之因呢?就是因为你们承认:没有诸法实相的空性的缘故。

  其实这句话说出来,就是想引出后面的辩论的。这一点,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不承认的。但是,就是依靠他们不承认,要想增益的时候,就后面自然的会来辩论这个空性。所以,这个能立的根据,其实,对方是暂时不承认的,但是,后面会通过以理来成立。所以,胜义比丘无法成立,是因为不承认诸法有实相的空性。由于没有空性,所以不能够断烦恼,无法现见真谛。所以的话,怎么可能有胜义比丘呢?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圆具比丘,他也无法存在,也就是前面讲的,十八部各部,对戒律都是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的。所以,由于有不同的各自看法,所以,对于传戒的和尚,羯麾和尚,做羯麾僧团等各自所需要具备的这些条件,他们都是有不统一的观点。那这样子不统一,就无法达到一个无有诤论,那还是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传戒。无法依靠一个真正的传戒,那怎么来通过传戒,来得到比丘戒呢?所以,受戒的这个教,这个戒法、戒经,这些戒的这些做法,都是没有统一的,那怎么可能出现近圆比丘呢?所以,这样受戒的话,十八部中,你说要这样做,那个说该那样做。最后的话,其实每一部都按照自己的一个方法,一套系统,把它传承下来以后,还是去传戒。但是的话,假如有诤论的话,那么,每一个传戒的方式、方法都有问题,那这样,就不可能依靠这种可靠的传戒,得到如法的戒体。那得不到戒体的话,那这个近圆比丘就无法出现,这是给对方发的一个过失。也就是说,连这个近圆比丘和破惑比丘,比丘都不存在了,圣教根本都没有的话,那圣教住世又怎么可能出现呢?

  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